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出水调节的清洁地刷及清洁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61289发布日期:2021-11-25 09:27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出水调节的清洁地刷及清洁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扫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出水调节的清洁地刷及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2.在现有的具有湿式清洁功能的清洁地刷中,通常包含水箱,然而,在现有的清洁地刷中,用于将水箱中的水注入清洁层中的喷射触发器位于清洁设备上,在使用过程中,用户需要一直按住喷射触发器才能控制水注入清洁层中,也因此给增加用户手部的疲劳感。另外,由于水箱中的水阀是以恒定速率被驱动,无法根据实际需求对出水量进行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清洁地刷,包括水箱、壳体、驱动组件和清洁组件,水箱设置在壳体上部,驱动组件设置在壳体内,清洁组件设置在壳体的底部并与驱动组件连接,在壳体的后侧设有水量调节开关。
4.进一步地,水箱下方设置有出水口,壳体内设置有驱动组件的容腔,在容腔内设置有水阀和喷水部,喷水部与水阀和出水口连接,喷水部位于清洁组件的上方。
5.进一步地,水量调节开关与水阀连接,通过操控水量调节开关的位置控制水阀的打开/关闭。
6.进一步地,通过控制水阀的间歇式开关时间,以调节向清洁组件中的注水量。
7.进一步地,在水量调节开关的外壁上设有操控部,通过该操控部控制水量调节开关在滑动区域中进行滑动,以通过相应的停留位置对水阀进行操控。
8.进一步地,操控部采用设有凸出于水量调节开关表面的凸起部,或者凹陷于水量调节开关表面的凹陷部,或者附着于水量调节开关表面的粗糙层。
9.进一步地,水箱的顶部表面形成清洁地刷顶部表面的一部分,水量调节开关设置在壳体的斜上方区域。
10.进一步地,清洁组件包括旋转盘和可分离的设置在旋转盘底部的清洁部,旋转盘上设置有与喷水部位置对应的通孔,清洁部能够吸收由喷水部中喷出的水。
11.进一步地,清洁组件包括第一清洁组件和第二清洁组件,第一清洁组件和第二清洁组件位于驱动组件的两侧并分别连接到驱动组件的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
1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清洁设备,包括相互连接的吸尘设备、延长管以及如上所述的清洁地刷。
13.在本实用新型地实施例中,由于水量调节开关位于地刷上,因此,可以释放用户的手部,避免增加用户手部的疲劳感。另外,通过控制水阀的间歇式开关时间,更利于调节向第一清洁组件与第二清洁组件中的注水量。
附图说明
14.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清洁地刷的示意图;
15.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清洁地刷的水箱内部的示意图;
16.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清洁地刷的水箱的注水塞分离的示意图;
17.图4是图3的n部分的局部放大视图;
18.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清洁地刷的水箱的水量调节开关的示意图;
19.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清洁地刷的仰视图;
20.图7是图6的o部分的局部放大视图;
21.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清洁地刷的流道剖视图;
22.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清洁地刷的侧视图;
23.图10是图9的p部分的局部放大视图;
24.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清洁地刷的驱动组件的示意图;
25.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清洁地刷的底部示意图;
26.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清洁地刷的底部分解示意图;
27.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清洁地刷的侧部截面图;
