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具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92197发布日期:2022-02-08 12:46阅读:91来源:国知局
锅具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锅具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电磁炉具有加热方便、安全环保等优点,越来越受到用户的喜爱,相应的,电磁炉的配锅也成为用户选择的重要标准,生活中常用的配锅多为不锈钢锅具或者铝制锅具。
3.一般情况下,考虑到产品的高端性以及配锅的品质问题,往往使用铝制锅具代替普通的不锈钢锅具。其中,在烹饪的过程中,铝制锅具放置在电磁炉的面板上,以实现加热过程。
4.然而,铝锅在压铸的过程中,锅具底部存在毛刺和凸起,容易对面板表面造成划痕。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锅具及烹饪器具,能够避免锅底存在的毛刺和凸起,对面板表面产生划痕的问题,延长了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提高其美观性,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
6.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锅具,位于加热器具的面板上,包括:锅身和锅底,所述锅底的外壁面上设置有预设厚度的复底片,所述复底片与所述锅底相互嵌合;所述锅底的外周缘设置为倒角结构。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通过将锅底的外周缘设置为倒角结构,这样可以去除毛刺、尖角等锐边区域,从而当锅底与面板接触时,能够避免由于锅具在压铸的过程中,锅底的外周缘存在毛刺和凸起,毛刺和凸起夹杂在锅具与面板之间而对面板表面造成划痕的问题,提高了加热器具的美观性,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
8.其次,通过设置复底片,这样在使用铝制锅具时,复底片作为中间导热层,其导热系数大于铝制锅具的导热系数,使得加热器具面板上的热量首先快速传递至复底片上,并由复底片将热量传递至锅底,从而对锅具内的食材进行烹煮,即通过设置复底片,能够起到快速导热的作用,并提高锅具的导热效率,提升烹饪器具的加热效果。
9.另外,设置复底片与所述锅底相互嵌合,可以避免复底片从锅底掉落,同时当需要更换锅具或者复底片时,可将复底片从锅底拆下,这样便于及时进行更换。
10.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复底片的外周缘设置为倒角结构。这样,当复底片与面板接触时,能够避免复底片的外周缘存在毛刺和凸起,毛刺和凸起对面板表面造成划痕的问题,提高了加热器具的美观性,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
11.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复底片远离所述锅底一侧的表面不低于所述锅底的外周缘。即在装配时,复底片远离所述锅底一侧的表面可以高于锅底的外周缘,或者,复底片远离所述锅底一侧的表面可以与锅底的外周缘平齐,这样通过对复底片的外周缘和锅底的外周缘均设置为倒角结构,能够进一步避免对面板表面造成划痕的问题。
12.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复底片远离所述锅底一侧的表面低于所述锅底的外周缘,这样在装配时,复底片与面板不直接接触,因此仅通过对锅底的外周缘设置为倒角结构即可,便能够避免对面板表面造成划痕。
13.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复底片的厚度范围介于0-15mm。
14.具体的,对于复底片的厚度范围进行限定,一方面能够避免当复底片的厚度过小时,这样在长时间使用下容易导致磨损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当复底片的厚度过大时,影响面板与锅具之间热量传递的问题。
15.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锅底的外周缘为凸起的第一固定筋,所述复底片的外周缘与所述第一固定筋相互抵接。
16.通过设置第一固定筋,第一固定筋从外周缘对复底片进行固定,其中,第一固定筋的形状与复底片的外周缘相适配,这样便于装配或更换复底片,并且能够进一步避免复底片从锅底掉落。
17.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筋的宽度范围介于15-35mm,
18.和/或,所述第一固定筋包括靠近所述锅底的中心一侧的内边缘和远离锅底的中心一侧的外边缘。
19.具体的,对第一固定筋的宽度范围进行限定,一方面限定第一固定筋具有最小宽度,这样能够增大复底片与锅底之间的接触面积;另一方面限定第一固定件具有最大宽度,这样在保证隔离效果的前提下,还能够有效降低第一固定筋的使用成本。
20.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锅底的外壁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固定筋,所述复底片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多个所述第二固定筋与多个所述安装孔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二固定筋穿设在所述安装孔。
21.通过在锅底的外壁面上设置有第二固定筋,复底片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第二固定筋与安装孔相配合,第二固定筋穿设安装孔,从而将复底片固定在锅底的外壁面上。
