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洗功能显性化的蒸汽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03481发布日期:2022-06-24 23:37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清洗功能显性化的蒸汽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清洗功能显性化的蒸汽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现有的蒸汽烹饪装置通常包括蒸汽发生器和用于为蒸汽发生器提供液体的水箱,当使用蒸汽烹饪装置时,利用蒸汽发生器加热水产生蒸汽,以为食物烹饪提供蒸汽热源。但在使用非纯水加热时蒸汽发生器会产生水垢,尤其在水质偏硬的地区使用,水垢问题会更加严重。并且随着结垢时间延长,水垢清洗难度会越大,最终导致管路堵塞。为了减缓甚至消除这些水垢,通常会向水箱中注入除垢剂如柠檬酸等,结合蒸汽烹饪器具的清洗程序对蒸汽发生器等进行清洗工作,清洗工作完成后再次往水箱加水,再次运行清洗程序用以清洗残留除垢剂。
3.上述清洗方式用户体验不明显,没有明确的操作指示来提醒用户需要对蒸汽发生器等进行除垢,给用户产生不需要清洗水垢的错觉,导致用户不会定期保养,使用一段时间后,蒸汽发生器因水垢堵塞而不能工作。而且在进行清洗时,需要在第一次运行清洗程序时往水箱内加入除垢剂,并加水搅拌充分后启动清洗流程,清洗完成后需要再往水箱倒入清水并再一次运行清洗程序以冲洗残渣,操作较为复杂且清洗时间较长,而且需要用户时刻看守才能完成整个清洗过程,无法实现一键自动除垢,严重影响消费者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引流式蒸汽烹饪器具清洗功能显性化的蒸汽烹饪器具,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清洗功能显性化的蒸汽烹饪器具,包括机体、设置于所述机体的蒸汽发生器和用于向所述蒸汽发生器提供液体的水箱,所述水箱具有用于盛放原水的第二储液腔,所述机体设有位于所述水箱外侧的第一储液腔、与所述第一储液腔连通的除垢剂投放口、连通所述第一储液腔和所述第二储液腔的连通孔、以及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储液腔和所述蒸汽发生器的流体排放口,所述第二储液腔内的原水经所述连通孔流入所述第一储液腔并自所述流体排放口排出。
7.本技术中的所述蒸汽烹饪器具还具有下述附加技术特征:
8.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储液腔内的滤网,所述滤网与所述流体排放口之间形成有过流空间。
9.所述连通孔与所述过流空间连通,且所述连通孔的位置高度低于所述滤网的位置高度。
10.所述滤网能够自所述第一储液腔取放。
11.所述机体还设有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除垢剂投放口的防尘盖,所述防尘盖的外表面构成所述机体外表面的一部分。
12.所述防尘盖与所述除垢剂投放口密封配合。
13.所述防尘盖可取放地设置于所述机体。
14.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锅盖和具有烹饪腔的内胆,所述机体设有与所述内胆适配的容腔,所述锅盖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烹饪腔,所述除垢剂投放口位于所述容腔的顶部开口的一侧;
15.所述锅盖设有用于避让所述防尘盖的避让凹槽;或者,所述机体设有与所述防尘盖适配的凹腔,所述防尘盖盖合所述除垢剂投放口的状态下,所述防尘盖的上表面与所述除垢剂投放口的上边沿齐平。
16.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机体的清洗筒,所述清洗筒内形成有所述第一储液腔。
17.所述清洗筒内置于所述机体。
18.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9.1.通过将第一储液腔设置在所述水箱的外侧,显性化第一储液腔的存在,用户在使用完烹饪器具后可以观察到第一储液腔,提醒用户需要对烹饪器具进行除垢,从而保证蒸汽发生器及管道的清洁度,延长蒸汽发生器的使用寿命,提升用户的保养意识。同时所述第一储液腔和所述第二储液腔通过连通孔连通,且所述第二储液腔内的原水经所述连通孔流入所述第一储液腔并自所述流体排放口排出,当用户需要对烹饪器具进行清洗除垢时,在第一储液腔内放入除垢剂,在第二储液腔内注入原水,由于第一储液腔与第二储液腔是连通的,因此在第二储液腔内注入原水后,通过连通器原理,原水会自动向第一储液腔内流动,且第一储液腔内部水位与第二储液腔内部水位保持等高,原水进入第一储液腔后会对第一储液腔内的除垢剂进行溶解稀释,用户打开烹饪器具的清洗模式后,稀释后的除垢剂会通过流体排放口进入到蒸汽发生器内,对蒸汽发生器以及管路等进行除垢。同时随着第一储液腔内液位的不断降低,原水会不断进入到第一储液腔内,达到进一步稀释除垢剂的效果,进一步稀释后的除垢剂会流入蒸汽发生器内,起到冲刷管道和蒸汽发生器内水垢残渣的作用,无需用户向水箱内二次注水以对管路及蒸汽发生器进行冲洗,实现了省步骤的清洗操作,提升用户体验,而且整体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便于装配。
