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烹饪设备及投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25866发布日期:2022-07-13 01:32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烹饪设备及投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烹饪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设备及投料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当代年轻人,却不喜欢做饭,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应运而生的自动化烹饪设备,例如智能炒菜机,就作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3.然而,对于传统炒菜机,自动化程度较低,仍然采用人工往烹饪容器内投料的方式,例如,提前把准备好的食材和食材一次性全部投放到烹饪容器内,然后再进行自动加热翻炒。上述人工投料的方式至少存在以下不足:

由于一些食材和调料讲究烹饪时长才能够发挥其最佳效果,因此提前把食材和调料一次性全部投放到烹饪容器,最后烹饪出来的菜品的味道远不如分时段加菜加料;

自动化程度低,不能最大化解放双手,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烹饪设备及投料装置。
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
6.主机体,具有烹饪容器;
7.安装座,其侧面开设有投料缺口;
8.投料杆,位于所述投料缺口内,并可相对所述安装座转动;
9.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投料杆驱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以及,
10.料筒,位于所述安装座的顶面,能够相对所述安装座运动,以在装载位和投料位之间切换,在所述投料位,所述料筒对准所述投料缺口,并与所述投料杆固定,所述投料杆受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旋转,以将所述料筒内的食材投入所述烹饪容器。
11.可选地,所述料筒和所述投料杆其中一者设置有定位凸起,另一者设置有与之配合的定位凹槽。
12.可选地,所述定位凸起具有相连的连接段和限位段,所述连接段与所述料筒的底部连接,所述限位段侧向凸出于所述连接段,所述定位凹槽与所述定位凸起适配,所述定位凹槽沿所述料筒运动方向贯穿所述投料杆的两相对侧面,所述料筒在所述装载位与述投料位之间切换时,所述定位凸起自所述定位凹槽的侧向开口滑入或滑出所述定位凹槽。
13.可选地,所述料筒的底部还设置有第一磁吸件,所述投料杆的端部设置有第二磁吸件而与所述第一磁吸件磁吸固定;或者,
14.所述料筒和所述投料杆其中一者设置有弹性限位件,另一者设置与所述弹性限位件配合的限位凹槽。
15.可选地,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托盘,所述托盘设置在所述安装座的顶面,并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托盘上设置有多个所述料筒,多个所述料筒沿所述托盘的转动方向间隔分布。
16.可选地,所述投料缺口的底壁形成有接液槽。
17.可选地,所述投料缺口的侧壁具有一倾斜段,自上朝下的方向上,所述倾斜段朝外倾斜,所述投料杆能够朝下转动至与所述倾斜段抵接。
18.可选地,在所述投料位,所述投料缺口对准所述烹饪容器沿水平方向的中心轴线。
19.可选地,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保护上罩,所述保护上罩盖合所述料筒;
20.所述保护上罩的侧面和底面之间开设有让位缺口,所述让位缺口对应所述投料缺口,而共同形成投料槽,以使所述料筒能够进出所述投料槽。
21.相应地,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投料装置,包括:
22.安装座,其侧面开设有投料缺口;
23.投料杆,位于所述投料缺口内,并可相对所述安装座转动;
