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椅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88369发布日期:2021-09-10 20:03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折叠式椅子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发明涉及能够以折叠的状态前后嵌套(嵌合)的椅子。


背景技术:

2.在例如如会场用的椅子那样在不使用时需要收拾于仓库、房间的 角落的椅子中,采取了能够收纳于尽量窄的空间的手段。在该手段中, 包括将椅子构成为折叠式、设为能够重叠的结构,在后者中,存在能 够前后重叠的嵌套式。
3.在能够嵌套的椅子中,经常通过将座位构成为弹起式并且使前后 的腿部的左右宽度不同而能够将多个椅子前后重叠(例如专利文献1)。
4.并且,折叠式椅子能够通过折叠而减小保管所需的空间,但在保 管时竖立于墙边等,因此存在容易倒下这一问题。另外,必须人用手 拿起而使其移动,因此也存在在储纳作业、排列成使用状态上花费工 夫这一问题(折叠作业及展开作业也麻烦)。
5.另一方面,在嵌套式的椅子中,由于能够将靠背等用手抓住并在 地板上推或拉从而移动,所以存在能够大幅减轻使用后的储纳作业、 使用前的准备作业的工夫的优点。并且,嵌套式的椅子经常以始终自 行立起于地板上且容易移动的方式具备脚轮。
6.嵌套式的椅子虽然具有如上所述的优点,但在只是能够弹起座位 的结构中,在嵌套状态下缩小前后的椅子的间隔存在限度,因此,存 在储纳空间的缩小存在限度这一问题。
7.相对于此,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以下结构:在能够将连结成x 连杆状的前后的腿部向互相重叠的方向相对转动并能够使座位和靠背 闭合转动的折叠式椅子中,通过设定成在折叠的状态下在前后腿部的 下端间空出容许自行立起的间隔,能够以折叠状态嵌套。
8.现有技术文献
9.专利文献
10.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

086364号公报
11.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

21015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12.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13.专利文献2的椅子成为了靠背、座位及前后腿部这4个构件以能 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的4点连杆机构,靠背的下端部和座位的后端 部由铰链机构连结,在折叠的状态下,靠背成为与使用状态上下相反 的姿势,座位成为后端位于上且前端位于下的上下长的姿势。
14.并且,将前腿部形成为在侧视下向斜前方鼓出的
“く”
字形,将 后腿部形成为在侧视下向斜后方鼓出的
“く”
字形,在折叠式椅子中 使前腿部和后腿部的下部在侧视下交叉,从而在前腿部的下端与后腿 部的下端之间空出用于自行立起的间隔。
15.专利文献2的椅子由于在折叠的状态下自行立起,所以存在能够 嵌套成缩小了前
后间隔的状态的优点。
16.但是,在专利文献2中,由于座位和靠背以互相重叠的方式连结, 所以靠背不得不成为平板状的形态,因而,存在设计的自由性低这一 问题。另外,由于靠背和座位重叠,所以在向使用状态展开时,必须 先抬起后扩开前后腿部等,认为展开作业相当麻烦。
17.本技术发明谋求解决上述课题。
18.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9.本公开的第一观点的椅子具备靠背、座位及直接地或间接地支承 靠背及座位的左右的前腿部及左右的后腿部。前腿部和后腿部分别在 左右具有腿杆。前腿部和后腿部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直接地或间接 地连结,以使得在侧视下能够使夹角变化。前腿部中的左右腿杆的左 右间隔和后腿部中的左右腿杆的左右间隔不同。座位以若前腿部和后 腿部闭合转动则与此联动而转动成侧视上下长的姿势的方式连结于前 腿部及后腿部中的至少一方。椅子是在使前后腿部闭合转动的折叠状 态下能够前后嵌套的结构,以能够自行立起的方式设定了前腿部和后 腿部的下端间的间隔。
20.由此,由于能够在折叠的状态下自行立起,所以在是折叠式椅子 的同时,能够将许多腿部稳定地嵌套。因此,在是嵌套式的椅子的同 时,能够提高储纳空间的利用效率。
21.另外,由于与前腿部与后腿部的夹角的变化联动而座位转动,所 以例如通过将座位的后端部分、靠背抓住并抬起,也能够利用腿部的 自重而自动地折叠,因此,能够轻快地进行折叠操作,并且也能够容 易地使折叠的椅子展开。
22.另外,在折叠时,能够在将前后腿部的下端抵靠于地板的状态下 将座位的后端部分抬起而使前后腿部闭合转动,因此,在折叠作业时 能够减轻人的负担。另外,展开作业也是同样,通过将靠背等抓住并 抬起而倾斜,能够使前后的腿部扩开转动,因此展开作业也能够容易 地进行。
23.另外,虽然能够在将前后腿部的下端抵靠于地板的状态下进行折 叠作业和展开作业,但若如实施方式那样设置脚轮,则相对于地板的 移动阻力消失,因此更容易通过抬起而使前后腿部闭合转动,并且也 更容易在折叠的状态下将靠背朝下按压而使前后腿部扩开转动。因此, 能够将折叠作业和展开作业的作业性提高可靠化。
24.本公开的第二观点的椅子根据第一观点的椅子,在前腿部和后腿 部闭合转动前的状态下,前腿部的下端位于比后腿部的下端靠前方处。 在折叠状态下,前腿部和后腿部交叉,前腿部的下端位于比后腿部的 下端靠后方处。
25.由此,若采用将前后腿部折叠成交叉的姿势的结构,则即使在折 叠的状态下因某些理由而从上方向靠背施加力,也不会展开而能够保 持折叠状态。因此,能够抑制在折叠的状态下意外地展开。
26.第三观点的椅子根据第一观点的椅子,前腿部和后腿部在比座位 高的位置处被连结。在前腿部安装有靠背。
27.若将前腿部和后腿部在比座位高的位置处连结,则能够将座位直 接地连结于前腿部和后腿部而构成连杆机构,因此能够将构造简单化。 另外,若将靠背设置于前腿部的上端,则就座的人的载荷以按压前腿 部和后腿部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能够提高使用状态下的椅子的稳定 性。
28.另外,由于在折叠的状态下靠背和座位及腿部不会抵靠,所以能 够在嵌套状态下
使前后的椅子紧贴。因此,能够促进折叠的状态下的 紧凑化而促进储纳空间的有效利用。