28.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清洁地刷的清洁组件的旋转盘的示意图;
29.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清洁地刷的清洁组件的旋转盘的截面图;
30.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清洁地刷的清洁组件的清洁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图1至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清洁地刷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清洁地刷10包括水箱100、壳体200与连接管300,水箱100设置在壳体200的顶部,水箱100的顶部表面形成清洁地刷10的顶部表面的一部分。壳体200中设置流体通道210、驱动组件220、第一清洁组件230、第二清洁组件240与水量调节组件250,前轮体260。在壳体200的前部还可以设置照明灯270。
33.详细地说,水箱100可包括水箱上盖110、水箱下壳120与注水塞130。在水箱上盖110上设有注水口111,注水塞130的底部扣合在注水口111中,使得注水塞130的顶端与水箱上盖110的顶面形成地刷顶部表面的一部分。水箱上盖110与水箱下壳120之间形成有储水区域,使用者经注水口111将液体注入在储水区域中。图2示出了水箱内部的示意图,可理解为,示意性地示出了透明的水箱上盖110,或者是去掉水箱上盖110而显示出水箱内部结构。如图所示,优选地,水箱上盖110采用透明材料制成,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查看到储水区域中水量的变化。
34.水箱下壳120包括相互连接的倾斜部分和水平部分,注水口的位置与倾斜部分相
对应,出水口设置于水平部分上。也就是说,水箱下壳120的壁面为向下倾斜状的壁面结构,使得储水区域中的液体可以自动流向出水口125的位置,利于液体的导流。具体地说,水箱下壳120包括第一水箱下壳121、第二水箱下壳122、第三水箱下壳123与第四水箱下壳124,其中,第一水箱下壳121、第二水箱下壳122、第三水箱下壳123均为向下倾斜状的壁面结构,出水口125的位置于第四水箱下壳124上,第四水箱下壳124为平面状的壁面结构、并且分别与第一水箱下壳121、第二水箱下壳122、第三水箱下壳123的边沿连接,使得储水区域中的液体可以自动流向出水口125的位置,利于液体的导流。
35.用于向储水区域中注水的注水口111位于水箱上盖110的上方,其位置与第一水箱下壳121、第二水箱下壳122、第三水箱下壳123的位置相对应。水箱上盖110的顶部表面、且围绕在注水口111外侧的区域向下凹陷后形成一台阶部,该台阶部形成液体的导向区域112。其中,该导向区域112的壁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向注水口111位置倾斜的倾斜面。倾斜面的宽度大于注水口的半径。在向注水口111中注入液体时,如果有小部分液体被滴落在围绕于注水口111外侧的导向区域112上,经过导向后使得小部分液体可以进入储水区域中。另外,为了避免液体中的杂质对水口造成堵塞,在注水口111上设有可分离的过滤网。其中,过滤网可分离的位于覆盖在注水口111表面、或可分离的置于注水口111的内部且靠近注水口111顶端的位置。
36.如图5所示,在壳体200的后侧设有水量调节开关2001,且朝向壳体200的斜上方区域,便于用户对水量调节开关2001进行调节。
37.水量调节开关2001与水阀202连接,通过操控水量调节开关2001的位置控制水阀202的打开/关闭、以及调节向第一清洁组件230与第二清洁组件240(见图7)中的注水量。其中,通过控制水阀202的间歇式开关时间,以调节向第一清洁组件230与第二清洁组件240中的注水量。
38.在水量调节开关2001的外壁上设有操控部2002,可通过该操控部2002控制水量调节开关2001在滑动区域中进行滑动,以通过相应的停留位置对水阀202进行操控。
39.当操控部2002操控水量调节开关2001的滑动区域中的停留位置靠近连接管300时,表明水阀停止输水操作;当操控部2002操控水量调节开关2001在滑动区域中的停留位于滑动区域中间时,表明水阀202按照小水量方式进行输水操作;当操控部2002操控水量调节开关2001在滑动区域中的停留位置靠近壳体200边缘时,表明水阀202按照大水量方式进行输水操作。
40.其中,操控部2002可以采用设有凸出于水量调节开关2001表面的凸起部,或者凹陷于水量调节开关表面的凹陷部,或者附着于水量调节开关2001表面的粗糙层。优选的,操控部2002可以采用设有凸出于水量调节开关2001表面的凸起部,便于使用者用手或用脚对水量调节开关2001的位置进行调节。