20.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在第一储液腔内设置滤网,使得除垢剂内的杂质得以被过滤掉,避免这些杂质随液体流入蒸汽发生器等部件中导致其发生堵塞的情况,保证清洗过程顺利进行。而且如若投放的除垢剂为固态的,过滤网还可以对其进行遮挡阻拦,当第二储液腔内的原水经连通孔进入第一储液腔时,可以对固态除垢剂颗粒进行溶解,经充分溶解后再进入蒸汽发生器等部件进行除垢,避免除垢剂还未经过稀释便进入到蒸汽发生器内的情况,既避免了堵塞,又提升了溶解、除垢效果。同时所述滤网与所述流体排放口之间形成有过流空间,液体通过滤网后可以在过流空间的作用下起到一定的缓冲,从而提升液体自流体排放口排出的流动速率,缩短清洗时间,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2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将所述连通孔与所述过流空间设置为连通,且所述连通孔的位置高度低于所述滤网的位置高度,提升原水涌入第一储液腔的流动速率,从而提高除垢剂的稀释速率,同时原水自下而上涌入第一储液腔,相较于自上而下的涌入方式,可以推动除垢剂(尤其是固体除垢剂)上涌,并在上涌的过程中起到充分搅拌除垢剂的作用,使除垢剂在短时间内能够更加快速的溶解,提升溶解速率和除垢效果。
22.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将滤网设置为能够自所述第一储液腔取放的形式,使得用户在清洗完烹饪装置后,可将滤网取出来进行清洗和更换,更加方便快捷,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避免滤网长时间使用过后积存较多的杂质导致液体通过滤网不顺畅和水质污染的情况。
23.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在机体设置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除垢剂投放口的防尘盖,避免外部的杂质通过除垢剂投放口进入到第一储液腔内,保证第一储液腔内的清洁,同时所述防尘盖的外表面构成所述机体外表面的一部分,降低防尘盖的占用空间,使得整机的结构更加紧凑和整体,而且所述防尘盖的外置起到了显性化所述第一储液腔存在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示用户烹饪器具存在清洗需求。
24.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将所述防尘盖与所述除垢剂投放口设置为密封配合的形式,使得第一储液腔内随着液体的减少,由于防尘盖与第一储液腔密封配合,外界的空气不能进入到第一储液腔内,第一储液腔内能够形成一个微负压的环境,而此时的第二储液腔是和外界相连通的,因此第二储液腔内为大气压,在压差的作用下,第二储液腔内的液体经引流通道流入第一储液腔内,实现对清洗液的充分稀释,并起到冲刷管道和蒸汽发生器内水垢残渣的作用。
25.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将所述防尘盖设置为可取放地设置于所述机体,便于用户对防尘盖进行清洗,同时能够有效避免在清洗防尘盖时清洗水流入第一储液腔内对第一储液腔造成污染的情况。
26.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锅盖和具有烹饪腔的内胆,所述机体设有与所述内胆适配的容腔,所述锅盖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烹饪腔,通过将所述除垢剂投放口设置在位于所述容腔的顶部开口的一侧,使得用户更容易观察到第一储液腔的存在,明示用户需要对器具进行除垢,提升用户的保养意识。同时通过在锅盖上设有用于避让所述防尘盖的避让凹槽,锅盖盖合后防尘盖会进入到避让凹槽内,避免锅盖盖合后锅盖与防尘盖发生干涉的情况。
27.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实现方式,通过将所述机体设有与所述防尘盖适配的凹腔,且所述防尘盖盖合所述除垢剂投放口的状态下,所述防尘盖的上表面与所述除垢剂投放口的上边沿齐平,避免锅盖盖合后锅盖与防尘盖发生干涉的情况,同时避免了防尘盖外凸与机体导致两者之间产生清洗死角的情况,方便对机体的清洗,而且有助于提高整机的整体性和美观性。
28.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将所述烹饪器具设置为还包括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机体的清洗筒,且所述清洗筒内形成有所述第一储液腔,使得用户在需要对第一储液腔进行清洗时,可将清洗筒拆卸下来进行清洗,更加方便快捷。
