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可移动式接通结构的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81956发布日期:2021-12-25 01:09阅读:74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具有可移动式接通结构的电器,其主要但是不局限运用于厨具电器。


背景技术:

2.厨具电器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以多功能厨师机、电压力锅等为例,通常有两种结构形式:第一种是将盖体一端铰接于锅体,第二种是可旋转脱离式盖体,两种结构形式都可以将传感器设置于锅体,例如:在内胆的底部设置压力开关,通过内胆的上下移动来检测内胆内部的压强,或者在内胆的底部设置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该方式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无法准确、快速的读取内胆内部的压力、温度,从而在电压力锅使用时,会具有安全隐患;对于第一种而言,可以将传感器设置于盖体,传感器的线缆是经铰接部位连接至锅体,由于铰接部位结构特殊,布线不太方便,而且,由于铰接部位经常转动,容易出现线缆折损现象。而对于第二种而言,目前无法实现传感器设置于盖体,因为盖体无法与锅体形成电性连接。
3.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压力锅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可移动式接通结构的电器,其解决了旋转脱离式盖体与锅体之间未能形成电性连接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6.一种具有可移动式接通结构的电器,包括有相对独立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具有滑道和沿滑道可位移式装设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二部分具有第二接口;
7.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叠设后,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相互插接导通;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相对转动时,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始终保持导通并一同沿滑道位移。
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沿第一方向相对转动到位后,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两者达成相互锁定;
9.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沿第二方向相对转动到位后,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两者可分离;随着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分离,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分离断开。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部分为盖体,所述第二部分为厨具电器本体;所述盖体上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连接于第一接口。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厨具电器本体具有加热腔,所述传感器为压力传感器和/或温度传感器。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厨具电器本体具有加热单元和控制加热单元的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连接于第二接口,所述传感器露于加热腔;所述控制单元根据传感器反馈来控制加热单元工作。
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接口露于第一部分的下端,所述第二接口露于第二
部分的上端。
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滑道由相互组装的上滑座、下滑座围构而成,所述滑道具有止脱槽;所述第一接口设置于导滑件上,所述导滑件位于滑道内并受限于止脱槽,所述第一接口随同导滑件沿滑道位移。
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滑件朝上延伸有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具有卡扣用于卡接固定第一接口。
1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17.其主要是,通过在第一部分设置滑道和沿滑道可位移式装设的第一接口,当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叠设后,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相互插接导通,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相对转动时,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始终保持导通并一同沿滑道位移;解决了旋转脱离式盖体与锅体之间未能形成电性连接的问题;如此,可以在盖体上设置传感器例如压力传感器和/或温度传感器等直接与锅体的内胆等的内部加热腔接触,以准确、快速的读取加热腔的压力、温度等动态参数,有利于实时对加热腔内压力、温度等参数进行调控;
18.其次是,通过设置有导滑件,有利于接口在滑道中滑动;以及,导滑件朝上延伸有弹性臂,便于接口的安装;
19.再者是,滑道由相互组装的上滑座、下滑座围构而成,组装方便,且滑动具有止脱槽,避免接口在滑动内出现脱轨现象,便于维修与更换。
