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智能睡眠监测枕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41961发布日期:2021-04-20 21:54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智能睡眠监测枕头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睡眠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用智能睡眠监测枕头。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在生活脚步日渐快速的新新时代,人的睡眠状态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失眠、压力大、光污染、噪音等各种因素都会导致低质量的睡眠,严重影响健康,工作效率也大打折扣,另外,高压的工作生活环境下,手机电脑的频繁使用使得颈椎病问题已成普遍现象。
3.目前,监测这睡眠质量的设备众多,原理基本相同,都是通过各种设备采集到人体睡眠中的动作变化,例如手环设备,翻身过程中手部的动作是必然的,也有安装红外扫描设备,关注人体动态变化,也有通过枕头内置采集单元的方式,例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1610579686.3,发明名称为:一种智能枕头的发明专利申请,在枕头中集成一带状的薄膜压力传感器,用于采集人体的心率、呼吸率、打鼾时间、呼吸暂停时间、翻身次数等数据,但是,其应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其检测翻身次数的原理是人体在翻身过程中,头部转动,短暂脱离薄膜压力传感器,或头部与压力传感器的接触面积发生变化导致压力变化,判断人体翻转,但是人体翻转过程中,有可能头部始终未抬起,而平躺、侧躺在胖人或小孩儿中,接触面积通常变化不大,导致其识别率不足;并且在使用后,使用者身上的头发、头皮屑、唾液和汗液等物质可能会残留在枕头上,这样下一个使用者使用前需要对枕头进行清理,而现有的枕头都不具有清理机构,无法对枕头进行自清理,通常需要人工进行清理,这样不仅会加大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人工清理效率低下,可能会存在残留杂质,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医用智能睡眠监测枕头,能够在睡眠监测前,对使用者平躺和左右侧躺所产生的电信号进行特征提取,从而在睡眠监测时,能够精准的判断出使用者的睡姿和变换睡姿的次数,并且通过脑电波传感器和声音传感器对使用者进行多方面睡眠监测,从而监测所得到的数据可以作为判断其睡眠质量的依据,同时通过清理机构对枕头本体进行自动清理,保证枕头本体的整洁,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医用智能睡眠监测枕头,包括枕头本体、消毒箱、监测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监测模块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模块与外界电源电性连接,所述消毒箱装有消毒液,所述枕头本体内下侧设有空腔,所述空腔装配有信号板,所述信号板上表面设有若干呈矩形阵列分布的信号组,所述信号组包括与信号板固定连接的套筒,所述套筒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上端固定连接有与套筒相匹配的滑板,所述滑板上侧贯穿套筒固定连接有橡胶压块,所述套筒底部固定连接有静触头,所述滑板中部设有与静触头相匹配的动触头,所述枕头本体设有脑电波传感器,所述枕头本体内设有声音传感器,所述枕
头本体下方设有调节机构,所述信号板、所述脑电波传感器和所述声音传感器均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信号板、所述脑电波传感器和所述声音传感器均与监测模块信号连接;
7.所述枕头本体设有清理机构,所述清理机构包括位于枕头本体后侧的立板,所述立板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内部滑动装配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后侧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中部固定连接有若干均匀分布的齿条,所述安装板左右两侧均设有与活动板固定连接的半圆形块,两个所述半圆形块与所对应的固定板之间形成半圆槽,所述齿条啮合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前侧固定连接有与半圆槽相匹配的第一滑杆,所述第一齿轮前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斜齿,所述第一斜齿啮合有第二斜齿,所述立板后侧下端固定连接有矩形座,所述矩形座设有装配槽,所述装配槽滑动连接有滑座,所述滑座