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卸式扫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04494发布日期:2022-02-23 19:23阅读:80来源:国知局
自卸式扫把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卸式扫把。


背景技术:

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室内便利化清洁理念的发展,具有一次性拖布的扫把等清洁产品也在快速普及于人们的生活中。上述的扫把通常是在扫把头部设置能够快速分离的拖布等清洁件。
3.现有技术中,当扫把完成一次清洁后,操作者需要将拖布等清洁件自扫把上取下,再换上新的清洁件。上述过程通常需要操作者手工将沾有污渍的拖布等清洁件取下,由此便使得污渍易沾染在手部,导致上述扫把的使用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卸式扫把,能够实现将拖布等清洁件自扫把上自动卸下,实现自卸式扫把的较佳地使用体验。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卸式扫把,包括:
6.主体件;
7.撑板,撑板位于主体件的一端;
8.清洁件,清洁件至少部分覆盖于撑板的相对两侧,且和主体件连接;
9.脱离机构,脱离机构设置于主体件靠近撑板的一端,并用于带动清洁件和主体件相分离。
10.可选地,脱离机构包括弹性伸缩组件,弹性伸缩组件和撑板相连接,弹性伸缩组件用于产生弹性力以带动撑板背向主体件移动,以使得撑板带动清洁件脱离主体件。
11.可选地,主体件包括握杆和设置于握杆靠近撑板的一端的壳体,弹性伸缩组件包括连接件、第一弹性件和锁止件,连接件的一端伸入壳体内,并通过第一弹性件和壳体弹性连接,且能够通过第一弹性件的驱动沿握杆的轴向移动,连接件的另一端和撑板相连接,锁止件设置于壳体上,并用于限制连接件的移动。
12.可选地,锁止件包括按压片、第二弹性件和限位销,按压片的中部通过销轴转动设置于壳体上,按压片的一端通过第二弹性件和壳体相抵接,按压片的另一端和限位销连接,限位销穿设于壳体,并用于插设于连接件内,以限制连接件的移动。
13.可选地,弹性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三弹性件、复位杆和固定件,第三弹性件设置于连接件内,复位杆沿握杆的轴向穿设于连接件,且和第三弹性件相连接,第三弹性件用于向复位杆施加朝向撑板的弹性力,固定件设置于壳体上,且和复位杆背向握杆的一端相抵接。
14.可选地,固定件包括套筒和抵接件,套筒套设于壳体,抵接件连接于套筒,且穿过壳体并抵接于复位杆背向握杆的一端。
15.可选地,抵接件包括箍环和插销,箍环套设于套筒上,插销的两端连接于箍环的内壁,且插销穿设于壳体,并抵接于复位杆背向握杆的一端。
16.可选地,脱离机构包括弹性锁扣组件,弹性锁扣组件和撑板相连接,弹性锁扣组件用于在解锁状态时驱动撑板背向主体件移动,以使得撑板带动清洁件脱离主体件,弹性锁扣组件用于在锁紧状态时限制撑板的移动。
17.可选地,弹性锁扣组件包括弹性卡扣件和固定架,弹性卡扣件设置于主体件内,固定架至少部分设置入主体件内,并和弹性卡扣件弹性扣接,以使得固定架处于锁定位置,撑板连接于固定架背向弹性卡扣件的一端,固定架用于在弹性卡扣件解除弹性扣接后,带动撑板背向主体件移动至解锁位置。
18.可选地,弹性卡扣件包括固定块、弹片和按钮,固定块设置于主体件内,弹片设置于固定块朝向固定架的一侧,弹片的一端设置有卡勾,卡勾和固定架卡接配合,按钮设置于弹片上,且外露于主体件。
19.可选地,弹性卡扣件还包括弹簧件和固定片,固定片设置于固定块朝向固定架的一侧,并间隔于弹片设置,弹簧件设置于弹片和固定片之间。
20.可选地,弹性锁扣组件还包括第四弹性件,第四弹性件设置于主体件内,并朝向背向主体件的方向和固定架弹性抵接。
21.可选地,弹性锁扣组件还包括锁扣件,锁扣件设置于主体件上,并扣设于固定架内,锁扣件用于在固定架处于解锁位置时,驱动固定架朝向主体件移动,并和弹性卡扣件弹性扣接。
22.可选地,锁扣件包括锁块和扳动杆,固定架开设有容置槽,锁块位于容置槽内,扳动杆可转动地设置于主体件上,且扳动杆的一端和锁块转动连接。
23.可选地,主体件包括握杆和设置于握杆一端的壳体,弹性卡扣件和第四弹性件均设置于壳体内,固定架至少部分设置于壳体内,扳动杆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上,且壳体开设有用于在扳动杆转动时,避空扳动杆的避位口。
