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健康辅助功能的座椅

文档序号:28448286发布日期:2022-01-12 04:19阅读:72来源:国知局
具有健康辅助功能的座椅

1.本发明涉及椅子技术领域,尤其是具有健康辅助功能的座椅。


背景技术:

2.椅子在日常生活十分需要的生活品,但是众所周知久坐时,往往腰上没有作用力,因此腰部不适,久而久之腰肌劳损等问题就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一般会在椅子上配备腰靠,但是椅子大小往往是固定的,因此当使用者坐在坐垫一半此时靠在靠垫上,此时腰部不在和腰靠平行,此时水平的腰靠不仅支撑效果差,可能出现将人体卡住的情况,因此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具有健康辅助功能的座椅。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具有健康辅助功能的座椅包括椅子主体,所述主体包括坐垫、靠垫和把手,还包括腰靠,所述坐垫包括放置件和坐板,在所述坐板上方设置若干组升降板,在所述把手内设置支撑板,所述升降板穿过支撑板且在所述升降件和支撑板之间设置第一弹性部件,所述腰靠通过第二弹性件与第二板体连接,将所述把手中设置倾斜板,所述倾斜板滑动在所述把手内部,所述第二板体的两侧设置滑动杆,所述滑动杆滑动在所述放置件两侧,所述滑动杆和倾斜板连接,在所述倾斜板的底部和设置第一块体,在所述把手中设置第二块体,所述第一块体一侧与倾斜板连接,另一侧上设置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上设置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支撑杆通过第二弹性部件穿过第二块体上的第二通孔,在所述把手内壁上设置第三弹性部件,在所述靠垫上设置凸起部,在所述靠垫中设置滑轮,所述牵引绳一端与凸起部连接,牵引绳另一侧穿过滑轮并设置限位杆,当所述限位杆进入第一通孔时,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被限位,将所述第一块体一侧通过连杆与控制杆连接,所述控制杆滑动在所述把手上方。
5.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升降板包括横板以及设置在横板两侧的竖板,所述竖板连接在坐板两侧,在所述竖板下方设置第二支撑杆,在所述把手内设置具有通过孔的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杆穿过所述通过孔,在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支撑板之间设置第一弹性部件,当所述升降板受力时,所述第二支撑杆克服第一弹性部件的作用力向下方移动。
6.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在靠垫中设置移动设备,所述移动设备用于腰靠和第二板体的整体移动,所述移动设备设置在所述倾斜板上。
7.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在靠垫中设置移动设备,所述移动设备用于腰靠和第二板体的整体移动,所述移动设备设置在所述倾斜板上。
8.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滑动杆包括滑杆和滑套,所述滑杆滑动在滑套中且滑杆和滑套之间设置有第四弹性部件,所述滑套滑动连接在所述倾斜板上,所述倾斜板上设置槽体,所述滑套外截面为四边形。
9.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凸起部上设置第一斜块,在所述牵引绳的一端设置
与第一斜块匹配设置第二斜块,所述第二斜块的的重量大于限位杆,因此当所述凸起部向第二斜块移动,所述第二斜块向下移动,所述限位杆向上移动。
1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使用者坐的位置上的第二支撑杆克服第二弹性部向下移动,当使用者靠在靠垫上的凸起部时,牵引绳被压缩,限位杆向上移动至脱离第一通孔,倾斜板一端水平向左移动至第二支撑杆处被阻挡,另一端垂直向下移动,将带动第二板体和腰靠转动至和使用者同样的角度,使得腰靠使用更方便,减少因久坐带来的腰部损伤。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发明剖面图。
