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座深的椅背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70237发布日期:2022-02-12 11:00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座深的椅背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办公家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调座深的椅背组件。


背景技术:

2.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健康已经成为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重要话题。科技虽然解放了体力劳动,但是让人陷入了伏案久坐的脑力劳动中,这直接导致了我国久坐群体数量的不断增加,久坐中的人会不断调整臀部位置,以保证坐感的舒适,并且使用者工作时,大部分时间是坐在座垫的前三分之二的位置,这时靠背就不能支撑住使用者的腰部和背部。随之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久坐行为引发的各种与年龄不符的腰部疾病。
3.市场上的调节腰部支撑的椅子,一般存在有腰部支撑件调节的行程较短的问题,有些椅子具有单个背框架,背框架包覆网布,人体腰背部由该背框架支撑,在背框架下部又设有一可调节的腰靠,以调节座深,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720443193.7,它以气囊作为可调节的腰靠进行座深调节和实现顶腰效果,但行程较小,操作不易。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座深的椅背组件,其关键在于通过使用者推拉下背组件以调节座深。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可调座深的椅背组件,包括:
7.背支架,配置为对背支撑件的主体支撑;
8.背支撑件,配置为支撑人体腰背部;背支撑件包括上下分离的上背组件与下背组件,上背组件设置在背支架上,下背组件上部转动连接在背支架上;
9.支撑调节组件,设置在背支架与下背组件之间并且支撑调节组件连接在背支架下部,支撑调节组件配置为下背组件向前或向后偏转后,支撑调节组件支撑其停留在相应位置。
10.为了使椅背组件具有调节座深的功能,故将背支撑件拆分为上背组件与下背组件,并让下背组件实现该功能,上背组件与背支架固定连接,只需下背组件单独转动连接在背支架上,用于背支撑件与背支架连接的成本降低;下背组件转动时,下背组件下部将向前偏转,并通过支撑调节组件支撑,从而真正实现了座深的调节;而座深调节的范围取决于下背组件的长度和支撑调节组件的行程,相较单背框网布后的调节机构来说,本方案的机构调节范围更大,无需开关,操作简单。
11.作为优选,所述的背支架为大致呈l型的板状体,包括竖板以及横板,横板用于连接椅座;所述的下背组件上部设有第一连接耳,竖板上部设有一转动座,转动连接耳与转动座通过一转轴转动连接;下背组件下部设有第二连接耳,所述支撑调节组件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竖板下部,支撑调节组件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耳转动连接。在下背组件转动时,支撑调
节组件和背支架、下背组件也发生相对转动,因此需要与它们转动连接。
12.作为优选,所述上背组件设置在竖板上端;下背组件向前偏转时,其与上背组件之间的夹角变小,并由支撑调节组件支撑下背组件保持在与上背组件的相对位置处;下背组件向后偏转时,其与上背组件之间的夹角变大,并由支撑调节组件支撑下背组件保持在与上背组件的相对位置处。下背组件与上背组件之间的夹角反应了下背组件的抬升与下降,即下背组件不仅能调节座深,而且能调节顶腰的高度,适应不同升高人群。
13.作为优选,所述的支撑调节组件可为电动推杆、气杆或液压杆中的任意一个,支撑调节组件的两端分别与背支架、下背组件转动连接,且支撑调节组件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随下背组件的偏转运动发生变化。使用电动推杆、气杆或液压缸这些较为常见通用的配件作为支撑调节组件,节省开发成本,又能实现支撑调节组件的功能。
14.作为优选,由后往前,支撑调节组件在背支架与背支撑件之间为斜向上倾斜的,背支撑件下端往前运动时,支撑调节组件整体与水平面的夹角变小。
15.作为优选,背支撑件下端与背支架之间始终留有间隔,背支撑件的宽度大于背支架的宽度,支撑调节组件设置在沿背支撑件宽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
16.作为优选,支撑调节组件包括第一支撑座以及第二支撑座,第一支撑座与第二支撑座在下背组件转动时产生相对移动;第一支撑座与第二支撑座之间设有卡接机构,卡接机构配置为下背组件向前转动时,保持第一支撑座与第二支撑座相对移动后的位置,卡接机构包括齿条、卡舌以及弹簧,齿条上沿长度方向分布有多个卡槽,卡舌绕一枢轴旋转并在弹簧的作用下保持与卡槽卡接的趋势。实现了将下背组件支撑并保持在相应位置。