29.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将所述清洗筒设置为内置于所述机体的形式,实现对清洗筒隐藏安装,提升了整机的整体性和美观性。而且借助机体内部冗余空间实现清洗筒的安装,提升整机的紧凑性,有助于整机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30.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1.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蒸汽烹饪器具的爆炸图;
32.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蒸汽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33.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图;
34.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机体的剖视图;
35.图5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清洗筒的结构示意图;
36.图6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防尘盖的结构示意图。
37.其中,
38.1-机体、11-连通孔、12-流体排放口、13-凹腔;
39.2-锅盖;
40.3-内胆、31-烹饪腔;
41.4-水箱、41-第二储液腔;
42.5-防尘盖;
43.6-清洗筒、61-第一储液腔、62-除垢剂投放口、63-过流空间;
44.7-蒸汽发生器;
45.8-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46.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47.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8.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9.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51.如图1、图2所示,一种清洗功能显性化的蒸汽烹饪器具,包括机体1、设置于所述机
体1的蒸汽发生器7和用于向所述蒸汽发生器7提供液体的水箱4,所述水箱4具有用于盛放原水的第二储液腔41,所述机体1设有位于所述水箱4外侧的第一储液腔61、与所述第一储液腔61连通的除垢剂投放口62、连通所述第一储液腔61和所述第二储液腔41的连通孔11、以及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储液腔61和所述蒸汽发生器7的流体排放口12,所述第二储液腔41内的原水经所述连通孔11流入所述第一储液腔61并自所述流体排放口12排出。
52.本技术中所述原水指代的是非纯净水,即市政自来水,当然,第二储液腔41内也可以注入纯水、蒸馏水等,在此不再赘述。同时第一储液腔61内在烹饪器具的清洗模式下注入的是除垢剂,在烹饪器具的烹饪模式下,所述第一储液腔61内可以注入原水、纯净水或蒸馏水等,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除垢剂为柠檬酸颗粒,柠檬酸通常为食品级柠檬酸,由此配置的除垢剂既安全卫生,也不会对蒸汽发生器7和管路造成损伤,当然,本技术中所述的除垢剂并不局限于固态柠檬酸颗粒,还可以是水和柠檬酸配置的高浓度柠檬酸试剂,当然还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其它的除垢剂(如小苏打、醋酸等)。
53.通过将第一储液腔61设置在所述水箱4的外侧,显性化第一储液腔61的存在,用户在使用完烹饪器具后可以观察到第一储液腔61,提醒用户需要对烹饪器具进行除垢,从而保证蒸汽发生器7及管道的清洁度,延长蒸汽发生器7的使用寿命,提升用户的保养意识。同时所述第一储液腔61和所述第二储液腔41通过连通孔11连通,且所述第二储液腔41内的原水经所述连通孔11流入所述第一储液腔61并自所述流体排放口12排出,当用户需要对烹饪器具进行清洗除垢时,在第一储液腔61内放入除垢剂,在第二储液腔41内注入原水,由于第一储液腔61与第二储液腔41是连通的,因此在第二储液腔41内注入原水后,通过连通器原理,原水会自动向第一储液腔61内流动,且第一储液腔61内部水位与第二储液腔41内部水位保持等高,原水进入第一储液腔61后会对第一储液腔61内的除垢剂进行溶解稀释,用户打开烹饪器具的清洗模式后,稀释后的除垢剂会通过流体排放口12进入到蒸汽发生器7内,对蒸汽发生器7以及管路等进行除垢。同时随着第一储液腔61内液位的不断降低,原水会不断进入到第一储液腔61内,达到进一步稀释除垢剂的效果,进一步稀释后的除垢剂会流入蒸汽发生器7内,起到冲刷管道和蒸汽发生器7内水垢残渣的作用,无需用户向水箱4内二次注水以对管路及蒸汽发生器7进行冲洗,实现了省步骤的清洗操作,提升用户体验,而且整体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便于装配。