固定连接有位于第一连接杆左侧的安装板,所述第二斜齿与安装板转动连接,所述安装板左侧转动连接有圆盘,所述圆盘右侧设有齿圈,所述第二斜齿中部贯穿安装板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齿圈啮合,所述圆盘左侧固定连接有推杆,所述推杆一端位于圆盘中心处,所述推杆另一端位于圆盘边缘处,所述推杆位于圆盘边缘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安装板左侧固定连接有铰接座,所述铰接座铰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中部设有与第一滑块滑动连接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二连接杆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立板上侧滑动连接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内部设有圆槽,所述圆槽滑动连接有第二滑杆,所述连接座下侧设有与圆槽连通的第一开槽,所述第二滑杆后端固定连接有贯穿第一开槽的连接片,所述连接片设有第二滑块滑动连接的第二滑槽,所述连接座后端设有稳定组件,所述连接座前端连接有储液座,所述储液座的长度尺寸与枕头本体的宽度尺寸相等,所述储液座内设有储液腔,所述第二滑杆前端贯穿储液座固定连接有与储液腔相匹配的密封推板,所述储液腔前端上侧设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进液口连接有第一软管,所述第一软管另一端消毒箱连接,所述储液腔前端下侧设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设有第二单向阀,所述出液口连接有第二软管,所述储液座后端下侧固定连接有套筒,所述套筒滑动连接有套杆,所述套杆下端固定连接有圆环,所述圆环滑动连接有第三滑杆,所述立板前侧设有与第三滑杆滑动连接的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左右两侧均设有弧形槽,所述第三滑槽下侧左右两端均设有与立板固定连接的第三齿轮,所述第三滑杆固定连接有与第三齿轮相匹配的第四齿轮,所述第三滑杆前端固定连接的凹形盒,所述凹形盒榫眼处连接有喷头,所述第二软管另一端与喷头连接,所述凹形盒左侧榫头为吸尘盒,所述吸尘盒内设有吸尘组件,所述凹形盒右侧榫头为烘干盒,所述烘干盒内设有热风组件,所述凹形盒下侧与枕头本体接触,所述第一连接杆末端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有与第一连接杆转动装配的转座,所述电机设有托架,所述矩形座设有矩形槽,所述托架与矩形槽滑动连接,所述电机、吸尘组件和热风组件均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
8.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使用者使用枕头本体进行睡眠监测,可以通过调节机构,将枕头本体的高度调节至使用者最舒适、最接近平时睡觉的高度位置,这样能够使监测结果更加接近使用者平时的睡眠质量;此时,医师通过控制模块启动信号板,由于使用者头部放置在枕头本体上,会对枕头本体产生一定压力,从而产生压力部分会挤压橡胶压块,橡胶压块带动滑板向下移动,使滑板上的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将会以电信号的形式在信号板呈现出,信号板将电信号传输给监测模块进行记录并分析,没有被使用
者头部压住的地方便不会产生电信号;在进行睡眠监测前,医师指导使用者进行平躺、右侧躺和左侧躺三个步骤,在使用者进行平躺、右侧躺和左侧躺时,其头部挤压橡胶压块在信号板上留下具有不同形状的电信号,通过监测模块对其三个动作产生的电信号进行记录并分析其特征;在进行睡眠监测时,通过控制模块控制脑电波传感器和声音传感器开始工作,监测模块会接收到信号板产生的电信号,与刚才所记录的电信号进行对比,并判断其睡姿,从而可以对使用者平躺、右侧躺和左侧躺三个睡姿的时间进行记录,并且能够进一步的判断使用者变换睡姿的次数,脑电波传感器可以对使用者睡觉时产生的脑电波进行接收,由于脑电波传感器与监测模块信号连接,所以脑电波传感器将接收到的脑电波信号传输至监测模块中,通过监测模块对使用者的脑电波进行分析,其中分析结果共有三种,分别为清醒状态、浅睡状态和深睡状态,进而监测模块可以记录使用者入睡需要的时间,浅睡状态和深睡状态所维持的时间,并且能够知道使用者中途是否清醒过;声音传感器可以对使用者睡眠过程中,说梦话、打呼噜和磨牙等产生的声音进行监测,声音传感器将检测到的声音反馈至监测模块中,通过监测模块对声音进行分析判断;这样使用者在进行睡眠监测时,可以对其睡姿、脑电波和声音多方面的进行监测;
