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具本体及多功能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64348发布日期:2022-04-22 10:49阅读:77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多功能厨具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厨具本体及多功能厨具。


背景技术:

2.众所周知,现有的厨房小家电大多数都是单一功能,但是,在烹饪烹饪过程中需要用到多种功能,例如:切丝切片功能、加热烹煮,压力锅功能等,若搅拌加热在一台机上实现,而电压力锅又在另一台机上实现,厨房小家电的功能单一使得用户在使用这些功能时需要使用不动的机种才能实现不同功能,并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不便。
3.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厨具本体及多功能厨具,其实现一机多能,减少自然资源重复投入,同时减少消费者使用空间,方便使用各种功能,提高使用效率。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6.一种厨具本体,包括有本体和装设于本体内的电动模块、第一电热模块,其中:
7.所述本体具有第一安装位、第二安装位,所述第一电热模块设置于第一安装位内,所述电动模块包括有传动电机和由传动电机驱动的旋转传动头,所述旋转传动头露于第一安装位内;所述第二安装位上设置有电性接头;所述本体上设置有操控模块,所述操控模块分别连接电动模块、第一电热模块、电性接头。
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本体内设置有风道,所述风道内设置有送风风叶,所述风道于第二安装位形成有风口;以及,所述本体内设置有送风电机,所述送风电机驱动连接于送风风叶。
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风道内设置有第二电热模块,所述送风风叶朝向第二电热模块吹风,所述第二电热模块连接于操控模块。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本体包括有底盖及大身,所述大身具有顶壁、设置于顶壁上的通孔及一体成型连接于顶壁周缘的周侧壁;所述第一安装位设置于通孔内;所述顶壁上凸设有承接凸部,所述第二安装位设置于承接凸部上,所述风口设置于承接凸部的顶部,所述电性接头设置于承接凸部的顶部且位于风口的一旁;所述底盖组装于周侧壁的底部。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大身内对应通孔处装设有隔热罩,所述隔热罩具有隔热底板和一体连接于隔热底板周缘上侧的隔热侧板,所述隔热侧板的上端衔接于通孔的周缘下侧;所述隔热底板设置有第一避让孔,所述旋转传动头向上穿过第一避让孔,所述传动电机安装于隔热罩的外侧且位于承接凸部的下方区域,所述传动电机经皮带传动旋转传动头,所述皮带位于隔热底板的下方;所述第一电热模块位于隔热底板的上方。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电热模块上设置有贯通第一避让孔的第二避让孔;在第二避让孔内装设有底部温度传感器,所述底部温度传感器连接于操控模块。
13.一种多功能厨具,包括有厨具本体和可取放式换载于厨具本体上的两种以上的食物加工腔室模块;所述厨具本体为前述的厨具本体。
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食物加工腔室模块分别为食物料理杯模块、压力锅模块、电饭锅模块、蒸锅模块、空炸锅模块中任意两种以上。
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食物料理杯模块包括有第一杯身模块、料理杯刀模块和杯盖模块,所述第一杯身模块安装有料理杯轴,所述料理杯轴伸出第一杯身模块的底部,所述料理杯刀模块位于第一杯身模块内部且安装于料理杯轴,所述食物料理杯模块放置于第一安装位,所述料理杯轴连接于旋转传动头;
16.和/或:所述压力锅模块包括压力锅胆组件、压力锅盖组件,所述压力锅盖组件设置有浮子阀组件、安全阀组件、温度传感组件,所述压力锅盖组件具有往外延伸的第一搭接部,所述第一搭接部上设置有第一适配接头;所述压力锅胆组件放置于第一安装位,所述压力锅盖组件的第一搭接部位于第二安装位,所述第一适配接头与电性接头形成电性连接;
17.和/或:所述电饭锅模块包括有电饭锅胆组件、电饭锅盖,所述电饭锅胆组件放置于第一安装位;
18.和/或:所述蒸锅模块包括有第二杯身模块、蒸笼模块,所述第二杯身模块放置于第一安装位;