13.图3为图2的a处放大图。
14.图4为本发明内部带有固定板的立体图。
15.图5为图4的b处放大图。
16.图6为本发明内部没有固定板的立体图。
17.图7为本发明提醒装置的俯视图。
18.图8为本发明控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9为本发明控制组件和顶板的关系图。
20.图10为本发明第一板体底部示意图。
21.图11为本发明可转动腰靠的结构示意图。
22.图12为本发明剖视图。
23.图13为图12的c处放大图。
24.图14为图12的d处放大图。
25.图15为图12的e-e向剖视图。
26.图16为图15的f处放大图。
27.图17为图15的h处放大图。
28.图18为图15的g处放大图。
29.图19为本发明腰靠转动且可以移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实施例1: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见图11-图18,具有健康辅助功能的座椅,包括椅子主体1,所述主体1包括坐垫2、靠垫301和把手46,所述靠垫301设置在所述坐垫2的一侧,且使用者坐在坐垫2上时,所述背部可以依靠在所述靠垫301上,同时在所述坐垫2和靠垫301的两侧设置两组把手46,所述主体1还包括腰靠3,所述腰靠3通过第二弹性件8与所述第二板体7连接,当使用者完全贴合主体1坐下时,所述腰靠3将会支撑使用者的腰部减少久坐带来的损伤。
31.但是针对使用者常常不会完全贴合在所述坐垫2而坐时,背部具有一定角度,此时的腰靠3不能有效支撑腰部的问题,所述坐垫2包括坐板47和放置件6,所述坐板47设置放置件6中,在所述坐板47上方设置升降板48,所述升降板48与坐板47之间具有移动的空间。
32.所述升降板48设置若干组且依次放置坐板47的上方,单组的升降板48包括横板67
以及设置在所述横板67两侧竖板68,在所述竖板68下方设置第二支撑杆69,所述第二支撑杆69优选为圆柱体,所述放置件6和所述把手46相互贯穿,在所述把手46中设置支撑板49,所述支撑板49上设置若干的通过孔70,所述通过孔70一一与第二支撑杆69对应设置,且所述通过孔70的数量和第二支撑杆69的数量一直,在所述第二支撑杆69和支撑板49之间设置第一弹性部件50,因此当使用者坐在所述坐垫2上时,使用者坐的区域的升降件都克服第一弹性部件50的弹力将所述第二支撑杆69向下移动。
33.在所述把手46中设置倾斜板52,所述倾斜板52的一端设置滑动在所述把手46的水平面上,所述倾斜板52的另一侧滑动在所述把手46的垂直面上,因此当所述倾斜板52向左移动,即远离靠垫301移动时,倾斜板52角度发生变化。
34.在所述倾斜板52的底部且在所述把手46水平面上设置第一块体54,所述第一块体54优选与所述倾斜板52连接,所述第一块体54上设置第一支撑杆56,在所述把手46内的内侧设置第二块体55,所述第二块体55和第一块体54之间通过第二弹性部件58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杆56上设置第一通孔57,所述第一通孔57的方向优选为垂直方向,在所述第二块体55上设置第二通孔59,所述第二通孔59设置在所述第二弹性部件58的内侧,且正好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杆56。
35.在所述第二块体55的一侧的把手46中设置第四弹性部件74,所述第四弹性部件74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支撑杆56,即所述第一支撑杆56可以抵住所述第四弹性件24移动,在所述第二块体55垂直方向设置第三通孔,当所述第一支撑杆56的第一通孔57和第二第三通孔对齐时,所述第四弹性部件74可以被压缩,因此穿过所述第一通孔57和第二通孔59设置限位杆64,所述第二弹性部件58被限位,即所述倾斜板52的水平一侧无法移动。
36.在所述靠垫301的用于方背的上方设置凸起部61,在所述靠垫301的上方设置滑轮63,设置牵引绳62穿过所述滑轮63,所述牵引绳62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杆64连接,因此所述牵引绳62的另一端,即靠近凸起部61的一端设置第二斜块76,在所述凸起部61的后侧设置第一斜块75,将限位杆64的重量设置比所述第二斜块76重因此在无外力的情况下,所述限位杆64抵在所述第一通孔57中时,所述第二斜块76位于所述第一斜块75的一侧。