9.初始状态下,清理机构位于枕头本体最左侧,凹形盒位于枕头本体左侧,且凹形盒下表面面向枕头本体左侧,电机工作会带动第一连接杆开始转动,第一连接杆带动第一齿轮开始转动,由于第一齿轮与齿条啮合,所以第一齿轮会沿着齿条带动清理机构向右侧运动,则滑座在矩形座上的装配槽滑动,当第一齿轮运动到齿条最左端时,第一齿轮前端固定连接的第一滑杆会进入到半圆形块与第一固定板之间形成的半圆槽内,第一滑杆沿着半圆槽内运动,此时第一齿轮继续转动,第一齿轮只与齿条最左端的齿啮合,第一齿轮在原地转动,将推动齿条最左端的齿向上移动,从而推动活动板在活动槽内上滑动,这样第一齿轮会与齿条下侧进行啮合,所以第一齿轮会沿着齿条向左侧运动,从而实现往复运动;第一连接杆会带动第一斜齿转动,由于第一斜齿与第二斜齿啮合,所以第二斜齿开始转动,第二斜齿将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由于第二齿轮与齿圈啮合,所以第二齿轮会带动圆盘缓慢转动,这样可以通过第二齿轮和齿圈的配合对圆盘进行减速,并带动圆盘缓慢转动,从而圆盘带动推杆转动,由于推杆上的第一滑块与第二连接杆上的第一滑槽滑动连接,且第二连接杆一端与铰接座铰接,所以圆盘转动时,带动第二连接杆以铰接座为圆心前后摆动,另一端上的第二滑块与连接片上的第二滑槽滑动连接,从而第二连接杆可以带动连接片前后移动,这样连接片会带动第二滑杆在圆槽内滑动,由于第二滑杆前端贯穿储液座固定连接有与储液腔相匹配的密封推板,所以密封推板可以在储液腔内前后滑动,清理机构向右侧运动时,储液座会带动下侧的凹形盒向右运动,凹形盒后端固定连接的第三滑杆会沿着弧形槽向上滑动,储液座上的套筒与套杆配合,可以保证凹形盒的上下活动,当第三滑杆进入到第三滑槽内时,由于第三滑槽下侧左右两端均设有第三齿轮,且第三滑杆固定连接有与第三齿轮啮合的第四齿轮,所以在离开弧形槽进入到第三滑槽内时,通过左侧的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啮合,带动第三滑杆发生转动,将凹形盒下表面向枕头本体,当第三滑杆滑动到第三滑槽最右侧时,右侧的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啮合,所以第三滑杆发生转动,使凹形盒下表面面向枕头本体的左侧,同时第三滑杆进入到右侧的弧形槽内,这样便可以清理机构在左右往复运动时,凹形盒能够经过枕头本体的左右两侧面,从而对左右两侧面进行清理;当使用者完成睡眠监测后,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模块启动清理机构,这样控制模块会同时启动电机、吸
尘组件和热风组件,电机工作将驱动清理机构开始运动,此时储液腔内装满消毒液,密封推板位于储液腔最后端,从而电机开始转动,会带动第二滑杆向前滑动,使密封推板推动消毒液,由于储液腔前端下侧设有出液口,这样消毒液通过出液口进入到第二软管内,最后通过喷头喷出,出液口设有第二单向阀,这样可以保证消毒液只能通过出液口出液,凹形盒向右侧移动时,吸尘盒产生吸力先对枕头本体上的灰尘、头皮屑、头发等杂质进行收集,喷头喷出消毒液对枕头本体进行消毒,最后烘干盒吹出热风可以对枕头本体进行烘干,当凹形盒移动到枕头本体最右侧时,第三滑杆上的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啮合,使凹形盒发生翻转,对枕头本体侧面进行清理,此时第一齿轮位移到齿条最右端,推动活动板向上滑动,从而第一齿轮与齿条下侧啮合,清理机构开始向左侧运动,同时第二滑杆运动到最前端,第二连接杆开始向后摆动,从而使第二滑杆开始向后运动,这样密封推板向后移动,产生负压将消毒罐内的消毒液吸入第一软管,通过进液口进入到储液腔内,进液口设有第一单向阀,这样可以保证消毒液只能从进液口进入到储液腔内,从而凹形盒在向左侧向右运动时,不会再喷出消毒液,烘干盒吹出热风继续对枕头本体进行烘干,吸尘盒可以进一步吸收枕头本体上的杂质,保证枕头本体的整洁度,当清理机构回到最左侧,将自动停止,完成对枕头的清理;
10.进一步限定,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枕头本体连接的压板,所述压板下方设有第二固定板,所述压板与第二固定板之间左右两侧均设有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包括两个前后对称设置在固定板上的c形滑座,两个所述c形滑座均滑动连接有第三滑块,两个所述第三滑块与c形滑座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两个所述第三滑块均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包括位于c形滑座两侧的第四滑槽,所述第三滑块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与第四滑槽相匹配的第四滑杆,两个所述第四滑杆末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两个所述第三滑块靠近c形滑座开口一侧均铰接有第三连接杆,两个所述第三连接杆呈x形状分布,其中一个所述第三连接杆中部设有第二开槽,另一个所述第三连接杆位于第二开槽内,两个所述第三连接杆另一端均与压板铰接,其中一组升降组件设有锁止件。这样的结构,使用者可以将头部睡在枕头本体上,枕头本体底部的压板将挤压第三连接杆向下移动,由于第三连接杆与压板铰接,另一端与第三滑块铰接,所以第三连接杆向下移动将推动第三滑块在c形滑座内滑动,这样使用者头部的重力会克服第二弹簧的弹力,将枕头本体向下挤压,每个人的睡觉习惯和身体体型不一样,枕头本体前后的高度也会不一样,由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三连接杆中部设有第二开槽,另一个所述连接杆位于第二开槽内,这样能够保证两个第三连接杆互补干涉,从而使用者在将头部放在枕头本体上后,枕头本体前后两侧可以进行不同高度调节,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使用,方便使用者找到自身最舒适,最习惯的枕头高度。