22.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复底片的表面与所述第二固定筋的端部齐平,所述安装孔为通孔;
23.或,所述复底片的表面高于所述第二固定筋的端部,所述复底片的远离所述锅底的一面为平面,所述安装孔为盲孔。
24.一方面均能够实现将复底片固定在锅底的外壁面上;另一方面复底片的远离锅底的一面为平面,这样使得复底片与面板接触时没有高度差,从而避免锐边区域对面板表面造成划伤的问题。
25.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第二固定筋的横截面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和多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26.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筋在所述锅底的外壁面上围设有安装区,这样使得第二固定筋均位于所述安装区内,进而便于实现第二固定筋与安装孔之间的嵌合。
27.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还包括检测件,至少部分所述检测件位于所述锅底和所述复底片之间;所述第一固定筋上具有贯穿区,所述检测件的端部穿设所述贯穿区,并由所述锅底延伸至所述锅身。
28.通过设置检测件,能够及时检测到锅底的温度,另外,通过在第一固定筋上设置有
贯穿区,这样便于检测件的安装。
29.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贯穿区的边缘设置为倒角结构,这样可以去除毛刺、尖角等锐边区域,从而当检测件穿设贯穿区时,能够避免锐边区域对检测件造成划伤的问题。
30.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筋为环状结构,所述第一固定筋围绕在所述复底片的外周,所述第一固定筋上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形成所述贯穿区。
31.通过设置第一固定筋为环状结构,这样当复底片的外周缘与所述第一固定筋相互抵接时,能够增大复底片与第一固定筋的抵接面积,其次,设置缺口这样便于检测件穿设。
32.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筋包括多个弧段状的固定部,多个弧段状的所述固定部沿所述复底片的周向间隔分布;
33.相邻两个所述固定部之间的区域形成所述贯穿区。
34.通过将第一固定筋设置为多个弧段状的固定部,在保证第一固定筋与复底片的外周缘充分抵接的前提下,考虑到第一固定筋的成本问题,这样能够有效降低第一固定筋的使用成本。
35.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贯穿区上设置有贯穿切口,所述贯穿切口的切面为倾斜面,在沿所述第一固定筋的内边缘至外边缘的方向上,靠近所述内边缘一侧的端部高于靠近所述外边缘一侧的端部,且两者之间的高度差范围介于10-25mm。
36.通过设置贯穿切口,并且对贯穿切口进行高度差限定,使得贯穿区的凸起高度小于锅底的高度,同时对具有高度差的过渡区域进行倒角处理,这样保证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对面板表面造成划伤。
37.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复底片为不锈钢件或铁质件。
38.具体的,不锈钢材质或铁质材质的导热系数大于铝的导热系数,复底片紧密连接在锅底并形成一体结构,从而起到快速导热的作用,并提高锅具的导热性,同时还可以节省燃料,达到无油烟的效果。
39.如上所述的锅具,可选的,所述复底片粘接在所述锅底的外部;
40.或者,所述锅底为金属件,所述复底片与所述锅底通过铸造一体成型。
41.通过上述实现方式,同样可以保证复底片的装配稳定性,由此实现较好的导热效果。
42.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加热器具和上述的锅具,所述锅具放置在加热器具的面板上。
43.本实施中提供的烹饪器具,其具有不挑锅的特点,能够适配于不同直径、不同形状的锅具。
44.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4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4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4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锅具的俯视图;
4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锅具、第一固定筋及第二固定筋的结构示意图;
50.图5是图4中i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51.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锅具、第一固定筋、第二固定筋及复底片的结构示意图;
52.图7是图6中ii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53.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锅具的主视图;
54.图9是图8中iii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55.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分解图;
56.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57.附图标记说明:
58.100-锅具;
ꢀꢀꢀꢀꢀ
10-锅身;
ꢀꢀꢀꢀꢀꢀꢀꢀ
11-第一固定筋;
ꢀꢀꢀ
111-贯穿区;
59.20-锅底;
ꢀꢀꢀꢀꢀꢀ
21-第二固定筋;
ꢀꢀ
30-复底片;
ꢀꢀꢀꢀꢀꢀꢀ
31-安装孔;
60.40-检测件;
ꢀꢀꢀꢀ
