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85707发布日期:2022-04-30 21:30阅读:609来源:国知局
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2.空气炸锅利用高速空气循环的原理,将空气变成“油”,快速加热和脆化食物,做出和油炸类似的美味食物。像肉类、海鲜类和已经腌制好的薯条类食品,不需要加油也可以做出极佳口感的美味。如果食物本身不含油,像新鲜蔬菜、薯条之类的,加一勺油就可以做出传统油炸做法的口感。因此,由于空气炸锅需油量少,烹饪出的食物更加健康,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3.相关技术的开盖式空气炸锅中,通过在机头组件中设置的加热管对烹饪腔体中的食材进行加热,但是,现有产品的加热管功率较小,不能满足大功率快速烹饪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炸锅,以解决加热管功率小不能满足大功率快速烹饪需求的问题。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空气炸锅,包括:主体组件,主体组件内设置有具有开口的烹饪腔体;盖体,盖设在烹饪腔体的开口处;机头组件,机头组件的第一端与主体组件相连接,机头组件的第二端与盖体相连接,机头组件包括位于盖体下方并能够伸入烹饪腔体内的保护罩,保护罩内具有容纳腔;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设置在容纳腔中。
6.本方面实施例提出的空气炸锅,包括主体组件、盖体和机头组件,盖体用于盖合于烹饪腔体。机头组件上具有位于盖体下方并能够伸入烹饪腔体内的保护罩,保护罩内形成容纳腔,用于安装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共同对烹饪腔体进行加热,能够提升大容量空气炸锅的热效率,采用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组合达到高功率,进而满足空气炸锅的大功率、快速烹饪的需求。进一步地,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也可以分别工作,在不需要快速烹饪、大功率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烹饪程序来控制第一发热件或第二发热件单独工作,使得空气炸锅能够满足于更多的烹饪模式,丰富产品的功能。
7.另外,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气炸锅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8.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炸锅还包括:内衬,设置在机头组件中,保护罩与内衬之间围合形成容纳腔;第一支架,第一支架安装在内衬上,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均固定在第一支架上,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之间具有间距。
9.在这些实施例中,空气炸锅还包括内衬和第一支架,内衬设置在机头组件中并与保护罩围合形成用于安装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的容纳腔,第一支架安装在内衬上,用于固定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通过在内衬上设置第一支架,即可实现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的安装,简化了产品的安装结构,也提高了产品的组装效率,并且,在第一发热件
和第二发热件都安装在第一支架上后,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避免了工作时的相互影响,也能防止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由于直接与过热的物品接触而发生破裂等问题,延长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的使用寿命。
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的一部分弯折形成u型夹,在u型夹中形成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邻近u型夹的夹持入口,第二安装部位于u型夹的底部,第一发热件卡设于第一安装部中,第二发热件卡设于第二安装部中。
11.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安装部支撑第一发热件,第二安装部支撑第二发热件,使得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都能够安装在第一支架上,并且,两者都有独立的安装空间,相互不接触,从而实现了通过第一支架即可实现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的安装,简化了产品的安装结构,也提高了产品的组装效率。具体地,第一支架的一部分弯折形成u型夹,u型夹具有与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连通的夹持入口,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均由该夹持入口安装到第一支架上。
12.在一些实施例中,u型夹的夹持入口朝向保护罩的侧壁,第一安装部的夹持间隙大于第二安装部的夹持间隙,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均为c型发热管,第一发热件布置在第二发热件的径向外侧,第一发热件的直径大于第二发热件的直径。
13.在这些实施例中,设置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的夹持间隙一大一小,可以用于安装不同直径尺寸的发热管,并且,由于第一安装部邻近u型夹的夹持入口,第二安装部位于u型夹的底部,因此,设置邻近夹持入口的第一安装部的夹持间隙更大,用于安装直径更大的发热管,使得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的安装均合理。进一步地,c型发热管具有便于安装、加热面积大的优点,便于两个发热管的组合安装。
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还包括支板和形成在支板的第一端并相对于支板弯折的折边,折边抵接于内衬,折边上设有过孔,紧固件穿过过孔与内衬连接;支板的第二端朝向远离内衬的方向延伸,支板的第二端与u型夹的一个夹臂相连。