19.和/或:所述空炸锅模块包括有空炸锅胆组件、空炸机头,所述空炸机头具有往外延伸的第二搭接部,所述第二搭接部上设置有第二适配接头,所述空炸锅胆组件放置于第一安装位;所述空炸机头的第二搭接部位于第二安装位,所述第二适配接头与电性接头形成电性连接。
2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空炸机头内设置有机头内风道、给风电机、给风风叶、空炸发热模块;
21.或者,所述空炸机头内设置有机头内风道、空炸发热模块,所述空炸机头内不设置给风电机及给风风叶;
22.或者,所述空炸机头内设置有机头内风道,所述空炸机头内不设置给风电机、给风风叶及空炸发热模块。
2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对厨具本体的结构改进,提供一种以电动类为基础增加电热、第一安装位及第二安装位的厨具本体,可换载不同的食物加工腔室模块以形成联合厨具,使一机多能,减少自然资源重复投入,尤其塑料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减少消费者使用空间,方便使用各种功能,提高使用效率,迎合万物互联。厨具本体提供电动、电热两类模块,依据烹饪需要选择使用。
24.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厨具本体的立体示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厨具本体的分解示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厨具本体的截面示图;
28.图4是将食物料理杯模块加载应用至实施例一的厨具至本体的分解示图;
29.图5是将食物料理杯模块加载应用至实施例一的厨具本体的组装截面示图;
30.图6是将压力锅模块换载应用至实施例一的厨具本体的分解示图;
31.图7是将压力锅模块换载应用至实施例一的厨具本体的组装截面示图;
32.图8是将电饭锅模块换载应用至实施例一的厨具本体的分解示图;
33.图9是将电饭锅模块换载应用至实施例一的厨具本体的组装截面示图;
34.图10是将蒸锅模块换载应用至实施例一的厨具本体的分解示图;
35.图11是将蒸锅模块换载应用至实施例一的厨具本体的组装截面示图;
36.图12是将第一种空炸锅模块换载应用至实施例二的厨具本体的分解示图;
37.图13是图12所示空炸锅模块的空炸机头的分解示图;
38.图14是将图12所示空炸锅模块换载应用至实施例二的厨具本体的组装截面示图;
39.图15是将第二空炸锅模块换载应用至实施例一的厨具本体的分解示图;
40.图16是图15所示空炸锅模块的空炸机头的分解示图;
41.图17是将图15所示空炸锅模块换载应用至实施例一的厨具本体的组装截面示图;
42.图18是将第三空炸锅模块换载应用至实施例三的厨具本体的分解示图;
43.图19是图18所示空炸锅模块的空炸机头的分解示图;
44.图20是将图18所示空炸锅模块换载应用至实施例三的厨具本体的组装截面示图。
45.附图标识说明:
46.厨具本体100
47.电动模块101、第一电热模块102、第二电热模块103、送风风叶104、送风电机1041、操控模块105、第一安装位106、第二安装位107、传动电机1011、旋转传动头108、风道109、风口110、电性接头111、电源控制模块112、底盖113、大身114、顶壁115、通孔116、周侧壁117、承接凸部118、隔热罩119、隔热底板120、隔热侧板121、第一避让孔122、皮带123、第二避让孔124、环形装配槽125、底部温度传感器126
48.食物料理杯模块200
49.第一杯身模块201、料理杯刀模块202、杯盖模块203、料理杯轴204、杯把手205、小量杯206
50.压力锅模块300
51.压力锅胆组件301、压力锅盖组件302、钢盖303、浮子阀组件304、安全阀组件305、温度传感组件306、盖密封圈307、第一搭接部308、第一适配接头3081
52.电饭锅模块400
53.电饭锅胆组件401、电饭锅盖402
54.蒸锅模块500
55.第二杯身模块501、蒸笼模块502、蒸笼体503、蒸笼盖504、
56.空炸锅模块600
57.空炸锅胆组件601、空炸机头602、机头罩603、风口配件604、给风电机605、散热风叶606、给风风叶607、风罩608、反射罩609、空炸发热模块610、挡罩611、第二搭接部612、第二适配接头6121。
具体实施方式
58.请参照图1至图20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多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59.如图1至图3所示,其显示了实施例一所示的一种厨具本体,其是以电动类为基础增加电热的联合器具,提供电动、电热两类模块,依据烹饪需要,加载不同的食物加工腔室模块,进而实现不同厨具使用功能。
