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烹饪装置的发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94534发布日期:2021-12-25 02:10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烹饪装置的发热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烹饪装置的发热管。


背景技术:

2.现有烹饪装置通常使用不锈钢加热管或卤素管等作为发热元件,但上述发热元件在烹饪过程中升温较慢,且波长穿透率较弱,从而导致烹饪装置在烹饪较厚的食材时不易成熟,用户只能延长烹饪时间进一步烹饪,造成资源浪费,降低用户使用体验。为了解决上述传统发热元件带来的问题,有的厂家会将石墨发热片作为发热元件,石墨发热片相比于传统的不锈钢加热管和卤素管等具有波长穿透力强、电热辐射转换效率高、升温速率快、烤制食物效果好等优势,从而能够提高烹饪效率,缩短烹饪时间。
3.由于石墨发热片相比于其他电阻材料表面摩擦力小,较滑,为了固定住石墨发热片,通常会设置固定石墨发热片的端子,且在端子和石墨发热片上设置管穿孔,通过钼杆等导电件穿过管穿孔使石墨发热片与端子铆接固定,增强对石墨发热片的固定作用。但是在长时间的通断电过程中,石墨发热片在长度、厚度方向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膨胀、收缩,穿过的钼杆等导电件对石墨发热片存在拉扯破坏作用;另外穿孔、铆接工艺较为复杂,操作过程中有较大的冲力,也容易导致石墨发热片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烹饪装置的发热管,用以解决现有烹饪器具的发热管中石墨发热片易损坏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烹饪装置的发热管,包括容器、悬置于容器内的石墨发热片、与石墨发热片的两端连接的端子,端子包括端子本体和焊接于端子本体一端的导电件,端子本体翻折形成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设有夹持石墨发热片的夹持口,导电件焊接在与夹持口相对的一端。
6.由于石墨发热片在通电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较高的热量,因此石墨发热片以及与之相连的导电件会因为升温产生一定的变形,但是导电件相对石墨发热片的强度和热胀性不同,如果将导电件与石墨发热片直接接触,则会由于不同的热胀性等原因对石墨发热片产生拉扯破坏作用,导致石墨发热片损坏失效。因此,本技术通过将导电件焊接在与夹持口相对的一端,避免石墨发热片与导电件直接接触,由于导电件与石墨发热片热胀性不同导致石墨发热片损坏失效的情况,提升连接的可靠性。同时石墨发热片直接夹持于夹持口中,方便对石墨发热片的装配,提高了装配效率。相较于传统的在石墨发热片上设贯穿孔然后铆接到夹持部上的方式,简化了生产工艺,而且降低了石墨发热片在加工过程中发生损坏的概率,提高了石墨发热片有效使用率,降低了烹饪设备的制造成本。
7.在一种用于烹饪装置的发热管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端子本体包括用于焊接导电件的焊接部,焊接部设于第一夹持部的端部且向远离夹持口的一端凸出。
8.通过设置用于焊接导电件的焊接部,且焊接部远离夹持口,使得导电件不用直接
焊接在第一夹持部或第二夹持部上,进一步远离石墨发热片,从而降低两者变形量不同导致的相互拉扯力,防止石墨发热片变形甚至损坏失效,而且不会影响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对石墨发热片的夹持作用,保证压紧力。
9.在一种用于烹饪装置的发热管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焊接部由端子本体翻折形成,第二夹持部设有用于在翻折过程中避让焊接部的避让孔。
10.通过将焊接部设置为由端子本体翻折形成,有助于焊接部的成型,同时减少了焊接部与第一夹持部连接的步骤,从而提高了装配效率。而且第二夹持部设有用于在翻折过程中避让焊接部的避让孔,使得在翻折过程中能够减小弯折力的作用,便于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焊接部的成型,降低端子本体在翻折过程中可能出现断裂的概率。此外,避让孔的设置还能减少端子本体的用料,从而降低端子本体的成本。
11.在一种用于烹饪装置的发热管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导电件焊接于焊接部背离第一夹持部的夹持面一侧。
12.通过将导电件焊接于焊接部背离第一夹持部的夹持面一侧,使得端子整体的轴向高度不会增加,从而减小端子整体的占用的空间,同时将端子装配到容器中时也会更加方便,提高了装配效率。
13.在一种用于烹饪装置的发热管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石墨发热片位于夹持口的部分的变形量为0.02