24.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投料杆驱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以及,
25.料筒,位于所述安装座的顶面,能够相对所述安装座运动,以在装载位和投料位之间切换,在所述投料位,所述料筒对准所述投料缺口,并与所述投料杆固定,所述投料杆受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旋转,以将所述料筒内的食材投入烹饪容器。
2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自动投料的方式,自动化程度高,可以最大化解放双手,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便捷。同时,可以分次分时段向烹饪容器投入不同食材和调料,使得烹饪出来的菜品的味道更加美味。此外,本技术实施例中,投料杆设置在投料缺口内,一方面避免了投料杆与外部其它零部件接触而碰撞损毁,另一方面,安装座上开设投料缺口收容投料杆后,使得投料杆和安装座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减小。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料筒处于投料位;
3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料筒处于投料位,且未示出保护上罩;
3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的俯视图,其中料筒处于投料位;
3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的剖切示意图,其中料筒处于投料位;
3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的剖切示意图,其中料筒处于装载位;
34.图7为图6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35.图8为图6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36.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的安装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7.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的料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8.附图标记:
39.10主机体29连接块54滚动件11烹饪容器30投料杆55抵接凸沿200投料装置40料筒60位置传感器20安装座41定位凸起61磁性件21投料缺口411连接段62霍尔开关211内缺口412限位段70压环212外缺口42插筋71压接段213接液槽421掏胶孔72配合段22连接环筋422第四磁吸件73固定段23第一凹槽43倾斜壁81底座24第二凹槽50托盘82支撑杆25第三凹槽51安装槽83保护上罩26吸水海绵52插槽831让位缺口27倾斜段53第三磁吸件90第二驱动机构28投料槽
ꢀꢀꢀꢀ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1.请参考图1和图2,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主机体10(图中未示出)和投料装置200等部件。
42.其中,主机体10具有烹饪容器11,烹饪容器11用于盛放食材,并配合主机体10上的其他功能部件实现对食材的烹饪。投料装置200用于向烹饪容器11内投放食材,以进行烹饪。
43.在本技术的一些可实现的实施例中,烹饪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为炒菜机、料理机以及厨师机等烹饪设备。主机体10可以包括操作平台,烹饪容器11则设置在该操作平台上,操作平台为烹饪容器11提供支撑。进一步地,基于主机体10还可设置其他功能部件,如,在主机体10上还设有加热部,用于为烹饪容器11提供热量来源,以加热烹饪容器11内的食材。主机体10的底部还可以设置支撑柱脚,将主机体10底面支撑起来,使其与桌面具有间距,方便进行散热。此外,主机体10上还可以设置显示区域,供用户操作和控制烹饪设备,并显示操作步骤、烹饪过程等参数。进一步的,主机体10还可以设置操作区域,操作区域可以是与显示区域形成一个整体,操作区域供用户操作和控制烹饪设备,例如输入人机交互的控制指令等等。
