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52983发布日期:2022-02-26 00:39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餐饮设备制造领域中的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2.油炸小吃在小吃轻餐饮行业是一个比较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投资项目,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传统的油炸小吃店所需要的相关生产设备也并不会很多,主要是一个生产灶台,油锅之类的。特别是传统油炸小吃都是人工烹饪煎炸,煎炸品质参差不齐,无法保证品质如一,其品质完全依赖操作者的经验水平。另外油炉的热辐射使得操作环境十分艰苦,劳动强度也很大,不仅效率低而且不安全。一是考虑到卫生的问题,人工因素影响多则容易使产品受到污染,不利于食品安全;二是油炸食品环境涉及到高温,若设备出现问题或人为作不当,容易造成人身伤亡,不符合现代食品特别是快餐行业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烹饪设备,品质易于控制统一,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设备,包括烹饪装置,所述烹饪装置包括加热容器、烹饪容器和升降动力机构,所述加热容器设有用于盛载热介质的加热容腔,所述升降动力机构与所述烹饪容器连接,所述升降动力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烹饪容器在所述加热容腔内升降;出餐装置,所述出餐装置包括进料通道、落料板和落料动力机构,所述落料板位于所述进料通道出口的下方,所述落料板上设有滤料区和下料区,所述滤料区上设有过滤结构,所述下料区上设有下料口,所述落料动力机构连接至所述落料板或所述进料通道,所述进料通道与所述落料板相对运动,以使所述进料通道的出口可分别对应所述滤料区和所述下料区;搬运装置,所述搬运装置能够形成运动以将所述烹饪容器内的食物投放至所述进料通道的入口中。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烹饪容器连接有伸出所述加热容器的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升降动力机构的输出端通过相互配合的第一卡槽和第一卡销连接至卡扣组件与所述延伸部连接,所述第一卡槽限制所述第一卡销竖向的相对自由度。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延伸部的底面设有第一卡槽件,所述第一卡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槽件上,所述第一卡销设置在所述升降动力机构的输出端上,所述升降动力机构上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所述第一卡销之间形成能容所述第一卡槽件伸入的限位空间。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延伸部的顶面上设有可伸缩的弹性销,所述升降动力机构的输出端设有能与所述弹性销配合的销扣,所述延伸部上设有能容所述销扣伸出的固定口。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烹饪装置还包括发热模块,所述发热模块包括机体和发热管,所述机体内设有热电控组件,所述发热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机体内的
热电控组件连接,所述机体外侧与所述发热管的第一端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能容所述加热容器的侧壁插入,所述发热模块通过所述间隙挂接在所述加热容器的侧壁上。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供料装置,所述供料装置用于储存食材,所述搬运装置能够形成运动以将所述供料装置中的食材投放至所述烹饪容器中。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供料装置包括倾斜布置的供料滑道,所述供料滑道的末端设有供料挡板,所述供料滑道的下方设有倾斜布置的回收滑道。