0.04mm。
14.通过将石墨发热片位于夹持口的部分的变形量设置为0.02

0.04mm,使得石墨发热片微变形,保证石墨发热片与夹持口接触无缝隙,提高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对石墨发热片的夹持作用,保证石墨发热片的稳固性,避免其相对夹持口发生移位导致石墨发热片与端子主体接触不良引起导电失效的情况。避免石墨发热片变形量过小导致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对石墨发热片坚持不稳定导致石墨加热片相对夹持口移位的情况,同时避免石墨发热片变形量过大导致石墨加热片发生损坏以致失效的情况。
15.在一种用于烹饪装置的发热管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夹持部和/或第二夹持部的夹持面凸设有固定部。
16.通过在第一夹持部和/或第二夹持部的夹持面凸设固定部,提高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对石墨发热片的夹持作用,提升石墨发热片在夹持口内的稳固性。
17.在一种用于烹饪装置的发热管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固定部包括位于第一夹持部的第一凸筋和位于第二夹持部的第二凸筋,第一凸筋与第二凸筋对称或者交错布置。
18.通过在固定部设置为位于第一夹持部的第一凸筋和位于第二夹持部的第二凸筋,进一步提高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对石墨发热片的夹持作用,保证石墨发热片不会在长时间的时候后发生晃动,同时第一凸筋与第二凸筋对称或者交错布置,优选地,第一凸筋与第二凸筋交错布置,提高第一凸筋与第二凸筋和石墨发热片的接触面积,增大对石墨发热片的摩擦力,进一步避免石墨发热片发生移动。此外,第一凸筋与第二凸筋的存在还能对端子本体起到一定的加强作用,提高端子本体的强度,避免其在装配或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
19.在一种用于烹饪装置的发热管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固定部的凸起高度h与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间距l满足:2/5l≤h≤2/3l;
20.或者,固定部沿第一夹持部的夹持面的宽度方向延伸,固定部的延伸长度a与第一夹持部的宽度b满足:1/2b≤a≤3/4b;
21.或者,所述固定部沿第一夹持部的夹持面的宽度方向延伸,固定部的宽度c与第一夹持部的长度d满足:1/5d≤c≤2/5d。
22.通过将固定部的凸起高度h与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间距l设置为满足:2/5l≤h≤2/3l。避免凸起高度h相较于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间距l过小导致固定部起不到固定夹持石墨发热片的情况,同时避免凸起高度h相较于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间距l过大导致固定部过度挤压石墨发热片以致石墨发热片损坏失效的情况。
23.固定部沿第一夹持部的夹持面的宽度方向延伸,通过将固定部的延伸长度a与第一夹持部的宽度b设置为满足:1/2b≤a≤3/4b。避免固定部的延伸长度a相较第一夹持部的宽度b过小导致固定部不易成型的情况,同时避免固定部的延伸长度a相较第一夹持部的宽度b过大导致固定部对石墨发热片压合不紧密的情况。
24.固定部沿第一夹持部的夹持面的宽度方向延伸,通过将固定部的宽度c与第一夹持部的长度d设置为满足:1/5d≤c≤2/5d,避免固定部的宽度c相较第一夹持部的长度d过小导致固定部不易成型的情况。同时避免固定部的宽度c相较第一夹持部的长度d过大导致固定部的总体数量较少以致固定部对石墨发热片压合不紧密的情况。
25.在一种用于烹饪装置的发热管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夹持部的侧部设有翻边,翻边弯折至第二夹持部的背面以包裹第二夹持部的侧部。
26.通过在第一夹持部的侧部设置翻边,增加端子本体对石墨发热片侧部的固定作用,进一步增强端子本体对石墨发热片的夹持固定作用,避免石墨发热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移动导致石墨发热片与端子本体接触不良等情况。
27.在一种用于烹饪装置的发热管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导电件设有弹性部,弹性部邻近端子设置。
28.通过在导电件设置弹性部,且弹性部邻近端子设置,使得石墨发热片在受热变形时,弹性部能够起到吸收石墨发热片变形量的作用,避免石墨发热片由于长时间的膨胀、收缩导致石墨发热片变形甚至损坏失效的情况。
附图说明
2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发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端子本体未翻折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实施方式中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实施方式中端子本体未翻折时的结构示意图;
36.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37.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端子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38.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端子本体未翻折时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端子本体的剖视图;
40.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端子本体的剖视图;
41.图12为本实用新型再一种实施方式中端子正放时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3为本实用新型再一种实施方式中端子倒置时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43.附图标记说明:1