24.可选地,壳体朝向握杆的一端形成有连接部,连接部和握杆转动连接。
25.可选地,脱离机构包括支撑架和壳体,支撑架一端和主体件相连接,支撑架的另一端和撑板相连接,壳体部分套设于主体件上,且能够沿主体件的长度方向滑动,支撑架至少部分容置于壳体内,清洁件和壳体相连接。
26.可选地,支撑架上凹陷形成有凹槽,壳体的内壁设置有凸钮,凸钮嵌设于凹槽内。
27.可选地,支撑架的相对两侧外壁均开设有凹槽,壳体的相对两侧内壁均设置有凸钮,两凸钮分别嵌设于两凹槽内。
28.可选地,壳体朝向主体件的一端边缘开设有定位缺口,主体件上设置有用于用于在壳体相对于支撑架移动后,和定位缺口相配合的定位钮。
29.可选地,壳体相邻于撑板的位置设置有魔术贴,清洁件通过魔术贴和壳体相连接。
30.可选地,主体件包括握杆和设置于握杆靠近撑板的一端的壳体,壳体的两端分别与握杆和撑板连接,清洁件与壳体的两侧连接,脱离机构用于带动壳体和撑板相对运动,以使清洁件和主体件相分离。
31.可选地,撑板的板面和主体件的长度方向一致。
32.本技术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卸式扫把,其工作时,至少部分包裹于撑板上的清洁件可实现对地面等表面的扫拖清洁。而当自卸式扫把完成清洁作业后,需要对清洁件进行更换时,设置于主体件靠近撑板一端的脱离机构即可
带动清洁件和主体件相分离,从而简单可靠地实现清洁件和主体件的分离,免除了操作者手工将沾有污渍的清洁件取下,导致清洁件上的污渍沾染在手部的不便,实现了对操作者手部的有效保护,也实现了对清洁件的便利化更换,进而也提升了自卸式扫把的用户产品体验。
附图说明
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卸式扫把(带有清洁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卸式扫把(不带有清洁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3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卸式扫把的部分结构的爆炸视图;
3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卸式扫把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卸式扫把(不带有清洁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39.图6为图5所示的自卸式扫把的部分结构的爆炸视图;
40.图7为图5所示的自卸式扫把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41.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卸式扫把(不带有清洁件)的结构示意图三;
42.图9为图8所示的自卸式扫把的部分结构的爆炸视图;
43.图10为图8所示的自卸式扫把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44.图11为图8所示的自卸式扫把的弹性卡扣件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2为图8所示的自卸式扫把的锁扣件的结构示意图;
46.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卸式扫把(不带有清洁件)的结构示意图四;
47.图14为图13所示的自卸式扫把的部分结构的爆炸视图。
48.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49.10—主体件
ꢀꢀꢀꢀꢀꢀꢀꢀꢀꢀꢀ
11—握杆
ꢀꢀꢀꢀꢀꢀꢀꢀꢀꢀꢀꢀꢀꢀ
12—壳体
50.13—定位钮
ꢀꢀꢀꢀꢀꢀꢀꢀꢀꢀꢀ
14—魔术贴
ꢀꢀꢀꢀꢀꢀꢀꢀꢀꢀꢀꢀ
20—撑板
51.30—清洁件
ꢀꢀꢀꢀꢀꢀꢀꢀꢀꢀꢀ
40—脱离机构
ꢀꢀꢀꢀꢀꢀꢀꢀꢀꢀ
41—弹性伸缩组件
52.42—连接件
ꢀꢀꢀꢀꢀꢀꢀꢀꢀꢀꢀ
43—第一弹性件
ꢀꢀꢀꢀꢀꢀꢀꢀ
44—锁止件
53.45—按压片
ꢀꢀꢀꢀꢀꢀꢀꢀꢀꢀꢀ
46—第二弹性件
ꢀꢀꢀꢀꢀꢀꢀꢀ
47—限位销
54.48—第三弹性件
ꢀꢀꢀꢀꢀꢀꢀ
49—复位杆