37.在所述靠垫301中设置侧板77,所述侧板77设置在自然垂落的第二斜块76的一侧,当所述凸起部61被使用者的背部向靠垫301内侧移动时,所述第一斜块75向第二斜块76移动,在斜面配合的作用下,所述第二斜块76向下移动,所述限位杆64即向移动将所述第二弹性部件58停止限位,所述倾斜板52发生转动,同时所述第三弹性部件60向第一通孔57处移动,即所述限位杆64被卡在所述第二通孔59的上方。
38.优选的所述第二板体7的两侧设置滑动杆53,所述滑动杆53滑动在所述放置件6和把手46之间,将所述滑动杆53和所述倾斜板52连接,所述滑动杆53滑动在所述倾斜板52上,所述滑动杆53包括滑杆72、滑套73和第四弹性部件74,所述滑杆72滑动在所述滑套73,且在所述滑杆72和滑套73之间设置第四弹性部件74,所述滑套73优选为四边形,所述倾斜板52上的槽体匹配滑套73,实现所述滑套73可以滑动在所述倾斜板52上但是不能转动。
39.所述第一块体54的一侧设置连杆65,在所述把手46上方滑动设置控制杆66,所述控制和连杆65连接,移动控制杆66时,所述控制杆66通过连杆65带动所述第一块体54移动,即所述倾斜板52水平方向向靠垫301一侧移动。
40.工作原理:使用者坐在所述升降板48上,多组升降杆同时克服第一弹性部件50向
下移动,且使用者的背部靠着所述凸起部61上,所述凸起部61将所述第一斜块75向侧板77一侧移动,即所述第二斜块76在第一斜块75向下移动,则在所述牵引绳62的作用下,所述限位杆64向上方移动,不在将所述第二弹性部件58限位,所述第一斜块75在第二弹性部件58的作用下向外侧移动,即倾斜板52的垂直方向开始移动,所述腰靠3在第二板体7的作转动,所述倾斜板52一般移动至使用者做到的最靠近靠垫301的升降板48的第二支撑杆69,所述被第二支撑杆69限位,此时腰靠3和的角度和使用者的相匹配,使得使用者腰部有所支撑;将手放置在控制杆66上,身体前倾的时候,所述控制杆66向靠垫301内部移动,即所述控制杆66带动所述第一块体54恢复初始位置,且靠垫301上的凸起部61上的第一斜块75不再将第二斜块76向下压出,因此所述限位杆64在等到所述第二支撑杆69将第四弹性部件74向内部压缩时,所述第一痛快和第三通孔重合时,所述限位杆64在重力的作用下进入,将第二弹性部件58限位,且所述腰靠3在倾斜板52恢复初始位置也恢复。
41.一般来说所述腰靠3的位置不能很好适应体型不同的使用者,因此在倾斜板52上设置移动设备71,所述移动设备71设置移动杆与所述第二板体7连接,当启动时,所述移动杆可以沿着将倾斜板52的槽体中向外侧移动,使得使用者的要部可以敲好被支撑,同时所述移动设备71可以现有技术的电机控制,也可以参见实施例2中实施方式。
42.实施例2: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见图1-图19,包括椅子主体1,椅子包括坐垫2和靠垫301,一般使用者坐在坐垫2上,而且腰部往往和靠垫301之间留有一定空隙,使得腰部得不到支撑力,久而久之腰部存有健康问题。
43.所述坐垫2包括放置件6、第一板体4和若干第一弹性件5,所述放置件6中通过第一弹性件5设置第一板体4,在本实施中,所述第一弹性件5优选为4组,分别设置在第一板体4的四个对角上,同时放置件6的材质为柔软的材质,在第一板体4的上表面也可以设置一层柔软的材质以实现坐着时会更舒适,因此使用者在坐在第一板体4上时,所述第一板体4克服第一弹性件5便可以向下移动。
44.在第一板体4上方放置腰靠3,所述腰靠3位于人体腰部和靠垫301之间,用于支撑腰部,所述腰靠3通过若干组的第二弹性件8与第二板体7连接,优选的,两组所述第二弹性件8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板体7上。
45.针对腰靠3不能匹配不同体型的使用者,因此在所述坐垫2中靠垫301中设置控制组件11,所述控制组件11包括转动板12、推动板13和第一连接轴14和第二连接轴15,所述第一连接轴14两端连接所述坐垫2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轴14转动连接在所述放置件6中,将所述转动板12和推动板13同时设置在转动板12上,且所述转动板12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4的下方,所述推动板13设置在位于第二板体7一侧的靠垫301之中,转动板12和推动板13之间设置优选的角度为45