29.第四观点的椅子根据第一观点的椅子,座位以折叠成前端成为下 且后端成为上的姿势的方式转动自如地连结于前腿部的左右腿杆。
30.由此,若将座位以使其后端成为上的姿势折叠,则在折叠的状态 下座位的表面向近前露出,因此存在在折叠状态下美观性好这一优点。
31.第五观点的椅子根据第一观点的椅子,在构成前腿部的左右腿杆 的上端设置有朝后的臂部。靠背的左右两端分别与臂部的后端相连。 后腿部中的左右腿杆的上端附近的部分连结于臂部。
32.由此,由于就座者的上半身成为由左右的臂部和靠背包围的状态, 所以能够提高就座者的上半身的稳定性。另外,也能够将臂部作为扶 手使用,或者在相对于椅子坐下或站起时作为安放手的支架来使用, 因此易用性好。另外,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由于前腿部和后腿部能 够扩大其上端的间隔而在侧视下成为
“ハ”
字的姿势,所以也具有能 够增大座位的前后支承跨距而提高支承稳定性的优点。
33.第六观点的椅子根据第一观点的椅子,具备互相分离的座位及靠 背。另外,通过从能够向座位就座的展开姿势起座位以掀起前端侧或 后端侧的方式弹起转动而前腿部及后腿部转变为折叠姿势,在折叠姿 势下能够自行立起于地板上。前腿部和后腿部以根据展开姿势与折叠 姿势的切换而相对转动自如的方式直接地或间接地连结。座位相对于 前腿部及后腿部中的一方的腿以弹起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相对于另 一方的腿以与弹起转动联动而使前腿部及后腿部相对转动的方式经由 联动构件而连结。
34.通过这样构成,座位能够构成用于折叠椅子的机构的一部分。例 如,通过将手搭放于座位的后端或前端并抬起,能够利用自重来折叠。 因此,能够对折叠作业的容易化做贡献。另外,若将前腿和后腿间接 地连结,则也能够容易地采用4条腿方式管椅子这样的形态,因此也 能够容易地实现支承稳定性、设计性优异的方式。
35.在这样的椅子中,由于能够将座位作为用于折叠椅子的机构的要 素来利用,所以联动构件是1个(1种)就足够了,能够与此相应地将 构造简单化。另外,由于构造单纯,所以能够消除扭曲而顺畅地进行 折叠及展开。
36.第七观点的椅子根据第六观点的椅子,联动构件配置于座位的下 表面部。由此,联动构件能够设为需要的大小并以无法目视确认的方 式配置,因此能够确保折叠
·
展开的顺畅性并提高美观。
37.第八观点的椅子根据第一观点的椅子,该椅子是以下结构:通过 从能够向座位就座的展开姿势起座位以掀起前端侧或后端侧的方式弹 起转动而前腿部及后腿部转变为折叠姿势,在折叠姿势下能够自行立 起于地板上。在折叠姿势下在前后方向上对向且接近或抵接的2个构 件中的一方或双方以朝向2个构件接近的方向的状态配置有在折叠姿 势下将2个构件保持为抵接或接近的状态的捕捉器构件。
38.在此,捕捉器构件可以构成为与相对移动的2个构件相独立的构 件,也可以一体形成于2个构件中的一方或双方。
39.另外,也能够在一方的构件设置捕捉器构件,通过捕捉器构件来 捕捉另一方的构件,还能够在2个构件分别设置捕捉器构件,使捕捉 器构件彼此结合。
40.在第八观点的椅子中,由于捕捉器构件朝向2个构件接近的方向, 所以若椅子转
变为折叠姿势,则能够不阻碍椅子的折叠而使捕捉器构 件发挥功能来保持折叠姿势。相反,在从折叠姿势转变为展开姿势时, 能够使捕捉器构件可靠地背离。因此,能够不阻碍折叠及展开的功能 而将椅子保持为折叠姿势。
41.第九观点的椅子具备互相分离的座位和靠背、左右各一对的前腿 部及后腿部及在俯视下配置于座位的左右的外侧的前后长的侧框部。 该椅子是以下结构:座位、前腿部及后腿部以若座位以掀起前端侧或 后端侧的方式弹起转动则前腿部和后腿部接近的方式闭合转动而成为 折叠姿势的方式互相联动。侧框部具有主体部和作为与主体部一体或 分体的构件而设置的腿安装部。前腿部和后腿部中的一方或双方以能 够相对转动的方式直接地或间接地连结于腿安装部,以使得在侧视下 能够使前腿部与后腿部的夹角变化。
42.在此,侧框部可以与靠背一体地相连,也可以与靠背分离。在侧 框部和靠背分离的情况下,靠背安装于前后任一方的腿。另外,侧框 部可以具有扶手功能,也可以是不作为扶手发挥功能的形态。在作为 扶手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也能够安装垫材。
43.在第九观点中,由于侧框部能够作为扶手发挥功能,所以能够提 高使用价值。另外,能够与扶手功能的有无无关,在人就座或离席时 将侧框部用手抓住,将体重施加于扶手而弯腰。即,侧框部能够作为 用于就座
·
离席的手搭放构件来使用。
44.并且,由于靠背和座位分离,所以折叠姿势的制约少而设计的自 由性高。由于不需要在专利文献2中使用的无级角度调节装置,所以 构造也能够简单化。由于前后的腿是与侧框部相独立的构件,所以能 够将侧框部和腿利用异种材料来制造,因此,关于设计、强度的通融 性高。
45.第十观点的椅子具备座位、靠背及左右各一对的前腿部及后腿部。 该椅子是以下结构:若座位以掀起前端侧或后端侧的方式弹起转动, 则成为折叠姿势,若在折叠姿势下座位以放倒前端侧或后端侧的方式 放倒转动,则成为能够向座位就座的展开姿势。设置有在座位的放倒 转动时施加阻力而使放倒转动的速度衰减的阻尼单元。
46.在第十观点的椅子中,能够抑制座位急剧地放倒转动(换言之, 椅子急剧地展开)而在展开时作用冲击。由此,能够安全且安静地进 行展开作业。
附图说明
47.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a)是从前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b)是侧视图,(c)是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图,(d)是仰视图。
48.图2的(a)(b)都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分离立体图。
49.图3的(a)是展开状态下的纵剖侧视图,(b)是折叠状态下的 纵剖侧视图。
50.图4的(a)(b)是折叠状态的立体图,(c)是嵌套状态的侧 视图。
51.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52.图6是将靠背以假想线表示的平面图。
53.图7的(a)是侧视图,(b)是要部的纵剖侧视图,(c)是(b) 的c

c视剖视图。
54.图8是折叠中途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55.图9是正在折叠并嵌套的状态的侧视图。
