一种用于清洁机的分离模块及清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48541发布日期:2022-07-30 06:24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清洁机的分离模块及清洁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家庭洗涤、清扫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清洁机的分离模块及清洁机。


背景技术:

2.目前,清洁机为吸尘器或扫地机,吸尘器或扫地机中将底面上混有水汽的灰尘等混 合物吸入到其内腔中,为了实现对灰尘颗粒物、水汽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目前通常采用 分离装置进行分离。
3.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吸尘器用手动清灰的过滤组件》,其专利号为 zl201520728203.2(授权公告号为cn204950802u)公开了一种吸尘器用手动清灰的过 滤组件包括外壳和过滤筒;所述外壳为密封结构,在外壳的侧壁上设置有进风口,在进 风口上安装有粗过滤网;所述过滤筒设置在外壳内,在过滤筒与外壳之间设置为空腔, 过滤筒的下端与外壳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弹簧,过滤筒的一侧上连通有软管,软管的另外 一端穿过外壳,在软管的端部连通有出风管;所述过滤筒的顶部固定有连杆,连杆竖直 向上穿过外壳,在连杆与外壳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连杆的上端固定有把手;所述外 壳的底部开设有出灰口。
4.上述专利中虽然通过抖动过滤筒(过滤件)将过滤筒上的灰尘抖动下来,但是需要 用户采用手动抖动,费力且影响用户的体验。
5.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分离模块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无需手动 操作即可实现对过滤件的抖动从而达到清灰目的的用于清洁机的分离模块。
7.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高过滤件清灰能力的分离模块。
8.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通过气流撞击来达到提高分离能力 目的的分离模块。
9.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四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干湿两用的清洁机。
10.本发明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清洁机的分离模 块,包括有
11.壳体,其内部具有腔室,所述腔室具有进风口及与所述进风口流体连通的排风口, 沿着流体流动路径,所述排风口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下游;
12.过滤件,遮盖在所述排风口处;
1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14.叶轮,能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腔室内,且与所述过滤件驱动连接,从而驱动所述过滤 件的至少局部能相对所述外壳运动。
15.过滤件的结构形式有多种,为了方便对过滤件上的灰尘进行抖动,所述过滤件包
括 有呈环状的连接环及设置在所述连接环内的柔性过滤片,所述柔性过滤片的纵截面呈波 纹状。如此,在叶轮转动的过程中,容易对过滤片进行拨动,继而使过滤片的灰尘清理 下来。
16.优选地,所述排风口开设在所述壳体的顶壁上,所述排风口的周沿向下延伸形成有 呈倒锥形的外壳,所述外壳的下端敞口,所述叶轮能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且邻近下 端敞口的位置上,且该叶轮的转动轴线沿着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叶轮通过驱动条与所述 柔性过滤片相接触。如此,在叶轮转动的过程中,驱动条随叶轮转动而对柔性过滤片进 行拍打,从而将柔性过滤片上灰尘拍打下来。
17.叶轮的结构形式有多种,但是优选地,所述叶轮包括连接轴和叶片,所述连接轴沿 着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叶片有多个,且沿周向间隔布置在所述连接轴的外周壁上,所述 驱动条向上延伸,至少两个所述叶片上设置有所述的驱动条。
18.优选地,所述叶片包括自下向上依次布置的第一叶片段和第二叶片段,所述第一叶 片段的纵截面与所述叶轮的转动轴线之间所成的夹角为α,所述第二叶片段的纵截面与 所述叶轮的转动轴线之间所成的夹角为β,其中,夹角α>β。因此,整个叶片采用弯 折结构,弯折的叶片有效抑制了叶片出口(叶片沿着流体流动路径的下游位置)处的分 离,减弱了低能流体的堆积,降低了流动损失。
19.优选地,所述第二叶片段的横截面的型线满足:y=4.5x,所述第一叶片段的横截面 的型线满足:y=3x。有效控制了叶片径向方向的压力梯度,能够控制边界层的迁移。
20.为了进一步提高分离能力,所述外壳的外周壁邻近下端的位置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沿 周向间隔布置的导流片,相邻两个所述导流片之间形成有导风通道。上述导流片的存在, 提高了气流混合撞击的概率,另外,也能加强气流的旋转,提高了分离效果。
21.叶片可以直接连接在外壳的外壁上,也可以采用连接环的形式安装在外壳的外壁 上,但是优选地,可以直接连接在外壳的外壁上,也可以采用连接环的形式安装在外壳 的外壁上,但是优选地,所述外壳的下端的外围套设有呈环状的套环,所述导流片设置 在所述套环上。
22.本发明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过滤件在风力作用下能 沿着所述排风口的流体流动方向运动地设置在所述排风口处,还包括有作用在所述过滤 件上,且在蓄能状态下始终使所述过滤件具有朝相反方向运动趋势的弹性件。如此,过 滤件在风力作用下能沿着排风口的流体流动方向运动,且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具有朝相反 方向运动的趋势,从而实现了过滤件的抖动,如此,过滤件上的灰尘能被抖动下来,从 而达到了清除过滤件上灰尘的目的。