15.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通过折边固定在内衬上,具体地,折边抵接于内衬,且折边上设有过孔,仅需通过一颗螺钉或其他紧固件即可将折边锁紧在内衬上,实现第一支架和内衬之间的固定,方便安装及拆卸;进一步地,支板连接折边和u型夹的一个夹臂,从而能够通过支板将u型夹支撑到一定的高度,使得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固定在与内衬具有一定间距的位置,防止过多的热量传递到内衬上,从而也有利于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对位于内衬下方的烹饪腔体进行加热。
1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为不同类型的发热管;第一发热件为碳纤发热管、卤素管、不锈钢发热管中的任一种;和/或第二发热件为碳纤发热管、卤素管、不锈钢发热管中的任一种。
17.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为不同类型的发热管,不同类型的发热管组合工作,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提升加热效果,有效提高大容量空气炸锅的热效率。第一发热件为碳纤发热管、卤素管、不锈钢发热管中的任一种,和/或,第二发热件为碳纤发热管、卤素管、不锈钢发热管中的任一种。碳纤发热管的能量发射方式是以远红外辐射为主,具有升温迅速、热滞后小、发热均匀、热辐射传递距离远、热交换速度快等特点。卤素管是一种密封式的发光发热管,内充卤族元素惰性气体,中间有钨丝分白、黑两种,卤素管具有热效率高、加热不氧化、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不锈钢发热管是通过强迫对流的方式对流体
进行加热的,材质是不锈钢材质,与传统的加热方式相比较,节能显著、工艺科学、安装使用方便、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18.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炸锅还包括:第二支架,第二支架用于支撑第一发热件,第二支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支架沿着第一发热件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且避让第一支架。
19.在这些实施例中,设置多个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配合用于支撑管体直径较大的第一发热件,实现对第一发热件的多段支撑,既能够实现第一发热件的稳固安装,又不必设置多个结构相比于第二支架更为复杂的第一支架,节省了成本,并且,也不必对管体直径较小的第二发热件进行多段支撑,进一步简化了组装步骤。
2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与第一发热件的中部位置相连。如此设置,在仅设置一个第一支架对第一发热件进行支撑的情况下,将第一支架支撑在第一发热件的中部位置效果更好。
2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与第二发热件的中部位置相连。如此设置,在仅设置一个第一支架对第二发热件进行支撑的情况下,将第一支架支撑在第二发热件的中部位置效果更好。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头组件还包括驱动电机、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的第一扇叶和围设在第一扇叶的外周的排风圈,排风圈与内衬相连接,排风圈位于盖体的上方,盖体的中部具有避让通道,保护罩穿过避让通道并位于盖体的下方;机头组件还包括第二扇叶,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并位于内衬和第一发热件、第二发热件之间。
23.在这些实施例中,驱动电机能够带动第一扇叶和第二扇叶转动。第一扇叶用于降低驱动电机的温度,避免驱动电机及周围空间温度过热而造成部件损坏。第二扇叶用于将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产生的热空气吹向烹饪腔体,保证食材的加热效果。在第一扇叶的四周设置排风圈,有利于吸入外界的冷空气,并将驱动电机周围的热空气经排风圈吹出,实现循环降温。此外,由于机头组件打开烹饪腔体后,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若外露,很容易因误触而烫伤,因此,在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的下方罩设保护罩,可有效避免用户直接触碰到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而且提高视觉安全性。
24.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护罩包括罩侧壁和罩底壁,罩侧壁和罩底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如此设置,使得位于保护罩中的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多个通孔更快地散到烹饪腔体中,提升加热效率。
25.在一些实施例中,盖体为透明盖。如此设置,用户能够通过透明盖观察到烹饪腔体中的食物颜色、成熟度,进而对烹饪时长和温度等进行调整,避免焦糊,提升烹饪效果。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头组件与盖体之间可拆卸连接。如此设置,可以将盖体由机头组件上拆下进行清洗。
附图说明
27.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和特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28.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炸锅的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29.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炸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炸锅在开盖状态下隐藏保护罩后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炸锅的部分结构隐藏保护罩后的倒置示意图;
32.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炸锅的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炸锅在开盖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4.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炸锅在开盖取出炸锅组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炸锅在合盖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至图8附图标号说明:
37.10空气炸锅,100机头组件,110保护罩,111容纳腔,112通孔,120第一发热件,121第一段管体,122第一插接部,123第二插接部,130第二发热件,131第二段管体,132第三插接部,133第四插接部,140内衬,150第一支架,151夹持入口,152第一安装部,153第二安装部,154折边,155过孔,156支板,160第二支架,170驱动电机,171第一扇叶,172第二扇叶,173排风圈,190触控面板,200盖体,300主体组件,310烹饪腔体,320炸锅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8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空气炸锅10。
39.然而,本技术可按照许多不同的形式例示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具体实施例。更确切地说,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技术将是彻底的和完整的,并且将要把本技术的范围充分地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不应被理解为本公开的实施形态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40.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炸锅10,包括:主体组件300,主体组件300内设置有具有开口的烹饪腔体310;盖体200,盖设在烹饪腔体310的开口处;机头组件100,机头组件100的第一端与主体组件300相连接,机头组件100的第二端与盖体200相连接,机头组件100包括位于盖体200下方并能够伸入烹饪腔体310内的保护罩110,保护罩110内具有容纳腔111;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设置在容纳腔111中。
41.本方面实施例提出的空气炸锅10,包括主体组件300、盖体200和机头组件100,盖体200用于盖合于烹饪腔体310。机头组件100上具有位于盖体200下方并能够伸入烹饪腔体310内的保护罩110,保护罩110内形成容纳腔111,用于安装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共同对烹饪腔体310进行加热,能够提升大容量空气炸锅10的热效率,采用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组合达到高功率,进而满足空气炸锅10的大功率、快速烹饪的需求。进一步地,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也可以分别工作,在不需要快速烹饪、大功率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烹饪程序来控制第一发热件120或第二发热件130单独工作,使得空气炸锅10能够满足于更多的烹饪模式,丰富产品的功能。
42.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炸锅10还包括:内衬140,设置在机头组件100中,保护罩110与内衬140之间围合形成容纳腔111;第一支架150,第一支架150安装在内衬140上,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均固定在第一支架150上,第一发热件120和
第二发热件130之间具有间距。
43.在这些实施例中,空气炸锅10还包括内衬140和第一支架150,内衬140设置在机头组件100中并与保护罩110围合形成用于安装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的容纳腔111,第一支架150安装在内衬140上,用于固定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通过在内衬140上设置第一支架150,即可实现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的安装,简化了产品的安装结构,也提高了产品的组装效率,并且,在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都安装在第一支架150上后,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避免了工作时的相互影响,也能防止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由于直接与过热的物品接触而发生破裂等问题,延长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的使用寿命。
44.在具体应用中,如图1所示,内衬140还能够起到隔离热量的作用,防止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产生的热量向内衬140的上方传递,有利于降低位于内衬140上方的驱动电机170的温度。
45.对于第一支架150的具体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支架150的一部分弯折形成u型夹,在u型夹中形成第一安装部152和第二安装部153,第一安装部152邻近u型夹的夹持入口151,第二安装部153位于u型夹的底部,第一发热件120卡设于第一安装部152中,第二发热件130卡设于第二安装部153中。
46.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安装部152支撑第一发热件120,第二安装部153支撑第二发热件130,使得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都能够安装在第一支架150上,并且,两者都有独立的安装空间,相互不接触,从而实现了通过第一支架150即可实现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的安装,简化了产品的安装结构,也提高了产品的组装效率。具体地,第一支架150的一部分弯折形成u型夹,u型夹具有与第一安装部152和第二安装部153连通的夹持入口151,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均由该夹持入口151安装到第一支架150上。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u型夹的夹持入口151朝向保护罩110的侧壁,第一安装部152的夹持间隙大于第二安装部153的夹持间隙,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均为c型发热管,第一发热件120布置在第二发热件130的径向外侧,第一发热件120的直径大于第二发热件130的直径。在第一安装部152对应的位置,u型夹的两个夹臂可以向外凸出弯曲为弧形,从而形成圆形的夹持空间,以与第一发热件120的外形相适应。在其中一个夹臂的自由端,还可以相对于第一安装部152继续向外延伸预定长度,形成操作部,以方便用户通过捏住操作部,使得u型夹张开,将第二发热件和第一发热件放入u型夹中。
