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椅子及其椅背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30657发布日期:2021-12-22 16:29阅读: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椅子及其椅背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椅子及其椅背组件。


背景技术:

2.亚健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生活问题,其中,因为久坐给人带来的腰椎问题尤为常见,众所周知,人体脊柱呈s型,如果长期不正确的坐姿或者椅子结构不合理,会造成严重的腰脊骨疾病,因此护腰是办公座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护腰可以支撑人体腰椎,有效缓解用户腰部的压力,而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座椅椅背,一般都是上下平直的,或者椅背的中下部有轻微拱起以提高座椅背部支撑的舒适性,但是这些结构的椅子都不能对人体的s型脊柱进行较好的支撑,甚至由于每个使用者的身高、体型不同,使用者需要应椅背的弧度而进行刻意的调整,坐姿更加不正确。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cn272831y公开了“多段式椅背结构”,该结构主要以一椅架供椅背部串接定位后再供头枕的弹性杆架予以套固设计,其中椅背板下方是连接枢设一腰板,令腰板下端另受椅背板后方连结的弹性杆所枢接支撑,并且头枕与弹性杆架间亦采枢接的活动设计,以便使用者躺靠时,由头枕及腰板相对提供对应角度改变的弹性支撑。该座椅的腰板根据人体调节不同的角度,通过后端的弹性杆的弹性缓存,针对不同腰部高度、躺靠力的使用者提供完整的支撑效果,但该方案有如下不足:
4.1、当使用者对腰板进行躺靠时,l形弹性杆受力主要集中在弹性杆的竖直边上,长期使用或突然的用力躺靠易造成弹性杆的弹性杆竖直边的损坏甚至断裂;
5.2、该座椅中,弹性杆与椅背板之间以及弹性杆与腰靠之间的结构比较复杂,不利于拆装;
6.3、弹性杆裸露在椅背板的后方,从座椅的背面看,整体结构不美观;
7.4、该座椅中,腰靠仅通过弹性杆进行支撑,使用者的腰部在接触到腰靠并左右晃动腰靠的幅度较大时,腰靠和弹性杆容易断裂,不能完全贴合支撑使用者的背部,使用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8.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椅子及其椅背组件,当使用者在躺靠腰靠时,支撑件不容易损坏,而且椅背、腰靠和支撑件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椅背组件整体美观。
9.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10.一种椅背组件,包括椅背、腰靠和椅背架,所述椅背架一体成型或固定连接在椅背的下方,所述腰靠的上部与椅背或椅背架活动连接,所述椅背和腰靠之间设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为s型弹性支撑件,支撑件的上部与椅背或椅背架固定连接,支撑件的下部与腰靠的下部连接,所述腰靠相对椅背上下转动并通过支撑件对腰靠进行弹性支撑;所述腰靠包括底框以及用于支撑腰部的第一靠件和第二靠件,所述第一靠件和第二靠件分别固定设置在
腰靠的左右两侧。当使用者躺靠腰靠时,腰部能够完全贴合第一靠件与第二靠件从而得到完全的支撑,使用感更佳,当腰靠因受力而产生向后运动的趋势,由于支撑件为s型弹性支撑件,所以支撑件受到的力分散到整个支撑件上,使得支撑件的使用寿命变长,并且在受到瞬间的腰靠作用力时不易损坏,支撑件设置在椅背和腰靠之间,从背面看,支撑件不会裸露,椅背组件整体美观。
11.作为优选,所述底框包括底框本体和竖向设置在底框中部的第一连接边,所述第一靠件和第二靠件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边的左右两侧。通过在底框上设置第一连接边,增加腰靠的强度,并且使用者的腰部能够在腰靠上左右晃动的幅度大且不易断裂。
12.作为优选,腰靠中底框的上部与椅背的下端活动连接;或者,腰靠中底框的上部与椅背架的上端活动连接。
13.作为优选,底框上第一连接边的前面还设有连接件,第一靠件和第二靠件中靠近第一连接边的一侧抵压在连接件上。通过设置连接件进一步增加底框的强度,增加腰靠的晃动幅度。
14.作为优选,所述连接件的中部设有向上的弧形凸起,第一靠件和第二靠件分别抵在连接件中弧形凸起的左右两侧。这样,在使用者靠在腰靠上左右摇晃时,连接件上弧形凸起会起到缓冲的左右,增加腰靠的强度,并且,由于连接件与底框之间存在间隙,连接件具有一定形变空间,使用者在左右摇晃腰靠时腰靠和支撑杆不易断裂,使用感更佳。
15.作为优选,所述腰靠中的底框为两边翘起、中部凹陷的形状。这样,使腰靠能够完全包裹住使用者的腰部,给予使用者全面的腰部支撑。
16.作为优选,支撑件包括位于支撑件上部的第一连接部、位于支撑件下部的第三连接部以及用于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圆滑过渡连接,支撑件通过第一连接部与椅背或椅背架固定连接,支撑件通过第三连接部与底框的下部连接。