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出餐装置还包括传送模块,所述传送模块位于所述落料板的下方,所述传送模块包括传送动力机构、传送平台以及可沿所述传送平台推送的推送件,沿所述传送平台的传送方向配置有餐具供应工位和接料工位,所述落料板对应所述接料工位配置,所述传送动力机构与所述推送件连接,所述传送动力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推送件在所述传送平台的传送区域从餐具供应工位移动至接料工位。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出餐装置还包括倾斜设置的出餐滑道,所述出餐滑道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传送模块的末端,所述出餐滑道第一端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出餐滑道的第二端。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传送模块上还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对应所述接料工位设置,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阻挡件和限位动力机构,所述限位动力机构与所述阻挡件连接,所述限位动力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阻挡件伸入所述传送平台的传送区域,所述阻挡件与位于所述接料工位的推送件之间形成用于限位餐具的餐具限位空间。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升降动力机构带动烹饪容器在加热容腔内升降,可对烹饪容器内的食材进行自动的加热及暂停加热,食材烹饪完成后,搬运装置将烹饪容器中的食物投入进料通道中,食物上附着的油脂通过过滤结构被滤走,落料板与进料通道相对运动,当进料通道位于下料区上方时,食物在重力作用下经过下料口落入餐具中。本实用新型有利于控制出品品质的标准化,减少人工操作,对食品安全与人身安全都有保障。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烹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烹饪装置的爆炸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烹饪容器与升降动力机构的连接示意图;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加热容器与升降动力机构的组装示意图;
22.图7是图6中圆a的示意图;
23.图8是图6中圆b的示意图;
24.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发热模块与加热容器的爆炸示意图;
25.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出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出餐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2是图10中圆i的放大示意图;
28.图13是图10中圆ii的放大示意图;
29.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中供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33.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4.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烹饪设备,包括供料装置40、烹饪装置10、出餐装置30和搬运装置20和电控模块,电控模块分别与烹饪装置10、出餐装置30和搬运装置20电连接,从而控制烹饪装置10、出餐装置30和搬运装置20互相配合,有序完成食材的烹饪及出餐。搬运装置20能形成运动以将供料装置40中储存的食材投放至烹饪装置10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烹煮后,搬运装置20再次能形成运动以将烹饪容器内的食物投放至进料通道的入口中,出餐装置30对烹调后的食物进行出餐。