ꢀꢀꢀꢀꢀꢀꢀꢀꢀꢀꢀꢀ
121—连接部
55.122—容置腔
ꢀꢀꢀꢀꢀꢀꢀꢀꢀꢀ
123—装配盒
ꢀꢀꢀꢀꢀꢀꢀꢀꢀꢀꢀ
124—避位口
56.411—固定件
ꢀꢀꢀꢀꢀꢀꢀꢀꢀꢀ
412—套筒
ꢀꢀꢀꢀꢀꢀꢀꢀꢀꢀꢀꢀꢀ
413—抵接件
57.414—箍环
ꢀꢀꢀꢀꢀꢀꢀꢀꢀꢀꢀꢀ
415—插销
ꢀꢀꢀꢀꢀꢀꢀꢀꢀꢀꢀꢀꢀ
416—子销件
58.417—子环件
ꢀꢀꢀꢀꢀꢀꢀꢀꢀꢀ
421—弹性锁扣组件
ꢀꢀꢀꢀꢀ
422—弹性卡扣件
59.423—固定架
ꢀꢀꢀꢀꢀꢀꢀꢀꢀꢀ
424—固定块
ꢀꢀꢀꢀꢀꢀꢀꢀꢀꢀꢀ
425—弹片
60.426—按钮
ꢀꢀꢀꢀꢀꢀꢀꢀꢀꢀꢀꢀ
427—卡勾
ꢀꢀꢀꢀꢀꢀꢀꢀꢀꢀꢀꢀꢀ
428—弹簧件
61.429—固定片
ꢀꢀꢀꢀꢀꢀꢀꢀꢀꢀ
430—第四弹性件
ꢀꢀꢀꢀꢀꢀꢀ
431—锁扣件
62.432—锁块
ꢀꢀꢀꢀꢀꢀꢀꢀꢀꢀꢀꢀ
433—扳动杆
ꢀꢀꢀꢀꢀꢀꢀꢀꢀꢀꢀ
434—分杆段
63.441—支撑架
ꢀꢀꢀꢀꢀꢀꢀꢀꢀꢀ
442—凹槽
ꢀꢀꢀꢀꢀꢀꢀꢀꢀꢀꢀꢀꢀ
443—凸钮
64.444—定位缺口
ꢀꢀꢀꢀꢀꢀꢀꢀ
445—压片。
具体实施方式
65.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图14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6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6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69.如图1、图5图8和图1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卸式扫把,包括主体件10、撑板20、清洁件30和脱离机构40。其中,本实施例提供的自卸式扫把的清洁件30可以是擦拭布或是具有刷毛的物件等,由此引申,本实施例提供的自卸式扫把不仅限于清扫地面,也可以实现拖洗地面以及擦拭门窗等。
70.具体地,撑板20位于主体件10的一端,清洁件30至少部分覆盖于撑板20的相对两侧,且和主体件10连接。脱离机构40设置于主体件10靠近撑板20的一端,并用于带动清洁件30和主体件10相分离。这样当自卸式扫把完成清扫,需要更换清洁件30时,脱离机构40即可带动清洁件30和主体件10相分离,从而实现清洁件30自主体件10上的自动拆卸。
71.请参考图1,以下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卸式扫把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卸式扫把,其工作时,至少部分包裹于撑板20上的清洁件30可实现对地面等表面的扫拖清洁。而当自卸式扫把完成清洁作业后,需要对清洁件30进行更换时,设置于主体件10靠近撑板20一端的脱离机构40即可带动清洁件30和主体件10相分离,从而简单可靠地实现清洁件30和主体件10的分离,免除了用户手工将沾有污渍的清洁件30取下,导致清洁件30上的污渍沾染在手部的不便,实现了对用户手部的有效保护,也实现了对清洁件30的便利化更换,进而也提升了自卸式扫把的用户产品体验。
72.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脱离机构40包括弹性伸缩组件41,弹性伸缩组件41和撑板20相连接,弹性伸缩组件41用于产生弹性力以带动撑板20背向主体件10移动,以使得撑板20带动清洁件30脱离主体件10。
73.具体地,作为脱离机构40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其可包括有弹性伸缩组件41,弹性伸缩组件41在工作时,其能够产生弹性力,从而带动撑板20背向主体件10移动,在撑板20移动的过程中,由于清洁件30是至少部分包裹于撑板20上的,这样撑板20也能够带动清洁件30背向主体件10移动,从而实现将清洁件30拽离主体件10。如此便简单可靠地实现了清洁件30和主体件10的分离。
74.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主体件10包括握杆11和设置于握杆11靠近撑板20的一端的壳体12,弹性伸缩组件41包括连接件42、第一弹性件43和锁止件44,连接件42的一端伸入壳体12内,并通过第一弹性件43和壳体12弹性连接,且能够通过第一弹性件43的驱动沿握杆11的轴向移动,连接件42的另一端和撑板20相连接,锁止件44设置于壳体12上,并用于限制连接件42的移动。