56.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57.图11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58.图12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59.图13是第六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60.图14是第七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61.图15是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外观的图,(a)是展开状态的前方 立体图,(b)是折叠状态的前方立体图,(c)是展开状态的侧视图, (d)是折叠状态的侧视图。
62.图16是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外观的图,(a)是展开状态的主视 图,(b)是展开状态的仰视图,(c)是折叠状态的后方立体图,(d) 是展开状态的下方立体图。
63.图17的(a)是展开状态的局部分离下方立体图,(b)是局部 性的分离下方立体图。
64.图18的(a)是分离下方立体图,(b)是座位与联动构件的带 盖连结部的下方立体图,(c)是座位与联动构件的无盖连结部的下方 立体图。
65.图19的(a)是图16(b)的va

va视中央侧剖视图,(b)是 图16(b)及图18(c)的vb

vb视侧剖视图。
66.图20是上部的分离下方立体图。
67.图21的(a)是上部的分离上方立体图,(b)是图15(c)及 图20的viib

viib视剖视图。
68.图22的(a)是折叠状态下的后方立体图,(b)是(a)的b

b 视剖视图,(c)是另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69.接着,基于附图来说明本技术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为了确定 方向而使用前后
·
左右的表述,但该方向以普通坐在椅子上的人的朝 向为基准。主视是与就座的人对向的方向。
70.[第一实施方式(图1~4)]
[0071]
首先,说明图1~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实施方式的椅子是能够 在会议室、礼堂、餐饮店或家庭等中使用的高通用型,如图1所示, 具备座位1、靠背2及支承它们的前腿部3及后腿部4。前腿部3及后 腿部4的上端位于比座位1靠上方处。
[0072]
如图1所示,座位1为木制或树脂制且为板状。即,成为了1张 座板的构造。不过,座位1也能够使用在座板(内板)张设有缓冲材 料的构造、第二实施方式那样的网式等。靠背2是使用了合成树脂的 成型品,但也可以是木制。或者,也能够采用在前表面张设有缓冲材 料的构造。
[0073]
例如如在图2中明示那样,前腿部3具备左右的前腿杆5,后腿 部4具备左右的后腿杆6,左右的前腿杆5的中途高度部位由前横档7 连结,左右的后腿杆6的中途高度部位由后横档8连结。在构成前腿 部3的左右前腿杆5的上端设置有朝后的臂部5a,靠背2与臂部5a的 后端连续。需要说明的是,臂部5a也能够理解为靠背2的朝前部。需 要说明的是,实施方式的腿杆5、6及横档7、8为木制,但也能够采 用金属制、树脂制。
[0074]
在椅子的展开状态下,前腿部3后倾且后腿部4前倾,因此,在 侧视下为
“ハ”
字状(前腿部3与后腿部4的间隔大体越接近下端则 越大的状态)的姿势。臂部5a的前端固定于构成前腿部3的前腿杆5, 另一方面,构成后腿部4的后腿杆6的上端部通过上支轴9而以能够 前后倾动的方式连结于臂部5a的内侧面。由此,容许前后腿部3、4 的夹角变化而在侧视
下交叉成x字状。
[0075]
在座位1的下表面部配置有连杆装置10。连杆装置10具备以能 够朝上转动的方式连结于前横档7的前连杆件11和以能够朝上转动的 方式连结于后横档8的后连杆件12。两者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啮合的朝 下的重叠部11a、12a,这些朝下的重叠部11a、12a由左右长的中央支 轴13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前后的连杆件11、12形成为左右 宽度比前后宽度大的板状,但也可以是棒状等形态。另外,也能够将 连杆装置10左右分离。
[0076]
例如如图2所示,前后连杆件11、12是比横档7、8短的左右宽 度,将前连杆件11的前端构成为半圆状的前凸起部14,另一方面,在 前横档7形成有供前凸起部14进入的前切口部15,通过前支轴16而 将前凸起部14连结于前横档7。
[0077]
前支轴16由在切口部15的左右两侧固定于前横档7的后表面的 轴承构件17以不能脱离的方式保持。因此,在轴承构件17和前横档7 形成有供前支轴16各嵌入一半的凹槽18。需要说明的是,前支轴16 可以固定于横档7也可以固定于前凸起部14。或者,还可以是,能够 相对于横档7和前凸起部14双方旋转。
[0078]
后连杆件12的后端也形成为截面半圆状的后凸起部19,另一方 面,在后横档8形成有供后凸起部19从上方进入的后切口部20,后凸 起部19通过左右长的后支轴21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横档8。后 支轴21插通于一方的后腿杆6。
[0079]
如图3所示,座位1经由前后的间隔件22而固定于前连杆件11, 另外,在座位1的后部设置有站上后连杆件12的后凸起部19的抵靠 部23。由于座位1会稍微挠曲变形,所以即使在自由状态下抵靠部23 从后连杆件12稍微浮起,若人就座,则抵靠部23也会与后凸起部19 抵靠而姿势保持为恒定。
[0080]
<第一实施方式的总结>
[0081]
在本实施方式中,椅子在展开状态下前后腿部3、4成为侧视
“ハ”ꢀ
字状的姿势,因此能够增大座位1的前后支承跨距。因此,能够提高 座位1的稳定性而保持高的支承强度。
[0082]
另一方面,如图3(b)所示,若将手搭放于靠背2并朝上抬起, 则通过自重而后腿部4呈现朝前转动的倾向,连杆装置10以将其连杆 件11、12重叠的方式弯折,前后的腿杆5、6相对转动至交叉的姿势。 即,椅子被折叠。在折叠的状态下,后腿部4抵碰于前横档7的左右 两侧部7a,由此保持折叠状态。
[0083]
并且,如图4(c)所示,在折叠的状态下在前后腿杆5、6的下 端间空出某种程度的间隔e,但座位1、连杆装置10、后腿部4的整体 包含于e的范围,并且前腿部3的大部分和臂部5a的大部分也包含于 e的范围,因此椅子的重心大体位于前后腿部3、4的下端间的大致中 间部的上方。因此,能够使折叠的椅子稳定地自行立起。另外,若在 折叠的状态下向靠背2施加朝下的力,则该力以扩大前后腿部3、4的 下端间的间隔的方式发挥作用,但前后腿部3、4的下端被保持为不能 扩展,因此不会因外力而从折叠状态意外地展开。因此,折叠姿势的 保持功能优异。