35.参照图14,供料装置40包括料架401和倾斜布置的供料滑道403,供料滑道403安装在料架401上,供料滑道403用于放置料盒407。供料滑道403的第一端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端,操作者可将料盒407从供料滑道403的第一端放入,料盒407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滑向第二端,便于搬运装置20取用。尤其是当供料滑道403上放置有两个以上料盒407时,搬运装置20取走供料滑道403第二端上的料盒407后,余下的料盒407能自动滑向第二端,利于搬运装置20连续取料。料盒407在重力作用下从供料滑道403的第一端滑向第二端,因此供料滑道403的第二端为末端,供料滑道403的末端设有供料挡板405,以避免料盒407在重力作用下直接脱出供料滑道403,供料挡板405保证料盒407能停留在供料滑道403的第二端。进一步地,供料挡板405上设有用于检测供料滑道403上料盒407余量的余量检测机构406,余量检测机构406可为光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与电控模块电连接。当光电传感器检测出供料滑道403上最后一个料盒407被取走后,其向电控模块发出电信号,继而电控模块通过报警器或显示屏
等向操作者发出警报,提示操作者向供料滑道403进行补料。
36.具体地,供料滑道403包括滑道底板和供料辊道404,供料辊道404安装在滑道底板上,供料挡板405固定在滑道底板的末端。料架401上设有用于安装供料滑道403的框架402,框架402内划分成至少两层安装空间,每层安装空间至少两个供料滑道403,以增加供料装置40可储存的料盒407量,降低补料频率;另外,不同供料滑道403上可储存不同的食材,便于搬运装置20区分并搬运。
37.在一些实施例中,供料滑道403的下方设有倾斜布置的回收滑道408。回收滑道408的第二端水平高度高于第一端,回收滑道408的第一端位于供料滑道403的第一端下方,相应地,回收滑道408的第二端位于供料滑道403的第二端下方。搬运装置20将料盒407中的食材投入烹饪装置10后,再次运动将空料盒投入回收滑道408的第二端,空料盒在重力作用下沿回收滑道408滑向回收滑道408的第一端。可选地,回收滑道408的第一端下方可放置有回收容器,以接纳从回收滑道408滑出的空料盒。本实施例中,为保证烹饪过程的卫生,烹饪装置10、出餐装置30和搬运装置20均位于独立的室体内,相应地,室体的墙上设有用于放置供料装置40的开口,供料滑道403的第一端和回收滑道408的第一端均伸出开口中,以便于操作者补料以及回收空料盒。
38.烹饪装置10包括加热容器133、发热模块132、烹饪容器和升降动力机构1311。加热容器133设有用于盛载热介质的加热容腔,热介质可以为油或水等,发热模块132用于加热加热容腔内的热介质。烹饪容器内承载有食材,升降动力机构1311用于驱动烹饪容器在加热容器133内升降,当升降动力机构1311带动烹饪容器下降后,加热容器133内的热介质可对食材进行加热烹饪;当升降动力机构1311带动烹饪容器上升至一定高度后,食材不与热介质接触,食材暂停被加热,从而可实现停止加热且沥出热介质的效果,避免食材被持续加热变焦影响风味。本实施例中,加热容器133内可放置多个烹饪容器,以提高烹饪效率,保证各加热容器133内的食物品质如一。升降动力机构1311可以为气缸,或其他可沿竖直方向伸缩的动力机构。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4,烹饪装置10还包括支架,支架包括支撑架体11和两块侧盖板14,侧盖板14可拆卸安装在支撑架体11的侧边上,两块侧盖板14相对设置并形成安装空间,加热容器133和升降动力机构1311放置在安装空间中,防止加热容器133及升降动力机构1311从支撑架体11的侧面掉落。可选地,安装空间内可放置两个以上的加热容器133,各加热容器133可沿侧盖板14的长度方向依次摆放。一个加热容器133至少配置有一个升降动力机构1311,升降动力机构1311与相应的加热容器133内的烹饪容器一一对应,以提高烹饪效率。升降动力机构1311放置在相应的加热容器133与侧盖板14之间。进一步地,支架还包括顶盖板12,顶盖板12可拆卸覆盖安装空间,即放置加热容器133及升降动力机构1311在安装空间后,安装顶盖板12覆盖安装空间以使烹饪装置形成整体。顶盖板12上设有第一开口121和第二开口122,第一开口121位于加热容器133的上方,第一开口121用于放置烹饪容器,第二开口122能容升降动力机构1311伸出,从而顶盖板12不会影响升降动力机构1311的运作。使用时,先将加热容器133与升降动力机构1311安放在支撑架体11上,然后组装两侧的侧盖板14,两块侧盖板14形成的安装空间限位加热容器133与升降动力机构1311,再将顶盖板12覆盖安装空间并固定,从而进一步限制加热容器133的位置,另外,顶盖板12也能遮盖相邻的两个加热容器之间的间隙,避免食材误掉至间隙中,保持烹饪环境的整洁。