75.具体地,弹性伸缩组件41在工作时,其连接件42通过第一弹性件43和主体件10的壳体12相连接,这样连接件42通过第一弹性件43的弹性力作用能够沿握杆11的轴向移动,这样连接件42即可带动撑板20沿握杆11的轴向朝向背离握杆11的方向移动,进而使得撑板20带动清洁件30朝向远离壳体12的方向运动,如此通过连接件42的直线运动便能够实现将将清洁件30快速高效地拽离壳体12。
76.而锁止件44的存在能够限制连接件42的移动,这样当自卸式扫把在正常工作时,锁止件44处于锁止状态,从而可限制连接件42的移动,从而限制撑板20的移动,使得清洁件30能够和壳体12稳定连接,避免和壳体12意外分离,保证了自卸式扫把的使用可靠性,而当需要拆下清洁件30时,锁止件44即可处于解锁状态,从而使得连接件42在第一弹性件43的弹性力作用下带动撑板20及清洁件30移动,使得撑板20脱离壳体12。
77.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42包括竖杆件和横向条状件,竖杆件容置于壳体12内,并和第一弹性件43连接,而横向条状件则连接于竖杆件上,并可以和撑板20相连接,横向条状件和竖杆件形成t型结构,这样可保证横向条状件的横向延伸空间,以便于其和不同尺寸的撑板20相配合。
78.示例性地,壳体12对应横向条状件的位置开设有容置腔122,横向条状件至少部分设置于容置腔122内,其和撑板20的连接处外露于容置腔122。
79.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锁止件44包括按压片45、第二弹性件46和限位销47,按压片45的中部通过销轴转动设置于壳体12上,按压片45的一端通过第二弹性件46和壳体12相抵接,按压片45的另一端和限位销47连接,限位销47穿设于壳体12,并用于插设于连接件42内,以限制连接件42的移动。
80.具体地,锁止件44在工作时,用户可以通过压触按压片45对应第二弹性件46的一端,这样第二弹性件46受力压缩,按压片45对应第二弹性件46的一端朝向壳体12内下沉,而由于按压片45的中部转动连接于壳体12,此时类似于“翘翘板”的原理,按压片45设置有限位销47的一端会随之翘起,这样限位销47在按压片45的带动下,便会自连接件42上脱离,从而解除了对连接件42的限位,如此便使得连接件42能够自如移动。而当完成清洁件30的拆下,撑板20在外力作用下带动连接件42复位后,用户可解除对按压片45的压触,这样在第二弹性件46的弹性力作用下,按压片45设置有限位销47的一端会朝向壳体12下沉,再次带动限位销47插设于连接件42,从而实现简单可靠地对连接件42的有效限位。
81.示例性地,壳体12对应按压片45的位置设置有装配盒123,这样按压片45可容置于
装配盒123内,且按压片45外露于装配盒123,以便于用户压触。
82.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弹性伸缩组件41还包括第三弹性件48、复位杆49和固定件411,第三弹性件48设置于连接件42内,复位杆49沿握杆11的轴向穿设于连接件42,且和第三弹性件48相连接,第三弹性件48用于向复位杆49施加朝向撑板20的弹性力,固定件411设置于壳体12上,且和复位杆49背向握杆11的一端相抵接。
83.具体地,弹簧伸缩组件的第三弹性件48设置于连接件42内,复位杆49则穿设于连接件42内并和第三弹性件48相连接,这样复位杆49即可在第三弹性件48的作用下产生朝向撑板20移动的倾向,而复位杆49和固定件411相连接,固定件411固定于壳体12上且和复位杆49背向握杆11的一端相抵接,这样当连接件42在第二弹性件46的弹性力作用下带动撑板20运动到位后,复位杆49在和固定件411的抵接作用下,也会使得第三弹性件48压缩,而给予复位杆49一个相反的弹性力,这样复位杆49即可向固定件411施加反作用力,并带动连接件42及撑板20回复至初始位置,如此便巧妙地实现了撑板20的自动复位,无需人工手动复位,进一步提升了自卸式扫把的用户产品体验。示例性地,第一弹性件43、第二弹性件46和第三弹性件48均可以是弹簧。
84.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固定件411包括套筒412和抵接件413,套筒412套设于壳体12,抵接件413连接于套筒412,且穿过壳体12并抵接于复位杆49背向握杆11的一端。具体地,抵接件413位于套筒412内,且抵接件413的两端连接于套筒412的内壁上,这样抵接件413能够实现固定件411和复位杆49的抵接配合,而套筒412则可使得固定件411和壳体12低成本且稳固地连接。