[0084]
并且,由于后腿部4连接于设置于前腿部3的上端的臂部5a的内 表面,左右后腿杆6的左右宽度比左右前腿杆5的间隔大,所以能够 使配置于后方的椅子中的左右后腿杆6进入配置于前方的椅子中的左 右前腿杆5之间。因此,能够将许多椅子在前后方向上嵌套。
[0085]
在本技术发明中,如图1(d)所示,在俯视及底面中,在座位1 的左右侧面与靠背2的朝前部2a之间空出了比后腿部4的外径稍大的 间隔的空间24。因而,能够将椅子上下堆
叠(堆积)。这一点是本实 施方式的优点之一。需要说明的是,在堆叠的状态下,上方的椅子会 从下方的椅子向近前突出。
[0086]
在折叠椅子时,若用手将座位1的后端抓住并轻轻抬起,则后腿 部4向折叠方向转动,因此能够容易地折叠椅子。
[0087]
通过“在将前腿部3的下端抵靠于地板的状态下通过抬起靠背2 而使椅子整体前倾,在该状态下通过将座位1的后端向后抬起而创造 连杆装置10的弯折的契机,然后抬起椅子整体”,也能够折叠。
[0088]
或者,如图3的箭头25所示,若从靠背2的内侧将手放入并将座 位1的后端抬起,则能够在将前后腿部3、4的下端抵靠于地板面的状 态下折叠。也就是说,伴随于座位1的抬起转动,前后腿部3、4的下 端在地板面上滑动移动,一边缩小夹角一边向交叉姿势变化。
[0089]
要将折叠的椅子展开,例如,可以用手将座位1的后端向后放倒。 在该情况下,若在将前后腿部3、4的下端抵靠于地板的状态下压下座 位1的后端,则前后腿部3、4的下端在地板面上滑动移动,从而能够 使前后腿部3、4从交叉的姿势向
“ハ”
字的姿势转变。另外,例如, 通过用双手抓住两侧的臂部5a且一边向上方抬起一边以使里侧(靠背 侧)成为下方的方式倾斜,也能够使前后腿部3、4从交叉的姿势向
“ハ”ꢀ
字的姿势转变。
[0090]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前后的腿部3、4为
“ハ”
字的姿势,所以 腿部3、4的稳定性高,另外,在展开状态下,座位1由前后腿部3、4 的横档7、8支承。即,座位1由稳定性高的腿部3、4以增大了前后 的支承跨距的状态支承。因此,椅子坚固且支承强度优异。
[0091]
在本实施方式中,臂部5a为上表面平坦的方形,且为与前腿部3 的外径相同程度的左右宽度。因而,能够将臂部5a作为扶手来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前后腿部3、4的下端设置脚轮。若如实施方 式那样对横档7、8连结连杆装置10,则不用将前后的腿部3、4直接 连结就能够格外提高椅子的坚固性。
[0092]
[第二实施方式(图5~9)]
[0093]
接着,说明图5~9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 功能的构件标注有相同的标号,只要不特别需要就省略说明。如图5 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椅子具备座位1、靠背2及支承它们的前腿部3及 后腿部4。前腿部3及后腿部4的上端位于比座位1靠上方处。
[0094]
如图5所示,座位1成为了在上下开口的俯视大致四边形的框体 27张设有网材料的构造。另一方面,靠背2是使用了合成树脂的成型 品,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与左右的臂部5a一体地连续。
[0095]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构成前后腿部3、4的腿杆5、6的下端安装 有脚轮28a、28b。这些腿杆5、6使用了在平剖视下前后长的椭圆形的 铝管或钢这样的金属管,但也能够使用圆管、椭圆管、实心的棒材、 铝压铸品等。另外,也能够在前腿部3和后腿部4中使材质、截面形 状不同。
[0096]
如在图8中明示那样,前腿杆5是直线状的形态且在侧视下为后 倾姿势,在其中途高度部位通过左右长的1根支轴29而连结有座位1 的靠前部位。因此,座位1能够以支轴29为中心(支点)而转动。支 轴29由钢管这样的圆形的金属管构成。可以将支轴29以不能旋转的 方式固定于前腿杆5,也能够将支轴29焊接于座位1的框体27后,利 用后腿部4固定,将其两端部向固定于前腿杆5的轴承销嵌入。另外, 也可以将左右的前腿杆5利用左右长的前撑杆(加强撑杆)连结。
[0097]
如图5、图8那样,构成后腿部4的后腿杆6基本上为后端位于 比上端靠后方处的前倾姿势,以使顶点部30位于比座位1稍低的位置 的方式在侧视下弯曲成
“く”
字形。即,后腿杆6弯曲成相对于连结 其上端和下端的基准线o而朝前突出(或鼓出)的状态,夹着顶点部 12的上部6a和下部6b成为直线状的形态。也可以使整体弯曲成弓形, 还可以仅使下部6b弯曲。
[0098]
在后腿杆6中的位于比顶点部30靠上方处的上部6a的内侧板作 为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引导单元的一例而形成有上下长的引导长孔 31,在该引导长孔31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嵌入有经由托架板32而朝向 侧方突设于座位1的外侧面的滑动销33。如图8所示,在引导长孔31 为了使滑动销33的滑动安静且顺畅地进行而装配有树脂制的边缘件 34。
[0099]
另外,如图8那样,托架板32向座位1的下方突出,滑动销33 配置于比座位1的下表面稍靠下方处。即,滑动销33从座位1的下表 面向下方偏置。
[0100]
左右的后腿杆6大体在顶点部30的部位处由左右长的加强杆35 连结。加强杆35由圆管这样的金属管构成,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后腿 杆6。
[0101]
作为引导单元,也能够使用
“コ”
字形、c字形等的导轨,将其 通过螺丝紧固等而固定于后腿杆6的内侧面,另一方面,在座位2的 侧面突设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向导轨嵌合的销或滚子。
[0102]
在左右的后腿杆6的上端设置有朝前部36,朝前部36和前腿杆5 的上端部由左右长的枢轴支撑销37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因此, 前后的腿部3、4基本上连结成倒v形的形态,通过以枢轴支撑销37 为支点相对转动而夹角变化。即,前后的腿部3、4以枢轴支撑销37 为支点而折叠或展开。
[0103]
