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及其锅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68131发布日期:2022-01-26 21:58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及其锅盖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一种烹饪器具及其锅盖。


背景技术:

2.电压力锅现已是常见的厨房用烹饪器具,锅盖与锅体通过锅牙锁合,使烹饪腔形成密封腔以进行压力。锅盖上设有排气管及封堵排气管的排气口的限压阀,当压力达到预设值时,限压阀打开排气口,使烹饪腔对外排气降压,当到达安全压力值时,锅盖才可以安全打开。常见的限压阀为重力限压阀和电磁阀,但是这两种限压阀结构复杂,制造成本较高。
3.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烹饪器具及其锅盖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及其锅盖,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限压阀。
5.具体地,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烹饪器具的锅盖,设有排气管及限压阀,所述排气管的顶部伸入所述限压阀内并设有排气口,所述限压阀还包括位于所述排气口正上方的双金属片,所述排气管的顶部设有环绕所述排气口的密封圈,所述双金属片初始状态下向下抵压所述密封圈封闭所述排气口,变形后与所述密封圈分离。本技术烹饪器具锅盖的限压阀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6.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排气管设有贯穿的排气通道,所述密封圈安装在所述排气通道内,所述密封圈向上凸出所述排气通道,可确保双金属片能够与密封圈紧密贴合,可靠封闭排气口。
7.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排气通道内设有台阶面,所述密封圈抵压在所述台阶面上,可方便固定及定位密封圈。
8.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限压阀包括底座及阀盖,所述阀盖盖合在所述底座上,并与所述底座卡扣连接,所述双金属片定位在所述底座及所述阀盖形成的限位间隙内。如此设计,限压阀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9.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底座设有环形底壁及自所述底壁向上延伸的第一侧壁,所述阀盖设有顶壁及自所述顶壁向下延伸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上下之间形成限位间隙,所述双金属片的边缘位于所述限位间隙内。双金属片可靠的限制在底座与阀盖之间。
10.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双金属片初始状态下呈中心下凹的球面状并支撑在所述第二侧壁及所述密封圈之间,变形后呈中心上凸的球面状并支撑在所述第一侧壁上。采用球面的设计,可提高密封圈的密封性能,确保双金属片可靠封闭排气口。
11.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侧壁包括若干个弹性壁,所述弹性壁的外侧面设有凸块,所述第二侧壁设有与所述凸块卡扣配合的扣孔。可使阀盖不脱离底座,进而可靠固定双金属片。
12.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底座设有环形底壁及自所述底壁向下延伸的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设有贯通的若干通孔。双金属片离开排气口,排气口被打开,气体向下经过通孔向外排出。
13.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还包括上盖,所述上盖设有容纳所述限压阀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卡槽,所述底座设有旋转卡入所述卡槽的卡块。可方便的将限压阀组装固定至上盖上。
14.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及前述锅盖。本技术烹饪器具的限压阀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15.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16.图1为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锅盖的立体组合图。
17.图2为锅盖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18.图3为锅盖的限压阀的立体分解图。
19.图4为锅盖的剖面图的局部放大图。
20.图5与图4相似,其中排气管处于排气状态。
21.附图标记说明:
22.排气管1、进气口11、排气口12、密封圈13、排气通道14、台阶面141、限压阀2、底座21、底壁211、第一侧壁212、弹性壁213、凸块214,第三侧壁215、卡块216、阀盖22、顶壁221、第二侧壁222、阶梯面223、扣孔224、双金属片23、中部231、边缘232、空腔24、通孔25、限位间隙26、上盖3、凹槽31、卡槽32。
具体实施方式
23.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装置、系统、设备和方法的例子。
24.参考图1及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包括锅盖及锅体(未图示),锅盖与锅体(未图示)之间形成烹饪腔(未图示),锅盖上设有排气管1及限压阀2,排气管1的底部设有位于烹饪腔(未图示)内的进气口11,顶部设有排气口12;限压阀2罩在排气管1的顶部,用于控制排气口12的打开及闭合,进而控制排气管1的排气动作。
