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炸锅的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47818发布日期:2022-04-07 07:50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炸锅的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气炸锅的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2.空气炸锅是一种利用高速、高温空气循环技术对食品进行炸制的新型家用电器,其做出的食品比传统电炸锅相比可降低80%油脂,在日常使用中易于清洁,既安全又经济,备受人们所青睐,尤其是一种带有来两个锅体的空气炸锅,该类空气炸锅,包括外壳以及内壳体,内壳体上形成有分别用于容纳两个锅体的两个容腔,内壳体位于锅体的上方设置有热风扇和加热丝,热风扇将锅体内空气形成强制对流经过加热丝,加热丝将空气加热后有热风扇作用向下流动,作用于食材进行烹饪,但现有的双锅体空气炸锅两个容腔之间的夹道位置没有气流流动,为高温死角,机器工作久了会产生变形、溶胶等异常。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却效果好,的空气炸锅的冷却结构。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空气炸锅的冷却结构,包括内壳体与外壳之间形成的冷风通道以及两个容腔与内壳体之间形成的夹道,所述冷风通道与夹道相通;外壳上开设有进风口,所述内壳体上设置有冷风循环结构以及驱动空气流动的进风装置,所述冷风循环结构与外壳之间连通设置有主出风流道,位于两个容腔之间的内壳体上开设有冷风出口,所述冷风循环结构上设置有导风口,所述导风口与冷风出口之间连通有导风通道。
6.工作流程:内壳体上方的空气受到冷风循环结构的吸引,进入冷风循环结构内,大部分的空气在冷风循环结构的作用下向着主出风流道向外送出,部分的空气从导风口内送出,顺着导风通道从冷风出口内向下移动,进入夹道内,使得夹道内的空气进行流动,流动的空气继续向下移动,并在接触到外壳底部后向两侧分散,分别沿着两侧的冷风通道流经整个内壳体的外表面,在流经内壳体底部时,与外壳上的进风口吸入的冷风混合,随后一同流动到内壳体上方,并再次受到冷风循环结构的吸引进行新的循环。
7.有益效果:通过冷风通道的设置,将从导风口送出的冷风进行引导以及集中,对冷风的移动方向进行了引导,空气更不容易在内部滞留,避免空气反复吸热产生局部温度较高的可能,进而提高了降温效果,同时增加了冷风流动的速度以增加内循环的速度,使得空气能够带走更多的热量,进一步提高了降温效果,避免了高温死角,避免了机器内零件受到高温影响受损,从而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8.所述冷风循环结构包括分别对应设置在两个容腔顶部的两个罩壳,所述罩壳顶部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风装置为离心风扇,所述两个罩壳内均转动连接有离心风扇,所述罩壳顶部连接有电机,电机输出轴与离心风扇同轴连接。
9.有益效果:离心风扇通过电机的驱动进行转动,内壳体顶部的空气在离心风扇的作用下将从进气口处进入罩壳内,并从导风口或者主出风流道送出,通过离心风扇的设置
能够进一步的加快冷风在产品内部的循环,加快内部空气的流动,冷风的输送更加稳定,从而进一步加强降温效果,同时离心风扇的体型较小,在保证了冷风输送效果的条件下,所需要的安装空间更小,从而减小产品的整体体型。
10.所述导风口的开口朝向与所述离心风扇转动方向相切。
11.有益效果:通过该结构的设置,使得被离心风扇输出的冷风将沿着切线方向向外输送,减少了冷风移动方向上的阻挡,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输出,从而保证了冷风的流动速度,以进一步加强了内部的冷却效果。
12.所述两个容腔之间的内壳体上至少开设有一个冷风风口。
13.有益效果:通过冷风风口的设置,在冷风通过导风通道从冷风出口处送出后,一部分的冷风将沿着冷风通道向着两个容腔底部流动,而另一部分则仍然处于夹道内,并朝着夹道后方移动,并与进风口处吸入的冷风混合通过冷风风口流动到内壳体的上方,从而在夹道内也形成了一个冷风流动的循环,通过该结构的设置,使得冷风能够充分流过夹道内的每个角落,减少了冷却死角,使得夹道处的能够得到极佳的冷却效果,并且,在设计方面,导风通道能够设计得口径更小,以达到更快的输送速度,加快内部的空气流动,以达到更佳的冷却效果。
14.多个所述冷风风口依次排列设置在导风口靠近外壳背面侧,所述导风口与冷风风口之间均设置有挡板。
15.有益效果:通过挡板的设置,使得从冷风出口内送出的冷风将在挡板的指引下先向下移动随后分散为夹道循环和冷风通道循环两股,避免冷风未移动至底部就穿过冷风风口进入内壳体上方的可能,保证了进入冷风通道循环的冷风量,以达到均匀冷却,避免局部高温的可能。