41.下面详细介绍壳体200内流体通道,驱动组件和清洁组件。如图6至图10所示,流体通道210位于清洁地刷的下部和内部,流体通道210包括第一流路211、第二流路212、第三流路213和多个前吸口214,其中,第一流路211包括纵向轴线a

a,第二流路212包括横向轴线b

b。
42.第一流路211与第二流路212均是位于清洁地刷10中前吸口214的后侧区域,并且均是与前吸口214相连通,使得清洁地刷10前端地面上的灰尘经前吸口214与第二流路212
进入第一流路211中、或者通过前吸口214直接进入第一流路211中。
43.第一流路211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流道2111、第二流道2112与第三流道2113,第一流道2111与流体入口w对接且连通,第三流道2113与连接管300内的流道连通。
44.另外,流体通道210还包括第三流路213,在清洁地刷10的左右两侧各具有一个第三流路213,第三流路213的外端部延伸至壳体200的外侧形成侧吸口215,第三流路213的内端部和第二流路212连通,使得经侧吸口215吸入的灰尘依次经第三流路213、第二流路212进入第一流路211中。
45.第三流路213包括连通的横向流路2131与弯曲流路2132,其中,横向流路2131的外端部形成侧吸口215,弯曲流路2132的一端与横向流路2131的形成侧吸口215的另一侧相连,弯曲流路2132的另一端与第二流路212相连。第三流路213位于第二流路212的后侧,横向流路2131与第二流路212大致平行。
46.在壳体200的底部还包括前轮体260,前轮体260安装第二流路212与第三流路213之间。第二流路212中的含尘流体经流体入口w进入第一流道2111中,最终被吸入与该清洁地刷连通的清洁设备中。
47.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清洁地刷的驱动组件的示意图,如图所示,驱动组件220包括驱动部件221、分别位于驱动部件两侧的第一传动组件222与第二传动组件223。第一传动组件222与第二传动组件223带动第一清洁组件230与第二清洁组件240(参见图13)旋转。
48.具体地说,驱动部件221包括电机2210、以及由电机2210两端向外侧延伸的第一传动轴2211与第二传动轴2212。第一传动轴2211与第二传动轴2212绕轴线c

c旋转,该轴线c

c与轴线b

b相平行、且与轴线a

a相交。第一传动组件222包括第一齿轮组2220与第一输出轴2221,第二传动组件223包括第二齿轮组2230与第二输出轴2231。
49.第一齿轮组2220与第二齿轮组2230均是包括相啮合的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第一传动轴2211与第二传动轴2212中的啮合部分别与第一齿轮组2220与第二齿轮组2230的第一齿轮相啮合,第一齿轮组2220与第二齿轮组2230中第二齿轮分别与第一输出轴2221和第二输出轴2231联接,且第一输出轴2221和第二输出轴2231均是由壳体200内部延伸至壳体200底部,从而置于壳体200的底部。
50.第一输出轴2221与第一清洁组件230联接,第二输出轴2231与第二清洁组件240联接,从而分别带动第一清洁组件230与第二清洁组件240旋转。驱动部件221、第一齿轮组2220与第二齿轮组2230均是位于水箱下壳120与壳体200之间的驱动组件容腔201中。其中,第一水箱下壳121、第二水箱下壳122分别形成第一齿轮组2220与第二齿轮组2230的顶壁。
51.第一流路21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电机2210上方、且围绕电机2210的至少一部分。其中,第一流道2111位于电机2210的前方区域、且围绕电机2210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第二流道2112位于电机2210的上方区域、且覆盖电机2210上端部的至少一部分。第三流道2113位于电机2210的后方区域,且围绕电机2210后端部的至少一部分。
52.在驱动组件容腔201中还设有水阀202、线路板203、第一喷水部204与第二喷水部205。水阀202与线路板203分别位于连接管300的两侧,第一喷水部204与第二喷水部205通过管路分别与水阀202和出水口125连通,以将储水区域中的液体导出第一清洁组件230与第二清洁组件240中,湿润第一清洁组件230与第二清洁组件240(参见图13),以擦拭地面。
53.图12至图17示出了清洁组件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第一清洁组件230与第二清洁组件240分别通过第一输出轴2221与第二输出轴2231设置在壳体200的底部。