1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呈钝角圆滑连接,第二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呈钝角圆滑连接。
18.作为优选,所述支撑件的第三连接部的前面设有限位凸起,底框的下部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起相配合的限位孔,支撑件与腰靠插接配合;或者,所述支撑件的第三连接部上设有限位孔,底框下部的背面设有与所述限位孔相配合的限位凸起,支撑件与腰靠插接配合。通过插接配合使腰靠与支撑件连接在一起,结构简单,也便于将支撑件和腰靠分离和组合。
19.作为优选,所述支撑件的背面设有若干条加强筋。通过在支撑件背面设置加强筋,增加支撑件的强度,进一步防止支撑件因长期使用或收到突然的作用力而断裂,增加支撑件的寿命。
20.作为优选,所述腰靠中底框的上部与椅背或椅背架铰接。这样,腰靠可以根据使用者施加的作用力和使用者背部的高度相对于椅背或椅背架进行旋转调整,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21.一种椅子,包括如上所述的椅背组件。
22.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通过在腰靠上设置第一靠件和第二靠件,在椅背和腰靠之间的设置s型的弹性支撑件,当使用者躺靠腰靠时,腰部因完全贴合第一靠件与第二靠件从而得到完全的支撑,使用感更佳,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底框的强度,
当腰靠因受力而产生向后运动的趋势,支撑件受到的力分散到整个支撑件上,增加支撑件的使用寿命,并且使支撑件即使在受到瞬间的腰靠作用力时也不易损坏,而且腰靠、支撑件、椅背和椅背架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支撑件设置在椅背和腰靠之间,从背面看,支撑件不会裸露,椅背组件整体美观。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椅背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图1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图1中腰靠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图3中腰靠去除第一靠件和第二靠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图3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图2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1、椅背;2、腰靠;21、底框;211、第一连接边;22、第一靠件;23、第二靠件;24、连接件;3、支撑件;31、第一连接部;32、第二连接部;33、第三连接部;4、椅背架。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3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4.为了方便表述,在本实用新型中,以使用者靠腰靠的一侧为前,反之则为后或者背面。
35.一种座椅,包括用于使用者靠的椅背组件、用于使用者落坐的椅座和用于支撑椅座的底座。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椅背组件包括椅背1、腰靠2和椅背架4,所述椅背架4一体
成型或固定连接在椅背1的下方,椅背组件通过椅背架4与椅座连接,所述腰靠2的上部与椅背1或椅背架4活动连接,作为优选,所述腰靠2的上部与椅背1或椅背架4铰接,这样,腰靠可以根据使用者施加的作用力和使用者背部的高度相对于椅背和椅背架进行旋转调整,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所述椅背1和腰靠2之间设有支撑件3,为了起到缓冲支撑作用,所述支撑件3为s型弹性支撑件,作为优选,所述支撑件3是由尼龙、弹簧钢或其他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片。支撑件3的上部与椅背1或椅背架4固定连接,支撑件3的下部与腰靠2的下部连接,所述腰靠2相对椅背1上下转动并通过支撑件3对腰靠2进行弹性支撑。所述腰靠2包括底框21以及用于支撑腰部的第一靠件22和第二靠件23,所述第一靠件22和第二靠件23分别固定设置在腰靠2的左右两侧。
36.当使用者躺靠腰靠时,腰部能够完全贴合第一靠件与第二靠件从而得到完全的支撑,使当腰靠因受力而产生向后运动的趋势,由于支撑件为s型弹性支撑件,支撑件受到的力分散到整个支撑件上,这样使得支撑件的使用寿命变长,并且在受到瞬间的腰靠作用力时不易损坏;当使用者远离腰靠时,腰靠在支撑件的弹力作用下复位。而且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撑件设置在椅背架和腰靠之间,避免了支撑件裸露在椅背架的背面,便于在椅背架外包绕网布,这样从椅背架的背面看更加美观。
