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收纳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68090发布日期:2021-12-08 13:53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收纳盒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收纳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收纳盒。


背景技术:

2.通常,人们泡茶时会在桌面上摆放零食以及其他的茶具,导致桌面较为杂乱。其中,茶具一般包括茶杯、茶海、茶壶和茶盘等。而现有的收纳盒,体积一般较大,且功能一般仅局限于收纳上,因此,更适合收纳器具数量较多且占用空间大的茶具,而不适用于收纳器具数量较少且占用空间小的茶具。若将数量较少的茶具收纳于大收纳盒中,将导致对桌面的占用空间更大,不便于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收纳盒,克服现有收纳盒占用面积大且不适用于收纳器具数量较少的茶具的缺陷。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收纳盒,包括分隔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
6.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并构成密闭的收纳空间;
7.所述分隔件嵌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且所述分隔件被夹持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用于将所述收纳空间分隔出纵向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8.所述分隔件上还开设有能够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的通孔。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能够嵌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内。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具有限位台,所述分隔件能够抵压于所述限位台上。
11.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台为环形限位台。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具有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阶梯;
13.所述阶梯具有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
14.所述第一台阶面和所述第二台阶面由上至下依次设置;
15.所述分隔件能够抵压于所述第二台阶面上。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具有能够插入所述第二壳体的开口内的插接台。
17.进一步地,所述分隔件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导流槽。
18.进一步地,所述分隔件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开设有能够同时与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通孔连通的导流槽。
19.进一步地,所述通孔在俯视角度下呈正多边形。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分隔件,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构成的收纳
空间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使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能够分别收纳两种物品,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减小在桌面上的占用面积。在分隔件上开设通孔,能够使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用于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分离后,分隔件与第二壳体能够构成小型茶盘,用于放置茶具并收集泡茶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增强了收纳盒的功能性,丰富收纳盒的用途,适用于收纳小型茶具和少量的零食,并且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分离后,第二壳体和分隔件还能构成盛水空间,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收纳盒的爆炸图一;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收纳盒的爆炸图二;
23.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收纳盒的爆炸图三;
25.图5为图4中b部分的放大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收纳盒的剖视图。
27.标号说明:
28.1、分隔件;11、通孔;12、导流槽;
29.2、第一壳体;21、插接台;
30.3、第二壳体;31、限位台;32、阶梯;321、第一台阶面;322、第二台阶面;33、间隙;
31.4、第一腔体;5、第二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33.请参照图1

图6,一种收纳盒,包括分隔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
34.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并构成密闭的收纳空间;
35.所述分隔件嵌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且所述分隔件被夹持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用于将所述收纳空间分隔出纵向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36.所述分隔件上还开设有能够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的通孔。
3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于:
38.通过分隔件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纵向上分隔成两个相互独立的腔体,实现对不同物件的收纳,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减小收纳盒整体在桌面上的占用面积。
39.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分隔件,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构成的收纳空间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使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能够分别收纳两种物品,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减小在桌面上的占用面积。在分隔件上开设通孔,能够使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用于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分离后,分隔件与第二壳体能够构成小型茶盘,用于放置茶具并收集泡茶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增强了收纳盒的功能性,丰富收纳盒的用途,适用于收纳小型茶具和少量的零食,并且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分离后,第二壳体和分隔件还能构成盛水空间,实用性强。
4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能够嵌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内。
41.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一壳体嵌设于第二壳体的一端内,能够提高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连接紧密度。
4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具有限位台,所述分隔件能够抵压于所述限位台上。
43.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台为环形限位台。
44.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环形限位台,用于在轴向上对分隔件限位,确保分隔件能够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形成分隔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提高空间利用率。
4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具有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阶梯;
46.所述阶梯具有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
47.所述第一台阶面和所述第二台阶面由上至下依次设置;
48.所述分隔件能够抵压于所述第二台阶面上。
49.由上述描述可知,分隔件抵压于第二台阶面上,能够使分隔件与第二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间隙,当分隔件和第二壳体作为茶盘时,间隙的设置能够加快水流的排出。
5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具有能够插入所述第二壳体的开口内的插接台。
51.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插接台,使第一壳体能够插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开口内,形成完整的收纳盒,便于拆卸和安装。
52.进一步地,所述分隔件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导流槽。
53.进一步地,所述分隔件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开设有能够同时与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通孔连通的导流槽。
54.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导流槽,当分隔件与第二壳体构成茶盘时,水流能够快速从分隔件表面流入第二壳体中进行收集,避免分割件表面积水。
55.进一步地,所述通孔在俯视角度下呈正多边形。
56.由上述描述可知,通孔在俯视角度下呈正多边形,便于手指插入通孔内并取下分隔件,且手指不易被通孔卡住。
57.实施例一
58.参照图1

图6,一种收纳盒,包括分隔件1、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可拆卸连接并构成密闭的收纳空间;分隔件1嵌设于第二壳体3内且分隔件1被夹持于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之间,用于将收纳空间分隔出纵向设置的第一腔体4和第二腔体5;分隔件1上还开设有能够连通第一腔体4和第二腔体5的通孔11。具体的,第一腔体4位于第一壳体2与分隔件1之间,第二腔体5位于第二壳体3与分隔件1之间。
59.优选的,通孔11在俯视角度下呈正多边形,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通孔11在俯视角度下呈正六边形,在其他等同实施例中,通孔11在俯视角度下也可以为正三角形、正方形等等正多边形。
6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均呈筒状,在其他等同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可以为同一形状也可以不为同一形状,其形状也可以为圆台、棱台、长方体等等。
61.实施例二
62.参照图1,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第一壳体2能够嵌设于第二壳体3的一端内。
63.参照图1,第二壳体3的内壁朝向第一壳体2的一端具有限位台31,分隔件1能够抵压于限位台31上。优选的,限位台31为环形限位台31。
64.参照图1,第一壳体2朝向第二壳体3的一端具有能够插入第二壳体3的开口内的插接台21。具体的,插接台21呈环形,且插接台21的上下两端互通,插接台21能够抵压于分隔件1上。
65.实施例三
66.参照图2

图5,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第二壳体3的内壁朝向第一壳体2的一端具有阶梯32;阶梯32具有第一台阶面321和第二台阶面322;第一台阶面321和第二台阶面322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分隔件1能够抵压于第二台阶面322上。具体的,当分隔件1抵压于第二台阶面322上时,分隔件1与第二壳体3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33,而当分隔件1与第二壳体3构成茶盘时,间隙33的设置便于排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3的内壁先设置有限位台31,在限位台31的内壁设置第一台阶面321和第二台阶面322,使插接台21抵压于限位台31上,而分隔件1抵压于第二台阶面322上。优选的,第一台阶面321与限位台31的顶部齐平。优选的,阶梯32设置有多个,且多个阶梯32均匀分布地绕设于限位台31的内壁。
67.参照图3和图5,分隔件1朝向第一壳体2的一侧开设有与通孔11连通的导流槽12;或者,分隔件1朝向第一壳体2的一侧开设有能够同时与第二腔体5和通孔11连通的导流槽12。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导流槽12在与通孔11连通的同时能够通过间隙33与第二腔体5连通。
6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收纳盒,通过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纵向拼接构成收纳空间,并通过分隔板将收纳空间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减少桌面的占用空间,同时能够收纳器具数量较少的茶具,且在本实用新型中,将第二壳体内的物件取出后,分隔板和第二壳体能够构成盛水空间,充当茶盘使用,丰富了收纳盒的功能,因此本实用新型中的收纳盒,不仅能够用于收纳,还能够用于充当茶盘,功能丰富,占用面积小。
6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