50-锅盖;
ꢀꢀꢀꢀꢀꢀꢀꢀ
60-把手;
ꢀꢀꢀꢀꢀꢀꢀꢀꢀ
200-烹饪器具;
61.210-加热器具; 211-面板;
ꢀꢀꢀꢀꢀꢀꢀ
212-上壳体;
ꢀꢀꢀꢀꢀꢀ
213-中框;
62.214-下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63.电磁炉具有加热方便、安全环保等优点,越来越受到用户的喜爱,同时电磁炉的配锅,也相应成为用户选择的重要标准,市场中常见的配锅大多为不锈钢锅具或者铝制锅具。
64.其中,考虑到产品的高端性以及配锅的品质问题,电磁炉往往使用铝制锅具代替普通的不锈钢锅具,但当使用铝制锅具时,铝制锅具往往需要进行压铸处理,在压铸的过程中,锅具底部存在毛刺和凸起,毛刺和凸起夹杂在锅具与面板之间,容易对面板表面造成划痕,降低了产品的美观性。
65.基于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锅具,通过将锅底的外周缘设置为倒角结构,这样可以去除毛刺、尖角等锐边区域,从而当锅底与面板接触时,能够避免由于锅具在压铸的过程中,锅底的外周缘存在毛刺和凸起,毛刺和凸起夹杂在锅具与面板之间而对面板表面造成划痕的问题,提高了加热器具的美观性,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
66.其次,通过设置复底片,这样在使用铝制锅具时,复底片作为中间导热层,其导热系数大于铝制锅具的导热系数,使得加热器具面板上的热量首先快速传递至复底片上,并由复底片将热量传递至锅底,从而对锅具内的食材进行烹煮,即通过设置复底片,能够起到快速导热的作用,并提高锅具的导热效率,提升烹饪器具的加热效果。
67.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
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6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锅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锅具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锅具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锅具、第一固定筋及第二固定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i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锅具、第一固定筋、第二固定筋及复底片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ii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锅具的主视图,图9是图8中iii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分解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69.实施例一
70.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锅具100,锅具100位于加热器具的面板211上,加热器具用于对锅具100进行加热,其中,锅具100可以包括锅身10和锅底20,锅底20的外壁面上设置有预设厚度的复底片30,复底片30与锅底20相互嵌合,这样在装配时,可以避免复底片30从锅底20掉落,同时当需要更换锅具100或者复底片30时,可将复底片30从锅底20拆下,这样便于及时进行更换。
71.另外,复底片30与锅具100在装配时,复底片30与锅底20可以相互嵌合,其中,对于复底片30与锅底20之间的嵌合方式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复底片30和锅底20的外壁面中的一个上可以设置有凸出部,另一个上可以设置有凹陷部,凸出部嵌合在凹陷部中,从而实现复底片30与锅底20之间的相互嵌合,或者,也可以根据产品的具体形状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中对此不做限定。
72.其中,本实施例中,复底片30具体为导磁材质,具有导热快,可以使热量、温度分布均匀的作用,并且还可以储存热量,通过设置复底片30,这样在使用铝制锅具时,复底片30作为中间导热层,其导热系数大于铝制锅具的导热系数,使得加热器具面板211上的热量首先快速传递至复底片30上,并由复底片30将热量传递至锅底20,从而对锅具100内的食材进行烹煮,即通过设置复底片30,能够起到快速导热的作用,并提高锅具100的导热效率,提升烹饪器具的加热效果。
73.具体的,在装配时,为了避免锅底20对面板211造成划痕,通过将锅底20的外周缘设置为倒角结构,这样可以去除毛刺、尖角等锐边区域,从而当锅底20与面板211接触时,能够避免由于锅具100在压铸的过程中,锅底20的外周缘存在毛刺和凸起,毛刺和凸起夹杂在锅具100与面板211之间而对面板211表面造成划痕的问题,提高了加热器具的美观性,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
7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对于锅具100和复底片30的尺寸不做进一步限定,因为锅具和复底片30的尺寸可以根据不同型号的加热器具进行设置,只要能够避免对面板211造成划痕,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75.其中,本实施例中,复底片30与锅底20在装配时,可以包括以下两种实现方式:
76.其中,第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为:复底片30远离锅底20一侧的表面不低于锅底20的外周缘。即在装配时,复底片30远离锅底20一侧的表面可以高于锅底20的外周缘,或者,复底片30远离锅底20一侧的表面可以与锅底20的外周缘平齐。
