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蒸制烹饪设备的冷凝装置及蒸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50964发布日期:2021-11-03 20:41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蒸制烹饪设备的冷凝装置及蒸箱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蒸制烹饪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蒸制烹饪设备的冷凝装置及蒸箱。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用于蒸箱的排气结构主要由风机和导风板构成,通过风机的鼓风作用,将内胆中排出的蒸汽和冷空气混合后排出蒸箱。具体地,蒸箱的内胆上方设置有上安装板,该上安装板上罩设有导风板,该导风板与上安装板的上表面围成排气通道,上述风机安装在该排气通道中。蒸箱工作过程中,上述风机工作而在上述排气通道中形成负压区域,内胆中的热气在负压驱动下,通过内胆上的排气口进入排气通道中,并在风机的出风的作用下外排。
3.蒸箱工作过程中,外排气体中的蒸汽含量过大会在排气通道的出风口处形成水滴,同时也会使蒸箱使用环境的湿度变大,此外也会影响水箱的续航能力,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为减少外排的蒸汽量,现有技术中一般设置一个冷凝腔,内胆中排出的蒸汽先进入该冷凝腔中减速,蒸汽中已经液化的水珠附着在冷凝腔的内壁,形成液态水。如申请号为cn201710446897.4(公开号为cn107997566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蒸箱的蒸汽冷凝回收结构,包括冷凝装置和蒸汽发生器,该冷凝装置包括具有进汽口、排气口以及冷凝水出口的冷凝主体,该冷凝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冷凝腔和蓄水腔,该冷凝腔和蓄水腔通过导水槽相通,上述进汽口和排气口分别设置在冷凝腔上,而上述冷凝水出口设置在蓄水腔上并与上述蒸汽发生器流体连通。然而,当冷凝腔的温度上升至临界点后,其冷凝效果将变得微乎其微。虽然采用风扇吹冷凝片等方式进行强制散热可以提升冷凝腔的冷凝效果,但是随着烹饪的进行,当蒸箱内部温度上升后,外部强制对流方式的效果大大降低,最终使得冷凝腔的冷凝效果非常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冷凝效果好的用于蒸制烹饪设备的冷凝装置。
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冷凝装置的蒸箱。
6.本发明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蒸制烹饪设备的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该外壳中具有冷凝腔和用于吸收蒸汽热量的储热层,上述冷凝腔具有冷凝进气口和冷凝出气口,上述储热层包括相变材料并围设在上述冷凝腔的外周。
7.进一步,所述相变材料为石蜡。石蜡在吸收热量后会从固态形变为液态,从而能充分吸收蒸汽的热量,促进蒸汽的冷凝,并且石蜡成本低,应用至蒸制烹饪设备中较安全。
8.进一步,所述外壳中竖向设置有长条状的冷凝盒,该冷凝盒包括顶部开口的盒体
和盖合在该开口上的上盖,该冷凝盒的内腔构成上述冷凝腔,上述冷凝进气口开设在上述盒体的底壁上而上述冷凝出气口开设在上述上盖上,上述储热层分别沿盒体的外侧面以及外底面设置,这样能使储热层的受热面积较大,在蒸制烹饪设备的升温阶段能够迅速融化,且至少其中一侧的储热层的厚度小于其他侧,这样厚度小的储热层首先融化并覆盖在固体的石蜡表面而促进石蜡的融化,提高石蜡的融化效率,进而提高冷凝装置的冷凝效率。
9.进一步,所述冷凝盒的横截面呈长方形,上述盒体长侧面对应的储热层为第一储热夹层,而冷凝盒短侧面对应的储热层为第二储热夹层,且各第一储热夹层的厚度分别小于第二储热夹层。这样第一储热夹层中的石蜡先于第二储热夹层中的石蜡融化,提高储热层中的石蜡的整体融化效率,并且由于第二储热夹层中的石蜡融化相对较慢,从而能延长储热层中的石蜡的整体作业时间,满足整个烹饪时间的需要。
10.进一步,各所述第一储热夹层的厚度均小于等于10mm,而各上述第二储热夹层的厚度小于等于30mm。从而能使储热层中的石蜡充分吸收蒸汽的热量,避免储热层中的石蜡厚度过大而使出现局部石蜡无法融化的问题,保证整个冷凝装置的冷凝效果。