容器;2

石墨发热片;3

端子本体、31

第一夹持部、311

第一凸筋、312

第一凸点、32

第二夹持部、321

第二凸筋、322

第二凸点、33

焊接部、34

翻边、35

避让孔、36

夹持口;4

导电件。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再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45.需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46.如图1、图2、图3、图10所示,一种用于烹饪装置的发热管,包括容器1、悬置于容器1内的石墨发热片2、与石墨发热片2的两端连接的端子,端子包括端子本体3和焊接于端子本体3一端的导电件4,端子本体3翻折形成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31和第二夹持部32,第一夹持部31和第二夹持部32之间设有夹持石墨发热片2的夹持口36,导电件4焊接在与夹持口36相对的一端。
4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烹饪装置的发热管,由于石墨发热片2在通电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较高的热量,因此石墨发热片2以及与之相连的导电件4会因为升温产生一定的变形,但是导电件4相对石墨发热片2的强度和热胀性不同,如果将导电件4与石墨发热片2直接接触,则会由于不同的热胀性等原因对石墨发热片2产生拉扯破坏作用,导致石墨发热片2损坏失效。因此,本技术通过将导电件4焊接在与夹持口36相对的一端,避免石墨发热片2与导电件4直接接触,由于导电件4与石墨发热片2热胀性不同导致石墨发热片2损坏失效的情况,提升连接的可靠性,同时石墨发热片2夹持于夹持口36中,方便对石墨发热片2的装配,提高了装配效率,同时相较于传统的在石墨发热片2上设贯穿孔然后铆接到夹持部上的方式,简化了生产工艺,而且降低了石墨发热片2在加工过程中发生损坏的概率,提高了石墨发热片2有效使用率,降低了烹饪设备的制造成本。
48.此外,如图3所示为端子本体3,通过将端子本体3翻折形成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31和第二夹持部32,且第一夹持部31和第二夹持部32之间设有夹持石墨发热片2的夹持口36,方便第一夹持部31和第二夹持部32的成型,提高生产第一夹持部31和第二夹持部32的生产效率。
4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第一夹持部31和第二夹持部32不仅限于上述成型方式,其还可以通过两片相对的金属片焊接或粘接等方式形成。
5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图3所示,端子本体3包括用于焊接导电件4的焊接部33,焊接部33设于第一夹持部31的端部且向远离夹持口36的一端凸出。
51.通过设置用于焊接导电件4的焊接部33,且焊接部33远离夹持口36,使得导电件4不用直接焊接在第一夹持部31或第二夹持部32上,进一步远离石墨发热片2,从而降低两者变形量不同导致的相互拉扯力,防止石墨发热片2变形甚至损坏失效,而且不会影响第一夹
持部31与第二夹持部32对石墨发热片2的夹持作用,保证压紧力。
5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焊接部33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通过另设一焊接部33,通过焊接、铆接、粘接等方式将焊接部33固连到端子本体3上,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图4所示,焊接部33由端子本体3翻折形成,第二夹持部32设有用于在翻折过程中避让焊接部33的避让孔35。
53.通过将焊接部33设置为由端子本体3翻折形成,有助于焊接部33的成型,同时减少了焊接部33与第一夹持部31连接的步骤,从而提高了装配效率。而且第二夹持部32设有用于在翻折过程中避让焊接部33的避让孔35,使得在翻折过程中能够减小弯折力的作用,便于第一夹持部31、第二夹持部32、焊接部33的成型,降低端子本体3在翻折过程中可能出现断裂的概率。此外,避让孔35的设置还能减少端子本体3的用料,从而降低端子本体3的成本。
54.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导电件4的焊接位置不做具体限定,如图2所示,导电件4焊接于靠近第一夹持部31的夹持面一侧,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导电件4焊接于焊接部背离第一夹持部31的夹持面一侧。
55.通过将导电件4焊接于焊接部33背离第一夹持部31的夹持面一侧,使得端子整体的轴向高度不会增加,从而减小端子整体的占用的空间,同时将端子装配到容器1中时也会更加方便,提高了装配效率。
5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石墨发热片2位于夹持口36的部分的变形量为0.02