25.参考图3至图4所示,限压阀2包括底座21、阀盖22及双金属片23,阀盖22盖合在底座21上,与底座21共同形成空腔24,双金属片23设置在底座21与阀盖22之间位于空腔24内。排气管1的顶部伸入限压阀2的空腔24内,双金属片23位于排气口12的正上方。排气管1的顶部还设有环绕排气口12的密封圈13,双金属片23初始状态下向下抵压密封圈13封闭排气口12,使排气口12处于闭合状态,排气管1无法对外排气。双金属片23由热膨胀系数不同的两种金属片贴合而成,在温度发生改变时发生变形。参考图5所示,烹饪腔内的温度持续上升使排气口12处的温度到达一定数值时,双金属片23受高温影响发生变形,双金属片23变形
后与密封圈13分离,排气口12处于打开状态,限压阀2还设有通孔25(后面详述),一旦排气口12打开,排气管1即可通过排气口12及通孔25对外部排气。本技术烹饪器具锅盖的限压阀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26.排气管1设有上下贯穿的排气通道14,密封圈13由上向下安装在排气通道14内,密封圈13的顶部向上凸出排气通道14,密封圈13的外壁与排气通道14的内壁紧密配合。气体仅能由排气管1最顶侧的开口,即密封圈13的顶侧开口排出,也就是说密封圈13的顶侧开口即是排气管1的排气口12。密封圈13的顶部向上凸出排气通道14可确保双金属片23能够与密封圈13紧密贴合,实现双金属片23对排气口12的封闭。
27.排气通道14为上大下小的台阶孔,其内设有台阶面141,密封圈13的底面抵压在台阶面141上,方便固定及定位密封圈13的组装位置。设计时密封圈13的高度略大于排气管1的顶面至台阶面141的高度。
28.本实施方式中,密封圈13嵌装在排气通道14内;作为一种简单的替换实施方式,密封圈也可以以套在排气管1顶部外侧的方式环绕排气口,同样金属片配合密封圈同样可以实现对排气口的封闭。
29.双金属片23定位在底座21及阀盖22形成的限位间隙26内,参考图3及图5所示,下面将具体说明。
30.底座21设有环形底壁211及自底壁211向上延伸的第一侧壁212,阀盖22设有顶壁221及自顶壁221向下延伸的第二侧壁222,阀盖22盖合在底座21后,第一侧壁212位于第二侧壁222的正上方,第一侧壁212与第二侧壁222上下之间形成前述限位间隙26,双金属片23的边缘232位于限位间隙26内,借此将双金属片23可靠的限制在底座21与阀盖22之间,无需特意设计用于固定双金属片23的固定结构,限压阀2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在本实施方式中,阀盖22的第二侧壁222设有位于内侧的阶梯面223及位于外侧的底面(未标号),其中阶梯面223与第一侧壁212形成该限位间隙26,底面(未标号)抵压在底座21的底壁211上。设计时,双金属片23的直径大于第一侧壁212的外径但略小于台阶面141的外径。
31.双金属片23初始状态下呈中心下凹的球面状,变形后呈中心上凸的球面状。初始状态下,双金属平支撑在第二侧壁222及密封圈13之间,具体的,双金属片23的中部231抵压密封圈13,边缘232抵压第二侧壁222。采用球面的设计,双金属片23中部231可略突伸入密封圈13的圈口,即排气口12,提高密封圈13的密封性能,确保可靠封闭排气口12。
32.密封圈13与第二侧壁222的距离小于双金属片23的高度,因此初始状态下,双金属片23相当于处于被上下挤压状态,确保双金属片23保持紧紧贴合密封圈13,封闭排气口12。双金属片23变形后,双金属片23的边缘232支撑在第一侧壁212,中部231上凸离开密封圈13,密封圈13与双金属片23之间形成空隙,打开排气口12。此时的第二侧壁222与双金属片23不接触,双金属片23处于自然状态。
33.第一侧壁212包括若干个弹性壁213,弹性壁213的外侧面设有凸块214,第二侧壁222设有与凸块214卡扣配合的扣孔224,第一侧壁212与第二侧壁222卡扣连接,可使阀盖22不脱离底座21,进而保证双金属片23的边缘232可靠的设置在限位间隙26内。
34.组装时,先将双金属片23放置在位于底座21顶面上,再将阀盖22盖合在底座21上,第一侧壁212与第二侧壁222相互扣合,第一侧壁212抵压在底壁211上。
35.双金属片23是整片结构,无穿孔结构,阀盖22的顶壁221也无穿孔结构,气体无法
向上顺畅流动,故,前述通孔25设置在底座21上。参考图3及图5所示,底座21还设有自底壁211向下延伸的第三侧壁215,第三侧壁215设有贯通的若干通孔25。排气口12被打开后,气体向下经过通孔25向外排出。
36.回到图2所示,锅盖包括塑胶上盖3,上盖设有容纳限压阀2的凹槽31,凹槽31内设有若干l形的卡槽32,限压阀2的底座21外侧设有若干卡块216,卡块216旋转卡入卡槽32内将限压阀2固定在凹槽31内,可方便的将限压阀2组装固定至上盖3上。
37.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
“”
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38.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下”、“左”、“右”、“前”、“后”、“厚度”、“径向”、“轴向”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特征相对于另一个特征的关系,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可以理解,根据产品摆放位置的不同,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并不应当理解为限制。另外,本文使用的描述词“水平”并非完全等同于沿着垂直于重力方向,允许有一定角度的倾斜。
[0039]“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0040]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在
…”
另外一个元件上,它可以是直接在另外一个元件的表面,也可以是与另外一个元件的表面相隔一段距离。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0041]
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42]
应当理解,本技术说明书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多个”或“多层”等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
[0043]
本技术烹饪器具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