5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图3所示,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储液腔61内的滤网8,所述滤网8与所述流体排放口12之间形成有过流空间63。
55.通过在第一储液腔61内设置滤网8,使得除垢剂内的杂质得以被过滤掉,避免这些杂质随液体流入蒸汽发生器7等部件中导致其发生堵塞的情况,保证清洗过程顺利进行。而且如若投放的除垢剂为固态的,过滤网8还可以对其进行遮挡阻拦,当第二储液腔41内的原水经连通孔11进入第一储液腔61时,可以对固态除垢剂颗粒进行溶解,经充分溶解后再进入蒸汽发生器7等部件进行除垢,避免除垢剂还未经过稀释便进入到蒸汽发生器7内的情况,既避免了堵塞,又提升了溶解、除垢效果。同时所述滤网8与所述流体排放口12之间形成有过流空间63,液体通过滤网8后可以在过流空间63的作用下起到一定的缓冲,从而提升液体自流体排放口12排出的流动速率,缩短清洗时间,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56.进一步地,如图2、图3所示,所述连通孔11与所述过流空间63连通,且所述连通孔11的位置高度低于所述滤网8的位置高度。
57.通过将所述连通孔11与所述过流空间63设置为连通,且所述连通孔11的位置高度低于所述滤网8的位置高度,提升原水涌入第一储液腔61的流动速率,从而提高除垢剂的稀释速率,同时原水自下而上涌入第一储液腔61,相较于自上而下的涌入方式,可以推动除垢剂(尤其是固体除垢剂)上涌,并在上涌的过程中起到充分搅拌除垢剂的作用,使除垢剂在短时间内能够更加快速的溶解,提升溶解速率和除垢效果。
5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滤网8与第一储液腔61的相对关系不做具体限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滤网8能够自所述第一储液腔61取放。
59.通过将滤网8设置为能够自所述第一储液腔61取放的形式,使得用户在清洗完烹饪装置后,可将滤网8取出来进行清洗和更换,更加方便快捷,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避免滤网8长时间使用过后积存较多的杂质导致液体通过滤网8不顺畅和水质污染的情况。
6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6所示,所述机体1还设有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除垢剂投放口62的防尘盖5,所述防尘盖5的外表面构成所述机体1外表面的一部分。
61.通过在机体1设置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除垢剂投放口62的防尘盖5,避免外部的杂质通过除垢剂投放口62进入到第一储液腔61内,保证第一储液腔61内的清洁,同时所述防尘盖5的外表面构成所述机体1外表面的一部分,降低防尘盖5的占用空间,使得整机的结构更加紧凑和整体,而且所述防尘盖5的外置起到了显性化所述第一储液腔61存在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示用户烹饪器具存在清洗需求。
62.进一步地,所述防尘盖5与所述除垢剂投放口62密封配合。
63.通过将所述防尘盖5与所述除垢剂投放口62设置为密封配合的形式,使得第一储液腔61内随着液体的减少,由于防尘盖5与第一储液腔61密封配合,外界的空气不能进入到第一储液腔61内,第一储液腔61内能够形成一个微负压的环境,而此时的第二储液腔41是和外界相连通的,因此第二储液腔41内为大气压,在压差的作用下,第二储液腔41内的液体经引流通道流入第一储液腔61内,实现对清洗液的充分稀释,并起到冲刷管道和蒸汽发生器7内水垢残渣的作用。
6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防尘盖5与除垢剂投放口62密封配合的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是在防尘盖5的下部和/或除垢剂投放口62处安装相互配合的密封件,也可以是在防尘盖5的下部设置向下延伸以能够伸入所述第一储液腔61内的密封部,实现防尘盖5与除垢剂投放口62的密封配合。
6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防尘盖5与机体1的相对关系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为以下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
66.实施例1: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防尘盖5可取放地设置于所述机体1。
67.通过将所述防尘盖5设置为可取放地设置于所述机体1,便于用户对防尘盖5进行清洗,同时能够有效避免在清洗防尘盖5时清洗水流入第一储液腔61内对第一储液腔61造成污染的情况。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防尘盖5可取放的设置于机体1的方式不做具体限定,两者可以是分体式部件并可直接取放,两者也可以是通过卡扣、磁吸、螺纹配合等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在此不再赘述。