16.所述导风通道可拆卸连接在内壳体上。
17.有益效果:导风通道可拆卸连接在内壳体上的方式,使得产品的加工更加方便,便于产品的维修,减少维护成本。
18.所述导风通道与罩壳一体成型。
19.有益效果: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导风通道的密闭效果,减少了冷风在经过导风通道内流失的可能,从而保证了冷风的输送速度,以提高了内循环的速度以及效果。
20.所述导风通道设置有两条,两条导风通道互不相通,两个罩壳通过两条导风通道分别与冷风出口对接。
21.有益效果:通过两个罩壳与两条导风通道单独进行连接的方式,阻隔了两道冷风输送过程,避免了两道输送冷风之间的直接碰撞,或者两个离心风扇输送量不同,使得两道冷风之间存在强弱差别,对最终输出冷风的速度造成影响,减少了冷风移动损耗,以保证了冷风输出时的输出速度,加快了内部的循环。
22.所述外壳底部设置有分流板。
23.有益效果:冷风向下移动时接触到分流板,在分流板的作用下冷风将风流成两股,分别沿着两个容腔底部流动,通过分流板的设置,将冷风分成两股保证了两侧均能够得到良好的冷却。
24.两个容腔分为大容腔和小容腔,所述分流板与大容腔外壁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
分流板与小容腔外壁之间的距离。
25.有益效果:当冷风接触到设置在底部的分流板后,冷气中的大部分将向着安装有大锅体的容腔底部移动,由于大锅体的底部面积更大,所以对于降温的需求相对小锅体更大,通过该结构的设置,对冷风进行合理的分配,有效保证了两个锅体均能得到合理的降温,以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6.图1为空气炸锅的剖面示意图一;
27.图2为图1的立体图;
28.图3为空气炸锅的剖面示意图二;
29.图4为图3的立体图;
30.图5为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1.图6为一体式上机芯的底面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一体式上机芯安装导风盖后的结构示意图;
33.图8为一体式上机芯的顶面的结构示意图;
34.图9为一体式下机芯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0为一体式上机芯拆卸导风通道后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6.图11为一体式上机芯安装导风通道后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38.说明书附图中的标记包括:外壳1、一体式上机芯2、一体式下机芯3、第一腔体4、第二腔体5、风道板6、热风扇7、加热丝8、冷风通道9、夹道10、进风口11、罩壳12、进气口13、主出风流道14、离心风扇15、电机16、冷风出口17、导风口18、导风通道19、冷风风口20、挡板21、分流板22、导风盖23、气槽24。
39.实施例1:
40.如图1-9所示,一种空气炸锅包括外壳1和内壳体,外壳底部设置有支撑座,内壳体底部设置有插接在支撑座内的插接杆,所述内壳体由一体式上机芯2和一体式下机芯3构成,所述一体式上机芯2安装在一体式下机芯3上,所述一体式下机芯3上设置有第一腔体4和第二腔体5,用于分别水平放置第一锅体和第二锅体,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锅体大于第二锅体,所述一体式上机芯2内壁嵌设有风道板6,所述风道板6下方位于第一锅体和第二锅体上方分别设置有热风扇7,所述热风扇7下方设置有加热丝8,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加热丝8为螺旋电热管,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所述内壳体顶部设置有冷却结构,冷却结构包括内壳体与外壳1之间形成的冷风通道9以及两个容腔与内壳体之间形成的夹道10,所述冷风通道9与夹道10相通;外壳1上开设有进风口11,进风口11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开设在外壳1后侧靠近底部的位置,均匀排布开设有若干个,另一部分,呈首尾相连的矩形环状开设在外壳的顶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冷风循环结构以及驱动空气移动的进风装置,所述冷风循环结构包括两个罩壳12,一体式上机芯2向上凸起形成凸部,所述凸部中空形成罩壳12,所述罩壳12顶部设置有进气口13,罩壳12与外壳1背面之间连通设置有主出