11.进一步限定,所述锁止件包括位于c形滑座一侧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装配有电磁铁,所述第四滑杆内设有第五滑槽,所述第五滑槽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与第五滑槽相匹配的圆杆,所述圆杆贯穿限位块固定连接铁块,所述电磁铁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这样的结构,当使用者找到适应自身的枕头高度后,医师可以通过控制模块控制电磁铁通电,电磁铁通电产生磁力克服第三弹簧将铁块吸附住,从而铁块将固定在电磁铁上,由于铁块固定连接的圆杆位于第三连接杆的第五滑槽内,且第四滑杆与第三滑块固定连接,所以铁块固定可以将滑块固定,滑块固定使第三连接杆无法运动,从而对枕头本体进行固定,使用者便可以非常舒适睡在枕头本体上,这样能够使使用者在进行睡眠监测时,与平时睡觉一样,避免造成使用者的不适,而导致监测的睡眠结果不准确;使用
者睡眠监测完毕后,可以取消固定,此时断开电磁铁通电,第三弹簧的复位弹力将铁块恢复至初始状态,第二弹簧的复位弹力将第三滑块恢复至初始状态,从而带动枕头本体运动到最高位置。
12.进一步限定,所述电磁铁的长度尺寸不小于第四滑槽的长度尺寸。这样的结构,保证铁块在任何位置时,电磁铁都能够对铁块进行吸附固定,从而固定升降组件进行固定。
13.进一步限定,所述压板与固定板之间前侧连接有伸缩垫。这样的结构,可以在使用者进行睡眠监测时,使其更加舒适。
14.进一步限定,所述立板上侧设有t形滑槽,所述连接座下侧固定连接有与t形滑槽相匹配的t形滑块。这样的结构,可以使连接座与立板滑动连接。
15.进一步限定,所述稳定组件包括与连接座固定连接的c形座,所述c形座远离开口一端与矩形槽滑动连接。这样的结构,可以使连接座滑动时,更加稳定。
16.进一步限定,相邻两个所述信号组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cm。这样的结构,使信号板上的信号组数量密集,其产生的电信号更为精准。
17.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8.1、在进行睡眠监测前,医师指导使用者进行平躺、右侧躺和左侧躺三个步骤,在使用者进行平躺、右侧躺和左侧躺时,其头部挤压橡胶压块在信号板上留下具有不同形状的电信号,通过监测模块对其三个动作产生的电信号进行记录并分析其特征,在进行睡眠监测时,监测模块会接收到信号板产生的电信号,与刚才所记录的电信号进行对比,并判断其睡姿,从而可以对使用者平躺、右侧躺和左侧躺三个睡姿的时间进行记录,并且能够进一步的判断使用者变换睡姿的次数。
19.2、脑电波传感器可以对使用者睡觉时产生的脑电波进行接收,由于脑电波传感器与监测模块信号连接,所以脑电波传感器将接收到的脑电波信号传输至监测模块中,通过监测模块对使用者的脑电波进行分析,其中分析结果共有三种,分别为清醒状态、浅睡状态和深睡状态,进而监测模块可以记录使用者入睡需要的时间,浅睡状态和深睡状态所维持的时间,并且能够知道使用者中途是否清醒过。
20.3、声音传感器可以对使用者睡眠过程中,说梦话、打呼噜和磨牙等产生的声音进行监测,声音传感器将检测到的声音反馈至监测模块中,通过监测模块对声音进行分析判断。
21.4、能够通过清理机构对枕头本体进行清理,使用吸尘组件吸收枕头本体上的残留物,同时喷洒消毒液,对枕头本体进行消毒处理,通过热风组件进行快速烘干,结构精妙,在电机带动凹形盒向右移动时,密封推板自动推动消毒腔内的消毒液对枕头本体进行喷洒,在凹形盒向左移动时,密封推板反向运动将外界的消毒液吸入消毒腔内,从而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22.5、使用者可以将头部睡在枕头本体上,枕头本体底部的压板将挤压连接杆向下移动,每个人的睡觉习惯和身体体型不一样,枕头本体前后的高度也会不一样,由于其中一个所述连接杆中部设有开槽,另一个所述连接杆位于开槽内,这样能够保证两个连接杆互补干涉,从而使用者在将头部放在枕头本体上后,枕头本体前后两侧可以进行不同高度调节,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使用,方便使用者找到自身最舒适、最习惯的枕头高度。
附图说明
23.本发明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24.图1为本发明一种医用智能睡眠监测枕头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25.图2为本发明一种医用智能睡眠监测枕头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26.图3为本发明一种医用智能睡眠监测枕头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一;