°
,实现转动板12在第一板体4下移中,所述转动板12带动第一连接轴14向第一弹性件5一侧转动时,因此所述推动板13向第二板体7一侧移动。
46.所述控制组件11还包括第三板体10,所述第三板体10垂直设置在所述靠垫301之中,因此所述第三板体10通过第二连接轴15连接在所述推动板13上的滑槽45中,在所述靠垫301上设置第一空槽9,将所述第三板体10滑动在所述第一空槽9中,因此所述推动板13在带动所述第三板体10移动时,其和第三板体10的之间角度不断变化,即所述第三板体10在所述第二连接轴15的作用下在滑槽45中滑动,且第二连接轴15可以在滑槽45中任意位置转动,同时第三板体10始终与第二板体7连接,因此第二板体7的位置即腰靠3的位置始终被第
三板体10控制。
47.所述放置件6和第一连接轴14之中优选通过扭簧连接,因此第一板体4在向下移动时,所述腰靠3的位置便发生变化,用来适配不同体重体型的使用者,在所述扭簧的作用下,使用者离开第一板体后,所述扭簧将第一连接轴14恢复初始位置,同时所述腰靠3的位置也恢复至初始。
48.针对久坐后,使用者的身体会不自觉的下榻,腰部要承受的力进一步增大的问题,为了提醒使用者这一情况,因此在所述主体1中还设置提醒装置16,所述提醒装置16包括推动组件17和启动组件44,所述推动组件17用于反复推动腰靠3,用于提醒使用者,而启动组件44则是负责自动开启或者关闭推动组件17的重要组件。
49.所述启动组件44设置在所述靠垫301中,且优选设置在控制组件11的上方,所述启动组件44包括棘轮18、棘轮齿条19、限位板20、第三弹性件22、第四弹性件24、拉绳25、涡卷弹簧26和连接杆27,所述棘轮18转动连接在所述靠垫301中,优选设置靠垫301的第一底板上,带动棘轮18通过连接杆27连接在第一底板上,在所述连接杆27上设置涡卷弹簧26,在所述涡卷弹簧26底部上设置固定板23,所述固定板23与靠垫301的内部连接,且当所述棘轮18转动时,所述涡卷弹簧26同样实现转动。
50.在所述棘轮18一侧设置棘轮齿条19,所述棘轮齿条19匹配与所述棘轮18连接,所述棘轮齿条19和棘轮18的齿均有一定的斜面,当所述齿条向远离坐垫2一侧移动,时,棘轮齿条19和棘轮18相互卡住且实现棘轮18的转动,此时棘轮18通过转动杆带动涡卷弹簧26一同转动,将所述涡卷弹簧26压缩,实现蓄力。
51.所述棘轮齿条19优选设置在限位板20上,所述限位板20包括折边21,且所述棘轮齿条19通过两组移动件33设置限位板20的折边21上,所述移动件33可以移动在所述折边21上,在所述折边21和棘轮齿条19之间,且穿过所述移动件33设置第三弹性件22,实现当棘轮齿条19向坐垫2一侧移动时,此时棘轮齿条19的斜面和棘轮18的斜面相切,所述棘轮齿条19便可以克服第三弹性件22向折边21一侧移动,不影响所述棘轮齿条19的移动。
52.在所述涡卷弹簧26的底部设置固定板23,所述涡卷弹簧26放置固定板23上,且所述固定板23连接在所述靠垫301中,将所述涡卷弹簧26的最外侧固定在所述固定板23上。
53.在所述限位板20靠近坐垫2的一侧通过第四弹性件24连接在靠垫301内部,在所述限位板20另一侧设置连接点34,所述连接点34设置与拉绳25连接,当所述拉绳25拉动限位板20板时,所述限位带动所述移动件33和棘轮齿条19带动棘轮18转动,即所述涡卷弹簧26被压缩,当拉绳25不在拉动限位板20时,所述第四弹性件24将限位板20向坐垫2一侧移动,此时棘轮齿条19在斜面的作用下,克服第三弹性件22至棘轮18和棘轮齿条19不被限位,直到限位板20和恢复初始位置,且此时涡卷弹簧26被压缩,反复如此操作,实现涡卷弹簧26持续蓄力。
54.所述推动组件17通过连接杆27与启动组件44连接,所述推动组件17包括飞轮35、推杆36和顶板43,所述飞轮35和所述连接杆27连接,所述连接杆27包括第一杆体28和第二杆体29,即所述棘轮18和涡卷弹簧26连接在所述第一杆体28上,在所述第一杆体28中滑动连接伸缩杆30,所述伸缩杆30优选为多边形,在本实施中,所述伸缩杆30的截面为正六边形,在所述第二杆体29与所述飞轮35连接,所述第二杆体29通过轴承固定在所述靠垫301中,即所述轴承外侧与靠垫301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内侧与第二杆体29连接,且在所述第二
杆体29内部设置与伸缩杆30匹配的正六边形的凹槽。