11.进一步,所述第一储热夹层包括第一导热支架和上述相变材料,上述第二储热夹层包括第二导热支架和上述相变材料,各所述导热支架分别与冷凝盒对应处的外侧面相匹配并相抵,从而能避免半固体状的石蜡与冷凝盒的外表面粘合而导致得融化速度变慢的问题,各所述导热支架均包括竖向设置的支撑板以及沿该支撑板的高度方向上下间隔均设在该支撑板的内表面上的翅片,各相邻的翅片之间形成用于容置上述相变材料的第一容置空间。这样在工作过程中,邻近冷凝盒处的石蜡先融化并加热各翅片,被加热后的各翅片将热量传递至石蜡,从而促进石蜡的融化,提高石蜡融化效率,进而提高冷凝效率。
12.进一步,各所述导热支架上的各翅片分别沿其所在的支撑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并分别相对于水平面由外至内朝下倾斜。这样石蜡融化过程中,半固体状的石蜡在重力作用下能沿翅片朝冷凝盒方向移动,进一步促进石蜡的融化。
13.进一步,各所述翅片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α,且10
°
≤α≤60
°
。一方面保证石蜡在融化过程中朝冷凝盒方向运动的趋势,另一方面能对石蜡的融化速度进行控制,避免石蜡的融化速度过快。
14.进一步,各所述翅片的内侧缘分别竖向朝下延伸而形成与冷凝盒对应处的外侧面相抵的导热折边。通过设置导热折边增大各翅片与冷凝盒外表面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大冷凝盒与各储热夹层之间的传热效率。
15.进一步,各所述翅片与对应的支撑板连接的一端分别开设有沿该翅片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导流孔。这样各石蜡块融化过程中,与冷凝盒表面接触的石蜡层先融化,融化的石蜡由于体积膨胀,密度减小,从而从对应的导流孔流出而覆盖至石蜡块表面,促进石蜡块的融化。此外,工作过程中,与各翅片的倾斜设计相配合,使得半固体状的石蜡在重力作用下朝冷凝盒方向运动,而融化后的石蜡密度降低而从对应的导流孔排出,直至固体的石蜡块完全融化。
16.进一步,各所述导热支架的支撑板的内表面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均设有至少一块竖向延伸并与该支撑板相垂直的加强板,各加强板分别由上至下穿设于对应的翅片上而将各第一容置空间分隔为第二容置空间,而上述导流孔与该第二容置空间一一对应并分别位于各第二容置空间上。从而能将石蜡分隔成更小的石蜡块,提高热量传导至石蜡块的传导
率,进一步促进石蜡的融化。
17.进一步,所述上盖于上述储热层对应处开设有通孔,该通孔中嵌装有孔塞,该孔塞上竖向贯设有泄压小孔。一方面,通过通孔方便向储热层注蜡,方便装配和维修,另一方面,通过泄压小孔泄压,使得正常工作状态下,储热层内部的压力保持在一个大气压,平衡石蜡相变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变化,且由于石蜡液态时具有一定的粘性,液态石蜡不易从该泄压小孔中流出。
18.进一步,所述冷凝腔中设有用于收集冷凝水的冷凝通道,该冷凝通道具有进口和出口,该冷凝通道的进口与上述冷凝进气口相流体连通,冷凝通道的出口与上述冷凝出气口相流体连通。这样进入冷凝腔的蒸汽进入冷凝通道后再通过冷凝出气口排出,一方面能延长蒸汽在冷凝腔中的停留时间,另一方面冷凝腔中的冷凝通道能与冷凝盒外周的储热层的配合作用,促进冷凝装置的冷凝效果。
19.进一步,所述冷凝通道沿上述冷凝盒的长度方向设置,上述冷凝出气口位于该冷凝盒的一侧,而上述冷凝通道的出口位于该冷凝盒的另一侧。进一步延长蒸汽在冷凝腔中的流动路径,延长蒸汽在冷凝腔中的流动时间,实现对蒸汽的充分冷凝。
20.进一步,所述冷凝出气口在上述盒体的底壁上的竖向投影与上述冷凝进气口相互错开。这样使蒸汽在冷凝腔中形成剧烈湍流,使发生热交换后的蒸汽中的凝结水珠相互结合,形成大水珠沉降在冷凝腔中,达到一种对冷凝水收集的效果。
21.进一步,所述冷凝腔中设置有以无纺布为罩壁的冷凝罩,该冷凝罩罩设在上述盒体的内底面上而形成上述冷凝通道,且该冷凝罩的罩口构成该冷凝通道的进口并围设在上述冷凝进气口的外周,而该冷凝罩的一侧开口而形成该冷凝通道的出口。无纺布具有透气、疏水且符合食品级的特性,能有效实现对蒸汽中的凝结水珠的吸附和收集。
22.进一步,所述冷凝罩的横截面呈三角形状,上述冷凝通道的出口开设在冷凝罩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而该冷凝罩沿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封闭。一方面能使进入冷凝通道中的蒸汽与冷凝罩的罩壁充分接触(即与无纺布充分接触),另一方面能进一步延伸蒸汽在冷凝腔中的流动路径,此外吸附在无纺布上的水珠能直接流至冷凝盒的内底面上,并通过冷凝进气口流出而被收集或者回水利用。