85.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抵接件413包括箍环414和插销415,箍环414套设于套筒412上,插销415的两端连接于箍环414的内壁,且插销415穿设于壳体12,并抵接于复位杆49背向握杆11的一端。
86.具体地,通过使得箍环414套设于套筒412上,这样简单可靠地实现了抵接件413和套筒412的稳定连接,而通过使得插销415和复位杆49相抵接,这样一方面实现了和复位杆49的有效配合,另一方面插销415的体积较小,这样也避免过多地占用连接件42内的装配空间,从而保证连接件42的结构强度。
87.相应地,套筒412上也开设有供插销415穿过的孔洞,且套筒412和箍环414配合的位置形成有环形凹槽442,箍环414箍设于环形凹槽442内,如此可提升抵接件413和套筒412的配合稳定性。可选地,为便于装配,箍环414可以由两个子环件417拼合而成,同理地,插销415也可以由两个子销件416拼合而成。
88.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脱离机构40包括弹性锁扣组件421,弹性锁扣组件421和撑板20相连接,弹性锁扣组件421用于在解锁状态时驱动撑板20背向主体件10移动,以使得撑板20带动清洁件30脱离主体件10,弹性锁扣组件421用于在锁紧状态时限制撑板20的移动。
89.具体地,作为脱离机构40的第二种实现方式,其可包括有弹性锁扣组件421,通过使得弹性锁扣组件421在解锁状态时驱动撑板20背向主体件10移动,并使得弹性锁扣组件421在锁紧状态时限制撑板20的移动。如此在自卸式扫把更换清洁件30时,弹性锁扣组件421便能够驱动撑板20背向主体件10移动,从而使得清洁件30脱离主体件10。而当在自卸式扫把正常使用时,弹性锁扣组件421则能够处于锁紧状态,并限制撑板20的移动,以防止撑
板20意外移动而带动清洁件30脱离主体件10。
90.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弹性锁扣组件421包括弹性卡扣件422和固定架423,弹性卡扣件422设置于主体件10内,固定架423至少部分设置入主体件10内,并和弹性卡扣件422弹性扣接,以使得固定架423处于锁定位置,撑板20连接于固定架423背向弹性卡扣件422的一端,固定架423用于在弹性卡扣件422解除弹性扣接后,带动撑板20背向主体件10移动至解锁位置。
91.具体地,弹性锁扣组件421在工作时,其弹性卡扣件422和固定架423弹性扣接,这样便能够实现对固定架423的锁定,而固定架423和撑板20相连接,此时固定架423连同撑板20处于锁定状态,而当弹性卡扣件422解除和固定架423的弹性扣接后,固定架423则能够在重力等外力的作用带动撑板20移动,从而可使得撑板20带动清洁件30和主体件10相分离。
92.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弹性卡扣件422包括固定块424、弹片425和按钮426,固定块424设置于主体件10内,弹片425设置于固定块424朝向固定架423的一侧,弹片425的一端设置有卡勾427,卡勾427和固定架423卡接配合,按钮426设置于弹片425上,且外露于主体件10。
93.具体地,弹性卡扣件422在具体工作时,其弹片425设置于固定片429,且弹片425上的卡勾427和固定架423卡接配合,如此便简单可靠地实现了和固定架423的卡接配合,而弹片425上设置有按钮426,这样用户在需要解除弹性锁扣组件421的锁定状态时,仅需压触按钮426即可使得卡勾427和固定架423脱离接触,从而使得固定架423处于活动状态,并带动撑板20移动。
94.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弹性卡扣件422还包括弹簧件428和固定片429,固定片429设置于固定块424朝向固定架423的一侧,并间隔于弹片425设置,弹簧件428设置于弹片425和固定片429之间。
95.具体地,通过设置固定片429和弹簧件428,并使得弹簧件428位于弹片425和固定片429之间,这样弹簧件428即可对弹片425起到支撑作用,如此一方面提升了弹性卡扣件422的整体结构强度,另一方面也能够在用户压触按钮426后,帮助弹片425快速复位。其中,弹簧可以设置于固定片429上或是弹片425朝向固定片429的一端。