当要拆装时,取出烹饪容器后,依次拆除顶盖板12及侧盖板14后,再从支撑架体11上取走加热容器133及升降动力机构1311后,即可分别对各部件进行清洁,有利于定期进行快速地维护。
40.参照图5,烹饪容器包括容器本体1314和环形的挂板1316,容器本体1314挂接在挂板1316内。烹饪容器连接有伸出加热容腔的延伸部1312,本实施例中,延伸部1312连接在挂板1316上。具体地,烹饪容器的上部外侧设有挂接部,挂接部可抵接在挂板1316的顶面上。本实施例中,挂接部呈环形,且挂接部的外径大于挂板1316的内径,确保容器本体1314不会从下方脱出挂板1316。容器本体1314用于放置食材,为加强热介质对食材的加热效果,以及提升食材的烹饪风味,容器本体1314上设有多个能容热介质流通的通孔,根据食材和烹调方式的需要,烹饪容器可以为炸篮、漏勺等。在本实施例中,以烹饪油炸小食为例,热介质为油。向容器本体1314内加入食材,烹饪容器与食材共同被热介质浸泡,烹饪容器保证了食物不会任意散落在加热容腔中,便于后续捞起。另外,当后续升降动力机构1311带动烹饪容器上升后,热介质能通过容器本体1314上的通孔回流至加热容腔中,既保证了食物的口感,也不会浪费热介质。炸篮上设有伸出加热容器133外的握持部,相应地,延伸部1312的顶面上设有定位凹槽,握持部可挂接在定位凹槽中,便于搬运装置20抓取握持部以倾倒炸篮内的食材。当要清洗、更换或要将烹饪容器中的食材倒出时,直接从挂板1316上取出容器本体1314即可,无需拆除烹饪容器与升降动力机构1311等其他结构的连接,更便于使用、清洁或更换。本实施中,在投放食材至容器本体1314前,升降动力机构先提升容器本体1314,再向其中投料,避免投料导致加热容腔内的热介质溅出,污染环境也浪费原料;当食材被烹饪完成后,升降动力机构1311提升烹饪容器,搬运装置即可将炸篮从挂板1316中取出,搬运至出餐装置并投放其中的食物。
41.升降动力机构1311的输出端通过相互配合的第一卡槽1317与第一卡销1318连接至延伸部1312,第一卡槽1317限制第一卡销1318竖向的相对自由度,本技术中,竖向平行于重力方向。在升降动力机构1311驱动烹饪容器升降的过程中,第一卡销1318被限位位置在第一卡槽1317中,即第一卡销1318相对于第一卡槽1317的竖向位置不变,从而升降动力机构1311可带动烹饪容器升降。当要清洗烹饪容器时,接触第一卡槽1317与第一开销的配合,即可便捷地取出烹饪容器。
42.作为其中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卡销1318位于延伸部1312的底面,第一卡槽1317设置在升降动力机构1311输出端的连接部13110。在此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3110固定在升降动力机构1311输出端的一侧,可选地,第一卡槽1317的开口朝向水平方向,第一卡槽1317的两相对内侧水平分布,将第一卡销1318对准第一卡槽1317的开口,然后水平移动烹饪容器,从而第一卡销1318进入第一卡槽1317,第一卡槽1317中位于第一卡销1318上方的内侧壁可抵接第一卡销1318,限制了第一卡销1318的竖向相对自由度,从而在升降动力机构1311升降的过程中,第一卡槽1317与第一卡销1318的相对位置固定,升降动力机构可带动烹饪容器升降。
43.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参照图6~图7,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槽1317位于延伸部1312的底面,第一卡销1318设置在升降动力机构1311输出端的连接部13110上。具体地,延伸部1312的底面设有第一卡槽件13171,第一卡槽件13171远离炸篮的一端向下延伸有支承部13172,支撑部与延伸部1312的底面之间形成第一卡槽1317。延伸部和连接部13110均
呈板状。将第一卡槽1317与第一卡销1318配合,当升降动力机构1311的输出端升降时,由于炸篮自身及其承载的食材具有重量,因此对延伸部1312靠近炸篮的一端有向下的力的作用,相应地,延伸部1312设有第一卡槽1317的一端有向上运动的趋势,此时,第一卡槽1317与第一卡销1318的底面相抵接,第一卡销1318与第一卡槽1317的竖向相对自由度被限制,从而第一卡槽1317与第一卡销1318保持相对静止,升降动力机构1311可带动烹饪容器升降运动。在升降动力机构1311带动烹饪容器升降的过程中,尤其是当第一卡槽1317的开口朝向水平方向或朝向斜下方时,第一卡槽1317可能会相对于第一卡销1318滑移,从而导致第一卡销1318脱出第一卡槽1317,影响烹饪过程的安全性。进一步地,连接部13110上设有限位块1319,限位块1319与第一卡销1318之间形成能容第一卡槽件13171伸入的限位空间。当第一卡销1318与第一卡槽1317配合后,第一卡槽件13171远离第一卡槽1317的一端与限位块1319相抵接,从而第一卡槽件13171定位在限位块1319与第一卡销1318之间,避免第一卡销1318脱出第一卡槽1317。
