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机器人基站以及清洁机器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65389发布日期:2021-11-25 09:52阅读:59来源:国知局
清洁机器人基站以及清洁机器人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清洁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清洁机器人基站以及清洁机器人系统。


背景技术:

2.清洁机器人是一种能够自动识别目标区域并自主规划清扫路径的智能家用电器。目前市面上的绝大多数清洁机器人都采用刷扫和吸尘相结合的方式,先将地面浮尘及杂物扫拢至底部尘盒吸口处,并通过机身内部产生的高负压将其吸入内置的集尘盒,从而实现地面清扫功能。市场上也有少数扫拖一体的清洁机器人。
3.但是根据市场用户反馈,现有扫拖一体的清洁机器人的拖布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快就布满赃污,形成脏拖布拖地的现象,不仅清洁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还极易造成二次污染,为了将整屋打扫干净,用户需要实时监控地面清洁效果且频繁人为干预清洗或更换干净的拖布,拖布的清洁效率很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洁机器人基站以及清洁机器人系统,以提高清洁机器人的工作效率。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清洁机器人基站,包括外壳以及污水回收组件,外壳包括底板和侧板,侧板连接底板并与底板围成用于收容清洁机器人的收容腔,侧板设置有供清洁机器人进入收容腔的入口,底板设置有回收槽,回收槽位于收容腔内。污水回收组件包括污水箱、第一水泵以及污水管道,污水管道连通污水箱以及回收槽,第一水泵设置于污水管道。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清洁机器人基站还包括刮擦组件,刮擦组件设置于回收槽内。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清洁机器人基站还包括清洁组件,清洁组件包括喷水口,喷水口用于向清洁机器人喷水,且喷水口朝向回收槽,以使经喷水口喷出的水汇流至回收槽。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清洁组件还包括清水箱、第二水泵以及清水管道,清水管道连通清水箱,第二水泵设置于清水管道上,喷水口设置于清水管道的远离清水箱的一端。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污水回收组件还包括阀门开启装置,阀门开启装置设置于底板并朝向收容腔内伸出,以打开位于收容腔的清洁机器人的污水排放阀门。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阀门开启装置包括顶杆,顶杆设置于回收槽内,并朝向收容腔内伸出。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顶杆可伸缩设置,且在检测到清洁机器人进入收容腔时伸出。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底板设置有用于对清洁机器人进行限位的限位槽。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清洁机器人基站还包括导向组件,导向组件设置于外壳,并适于将清洁机器人引导至收容腔内。
14.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清洁机器人系统,包括上述的的清洁机器人
基站以及清洁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具有用于收集污水的污水腔,清洁机器人选择性的收容于收容腔内,且当清洁机器人位于收容腔时,回收槽用于回收污水腔内的污水。
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清洁机器人基站,可以在清洁机器人进行卫生打扫后,将清洁机器人收集的污水抽取出来,进而更快速的使清洁机器人进入可再工作状态,提高清洁机器人的工作效率。
16.本技术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清洁机器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清洁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拖布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箱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清洁机器人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污水回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清洁机器人基站中收容腔内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5.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清洁机器人基站中收容腔内的部分拆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28.下面将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本技术的各实施例。
