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91706发布日期:2021-12-31 22:45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睡眠枕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生活用品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睡眠枕。


背景技术:

2.睡眠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睡眠质量好,早晨起床会感到精力充沛,做事情效率会很高,反之,则会导致第二天精神状态不佳,影响工作,而睡眠质量的好坏与睡眠姿势有着直接的联系,睡眠姿势一般有仰卧、左右侧卧、俯卧平卧等姿势,若长时间保持一种睡眠姿势或使用不恰当的睡眠姿势会对人产生伤害,如长期保持平卧睡姿容易导致舌根下坠或阻塞呼吸的情形;长期保持左侧卧睡姿很容易压迫心脏,加重心脏负担,不利于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睡眠枕,该睡眠枕具有帮助使用对象调整睡眠姿态,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优点。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睡眠枕,该睡眠枕包括:
5.柔性支撑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二支撑结构,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二支撑结构分别用于支撑使用对象的头部和肩部;
6.姿态调整机构,用于调整使用对象的睡眠姿态,姿态调整机构包括导引部、伸缩部以及驱动部,导引部可左右弯折地设置在柔性支撑体的下方,伸缩部沿竖直方向可伸缩地设置在导引部的下方并和驱动部驱动连接。
7.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导引部包括多块平行设置的导引板,相邻的两块导引板之间形成枢转连接。
8.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伸缩部包括支撑块组件以及剪叉型伸缩架,支撑块组件设置在导引板下方,剪叉型伸缩架沿竖直方向可伸缩地设置在导引板和支撑块组件之间。
9.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支撑块组件包括固定块和移动块,固定块固定设置在导引板的下方,移动块可移动地设置在导引板的下方;
10.剪叉型伸缩架上具有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第三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第一连接点和固定块连接,第二连接点和移动块连接,第三连接点和导引板的第一端连接,第四连接点可移动地和导引板的第二端连接。
11.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驱动部包括电机和丝杆,丝杆的一端和电机的驱动端连接,移动块上形成有螺纹孔,丝杆的另一端穿过螺纹孔和移动块螺纹连接。
1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柔性支撑体为记忆海绵材料。
13.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睡眠枕还包括:
14.播放模块,用于播放语音;
15.控制模块,与电机、播放模块电连接。
16.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睡眠枕还包括和控制模块通信连接的遥控端,遥控端至少包括智能遥控器、智能手机或智能平板中的一种。
17.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睡眠枕还包括底座,底座上形成有用以容纳姿态调整机构的凹腔,凹腔的顶部和柔性支撑体可拆卸连接。
18.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睡眠枕还包括套设在柔性支撑体和底座外侧的枕套,枕套的底部设有防滑结构。
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可左右弯折的导引部设置在柔性支撑体的下方,伸缩部可伸缩地设置在导引部的下方并和驱动部驱动连接,使得伸缩部在驱动部的驱动作用下进行伸缩,再通过伸缩部的伸缩作用使得导引部向左或向右弯折,进而实现柔性支撑体的左侧或右侧相对另一侧起伏,以达到引导使用对象改变睡眠姿态的目的,结构简单且运行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20.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在附图中: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睡眠枕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睡眠枕截面剖视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姿态调整机构局部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
柔性支撑体
ꢀꢀꢀꢀꢀꢀꢀꢀ
101
ꢀꢀꢀꢀꢀꢀꢀꢀꢀ
第一支撑结构
[0026]
102
ꢀꢀꢀꢀꢀꢀꢀꢀꢀ
第二支撑机构
ꢀꢀꢀꢀꢀꢀ2ꢀꢀꢀꢀꢀꢀꢀꢀꢀꢀꢀ
姿态调整机构
[0027]
201
ꢀꢀꢀꢀꢀꢀꢀꢀꢀ