96.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弹性锁扣组件421还包括第四弹性件430,第四弹性件430设置于主体件10内,并朝向背向主体件10的方向和固定架423弹性抵接。具体地,通过设置第四弹性件430,并使得第四弹性件430朝向背向主体件10的方向和固定架423弹性抵接,这样在固定架423解除锁定状态后,第四弹性件430即可通过向固定架423施加弹性力而帮助固定架423带动撑板20快速移动至指定位置。且由于第四弹性件430的存在,固定架423无需重力的作用,仅需弹性力的作用即可实现移动,如此也使得自卸式扫把在任意姿态下均可实现固定架423带动撑板20的移动。
97.示例性地,第四弹性件430可以是螺旋式弹簧或板簧,其中考虑到第四弹性件430的装配空间有限,为使得第四弹性件430能够在有限的装配空间内具有足够的弹性力,第四弹性件430可优选板簧,而第四弹性件430的数量也可为两个,两个第四弹性件430分别对应固定架423朝向主体件10的一侧两端设置,这样可在对输出弹性力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固定架423在移动时的姿态稳定性。
98.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2所示,弹性锁扣组件421还包括锁扣件
431,锁扣件431设置于主体件10上,并扣设于固定架423内,锁扣件431用于在固定架423处于解锁位置时,驱动固定架423朝向主体件10移动,并和弹性卡扣件422弹性扣接。
99.具体地,通过设置锁扣件431,这样锁扣件431能够在固定架423处于解锁位置时,驱动固定架423朝向主体件10移动,如此便简单可靠地实现了固定架423的复位,使得固定架423重新和弹性卡扣件422弹性扣接,提升了自卸式扫把的使用便利性。
100.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锁扣件431包括锁块432和扳动杆433,固定架423开设有容置槽,锁块432位于容置槽内,扳动杆433可转动地设置于主体件10上,且扳动杆433的一端和锁块432转动连接。
101.具体地,当需要使得固定架423复位时,用户仅需扳动扳动杆433,扳动杆433在转动过程中可带动锁块432移动,而锁块432在移动时,又可带动固定架423移动,从而使得固定架423回复至初始位置,并重新和弹性卡扣件422弹性扣接。
102.可选地,扳动杆433包括弯曲连接的两分杆段434,其中一个分杆段434和锁块432转动连接,而另一个分杆段434则外露于主体件10外,这样可放大扳动杆433的转动力矩,使得用户扳动扳动杆433变得容易。
103.示例性地,主体件10包括握杆11和设置于握杆11一端的壳体12,弹性卡扣件422和第四弹性件430均设置于壳体12内,固定架423至少部分设置于壳体12内,扳动杆433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12上,且壳体12开设有用于在扳动杆433转动时,避空扳动杆433的避位口124。
104.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壳体12朝向握杆11的一端形成有连接部121,连接部121和握杆11转动连接。具体地,通过使得连接部121和握杆11转动连接,这样可实现自卸式扫把的清扫姿态的灵活变化。
105.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脱离机构40包括支撑架441和壳体12,支撑架441一端和主体件10相连接,支撑架441的另一端和撑板20相连接,壳体12部分套设于主体件10上,且能够沿主体件10的长度方向滑动,支撑架441至少部分容置于壳体12内,清洁件30和壳体12相连接。
106.具体地,作为脱离机构40的第三种具体实现方式,其包括有支撑架441和壳体12,当需要拆下清洁件30时,用户仅需握持住壳体12,使得壳体12朝向主体件10的方向移动(如图13中所示的脱离方向,反方向则为复位方向),这样支撑架441和壳体12便会发生相对移动,而清洁件30和壳体12相连接,又包覆于撑板20上,这样在壳体12移动的过程中,清洁件30便会在撑板20和壳体12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影响下,脱离壳体12,如此便也简单高效地实现了清洁件30和主体件10的分离。