44.请结合参考图3至图5,本技术实施例中,投料装置200包括:安装座20、投料杆30和料筒40等部件。安装座20的侧面开设有投料缺口21;投料杆30位于所述投料缺口21内,并可
相对安装座20转动。料筒40位于安装座20的顶面,能够相对安装座20运动,以在装载位和投料位之间切换,在投料位,料筒40对准投料缺口21,并与投料杆30固定,投料杆30相对安装座20旋转,带动料筒40共同转动,以将料筒40内的食材投入烹饪容器11。在装载位,可以将食材装载至料筒40。
45.本技术实施例中,当料筒40运动至投料位时,料筒40与投料杆30固定,通过投料杆30转动,带动料筒40朝下翻转,使得料筒40的敞口朝下或者是倾斜向下,食材依靠重力从料筒40的敞口朝下投放到烹饪容器11内,从而实现食材的投放。在食材投放完成后,投料杆30朝上转动,带动料筒40朝上翻转,使得料筒40的敞口朝上,接着,料筒40继续运动脱离投料杆30而回到装载位,以进行下一次食材的重新装载。采用该自动投料的方式,自动化程度高,可以最大化解放双手,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便捷。同时,可以分次分时段向烹饪容器11投入不同食材和调料,使得烹饪出来的菜品的味道更加美味。
46.此外,本技术实施例中,投料杆30设置在投料缺口21内,一方面避免了投料杆30与外部其它零部件接触而碰撞损毁,另一方面,安装座20上开设投料缺口21收容投料杆30后,使得投料杆30和安装座20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减小。
47.下面结合一些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投料装置200。
48.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安装座20具有一内腔,该内腔中收容有用于驱动投料杆30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图未示出),以及用于驱动料筒40运动的第二驱动机构90,安装座20对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90起到防水以及防护作用,同时也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整机占用空间较小。安装座20的横截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方形、圆形。
49.进一步地,投料装置200还包括底座81,底座81位于安装座20的下方,并通过支撑杆82连接安装座20。底座81起到对安装座20的支撑作用,使得安装座20具有较大的高度,从而在料筒40进行投料时,确保料筒40位于烹饪容器11的上方。为使得支撑更加平稳,通常底座81的横截面面积较大。一实施例中,安装座20在底座81上的正投影的外边缘与底座81的外边缘重合。
50.在装载位时,投料杆30可大体呈竖直状,并且,投料杆30的内侧面(该内侧面指的是面向安装座20中心的一侧)与投料缺口21的槽侧壁贴合或者是具有一较小间距,投料杆30的外侧面(外侧面与内侧面相对)与安装座20的侧面平齐或者位于安装座20侧面的内侧,如此,投料杆30未向外超出安装座20的侧面,投料杆30整体收容在投料缺口21,减小了投料杆30受到其它部件冲击的可能性。同时,投料杆30的内侧面与投料缺口21的槽侧壁贴合或具有一较小间距,充分利用投料缺口21形成的空间,使得结构更加紧凑。
51.在投料位时,投料杆30的上端朝下运动至投料杆30整体朝下倾斜的状态,使得料筒40的敞口也倾斜朝下。
52.进一步地,为实现投料杆30转动而进行投料,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投料装置200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图未示出),第一驱动机构与投料杆30驱动连接;投料杆30受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旋转,以将料筒40内的食材投入到烹饪容器11。第一驱动机构包括但不限于电机,电机具有一输出轴,该输出轴与投料杆30的下端连接。电机的输出轴驱动连接投料杆30的下端,使得投料杆30以其自身的下端为中心上下翻转。为避免电机输出轴和投料杆30之间发生相对运动,电机输出轴上可以设置齿轮,投料杆30设置有轴孔,该轴孔呈锯齿状,并与齿轮适配啮合。或者,于其它实施例中,电机输出轴的端部呈扁平状设置,轴孔同样呈与输出