23.进一步,所述冷凝罩所用的无纺布小于40克数。避免无纺布过厚而影响其透气性,进而对蒸制烹饪设备门体对其内胆的密封性造成影响。
24.进一步,所述冷凝盒为金属材质,而上述外壳为塑料材质,一方面保证冷凝盒与储热层之间的传热,另一方面能避免蒸制烹饪设备内部温度对冷凝装置的影响。
25.为那一步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蒸箱,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上所述的用于蒸制烹饪设备的冷凝装置。
26.进一步,包括侧面开设有排气口的内胆,该内胆的上方设置具进气口的有排气通道,而上述冷凝装置设置在内胆的后侧,且该冷凝装置的冷凝进气口高于上述排气口,从而能使冷凝腔中的冷凝水能顺利地通过冷凝进气口以及排气口回流至内胆中,实现对冷凝水的回收利用,而该冷凝装置的冷凝出气口与上述排气通道的进气口相流体连通,从而使经冷凝装置处理后的蒸汽顺利地通过排气通道外排。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的冷凝装置中设置有具冷凝进气口和冷凝出气口的冷凝腔,并且,该冷凝腔的外周围设有包括相变材料的储热层,这样通过储
热层吸收进入冷凝腔中的蒸汽的热量,从而提升对蒸汽的冷凝效果,减少外排的蒸汽量。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蒸箱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冷凝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图2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图3沿c

c方向的剖视图;
32.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冷凝装置省略上盖后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冷凝装置局部剖视图;
34.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导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8为图7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36.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导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冷凝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39.如图1~10所述,一种蒸箱,包括内胆1,该内胆1的上方设置具进气口21的排气通道2,而该内胆1的后侧上方设置有冷凝装置3,且内胆1的左侧壁的下部开设有排气口11,且该排气口上设置有排气接头111。上述冷凝装置3包括外壳30,该外壳30中具有冷凝腔40和用于吸收蒸汽热量的储热层5,上述冷凝腔40具有冷凝进气口401和冷凝出气口402,上述储热层5包括相变材料并围设在上述冷凝腔40的外周,其中,上述排气口上的排气接头111通过排气管8与上述冷凝腔40的冷凝进气口401连通,而上述冷凝出气口402与上述排气通道2的进气口21通过进气管连通22,从而使经冷凝装置3处理后的蒸汽顺利地通过排气通道2外排。
40.这样本发明中冷凝装置3中设置有具冷凝进气口401和冷凝出气口402的冷凝腔40,并且,该冷凝腔40的外周围设有包括相变材料的储热层5,通过储热层5吸收进入冷凝腔40中的蒸汽的热量,从而提升对蒸汽的冷凝效果,减少外排的蒸汽量。同时,由于冷凝进气口401的设置高度高于上述排气口,从而能使冷凝腔40中的冷凝水能顺利地通过冷凝进气口401以及排气口回流至内胆1中。此外,内胆1中的蒸汽由管径较小的排气管8进入一个金属的扩大结构(即上述冷凝腔40),蒸汽的流动速度迅速下降,从而能使进入冷凝腔40的蒸汽能充分地冷凝腔40的腔壁接触,获得较好的冷凝效果。
41.进一步,上述相变材料可有多种选择,本实施例中优选为石蜡,石蜡在吸收热量后会从固态形变为液态,从而能充分吸收蒸汽的热量,促进蒸汽的冷凝,并且石蜡成本低,应用至蒸制烹饪设备中较安全。
