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具的隔热件及锅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40367发布日期:2022-05-17 10:58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锅具的隔热件及锅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锅具的隔热件及锅具。


背景技术:

2.锅具的内部可以用于容纳待加热物,通过外部的明火或者电加热的方式使得锅具升温,进而对锅具内的待加热物进行加热,使得待加热物烹制成熟。
3.在使用时,现有技术中的锅具通常直接暴露在空间内,一方面会使锅具上的热量损失在周围的环境中,导致内部加热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也会有烫伤用户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锅具加热效率低的缺陷,提供一种锅具的隔热件及锅具。
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6.一种锅具的隔热件,其特点在于,所述锅具包括锅本体,所述锅本体用于容纳待加热物;所述隔热件包括隔热本体和第一连接部,所述隔热本体环绕所述锅本体的外侧壁,且所述隔热本体的一端与所述锅本体连接;
7.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隔热本体的另一端连接,并朝向所述隔热本体的内部延伸,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所述锅本体固定连接并与所述锅本体形成隔热腔。
8.在本方案中,通过在锅本体的外侧设置隔热件,并且隔热件通过其隔热本体环绕锅本体的外侧,并通过其第一连接部使隔热本体与锅本体之间具有间距以形成隔热腔,从而能够减小锅具的热量损失,也能够避免用户无意碰触锅具时被烫伤。
9.较佳地,所述隔热件还包括间隔部,所述间隔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且所述间隔部与所述隔热本体间隔设置,所述间隔部的高度低于所述隔热本体的高度。
10.在本方案中,隔热件还具有间隔部,间隔部设置于第一连接部上,能够加强隔热件的结构强度。还能够将隔热本体与锅本体之间的隔热腔进一步划分,从而能够进一步阻隔锅本体上的热量流失,提升隔热效果。另外,当其应用于具有密封圈的锅具中时,间隔部的内侧壁还能够起到阻挡密封圈变形移动的效果。
11.较佳地,所述间隔部朝向所述隔热本体内部的表面和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设有第一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自所述间隔部的表面向所述隔热本体的内部凸起。
12.在本方案中,间隔部的内侧壁设有第一加强件,该第一加强件能够加强隔热件的结构强度。并且,当其应用于具有密封圈的锅具中时,第一加强件还能够起到阻挡密封圈变形而移位。
13.较佳地,所述间隔部、所述隔热本体和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设有第二加强件。
14.在本方案中,通过第二加强件能够进一步提升隔热件的结构强度,以及,第二加强件能够与第一加强件沿着隔热本体的径向方向一一对应,进一步提升隔热件整体的结构强度。
15.较佳地,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将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锅本体固定连接。
16.在本方案中,通过固定部能够将隔热件安装于锅本体上,并且可以自下而上设置紧固件,便于安装。
17.较佳地,所述锅本体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锅本体的顶端,且朝着远离所述锅本体的方向延伸;所述隔热本体的顶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隔热本体的底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锅本体固定连接。
18.在本方案中,锅本体的顶部可以延伸出第二连接部,隔热本体的顶端可以与该第二连接部连接,隔热本体的底端则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与锅本体连接,通过第二连接部和第一连接部,使得隔热本体可以环绕并间隔设置于锅本体的外侧,并与锅本体固定连接,形成隔热腔。
19.较佳地,所述隔热件还包括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隔热本体的一端连接,并朝向靠近所述锅本体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均用于与所述锅本体固定连接,以使所述隔热本体与所述锅本体间隔设置形成所述隔热腔。
20.在本方案中,隔热本体还可以通过第三连接部和第一连接部与锅本体固定连接,并形成隔热腔。
21.一种锅具,其特点在于,所述锅具包括如上述的锅具的隔热件。
22.在本方案中,锅具采用上述的隔热件,其通过在锅本体的外侧设置隔热件,并且隔热件通过其隔热本体环绕锅本体的外侧,并通过其第一连接部使隔热本体与锅本体之间具有间距以形成隔热腔,从而能够减小锅具的热量损失,也能够避免用户无意碰触锅具时被烫伤。
23.较佳地,所述锅具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部和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用于与所述锅本体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
24.在本方案中,锅具还包括固定件,通过固定件能够将隔热件与锅本体固定连接。
25.较佳地,所述锅本体包括多个锅段,相邻两个所述锅段之间设有密封件;所述隔热件包括间隔部和第一加强件,所述间隔部与所述密封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加强件位于所述密封件的下方。
26.在本方案中,锅具可以具有多个锅段,在相邻两个锅段之间可以通过密封件密封连接,密封件不但能够使得多个锅段形成整体,避免锅内物体漏液;而且密封件还能够阻断两个锅段之间的热传递,使得每个锅段可以由对应的加热膜进行加热。当隔热件具有间隔部和第一加强件时,间隔部和第一加强件还能够对密封件进行限位,避免密封件变形移位而导致密封不到位,使得锅具漏液。