在前腿杆5的上端通过焊接而固定有托架板38,后腿杆6的朝前 部36和托架板38由枢轴支撑销37连结。后腿杆6的朝前部36位于 托架板38的内侧。
[0104]
另外,如在图6中明示那样,使前腿部3的左右内宽l2比后腿部 4的左右外宽l1大。换言之,后腿部4位于前腿部3的左右内侧,由 此,能够将前后配置的椅子嵌套。如图6所示,前脚轮28a在前腿杆5 的左右两侧各配置有一对,但后脚轮28b位于后腿杆6的内侧。
[0105]
虽然图示省略,但在臂部5a的前端设置有从上方向前腿杆5嵌入 的凸起体,前腿杆5和凸起体通过螺丝而固定。需要说明的是,在实 施方式中,将前臂部5a和靠背2一体地形成,但也可以将靠背2与臂 部5a分体地构成。而且,也能够通过利用横杆使左右的臂部5a的后端 一体地连续而构成俯视u型的框架体,在框架体的横杆安装靠背2。
[0106]
<第二实施方式的总结>
[0107]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前腿部3与后腿部4互相反向地倾斜且在 侧视下基本上成为倒v形的姿势,所以如图8的箭头39所示,若将靠 背2、座位1的后端部等用手抓住并将椅子向上抬起,则前腿部3和后 腿部4以互相接近的方式转动(以缩小夹角的方式转动),与此联动, 通过引导长孔31的引导作用,座位1以其前端下降且后端上升的方式 转动。
[0108]
并且,如图9所示,通过加强杆35或后腿杆6与座位1的后表面 抵碰而各构件的转动停止,成为折叠状态。在该状态下,在侧视下座 位1为重叠于前腿杆5的状态,但后腿杆6通过上端的朝前部36连结 于前腿杆5而成为与前腿部3及座位1前后重叠的姿势。而且,由于 滑动销33向座位1的下方突出,所以在折叠的状态下,座位1和后腿 杆6能够向前后重叠的状态转变。
[0109]
并且,由于前腿部3和后腿部4连结成倒v形,所以若将靠背2、 座位1的后端部等用手抓住并抬起椅子,则如图8所示,能够维持设 置有前脚轮28a和后脚轮28b的状态并使前后腿部3、4闭合转动。
[0110]
即,可能存在前脚轮28a几乎不动而后脚轮28b在地板上滚动的 状态、后脚轮28b几乎不动而前脚轮28a在地板上滚动的状态及前后 的脚轮28a、28b在地板上滚动而互相接近的状态,但无论如何,都能 够在使前后的脚轮28a、28b接地的状态下折叠。因此,能够将折叠作 业以轻的力简单地进行。
[0111]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靠背2设置于前腿部3的上端,所以在折 叠的状态下靠背2和座位1不会重叠。因此,如图9那样,能够将许 多椅子以缩窄了间隔的状态嵌套成后方的椅子的加强杆35重叠于前方 的椅子的座位1的状态。因此,能够有效利用空间。
[0112]
由于实施方式的椅子具备脚轮28a、28b,所以折叠的椅子能够通 过将手搭放于靠背2等并推或拉而移动。因此,与如专利文献1那样 抬起而使其移动的结构相比,能够减轻移动的作业的负担。也能够使 嵌套后的许多椅子一并移动。
[0113]
另外,由于后脚轮28b仅配置于后腿杆6的内侧,所以存在能够 减小前腿部3的左右内宽l2的优点。需要说明的是,若将前脚轮28a 仅配置于前腿杆5的外侧,则能够使前腿部3的左右内宽l2更小,是 适宜的。
[0114]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的箭头43所示,通过将座位1的后端抓 住并抬起,也能够折叠椅子。在该情况下,座位1强制性地转动,因 此能够将“仅通过抬起的操作而折叠”可靠化。不管是抬起靠背2还 是抬起座位1,座位1的转动比例和前后腿部3、4的闭合比例都没什 么不同,因此不会在折叠中途阻力增大,能够将折叠作业无违和感地 顺畅地进行。
[0115]
在从折叠的状态展开时,可以将座位1向后下方推倒,也可以将 靠背2的后端朝下按压而使前后腿部3、4扩开转动。若将靠背2用手 指尖抓住,在使后脚轮28b接地并使前脚轮28a稍微浮起的状态下将 靠背2朝下按压,则会对后腿部4施加前倾载荷,因此能够简单地使 其打开转动。
[0116]
由于在折叠的状态下后腿杆6的上部6a后倾,所以为了使前后腿 部3、4扩展转动,必须使后腿杆6的上部6a向前倾姿势转变。因此, 后腿部4起到了保持折叠状态的作用。
[0117]
由于椅子的重心位于前后脚轮28a、28b之间的区域的上方,所以 椅子自行立起,但重心的朝下载荷具有使前后脚轮28a、28b背离的水 平分力。在该情况下,重心越靠前,则相对于后脚轮28b的朝后的水 平分力越大而越容易张开腿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靠背2向后 方大幅突出,所以能够使重心尽量靠后而减少相对于后脚轮28b的朝 后的水平分力。由此,能够提高折叠状态的保持功能。
[0118]
能够设置保持折叠状态的弹性的锁定单元。例如,能够在折叠的 状态下重叠的构件配置磁铁,利用磁力来保持折叠状态,并实现若施 加某种程度的力则能够展开的结构。在重叠的构件中的至少一方是钢 板这样的磁性体的情况下,磁铁仅设置于另一方的构件即可。
[0119]
也能够使用将球珠利用弹簧按压的球珠捕捉器、板簧制或树脂制 的卡定爪,使球珠、卡定爪这样的捕捉器构件对抗弹性而向对方构件 的卡合部卡合。
[0120]
[其他的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

第七实施方式)]
[0121]
接着,说明图10以下所示的其他的实施方式。在各实施方式中, 与第一、二实施方
式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号,省略说明。
[0122]
在图10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将前后的腿杆5、6在侧视下形 成为直线状,利用设置于前后腿杆5、6中的任一方的止动件41来限 制折叠角度。并且,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座位1的靠前部位通过支 轴29而连结于前腿杆5,靠后部位通过滑动销33而以滑动自如的方式 卡合于后腿杆6的引导长孔31。
[0123]
在图11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在将前后的腿杆5、6在侧视下 形成为直线状的情况下,将滑动销33从座位1的侧面突设,另一方面, 在后腿杆6的上部形成有前扩展部42,在引导长孔31形成有在侧视下 与前腿杆5重叠的朝前延长部31a。在该实施方式中,前后腿杆5、6 形成为直线状,且能够折叠至座位1和前腿部3重叠的姿势。虽然图 示省略,但在该实施方式中也设置有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的止动件44。