60.具体而言:所述厨具本体100包括有本体和装设于本体内的电动模块101、第一电热模块102、第二电热模块103、送风风叶104,所述本体上设置有操控模块105,所述操控模块105分别连接电动模块101、第一电热模块102、第二电热模块103、送风风叶104;
61.所述本体具有第一安装位106、第二安装位107,所述第一电热模块102设置于第一安装位106内,所述电动模块101包括有传动电机1011和由传动电机1011驱动的旋转传动头108,所述旋转传动头108露于第一安装位106内;所述本体内设置有风道109,所述风道109于第二安装位107形成有风口110,且所述第二安装位107上设置有电性接头111;所述电性接头111连接于操控模块105;所述第二电热模块103设置于风道109内,所述送风风叶104设置于第二电热模块103的下方,所述送风风叶104由送风电机1041驱动。本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内还设置有电源控制模块112,所述电源控制模块112连接操控模块105,所述电源控制模块112用于给各用电部件供电。
62.所述本体包括有底盖113及大身114,所述大身114具有顶壁115、设置于顶壁115上的通孔116及一体成型连接于顶壁115周缘的周侧壁117,所述顶壁115上凸设有承接凸部118,所述第二安装位107设置于承接凸部118上,所述风口110设置于承接凸部118的顶部,所述电性接头111设置于承接凸部118的顶部且位于风口110的一旁。所述承接凸部118位于通孔116背侧,所述操控模块105位于周侧壁117且位于通孔116前侧。所述底盖113组装于周侧壁117的底部开口处。所述大身114内对应通孔116处装设有隔热罩119,所述隔热罩119具有隔热底板120和一体连接于隔热底板120周缘上侧的隔热侧板121,所述隔热侧板121的上端衔接于通孔116的周缘下侧。所述隔热底板120设置有第一避让孔122,所述旋转传动头108向上穿过第一避让孔122,所述传动电机1011安装于隔热罩119的外侧且位于承接凸部118的下方区域,所述传动电机1011经皮带123传动旋转传动头108,所述皮带123位于隔热底板120的下方。所述第一电热模块102位于隔热底板120的上方,所述第一电热模块102上设置有贯通第一避让孔122的第二避让孔124。所述第一电热模块102的外周与隔热侧板121之间形成有环形装配槽125。以及,在第二避让孔124内装设有底部温度传感器126,用于监测放置加载模块的温度。所述底部温度传感器126连接于操控模块105。
63.在实际设计制作时,厨具本体也可以不配置前述的第二电热模块103、送风风叶104,或者,不配置前述的第二电热模块103;如此,获得另外两种厨具本体。
64.通过操控模块105,可以依所加载的不同的食物加工腔室模块,来启动厨具本体的相应功能,旋转传动头108、第一电热模块102、第二电热模块103、送风风叶104、电性接头111都可选择性使用。
65.接下来,以厨具本体加载食物料理杯模块、压力锅模块、电饭锅模块、蒸锅模块、空炸锅模块等情形为例逐一进行描述如下:
66.如图4和图5所示,在厨具本体加载食物料理杯模块200,即形成食物料理机,所述食物料理杯模块包括有第一杯身模块201、料理杯刀模块202和杯盖模块203,所述第一杯身
模块201安装有料理杯轴204,所述料理杯轴204伸出第一杯身模块201的底部,所述料理杯刀模块202位于第一杯身模块201内部且安装于料理杯轴204,所述第一杯身模块201上设置有杯把手205,所述杯盖模块203上设置有可取放式的小量杯206。所述食物料理杯模块200放置于第一安装位106,所述第一杯身模块201伸入环形装配槽125。食物料理机工作原理:所述传动电机1011通过皮带传动旋转传动头108,然后传动转动给料理杯轴204,从而实现料理机转动;在进料食物料理加工时或者之前或者之后,可依需选择是否需开启第一电热模块102给第一杯身模块201加热。
67.如图6和图7所示,在厨具本体换载压力锅模块300,即形成压力锅。所述压力锅模块300包括压力锅胆组件301、压力锅盖组件302,所述压力锅盖组件302包括有钢盖303、浮子阀组件304、安全阀组件305、温度传感组件306、盖密封圈307,所述压力锅盖组件302具有往外延伸的第一搭接部308,所述第一搭接部308上设置有第一适配接头3081以用于与电性接头111形成电性连接。所述压力锅胆组件301放置于第一安装位106,所述压力锅盖组件302的第一搭接部308位于第二安装位107,所述第一适配接头3081与电性接头111形成电性连接。压力锅工作原理:所述第一电热模块102加热传导给压力锅胆组件301,从而加热锅胆内的食物,冷气从浮子阀组件304散出,热气上压,从安全阀组件305排出或温度传感组件306保压控温,手动从安全阀组件305排除热气。