77.具体的,在第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中,当复底片30远离锅底20一侧的表面不低于
锅底20的外周缘时,这样在使用时,复底片30与锅底20均会与面板211接触,因此通过对复底片30的外周缘和锅底20的外周缘均设置为倒角结构,能够进一步避免对面板211表面造成划痕的问题。
78.具体的,在第二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中,复底片30远离锅底20一侧的表面低于锅底20的外周缘,即在装配时,复底片30嵌入至锅底20的外壁面中,这样,复底片30与面板211不直接接触,仅锅底20与面板211接触,因此仅通过对锅底20的外周缘设置为倒角结构即可,便能够避免对面板211表面造成划痕。
79.进一步的,如图9所示,复底片30的厚度范围可以介于5-15mm,其中,复底片30的厚度可以设置为h1,具体的,h1可以为5mm,h1可以为10mm,h1可以为15mm,这样通过对复底片30的厚度范围进行限定,一方面能够避免当复底片30的厚度过小时,这样在长时间使用下容易导致磨损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当复底片30的厚度过大时,影响面板211与锅具100之间热量传递的问题。
80.进一步的,如图2至图7所示,锅底20的外周缘为凸起的第一固定筋11,这样在装配时,复底片30的外周缘与第一固定筋11相互抵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固定筋11可以为橡胶件、硅胶件,其中,橡胶件、硅胶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这样利用橡胶件、硅胶件的耐磨性,能够提高第一固定筋11的使用寿命,从而避免在长时间使用的情况下,第一固定筋11受到磨损,而导致第一固定筋11与复底片30之间装配不牢固的问题。
81.另外,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固定筋11的具体形状不做进一步限定,通过设置第一固定筋11,第一固定筋11从外周缘对复底片30进行固定,其中,第一固定筋11的形状与复底片30的外周缘相适配,这样便于装配或更换复底片30,并且能够进一步避免复底片30从锅底20掉落。
82.进一步的,在装配复底片30与第一固定筋11时,其中,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为:复底片30的表面可以与第一固定筋11的端部齐平;或者,第二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为:复底片30的表面可以高于第一固定筋11的端部。上述两种实施方式,均能够实现复底片30的外周缘与第一固定筋11之间的相互抵接。
83.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第一固定筋11的宽度范围可以介于15-35mm;具体的,第一固定筋11可以包括靠近锅底20的中心一侧的内边缘和远离锅底20的中心一侧的外边缘。
84.具体的,第一固定筋11的宽度可以设置为d1,其中,d1可以为15mm,d1可以为20mm,d1还可以为35mm,这样对于第一固定筋11的宽度范围进行限定,一方面限定第一固定筋11具有最小宽度,这样能够增大复底片30与锅底20之间的接触面积;另一方面限定第一固定筋11具有最大宽度,这样在保证隔离效果的前提下,还能够有效降低第一固定筋11的覆盖面积,从而降低使用成本。
8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对于内边缘与锅底20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外边缘与锅底20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均不做限定,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设置。
86.进一步的,如图4至图7所示,锅底20的外壁面上可以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固定筋21,复底片30上可以设置有多个安装孔31,并且多个第二固定筋21与多个安装孔31一一对应设置,这样第二固定筋21与安装孔31在配合使用时,第二固定筋21穿设安装孔31,从而将复底片30固定在锅底20的外壁面上。
8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二固定筋21在锅底20的外壁面上的排布方式
不做具体限定,例如:第二固定筋21可以按照方形的形状分布在锅底20的外壁面上,或者,第二固定筋21也可以辐射状分布在锅底20的外壁面上,安装孔31与第二固定筋21一一对应设置,这样便于安装,另外,对于第二固定筋21与安装孔31的数量同样不做具体限定。
88.进一步的,安装孔31可以设置为通孔,或者,安装孔31也可以设置为盲孔。
89.具体的,第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为:当安装孔31设置为通孔时,第二固定筋21穿设安装孔31,使得复底片30的表面与第二固定筋21的端部齐平;第二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为:当安装孔31设置为盲孔时,第二固定筋21穿设安装孔31并位于安装孔31内,复底片30的远离锅底20的一面设置为平面。
90.上述两种实施方式,一方面均能够实现将复底片30固定在锅底20的外壁面上;另一方面复底片30的远离锅底20的一面为平面,这样使得复底片30与面板211接触时没有高度差,从而避免锐边区域对面板211表面造成划伤的问题。
91.进一步的,第二固定筋21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包括圆形、椭圆形和多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实施例中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同样的,安装孔31也可以相应设置为圆形、椭圆形和多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92.进一步的,第一固定筋11在锅底20的外壁面上可以围设有安装区,通过设置安装区,这样使得第二固定筋21均位于安装区内,从而便于实现第二固定筋21与安装孔31之间的嵌合。