29.第一实施例
30.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清洁机器人系统10,其包括清洁机器人30以及清洁机器人基站20。其中,请参阅图2,清洁机器人30包括移动底盘31、拖布组件33以及水箱组件32,其中,拖布组件33设置于移动底盘31并位于移动底盘31下方,水箱组件32设置于移动底盘31并可以位于移动底盘31下部。
31.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作为一种示例,拖布组件33可以包括辊轮331、驱动轴333以及拖布332,拖布332环绕于辊轮331的外周并处于张紧状态,辊轮331通过驱动轴333安装于移动底盘31,驱动轴333由安装于移动底盘31上的电机(图未示出)驱动。辊轮331在转动过
程中可以带动拖布332进行转动,拖布332在转动过程中对地面进行清洁,拖布332可以是织物、棉、海绵等各种材质。在使用过程中,拖布332上会缠绕、附着部分杂物、灰尘、碎屑等,若不及时清理,则会严重影响清洁机器人30的清洁效果。
32.参阅图4,作为一种示例,水箱组件32可以包括彼此分隔的清水腔321和污水腔322,其中,清水腔321用于存储清洁水,污水腔322用于收集清洁过程中的污水,其中污水腔322位于清水腔321的下方。污水腔322设置有排放阀门323,用于供排出污水腔322内的污水,清水腔321设置有补水口324,补水口324与清水腔321连通,并用于为清水腔321补充清洁水,清水腔321内储存的清洁水可以供清洁机器人30在清洁过程中使用,例如润湿地面或者对拖布332进行部分清洁等,使用后清洁水变成污水,再由清洁机器人30回收至污水腔322内存储,这样地面不会残存污水,清洁效果更好。
33.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6,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机器人基站20,其可以与清洁机器人30适配,并用于对清洁机器人30进行污水回收等操作。具体的,清洁机器人基站20包括外壳21和污水回收组件22,其中污水回收组件22用于回收清洁机器人30收集的污水。
34.本实施例中,参阅图5和图7,外壳21形成一收容腔215。收容腔215适于收容上述的清洁机器人30。具体的,外壳21大致为长方体结构,外壳21包括侧板212、底板211和顶板213,其中,底板211和顶板213相对,侧板212连接于底板211和顶板213之间,侧板212、底板211和顶板213围成收容腔215。在本实施例中,侧板212由首尾连接的四个部分组成,并围成环状。在本实施例中,底板211的靠近入口214的部分设置成一定的倾斜角度,可对清洁机器人30进行引导,有利于清洁机器人30驶入第一收容腔215内。底板211设置一回收槽2111,且底板211的靠近回收槽2111的部分可以设置成朝向回收槽2111倾斜的形式,形式向回收槽2111汇流的作用,以更好的收集污水。本实施例中,参阅图8,底板211上设置一槽架2112,回收槽2111形成于槽架2112上,且回收槽2111的底部设置多个滤孔。
35.侧板212设有入口214,入口214与收容腔215连通,其中入口214为清洁机器人30驶入清洁机器人基站20的入口214或者驶离清洁机器人基站20的出口。入口214设置于侧板212。外壳21还设有第一过水口2114以及第二过水口2115,第一过水口2114和第二过水口2115设置于底板211并朝向收容腔215内开设。底板211上开设有回收槽2111,回收槽2111用于收集排放自清洁机器人30的污水腔322的污水,回收槽2111的位置可以与清洁机器人30的排放阀门323的位置对应,以使得当清洁机器人30进入收容腔215时,可以直接向回收槽2111排放污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回收槽2111的设置位置还可以与清洁机器人30的拖布组件33的位置对应,且尺寸大小大致与拖布组件33适配,这样当清洁机器人30进入收容腔215时,拖布组件33上附着的部分污水可以直接进入回收槽2111进行回收,同时便于对拖布组件33进行进一步的擦洗。
3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回收槽2111的污水收集量,还可以设置一储水腔2113,储水腔2113位于回收槽2111的下方,储水腔2113通过回收槽2111底部的滤孔与回收槽2111连通,当污水进入回收槽2111时,进入储水腔2113内储存,防止污水在回收槽2111内汇聚过多漫出回收槽2111,储水腔2113可以设置于底板211的下方,以使储水腔2113低于回收槽2111,使得回收槽2111内的污水可以自然流入储水腔2113,第二过水口2115可以与储水腔2113连通,进而可以用于抽取。
37.请再次一并参阅图6和图7,污水回收组件22用于回收清洁机器人30收集的污水,