风流道14,所述冷风通道、罩壳、导风口、导风通道、夹道依次连通形成冷风循环,进风口用于向冷风循环内补充冷空气,主出风流道则将大部分的热空气排出空气炸锅外,以对进行冷风循环的空气进行更新,所述两个罩壳12内均设置有离心风扇15,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两个罩壳12顶部分别设置有一个用于驱动所述离心风扇15转动的电机16,电机16通过支架固定在一体式上机芯2顶部,电机16的电机杆自上而下分别同轴穿设有离心风扇15和热风扇7,离心风扇15设置在风道板6顶部的罩壳12内,风道板上开设有用于电机杆穿过的通孔,热风扇7设置在风道板6的底部,所述离心风扇为离心叶轮,热风扇可为离心叶轮或者风扇扇叶均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41.位于两个容腔之间的内壳体上开设有冷风出口17,所述罩壳的侧壁上设置有导风口18,所述导风口18的开口朝向与所述离心风扇15转动方向相切,所述导风口18与冷风出口17之间设置有导风通道19,所述导风通道19具备两种安装方式,其一为可拆卸连接在内壳体上,与一体式上机芯2的上表面拼接形成一个两端相通的通道,其二为导风通道19与罩壳12之间一体成型,由一体式上机芯2与风道板6拼接后形成连通导风口与冷风出口的通道。
42.所述两个容腔之间的内壳体上上下贯通开设有冷风风口20,所述冷风风口20位于冷风出口17靠近外壳1背面侧依次开设有2个,如图4所示,所述一体式上机芯位于导风通道的左侧自下而上开设有气槽24,所述一体式上机芯与一体式下机芯之间设置有导风盖23,导风盖23固定连接在气槽24底部形成有气腔,所述导风盖23的两端与所述一体式上机芯之间螺接,气腔的顶部及底部的导风盖体上贯穿形成冷风风口20,导风盖23上还开设有与冷风出口17相对应的气道,所述夹道内设置有两块挡板,分别位于所述冷风出口17与冷风风口20之间和两个冷风风口20之间。
43.所述导风通道19设置有两条,两条导风通道19互不相通,两个罩壳12通过两条导风通道19分别冷风出口对接。
44.所述外壳底部设置有分流板22,两个容腔分为大容腔和小容腔,所述分流板与大容腔外壁之间形成的通道大小不小于所述分流板与小容腔外壁之间形成的通道大小,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分流板22垂直固定连接在外壳底部上,分流板设置在夹道相对靠右的位置上,与右侧的较小的第二锅体更相近,故当冷风受到分流板分流后,其中大部分的冷风将沿着更大的第一锅体底部移动。
45.实施例2:
46.如图10-11所示,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点在于,所述导风口向外延伸有导风片,所述导风通道19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在内壳体上,导风片插接贴合在导风通道19的内表面上,与一体式上机芯2的上表面拼接形成一个两端相通的通道。
47.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48.在开启电源后,电机16将带动共同连接在电机16轴上的热风扇7和离心风扇15同时转动,通过热风扇7的转动,将锅体内空气形成强制对流经过加热丝8,加热丝8将空气加热后有热风扇7作用向下流动,作用于食材进行烹饪,而离心风扇15的转动将带动内壳体上方的空气与位于外壳1顶部的进风口11吸入的冷风混合,进入罩壳12内,大部分的空气在离心风扇15的作用下向着设置在背部的主出风流道14向外送出,主出风流道14设置在空气炸锅的背部,避免了被加热后的气流对使用者造成烫伤,部分的空气从导风口18内送出,顺着
导风通道19从冷风出口17内向下移动,进入夹道10内,使得夹道10内的空气进行流动,此处空气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流动的空气继续向下移动,并在接触到外壳1底部后触碰到分流板向两侧分散,分别沿着两侧的冷风通道9流经整个内壳体的外表面,在流经内壳体底部时,与位于外壳1底部的进风口11吸入的冷风混合,随后一同流动到内壳体上方,并再次受到冷风循环结构的吸引进行新的循环,另一部流动的空气流向夹道10的后方,并与位于外壳1底部的进风口11处吸入的冷风混合通过冷风风口20流动到内壳体的上方,从而在夹道10内也形成了一个冷风流动的循环,由两个内循环共同完成对于锅体底部的冷却工作,同时两个内循环均通过了夹道部分,能够对夹道这个冷却死角起到更佳的冷却效果。
49.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该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实施案例涉及的领域,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技术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