44.进一步地,第一卡槽件1317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卡槽件13171分别位于连接部13110的两侧,相应地,连接部13110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卡销1318。连接部13110两侧的第一卡销1318分别与两个第一卡槽1317同时配合,既使升降动力机构1311对烹饪容器的支撑力更均衡,且由于连接部13110位于两个第一卡槽件13171之间,避免了第一卡槽1317相对于第一卡销1318的轴向方向移动,从而也防止了延伸部1312从连接部13110的侧面向外脱出。安装时,需先将支承部13172伸入限位空间中,使第一卡销1318与第一卡槽1317配合,再将延伸部1312平放在连接部13110的顶面上。可选地,第一卡销1318呈棱柱状,减少第一卡槽1317与第一卡销1318之间的相对运动可能。但由于第一卡销1318与第一卡槽1317不能相对转动,因此限位空间的长度需大于或等于支承部13172与第一卡槽件13171另一端的间距,显然,该间距大于第一卡槽1317与第一卡槽件13171另一端的最短距离,从而导致安装完成后,延伸部1312不能在限位空间中相对与连接部13110静止。为此,本实施例中,第一卡销1318呈圆柱状,第一卡槽1317与第一卡销1318可相对转动。安装时,先将支承部13172插入限位空间中,第一卡销1318与第一卡槽1317配合,转动延伸部1312,第一卡销1318相对于第一卡槽1317转动,直至第一卡槽件13171完全伸入限位空间中,第一卡槽件13171远离第一卡槽1317的一端与限位部相抵接,通过实现延伸部1312与连接部13110的相对固定,从而实现烹饪容器与升降动力机构1311的稳定连接。
45.进一步地,为加强烹饪容器与升降动力机构1311之间的可靠连接,延伸部1312的顶面上设有可伸缩的弹性销1313,升降动力机构1311的输出端设有能与弹性销1313配合的销扣1315,延伸部1312上设有能容销扣1315伸出的固定口。本实施例中,弹性销1313为自动弹簧插销。第一卡销1318与第一卡槽1317配合后,延伸部1312位于连接部13110及升降动力机构1311的顶面上,升降动力机构1311输出端上的销扣1315能从固定口伸出,然后按下自动弹簧插销,自动弹簧插销伸出并插入销扣1315中固定,从而延伸部1312固定在升降动力机构1311上。当要分离烹饪容器与升降动力机构1311时,再次按动自动弹簧插销,自动弹簧插销回缩,向上提起延伸部1312,销扣1315即可从固定口脱出,便于拆装。
46.发热模块132可对加热容器133加热或直接对加热容腔内的热介质加热。显然,发热模块132可设置在加热容器133中,发热模块132亦可独立于加热容器133,可拆卸安装在加热容器133上。具体地,发热模块132包括机体1323和发热管1324,机体1323内设有热电控
组件,热电控组件与发热管1324连接,为提高传热效率,发热管1324安装在加热容腔内。发热管1324安装在加热容器133的底部,烹饪容器位于发热模块132的上方,避免妨碍取放炸篮及投放食材。具体地,发热管1324的第一端与热电控组件电连接,发热管1324的第二端弯折形成s型管状结构,该s型管状结构位于加热容器133的底部。
47.参照图9,发热管1324的第一端与机体1323内的热电控组件连接,热电控组件发热并将热量传导至发热管1324上,进而发热管1324加热热介质。机体1323外侧与发热管1324的第一端之间具有间隙1325,间隙1325能容加热容器133的侧壁插入,发热模块132通过间隙1325挂接在加热容器133的侧壁上。发热模块132挂接在加热容器133的侧壁上,既能快速安装发热模块132尤其是发热管1324,避免发热管1324直接接触烹饪容器底部的食材或加热容器133的内底部,也便于分离发热模块132和加热容器133。进一步地,为便于取放发热模块132,机体1323的外侧设有把手1326。