0.04mm。
57.通过将石墨发热片2位于夹持口36的部分的变形量设置为0.02

0.04mm,使得石墨发热片2微变形,保证石墨发热片2与夹持口36接触无缝隙,提高第一夹持部31与第二夹持部32对石墨发热片2的夹持作用,保证石墨发热片2的稳固性,避免其相对夹持口36发生移位导致石墨发热片2与端子主体接触不良引起导电失效的情况。避免石墨发热片2变形量过小导致第一夹持部31与第二夹持部32对石墨发热片2坚持不稳定导致石墨加热片相对夹持口36移位的情况,同时避免石墨发热片2变形量过大导致石墨加热片发生损坏以致失效的情况。
58.进一步的,如图5、图6、图7、图8所示,第一夹持部31和/或第二夹持部32的夹持面凸设有固定部。
59.通过在第一夹持部31和/或第二夹持部32的夹持面凸设固定部,提高第一夹持部31与第二夹持部32对石墨发热片2的夹持作用,提升石墨发热片2在夹持口36内的稳固性。
6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固定部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为以下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
61.实施例1:如图5、图6、图7、图8、图9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固定部包括位于第一夹持部31的第一凸筋311和位于第二夹持部32的第二凸筋321,第一凸筋311与第二凸筋321对称或者交错布置。
62.通过在固定部设置为位于第一夹持部31的第一凸筋311和位于第二夹持部32的第二凸筋321,进一步提高第一夹持部31和第二夹持部32对石墨发热片2的夹持作用,保证石墨发热片2不会在长时间的时候后发生晃动,同时第一凸筋311与第二凸筋321对称或者交错布置,如图10所示为第一凸筋311与第二凸筋321对称布置的形式,而且第一凸筋311的数
量与第二凸筋321的相同。
63.优选地,如图11所示,第一凸筋311与第二凸筋321交错布置,提高第一凸筋311与第二凸筋321和石墨发热片2的接触面积,增大对石墨发热片2的摩擦力,进一步避免石墨发热片2发生移动。此外,第一凸筋311与第二凸筋321的存在还能对端子本体3起到一定的加强作用,提高端子本体3的强度,避免其在装配或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该实施方式下第一凸筋311和第二凸筋321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优选地,如若第一凸筋311的数量为n个,则第二凸筋321的数量为n+1个。
64.实施例2:如图12、图1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固定部包括位于第一夹持部31的第一凸点312和位于第二夹持部32的第二凸点322,第一凸点312与第二凸点322对称或者交错布置,增强对石墨发热片2的的固定和连接。
6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0、图11所示,固定部的凸起高度h与第一夹持部31和第二夹持部32的间距l满足:2/5l≤h≤2/3l;
66.或者,如图6所示,固定部沿第一夹持部31的夹持面的宽度方向延伸,固定部的延伸长度a与第一夹持部31的宽度b满足:1/2b≤a≤3/4b;
67.或者,如图6所示,所述固定部沿第一夹持部31的夹持面的宽度方向延伸,固定部的宽度c与第一夹持部31的长度d满足:1/5d≤c≤2/5d。
68.通过将固定部的凸起高度h与第一夹持部31和第二夹持部32的间距l设置为满足:2/5l≤h≤2/3l。避免凸起高度h相较于第一夹持部31和第二夹持部32的间距l过小导致固定部起不到固定夹持石墨发热片2的情况,同时避免凸起高度h相较于第一夹持部31和第二夹持部32的间距l过大导致固定部过度挤压石墨发热片2以致石墨发热片2损坏失效的情况。
69.固定部沿第一夹持部31的夹持面的宽度方向延伸,通过将固定部的延伸长度a与第一夹持部31的宽度b设置为满足:1/2b≤a≤3/4b。避免固定部的延伸长度a相较第一夹持部31的宽度b过小导致固定部不易成型的情况,同时避免固定部的延伸长度a相较第一夹持部31的宽度b过大导致固定部对石墨发热片2压合不紧密的情况。
70.固定部沿第一夹持部31的夹持面的宽度方向延伸,通过将固定部的宽度c与第一夹持部31的长度d设置为满足:1/5d≤c≤2/5d,避免固定部的宽度c相较第一夹持部31的长度d过小导致固定部不易成型的情况。同时避免固定部的宽度c相较第一夹持部31的长度d过大导致固定部的总体数量较少以致固定部对石墨发热片2压合不紧密的情况。
71.当然,该实施方式中固定部的上述技术特征不仅限于单独设置,也可以同时满足上述各技术特征,以使固定部起到更好的夹持固定作用。
7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图4所示,第一夹持部31的侧部设有翻边34,翻边34弯折至第二夹持部32的背面以包裹第二夹持部32的侧部。
73.通过在第一夹持部31的侧部设置翻边34,增加端子本体3对石墨发热片2侧部的固定作用,进一步增强端子本体3对石墨发热片2的夹持固定作用,避免石墨发热片2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移动导致石墨发热片2与端子本体3接触不良等情况。
7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导电件4设有弹性部(图中未示出),弹性部邻近端子设置。
75.通过在导电件4设置弹性部,且弹性部邻近端子设置,使得石墨发热片2在受热变
形时,弹性部能够起到吸收石墨发热片2变形量的作用,避免石墨发热片2由于长时间的膨胀、收缩导致石墨发热片2变形甚至损坏失效的情况。
76.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应当指出,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其他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技术方案的结合,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