27.图4为图3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28.图5为图3中b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29.图6为本发明一种医用智能睡眠监测枕头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二;
30.图7为本发明一种医用智能睡眠监测枕头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三;
31.图8为图7中c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32.图9为本发明一种医用智能睡眠监测枕头实施例清理机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3.图10为本发明一种医用智能睡眠监测枕头实施例清理机构的示意图;
34.图11为本发明一种医用智能睡眠监测枕头实施例调节机构的示意图;
35.图12为图11中d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36.图13为图11中e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37.图14为本发明一种医用智能睡眠监测枕头实施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38.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39.枕头本体1、空腔11、信号板12、信号组13、套筒131、第一弹簧132、滑板133、橡胶压块134、静触头135、动触头136、立板2、活动槽21、活动板211、第一固定板212、齿条213、半圆形块214、半圆槽215、第一齿轮216、第一滑杆217、第一连接杆22、第一斜齿221、第二斜齿222、装配槽223、矩形座23、滑座231、安装板232、圆盘24、齿圈241、第二齿轮242、推杆243、第一滑块244、铰接座245、第二连接杆246、第一滑槽247、第二滑块248、连接座25、第二滑杆251、第一开槽252、连接片253、第二滑槽254、储液座26、储液腔261、密封推板262、进液口263、第一软管264、出液口265、第二软管266、套筒27、套杆271、圆环272、第三滑杆273、第三滑槽274、弧形槽275、第三齿轮276、第四齿轮277、凹形盒28、喷头281、吸尘盒282、烘干盒283、电机29、转座291、托架292、矩形槽293、压板3、第二固定板31、c形滑座32、第三滑块33、第二弹簧34、第四滑槽35、第四滑杆36、限位块37、第三连接杆4、第二开槽41、安装座42、电磁铁43、第五滑槽44、第三弹簧45、圆杆46、铁块47、伸缩垫48、t形滑槽5、t形滑块51、c形座52。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41.如图1

14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医用智能睡眠监测枕头,包括枕头本体1、消毒箱、监测模块和控制模块,监测模块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控制模块与外界电源电性连接,消毒箱装有消毒液,枕头本体1内下侧设有空腔11,空腔11装配有信号板12,信号板12上表面设有若干呈矩形阵列分布的信号组13,信号组13包括与信号板12固定连接的套筒131,套筒131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32,第一弹簧132上端固定连接有与套筒131相匹配的滑板133,滑板133上侧贯穿套筒131固定连接有橡胶压块134,套筒131底部固定连接有静触头135,滑
板133中部设有与静触头135相匹配的动触头136,枕头本体1设有脑电波传感器,枕头本体1内设有声音传感器,枕头本体1下方设有调节机构,信号板12、脑电波传感器和声音传感器均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信号板12、脑电波传感器和声音传感器均与监测模块信号连接;
42.枕头本体1设有清理机构,清理机构包括位于枕头本体1后侧的立板2,立板2设有活动槽21,活动槽21内部滑动装配有活动板211,活动板211后侧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212,第一固定板212中部固定连接有若干均匀分布的齿条213,安装板212左右两侧均设有与活动板211固定连接的半圆形块214,两个半圆形块214与所对应的固定板212之间形成半圆槽215,齿条213啮合有第一齿轮216,第一齿轮216前侧固定连接有与半圆槽215相匹配的第一滑杆217,第一齿轮216前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22,第一连接杆22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斜齿221,第一斜齿221啮合有第二斜齿222,立板2后侧下端固定连接有矩形座23,矩形座23设有装配槽223,装配槽223滑动连接有滑座231,滑座231固定