[0124]
在图12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中,在将前后腿杆5、6在侧视下形 成为直线状且将座位1的靠前部通过支轴29而连结于前腿杆5的结构 中,在从左右的后腿杆6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悬吊的连杆45朝向侧方突 设引导销46,将引导销46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嵌入于形成于座位1的前 后长的引导长孔47。左右的引导销46优选一体地连续。在该实施方式 中,通过在前后腿部3、4的折叠末期连杆45转动,能够折叠成在侧 视下座位1与前腿部3重叠的状态。
[0125]
在图10~12的各实施方式中,前后的腿杆5、6在侧视下为直线状 的姿势,但如从这些图10~12与图9的比较所能够理解的那样,在第 二实施方式中,存在能够使后腿杆6的上部6a和前腿杆5在侧视下紧 贴而使折叠厚度尽量薄的优点。
[0126]
在图13所示的第六实施方式中,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在前腿部 3形成有引导长孔47且在座位1设置有滑动销33。座位1相对于左右 的后腿杆6经由朝上突出的托架49而由左右的支轴29连结。在该实 施方式中,座位1以前端成为上的方式弹起转动。
[0127]
在图14所示的第七实施方式中,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使前腿部 3弯折成侧视
“く”
字形,且在前腿杆5的上部5c形成有引导长孔50, 座位1的后部经由托架49而通过支轴29连结于后腿杆6。在该实施方 式中,在折叠时,优选将手搭在座位1的前端,使座位朝上弹起转动。
[0128]
以上,虽然说明了本技术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技术发明除此以 外也能够各种各样地具体化。例如,也能够将前腿杆和后腿杆双方弯 曲成
“く”
字形。作为嵌套的容许条件,也能够使前腿部的左右外宽 比后腿部的左右内宽小。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能够将座位1 的前端部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于前横档7或左右的前腿杆5,将前连 杆件11固定于座位1的下表面。
[0129]
[第八实施方式(图15

图22)]
[0130]
接着,基于附图对在本技术中公开的椅子的实施方式(具体例) 进行说明。以下,为了确定方向而使用前后
·
左右的表述,但该方向 以普通坐在椅子上的人的朝向为基准。主视方向是与就座的人对向的 方向。
[0131]
(1)概要
[0132]
首先,参照图15、16来说明椅子的概要。本实施方式的椅子是经 常在会议室、礼堂等中使用的类型,如图15所示,具备座位1、靠背 2及支承它们的棒状(直线状)的前腿3及后腿4。前腿3及后腿4的 上端位于比座位1靠上方处。腿3、4由钢管这样的金属管构成。
[0133]
座位1在俯视下形成为朝向后方而左右宽度缩窄的大致梯形状。 另一方面,靠背2
以贴合使用者的背部的方式在俯视下以朝前凹陷的 方式平缓弯曲,在侧剖视下平缓后倾。上下宽度小,成为了鲜明的设 计。
[0134]
如从图15所能够理解的那样,座位1为树脂制或木制且为板状。 即,成为了1张座板的构造。不过,座位1也能够采用在座板(内壳) 张设有缓冲材料的构造、在上下开口的框体张设有网材料的类型等。 靠背2是使用了合成树脂的成型品,但也可以为木制。或者,也能够 采用在前表面张设有缓冲材料的构造。
[0135]
在靠背2的左右两端一体形成有前后长的侧框部5。侧框部5具 备也能够作为扶手发挥功能的左右宽度。因此,也能够看作扶手和靠 背2一体化。如图15(a)、图16那样,靠背2通过朝向左右两侧降 低高度而与侧框部5平滑地连续。因此,成为了流畅的设计。
[0136]
并且,前腿3的上端固定于侧框部5的前端部,另一方面,后腿 4以以其上端为支点而前后转动的方式连结于侧框部5。因此,前腿3 和后腿4能够从在侧视下朝向下方而间隔扩宽的展开状态折叠成在侧 视下交叉成x字状的状态。
[0137]
例如如图16(c)(d)所示,左右的前腿3在座位1的下表面部 的高度位置处由左右长的前撑杆6一体地固定,座位1的前部以能够 转动的方式连结于前撑杆6。另一方面,左右的后腿4也在座位1的下 表面部的高度位置处经由左右长的后撑杆7而固定,后撑杆7和座位1 经由弯曲成梯形状的联动构件8而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
[0138]
座位1在展开状态下前后由撑杆6、7支承,但撑杆6、7是钢管 这样的金属管制,通过焊接而固定于腿3、4,因此具有高的支承强度。 并且,若将座位1的后端抬起,则座位1以前撑杆6为支点而转动, 与此联动,联动构件8以其后端变高的方式拉起转动。由此,后腿4 相对于前腿3、座位1及侧框部5相对转动,折叠成图15(d)的状态。
[0139]
例如如图15(b)、图16(b)所示,在主视、俯视下前腿3的 左右间隔比后腿4的左右间隔大,因此,在折叠的状态下,能够将多 个椅子嵌套成前后嵌合的状态。在侧框部5的后端的左右中间部以在 折叠作业时人容易搭放手指尖的方式设置有朝下的拉手肋9。另外,在 后撑杆7以在人将手指尖向拉手肋9搭放时不会成为妨碍的方式形成 有朝前突出的曲柄状的弯曲部7a。
[0140]
(2)座位与前撑杆的连结构造
[0141]
例如如图17所示,侧框部5的前部通过左右一对前轴承部11和 将其正好覆盖的前盖12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前撑杆6。前轴承 部11一体形成于座位1的下表面,形成有半圆状的朝下凹处11a。另 一方面,在前盖12形成有从下方向前撑杆6嵌合的半圆状的朝上凹处 12a,前盖12通过螺丝(未图示)而固定于前轴承部11。因此,在前 盖12形成有螺丝插通孔13,在前轴承部11形成有螺纹孔14。
[0142]
如在图17(b)中明示那样,在前轴承部11(及前盖12)为了与 前撑杆6的摩擦减少等而形成有许多肋(或减重凹处)(也能够在减 重凹处填充油脂)。由于在前轴承部11与座位1的左右端之间空出了 某种程度的间隔,所以在座位1的左右两端部的下表面朝下突设有具 有向前撑杆6嵌合的半圆状凹处的辅助轴承部15。因此,座位1的前 部在左右方向的4处由前撑杆6支承。
[0143]
若如实施方式那样设置辅助轴承部15,则能够遍及前撑杆6的全 长而分散载荷,因此能够提高前撑杆6的支承强度。在该情况下,若 将辅助轴承部15靠近左右两端配置,使基于前盖12的连结靠向左右 中间部侧,则存在能够消除扭曲而将座位1的转动顺畅化的优