轴适配的扁平孔状。此外,电机输出轴可以直接与投料杆30连接,以驱动投料杆30转动。当然,电机输出轴也可以通过联动机构连接投料杆30,该联动机构可以采用齿轮齿条的形式,或者蜗杆涡轮的形式等。
53.请结合参考图6、图7和图10,当料筒40处于投料位时,为实现料筒40和投料杆30的固定,本技术实施例中,料筒40和投料杆30其中一者设置有定位凸起41,另一者设置有与之配合的定位凹槽(未标示)。以料筒40设置有定位凸起41,投料杆30设置有定位凹槽为例,定位凸起41设置在料筒40的底面,定位凹槽开设于投料杆30自由端的端面。当料筒40自装载位运动至投料位时,定位凸起41插入定位凹槽。当料筒40从投料位运动至装载位时,定位凸起41脱离与定位凹槽的插接。
54.一实施例中,定位凸起41具有相连的连接段411和限位段412,连接段411与料筒40的底部连接,限位段412侧向凸出于连接段411,定位凹槽与定位凸起41适配。本实施例中,定位凸起41可以大体呈t形,定位凹槽对应为t形槽。当定位凸起41与定位凹槽插合时,限位段412通过与定位凹槽的其中一个上槽壁抵接,该上槽壁背离定位凹槽的上侧开口,从而可以限制定位凸起41从定位凹槽的上侧开口中脱离(该上侧开口指的是当投料杆30未进行投料时,定位凹槽朝上的开口)。
55.可选地,定位凹槽沿料筒40运动方向贯穿投料杆30的两相对侧面,料筒40在装载位与述投料位之间切换时,定位凸起41自定位凹槽的侧向开口滑入或滑出定位凹槽。通过将定位凹槽贯穿投料杆30的两相对侧面形成两个侧向开口,当料筒40从装载位运动至投料位时,定位凸起41从其中一个侧向开口滑入到定位凹槽;当料筒40从投料位运动至装载位时,定位凸起41从其中另一个侧向开口滑出定位凹槽。如此,不需要人工干预即可实现定位凸起41与定位凹槽的插合或是脱离,最大化解放了双手。
56.在进行投料时,为避免定位凸起41脱离定位凹槽,例如,避免定位凸起41从定位凹槽的侧向开口中滑出,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
57.避免定位凸起41从定位凹槽的侧向开口中滑出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定位凸起41与定位凹槽采用紧配合,即定位凸起41和定位凹槽采用过盈配合。
58.避免定位凸起41从定位凹槽的侧向开口中滑出的又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料筒40的底部还设置有第一磁吸件(图未示出),投料杆30的端部设置有第二磁吸件(图未示出)而与第一磁吸件磁吸固定。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其中一者可以是磁铁,另一者为金属件,或者,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两者均为磁铁。可选地,第一磁吸件设置在定位凸起41,第二磁吸件设置于定位凹槽的槽壁。第一磁吸件与定位凸起41之间可以采用粘贴的方式进行固定,或者,第一磁吸件也可以嵌入到定位凸起41内。同样的,第二磁吸件与投料杆30之间可以采用粘贴的方式进行固定,或者,第二磁吸件也可以嵌入到投料杆30内。
59.当料筒40从装载位运动至投料位时,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对准,料筒40与投料杆30之间通过两个磁吸件磁吸配合,避免料筒40与投料杆30脱离。而当料筒40从投料位运动至装载位时,第一磁吸件与第二磁吸件错开,两者之间磁吸力消失。通过采用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的方式,可以迅速且精准实现料筒40和投料杆30的固定或是脱离。
60.避免定位凸起41从定位凹槽的侧向开口中滑出的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料筒40和投料杆30其中一者设置有弹性限位件(图未示出),另一者设置与弹性限位件配合的限位凹槽(图未示出)。一实施例中,料筒40的定位凸起41处设置弹性限位件,投料杆30的定位凹
槽的槽壁开设限位凹槽。当定位凸起41从定位凹槽的侧向开口滑入定位凹槽内时,弹性限位件先受到定位凹槽槽壁的抵接而收缩,使得定位凸起41顺利滑入定位凹槽,当弹性限位件移动到限位凹槽时,弹性限位件恢复弹性变形而伸入限位凹槽,由此避免定位凸起41从定位凹槽的任意一个侧向开口滑入或滑出定位凹槽。