连接有位于第一连接杆22左侧的安装板232,第二斜齿222与安装板232转动连接,安装板232左侧转动连接有圆盘24,圆盘24右侧设有齿圈241,第二斜齿222中部贯穿安装板232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242,第二齿轮242与齿圈241啮合,圆盘24左侧固定连接有推杆243,推杆243一端位于圆盘24中心处,推杆243另一端位于圆盘24边缘处,推杆243位于圆盘24边缘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244,安装板232左侧固定连接有铰接座245,铰接座245铰接有第二连接杆246,第二连接杆246中部设有与第一滑块244滑动连接的第一滑槽247,第二连接杆246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块248,立板2上侧滑动连接有连接座25,连接座25内部设有圆槽,圆槽滑动连接有第二滑杆251,连接座25下侧设有与圆槽连通的第一开槽252,第二滑杆251后端固定连接有贯穿第一开槽252的连接片253,连接片253设有第二滑块248滑动连接的第二滑槽254,连接座25后端设有稳定组件,连接座25前端连接有储液座26,储液座26的长度尺寸与枕头本体1的宽度尺寸相等,储液座26内设有储液腔261,第二滑杆251前端贯穿储液座26固定连接有与储液腔261相匹配的密封推板262,储液腔261前端上侧设有进液口263,进液口263设有第一单向阀,进液口263连接有第一软管264,第一软管264另一端消毒箱连接,储液腔261前端下侧设有出液口265,出液口265设有第二单向阀,出液口265连接有第二软管266,储液座26后端下侧固定连接有套筒27,套筒27滑动连接有套杆271,套杆271下端固定连接有圆环272,圆环272滑动连接有第三滑杆273,立板2前侧设有与第三滑杆273滑动连接的第三滑槽274,第三滑槽274左右两侧均设有弧形槽275,第三滑槽274下侧左右两端均设有与立板2固定连接的第三齿轮276,第三滑杆273固定连接有与第三齿轮276相匹配的第四齿轮277,第三滑杆273前端固定连接的凹形盒28,凹形盒28榫眼处连接有喷头281,第二软管266另一端与喷头281连接,凹形盒28左侧榫头为吸尘盒282,吸尘盒282内设有吸尘组件,凹形盒28右侧榫头为烘干盒283,烘干盒283内设有热风组件,凹形盒28下侧与枕头本体1接触,第一连接杆22末端固定连接有电机29,安装板232固定连接有与第一连接杆22转动装配的转座291,电机29设有托架292,矩形座23设有矩形槽293,托架292与矩形槽293滑动连接,电机29、吸尘组件和热风组件均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
43.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使用者使用枕头本体1进行睡眠监测,可以通过调节机构,将枕头本体1的高度调节至使用者最舒适、最接近平时睡觉的高度位置,这样能够使监测结果更加接近使用者平时的睡眠质量;此时,医师通过控制模块启动信号板12,由于使用者头部放置在枕头本体1上,会对枕头本体1产生一定压力,从而产生压力部分会挤压橡胶压块
134,橡胶压块134带动滑板133向下移动,使滑板133上的动触头136与静触头135接触,动触头136与静触头135接触将会以电信号的形式在信号板12呈现出,信号板12将电信号传输给监测模块进行记录并分析,没有被使用者头部压住的地方便不会产生电信号;在进行睡眠监测前,医师指导使用者进行平躺、右侧躺和左侧躺三个步骤,在使用者进行平躺、右侧躺和左侧躺时,其头部挤压橡胶压块134在信号板12上留下具有不同形状的电信号,通过监测模块对其三个动作产生的电信号进行记录并分析其特征;在进行睡眠监测时,通过控制模块控制脑电波传感器和声音传感器开始工作,监测模块会接收到信号板12产生的电信号,与刚才所记录的电信号进行对比,并判断其睡姿,从而可以对使用者平躺、右侧躺和左侧躺三个睡姿的时间进行记录,并且能够进一步的判断使用者变换睡姿的次数,脑电波传感器可以对使用者睡觉时产生的脑电波进行接收,由于脑电波传感器与监测模块信号连接,所以脑电波传感器将接收到的脑电波信号传输至监测模块中,通过监测模块对使用者的脑电波进行分析,其中分析结果共有三种,分别为清醒状态、浅睡状态和深睡状态,进而监测模块可以记录使用者入睡需要的时间,浅睡状态和深睡状态所维持的时间,并且能够知道使用者中途是否清醒过;声音传感器可以对使用者睡眠过程中,说梦话、打呼噜和磨牙等产生的声音进行监测,声音传感器将检测到的声音反馈至监测模块中,通过监测模块对声音进行分析判断;这样使用者在进行睡眠监测时,可以对其睡姿、脑电波和声音多方面的进行监测;
