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避免水瓢的水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66934发布日期:2021-11-29 23:17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避免水瓢的水嘴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机水嘴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避免水瓢的水嘴。


背景技术:

2.目前所用净水机,特别是台面净水机,在实用时,当小通量出水的情况下会出现水瓢现象,水柱不稳定的现象,客户体验不够好。导致水瓢的原因主要为出水口的水嘴结构,现有各类水嘴结构比较多,或是结构设计不合理,或是出水孔截面与出水比例不协调等原因,在进水通水量不稳定时,均会一定程度上存在水柱飘散四射等问题。
3.公开号为cn207023935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双通道出水嘴,通过设计主出水管和副出水管,具有两条出水通道,进水管中流入出水嘴的水先经主出水通道流出,当水流过大时,多余的水溢出至副出水通道,并经副出水通道流出,两股水灰机在一起,所以当水流过大时(合理过大),也能及时出水,而水流过小时,则通过一个通道排出,从而使得水流更容易灌满一个通道,出水更集中,不分叉。
4.但上述方案还是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当出水量足够小时,由于进水管进水直接通过出水管排出,小水流本身在进水管出口处就出现水柱分散现象,分散的水流沿着主出水通道的四壁分散流出,还是存在水柱分散、飘洒的现象;另一方面,当出水量大于主出水通道通量且小于主出水通道和副出水通道通量总和时,在打开出水通道时,管道内的压强大,空气的溶解度大,空气溶解在水中多,打开进水管,压强减小,溶解在水中气体的溶解度随着也减小,气体无法立即与外部气压平衡,所以会有气体含少量水猛力喷出,出水容易喷射的到处都是。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出水嘴在出水量过大或者过小时,仍然容易出现水柱飘散或者四处喷射的问题,提供一种避免水瓢的水嘴。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出水通量的情况下,都稳定出水,保证水柱集中稳定,提高客户使用体验满意度。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避免水瓢的水嘴,包括水嘴本体,设于水嘴本体端部且连通外部的出水通道,以及设于水嘴本体侧壁上的进水口,水嘴本体内部还设有围挡,围挡与水嘴本体的内侧壁或者内侧壁及内底壁形成蓄水槽,蓄水槽与进水口连通,围挡顶端与水嘴本体内顶壁之间形成连通蓄水槽和出水通道的溢流口,水嘴本体的内底壁上还设置有用于连通水嘴本体外部的透气井,透气井的顶端到水嘴本体内顶壁的距离小于围挡顶端到水嘴本体内顶壁的距离以及出水通道顶部到水嘴本体内顶壁的距离。
8.这样,通过设置蓄水槽,水流通过进水口先不断充满蓄水槽,当蓄水槽蓄满后,水流从溢流口满溢,满溢出的水流通过出水通道流出,消除过大或者过小通量的水流在进水口直接连通出水通道时水流不稳定的影响,蓄水槽满溢现象可以稳定出水通道的出水平缓稳定,起到缓冲水流的作用。同时,透气井连通水嘴本体外部,透气井的存在,使得内外气压
