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腿部抬升零重力体验座椅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33696发布日期:2022-04-27 12:19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腿部抬升零重力体验座椅框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腿部抬升零重力体验座椅框架。


背景技术:

2.座椅是生活中常用的坐具。座椅通常包括靠背、扶手等。现有技术中的座椅通常结构及功能较为单一,其无法相应调整状态,降低了使用舒适性。
3.为了提高躺坐时的舒适性,有一些座椅能够调整为零重力状态,如中国专利cn213157432u揭示的一种按摩椅滑道式零重力结构,可实现零重力的效果,提高人们的舒适性,从而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按摩放松效果;通过电动推杆驱动,可对按摩椅进行零重力姿势和站立姿势的切换。
4.中国专利cn104936483a揭示了一种常规款智能沙发机械伸展装置,包括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脚蹬组件、座位安装板、基板和座位调节组件。通过线性制动器实现该联动机构的伸展或收拢。常规款智能沙发机械伸展装置在伸展的过程中,其座椅框架相对于水平面抬升的角度一般不超过18
°
,而具有零重力功能的沙发机械伸展装置通常关注座椅框架角度的抬升,这一类沙发机械伸展装置通常在坐姿转变为tv姿时,座椅框架已经有明显抬升,完全伸展后,座椅框架进一步抬升,其完全伸展后与水平面的夹角超过18
°
,甚至达到26
°
以上(如cn111955974a揭示了一种电动座椅联动装置,完全斜倚位置时其座椅框架相对于水平方向成介于18度与26度之间的角度)。
5.行业内一般认为座椅框架角度的抬升,有利于使用者体验失重感,即所谓的零重力功能,因此行业内的研究方向几乎都集中在如何进一步抬升座椅框架以及腿部单元的角度,但过分强调座椅框架抬升的角度则可能使部分初次使用者来不及适应角度的变化,反而适得其反,产生头晕感。现有技术中的零重力沙发机械伸展装置,从来没有在腿部单元及搁脚板上进行改进,在伸展过程中其搁脚板几乎与水平面平行。
6.本技术通过全新的视角,创造性的对常规款铁架的调整,能够在座椅框架变化角度不增加的基础上,通过腿部单元的抬升以及脚踏板角度的抬升,也能使得使用者体验到失重感,且能够避免产生头晕感。


技术实现要素:

7.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在座椅框架变化角度不增加的情况下能够体验失重感且避免产生头晕感的腿部抬升零重力体验座椅框架,以解决上述问题。
8.一种腿部抬升零重力体验座椅框架,包括底座以及设置在底座上的驱动部件和伸展部件,伸展部件包括位于底座左右两侧且成对设置的靠背组件、坐垫支撑组件和搁腿板组件,坐垫支撑组件的前后端分别与靠背组件和搁腿板组件的一端铰接;坐垫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连接件、第二支撑连接件、第三支撑连接件和第四支撑连接件;第三支撑连接件一端铰接在第四支撑连接件的中部,第二支撑连接件的另一端与第三支撑连接件的另一端铰接,第一支撑连接件与靠背组件相铰接;所述搁腿板组件包括第一搁腿板连接件、第二搁
腿板连接件、第三搁腿板连接件和搁腿板架,第一搁腿板连接件的一端与第四支撑连接件的一端铰接,第二搁腿板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一支撑连接件的一端铰接,第二搁腿板连接件的另一端与第三搁腿板连接件的一端铰接,第一搁腿板连接件的另一端和第三搁腿板连接件的另一端分别与搁腿板架相铰接;在tv姿及躺姿时,所述搁腿板架相对水平面向上倾斜。
9.进一步地,在tv姿时,搁腿板架相对水平面的第一夹角为8-11度;在躺姿时,搁腿板架相对水平面的第二夹角为12-15度。
10.进一步地,在tv姿时,搁腿板架相对水平面的第一夹角为10度;在躺姿时,搁腿板架相对水平面的第二夹角为14度。
11.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支撑连接件与第一搁腿板连接件的铰接点为x,第四支撑连接件与第一支撑连接件的铰接点为y,x与y之间的距离为187-195mm。
12.进一步地,所述铰接点x与铰接点y之间的距离为190mm。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连接件上铰接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铰接有第三连接件,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与靠背组件相铰接;所述靠背组件包括第一靠背连接件、第二靠背连接件、第三靠背连接件和第四靠背连接件,所述第一靠背连接件下部的一端与第二靠背连接件的一端铰接于第一铰接点,其下部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连接件的延伸部铰接于第二铰接点,所述第一铰接点与所述第二铰接点的距离l为70-85mm;第三靠背连接件的形状为v形,其两端分别具有第一支脚及第二支脚,其中部突出设置有第三支脚;第三靠背连接件的第一支脚与第二靠背连接件的另一端铰接,第三支脚与第三连接件的一端铰接,第二支脚与第四靠背连接件的一端铰接,第四靠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底座铰接。
14.进一步地,在tv姿时,第一支撑连接件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13度;在躺姿时,第一支撑连接件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17度。
15.进一步地,在tv姿时,第一支撑连接件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2度;在躺姿时,第一支撑连接件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6度。
16.进一步地,在tv姿时,第一靠背连接件与第一支撑连接件之间的第三夹角的范围为100-110度;在躺姿时,第一靠背连接件与第一支撑连接件之间的第四夹角的范围为140-150度。
17.进一步地,在tv姿时,第一靠背连接件与第一支撑连接件之间的第三夹角为109度;而在躺姿时,第一靠背连接件与第一支撑连接件之间的第四夹角为149度。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腿部抬升零重力体验座椅框架包括底座以及设置在底座上的驱动部件和伸展部件,伸展部件包括位于底座左右两侧且成对设置的靠背组件、坐垫支撑组件和搁腿板组件,坐垫支撑组件的前后端分别与靠背组件和搁腿板组件的一端铰接;坐垫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连接件、第二支撑连接件、第三支撑连接件和第四支撑连接件;第三支撑连接件一端铰接在第四支撑连接件的中部,第二支撑连接件的另一端与第三支撑连接件的另一端铰接,第一支撑连接件与靠背组件相铰接;所述搁腿板组件包括第一搁腿板连接件、第二搁腿板连接件、第三搁腿板连接件和搁腿板架,第一搁腿板连接件的一端与第四支撑连接件的一端铰接,第二搁腿板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一支撑连接件的一端铰接,第二搁腿板连接件的另一端与第三搁腿板连接件的一端铰接,第一搁腿板连接件的另一端和第三搁腿板连接件的另一端分别与搁腿板架相铰接;在tv姿及躺姿时,所述搁腿板架相对水平面向上倾斜。如此能够在座椅框架变化角度不增加的基础上,通过腿部单
元的抬升以及脚踏板角度的抬升,也能使得使用者体验到失重感,且能够避免产生头晕感。
附图说明
19.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腿部抬升零重力体验座椅框架在tv姿时的侧面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腿部抬升零重力体验座椅框架在躺姿时的侧面示意图。
22.图3为图2中的第三靠背连接件的侧面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腿部抬升零重力体验座椅框架的第四支撑连接件(实线部分)与现有技术(虚线部分)的相应连杆的对比。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腿部抬升零重力体验座椅框架的靠背组件局部示意图。
25.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2、靠背组件;3、坐垫支撑组件;4、搁腿板组件;10、第一支撑连接件;13、第二支撑连接件;14、第三支撑连接件;15’、第四支撑连接件;16、延伸部;28、第一搁腿板连接件;29、第二搁腿板连接件;30、第三搁腿板连接件;31、搁腿板架;17、第一连接件;20、第三连接件;24、第一靠背连接件;241、第一铰接点;242、第二铰接点;25、第二靠背连接件;26’、第三靠背连接件;27、第四靠背连接件;261’第一支脚;262’、第二支脚;263’、第三支脚。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7.请参考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腿部抬升零重力体验座椅框架在常规沙发机械伸展装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腿部抬升零重力体验座椅框架包括底座1以及设置在底座1上的伸展部件,伸展部件包括位于底座1左右两侧且成对设置的靠背组件2、坐垫支撑组件3和搁腿板组件4,坐垫支撑组件3的前后端分别与靠背组件2和搁腿板组件4的一端铰接,伸展部件在坐姿、躺姿和tv姿的位置明确稳定,伸展和收拢顺序清晰,躺姿能让使用者体验到明显的零重力感。
28.所述坐垫支撑组件3包括第一支撑连接件10,还包括第二支撑连接件13、第三支撑连接件14和第四支撑连接件15’,第三支撑连接件14一端铰接在第四支撑连接件15’的中部,第二支撑连接件13的一端与第三支撑连接件14的另一端铰接。第一支撑连接件10上设置有一斜向上倾斜的用于与靠背组件2相铰接的延伸部16。所述搁腿板组件4包括第一搁腿板连接件28、第二搁腿板连接件29、第三搁腿板连接件30和搁腿板架31,第一搁腿板连接件28的一端与第四支撑连接件15’的一端铰接,第一支撑连接件10的一端与第四支撑连接件15’的另一端铰接,第二搁腿板连接件29的一端与第一支撑连接件10的一端铰接,第二搁腿板连接件29的另一端与第三搁腿板连接件30的一端铰接,第一搁腿板连接件28的另一端和第三搁腿板连接件30的另一端分别与搁腿板架31相铰接。
29.第四支撑连接件15’与第一搁腿板连接件28的铰接点为x,第四支撑连接件15’与第一支撑连接件10的铰接点为y,x与y之间的距离为187-195mm。优选的,x与y之间的距离为190mm。
30.在tv姿及躺姿时,第四支撑连接件15’靠近第一搁腿板连接件28的一端相对第三
支撑连接件14与第四支撑连接件15’铰接的位置向上倾斜。
31.在tv姿时,搁腿板架31相对水平面的第一夹角c为8-11度。如此使得搁腿板组件4整体能够得到更高的抬升,使得搁腿板架31的角度进一步抬升。
32.在躺姿时,搁腿板架31相对水平面的第二夹角d为12-15度。如此使得搁腿板架31的角度进一步抬升,使得使用者能够体验到失重感。
33.优选的,在tv姿时,搁腿板架31相对水平面的第一夹角c为10度;在躺姿时,搁腿板架31相对水平面的第二夹角d为14度。
34.所述第一支撑连接件10上铰接有第一连接件17,所述第一连接件17上铰接有第三连接件20,第三连接件20的另一端与靠背组件2相铰接。所述靠背组件2包括第一靠背连接件24、第二靠背连接件25、第三靠背连接件26’和第四靠背连接件27,所述第一靠背连接件24下部的一端与第二靠背连接件25的一端铰接于第一铰接点241,其下部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连接件10的延伸部16铰接于第二铰接点242,所述第一铰接点241与所述第二铰接点242的距离l为70-85mm,l的优选距离为74mm。
35.第三靠背连接件26’的形状大致为v形,其两端分别具有第一支脚261’及第二支脚262’,其中部突出设置有第三支脚263’。
36.第三靠背连接件26的第一支脚261’与第二靠背连接件25的另一端铰接,第三支脚263’与第三连接件20的一端铰接,第二支脚262’与第四靠背连接件27的一端铰接,第四靠背连接件27的另一端与底座1铰接,所述第三靠背连接件26’与第一支撑连接件10的延伸部16之间可选地设置有靠背弹簧。
37.如此使得:在tv姿时,第一靠背连接件24与第一支撑连接件10之间的第三夹角e的范围为100-110度,第一支撑连接件10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13度;而在躺姿时,第一靠背连接件24与第一支撑连接件10之间的第四夹角f的范围为140-150度,第一支撑连接件10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17度。如此使得靠背组件向后倒得程度更大,躺姿更舒适。
38.优选的,在tv姿时,第一靠背连接件24与第一支撑连接件10之间的第三夹角e为109度,第一支撑连接件10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2
°
;而在躺姿时,第一靠背连接件24与第一支撑连接件10之间的第四夹角f为149度,第一支撑连接件10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6
°