48.参照图8,为更好地定位发热模块132与加热容器133之间的相对位置,加热容器133的外侧设有开口朝上的第二卡槽1322,机体1323上设有第二卡销1321,第二卡销1321与第二卡槽1322相配合,第二卡槽1322支撑第二卡销1321。本实施例中,加热容器133的外侧设有第二卡槽件13220,第二卡槽1322位于第二卡槽件13220的顶部。第二卡槽1322既能支撑第二卡销1321,也能对第二卡销1321进行定位,从而避免发热模块132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生位置偏移从而影响烹饪效果。优选地,第二卡槽件13220的数量为两个,相应地,机体1323位于两个第二卡槽件13220之间,机体1323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卡销1321,机体1323受到的支撑力更均衡。进一步地,第二卡槽1322的一侧内壁向外倾斜设置,第二卡槽1322的另一侧内壁向内延伸有定位部13221,定位部13221位于第二卡销1321的上方。本技术中,第二卡槽1322的两侧内壁相对布置,第二卡槽1322两侧内壁相互靠近的方向为向内,同理,相互远离的方向为向外。安装时,可握持把手1326,将机体1323上的第二卡销1321沿第二卡槽1322向外倾斜的内壁卡入,第二卡销1321到位后,定位部13221限制第二卡销1321垂直向上运动,从而避免机体1323沿纵向方向运动偏移。为避免第二卡销1321与第二卡槽1322相对转动以影响发热管1324在加热容腔内的位置,可选地,第二卡槽件13220上可设置两个第二卡槽1322,同一第二卡槽件13220上的两个第二卡槽1322沿第二卡槽件13220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以避免第二卡销1321相对于第二卡槽1322相对转动。
49.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容器133的底部设有可启闭的放液口1331。当要清洗本烹饪装置10时,打开放液口1331,烹饪容器中的热介质即可通过放液口1331排走,无需翻转加热容器133以倾倒热介质或另外设置泵液机构。放液口1331位于加热容器133的底部,能确保加热容腔内的热介质全部排走。
50.搬运机构包括一个抓取机构,抓取机构为机械臂。机械臂既可将食材投放至烹饪容器中,也可拾取烹饪容器,将烹饪容器中烹煮过的食物投放至出餐装置30中,机械臂承担了多个功能,减少了冗余装置的设置,简化了结构也降低了成本。
51.参照图10~图11,出餐装置30包括进料通道306、落料板305和落料动力机构308,落料板305位于进料通道306出口的下方。本实施例中,进料通道306和落料板305均安装在机架301上,机架301包括顶板307、中板304和底板,进料通道306安装在顶板307上,具体地,进料通道306的入口固定在顶板307上,落料板305则安装在中板304上,相应地,中板304上设有落料通过口,以使经过进料通道306和落料板305后的食物能落入至位于底板上的餐具
中。底板的下方还设有电机柜302,电机柜302内安装有用于控制食物出料的电控模块,电控模块与落料动力机构308电连接。
52.参照图12,落料板305上设有滤料区3051和下料区3052,滤料区3051上设有过滤结构,下料区3052上设有下料口。落料动力机构308与落料板305或进料通道306连接,进料通道306与落料板305相对运动,以使进料通道306的出口在可分别对应滤料区3051和下料区3052。进一步地,进料通道306的入口尺寸大于进料通道306的出口尺寸,进料通道306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状,以便于向进料通道306中精准投入食物。进料通道306与落料板305之间形成用于容纳食物的物料空间,当进料通道306的出口与滤料区3051相对应时,进料通道306的出口与过滤结构相对,物料空间处于过滤状态,即食物上附着的油脂、液体或碎渣等可通过过滤结构离开物料空间,而食物则仍然被存放在物料空间中;当进料通道306从出口与下料区3052相对应时,进料通道306的出口与下料口相对,物料空间处于开放状态,物料空间中的食物在重力作用下从进料通道306的出口经过下料口下落,完成落料。在落料时,可先使进料通道306处于滤料区3051,向处于过滤状态的物料空间倒入食物,以去除食物上附着的油脂、碎渣等,等待一定时间确保油脂等脱离物料空间中的食物后,落料动力机构308再使进料通道306处于下料区3052,此时物料空间处于开放状态,食物下落至下方的餐具中。