17.作为优选,卡接机构还包括有舌座及限位件,卡舌连接于舌座上,舌座与枢轴连接;齿条包括卡齿段,卡齿段沿长度方向分布有多个卡齿,卡槽形成于每两个卡齿之间;沿长度方向,齿条在卡齿段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卡舌顶起保持段和回转凸台;沿齿条厚度方向,卡舌顶起保持段与回转凸台的高度均大于卡齿段高度;舌座上还设有与限位件配合的锁止舌,当卡舌位于卡齿段时,卡舌与相应位置的卡槽卡接配合,限位件未对锁止舌形成限制;当卡舌与卡舌顶起保持段相抵后使卡舌朝离开卡槽方向旋转,限位件将锁止舌锁止并使卡舌保持与卡槽脱开的解锁状态,并在第一、第二支撑座相对移动时跨过卡齿段并碰触回转凸台,促使卡舌反向转动至与卡槽卡接,锁止舌与限位件脱开。卡舌与相应位置的卡槽配合,此时下背组件可继续向前转动但无法向后转动,实现了支撑调节机构对背支撑件的支撑;第一支撑座与第二支撑座相对移动后,卡舌可与不同卡槽卡接,实现了支撑调节机构将下背组件支撑并保持在相应位置;卡舌顶起保持段使卡舌过量转动,限位件可将锁止舌锁止,从而实现下背组件可向后转动,但无法进行支撑;回转凸台又能使被锁止的卡舌解锁,从而重新与卡槽卡接,恢复支撑调节机构对背支撑件的支撑;结构巧妙。
18.作为优选,沿齿条厚度方向卡舌顶起保持段的高度低于回转凸台的高度。这样设置以防止卡舌被顶起锁止后直接跨过回转凸台,使回转凸台失效。
19.作为优选,锁止舌与限位件始终交错,锁止舌旋转时,通过弹性形变越过限位件并与限位件抵接锁止或与限位件脱开解锁。该锁止方式简单有效,无需单独的机构对卡舌、舌座与锁止舌锁止,节约成本及装配时间。
20.作为优选,限位件与锁止舌两者至少有一个是弹性件。
21.作为优选,第一支撑座为中空套管,齿条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撑座内部;卡舌、舌座、
弹簧以及限位件设置在第二支撑座上,第一支撑座与第二支撑座套接配合;第二支撑座与背支架转动连接,第一支撑座与下背组件转动连接。要使下背组件转动时,第一、第二支撑座随之相对移动,第一、第二支撑座则需分别与背支撑件、背支架转动连接。
22.作为优选,所述的弹簧为扭簧,舌座通过枢轴与第二支撑座转动连接,扭簧套设在枢轴上,扭簧的第一扭臂与第二支撑座保持相对固定,扭簧的第二扭臂作用于舌座。扭簧用于将卡舌回位,使得第一、第二支撑座相对运动后卡舌始终能与相应的卡槽卡接。
23.作为优选,限位件为一个板状体,它固定安装在第二支撑体上,限位件的一端悬空形成与锁止舌相配合的限位部。当限位件锁止卡舌时,限位部抵住锁止舌以对抗扭簧的弹力。
24.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出发点、理念及有益效果是:
2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座深的椅背组件,相比现有技术而言:
26.1、该椅背组件将背支撑件分成上背组件与下背组件两部分,下背组件转动连接在背支架上并由支撑调节组件支撑其停留在转动后的相应位置;由于转动连接点位于下背组件上部,下背组件转动时会向前或向后偏转,实现了顶腰以及座深调节功能。
27.2、由于转动连接点位于下背组件上部,下背组件运动时是向前上方或后下方偏转的,实现座深调节的同时还能调节顶腰的高度,以适应不同升高的人群。
28.2、上、下背组件独立,上背组件可与背支架一体成型,仅需让下背组件与背支架转动连接,降低了成本,简化了装配过程。
29.3、支撑调节机构靠近人体,调节方便,当使用气杆、电动推杆或液压杆时,只需按下按钮即可,无需拧动螺栓;当采用包括第一、第二支撑座的支撑调节机构时,无需开关,只需拉动下背组件进行腰背部支撑调节,因为该支撑调节机构具有自锁能力。
30.4、由后往前,支撑调节组件在背支架与下背组件之间为斜向上倾斜的,下背组件下端往前运动时,支撑调节组件整体与水平面的夹角变小;这样设置使支撑调节组件对下背组件的有效支撑力更大,结构更加稳固。
31.5、当使用背支架与背支撑件组合的敞开式椅背时,纵然使用气杆或者电动推杆可以实现下背组件的顶起或回落,但是由于气杆或电动推杆的造型固定,露出于外面时,显得外观单调,没有美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套接式的支撑调节组件,第一、第二支撑座内部采用卡接固定方式,而第一、第二支撑座外部造型可以根据座椅的整体风格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提升美观度,如设计成长方体形状或在其外表上附加图案。
32.6、在相同的行程下,使用本实用新型中的支撑调节组件比起气杆来说,初始长度更短,体积更小。
附图说明
33.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背支撑件、背支架以及支撑调节组件组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对下背组件与支撑调节组件进行调节的侧视图;
35.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下背组件连接在背支架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下背组件在背支架上转动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7.图5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下背组件连接到背支架上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8.图6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支撑调节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9.图7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卡舌与卡槽卡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0.图8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卡舌位于初级卡槽时支撑调节组件的剖视图;