3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腿部抬升零重力体验座椅框架包括包括底座1以及设置在底座1上的驱动部件和伸展部件,伸展部件包括位于底座1左右两侧且成对设置的靠背组件2、坐垫支撑组件3和搁腿板组件4,坐垫支撑组件3的前后端分别与靠背组件2和搁腿板组件4的一端铰接;坐垫支撑组件3包括第一支撑连接件10、第二支撑连接件13、第三支撑连接件14和第四支撑连接件15’;第三支撑连接件14一端铰接在第四支撑连接件15’的中部,第二支撑连接件13的另一端与第三支撑连接件14的另一端铰接,第一支撑连接件10与靠背组件2相铰接;所述搁腿板组件4包括第一搁腿板连接件28、第二搁腿板连接件29、第三搁腿板连接件30和搁腿板架31,第一搁腿板连接件28的一端与第四支撑连接件15’的一端铰接,第二搁腿板连接件29的一端与第一支撑连接件10的一端铰接,第二搁腿板连接件29的另一端与第三搁腿板连接件30的一端铰接,第一搁腿板连接件28的另一端和第三搁腿板连接件30的另一端分别与搁腿板架31相铰接;在tv姿及躺姿时,搁腿板架31相对水平面向上倾斜。如此能够在座椅框架变化角度不增加的基础上,通过腿部单元的抬升以及脚踏板
角度的抬升,以及靠背单元伸展角度的增加,也能使得使用者体验到失重感,且能够避免产生头晕感。
4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例如,可将腿部(或搁腿板组件4)延伸的方向定义为前方(前端),将靠背(或靠背组件2)延伸的方向定义为后方(后端)。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