61.关于弹性限位件,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弹性限位件采用弹性波仔,例如,弹性限位件包括底壳、弹簧和钢珠,弹簧分别连接底壳和钢珠,底壳具有收容腔,弹簧被压缩时,钢珠可以收容于收容腔内,弹簧恢复形变时,钢珠凸出在收容腔外,可以与限位凹槽配合。
62.关于弹性限位件,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弹性限位件包括呈弯折形状的弹性臂,弹性臂的一端连接定位凸起41,另一端可以与定位凹槽的槽壁抵接。在定位凸起41与定位凹槽配合时,弹性臂的另一端抵入限位凹槽。
63.进一步地,为实现料筒40相对安装座20运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投料装置200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90,该第二驱动机构90用以驱动料筒40相对安装座20运动。料筒40相对安装座20的运动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转动、直线平移。
64.一实施例中,投料装置200具有多个料筒40,每个料筒40可以容置不同种类的食材,如此可以同时满足一个菜品的多种食材的投放,而不需要投放完一种食材又回到装载位重新装载食材,影响烹饪效率。为了能够集中收纳多个料筒40,同时也实现多个料筒40的同时运动,本技术实施例中,投料装置200还包括托盘50,托盘50设置在安装座20的顶面,并与安装座20转动连接,托盘50上设置有多个料筒40,多个料筒40沿托盘50的转动方向间隔分布。
65.具体而言,第二驱动机构90与托盘50驱动连接,通过驱动托盘50转动,进而带动多个料筒40相对安装座20同时转动。第二驱动机构90包括但不限于电机,该电机具有一驱动轴,如图9所示,驱动轴的上端设置有圆形连接块29,托盘50的底面对应设置有圆形凹槽而供圆形连接块29固定。
66.托盘50可大体呈圆形,托盘50沿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与其自身的旋转轴线重合,多个料筒40以旋转轴线为中心均匀分布在托盘50上,从而提高托盘50转动时的平稳性。可选地,托盘50上设置有三个料筒40,每相邻两个料筒40之间的夹角为120度。其它实施例中,托盘50上还可以设置四个、六个或者其它数量的料筒40。
67.一实施例中,托盘50具有沿其转动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安装槽51,每一个安装槽51供一个料筒40容纳。本实施例中,安装槽51的形状与料筒40底部形状大体匹配,容料筒40底部适配插入,防止料筒40晃动。可选地,安装槽51的槽壁设置为圆弧形,且安装槽51延伸至托盘50的侧面而形成缺口形状。
68.请结合参考图4和图10,进一步地,托盘50的顶面设置有插槽52,料筒40的底面设有插筋42而与插槽52插接。具体地,插槽52设置在安装槽51的槽底,并且,在安装槽51的槽底设置有两个插槽52,对应地,料筒40的底面设置两个插筋42。通过采用料筒40底部与安装槽51插合,插筋42与插槽52插接的方式,可以实现料筒40直上直下的便捷取出。
69.一些实施例中,料筒40采用塑料注塑成型,料筒40底部的插筋42与料筒40一体注塑。为了节省注塑材料,一实施例中,插筋42的底面开设有掏胶孔421。
70.进一步地,托盘50上还设有第三磁吸件53,料筒40的底面设置有第四磁吸件422而与第三磁吸件53磁吸固定。通过设置第三磁吸件53和第四磁吸件422磁性吸合,可以在料筒
40放置到托盘50上后,将料筒40与托盘50吸附到一起,避免了料筒40晃动倾倒。
71.第三磁吸件53和第四磁吸件422其中一者可以是磁铁,另一者为金属件,或者,第三磁吸件53和第四磁吸件422两者均为磁铁。可选地,第三磁吸件53设置在托盘50安装槽51的槽底,第四磁吸件422设置于料筒40插筋42的底面。
72.请结合参考图8,进一步地,托盘50和安装座20之间设置有滚动件54,托盘50通过滚动件54与安装座20转动连接。滚动件54包括但不限于滚轮、滚珠。滚动件54可设置在托盘50和安装座20的一个上,或者托盘50和安装座20上均设置有滚动件54。通过滚动件54可减小托盘50和安装座20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托盘50的转动更加顺畅,同时也减少托盘50和安装座20之间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73.进一步地,烹饪设备还包括位置传感器60,位置传感器60包括设置在托盘50的触发部以及设置在安装座20的检测部。