41.图9为图8中b部的放大图;
42.图10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卡舌与卡槽卡接时支撑调节组件的剖视图;
43.图11为图10中c部的放大图;
44.图12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锁止舌被限位部锁止后支撑调节组件的剖视图;
45.图13为图12中d部的放大图;
46.图14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卡舌被回转面顶回时支撑调节组件的剖视图;
47.图15为图14中e部的放大图;
48.图16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支撑调节组件的爆炸图一;
49.图17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支撑调节组件的爆炸图二;
50.图18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齿条与第二支撑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51.图19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齿条与第二支撑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52.各附图标记为:背支架1;竖板11;横板12;转动座13;背支撑件2;上背组件21;下背组件22;第一连接耳221;第二连接耳222;支撑调节组件101;第一支撑座102;第二支撑座103;齿条104;卡舌105;卡槽106;枢轴107;扭簧108;卡齿段109;卡齿110;自锁面111;滑动面112;舌座113;锁止舌114;弹性片115;限位部116;卡舌顶起保持段117;回转凸台118;顶起面119;末级卡槽120;回转面121;初级卡槽122;第一扭臂123;第二扭臂124。
具体实施方式
53.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54.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5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至少一个”指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6.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57.市场上的调节腰部支撑的椅子,多数都是依靠在椅背上增设单独的腰部支撑件进行腰部支撑及调节,但这就使得座椅存在外观显得突兀、只支撑到腰背的一部分而舒适性差、腰部支撑件调节的行程较短等问题;所以,需要让椅背既能座深调节实现腰部支撑,也要美观、舒适、具有较大的调节范围。
58.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座深的椅背组件,包括背支架1、背支撑件2以及支撑调节组件101。
59.背支架1配置为对背支撑件2的主体支撑,背支撑件2配置为支撑人体腰背部;背支撑件2包括上下分离的上背组件21与下背组件22,上背组件21设置在背支架1上,下背组件
22上部转动连接在背支架1上,下背组件22位于上背组件21下方,并且可以在上背组件21与下背组件22的前侧包覆背垫或者铺设网布;上背组件21下部连接与背支架1上部,且上背组件21可与背支架1一体成型;由于下背组件22与背支架1的转动连接点位于下背组件22的上部,故下背组件22转动时,下背组件22下端将向前或向后偏转,以此调节座深;支撑调节组件101设置在背支架1与下背组件22之间并且支撑调节组件101连接在背支架1下部,配置为下背组件22向前或向后偏转后,支撑调节组件101支撑其停留在相应位置。
60.如图3-5所示,所述背支架1为大致呈l型的板状体,包括用于连接椅背组件的竖板11以及用于连接椅座的横板12,所述上背组件21设置在竖板11上端,下背组件22转动连接在竖板11上部;下背组件22上部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耳221,竖板11上部设有一向前凸出的转动座13,下背组件22与背支架1安装时,转动座13进入到两个第一连接耳221之间并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下背组件22下部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耳222,所述支撑调节组件101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竖板11下部,支撑调节组件101的另一端进入两个第二连接耳222之间并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61.由于下背组件22与背支架1的转动连接点位于下背组件22的上部,故下背组件22的运动轨迹其实是向前上方偏转或向后下方偏转的,下背组件22在前后方向上的偏转能用于调节座深,而在上下方向上的偏转则能调节顶腰高度,从而既实现了座深调节,又能适应不同升高人群的腰部高度。