93.进一步的,如图4和图6所示,还可以包括检测件40,至少部分检测件40位于锅底20和复底片30之间,具体的,第一固定筋11上具有贯穿区111(具体参见图7所示),这样第一固定筋11与检测件40在配合使用时,检测件40的端部穿设贯穿区111,并由锅底20延伸至锅身10。通过设置检测件40,能够及时检测到锅底20的温度,另外,通过在第一固定筋11上设置有贯穿区111,这样便于检测件40的安装。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贯穿区111和检测件40的设置位置不做进一步限定。
94.其次,贯穿区111的边缘设置为倒角结构,这样可以去除毛刺、尖角等锐边区域,从而当检测件40穿设贯穿区111时,能够避免锐边区域对检测件40造成划伤的问题。
95.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固定筋11的形状不做进一步限定,例如:第一固定筋11可以为环状结构,或者,第一固定件还可以为多个弧段状结构。
96.具体的,第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为:如图4至图7所示,第一固定筋11可以为环状结构,第一固定筋11围绕在复底片30的外周,第一固定筋11上设置有缺口,缺口形成贯穿区111,检测件40的端部穿设缺口,并由锅底20延伸至锅身10。其中,通过设置第一固定筋11为环状结构,这样当复底片30的外周缘与第一固定筋11相互抵接时,能够增大复底片30与第一固定筋11的抵接面积。其次,设置缺口这样便于检测件40穿设。
97.第二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为:第一固定筋11可以包括多个弧段状的固定部,多个弧段状的固定部沿复底片30的周向间隔分布,并且相邻两个固定部之间的区域形成贯穿区111。通过将第一固定筋11设置为多个弧段状的固定部,在保证与复底片30的外周缘充分抵接的前提下,考虑到第一固定筋11的成本问题,这样能够有效降低第一固定筋11的使用成本。
98.进一步的,如图8和图9所示,贯穿区111上可以设置有贯穿切口,贯穿切口的切面为倾斜面,在沿第一固定筋11的内边缘至外边缘的方向上,靠近内边缘一侧的端部高于靠
近外边缘一侧的端部,且两者之间的高度差范围可以介于10-25mm,其中,贯穿切口的高度差可以设置为h2,具体的,h2可以为10mm,h2可以为20mm,h2可以为25mm。通过设置贯穿切口,并且对贯穿切口进行高度差限定,使得贯穿区111的凸起高度小于锅底20的高度,同时对具有高度差的过渡区域进行倒角处理,这样保证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对面板211表面造成划伤。
99.进一步的,复底片30为不锈钢件或铁质件,具体的,不锈钢材质或铁质材质的导热系数大于铝的导热系数,复底片30紧密连接在锅底20并形成一体结构,从而起到快速导热的作用,并提高锅具100的导热性,同时还可以节省燃料,达到无油烟的效果。
100.进一步的,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为:复底片30粘接在锅底20的外部;另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为:复底片30可以与锅底20通过铸造一体成型,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两种实现方式,通过上述实现方式,同样可以保证复底片30的装配稳定性,由此实现较好的导热效果。
101.实施例二
102.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二还提供一种烹饪器具200,包括加热器具210和上述的锅具100,锅具100放置在加热器具210的面板211上,加热器具210用于对锅具100进行加热。
103.具体的,如图10所示,锅具100上还可以设置有锅盖50与把手60,这样便于用户操作,另外,加热器具210可以由面板211、上壳体212、中框213以及下壳体214组成,其中,锅具100位于面板211上,面板211盖设在上壳体212上,上壳体212盖设在中框213上,中框213盖设在下壳体214上,从而完成加热器具210的组装,组装完成的烹饪器具200如图11所示。
104.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锅底20的外周缘设置为倒角结构,这样可以去除毛刺、尖角等锐边区域,从而当锅底20与面板211接触时,能够避免由于锅具100在压铸的过程中,锅底20的外周缘存在毛刺和凸起,毛刺和凸起夹杂在锅具100与面板211之间而对面板211表面造成划痕的问题,提高了加热器具的美观性,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
105.另外,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烹饪器具200,其具有不挑锅的特点,能够适配于不同直径、不同形状的锅具100。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200可以为电磁炉或者电陶炉等。
10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0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108.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相连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10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