23.优选地,沿着流体流动路径,所述壳体在位于所述排风口的下游设置有盖板,所述 盖板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有与所述排风口相连通的出风通道。
24.弹性件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可以采用弹簧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簧片的形式,但是优 选地,所述弹性件为位于所述过滤件和盖板之间的弹簧,所述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盖板相 接触,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过滤件相接触。
25.本发明解决上述第三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进风口有两个,沿所述 外壳的周向间隔布置,且经两个所述进风口流入的流体的流动路径在所述腔室内相交 汇,沿着流体流动路径,所述交汇处位于所述外壳的下端敞口的上游。
26.为了提高分离能力,两个所述进风口开设在所述壳体的同一侧壁上,且所述外壳的 中心线沿着经进风口流入的流体流动方向在所述进风口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两个所 述进风口之间。如此,经两个进风口流出的两股气流会发生对冲,有利于比重大的颗粒 的沉降,提高了分离效果。
27.具体地,所述腔室内在对应进风口的位置上设置有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有两个, 且均位于所述旋风分离器外围,所述旋风分离器的外侧壁与腔室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弧 形流道,所述弧形流道的横截面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进风通道相连通,所述交汇处位 于所述弧形流道内。
28.优选地,所述的腔室有两个,且相连通,每个所述腔室内均设置有一个所述的外壳, 且均对应有两个所述的进风口。两个腔室的存在,增大了分离模块的进风量,能缓解因 风量过大而造成风阻过大的情况。
29.本发明解决上述第四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具有上述的分离模块的 清洁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清洁模块和风机,沿着气流流动路径,所述分离模块位 于所述清洁模块和风机之间,且该分离模块的各个进风口均与所述清洁模块的出口相连 通,所述分离模块的排风口与风机的进口相连通。
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该用于清洁机的分离模块的叶轮能转动地设 置在腔室内,且与过滤件驱动连接,从而驱动过滤件的至少局部能相对外壳运动,继而 过滤件的灰尘能自动地被清理下来,从而达到了清除过滤件上灰尘的目的,克服了背景 技术中需要用户手动抖动所带来的繁琐性,更加省力,且用户体验好。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图1的剖视图;
33.图3为图2中i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4.图4为图1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35.图5为图1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36.图6为本实施例的剖视图;
37.图7为图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8.图8为图7的剖视图;
39.图9为图1中叶轮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0为图9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41.图11为本实施例的清洁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42.图12中(a)为现有扇叶的流体示意图,(b)为图9中叶片的流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3.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44.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清洁机为扫地机,待清洁物体为地面。该扫地机包括清 洁模块01、风机5和用来分离水及灰尘混合物的分离模块04,沿着气流流动路径,分 离模块04位于清洁模块01和风机5之间。分离模块04的进风口411与清洁模块的出 口相连通,分离
模块04的排出口412与风机5的进口流体连通。在风机5的作用下, 会使清洁模块01和分离模块04内形成负压,从而将灰尘、水等垃圾经清洁模块01的 吸尘口111吸入至清洁模块01内,随后将经分离模块04进行分离后的气体排出。
45.如图1至图10所示,用于清洁机的分离模块包括有壳体4,如图2所示,壳体4 的内部具有两个左右并排布置且相连通的腔室41,每个腔室41均具有进风口411,进 风口411开设在壳体4的前侧壁上,壳体4的顶壁在对应每个腔室的位置上均具有排风 口412,每个腔室41的进风口411和对应的排风口412流体连通,沿着流体流动路径, 排风口412位于进风口411的下游。另外,壳体4在位于排风口412之上的位置上设置 有盖板49,盖板49与所述壳体4的顶壁之间形成有与排风口412相连通的出风通道491, 出风通道491与风机5的进口相连通。
46.如图5所示,壳体4在进风口411所在的侧壁上安装有挡板46,挡板46在对应进 风口411的位置上开设有开口461,挡板46上在对应开口461的位置上设置有能相对进 风口411运动以打开或关闭该进风口411的挡片462,具体地,挡片462能转动地设置 在开口461的侧边沿上,且在风的作用下,打开开口461,并且,挡片462本身具有弹 性,并在自身弹性作用下始终具有关闭开口461的趋势,如此,在非工作状态下,防止 分离模块内的气流经开口461导流至清洁模块01内。