27.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通过在锅本体的外侧设置隔热件,并且隔热件通过其隔热本体环绕锅本体的外侧,并通过其第一连接部使隔热本体与锅本体之间具有间距以形成隔热腔,从而能够减小锅具的热量损失,也能够避免用户无意碰触锅具时被烫伤。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图1中锅具的截面示意图;
30.图3为图1中锅具的隔热件与锅本体处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31.图4为图1中锅具的固定件处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隔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隔热件的截面示意图;
35.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36.附图标记说明
37.锅具10
38.锅本体100
39.第二连接部110
40.锅段120
41.密封件130
42.环状本体131
43.延伸部132
44.隔热件200
45.隔热本体210
46.安装孔211
47.第一连接部220
48.固定部221
49.间隔部230
50.第一加强件240
51.第二加强件250
52.隔热腔300
53.固定件400
54.第一固定部410
55.第二固定部420
56.把手500
具体实施方式
57.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5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10的隔热件200,锅具10可以用于烹制食物,如图1、图2和图5所示,锅具10包括锅本体100,锅本体100可以容纳待加热物并对待加热物进行加热烹饪,其中待加热物可以为液体状物体或者固液混合状物体。
59.如图2和图5所示,隔热件200包括隔热本体210和第一连接部220,隔热本体210环绕锅本体100的外侧壁,且隔热本体210的一端与锅本体100连接;第一连接部220与隔热本体210的另一端连接,并朝向隔热本体210的内部延伸,第一连接部220用于与锅本体100固定连接并与锅本体100形成隔热腔300。其通过在锅本体100的外侧设置隔热件200,并且隔
热件200通过其隔热本体210环绕锅本体100的外侧,并通过其第一连接部220使隔热本体210与锅本体100之间具有间距以形成隔热腔300,从而能够减小锅具10的热量损失,也能够避免用户无意碰触锅具10时被烫伤。
60.在具体实施时,当隔热件200安装于锅本体100外侧后,隔热本体210可以沿着竖直方向环绕锅本体100的外侧壁,第一连接部220沿着水平方向向锅本体100延伸,并通过固定件400与锅本体100的外侧壁固定连接。隔热本体210和第一连接部220可以形成大致l型的结构。隔热件200可以由导热性能较差的材料制成,比如隔热件200可以为塑料件。隔热本体210为环状构件,根据锅本体100的结构不同,隔热本体210的具体结构也可以与其进行匹配。
61.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如图3、图6和图7所示,隔热件200还包括间隔部230,间隔部230与第一连接部220连接,且间隔部230与隔热本体210间隔设置,间隔部230的高度低于隔热本体210的高度。间隔部230的设置可以增加隔热件200的结构强度,并且隔间部位于隔热本体210和锅本体100之间,当锅本体100的热量向周围环境发散时,部分热量可以先经过间隔部230与锅本体100之间的空间,再经过间隔部230与隔热本体210之间的空间,从而能够提升隔热的效果。
62.如图6和图7所示,间隔部230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220的上表面连接,并向远离第一连接部220的方向延伸。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中,隔热本体210可以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连接部220可以沿水平方向延伸,隔间部位于隔热本体210的内部,并沿竖直方向延伸。间隔部230也大致为环状结构,间隔部230与隔热本体210可以同轴设置。在间隔部230的部分位置处设有豁槽,该豁槽可以为固定件400固定隔热件200预留出空间。
63.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如图3、图6和图7所示,间隔部230朝向隔热本体210内部的表面和第一连接部220之间设有第一加强件240,第一加强件240自间隔部230的表面向隔热本体210的内部凸起。
64.如图6和图7所示,间隔部230朝向隔热本体210内部的表面即为间隔部230的内侧壁,间隔部230的内侧壁与第一连接部220之间可以设有多个第一加强件240,多个第一加强件240环绕间隔部230的内侧壁设置。
65.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如图3、图6和图7所示,间隔部230、隔热本体210和第一连接部220之间设有第二加强件250。通过第二加强件250能够进一步提升隔热件200的结构强度。
66.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加强件250也可以具有多个,多个第二加强件250环绕隔热本体210设置。以及,第二加强件250可以与第一加强件240沿着隔热本体210的径向方向一一对应,也可以与第一加强件240错位设置。通过同时设置第一加强件240和第二加强件250从而提升隔热件200整体的结构强度。
67.在具体实施时,如图2所示,锅具10的把手500可以与隔热件200连接,其中隔热本体210上可以设有安装孔211,把手500的一端安装于该安装孔211内。通过设置上述的间隔部230、第一加强件240和第三加强件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可以提升隔热件200整体的结构强度,相应地也可以提升把手500与锅本体100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使得把手500与锅本体100之间能够可靠连接。