20.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盖体闭合状态);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盖体打开状态);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接口与滑道配合示意图;
25.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的插接示意图。
26.附图标识说明:
27.10、第一部分
ꢀꢀꢀꢀꢀꢀꢀꢀꢀꢀꢀꢀꢀꢀꢀꢀꢀꢀꢀꢀꢀ
11、滑道
28.111、上滑座
ꢀꢀꢀꢀꢀꢀꢀꢀꢀꢀꢀꢀꢀꢀꢀꢀꢀꢀꢀꢀꢀꢀ
112、下滑座
29.113、止脱槽
ꢀꢀꢀꢀꢀꢀꢀꢀꢀꢀꢀꢀꢀꢀꢀꢀꢀꢀꢀꢀꢀꢀ
12、第一接口
30.13、盖体
ꢀꢀꢀꢀꢀꢀꢀꢀꢀꢀꢀꢀꢀꢀꢀꢀꢀꢀꢀꢀꢀꢀꢀꢀꢀ
131、盖板
31.132、顶盖
ꢀꢀꢀꢀꢀꢀꢀꢀꢀꢀꢀꢀꢀꢀꢀꢀꢀꢀꢀꢀꢀꢀꢀꢀ
20、第二部分
32.21、第二接口
ꢀꢀꢀꢀꢀꢀꢀꢀꢀꢀꢀꢀꢀꢀꢀꢀꢀꢀꢀꢀꢀ
22、厨具电器本体
33.221、加热腔
ꢀꢀꢀꢀꢀꢀꢀꢀꢀꢀꢀꢀꢀꢀꢀꢀꢀꢀꢀꢀꢀꢀ
30、导滑件
34.31、弹性臂。
具体实施方式
35.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36.需要说明的是:图1至图5中是以旋转脱离式盖体的电压力锅为例作说明,但是电压力锅中的可移动式接通结构不局限应用于电压力锅中,也可应用于其它电器中;在实际设计时,电压力锅的形状结构不以本实施例为限,将其形状结构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37.一种具有可移动式接通结构的电器,包括有相对独立的第一部分10、第二部分20,所述第一部分10具有滑道11和沿滑道11可位移式装设的第一接口12,所述第二部分20具有第二接口21;
38.所述第一部分10与第二部分20叠设后,第一接口12与第二接口21相互插接导通;所述第一部分10与第二部分20相对转动时,第一接口12与第二接口21始终保持导通并一同沿滑道11位移。
39.所述第一部分10与第二部分20沿第一方向相对转动到位后,所述第一部分10与第二部分20两者达成相互锁定;
40.所述第一部分10与第二部分20沿第二方向相对转动到位后,所述第一部分10与第二部分20两者可分离;随着第一部分10与第二部分20的分离,第一接口12与第二接口21分离断开。
41.具体而言,所述第一部分10为盖体13,所述盖体13上设置有传感器(图中未示),所述传感器连接于第一接口12;
42.所述第二部分20为厨具电器本体22具有加热腔221、加热单元(图中未示)和控制加热单元的控制单元(图中未示),所述控制单元连接于第二接口21,所述传感器露于加热腔221;所述控制单元根据传感器反馈来控制加热单元工作;
43.以及,所述第一接口12露于第一部分10的下端,所述第二接口21露于第二部分20的上端。
44.进一步的,所述盖体13包括有盖板131和设置于盖板131上的顶盖132,所述第一接口12设置于盖板131上且位于顶盖132的外周侧,所述滑道11沿顶盖132的外周侧设置, 所述第一接口12露于盖板131的下端;所述顶盖132遮盖加热腔221,所述传感器位于顶盖132的底部;所述传感器为压力传感器和/或温度传感器;
45.相应的,所述第二接口21露于厨具电器本体22的上端且位于加热腔221的外侧。
46.优选的,所述滑道11由相互组装的上滑座111、下滑座112围构而成,所述上滑座111、下滑座112通过固定孔固定于盖板131上,所述滑道11具有止脱槽113,所述止脱槽113的侧壁设置有供连接线穿设的避让孔;所述第一接口12设置于导滑件30上,所述导滑件30位于滑道11内并受限于止脱槽113,所述第一接口12随同导滑件30沿滑道11位移;
47.以及,所述导滑件30朝上延伸有弹性臂31,所述弹性臂31具有卡扣用于卡接固定第一接口12。
48.需要说明的是:
49.(1)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所指的盖体、厨具电器本体,只需满足: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两者相对独立设置,且两者可相对转动即可。
50.(2)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指盖体,第二部分指厨具电器本体,滑道及沿滑道可位移式装设的第一接口均设置在盖体上,第二接口则设置于厨具电器本体上;在实际设计时,也可以是第一部分指厨具电器本体,第二部分指盖体,将滑道及沿滑道可位移式装设的第
一接口均设置在厨具电器本体上,第二接口则设置于盖体上。
51.(3)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口露于第一部分的下端,所述第二接口露于第二部分的上端,是因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两者是上下方向叠设。在实际设计时,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的设置位置及相对位置方向,均随着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叠设方向而变化,例如:若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两者是左右向叠设时,第一接口则露于第一部分的右端,第二接口则露于第二部分的左端;以此类推其它情形,在此不再作赘述。
52.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
53.其主要是,通过在第一部分设置滑道和沿滑道可位移式装设的第一接口,当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叠设后,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相互插接导通,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相对转动时,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始终保持导通并一同沿滑道位移;解决了旋转脱离式盖体与锅体之间未能形成电性连接的问题;如此,可以在盖体上设置传感器例如压力传感器和/或温度传感器等直接与锅体的内胆等的内部加热腔接触,以准确、快速的读取加热腔的压力、温度等动态参数,有利于实时对加热腔内压力、温度等参数进行调控;
54.其次是,通过设置有导滑件,有利于接口在滑道中滑动;以及,导滑件朝上延伸有弹性臂,便于接口的安装;
55.再者是,滑道由相互组装的上滑座、下滑座围构而成,组装方便,且滑动具有止脱槽,避免接口在滑动内出现脱轨现象,便于维修与更换。
5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