位置传感器60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位置传感器60为霍尔传感器,触发部为磁性件61,检测部为霍尔开关62。本实施例中,霍尔传感器的目的是对托盘50进行复位。具体地,托盘50具有一基准位置,当通电后,第二驱动件驱动托盘50转动,使其复位,即驱动托盘50转动至基准位置。此时霍尔开关62与磁性件61对准,触发第二驱动件停止工作。通过复位后,在后续料筒40投料时,第二驱动件可以根据料筒40的数量,得到相邻两个料筒40之间的圆心角,进而通过控制托盘50的转动角度,例如三个料筒40时,每次转动120度,进而控制多个料筒40依次到达投料位。
74.可选地,当霍尔开关62对准磁性件61时,其中一个料筒40处于投料位。
75.位置传感器60的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位置传感器60为红外传感器,触发部为红外接收器,检测部为红外发射器。
76.进一步地,烹饪设备还包括压环70,压环70与安装座20固定,且压环70与托盘50的上表面抵接,进而防止托盘50转动过程中上下窜动。可选地,托盘50的侧面设有一圈抵接凸沿55,压环70抵接抵接凸沿55的上表面。本实施例中,压环70大体呈环状,并环绕托盘50四周设置,该压环70将托盘50的整个一圈都抵接,从而防止异物进入到托盘50和安装座20之间的缝隙。
77.请结合参考图8和图9,一实施例中,安装座20的顶面设置有一圈连接环筋22,连接环筋22环绕托盘50,压环70具有压接段71、配合段72和固定段73,固定段73分别连接压接段71和配合段72,压接段71和配合段72分别自固定段73朝下延伸。如此,压接段71、配合段72和固定段73共同形成开口朝下的n型。压接段71位于连接环筋22内,并与托盘50的上表面抵接,即与托盘50的抵接凸沿55的上表面抵接,配合段72位于连接环筋22外,并与连接环筋22固定。本实施例中,采用纵截面为n型的压环70,将托盘50和连接环筋22之间的间隙完全阻挡,防止异物进入到托盘50和连接环筋22两者之间的缝隙。
78.压环70与连接环筋22一种可实现的安装方式是,配合段72具有扣槽(图未示出),连接环筋22设有活扣(图未示出),活扣与扣槽扣接,以限制压环70朝上运动。具体组装时,将压环70套入连接环筋22,且压环70上的扣槽和连接环筋22上的活扣错开,接着旋转压环70,使扣槽合活扣对其,此时活扣与扣槽配合,进而限制压环70朝上运动。
79.压环70与连接环筋22另一种可实现的安装方式是,配合段72和连接环筋22相应的位置设置有螺孔,配合段72和连接环筋22通过螺钉穿过两者的螺孔实现连接。
80.其它实施例中,压环70可以不与连接环筋22连接。具体地,安装座20的顶面开设容
置槽,压环70和托盘50位于容置槽内,压环70的外周面与容置槽的槽侧壁连接。本实施例中,压环70的纵截面可以呈方形。
81.进一步地,投料缺口21的底壁形成有接液槽213。当料筒40的底面开设沥水孔时,料筒40内的液体从沥水孔流出,并从投料缺口21流向接液槽213。具体地,安装座20的顶面开设第一凹槽23、第二凹槽24和第三凹槽25,第二凹槽24开设在第一凹槽23的槽底壁,第三凹槽25开设在第二凹槽24的槽底壁,如此,第一凹槽23、第二凹槽24和第三凹槽25形成阶梯槽。连接环筋22位于第二凹槽24和第三凹槽25的连接处,即位于第二凹槽24的内边缘,同时也是位于第三凹槽25的外边缘。连接环筋22朝上凸起,而与第二凹槽24的外边缘之间构成一个环槽,投料缺口21连通环槽。料筒40内的液体从沥水孔流出到托盘50,再从托盘50的四周流向压环70的固定段73,并顺着固定段73的外侧边缘向下流至环槽,最后从投料缺口21流向接液槽213。
82.进一步地,接液槽213内容置有吸水结构,吸水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吸水海绵26。设置吸水海绵26后,可以便捷取出吸水海绵26,解决接液槽213长期积水的问题。
83.此外,投料缺口21处还可以设置接液盒来承接料筒40流出的液体。
84.进一步地,投料缺口21的侧壁具有一倾斜段27,自上朝下的方向上,倾斜段27朝外倾斜,投料杆30能够朝下转动至与倾斜段27抵接。本实施例中,投料缺口21侧壁的倾斜段27指的是面向外侧的表面。倾斜段27的设置,能够通过机械限位的方式,限制投料杆30朝下转动的角度,避免在第一驱动机构故障时,投料杆30完全朝下倾倒。
85.在投料位,投料缺口21对准烹饪容器11沿水平方向的中心轴线,同时,处于投料位的料筒40,其中心轴线也是对准烹饪容器11的中心轴线的,如此在料筒40倾倒进行投料时,料筒40的中心对准烹饪容器11的中心进行投料,保证食材被倾倒在烹饪容器11的中心位置,更有利于搅拌和加热食材。