68.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第一连接部220设有固定部221,固定部221用于将第一
连接部220与锅本体100固定连接。如图6所示,固定部221为设置于第一连接部220上的孔,通过该孔可以自下而上设置紧固件,便于安装。
69.在具体实施时,隔热本体210的下端通过第一连接部220与锅本体100的侧壁固定连接,隔热本体210的上端与锅本体100的连接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比如,对于具有单个隔热件200的锅具10,其上端可以直接与锅本体100连接,也可以在该上端设置相应的连接部与锅本体100连接。对于具有多个隔热件200的锅具10,位于最上方的隔热件200的上端可以采用与具有单个隔热件200的锅具10的相同方式;而对于其他隔热件200,可以依次设置于最上方的隔热件200的下方,并且其他隔热件200的上端依次与位于其上方且相邻的隔热件200连接。
70.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5所示,锅本体100包括第二连接部110,第二连接部110位于锅本体100的顶端,且朝着远离锅本体100的方向延伸;隔热本体210的顶端与第二连接部110固定连接,隔热本体210的底端通过第一连接部220与锅本体100固定连接。
71.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部110可以沿着水平方向朝着远离锅本体100的方向延伸,第二连接部110的下表面、锅本体100的外侧壁、隔热本体210的内侧壁和第一连接部220的上表面之间形成隔热腔300。第二连接部110的下表面设有凹槽,隔热本体210的上端面可以设有与该凹槽匹配的凸起,使得隔热件200与锅本体100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
72.如图2所示,当锅具10具有多个隔热件200时,多个隔热件200沿着竖直方向依次设置,其中位于最上方的隔热件200的上端可以与锅本体100的顶端的第二连接部110连接,该隔热件200的下端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220与锅本体100的侧壁固定连接。其余的隔热件200沿着竖直方向依次连接,且其余的隔热件200的上端与紧靠其上方的隔热件200连接,其余隔热件200的下端通过各自的第一连接部220与锅本体100的侧壁固定连接。
73.作为另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隔热件200还包括第三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与隔热本体210的一端连接,并朝向靠近锅本体100的方向延伸,第一连接部220和第三连接部均用于与锅本体100固定连接,以使隔热本体210与锅本体100间隔设置形成隔热腔300。第三连接部可以沿着水平方向朝着靠近锅本体100的方向延伸,第三连接部的下表面、锅本体100的外侧壁、隔热本体210的内侧壁和第一连接部220的上表面之间形成隔热腔300。
7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锅具10,如图1、图2和图5所示,锅具10包括如上述的锅具10的隔热件200。锅具10采用上述的隔热件200,其通过在锅本体100的外侧设置隔热件200,并且隔热件200通过其隔热本体210环绕锅本体100的外侧,并通过其第一连接部220使隔热本体210与锅本体100之间具有间距以形成隔热腔300,从而能够减小锅具10的热量损失,也能够避免用户无意碰触锅具10时被烫伤。
75.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锅具10还包括固定件400,固定件400包括第一固定部410和与第一固定部410连接的第二固定部420,第一固定部410用于与锅本体100的外侧壁固定连接;第二固定部420用于与第一连接部220固定连接。
76.如图4所示,固定件400为大致l型的结构,其第一固定部410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与锅本体100的外侧壁连接,第二固定部420可以通过紧固件与第一连接部220连接,紧固件可以为螺钉或者螺栓等构件。在将隔热件200装配于锅本体100上时,可以先将固定件400的第一固定部410与锅本体100的外侧壁焊接,再将隔热件200设置于固定件400的下方,则第
二固定部420位于隔热腔300内,由于隔热件200的第一连接部220上设有固定部221,紧固件可以自下而上穿过固定部221和固定件400的第二固定件400,以将隔热件200与第二固定部420固定,从而使得隔热件200与锅本体100固定连接。其中,间隔部230上的豁槽可以为固定件400预留出相应的安装空间。
77.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如图1、图2和图5所示,锅本体100包括多个锅段120,相邻两个锅段120之间设有密封件130;隔热件200包括间隔部230和第一加强件240,间隔部230与密封件130相对设置,第一加强件240位于密封件130的下方。
78.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多个锅段120沿着竖直方向依次连接,每个锅段120的外壁均设有对应的加热膜,并由该对应的加热膜加热升温。两个锅段120之间设置密封件130,密封件130不但能够使得多个锅段120形成整体,避免锅内物体漏液;而且密封件130还能够阻断两个锅段120之间的热传递,使得每个锅段120可以由对应的加热膜进行加热。固定件400的第一固定部410在与锅本体100焊接时,可以同时与相邻的两个锅段120进行焊接,从而能够固定连接两个锅段120,提升锅段120之间的连接性能,避免锅段120与锅段120之间移位。
79.如图3和图8所示,密封件130可以包括环状本体131和延伸部132,环状本体131设置于两个锅段120的端面之间,且与两个锅段120的端面抵接,延伸部132自环状本体131的外侧弯折延伸,延伸部132与锅段120的外侧壁贴合,从而形成提升连接性能。当隔热件200具有间隔部230和第一加强件240时,间隔部230位于延伸部132的外侧,第一加强件240位于延伸部132的上方,能够对密封件130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当密封件130变形时,能够阻挡密封件130的形变而导致密封不到位。
80.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