68.实施例2: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防尘盖5铰接于所述除垢剂投放口62,使得除垢剂投放口62打开状态时,防尘盖5仍然与除垢剂投放口62连接,避免防尘盖5丢失,提升用户使用
体验。
6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4所示,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锅盖2和具有烹饪腔31的内胆3,所述机体1设有与所述内胆3适配的容腔,所述锅盖2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烹饪腔31,所述除垢剂投放口62位于所述容腔的顶部开口的一侧。通过将所述除垢剂投放口62设置在位于所述容腔的顶部开口的一侧,使得用户更容易观察到第一储液腔61的存在,明示用户需要对器具进行除垢,提升用户的保养意识。
7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防尘盖5与锅盖2的相对关系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为以下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
71.实施例1: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锅盖2设有用于避让所述防尘盖5的避让凹槽。
72.通过在锅盖2上设有用于避让所述防尘盖5的避让凹槽,锅盖2盖合后防尘盖5会进入到避让凹槽内,避免锅盖2盖合后锅盖2与防尘盖5发生干涉的情况。
73.实施例2: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机体1设有与所述防尘盖5适配的凹腔13,所述防尘盖5盖合所述除垢剂投放口62的状态下,所述防尘盖5的上表面与所述除垢剂投放口62的上边沿齐平。
74.通过将所述机体1设有与所述防尘盖5适配的凹腔13,且所述防尘盖5盖合所述除垢剂投放口62的状态下,所述防尘盖5的上表面与所述除垢剂投放口62的上边沿齐平,避免锅盖2盖合后锅盖2与防尘盖5发生干涉的情况,同时避免了防尘盖5外凸与机体1导致两者之间产生清洗死角的情况,方便对机体1的清洗,而且有助于提高整机的整体性和美观性。
7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图4、图5所示,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机体1的清洗筒6,所述清洗筒6内形成有所述第一储液腔61。
76.通过将所述烹饪器具设置为还包括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机体1的清洗筒6,且所述清洗筒6内形成有所述第一储液腔61,使得用户在需要对第一储液腔61进行清洗时,可将清洗筒6拆卸下来进行清洗,更加方便快捷。当然,本技术中所述的第一储液腔61不仅限于上述在清洗筒6内形成,其还可以是直接成型于机体1上的腔室,简化了整机零部件,使整机结构更加紧凑,降低占用空间。
77.进一步地,如图1、图2所示,所述清洗筒6内置于所述机体1。
78.通过将所述清洗筒6设置为内置于所述机体1的形式,实现对清洗筒6隐藏安装,提升了整机的整体性和美观性。而且借助机体1内部冗余空间实现清洗筒6的安装,提升整机的紧凑性,有助于整机的小型化。
79.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图1给出了本技术中一种实施例下的蒸汽烹饪器具的结构造型,但其并不能构成对本技术中所述蒸汽烹饪器具的限定,本技术中所述蒸汽烹饪器具的结构造型还可以是具有类u型框架的机体,所述机体设有锅具取放空间,所述水箱11设置于所述机体,所述蒸汽发生器32设置于所述机体内,所述机体设置有机头,所述机头设有蒸汽排放口,所述机体可移动以与位于所述锅具取放空间的锅具对接,以实现蒸汽输送,该类构型的蒸汽烹饪器具亦可以使用本技术中的所述水箱11,以及应用该水箱11实现免二次注水的除垢操作。对于该类蒸汽烹饪器具而言,因锅具可以直接放置于所述锅具取放空间,所述第一储液腔61在机体的设置位置会与图1中的位置明显不同,且因锅具的锅盖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与第一储液腔61及防尘盖5发生干涉,因此上述关于锅盖2与防尘盖5之间的防干涉设计可以省略。
80.此外,本技术中蒸汽烹饪器具所使用的水箱4以及第一储液腔61的结构,同时为其它的带有水箱4以及第一储液腔61且使用原水工作的设备的除垢方案提供了借鉴意义。
81.本技术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82.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8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