37.如图3至图5所示,作为优选,所述底框21包括底框本体和竖向固定设置在底框21中部的第一连接边211,所述第一连接边211与底框本体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靠件22和第二靠件23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边211的左右两侧,这样,可以增加底框21的强度,使用者的腰部能够在腰靠上左右晃动的幅度大且不易断裂,使用感更佳,而且,支撑杆的上部、支撑杆的下部和第一连接边形成类三角形的结构,从而支撑杆对腰靠的支撑强度更大,腰靠的左右晃动范围更大。
38.底框21上第一连接边211的前面还设有连接件24,作为优选,所述连接件24为塑料连接件,第一靠件22和第二靠件23中靠近第一连接边211的一侧抵压在连接件24上,通过设置连接件24进一步增加底框21的强度,从而使腰靠2左右晃动的幅度较大,且使用者在左右晃动腰靠时不易损坏。
39.所述连接件24的中部设有向上的弧形凸起,第一靠件22和第二靠件23分别抵在连接件24中弧形凸起的左右两侧。这样,弧形凸起提供了连接件24一定的形变空间,在使用者靠在腰靠上左右摇晃时,连接件上弧形凸起会起到缓冲的左右,进一步增加腰靠的强度,并且,弧形凸起使得连接件与底框之间存在间隙,第一靠件和第二靠件左右摇晃的幅度更大,使用感更佳。
40.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腰靠2中的底框21为两边翘起、中部凹陷的形状,这样腰靠能够更好包裹住使用者的背部,给予使用者背部完整的支撑。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靠件22和第二靠件23的形状和底框21的形状相适应。作为优选,所述腰靠2的中的底框21上部与椅背1或椅背架4通过连接柱铰接,所述连接柱可以是单独存在的,也可以固定设置在腰靠2的上部或椅背1/椅背架4上。当然,所述腰靠2中的底框21的上部与椅背1或椅背架4也可以通过压簧或其他旋转件连接。
41.所述椅背1、椅背架4、第一靠件22和第二靠件23的外围包覆有弹性布。
42.所述腰靠2中底框21的上部与椅背1的下端活动连接;或者,腰靠2中底框21的上部与椅背架4的上端活动连接。这样设置腰靠2的位置,使得椅背1和椅背架4可以是镂空的框
架,也可以的填充的整体,结构更加简单。
43.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6所示,支撑件3包括位于支撑件3上部的第一连接部31、位于支撑件3下部的第三连接部33以及用于连接第一连接部31和第三连接部33的第二连接部32,所述第一连接部31、第二连接部32和第三连接部33圆滑过渡连接,支撑件3通过第一连接部31与椅背1或椅背架4固定连接,支撑件3通过第三连接部33与底框21的下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31与第二连接部32呈钝角圆滑连接,第二连接部32与第三连接部33呈钝角圆滑连接。为了增加支撑件3的强度,进一步防止支撑件3因长期使用或收到突然的作用力而断裂,增加支撑件3的寿命,所述支撑件3的背面设有若干条加强筋。
44.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支撑件3的第一连接部3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椅背1或椅背架4上,所述椅背1或椅背架4上还可以设有与支撑件3的第一连接部31相匹配的凹槽,使得整个第一连接部31与椅背1或椅背架4接触,这样支撑件3与椅背1或椅背架4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拆装方便,而且接触面积更大,缓冲效果更好。
45.作为优选,所述支撑件3的第三连接部33与腰靠2固定连接或活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3的第三连接部33的前面设有限位凸起,底框21的下部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起相配合的限位孔,支撑件3与腰靠2插接配合;或者,所述支撑件3的第三连接部33上设有限位孔,底框21下部的背面设有与所述限位孔相配合的限位凸起,支撑件3与腰靠2插接配合。并且支撑件3的第三连接部33的前面与腰靠2的下部的背面完全接触,这样腰靠2与支撑件3的连接结构简单,拆装方便,而且接触面积更大,缓冲效果更好。
4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一种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其他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上述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也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本实用新型记载的技术方案也包括上述描述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以单独或者组合的方式形成的技术方案。
47.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变型、删除部分特征、增加特征或重新进行特征组合形成的技术方案,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创新原理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