平衡,所以中间水柱更加稳定,不会产生水瓢。
9.进一步的,围挡为环形围挡,出水通道设于环形围挡内。这样,围挡与水嘴本体的内侧壁或者内侧壁及内底壁形成的蓄水槽为环形蓄水槽,环形围挡与水嘴本体内顶壁之间形成的溢流口为环形溢流口,当蓄水槽满溢后,能够从环形溢流口均匀满溢,能够保证满溢出水更加均匀稳定。
10.进一步的,出水通道包括主出水通道和用于流通主出水通道满溢出的水流的副出水通道,副出水通道与主出水通道连通,主出水通道与溢流口连通。这样,蓄水槽通过溢流口满溢出的水流经主出水通道排出,当满溢出水通量大于主出水通道的出水量时,多余的水流将满溢通过副出水通道排出,在出水通量变大时,副出水通道能够很好的解决大通量出水问题,及时出水,两通道出水水流汇聚在一起,出水更加集中。
11.进一步的,透气井的数量至少为一个,透气井设于围挡和出水通道之间并且沿着围挡的周向均匀分布。这样,透气井均匀分布设置在围挡上,一方面多个透气井能够起到更好的内外气压平衡的效果,另一方面对称结构便于设计模具进行生产,造型更加规则美观。
12.进一步的,每一个透气井在围挡周向上的两端面与主出水通道之间均设有挡水板,相邻的两个透气井之间形成连通溢流口和主出水通道的溢流通道。
13.进一步的,主出水通道包括连通水嘴本体外部的主出水管,主出水管远离水嘴本体外部的一端与溢流通道连通。
14.进一步的,主出水管远离水嘴本体外部的一端高于溢流通道靠近主出水管这一端,主出水管的远离水嘴本体外部的一端的高度低于溢流口的高度。这样,溢流口和主出水管形成了高度差,溢流口和出水管连通之间的溢流通道具有一定的坡度,溢流通道进一步缓冲水流,同时,主出水管远离水嘴本体外部的一端高于溢流通道靠近主出水管这一端,从溢流口满溢出的水流在溢流通道中再次积蓄,当水流高度大于主出水管远离水嘴本体外部的一端高度时,水流再次满溢,这样二次溢流能够更好满足流溢水流的稳定和平缓流出。
15.进一步的,主出水管的远离水嘴本体外部的一端与挡水板相连接,副出水通道设在同一个透气井上的两个挡水板以及主出水管外侧壁之间的位置。这样,副出水通道可随着透气井的设置而确定,能够均匀的分布在主出水管外围,当主出水管无法及时排出水流时,均匀分布的副出水通道能够更加均匀的分担水流出水,保证整个出水通道的水柱稳定性和集中性。
16.进一步的,水嘴本体的侧壁上还设置有用于将水嘴固定于应用该水嘴的净水设备上的连接耳。
17.进一步的,连接耳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连接耳对称设置于水嘴本体的侧壁上。这样,连接耳可以便于水嘴固定于应用该水嘴的净水设备上,便于拆卸与替换。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9.(1)本实用新型设计围挡,围挡与水嘴本体的内侧壁或者内侧壁及内底壁形成蓄水槽,水流通过进水口先不断充满蓄水槽,当蓄水槽蓄满后,水流再从溢流口满溢,满溢出的水流通过出水通道流出,消除过大或者过小通量的水流在现有水嘴进水口直接连通出水通道时水流不稳定的影响,蓄水槽满溢现象可以稳定出水通道的出水平缓稳定,起到缓冲水流的作用。
20.(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透气井,透气井连通水嘴本体外部,透气井保证了水嘴外
部空气与水嘴本体内部空气的气压保持平衡,当出水通道充满水流时,透气井使得内外气压平衡,所以中间水柱更加稳定,不会产生水瓢。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图1中a