53.在一些实施例中,作为其中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落料动力机构308与进料通道306连接,落料动力机构308驱动进料通道306在滤料区3051和下料区3052之间移动。下料区3052的下方可放置餐具以承接食物,相应地,滤料区3051的下方可设置用于承接经过滤结构过滤的油脂或碎渣等的容器。落料动力机构308在驱动进料通道306运动时,进料通道306会带动物料空间中的食物共同移动,落料动力机构308不仅要带动进料通道306,还要带动其中食物运动。为减轻落料动力机构308的负担,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落料动力机构308与落料板305连接。可选地,落料动力机构308可为转动电机,落料板305在落料动力机构308的驱动下绕圆心转动,相应地,滤料区3051和下料区3052在落料板305上沿周向分布。作为替代方案,本实施例中,落料动力机构308可为伸缩气缸,落料板305在落料动力机构308的驱动下可沿直线方向往复运动,落料板305的运动路径简单易实现,且节省了落料板305的布置空间。进一步地,落料板305滑动安装在机架301的中板304上,中板304支撑了落料板305。可选地,落料板305通过滑动组件滑动安装在中板304的落料通道口上,滑动组件可包括位于落料板305两侧的滑轨,落料板305的两侧边沿滑轨滑动,可确保落料板305相对于进料通道306的准确移动。
54.由于进料通道306相对于机架301的位置不变,因此物料空间中的油脂等杂质及食物均落入进料通道306出口的下方。可选地,通过人工或自动化设备,在进料通道306的出口对准过滤结构时,将容器放在过滤结构的下方以承接油脂等杂质;而在进料通道306的出口对准下料口时,将餐具放在下料口的下方以承接食物。进一步地,为提高效率,过滤结构还包括集油容器,集油容器安装在过滤结构的底面,用于承接经过滤结构过滤的油脂或碎渣等,以避免经过滤结构过滤的油脂等到处溅落,污染环境或餐具中的食物。从而可直接在进料通道306出口的下方放置餐具,无需频繁放置容器承载杂质,油脂等杂质亦不会落入餐具中再次污染食物。
55.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过滤结构可包括滤网及落料板305上设有的过滤口,滤网可拆卸安装在过滤口上,油脂等经过滤网被过滤,可拆卸的滤网便于清洁,从而保证过滤效率。
作为替代的实施方式,过滤结构可包括落料板305上设有的多个过滤通孔,过滤通孔在过滤区3051呈蜂窝状分布,过滤通孔直接设置在落料板305上能有效简化过滤结构。
56.物料空间中的食物经过过滤后,落料动力机构使落料板305的下料区3052位于进料通道306出口的下方,进料通道306中的食物通过下料口下料。进一步地,进料通道306连接有抖料动力机构,当进料通道306的出口位于下料区3052上方时,进料通道306在抖料动力机构的驱动下,以振动的方式向所述下料口下料。具体地,进料通道306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沿竖向、水平或斜向方向往复运动,进料通道306在运动的过程中将其中的食物抖落,保证下料顺畅,加快食物从物料空间中下料的速率,避免食物残留在物料空间中。进料通道306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过程中,进料通道306的出口始终与下料口相对,确保所有食物均能进入下料口。出餐装置30还包括传送模块,传送模块位于落料板305的下方,沿传送模块的传送方向配置有餐具供应工位和接料工位,落料板305对应接料工位设置。餐具供应模块303将餐具逐个供应到传送模块上,传送模块将餐具传送至落料板305的下方以装上食物,从而完成自动化的食物出料流程。实施例中以餐碗309作为餐具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显然,其他具有敞口的餐具如餐杯、餐碟等也属于餐具供应模块303能够供应的餐具。
57.在一些实施例中,传送模块可为传送带,优选地,其为隔板传送带。传送动力机构驱动传送带,餐具供应模块303将各餐碗309依次下落至传送带的传送面上,传送带将各餐碗309逐个运送到落料板305的下方。当一个餐碗309到达落料板305下方时,传送动力机构暂停,此时进行食物的落料装碗,与此同时,餐具供应模块303将一个餐碗309输出至传送带上,待落料板305下方的餐碗309进料完毕且餐具供应模块303落碗完毕后,传送机构再次启动,如此类推。