44.初始状态下,清理机构位于枕头本体1最左侧,凹形盒28位于枕头本体1左侧,且凹形盒28下表面面向枕头本体1左侧,电机29工作会带动第一连接杆22开始转动,第一连接杆22带动第一齿轮216开始转动,由于第一齿轮216与齿条213啮合,所以第一齿轮216会沿着齿条213带动清理机构向右侧运动,则滑座231在矩形座23上的装配槽223滑动,当第一齿轮216运动到齿条213最左端时,第一齿轮216前端固定连接的第一滑杆217会进入到半圆形块214与第一固定板212之间形成的半圆槽215内,第一滑杆217沿着半圆槽215内运动,此时第一齿轮216继续转动,第一齿轮216只与齿条213最左端的齿啮合,第一齿轮216在原地转动,将推动齿条213最左端的齿向上移动,从而推动活动板211在活动槽21内上滑动,这样第一齿轮216会与齿条213下侧进行啮合,所以第一齿轮216会沿着齿条213向左侧运动,从而实现往复运动;第一连接杆22会带动第一斜齿221转动,由于第一斜齿221与第二斜齿222啮合,所以第二斜齿222开始转动,第二斜齿222将带动第一齿轮242转动,由于第二齿轮242与齿圈241啮合,所以第二齿轮242会带动圆盘24缓慢转动,这样可以通过第二齿轮242和齿圈241的配合对圆盘24进行减速,并带动圆盘24缓慢转动,从而圆盘24带动推杆243转动,由于推杆243上的第一滑块244与第二连接杆246上的第一滑槽247滑动连接,且第二连接杆246一端与铰接座245铰接,所以圆盘24转动时,带动第二连接杆246以铰接座245为圆心前后摆动,另一端上的第二滑块248与连接片253上的第二滑槽254滑动连接,从而第二连接杆246可以带动连接片253前后移动,这样连接片253会带动第二滑杆251在圆槽内滑动,由于第二滑杆251前端贯穿储液座26固定连接有与储液腔261相匹配的密封推板262,所以密封推板262可以在储液腔261内前后滑动,清理机构向右侧运动时,储液座26会带动下侧的凹形盒28向右运动,凹形盒28后端固定连接的第三滑杆273会沿着弧形槽275向上滑动,储液座26上的套筒27与套杆271配合,可以保证凹形盒28的上下活动,当第三滑杆273进入到第三滑槽274内时,由于第三滑槽274下侧左右两端均设有第三齿轮276,且第三滑杆273固定连接
有与第三齿轮276啮合的第四齿轮277,所以在离开弧形槽275进入到第三滑槽274内时,通过左侧的第三齿轮276与第四齿轮277啮合,带动第三滑杆273发生转动,将凹形盒28下表面向枕头本体1,当第三滑杆273滑动到第三滑槽274最右侧时,右侧的第三齿轮176与第四齿轮277啮合,所以第三滑杆273发生转动,使凹形盒28下表面面向枕头本体1的左侧,同时第三滑杆273进入到右侧的弧形槽275内,这样便可以清理机构在左右往复运动时,凹形盒28能够经过枕头本体1的左右两侧面,从而对左右两侧面进行清理;当使用者完成睡眠监测后,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模块启动清理机构,这样控制模块会同时启动电机29、吸尘组件和热风组件,电机29工作将驱动清理机构开始运动,此时储液腔261内装满消毒液,密封推板262位于储液腔261最后端,从而电机29开始转动,会带动第二滑杆251向前滑动,使密封推板262推动消毒液,由于储液腔261前端下侧设有出液口265,这样消毒液通过出液口265进入到第二软管266内,最后通过喷头281喷出,出液口265设有第二单向阀,这样可以保证消毒液只能通过出液口265出液,凹形盒28向右侧移动时,吸尘盒282产生吸力先对枕头本体1上的灰尘、头皮屑、头发等杂质进行收集,喷头281喷出消毒液对枕头本体1进行消毒,最后烘干盒283吹出热风可以对枕头本体1进行烘干,当凹形盒28移动到枕头本体1最右侧时,第三滑杆273上的第三齿轮276与第四齿轮277啮合,使凹形盒28发生翻转,对枕头本体1侧面进行清理,此时第一齿轮216位移到齿条213最右端,推动活动板211向上滑动,从而第一齿轮216与齿条213下侧啮合,清理机构开始向左侧运动,同时第二滑杆251运动到最前端,第二连接杆246开始向后摆动,从而使第二滑杆251开始向后运动,这样密封推板262向后移动,产生负压将消毒罐内的消毒液吸入第一软管1264,通过进液口263进入到储液腔261内,进液口263设有第一单向阀,这样可以保证消毒液只能从进液口263进入到储液腔261内,从而凹形盒28在向左侧向右运动时,不会再喷出消毒液,烘干盒283吹出热风继续对枕头本体1进行烘干,吸尘盒282可以进一步吸收枕头本体1上的杂质,保证枕头本体1的整洁度,当清理机构回到最左侧,将自动停止,完成对枕头的清理;
45.实施例2,以左下端的第一个信号组13为原点建立坐标轴,当使用者右侧躺睡觉进行记录时,监测模块录制其特征,假设右侧躺睡觉挤压最左端的信号组13其a点坐标为(x,y),挤压最右端的信号组13其b点坐标为(a,b),位于最右侧且与最左端的信号组13其a点坐标平行的c点坐标为(c,y),位于最左侧且与最右端的信号组13其b点坐标平行的d点坐标为(d,y),即可以获得特征为右侧躺睡觉时左右之间的最大距离为a

x,右侧躺睡觉时最左端的信号组13其a点到水平最右侧c点的距离为c

x,右侧躺睡觉时最右端的信号组13其b点到水平最左侧d点的距离为d

x,依次类推,从而可以提取多组特征,可以在右侧躺睡觉进行记录时,记录右侧躺的若干特征,在进行睡眠监测时,可以对使用者头部产生电信号特征与记录的特征进行对比,便可以知道使用者所处于的睡姿状态,使用者头部处于枕头本体1任何的位置都能够判断出患者的睡姿状态,这样可以精准的对使用者睡姿进行判断,使监测结果更加精准;