55.在所述飞轮35上表面连接推杆36,所述推杆36优选与飞轮35靠近边缘处转动连接,所述推杆36穿过所述靠垫301的第二空槽与设置在腰靠3和第二板体7之间的顶板43连接,所述顶板43优选设置在所述第二板体7上,且所述顶板43上设置空心区,所述空心区设置在第二弹性件8周围,实现第二顶板43不会移动第二弹性件8,至移动腰靠3。
56.而所述推杆36包括第三杆体37和第四杆体38,所述第三杆体37滑动在所述第四杆体38中,当所述腰靠3被控制组件11向外侧推动时,第三杆体37随之一同移动。
57.在所述伸缩杆30上端设置第一磁性件32,在所述第二杆体29的凹槽中设置第一电磁铁31,在所述第三杆体37上设置第二磁性件,在所述第四杆体38中设置第二电磁铁,在所述棘轮齿条19的一侧设置第三电磁铁39,在所述折边21上设置第三磁性件40,设置控制第一电磁铁31、第二电磁铁、第三电磁铁39的开关41,所述开关41设置在两组所述第二弹性件8之间,实现当使用者久坐向腰靠3进一步移动时,所述腰靠3克服第二弹性件8的作用力将开关41触发,进入将各组电磁铁触发。
58.在所述第一板体4的下表面设置若干的固定点42,所述固定件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4组,即在第二弹性件8的一侧均有设置,而且在所述限位板20上的连接点34向下的拉绳25的另一端则穿过推动杆和转动板12,所述推动杆上设置第三空槽,在所述转动板12上设置第四空槽。
59.在各个固定点42上又连接一组拉绳25,各组拉绳25通过滚轮合理的在第一板体4中汇合,与此时穿过转动板12的拉绳25连接,进而实现,在使用者坐在第一板体4上时,拉绳25便会拉动,而使用者在坐着的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移动,此时拉绳25也会移动,所以涡卷弹簧26得以蓄力。
60.包括椅子主体1,所述主体1包括坐垫2、靠垫301和把手46,所述靠垫301设置在所述坐垫2的一侧,且使用者坐在坐垫2上时,所述背部可以依靠在所述靠垫301上,同时在所述坐垫2和靠垫301的两侧设置两组把手46,所述主体1还包括腰靠3,所述腰靠3通过第二弹性件8与所述第二板体7连接,当使用者完全贴合主体1坐下时,所述腰靠3将会支撑使用者的腰部减少久坐带来的损伤。
61.但是针对使用者常常不会完全贴合在所述坐垫2而坐时,背部具有一定角度,此时的腰靠3不能有效支撑腰部的问题,所述坐垫2包括坐板47和放置件6,所述坐板47设置放置件6中,在所述坐板47上方设置升降板48,所述升降板48与坐板47之间具有移动的空间。
62.所述升降板48设置若干组且依次放置坐板47的上方,单组的升降板48包括横板67以及设置在所述横板67两侧竖板68,在所述竖板68下方设置第二支撑杆69,所述第二支撑杆69优选为圆柱体,所述放置件6和所述把手46相互贯穿,在所述把手46中设置支撑板49,所述支撑板49上设置若干的通过孔70,所述通过孔70一一与第二支撑杆69对应设置,且所述通过孔70的数量和第二支撑杆69的数量一直,在所述第二支撑杆69和支撑板49之间设置第一弹性部件50,因此当使用者坐在所述坐垫2上时,使用者坐的区域的升降件都克服第一弹性部件50的弹力将所述第二支撑杆69向下移动。
63.在所述把手46中设置倾斜板52,所述倾斜板52的一端设置滑动在所述把手46的水平面上,所述倾斜板52的另一侧滑动在所述把手46的垂直面上,因此当所述倾斜板52向左移动,即远离靠垫301移动时,倾斜板52角度发生变化。
64.在所述倾斜板52的底部且在所述把手46水平面上设置第一块体54,所述第一块体54优选与所述倾斜板52连接,所述第一块体54上设置第一支撑杆56,在所述把手46内的内侧设置第二块体55,所述第二块体55和第一块体54之间通过第二弹性部件58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杆56上设置第一通孔57,所述第一通孔57的方向优选为垂直方向,在所述第二块体55上设置第二通孔59,所述第二通孔59设置在所述第二弹性部件58的内侧,且正好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杆56。
65.在所述第二块体55的一侧的把手46中设置第四弹性部件74,所述第四弹性部件74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支撑杆56,即所述第一支撑杆56可以抵住所述第四弹性件24移动,在所述第二块体55垂直方向设置第三通孔,当所述第一支撑杆56的第一通孔57和第二第三通孔对齐时,所述第四弹性部件74可以被压缩,因此穿过所述第一通孔57和第二通孔59设置限位杆64,所述第二弹性部件58被限位,即所述倾斜板52的水平一侧无法移动。