a处剖视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出水通道所在端部的结构示意图。
24.图示标记说明如下:
[0025]1‑
水嘴本体,2

进水口,3

围挡,31

溢流口,32

溢流通道,4

蓄水槽,5

透气井,51

挡水板,6

主出水通道,61

主出水管,7

副出水通道,8

连接耳。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0027]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避免水瓢的水嘴,包括水嘴本体1,设于水嘴本体1端部且连通外部的出水通道,以及设于水嘴本体1侧壁上的进水口2,水嘴本体1内部还设有围挡3,围挡3与水嘴本体1的内侧壁或者内侧壁及内底壁形成蓄水槽4,蓄水槽4与进水口2连通,围挡3顶端与水嘴本体1内顶壁之间形成连通蓄水槽4和出水通道的溢流口31,水嘴本体1的内底壁上还设置有用于连通水嘴本体1外部的透气井5,透气井5的顶端到水嘴本体1内顶壁的距离小于围挡3顶端到水嘴本体1内顶壁的距离以及出水通道顶部到水嘴本体1内顶壁的距离。
[0028]
现有水嘴的结构设计无法解决水柱分散、飘洒的现象,一方面当进水量过小时,现有水嘴的进水通道与出水通道直接相通,小水流本身在进水通道的出口就出已出现水柱分散现象,分散的水流沿着出水通道的四壁分散流出,另一方面当进水量过大时,水流会有气体含少量水猛力喷出,出水容易喷射的到处都是。
[0029]
如图1所示,通过设置蓄水槽4,水流通过进水口先不断充满蓄水槽4,当蓄水槽4蓄满后,水流从溢流口31满溢,满溢出的水流通过出水通道流出,消除过大或者过小通量的水流在进水口直接连通出水通道时水流不稳定的影响,蓄水槽4满溢现象可以稳定出水通道的出水平缓稳定,起到缓冲水流的作用。同时,透气井5连通水嘴本体1外部,透气井5的存在,使得内外气压平衡,所以中间水柱更加稳定,不会产生水瓢。
[0030]
如图1所示,围挡3为环形围挡,出水通道设于环形围挡内。这样,围挡3与水嘴本体1的内侧壁或者内侧壁及内底壁形成的蓄水槽4为环形蓄水槽,环形围挡与水嘴本体1内顶壁之间形成的溢流口31为环形溢流口,当蓄水槽4满溢后,能够从环形溢流口均匀满溢,能够保证满溢出水更加均匀稳定。
[0031]
如图2所示,出水通道包括主出水通道6和用于流通主出水通道6满溢出的水流的副出水通道7,副出水通道7与主出水通道6连通,主出水通道6与溢流口31连通。这样,蓄水槽4通过溢流口31满溢出的水流经主出水通道6排出,当满溢出水通量大于主出水通道6的
出水量时,多余的水流将满溢通过副出水通道7排出,在出水通量变大时,副出水通道7能够很好的解决大通量出水问题,及时出水,两通道出水水流汇聚在一起,出水更加集中。
[0032]
如图1和图2所示,透气井5的数量为三个,透气井5设于围挡和出水通道之间并且沿着围挡3的周向均匀分布。这样,三个透气井5均匀分布设置在围挡3上,一方面三个透气井5能够起到更好的内外气压平衡的效果,另一方面对称结构便于设计模具进行生产,造型更加规则美观。
[0033]
如图1和图2所示,每一个透气井5在围挡3周向上的两端面与主出水通道6之间均设有挡水板51,相邻的两个透气井5之间形成连通溢流口31和主出水通道6的溢流通道32。
[0034]
如图3所示,主出水通道6包括连通水嘴本体1外部的主出水管61,主出水管61远离水嘴本体1外部的一端与溢流通道32连通。
[0035]
如图2和图3所示,主出水管远离水嘴本体1外部的一端高于溢流通道31靠近主出水管61这一端,主出水管61的远离水嘴本体1外部的一端的高度低于溢流口31的高度。这样,溢流口31和主出水管61形成了高度差,溢流口31和主出水管61连通之间的溢流通道32具有一定的坡度,溢流通道32进一步缓冲水流,同时,主出水管61远离水嘴本体1外部的一端高于溢流通道32靠近主出水管61这一端,从溢流口31满溢出的水流在溢流通道32中再次积蓄,当水流高度大于主出水管61远离水嘴本体1外部的一端高度时,水流再次满溢,这样二次溢流能够更好满足流溢水流的稳定和平缓流出。
[0036]
本实施例中,主出水管61的远离水嘴本体1外部的一端与挡水板51相连接,副出水通道7设在同一个透气井5上的两个挡水板51以及主出水管61外侧壁之间的位置。这样,副出水通道7可随着透气井的设置而确定,形成三个副出水通道,均匀的分布在主出水管61外围,当主出水管61无法及时排出水流时,均匀分布的副出水通道7能够更加均匀的分担水流出水,保证整个出水通道的水柱稳定性和集中性。
[0037]
如图1和图3所示,水嘴本体1的侧壁上还设置有用于将水嘴固定于应用该水嘴的净水设备上的连接耳8。
[0038]
本实施例中,连接耳8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连接耳8对称设置于水嘴本体1的侧壁上。这样,连接耳8可以便于水嘴固定于应用该水嘴的净水设备上,便于拆卸与替换。
[0039]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