107.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支撑架441上凹陷形成有凹槽442,壳体12的内壁设置有凸钮443,凸钮443嵌设于凹槽442内。具体地,通过使得凸钮443和凹槽442相配合,这样便保证了自卸式扫把在正常使用状态时,支撑架441和壳体12的稳固配合。
108.可选地,壳体12上形成有压片445,压片445通过壳体12壁面镂空形成,凸钮443设置于压片445上,这样可使得凸钮443具有一定的弹性力,在和支撑架441外壁碰触时,能够发生一定的位移,避免对壳体12和支撑架441的相对移动产生干涉。
109.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441的相对两侧外壁均开设有凹槽442,壳体12的相对两侧内壁均设置有凸钮443,两凸钮443分别嵌设于两凹槽442内。具体地,通过使
得两凸钮443分别嵌设于两凹槽442内,如此则进一步提升了支撑架441和壳体12的配合稳固性。
110.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壳体12朝向主体件10的一端边缘开设有定位缺口444,主体件10上设置有用于在壳体12相对于支撑架441移动后,和定位缺口444相配合的定位钮13。具体地,通过设置定位缺口444和定位钮13,这样在壳体12相对于支撑架441移动到位后,清洁件30自壳体12上脱离后,定位钮13在壳体12的移动过程中,即可运动至定位缺口444处,并限位于定位缺口444内,如此壳体12在定位钮13的限位作用下,便不在移动,这样可实现对壳体12的运动行程的定量控制,避免壳体12发生无效移动,实现了用户握持壳体12移动的省力化设计。
111.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壳体12相邻于撑板20的位置设置有魔术贴14,清洁件30通过魔术贴14和壳体12相连接。具体地,作为清洁件30和壳体12的具体连接方式,壳体12上可设置有魔术贴14,清洁件30通过魔术贴14和壳体12相连接,这样一方面保证了自卸式扫把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清洁件30和壳体12的连接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使得清洁件30在和壳体12相分离时,容易和壳体12分开。
112.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主体件10包括握杆11和设置于握杆11靠近撑板20的一端的壳体12,壳体12的两端分别与握杆11和撑板20连接,清洁件30与壳体12的两侧连接,脱离机构40用于带动壳体12和撑板20相对运动,以使清洁件30和主体件10相分离。
113.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脱离机构40可以是套设于握杆11上,也可以是设置于握杆11内,并能够相对于握杆11滑动,清洁件30与壳体12的两侧通过魔术贴14相连接,脱离机构40沿握杆11运动,并和清洁件30相抵接,从而带动清洁件30和主体件10相分离。
114.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撑板20的板面和主体件10的长度方向一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撑板20的板面和主体件10的长度方向一致是指,撑板20的板面的延伸方向和主体件10,特别是主体件10的握杆11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包括不限于延伸方向和握杆11的长度方向完全重合,也允许存在有一定的角度差),这样撑板20能够实现尽可能地向主体件10外延伸,从而实现对尺寸更大的清洁件30的有效支撑。
115.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清洁件30可以是袋状件,袋状件包覆于撑板20,且袋状件的边缘通过魔术贴14和壳体12相连接。同时,清洁件30也可以是条形件,条形件至少部分包覆于撑板20的相对两面,且条形件长度或宽度方向的两边缘处通过魔术贴14和壳体12的相对两侧壁相连接。
116.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