46.本发明能够在睡眠监测前,对使用者平躺和左右侧躺所产生的电信号进行特征提取,从而在睡眠监测时,能够精准的判断出使用者的睡姿和变换睡姿的次数,并且通过脑电波传感器和声音传感器对使用者进行多方面睡眠监测,从而监测所得到的数据可以作为判断其睡眠质量的依据,同时通过清理机构对枕头本体进行自动清理,保证枕头本体的整洁,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47.优选,调节机构包括枕头本体1连接的压板3,压板3下方设有第二固定板31,压板3与第二固定板31之间左右两侧均设有升降组件,升降组件包括两个前后对称设置在固定板31上的c形滑座32,两个c形滑座32均滑动连接有第三滑块33,两个第三滑块33与c形滑座32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34,两个第三滑块33均设有限位件,限位件包括位于c形滑座32两侧的第四滑槽35,第三滑块33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与第四滑槽35相匹配的第四滑杆36,两个第四滑杆36末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37,两个第三滑块33靠近c形滑座32开口一侧均铰接有第三连接杆4,两个第三连接杆4呈x形状分布,其中一个第三连接杆4中部设有第二开槽41,另一个第三连接杆4位于第二开槽41内,两个第三连接杆4另一端均与压板3铰接,其中一组升降组件设有锁止件。这样的结构,使用者可以将头部睡在枕头本体1上,枕头本体1底部的压板3将挤压第三连接杆4向下移动,由于第三连接杆4与压板3铰接,另一端与第三滑块33铰接,所以第三连接杆4向下移动将推动第三滑块33在c形滑座32内滑动,这样使用者头部的重力会克服第二弹簧34的弹力,将枕头本体1向下挤压,每个人的睡觉习惯和身体体型不一样,枕头本体前后的高度也会不一样,由于其中一个第三连接杆4中部设有第二开槽41,另一个第三连接杆4位于第二开槽41内,这样能够保证两个第三连接杆4互补干涉,从而使用者在将头部放在枕头本体1上后,枕头本体1前后两侧可以进行不同高度调节,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使用,方便使用者找到自身最舒适,最习惯的枕头高度。实际上,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使用其他方便对枕头进行调节的结构。
48.优选,锁止件包括位于c形滑座32一侧的安装座42,安装座42装配有电磁铁43,第四滑杆36内设有第五滑槽44,第五滑槽44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45,第三弹簧45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与第五滑槽44相匹配的圆杆46,圆杆46贯穿限位块37固定连接铁块47,电磁铁43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这样的结构,当使用者找到适应自身的枕头高度后,医师可以通过控制模块控制电磁铁43通电,电磁铁43通电产生磁力克服第三弹簧45将铁块47吸附住,从而铁块47将固定在电磁铁43上,由于铁块47固定连接的圆杆46位于第三滑块33的第五滑槽44内,且第四滑杆36与第三滑块33固定连接,所以铁块47固定可以将第三滑块33固定,第三滑块33固定使第三连接杆4无法运动,从而对枕头本体1进行固定,使用者便可以非常舒适睡在枕头本体1上,这样能够使使用者在进行睡眠监测时,与平时睡觉一样,避免造成使用者的不适,而导致监测的睡眠结果不准确;使用者睡眠监测完毕后,可以取消固定,此时断开电磁铁43通电,第三弹簧45的复位弹力将铁块47恢复至初始状态,第二弹簧34的复位弹力将第三滑块33恢复至初始状态,从而带动枕头本体1运动到最高位置。实际上,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使用其他能够对升降组件进行锁止的结构。
49.优选,电磁铁43的长度尺寸不小于第四滑槽35的长度尺寸。这样的结构,保证铁块在任何位置时,电磁铁都能够对铁块进行吸附固定,从而固定升降组件进行固定。
50.优选,压板3与固定板31之间前侧连接有伸缩垫48。这样的结构,可以在使用者进行睡眠监测时,使其更加舒适。实际上,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使用其他使使用者进行睡眠监测时更加舒适的结构。
51.优选,立板2上侧设有t形滑槽5,连接座25下侧固定连接有与t形滑槽5相匹配的t形滑块51。这样的结构,可以使连接座25与立板2滑动连接。实际上,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使用其他可以使连接座25与立板2滑动连的结构。
52.优选,稳定组件包括与连接座25固定连接的c形座52,c形座52远离开口一端与矩
形槽293滑动连接。这样的结构,可以使连接座25滑动时,更加稳定。实际上,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使用其他可以使连接座25滑动时,更加稳定的结构。
53.优选,相邻两个信号组13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cm。这样的结构,使信号板上的信号组数量密集,其产生的电信号更为精准。实际上,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使用其他使产生的电信号更为精准的结构。
54.上述实施例仅示例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