62.下背组件22能与背支架1相对转动,进而支撑调节组件101对下背组件22在转动后进行支撑并保持在相应位置,才能实现腰部支撑高度以及座深的调节;由后往前,支撑调节组件101在背支架1与背支撑件2之间为斜向上倾斜的,由于支撑调节组件101的两端分别与背支架1、下背组件22转动连接,当下背组件22相对于背支架1转动时,支撑调节组件101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随至发生变化,且在下背组件22向前偏转时,支撑调节组件101相对于水平面的夹角减小,从而使支撑调节组件101对下背组件22的有效支撑力更大,结构更加稳固。
63.因为电动推杆、气杆以及液压缸都比较常见,故在本实施例中不详细举例说明支撑调节组件101为电动推杆、气杆或液压杆的情况;为了使支撑调节组件101无需开关控制并拥有较强支撑力,故对支撑调节组件101做了如下设计:
64.如图2以及6-19所示,支撑调节组件101包括转动连接于下背组件22的第一支撑座102以及转动连接于背支架1的第二支撑座103,第一支撑座102与第二支撑座103在下背组件22转动时产生相对移动;所述的第一支撑座102为中空套管,第一支撑座102套设在第二支撑座103上,下背组件22转动时,支撑调节组件101伸缩运动;第一支撑座102与第二支撑座103之间设有卡接机构,卡接机构配置为背支撑件2向前张开时,保持第一支撑座102与第二支撑座103相对移动后的位置,卡接机构包括齿条104、卡舌105以及弹簧,齿条104上沿长度方向分布有多个卡槽106,卡舌105绕一枢轴107旋转并在弹簧的作用下保持与卡槽106卡接的趋势;所述的弹簧为扭簧108;卡接机构主要起到的一个功能是,支撑调节组件101在腰背部向后靠在下背组件22上时,卡接机构使支撑调节组件101拥有支撑下背组件22的自锁能力,但卡接机构在下背组件22向前偏转时并无使支撑调节组件101自锁的能力。
65.所述的齿条104安装在第一支撑座102内,它包括卡齿段109,卡齿段109沿长度方向分布有多个卡齿110,卡槽106形成于每两个卡齿110之间,卡齿110的形状为直角梯形体,
卡齿110包括滑动面112以及与第一、第二支撑座相对移动方向垂直的自锁面111,同一卡齿110上的滑动面112相对于自锁面111倾斜且两者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滑动面112相对于自锁面111更靠近下背组件22;所述的卡舌105形状为三角柱体,它包括尖端129,卡舌105的尖端129卡入卡槽106中并与卡槽106卡接配合,当腰背部向后靠在下背组件22上时,支撑调节组件101具有收缩的趋势,即第一支撑座102具有相对于第二支撑座103向后移动趋势,此时自锁面111抵靠到卡舌105的尖端129,卡舌105阻止第一支撑座103向后移动,即完成了支撑调节组件101在收缩时的自锁;当拉动下背组件22张开一级时,支撑调节组件101伸长一级,即第一支撑座102相对于第二支撑座103向前移动一级,此过程中,滑动面112与卡舌105相对滑动,直至卡舌105卡入下一个卡槽106中;下背组件22张开的每一级均对应一个卡槽106。
66.卡接机构还包括有舌座113及限位件,卡舌105连接于舌座113上,舌座113套设在枢轴107上,舌座113、卡舌105以及扭簧108设置在第二支撑座103上,扭簧108套设在枢轴107上,扭簧108的第一扭臂123与第二支撑座103保持相对固定,扭簧108的第二扭臂124作用于舌座113,使舌座113绕枢轴107转动后能恢复到初始位置;舌座113上还设有与限位件配合的锁止舌114,锁止舌114、舌座113以及卡舌105一体成型,锁止舌114与卡舌105存在130
°
的夹角;限位件为一个板状的弹性片115,它固定在第二支撑体上,弹性片115与锁止舌114始终交错,且弹性片115的一端悬空形成与锁止舌114相配合的限位部116。
67.沿长度方向,齿条104在卡齿段109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卡舌顶起保持段117和回转凸台118;沿齿条104厚度方向,卡舌顶起保持段117与回转凸台118的高度均大于卡齿段109高度,且回转凸台118高度大于卡舌顶起保持段117高度;卡舌顶起保持段117包括与滑动面112平行的顶起面119,顶起面119与卡齿段109的最后一个卡齿之间形成末级卡槽120;回转凸台118包括平行于自锁面111的回转面121,回转面121与卡齿段109的第一个卡齿之间形成初级卡槽122;当卡舌105位于卡齿段109时,卡舌105与相应位置的卡槽106卡接配合,弹性片115的限位部116未对锁止舌114形成限制;当卡舌105的尖端129从末级卡槽120中相对向后移动时,尖端129与卡舌顶起保持段117的顶起面119相抵后使卡舌105朝离开卡槽106方向旋转,锁止舌114随之旋转并越过弹性片115的限位部116并与限位部116抵接锁止,使卡舌105保持与卡槽106脱开的解锁状态;此时卡舌105的尖端129在支撑调节组件101收缩时跨过卡齿段109,卡舌105的尖端129碰触回转凸台118的回转面121,促使卡舌105反向转动至与初级卡槽122卡接,锁止舌114也随之反向旋转越过弹性片115与弹性片115的限位部116脱开解锁。
68.该支撑调节机构靠近人体,调节方便,因为该支撑调节机构具有收缩方向的自锁能力,而在伸长方向上没有自锁,故只需拉动下背组件22即可进行腰背部支撑调节。
69.如图3、4所示,下背组件22下端与背支架1之间始终留有间隔,背支撑件2的宽度大于背支架1的宽度,支撑调节组件101设置在沿背支撑件2宽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外形美观不突兀,并使得使用者倚靠时更加舒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