污水回收组件22包括污水箱221、第一水泵222以及污水管道223,污水管道223连通污水箱221以及回收槽2111,第一水泵222设置于污水管道223,并用于将回收槽2111内的污水抽吸至污水箱221内。污水箱221安装于外壳21。当清洁机器人30从入口214进入收容腔215时,清洁机器人30上的污水腔322内收集的污水可以排放至回收槽2111内,进而经过第一水泵222吸取至污水箱221内。可以理解的是,在污水腔322向回收槽2111内排放污水的过程可以是经由管道向回收槽2111排放,也可以是污水腔322直接位于回收槽2111上方,直接排放至回收槽2111内,在此不做限定。本实施例中,污水管道223是通过与储水腔2113连通,进而实现与回收槽2111进行连通的,其直接抽取储存于储水腔2113的污水,例如通过第二过水口2115实现抽取。
38.其中清洁机器人30排放污水的过程可以由清洁机器人30独立进行,例如在清洁机器人30进入收容腔215后,自动打开污水腔322的阀门,自动排放污水。也可以是由清洁机器人基站20控制打开污水腔322的阀门使得污水腔322开始排污水。
39.本实施例中,污水回收组件22还包括阀门开启装置23,阀门开启装置23设置于底板211并朝向收容腔215内伸出,以打开位于收容腔215的清洁机器人30的污水排放阀门323,其中污水排放阀门323是指清洁机器人30的污水腔322的排放阀门323。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当清洁机器人30进入收容腔215时,可以自动的打开排放阀门323,进而排污水,避免排放阀门323被误开启。根据排放阀门323的形式,阀门开启装置23可以被设置成各种形式。仅作为一种示例,阀门开启装置23可以设置成机械手的形式,通过机械手实现排放阀门323的打开。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清洁机器人30进入收容腔215后,清洁机器人基站20与排放阀门323之间建立无线通信或有线通信,以指示排放阀门323打开,进而排放污水。
40.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阀门开启装置23包括顶杆231,顶杆231为柱状,顶杆231设置于底板211并位于回收槽2111内,并朝向收容腔215内伸出,当清洁机器人30进入到收容腔215后,顶杆231触压污水腔322的排放阀门323,进而实现对排放阀门323的打开,此时排放阀门323例如可以是按压式的手动阀门或自动阀门。特别的,顶杆231可以设置于回收槽2111内,此时当清洁机器人30进入收容腔215后,排放阀门323位于回收槽2111的正上方,顶杆231打开排放阀门323后,污水腔322可以直接向回收槽2111内排放污水,污水不会污染基站内的其他部分。
4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顶杆231可伸缩设置,且在检测到清洁机器人30进入收容腔215时伸出,并在伸出时打开污水腔322的排放阀门323,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顶杆231不会影响清洁机器人30进入收容腔215,避免顶杆231的设置导致对清洁机器人30的移动底盘31产生损伤,而仅在清洁机器人30进入收容腔215后,伸出完成打开阀门的动作。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顶杆231可以设置成伸缩气缸的形式,并在检测到清洁机器人30进入收容腔215时伸出。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顶杆231也可以采用其他的伸缩式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4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清洁机器人基站20还可以包括刮擦组件26,刮擦组件26安装于收容腔215内,并设置于回收槽2111内,并适于与处于收容腔215内的拖布组件33接触。由于拖布组件33可转动地安装于机体,因此通过刮擦组件26与拖布组件33的接触,可以去除拖布组件33上的毛发或者碎屑等脏污。
43.请参阅图7,刮擦组件26可以包括多个刮擦件,刮擦件例如可以选自肋条和刮毛条中的至少一种。在本实施例中,刮擦件同时包括肋条和刮毛条,其中肋条的数量有多个,多
个肋条间隔设置。肋条可以与拖布组件33实现干涉摩擦,也即,对拖布组件33进行挤压,可将深藏于拖布组件33内的脏污杂质梳理去除。刮毛条设有毛刷(图未示),以对拖布组件33上的脏污进行去除。在本实施例中,刮毛条与拖布组件33的厚度方向具有一定的干涉量,因此,拖布组件33在空转过程中会与刮毛条实现干涉摩擦,可将深藏于拖布内的毛发梳理去除,提高了对拖布组件33的清洁效率。
4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再次参阅图6,清洁机器人基站20还包括清洁组件27,清洁组件27包括喷水口274,喷水口274用于向清洁机器人30喷水,且喷水口274朝向回收槽2111,以使经喷水口274喷出的水汇流至回收槽2111。
45.清洁组件27包括清水箱271、第二水泵272和清水管道273,第二水泵272通过清水管道273与清水箱271连接。也即,第二水泵272可以将清水箱271内的清水通过清水管道273导出。
46.在本实施例中,清水箱271大致为长方体形的密闭箱体结构,清水箱271安装于收容腔215内,可以用于存储清水,清水箱271内的清水可以通过管道添加至清洁机器人30的清水腔321内,还可以通过清水管道273导向拖布组件33,对拖布组件33进行清洁。