66.在所述靠垫301的用于方背的上方设置凸起部61,在所述靠垫301的上方设置滑轮63,设置牵引绳62穿过所述滑轮63,所述牵引绳62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杆64连接,因此所述牵引绳62的另一端,即靠近凸起部61的一端设置第二斜块76,在所述凸起部61的后侧设置第一斜块75,将限位杆64的重量设置比所述第二斜块76重因此在无外力的情况下,所述限位杆64抵在所述第一通孔57中时,所述第二斜块76位于所述第一斜块75的一侧。
67.在所述靠垫301中设置侧板77,所述侧板77设置在自然垂落的第二斜块76的一侧,当所述凸起部61被使用者的背部向靠垫301内侧移动时,所述第一斜块75向第二斜块76移动,在斜面配合的作用下,所述第二斜块76向下移动,所述限位杆64即向移动将所述第二弹性部件58停止限位,所述倾斜板52发生转动,同时所述第三弹性部件60向第一通孔57处移动,即所述限位杆64被卡在所述第二通孔59的上方。
68.优选的所述第二板体7的两侧设置滑动杆53,所述滑动杆53滑动在所述放置件6和把手46之间,将所述滑动杆53和所述倾斜板52连接,所述滑动杆53滑动在所述倾斜板52上,所述滑动杆53包括滑杆72、滑套73和第四弹性部件74,所述滑杆72滑动在所述滑套73,且在所述滑杆72和滑套73之间设置第四弹性部件74,所述滑套73优选为四边形,所述倾斜板52上的槽体匹配滑套73,实现所述滑套73可以滑动在所述倾斜板52上但是不能转动。
69.所述第一块体54的一侧设置连杆65,在所述把手46上方滑动设置控制杆66,所述控制和连杆65连接,移动控制杆66时,所述控制杆66通过连杆65带动所述第一块体54移动,即所述倾斜板52水平方向向靠垫301一侧移动。
70.所述坐板47和第一板体4设置位置相同,不同在于所述第一板体4可以在第一弹性件5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在本实施中,所述升降板48先克服第一弹性部件50将所述第二支撑杆69向下移动,所述第一板体4向再克服第一弹性件5向下移动,且升降板48的竖板68设置在第一板体4的两侧,同时和把手46中的倾斜板52配合,本身不会影响第一板体4底板的第一弹性件5和启动组件44的设置。
71.同时将所述控制组件11和提醒装置16集成在集成框中,且所述控制组件11的作用和移动设备71相互一致,且将所述集成框与倾斜板52连接。
72.工作原理:使用者坐在所述升降板48上,多组升降杆先克服第一弹性部件50向下移动,即所述第二支撑杆69向下移动,接着根据使用者的重量,第一板体4也克服第一弹性件5整体向下移动,所述第一板体4移动距离不同,因此所述第一板体4将转动板12克服扭簧
的作用力向下转动,所述推动板13将第三板体10在第一空槽9向靠垫301外侧移动,因此所述第二板体7和腰靠3同时向远离靠垫301移动,且使用者的背部靠着所述凸起部61上,所述凸起部61将所述第一斜块75向侧板77一侧移动,即所述第二斜块76在第一斜块75向下移动,则在所述牵引绳62的作用下,所述限位杆64向上方移动,不在将所述第二弹性部件58限位,所述第一斜块75在第二弹性部件58的作用下向外侧移动,即倾斜板52的垂直方向开始移动,所述腰靠3和第二板体7转动,所述倾斜板52移动至使用者坐到的最靠近靠垫301的升降板48的第二支撑杆69,即所述倾斜板52被所述第二支撑杆69限位,此时腰靠3和的角度和距离均和使用者的相匹配,当使用者久坐身体下陷时,这时使用者的力量会压在所述腰靠3上,且也是腰部受力较大的时候,对腰部损伤也较为严重,使用者此时将腰靠3克服第二弹性件8移动至启动开关41时,第一电磁铁31、第二电磁铁和第三电磁铁39同时通电具有磁性,所述第一电磁铁31具有磁性时,所述伸缩杆30在第一磁性件32作用下向其第二杆体29中第一电磁铁31移动,位于第三杆体37上的第二电磁铁与第四杆体38中的第二磁性件相吸,同时棘轮齿条19克服第三弹性件22与折边21相吸,涡卷弹簧26的限位解除,因所述棘轮18在涡卷弹簧26的作用下开始转动,所述飞轮35随之转动,所述推杆36将带动顶板43将腰靠3反复向外移动用于提醒使用者此时对腰部损失较大。
73.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