47.两个腔室41的结构均相同,以下以其中一个腔室为例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腔 室41的排风口412周沿向下延伸形成有外壳42,外壳42为整体呈倒锥形的旋风分离器, 外壳42的上下两端均敞口,本实施例中的外壳内部中空形成有空腔420,空腔420的下 端敞口为进口421,空腔420的上端敞口为出风口422,且出风口422即为上述的排风 口,沿着流体流动路径,出风口422位于进口421的下游。
48.如图7所示,每个腔室41的进风口411均有两个,且开设在壳体4的前侧壁上, 且左右间隔布置,外壳42的中心线沿着前后方向在进风口411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 两个进风口411之间。每个进风口411对应有一个进风通道413,进风通道413位于腔 室41内,且位于外壳42外围,如此,进风通道413有两个。如图6和图7所示,外壳 42的外侧壁与腔室41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弧形流道414,弧形流道414的横截面的两 端分别与两个进风通道413相连通,如此,经两个进风口411流入的流体的流动路径在 腔室41内相交汇,且交汇处位于弧形流道414内,并位于进口421的上游。
49.如此,经其中一个进风口411进入的气流和经另一个进风口411进入的气流在弧形 流道414内发生撞击,此时,比重大的颗粒因撞击而发生沉降,经沉降后的两股气流进 入外壳42的进口421内,经外壳的旋风分离后的空气经排风口排出,沉降下来的颗粒 位于腔室41的底部。其流体流动路径具体参见图4中空心箭头所指的方向。
50.如图2和图3所示,外壳42的外周壁邻近下端的位置上套设有套环45,套环45 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叶片451,相邻两个叶片451之间形成有 导风通道452,沿着流体流动路径,导风通道452位于进口421的上游,且位于弧形流 道414的下游。
51.如图3和图8所示,排风口412上覆盖有过滤件43,过滤件43与排风口412之间 设置有呈环状的密封圈(未标出)。具体地,过滤件43包括有呈环状的连接环431及设 置在连接环431内的柔性过滤片432,柔性过滤片432的纵截面呈波纹状。
52.如图2至图4所示,外壳42内设置有叶轮40,叶轮40位于过滤件43之下,叶轮 40在
风力作用下能绕自身轴线转动,具体地,叶轮40包括连接轴402和叶片401,连 接轴402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外壳42在邻近进口421的位置上设置有横向延伸的支架 425,如图8所示,连接轴402能转动地设置在支架425上,前述的叶片401有10个, 且沿周向间隔布置在连接轴402的外周壁上。如图3、图9及图10所示,叶片401包括 自下向上依次布置的第一叶片段4011和第二叶片段4012,如图10所示,第一叶片段 4011的纵截面与叶轮40的转动轴线之间所成的夹角为α,第二叶片段4012的纵截面与 叶轮40的转动轴线之间所成的夹角为β,其中,夹角α>β,如此,前述的叶片采用 折弯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叶片段4012的横截面的型线满足:y=4.5x,第一叶片 段4011的横截面的型线满足:y=3x,沿着竖直方向,第一叶片段4011和第二叶片段4012 的高度相等。
53.为了实现对柔性过滤片432的抖动,叶轮40的5个间隔布置的叶片401上均设置 有驱动条403,以其中一个叶片为例进行说明,如图3和图10所示,叶片401的第二叶 片段4012的上边沿上设置有沿上边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且向上延伸的驱动条403,驱动 条403的上端与柔性过滤片432相接触,如此,在叶轮40转动的过程中,驱动条403 随叶轮40转动,从而对柔性过滤片432进行拨动,类似拍打柔性过滤片432,此时柔性 过滤片432上的灰尘被拍打下来。
54.此外,在盖板49和过滤件43之间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在蓄能状态下始终使过滤 件43朝下运动的趋势。具体地,如图2和图4所示,弹性件为弹簧400,弹簧400的上 端与盖板49相接触,弹簧400的下端与使过滤件43的连接环431相接触。如此,在风 机5的吸风作用下,过滤件43在风力作用下和密封件的弹性作用下能向上运动,并在 弹簧400的作用下能向下运动,从而实现了过滤件43的抖动,继而过滤件上的灰尘被 抖动下来。
55.上述实施例中的具体方位参见图4中箭头所示出的方向。
56.本发明所称的“流体连通”是指两个部件或部位(以下统一分别称为第一部位、第 二部位)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即流体(气体、液体或两者的混合)能从第一部位沿着 流动路径流动或/和被运送到第二部位,可以是所述的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直接相 连通,也可以是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第三者间接连通,该第三者可以 是诸如管道、通道、导管、导流件、孔、槽等流体通道、也可以是允许流体流过的腔室 或以上组合。
57.在本发明的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了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
ꢀ“
下”、“左”、“右”、“侧”、“顶”、“底”等,用来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 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 确定的。由于本发明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 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比如“上”、“下”并不一定被限定为与重力方向相 反或一致的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