47.第二水泵272连接于清水箱271,并且与清水管道273连通。因此,第二水泵272可以将清水箱271内的清水通过清水管道273导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水泵272收容于第二收容腔215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水泵272还可以位于外壳21的外部。
48.清水管道273具有喷水口274,喷水口274设置于清水管道273远离第二水泵272的一端。喷水口274与第一过水口2114连通,由于第一过水口2114朝向收容腔215内设置,当清洁机器人30进入收容腔215时,第一过水口2114朝向拖布组件33,因此喷水口274也朝向拖布组件33。清水管道273朝向拖布组件33喷水,配合拖布组件33的转动,可以对拖布组件33进行全方位的冲洗,并且冲洗后的污水可以汇流至回收槽2111。
49.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在收容腔215内分隔出部分区域设置污水箱221以及清水箱331,例如污水箱221设置于外壳21的上部,这样便于清理清洁机器人基站20内的污水,以及向清水箱331内补充清洁水等。
50.参阅图5,外壳21还设有限位槽25,限位槽25具体位于底板211上,限位槽25位于收容腔215内,限位槽25适于对收容于收容腔215内的清洁机器人30进行限位。通过限位槽25的限位作用,可以将清洁机器人30固定于收容腔215内,防止清洁机器人30出现溜坡移位现象。也即,清洁机器人30在收容腔215内的位置相对固定,拖布组件33的位置也会相对固定,因此,清洁组件27和刮擦组件26在对拖布组件33进行清洁时,避免由于清洁组件27提供的水流冲击力或者刮擦组件26提供的刮擦力导致清洁机器人30的位置发生改变,也就是说,清洁组件27和刮擦组件26在对拖布组件33进行清洁时,由于限位槽25对清洁机器人30的限位作用,拖布组件33的位置不变,因此,能够提升对拖布组件33的清洁效果。
51.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槽25设置于底板211,也即,限位槽25自底板211向下凹陷。限位槽25的形状与清洁机器人30的驱动轮的外形适配,因此,本实施例的限位槽25为弧形槽。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槽2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槽25间隔设置于底板211,并且两个限位槽25沿外壳2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宽度方向指的是清洁机器人30的横向移动方向。需要说明的是,两个限位槽25的间距等于清洁机器人30的两个驱动轮之间的间距。
5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限位槽25还可以设置于外壳21的侧板212或者顶板213,满足
将清洁机器人30进行限定,防止清洁机器人30在水流冲击力或者刮擦力的作用下发生改变即可。
53.参阅图8,外壳21还包括多个防滑件251,多个防滑件251设置于限位槽25内。在本实施例中,多个防滑件251均匀设置于限位槽25内,防滑件251的设置可以增加驱动轮与外壳21之间的摩擦系数,可以更好地对清洁机器人30进行限位。防滑件251还可以对转动的驱动轮提供反作用力,防止驱动轮在限位槽25内打滑,便于清洁机器人30驶离清洁机器人基站20。在本实施例中,防滑件251与外壳21一体注塑成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防滑件251还可以通过粘结等方式连接于外壳21并设置于限位槽25内。
54.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7,清洁机器人基站20还包括导向组件24,导向组件24设置于外壳21,并适于将清洁机器人30引导至第二收容腔215内。通过设置导向组件24,可以对驶入第二收容腔215时的清洁机器人30进行导向,以更好地实现清洁机器人30的回充对位。
55.在本实施例中,导向组件24包括导正滚轮241,导正滚轮241可转动地设置于侧板212并且靠近入口214,使得清洁机器人30在驶入第一收容腔215内时,导正滚轮241可以对偏位的清洁机器人30进行导向,以将清洁机器人30引导至预设位置,便于实现清洁机器人30的回充对位。其中,预设位置指的是清洁机器人30的驱动轮与限位槽25配合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导正滚轮24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导正滚轮241设置于入口214的相对两侧,以实现清洁机器人30的对位。
56.请参阅图2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清洁机器人基站20还设有充电接口29,充电接口29设置于第二收容腔215内,当清洁机器人30监控到电量不足时便返回清洁机器人基站20的第一收容腔215内并且自动对接充电接口29进行充电,提高续航。
57.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机器人基站20,可以实现对清洁机器人30的自动化抽取污水、补充清水以及对拖布组件33进行刮擦、清洁等功能,极大的提高了清洁机器人30的工作效率,并且通过及时的对污水进行处理,可以使得清洁机器人30在工作时能有充足的清洁水,在清洁过程中可以打扫更干净。
5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