48.在这些实施例中,设置第一安装部152和第二安装部153的夹持间隙一大一小,可以用于安装不同直径尺寸的发热管,并且,由于第一安装部152邻近u型夹的夹持入口151,第二安装部153位于u型夹的底部,因此,设置邻近夹持入口151的第一安装部152的夹持间隙更大,用于安装直径更大的发热管,使得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的安装均合理。进一步地,c型发热管具有便于安装、加热面积大的优点,便于两个发热管的组合安装。
49.在具体应用中,c型发热管大体上呈水平安装在容纳腔111中,有利于降低容纳腔111的高度,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在水平方向上与烹饪腔体310更多地重合,提升加热效率。
50.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发热件120包括大体上呈c型的第一段管体121、与第一段管体121的第一端相连的第一插接部122,以及与第一段管体121的第二端相
连的第二插接部123,第一插接部122和第二插接部123用于连接电源;第二发热件130包括大体上呈c型的第二段管体131、与第二段管体131的第一端相连的第三插接部132,以及与第二段管体131的第二端相连的第四插接部133,第三插接部132和第四插接部133用于连接电源。
5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和图5所示,第一支架150还包括折边154和支板156,折边154抵接于内衬140,折边154上设有过孔155,紧固件穿过过孔155与内衬140连接;支板156的第一端与折边154相连接,支板156的第二端朝向远离内衬140的方向延伸,支板156的第二端与u型夹的一个夹臂相连。
52.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50通过折边154固定在内衬140上,具体地,折边154抵接于内衬140,且折边154上设有过孔155,仅需通过一颗螺钉或其他紧固件即可将折边154锁紧在内衬140上,实现第一支架150和内衬140之间的固定,方便安装及拆卸;进一步地,支板156连接折边154和u型夹的一个夹臂,从而能够通过支板156将u型夹支撑到一定的高度,使得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固定在与内衬140具有一定间距的位置,防止过多的热量传递到内衬140上,从而也有利于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对位于内衬140下方的烹饪腔体310进行加热。
53.对于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的选择,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为不同类型的发热管;第一发热件120为碳纤发热管、卤素管、不锈钢发热管中的任一种;和/或第二发热件130为碳纤发热管、卤素管、不锈钢发热管中的任一种。
54.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为不同类型的发热管,不同类型的发热管组合工作,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提升加热效果,有效提高大容量空气炸锅的热效率。第一发热件120为碳纤发热管、卤素管、不锈钢发热管中的任一种,和/或,第二发热件130为碳纤发热管、卤素管、不锈钢发热管中的任一种。碳纤发热管的能量发射方式是以远红外辐射为主,具有升温迅速、热滞后小、发热均匀、热辐射传递距离远、热交换速度快等特点。卤素管是一种密封式的发光发热管,内充卤族元素惰性气体,中间有钨丝分白、黑两种,卤素管具有热效率高、加热不氧化、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不锈钢发热管是通过强迫对流的方式对流体进行加热的,材质是不锈钢材质,与传统的加热方式相比较,节能显著、工艺科学、安装使用方便、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55.值得说明的是,碳纤发热管和卤素管由于管体大多为透明玻璃的,在发热的同时,还具有照明的作用。
56.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不锈钢发热管的功率在100w至1500w之间,碳纤发热管的功率在100w至1200w之间,由于碳纤发热管的管体直径通常大于不锈钢发热管的管体直径,选择碳纤发热管作为第一发热件120,不锈钢发热管作为第二发热件130,两者的组合可以实现空气炸锅10迅速升温,大功率、快速烹饪的需求。并且,不锈钢发热管的成本较低,在现有的碳纤发热管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不锈钢发热管对产品的成本影响也较小,有利于产品的批量推广。
57.当然,本实施例仅是以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采用不同类型的发热管为例进行说明,详细说明不同发热管组合使用的优点,但是,并不排除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采用同种类型的发热管的方案,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5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空气炸锅10还包括:第二支架160,第二支架160用于支撑第一发热件120,第二支架16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支架160沿着第一发热件12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且避让第一支架150。
59.在这些实施例中,设置多个第二支架160与第一支架150配合用于支撑管体直径较大的第一发热件120,实现对第一发热件120的多段支撑,既能够实现第一发热件120的稳固安装,又不必设置多个结构相比于第二支架160更为复杂的第一支架150,节省了成本,并且,也不必对管体直径较小的第二发热件130进行多段支撑,进一步简化了组装步骤。