导引部
ꢀꢀꢀꢀꢀꢀꢀꢀꢀꢀꢀꢀ
2011
ꢀꢀꢀꢀꢀꢀꢀꢀ
导引板
[0028]
202
ꢀꢀꢀꢀꢀꢀꢀꢀꢀ
伸缩部
ꢀꢀꢀꢀꢀꢀꢀꢀꢀꢀꢀꢀ
2021
ꢀꢀꢀꢀꢀꢀꢀꢀ
支撑块组件
[0029]
2022
ꢀꢀꢀꢀꢀꢀꢀꢀ
固定块
ꢀꢀꢀꢀꢀꢀꢀꢀꢀꢀꢀꢀ
2023
ꢀꢀꢀꢀꢀꢀꢀꢀ
移动块
[0030]
2024
ꢀꢀꢀꢀꢀꢀꢀꢀ
剪叉型伸缩架
ꢀꢀꢀꢀꢀꢀ
203
ꢀꢀꢀꢀꢀꢀꢀꢀꢀ
驱动部
[0031]
2031
ꢀꢀꢀꢀꢀꢀꢀꢀ
电机
ꢀꢀꢀꢀꢀꢀꢀꢀꢀꢀꢀꢀꢀꢀ
2032
ꢀꢀꢀꢀꢀꢀꢀꢀ
丝杆
[0032]3ꢀꢀꢀꢀꢀꢀꢀꢀꢀꢀꢀ
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0034]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睡眠枕,该睡眠枕适用于智能生活用品领域,能够帮助使用对象调整睡眠姿势,避免使用对象长时间使用一个姿态睡觉。具体地,如图1

3所示,该睡眠枕包括柔性支撑体1和姿态调整机构2,柔性支撑体1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支撑结构101和第二支撑结构102,第一支撑结构101和第二支撑结构102分别用于支撑使用对象的头部和肩部,即柔性支撑体1的顶面向下凹陷形成第一支撑结构101、连接槽以及第二支撑结构102,其中,第一支撑结构101的形状和仿生人的头部形状一致;连接槽设置在第一支撑结构101和第二支撑结构102之间,连接槽的形状和仿生人的颈部形状一致;第二支撑结构102
的形状和仿生人的肩部形状一致,本实施例中仿生人是指具有和真人人体一样结构和大小的机器人;此外,第二支撑结构102自前向后逐渐向下倾斜,提升了睡眠枕的使用舒适感。当使用对象躺下后,第一支撑结构101、连接槽以及第二支撑结构102能容纳部分使用对象的头部,颈部以及肩部(即使用对象躺在该睡眠枕上时,使用对象的部分身体突出于睡眠枕的顶面)并对使用对象的头部、颈部和肩部进行支撑。姿态调整机构2用于调整使用对象的睡眠姿态,姿态调整机构2包括导引部201、伸缩部202以及驱动部203,导引部201可左右弯折地设置在柔性支撑体1的下方,伸缩部202沿竖直方向可伸缩地设置在导引部201的下方并和驱动部203驱动连接。伸缩部202在驱动部203的驱动作用下沿竖直方向进行伸缩,当伸缩部202向上伸缩时,带动伸缩部202上方的导引部201向左或向右弯折,导引部201再带动其上方使用对象的头部、肩部向左或向右偏转,以便引导、驱动使用对象改变睡姿,避免使用对象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姿态睡觉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0035]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导引部201包括多块平行设置的导引板2011,相邻的两块导引板2011之间形成枢转连接。具体地,导引板2011为abs树脂材料,该种材料具有强度高、韧性好以及易于加工成型优点;本实施例中的导引板2011为长条状,相邻两个导引板2011的长侧边之间设置有合页,即多个导引板2011通过合页连接在一起,使得导引板2011之间能够相对转动。本实施例中导引板2011的数量范围为5块

10块,使得左侧或右侧的导引板2011能在伸缩部202的伸缩作用下相对另一侧导引板2011形成不同程度的升高或下降,进而促使导引部201能够在伸缩部202的伸缩时形成过渡更圆滑的曲面,避免伸缩部202和导引部201运动变化急剧导致柔性支撑体1形态改变突兀而使用对象因感到不适被惊醒。
[0036]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伸缩部202包括支撑块组件2021以及剪叉型伸缩架2024,支撑块组件2021设置在导引板2011下方,剪叉型伸缩架2024沿竖直方向可伸缩地设置在导引板2011和支撑块组件2021之间。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支撑块组件2021和剪叉型伸缩架2024的数量和导引板2011的数量对应,一块导引板2011的下方对应设有两个支撑块组件2021和一个剪叉型伸缩架2024,一个剪叉型伸缩架2024包括多个上下相连的剪叉结构,每个剪叉结构包括两个交叉设置的支臂,这两个支臂的中间部位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使得两个支臂可相对转动。此外,每个支臂都具有上端点和下端点,当两个支臂因相对转动使各自的下端点或上端点靠近时,上端点和下端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增加,此时剪叉结构实现伸长功能;当两个支臂相对转动使各自的下端点或上端点相互远离时,上端点和下端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减少,此时剪叉结构实现回缩功能。进一步地,当剪叉型伸缩架2024伸长时,其上方的导引板2011被升起,导引板2011上方对应部分的柔性支撑体1同样被升高;当剪叉型伸缩架2024回缩时,其上方的导引板2011被降低,导引板2011上方对应部分的柔性支撑体1同样被降低。
[0037]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支撑块组件2021包括固定块2022和移动块2023,固定块2022固定设置在导引板2011的下方,移动块2023可移动地设置在导引板2011的下方;剪叉型伸缩架2024包括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第三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第一连接点和固定块2022连接,第二连接点和移动块2023连接,第三连接点和导引板2011第一端的底部连接,第四连接点可移动地和导引板2011第二端的底部连接。具体地,固定块2022设置在导引板2011下方的前端,移动块2023设置在同一导引板2011下方的后端且能相对固定块2022前