点。也 能够将基于前盖12的连结仅在左右中间部这1处进行,在其左右两侧 设置一对或2对辅助轴承部15。
[0144]
需要说明的是,前轴承部11和辅助轴承部15也能够作为与座位 1相独立的构件制造并螺丝紧固于座位1,但若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一体 成形于座位1,则存在能够抑制与前撑杆6的不对准的优点。也能够在 前轴承部11与前盖12之间配置由摩擦系数小的树脂材料构成的套筒。
[0145]
(3)座位与后撑杆的连结构造
[0146]
如图17(a)及图18(a)所示,联动构件8具备左右长的基部 8a和从其左右两端朝后延伸的前后长的侧部8b,作为整体而成为了大 致梯形状的形态。并且,基部8a的左右中间部通过后轴承部16和后 盖17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座位1的下表面,左右侧部8b的后端 由上下一对夹持式轴承体18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需要说明的是, 在图15、2、8中,仅显示后轴承部16而省略了后盖17。
[0147]
后轴承部16一体形成于座位1,在前后中间部形成有半圆状的朝 下凹处16a。另一方面,后盖17将后轴承部16正好覆盖,形成有u形 的朝上凹处17a。在两者之间夹设有合成树脂制套筒19,联动构件8 的基部8a由套筒19抱持。因此,联动构件8的基部8a经由套筒19 而连结于后轴承部16及后盖17。
[0148]
如图19(a)所示,后盖17通过前后一对螺丝20而固定于后轴 承部16。因此,在后盖17形成有螺丝插通孔21,在后轴承部16形成 有螺纹孔22。另外,在后轴承部16及后盖17形成有许多肋(或减重 部)。
[0149]
如图19(a)所示,套筒19是具有开口的c形,通过对抗弹性扩 开而嵌合固定于联动构件8的基部8a。并且,套筒19以将开口部朝上 的姿势配置,且在左右中间部的内表面设置有朝上的止动件突起23, 另一方面,在联动构件8的基部8a开设有供止动件突起23嵌合的止 动件孔24。因此,套筒19以相对于联动构件8的基部8a不能滑动且 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被保持。
[0150]
并且,如图18(a)及图19(b)所示,在套筒19的左右两侧部 形成有朝向展开旋转方向(图19(b)的x方向)而深度变浅(换言 之,与联动构件8的基部8a之间的厚度变厚)的阻尼槽25,另一方面, 后轴承部16的左右两侧部配置有能够与阻尼槽25抵接而滚动的圆柱 状的阻尼销26和对阻尼销26向阻尼槽25施力的弹性构件27。这些阻 尼销26和弹性构件27分别配置于朝向侧方开口的圆形的保持孔28、 29,由后盖17以不能脱出的方式保持。弹性体27使用了合成树脂系 或天然系的橡胶,但也能够使用螺旋弹簧这样的弹簧。
[0151]
阻尼槽25是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槽的具体例,阻尼销26是权利 要求书所记载的辊状的抵接件的例子。这些阻尼销26和弹性体27分 别配置于朝向侧方开口的圆形的保持孔28、29,由后盖17以不能脱出 的方式保持。
[0152]
在椅子被折叠的状态下,阻尼销26位于阻尼槽25的最深的端部, 若座位1朝向水平姿势转动,则阻尼销26的旋转阻力逐渐增大,由此, 能够抑制座位1急剧地放倒转动。即,能够将椅子以缓慢的速度展开。
[0153]
在阻尼槽25中的在展开状态下阻尼销26所处的部位形成有将阻 尼销26稳定地保持的锁定凹处30。因而,能够抑制向弹性构件27持 续施加加压力,并且也能够保持展开状态。作为相对于椅子的展开施 加阻力的阻尼单元,能够采用摩擦板、液压阻尼器等各种各
样的机构。
[0154]
如图18(a)所示,上下的夹持式轴承体18具有将后撑杆7仅夹 住一半的半圆状的抱持部18a和向联动构件8的侧部8b嵌入的半圆筒 状的臂部18b,在上下的抱持部18a之间夹设有套筒31(参照图18(a) 的右上部)。套筒31以相对于上下的抱持部18a旋转自如的方式被保 持。如从图18(a)所能够理解的那样,在位于上方的抱持部18a朝上 鼓出形成有与座位1的下表面抵碰的朝上的缓冲突起32。在套筒31形 成有向在形成于后撑杆7的定位孔(未图示)开设的定位孔嵌合的定 位突起(未图示)。因此,套筒31以相对于后撑杆7不能旋转的方式 被保持。需要说明的是,套筒31设置于左右的轴夹持式轴承体18。
[0155]
上下的臂部18b以互相重叠的状态插入于联动构件8的侧部8b, 通过螺丝(未图示)而固定于联动构件8的侧部8b。于是,在联动构 件8的侧部8b和下方的臂部18b开设有螺丝插通孔33,在上方的臂部 18b开设有螺纹孔34。螺纹孔34可以直接形成于臂部18a,也可以通 过埋设或装配六角螺母等螺母而形成。
[0156]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联动构件8的组装的工序,利用上下的夹持 式轴承体18抱持后撑杆7后,向重叠的臂部18b插入联动构件8的侧 部8b并利用螺丝固定,接着,将联动构件的基部8a连结于后轴承部 16。
[0157]
如上所述,在后撑杆7形成有曲柄状的弯曲部7a,但如图19(a) 所示,弯曲部7a朝前突出,在该弯曲部7a的顶端嵌合固定有供座位1 抵碰的c形的缓冲件35。缓冲件35与套筒19、31同样地为合成树脂 制,通过将朝下突设的定位突起35a向弯曲部7a的定位孔36嵌入而以 不能偏移的方式保持于弯曲部7a。
[0158]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展开状态下,座位1也抵接于上方的夹持式 轴承体18的抱持部18a。因此,座位1的后部在左右3处由后撑杆7 支承。
[0159]
(4)腿与侧框部的连结构造
[0160]
例如如图21(b)所示,侧框部5基本上是能够载置人的肘部的 左右宽度且将上表面形成为平坦面的板状,在内侧部形成有遍及其全 长而延伸的朝下的肋5a。因此,侧框部5大体为截面倒l形。并且, 通过具有朝下的肋5a,在细长的同时,相对于来自上方的载荷的刚性 格外提高。
[0161]
在侧框部5的前端作为前腿安装部的一例而形成有向下收缩的前 凸起部37,将接头轴39通过强制嵌合而以不能脱出的方式嵌合固定于 该前凸起部37。在接头轴39通过螺丝43而固定上衬套40、防脱垫圈 41及下衬套42,将这些姿势保持用的衬套40、42和防脱垫圈41强制 嵌合于前腿3。
[0162]
即,由接头轴39、上下的姿势保持用衬套40、42、防脱垫圈41 及螺丝43构成了接头单元,侧框部5通过接头单元而固定于前腿3。 在接头轴39形成有多段粘接剂填充用等的环状槽。在衬套40、42形 成有多条用于吸收尺寸误差的纵长肋。