68.如图8和图9所示,在厨具本体换载电饭锅模块400,即形成电饭锅。所述电饭锅模块400包括有电饭锅胆组件401、电饭锅盖402,所述电饭锅胆组件401放置于第一安装位106。电饭锅工作原理:所述第一电热模块102加热传导给电饭锅胆组件401,从而加热锅胆内的食物,冷气、热气都从电饭锅盖402边沿排出,并由底部温度传感器126来控温。
69.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厨具本体换载蒸锅模块500,即形成蒸锅。所述蒸锅模块500包括有第二杯身模块501、蒸笼模块502,所述蒸笼模块502包括有蒸笼体503、蒸笼盖504。所述第二杯身模块501放置于第一安装位106,并伸入环形装配槽125。蒸锅工作原理:所述第一电热模块102加热传导给第二杯身模块501、蒸笼模块502,从而加热蒸笼模块502内的食物,冷气、热气都从蒸笼盖504边沿排出,并由底部温度传感器126来控温。
70.如图12至图14所示,在厨具本体换载空炸锅模块600,即形成空炸锅。具体是指在实施例二的厨具本体上换载第一空炸锅模块。
71.实施例二的厨具本体与实施例一的厨具本体基本相同,其主要不同在于,实施例二的厨具本体上不需配置前述的第二电热模块103、送风风叶104。
72.所述第一空炸锅模块,其包括有空炸锅胆组件601、空炸机头602,所述空炸机头602包括有机头罩603和设置于机头罩603上的风口配件604、给风电机605、散热风叶606、给风风叶607、风罩608、反射罩609、空炸发热模块610、挡罩611,所述空炸机头602内设置有机头内风道。所述挡罩611位于机头罩603的底部,所述风罩608位于机头罩603下方,所述反射罩609位于风罩608下方,所述给风电机605位于机头罩603与风罩608之间,所述散热风叶606位于风罩608和反射罩609之间,所述空炸发热模块610位于反射罩609与挡罩611之间。所述散热风叶606、给风风叶607均由给风电机605带动。所述空炸机头602具有往外延伸的第二搭接部612,所述第二搭接部612上设置有第二适配接头6121以用于与电性接头111形成电性连接。所述空炸锅胆组件601放置于第一安装位106。所述空炸机头602的第二搭接部612位于第二安装位107,所述第二适配接头612与电性接头111形成电性连接。
73.空炸锅工作原理:冷风从风口配件604的风口一边进风经机头罩603内冷风道,给风电机605转动带动散热风叶606向下送风,再经给风风叶607送风经空炸发热模块610到达空炸锅胆组件601内加工食物,然后经风罩608内热风道,从风口配件604的风口另一边送出热风。
74.优选地,冷风从本体内的风道109进风,经第二安装位107处的风口110进入机头罩603内冷风道。
75.如图15至图17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厨具本体上换载第二空炸锅模块。
76.所述第二空炸锅模块与第一空炸锅模块基本相同,其主要不同在于,第二空炸锅模块的空炸机头602中不配置给风电机605、散热风叶606、给风风叶607、空炸发热模块610,而是借助实施例一的厨具本体上第二电热模块103、送风风叶104来提供热风。
77.空炸锅工作原理为:冷风从本体内的风道109进风经电动模块101带动送风风叶104送风经第二电热模块103加热成热风,然后经风口110进入空炸机头602内内冷风道送风至空炸锅胆组件601内加工食物,然后经风罩608内热风道,从风口配件604的风口送出热风。
78.如图18至图20所示,在实施例三的厨具本体上换载第三空炸锅模块。
79.所述第三空炸锅模块与第一空炸锅模块基本相同,其主要不同在于,第三空炸锅模块的空炸机头602中不配置给风电机605、散热风叶606、给风风叶607。
80.实施例三的厨具本体与实施例一的厨具本体基本相同,其主要不同在于,实施例三的厨具本体上不需配置前述的第二电热模块103。
81.空炸锅工作原理为:冷风从本体内的风道109进风经电动模块101带动送风风叶104送风经风口110进入空炸机头602内冷风道,再经空炸发热模块610到达空炸锅胆组件601内加工食物,然后经风罩608内热风道,从风口配件604的风口送出热风。
82.从上述描述可知,厨具本体加载食物料理杯模块、压力锅模块、电饭锅模块、蒸锅模块时,可以采用例如实施例一、二、三的不同厨具本体,而空炸锅模块则根据厨具本体的功能部分设置相应调整功能结构设计。
83.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对厨具本体的结构改进,提供一种以电动类为基础增加电热、第一安装位及第二安装位的厨具本体,可换载不同的食物加工腔室模块以形成联合厨具,使一机多能,减少自然资源重复投入,尤其塑料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减少消费者使用空间,方便使用各种功能,提高使用效率,迎合万物互联。厨具本体提供电动、电热两类模块,依据烹饪需要选择使用。
8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