60.当然,本实施例仅是以第一发热件120采用第一支架150和第二支架160进行支撑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并不排除设置多个第一支架150用于从多段对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进行支撑的方案,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选择的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的管体直径进行选择,在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的管体直径均较大的情况下,当然可以设置多个第一支架150,在此不再详细说明,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6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第一支架150与第一发热件120的中部位置相连。如此设置,在仅设置一个第一支架150对第一发热件120进行支撑的情况下,将第一支架150支撑在第一发热件120的中部位置效果更好。
6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50与第二发热件130的中部位置相连。如此设置,在仅设置一个第一支架150对第二发热件130进行支撑的情况下,将第一支架150支撑在第二发热件130的中部位置效果更好。
6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6、图7和图8所示,机头组件100还包括驱动电机170、与驱动电机170的输出轴相连接的第一扇叶171和围设在第一扇叶171的外周的排风圈173,排风圈173与内衬140相连接,排风圈173位于盖体200的上方,盖体200的中部具有避让通道,保护罩110穿过避让通道并位于盖体200的下方;机头组件100还包括第二扇叶172,与驱动电机170的输出轴相连接,并位于内衬140和第一发热件120、第二发热件130之间。
64.在这些实施例中,驱动电机170能够带动第一扇叶171和第二扇叶172转动。第一扇叶171用于降低驱动电机170的温度,避免驱动电机170及周围空间温度过热而造成部件损坏。第二扇叶172用于将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产生的热空气吹向烹饪腔体310,保证食材的加热效果。在第一扇叶171的四周设置排风圈173,有利于吸入外界的冷空气,并将驱动电机170周围的热空气经排风圈173吹出,实现循环降温。此外,由于机头组件100打开烹饪腔体310后,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若外露,很容易因误触而烫伤,因此,在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的下方罩设保护罩110,可有效避免用户直接触碰到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而且提高视觉安全性。
65.此外,如图2、图6、图7和图8所示,盖体200的下方为烹饪腔体310,而上方为散热排风的排风圈173,严格分隔冷热空间,而且有利于降低机头组件100的高度。进一步地,使第二扇叶172、发热件和保护罩110均穿过避让孔而位于盖体200的下方,伸入到烹饪腔体310中,保证食材的加热效果。
6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6所示,保护罩110包括罩侧壁和罩底壁,罩侧壁和罩底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112。如此设置,使得位于保护罩110中的第一发热件120和第二发热件130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多个通孔112更快地散到烹饪腔体310中,提升加热效率。
6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盖体200为透明盖。如此设置,用户能够通过透明盖观察到烹饪腔体310中的食物颜色、成熟度,进而对烹饪时长和温度等进行调整,避免焦糊,提升烹饪效果。具体地,盖体200可以为耐热玻璃盖。
68.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头组件100与盖体200之间可拆卸连接。如此设置,可以将盖体200由机头组件100上拆下进行清洗。
69.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头组件100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主体组件300。
7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空气炸锅10还包括炸锅组件320,炸锅组件320放置在烹饪腔体310中,用于放置待烹饪食物。
7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机头组件100还包括触控面板190和机头座,触控面板190盖合在机头座上,触控面板190方便用户操作。
72.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头座的第一端具有向下延伸的支撑部,支撑部用于与空气炸锅10的主体组件300可转动连接,透明盖连接于机头座的第二端,并围绕机头座的第二端周向分布。机头座的中间段横置在烹饪腔体310的上方,通过机头座第一端向下延伸的支撑部连接于主体组件300,而将透明盖设置在机头座的第二端,由于支撑部主要位于机头座的第一端,降低了机头座支撑结构遮挡透明盖的问题,可在保证机头座的安装稳定度的情况下,为透明盖留有足够的安装和外露空间,保证可视效果。而且,使透明盖围绕连接部周向分布,有利于用户多角度观察烹饪腔体310内的食材,提高可视效果。
73.上面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虽然已表示和描述了一些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其范围的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修改和完善(例如,可以对不同实施例中描述的不同特征进行组合),这些修改和完善也应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74.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75.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76.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77.本公开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上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件、材料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各方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