42.上述冷凝腔40可有多种实现方式,本实施例中优选地,上述外壳30中竖向设置有长条状的冷凝盒4,该冷凝盒4包括顶部开口的盒体42和盖合在该开口上的上盖41,该冷凝盒4的内腔构成上述冷凝腔40,上述冷凝进气口401开设在上述盒体42的底壁上而上述冷凝出气口402开设在上述上盖41上,上述储热层5分别沿盒体42的外侧面以及外底面设置,这样能使储热层5的受热面积较大,在蒸制烹饪设备的升温阶段能够迅速融化,且至少其中一
侧的储热层5的厚度小于其他侧,这样厚度小的储热层5首先融化并覆盖在固体的石蜡表面而促进石蜡的融化,提高石蜡的融化效率,进而提高冷凝装置3的冷凝效率。本实施例中,上述冷凝盒4为金属材质,而上述外壳30为塑料材质,一方面保证冷凝盒4与储热层5之间的传热,另一方面能避免蒸制烹饪设备内部温度对冷凝装置3的影响。
43.进一步,本实施例中,上述冷凝盒4的横截面呈长方形,上述盒体42长侧面对应的储热层5为第一储热夹层51,而冷凝盒4短侧面对应的储热层5为第二储热夹层52,且各第一储热夹层5的厚度分别小于第二储热夹层52。这样第一储热夹层51中的石蜡先于第二储热夹层52中的石蜡融化,提高储热层5中的石蜡的整体融化效率,并且由于第二储热夹层52中的石蜡融化相对较慢,从而能延长储热层5中的石蜡的整体作业时间,满足整个烹饪时间的需要。本实施例中,上述储热层5的石蜡使用量在1.2l以上时可保持石蜡45min的有效作用时间,满足对大部分食材的蒸制需要。
44.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各上述第一储热夹层51的厚度均小于等于10mm(如图4中的a所示),而各上述第二储热夹层52的厚度小于等于30mm(如图4中的b所示),从而能使储热层5中的石蜡充分吸收蒸汽的热量,避免储热层5中的石蜡厚度过大而出现局部石蜡无法融化的问题,保证整个冷凝装置3的冷凝效果。
45.再进一步,上述第一储热夹层51包括第一导热支架511和上述相变材料,上述第二储热夹层52包括第二导热支架521和上述相变材料,各上述导热支架分别与冷凝盒4对应处的外侧面相匹配并相抵,从而能避免半固体状的石蜡与冷凝盒4的外表面粘合而导致得石蜡融化速度变慢的问题,各上述导热支架均包括竖向设置的支撑板53以及沿该支撑板53的高度方向上下间隔均设在该支撑板53的内表面上的翅片54,各相邻的翅片54之间形成用于容置上述相变材料的第一容置空间56。这样在工作过程中,邻近冷凝盒4处的石蜡层先融化并加热各翅片54,被加热后的各翅片54将热量传递至石蜡,从而促进石蜡的融化,提高石蜡融化效率,进而提高冷凝效率。其中,各导热支架的材质采用铝、铜、银等传热快的金属材料。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上述冷凝盒4的短侧面的横截面均呈圆弧状,相应地,各上述第二导热支架521的各翅片54的外侧缘也为与上述短侧面的形状相匹配的圆弧,这样在相同的周长条件下使得冷凝盒4两侧的短侧面的面积最大,进而使得各第二储热夹层52的受热条件最大化。
46.优选地,各上述导热支架上的各翅片54分别沿其所在的支撑板53的长度方向设置并分别相对于水平面由外至内朝下倾斜。这样石蜡融化过程中,半固体状的石蜡在重力作用下能沿翅片54朝冷凝盒4方向移动,进一步促进石蜡的融化。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各上述翅片54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α,且10
°
≤α≤60
°
,如图8所示。一方面保证石蜡在融化过程中朝冷凝盒4方向运动的趋势,另一方面能对石蜡的融化速度进行控制,避免石蜡的融化速度过快。
47.进一步,各上述翅片54的内侧缘分别竖向朝下延伸而形成与冷凝盒4对应处的外侧面相抵的导热折边541。通过设置导热折边541增大各翅片54与冷凝盒4外表面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大冷凝盒4与各储热夹层之间的传热效率。各上述翅片54与对应的支撑板53连接的一端分别开设有沿该翅片54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导流孔542。这样各石蜡块融化过程中,与冷凝盒4表面接触的石蜡层先融化,融化的石蜡由于体积膨胀,密度减小,从而通过对应的导流孔542流出而覆盖至石蜡块表面,促进石蜡块的融化。此外,工作过程中,与各翅片54的
倾斜设计相配合,使得半固体状的石蜡在重力作用下朝冷凝盒4方向运动,而融化后的石蜡密度降低而从对应的导流孔542排出,直至固体的石蜡块完全融化。