后移动,由于剪叉型伸缩架2024的第一连接点和固定块2022连接,第二连接点和移动块2023连接,第三连接点和导引板2011第一端的底部连接(第一端即导引板2011的后端),第四连接点可移动地和导引板2011第二端的底部连接(第二端即导引板2011的前端),其中,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分别为剪叉型伸缩架2024最底部的两个支臂的下端点,第三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分别为剪叉型伸缩架2024最顶部的两个支臂的上端点。进一步地,导引板2011下方的后端设有固定框架,该固定框架和导引板2011底面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的底部设有滑轨,滑轨上设有一滑块,第四连接点和该滑块连接在一起,随着剪叉型伸缩架2024进行伸缩,剪叉型伸缩架2024顶部第四连接点所在支臂带动滑块在滑轨上滑动。当移动块2023移动向固定块2022靠近时,第二连接点向第一连接点靠近,第四连接点向第三连接点靠近,剪叉型伸缩架2024伸长,其上方的导引板2011被升高;当移动块2023移动向固定块2022远离时,第二连接点相对第一连接点远离,第四连接点向也相对第三连接点远离,剪叉型伸缩架2024回缩,其上方的导引板2011被降低。
[0038]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驱动部203包括电机2031和丝杆2032,丝杆2032的一端和电机2031的驱动端连接,移动块2023上形成有螺纹孔,丝杆2032的另一端穿过螺纹孔和移动块2023螺纹连接。本实施例中,驱动部203的数量和剪叉型伸缩架2024的数量对应,每一个剪叉型伸缩架2024由一个驱动部203进行单独驱动,有利于将各个剪叉型伸缩架2024调节成不同的升高高度,使得各个导引板2011之间形成过渡更圆滑的曲面来引导使用对象改变睡姿。进一步地,移动块2023上的螺纹孔沿移动块2023的前后方向贯穿,其中,移动块2023的前后方向是指移动块2023和固定块2022之间的直线方向;当电机2031转动时,电机2031驱动丝杆2032旋转,丝杆2032再带动移动块2023向前或向后移动(移动块2023向固定块2022靠近为向前运动,移动块2023远离固定块2022为向后运动),移动块2023移动时再带动剪叉型伸缩架2024进行伸长或回缩,进而实现导引板2011以及柔性支撑体1的升高或降低。
[0039]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柔性支撑体1为记忆海绵材料,该种材料具有抗螨防菌、抗冲击能力强、透气性好以及回弹性好的优点,使用该种材料制作柔性支撑体1能提升使用对象的使用舒适感。
[0040]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睡眠枕还包括播放模块和控制模块,其中,播放模块嵌设在柔性支撑体1的左右两侧,用于播放语音,如能够助眠的轻音乐、白噪声等,有利于帮助使用对象进入睡眠状态;控制模块与电机2031、播放模块电连接,用于控制电机2031、播放模块执行各自的功能,具体地,控制模块对各个电机2031的旋转角度进行控制,使得各个剪叉型伸缩架2024和导引板2011形成不同的升高高度,使得柔性支撑体1形成不同程度的弯折,便于引导使用对象向左侧或向右侧改变睡姿,如若要引导使用对象向左侧翻身,则控制右侧的多个电机2031转动不同角度,使得右侧的多个导引板2011升高不同高度形成弯折的弧面,此时由于右侧的睡眠枕逐渐高于左侧的睡眠枕,导致使用对象右侧的身体高于左侧的身体,使用对象在该种情形下易朝向左侧翻转改变睡姿。
[0041]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睡眠枕还包括和控制模块通信连接的遥控端,遥控端包括智能遥控器、智能手机或智能平板中的至少一种。具体得,睡眠枕中还设有通信模块,控制模块和通信模块电连接,通信模块和遥控端通信连接,遥控端中设置有用以对控制模块发送遥控指令的控制系统,使用对象通过在遥控端上发送遥控指令实现对睡眠枕的远程
控制,如控制播放模块播放助眠的语音,或者控制睡眠枕在预设时间改变弯折形式以引导使用对象改变睡眠姿态。
[0042]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睡眠枕还包括底座3,底座3上形成用于容纳姿态调整机构2的凹腔,凹腔的顶部和柔性支撑体1可拆卸连接,具体地,在柔性支撑体1的底部和底座3的顶部之间设有拉链组件,通过设置拉链组件实现柔性支撑体1和底座3之间的可拆卸连接,若姿态调整机构2出现故障,维修人员可通过打开拉链对内部的姿态调整组件进行维修。
[0043]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睡眠枕还包括套设在柔性支撑体1和底座3外侧的枕套,枕套的底部设有防滑结构,本实施例中的枕套和柔性支撑体1、底座3组成的组合件有良好的适配性,且枕套底面上设有多个凸出的硅胶圆点,能有效防止睡眠枕随意滑动,提升了睡眠枕的使用体验感。
[0044]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45]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46]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47]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