[0163]
防脱垫圈41形成为向上扩展的花瓣状,由上下的衬套40、42夹 住固定。并且,防脱垫圈41收缩而在前腿3的内部向下方进入,并以 不能朝上脱出的方式被保持。即,通过防脱垫圈41陷入前腿3的内表 面而防止脱出。因此,前腿3以相对于前凸起部37不能脱出的方式被 固定。在前凸起部37的下端形成有供前腿3嵌合的小径部37a。
[0164]
在后腿4上,与前腿3同样,从上方嵌合固定有由上下的姿势保 持用的衬套40、42、防脱垫圈41及螺丝43构成的接头单元。并且, 在上衬套40一体形成有接合件(杆部)44,接
合件44通过枢轴支撑 销46而连结于形成于侧框部5的后凸起部45。后凸起部45是后腿安 装部的一例。
[0165]
后凸起部45与肋5a一体地相连,切开形成有供接合件44从下方 嵌入的槽47。并且,接合件44通过具有左右长的轴心的枢轴支撑销 46而连结于后凸起部45。因此,后腿4以枢轴支撑销46为支点而前 后转动。如图21(b)所示,枢轴支撑销46由螺丝47以不能脱出的方 式保持。
[0166]
接合件44是上端朝前突出的形态且是接近于侧视倒l字的形态, 在其前部开设有连结孔48。并且,在展开状态下,设定成接合件44的 上表面44a中的比连结孔48靠后的部位抵靠于后凸起部45的内底面。 因而,即使向侧框部5作用朝下的大的载荷,该载荷也不会作用于枢 轴支撑销46,而会作用于接合件44的上表面。即,作用于侧框部5的 朝下的载荷相对于后腿4作为轴向的压缩力发挥作用。因而,具有高 的支承强度。
[0167]
(5)折叠状态的保持单元
[0168]
本实施方式的椅子采取了保持折叠状态且展开能够容易进行的手 段。即,例如如图17所示,在前撑杆6中的后腿4的正面的部位作为 捕捉器构件(折叠状态保持单元)的一例而螺丝紧固有朝向后下方(朝 向相对于后腿4接近的方向)的磁铁49。并且,如图22所示,在折叠 状态下,磁铁49抵靠并磁吸于后腿4,椅子保持为折叠状态。若施加 某种程度的力,则磁铁49和后腿4背离,因此展开作业的容易性不受 损。
[0169]
在图22(c)中,作为折叠状态保持单元的另一例,设置有将后 撑杆7从左右两侧抱持的夹持构件50。夹持构件50通过螺丝51而固 定于前撑杆6。夹持构件50可以是板簧这样的金属板制,也可以是合 成树脂制。
[0170]
如已经说明的那样,若在展开状态下将座位1的后端抬起,则座 位1以前撑杆6为支点而以后端变高的方式弹起转动,与此联动,联 动构件8的基部8a被朝上拉起。于是,后腿4以上端为支点而转动。
[0171]
并且,若将椅子的整体抬起成从地板浮起的状态或者在仅前腿3 的下端与地板接触的状态下抬起而座位1转动,则重心来到拉手肋9 的正下方,因此前腿3变化为前倾姿势且后腿4变化为后倾姿势,其 结果,前腿3和后腿4成为在侧视下交叉成x字状的姿势。因此,能 够使折叠状态的椅子自行立起。另外,由于椅子的自重以扩大前腿3 的下端与后腿4的下端的间隔的方式发挥作用,所以折叠状态被保持。
[0172]
由于座位1的靠前端部位连结于前撑杆6,所以座位1通过将手 搭放于其后端的拉手肋9并抬起而转动,但由于从拉手肋9到前撑杆6 为止的跨距大,所以能够使座位1可靠地弹起转动。
[0173]
并且,与座位1的弹起转动同时,联动构件8开始以其后端为支 点的转动,伴随于此而后腿4也开始转动,但由于联动构件8的基部 8a连结于座位1的前后中途部,所以联动构件8通过杠杆作用而轻快 地转动。因此,联动构件8的转动和后腿4的转动顺畅,若将椅子的 整体抬起或者在使前腿3的下端与地板接触的状态下将后腿4也抬起, 则通过重心的移动,前腿3成为前倾姿势且后腿4成为后倾姿势,自 动地转变为折叠状态。
[0174]
并且,若将手搭放于座位1的后端并将椅子整体抬起,则通过重 心向手的正下方移动而自动地转变为折叠姿势,于是,通过磁铁49磁 吸于后腿4,自动地保持折叠姿势。因此,在提着椅子使其移动时,前 后的腿2、3、座位1不会互相接触移动,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搬
运。
[0175]
若如实施方式这样使用磁铁49作为捕捉器构件,则存在通过在将 椅子抬起的状态下磁铁49和后腿4互相吸引而能够自动地进行折叠姿 势的保持的优点。
[0176]
若将折叠的椅子放置于地板则自行立起,但在放置于地板的状态 下,椅子的自重以扩大前腿3的下端与后腿4的下端的间隔的方式发 挥作用,因此在放置于地板的状态下保持折叠状态。因此,不会产生 在保管状态下转变为展开姿势的意外的事态。
[0177]
另外,若将手搭放于座位1的后端并将椅子抬起,则椅子整体的 重量施加于座位1,因此在联动构件8与座位1的连结部作用大的力矩。 因此,阻尼销26对抗弹性体27的弹性而从锁定凹处30可靠地脱离。 并且,若折叠进展,则相对于联动构件8与座位1的连结部的力矩下 降,但阻尼销26与阻尼槽25之间的摩擦阻力与折叠的进展成比例地 下降,因此仅将椅子抬起就会可靠地转变为折叠姿势。
[0178]
并且,在从折叠姿势展开时,座位1的转动力矩与转动角度成比 例地变大,因此,若不实施任何措施,则座位1的转动速度与转动角 度成比例地增大,容易急剧停止而产生冲击,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 于阻尼销26与阻尼槽25之间的摩擦逐渐增大,所以座位1慢慢放倒 转动而不会作用冲击。因此,能够安全且安静地进行展开作业。
[0179]
以上,虽然说明了本公开的思想的实施方式,但本思想除此以外 也能够各种各样地具体化。例如,作为捕捉器构件,也能够使用粘扣 带、双面胶带、真空吸附件等。椅子的折叠构造也能够选择各种各样 的方式。
[0180]
另外,虽然说明了本公开的思想的实施方式,但本思想除此以外 也能够各种各样地具体化。例如,作为相对于椅子的展开施加阻力的 阻尼单元,能够采用摩擦板、液压阻尼器等各种各样的机构。实施方 式的阻尼槽是周面凸轮的一例,但也能够使用端面凸轮。
[0181]
椅子的折叠方式也不限定于实施方式。例如,也能够应用于将前 后的腿在侧视下连结成x字状的椅子。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对腿彼此 的连结部并入阻尼单元。另外,在如实施方式那样具备前后撑杆的情 况下,也能够对座位与前撑杆的连结部、联动构件与后撑杆的连结部 并入阻尼单元。另外,也能够不使用实施方式那样的接受构件而将阻 尼槽等槽形成于轴承部、轴承盖。
[0182]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83]
本技术发明能够具体化为折叠式椅子。因此,能够在产业上利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