54.总的来说,清洁组件设置在壳体200的底部并与驱动组件220连接,清洁组件包括旋转盘和可分离的设置在旋转盘底部的清洁部,其中,旋转盘包括环状部、定位柱、环状板与多个条形板,定位柱的两端分别与驱动组件和清洁部连接,定位柱通过辐射状布置的多个条形板依次向外连接环状部和环状板,在定位柱与环状部之间被多个条形板分割形成多个透水的通孔,环状部的高度大于环状板的高度。环状部可包括第一环状部和第二环状部,第二环状部套设在定位柱的外部并通过条形板与定位柱和第一环状部连接,环状板连接到第一环状部的外侧。
55.具体地说,第一清洁组件230包括第一旋转盘231与可分离的设置在第一旋转盘231底端的第一清洁部232,第二清洁组件240包括第二旋转盘241与可分离的设置在第二旋转盘241底端的第二清洁部242。
56.第一旋转盘231与第二旋转盘241的结构相同,下面以第一旋转盘231为例来进行介绍。第一旋转盘231包括第一环状部2311、第二环状部2312、环状板2313、定位柱2314与多个条形板2315。多个条形板2315围绕在定位柱2314的外侧,条形板2315的一端与定位柱2314连接。环状板2313依次围绕在第二环状部2312与第一环状部2311的外侧,且多个条形体分别与第二环状部2312、第一环状部2311与环状板2313连接。
57.在环状板2313的底部端面设有多个附着部,第一清洁部232通过附着部可分离的设置在第一旋转盘231的底部。
58.相邻两个条形板2315、以及位置相对应的第一环状部2311、第二环状部2312之间形成通孔2316,第一喷水部204的正投影位置位于第一环状部2311、第二环状部2312之间通孔的上方。
59.第一环状部2311、第二环状部2312形成挡水部,使得经由第一喷水部204中喷洒出来的水不会被甩到第一环状部2311的外侧的环状板2313上,从而经通孔2316落在其下方的第一清洁部232中,避免水的浪费。
60.其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挡水效果,还可以增加第一环状部2311顶端部的高度,使得第一环状部2311顶端部的高度高于第二环状部2312顶端部的高度。
61.定位柱2314顶端形成向内凹陷的安装槽2317,定位柱2314位于旋转盘的下方。
62.在第一清洁部232的圆心位置开设有能够套设在定位柱2314外侧的定位孔2321。
63.第一清洁部232为盘状结构,其包括吸收层2322、置于其底部的清洁层2323、以及围绕在吸收层与清洁层边缘外侧的缝合部2324。
64.定位柱2314的高度小于清洁层2323的厚度,当清洁层2323与第一旋转盘231相装配时,将定位孔2321套设在定位柱2314上,便于对清洁层2323进行装配定位,使得清洁层2323能够均匀的设置在第一旋转盘231的底部。
65.吸收层2322不仅能够吸收由第一喷水部204中喷出的水,还可以用于与第一旋转盘231上的附着部连接,以将第一清洁部232设置在第一旋转盘231的底部。其中,吸收层2322的厚度大于清洁层2323的厚度,因此,可以吸收大量的水份,并将水份注入清洁层2323中。
66.第二旋转盘241与第一旋转盘231的上述结构相同,在此不进行赘述。
67.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清洁设备,包括上述结构的清洁地刷、延长管与吸尘设备。
68.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由于水量调节开关位于地刷上,因此,可以释放用户的手部,避免增加用户手部的疲劳感。另外,通过控制水阀的间歇式开关时间,更利于调节向第一清洁组件与第二清洁组件中的注水量。通过在旋转盘的下方增设定位柱、以及在清洁层上增加相配合的定位孔,便于对清洁层进行装配定位,使得清洁层能够均匀的设置在旋转盘的底部,避免两个清洁层在旋转过程中发生碰撞,以影响对地面的擦拭效果。在地刷的底部现有第一流路与第二流路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延伸至壳体的外侧形成侧吸口,通过该侧吸口还可以对地刷两侧的灰尘进行清洁,提高对地面的清洁效果。由于注水孔的导向区域为倾斜面结构,在向注水孔中注入液体时,如果有小部分液体被滴落在围绕于注水孔外侧的导向区域上,经过导向后使得小部分液体可以进入储水区域中。另外,为了避免液体中的杂质对水口造成堵塞,在注水口上设有可分离的过滤网。其中,过滤网可分离的位于覆盖在注水口表面、或可分离的置于注水口的内部且靠近注水口顶端的位置。在旋转盘上增加环状的挡水部,使得经由喷水部中喷洒出来的水不会被甩到挡水部的外侧的环状板上,从而经通孔落在其下方的清洁部中,避免水的浪费。
69.尽管已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这些修改和变型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