86.本技术实施例中,投料缺口21具有从内到外设置的内缺口211和外缺口212,内缺口211的横向宽度小于外缺口212的横向宽度,并且,内缺口211的上下高度小于外缺口212的上下高度,两者均自安装座20的顶面朝下延伸。投料杆30设置在内缺口211,接水槽设置在外缺口212,外缺口212对料筒40倾斜投料起到避让作用,同时也为料筒40流出的液体提供承接的容器。
87.请再次结合参考图2,为避免异物掉落料筒40,进一步地,烹饪设备还包括保护上罩83,保护上罩83盖合料筒40,保护上罩83的下端则与安装座20的顶面抵接,进而将料筒40盖合在安装座20和保护上罩83之间。
88.进一步地,保护上罩83的侧面和底面之间开设有让位缺口831,让位缺口831对应投料缺口21,而共同形成投料槽28,以使料筒40能够进出投料槽28。如此,在进行投料时,不需要打开保护上罩83,该保护上罩83始终盖合料筒40,避免异物掉落料筒40而导致料筒40内部的食材受到污染。
89.保护上罩83和安装座20之间一种可实现的连接方式是,保护上罩83的下端设置磁铁,安装座20的顶面设置铁柱,铁柱与磁铁对应设置实现磁性吸合。
90.保护上罩83和安装座20之间另一种可实现的连接方式是,保护上罩83的下端设置卡扣,安装座20的上表面设置卡槽,卡扣和卡槽卡接。
91.料筒40大体呈圆筒状,料筒40的开口呈扩口状,如此在将食材投入料筒40内时,较
大的开口可以避免食材飞溅。料筒40的底壁开设有多个沥水孔,沥水孔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方形、椭圆形、三角形等。
92.进一步地,料筒40的底壁和侧壁之间通过一倾斜壁43连接,该倾斜壁43位于料筒40远离托盘50的旋转轴线的一侧,即倾斜壁43靠近安装座20第一凹槽23的槽侧壁。倾斜壁43起到避让作用,防止料筒40与安装座20干涉。
93.本技术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投料装置200,该投料装置200包括:
94.安装座20,其顶面和侧面之间开设有投料缺口21;
95.投料杆30,位于投料缺口21内,并可相对安装座20转动;
96.第一驱动机构,与投料杆30驱动连接;以及,
97.料筒40,位于安装座20的顶面,能够相对安装座20运动,以在装载位和投料位之间切换,在投料位,料筒40对准投料缺口21,并与投料杆30固定,投料杆30受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旋转,以将料筒40内的食材投入烹饪容器11。
98.投料装置200的具体结构请参见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99.下面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以帮助理解。下面的应用场景以炒菜机为例。
100.应用场景一
101.以西红柿炒鸡蛋为例,用户将准备好的食材置于料筒40中,西红柿和鸡蛋分开放置到两个不同的料筒40中。一切准备好后,用户通过操作区域输入烹饪指令后,炒菜机开始烹饪食材。
102.在烹饪食材之前,整机通电后,第二驱动机构90驱动托盘50转动,通过霍尔传感器检测托盘50的位置,使得托盘50复位。复位状态下,装有鸡蛋的料筒40对准投料槽28而处于投料位,该料筒40上的定位凸起41插入投料杆30中的定位凹槽。
103.根据炒菜机控制系统中预存的菜谱或者是根据设定的烹饪时间,当需要添加食材例如鸡蛋时,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投料杆30转动,投料杆30带动装有鸡蛋的料筒40朝下倾斜,鸡蛋从料筒40中倒入烹饪容器11中。
104.当需要添加食材例如西红柿时,第二驱动机构90驱动托盘50转动120度,使得装有西红柿的料筒40转动至投料位而正对投料槽28,接着,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投料杆30转动,投料杆30带动装有西红柿的料筒40朝下倾斜,西红柿从料筒40中倒入烹饪容器11中。
105.本技术中的投料装置200采用自动投料的方式,自动化程度高,可以最大化解放双手,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便捷。同时,可以分次分时段向烹饪容器11投入不同食材和调料,使得烹饪出来的菜品的味道更加美味。
10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