48.此外,各上述导热支架的支撑板53的内表面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均设有至少一块竖向延伸并与该支撑板53相垂直的加强板55,各加强板55分别由上至下穿设于对应的翅片54上而将各第一容置空间56分隔为第二容置空间561,而上述导流孔542与该第二容置空间561一一对应并分别位于各第二容置空间561上。从而能将石蜡分隔成更小的石蜡块,提高热量传导至石蜡块的传导率,进一步促进石蜡的融化。本实施例中,各第二储热夹层52上分别设置有一块上述加强板55,而各第一储热夹层51上分别设置有五块加强板55,各加强板55分别采用与上述导热支架相同的材质。上述上盖41于上述储热层5对应处开设有通孔411,该通孔411中嵌装有孔塞6,该孔塞6上竖向贯设有泄压小孔61。一方面,通过通孔411方便向储热层5注蜡,方便装配和维修,另一方面,通过泄压小孔61泄压,使得正常工作状态下,储热层5内部的压力保持在一个大气压,平衡石蜡相变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变化,且由于石蜡液态时具有一定的粘性,液态石蜡不易从该泄压小孔61中流出。本实施例中,泄压小孔61的孔径为小于等于3mm。
49.本实施例中,上述冷凝腔40中设有用于收集冷凝水的冷凝通道70,该冷凝通道70具有进口701和出口702,该冷凝通道70的进口701与上述冷凝进气口401相流体连通,冷凝通道的出口702与上述冷凝出气口402相流体连通。这样进入冷凝腔40的蒸汽进入冷凝通道70后再通过冷凝出气口402排出,一方面能延长蒸汽在冷凝腔40中的停留时间,另一方面冷凝腔40中的冷凝通道70能与冷凝盒4外周的储热层5的配合作用,促进冷凝装置3的冷凝效果和对冷凝水的收集。优选地,上述冷凝通道70沿上述冷凝盒4的长度方向设置,上述冷凝出气口402位于该冷凝盒4的一侧,而上述冷凝通道70的出口702位于该冷凝盒4的另一侧。进一步延长蒸汽在冷凝腔40中的流动路径,延长蒸汽在冷凝腔40中的流动时间,实现对蒸汽的充分冷凝。上述冷凝出气口402在上述盒体42的底壁上的竖向投影与上述冷凝进气口401相互错开。这样使蒸汽在冷凝腔40中形成剧烈湍流,使发生热交换后的蒸汽中的凝结水珠相互结合,形成大水珠沉降在冷凝腔40中,达到一种对冷凝水收集的效果。
50.进一步,本实施例中,上述冷凝腔40中设置有以无纺布为罩壁的冷凝罩7,该冷凝罩7罩设在上述盒体42的内底面上而形成上述冷凝通道70,且该冷凝罩7的罩口构成该冷凝通道70的进口701并围设在上述冷凝进气口401的外周,而该冷凝罩7的一侧开口而形成该冷凝通道70的出口702。无纺布具有透气、疏水且符合食品级的特性,能有效实现对蒸汽中的凝结水珠的吸附和收集。进一步,上述冷凝罩7的横截面呈三角形状,上述冷凝通道70的出口702开设在冷凝罩7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而该冷凝罩7沿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封闭。一方面能使进入冷凝通道70中的蒸汽与冷凝罩7的罩壁充分接触(即与无纺布充分接触),另一方面能进一步延伸蒸汽在冷凝腔40中的流动路径,此外吸附在无纺布上的水珠能直接流至冷凝盒4的内底面上,并通过冷凝进气口401流出而被收集或者回水利用。本实施例中为使冷凝罩7能更好地罩设在上述盒体42的内底面上,该冷凝罩7还包括支撑支架71,该支撑支架71包括方形的第一支撑框711和第二支撑框712,两支撑框相对设置并形成一定夹角,各支撑框的下端分别支撑在上述盒体42的内底面上,而上端固定为一体,上述无纺布分别铺设在各支撑框,且两支撑框的一端通过无纺布封闭,从而形成上述冷凝罩7。进一步,上述冷凝罩7所用的无纺布小于40克数(本实施例中采用25克数的无纺布),避免无纺布过厚而影响
其透气性,进而对蒸制烹饪设备门体对其内胆1的密封性造成影响。
51.本发明所称的“流体连通”是指两个部件或部位(以下统一分别称为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即流体(气体、液体或两者的混合)能从第一部位沿着流动路径流动或/和被运送到第二部位,可以是所述的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直接相连通,也可以是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第三者间接连通,该第三者可以是诸如管道、通道、导管、导流件、孔、槽等流体通道、也可以是允许流体流过的腔室或以上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