58.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作为优选的替代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传送模块包括传送动力机构、传送平台315以及可沿传送平台315移动的推送件314,传送动力机构与推送件314连接,传送动力机构用于驱动推送件314在传送平台315的传送区域从餐具供应工位移动至接料工位。本技术中,传送区域指的是传送平台315传送面上方的空间,传送区域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需传送物料的高度。传送动力机构与电控模块电连接。传送平台315为沿线性方向延伸,传送动力机构包括直线模组313,直线模组313的运动方向与传送平台315的传送方向平行,推送件314安装在直线模组313的移动端,直线模组313带动推送件314沿传送平台315运动,结构简单。可选地,推送件314可为杆体或板体。推送件314能在传送平台315上推送餐碗309,且不影响传送平台315上的其他餐碗309,比起传送带,更加灵活,易于调整食物出料速率。具体地,推送件314将餐碗309从餐具供应工位推送至落料板305的下方后停止运动。进一步地,为避免餐碗309被推动后在惯性的作用下继续运动,导致餐碗309不能对准落料板305的下方影响食物装碗,传送模块上还设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对应接料工位设置,限位结构包括阻挡件311,阻挡件311与位于接料工位的推送件314之间形成用于限位餐具的限位空间。可选地,阻挡件311可为杆体或板体。推送件314将餐碗309推送至落料板305的下方,阻挡件311在餐碗309的前进方向上阻挡其继续移动,推送件314和阻挡件311之间形成限位空间,既防止餐碗309沿传送平台315移动导致不能对准落料板305影响装备,也能确保餐碗309在装碗的过程中不易因装料不匀而翻倒。
59.出餐装置30还包括倾斜设置的出餐滑道310,出餐滑道310的第一端安装在传送模
块的末端,出餐滑道310第一端的水平高度高于出餐滑道310的第二端。传送模块将接有食物的餐碗309传送至出餐滑道310上,由于出餐滑道310倾斜设置,因此餐碗309在重力作用下沿出餐滑道310滑出,无需外力驱动,食物即可离开传送模块并完成出料。本实施例中,传送平台315的末端具有缺口,滑动的第一端位于缺口的下方,承载食物的餐碗309被推送至传送平台315的末端,从缺口直接落下至出餐滑道310上,保证餐碗309能保持开口朝上的状态进入出餐滑道310,避免餐碗309在进入出餐滑道310时侧翻。具体地,出餐滑道310包括辊道,餐碗309与辊道之间的摩擦力较小,利于餐碗309沿出餐滑道310移动至第二端。出餐滑道310的第二端可设有出餐挡板,当餐碗309到达出餐滑道310的第二端时,出餐挡板可阻挡餐碗309直接滑出出餐滑道310外,以便用户有序取用。
60.进一步地,为避免阻挡件311阻挡餐碗309离开传送平台315并进入出餐滑道310,限位结构还包括限位动力机构312。限位动力机构312与阻挡件311连接,限位动力机构312用于驱动阻挡件311伸入传送区域。可选地,限位动力机构312可为旋转电机或伸缩电机,本实施例中,限位动力机构312为旋转电机。当餐碗309即将到达落料板305的下方时,限位动力机构312驱动阻挡件311转动,阻挡件311伸入传送平台315的传送区域中,阻挡件311的长度方向与传送平台315的传送方向垂直,从而对餐碗309起到限位作用,限制餐碗309沿传送方向继续移动;当装碗完成后,限位动力机构312驱动阻挡件311转动,直至阻挡件311离开传送区域,此时传送动力机构可再次启动驱动推送件314将餐碗309推出传送平台315。
61.参照图13,传送模块的上方设有餐具供应模块303,餐具供应模块303包括餐具储存容器和餐具分离器3033,餐具储存容器的出口位于餐具分离器3033的上方,储存容器内堆放若干餐碗309,餐具分离器3033对应餐具供应工位设置,在出料时,启动餐具分离器3033,餐具分离器3033即可将餐具储存容器中的餐具逐个输出至传送模块。进一步地,为增加餐具供应模块303可供应的餐具数量,餐具供应模块303还包括餐具供应动力机构3032,餐具储存容器包括至少两个储存腔3031,餐具供应动力机构3032与餐具储存容器连接,餐具供应动力机构3032用于驱动各储存腔3031相对于餐具分离器3033运动。餐具供应动力机构3032可为旋转电机或直线电机,当餐具供应动力机构3032为直线电机时,各储存腔3031沿线性方向分布;当餐具供应动力机构3032为电动转盘时,相应地,各储存腔3031沿周向分布。本实施例中,储存腔3031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储存腔3031等距间隔周向分布,餐具供应动力机构3032驱动餐具储存容器转动,当相应的储存腔3031对准餐具分离器3033时,餐具供应动力机构3032暂停,餐具分离器3033启动分离该储存腔3031中的餐具,餐具在重力作用下,保持开口朝上的状态从餐具储存容器落入传送模块上。通过增加储存腔3031的数量,可增加餐具储存容器,以容纳更多的餐具,从而无需频繁补充餐具。可选地,各储存腔3031中亦可分别存储不同尺寸的餐具,以适应用户的需求。
62.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