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80577发布日期:2022-09-03 00:32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2.现有空气炸锅包括内设烹饪腔的底座以及盖合在所述底座顶部的盖体,所述盖体上设有热风腔,所述热风腔内设有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包括风扇和发热管,所述烹饪腔内设有顶部带敞口的锅体,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输入烹饪腔以制熟锅体内的食材。在使用时,热风腔的腔口向下敞露于烹饪腔,使得烹饪腔内空气在向上流动时会因流动路径远离发热管而无法被有效加热,导致发热管产生的热量无法有效传递至气流中,进而导致烹饪效率降低,影响使用体验。另现有一种空气炸锅采用双层锅体结构,通过把热对流的热风导入到锅底,往食材背面吹热风,能起到很好改善食材烹饪的一致性,但整体结构相对复杂且有时会出现四周与中心烹饪效果不一致的问题。特别是导风到锅底后不能使风均匀散开,这样热风就不能均匀的加热食物和穿透食物。
3.在中国专利cn211380925u中,公开了一种产品形态,利用顶置的加热管产生辐射对食材表面进行加热,在利用侧置的循环加热装置,抽取食材表面的热风二次加热后输入至食材背面加热,并使锅体进行旋转从而确保背面加热的均匀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加热均匀性问题,但是由于锅体内食材有一定堆积厚度,这样只是将表面食材和背面食材进行加热,不能对内部食材进行加热。而且需要顶部设置加热,同时又需要在侧部设置风扇以及加热装置,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炸锅,使食材烹饪更加均匀、一致性更好的家用电器,对烹饪锅体内食材进行局部强化烘焙提升效率,再配合锅体带动食材旋转,来实现对食材的均匀性加热,进而提升使用体验。
5.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种空气炸锅,包括内设烹饪锅体的底座以及盖合在所述底座顶部的盖体,所述盖体包括盖板以及固接在盖板上的罩壳组件,所述罩壳组件的底部设有热风腔,其中,所述烹饪锅体与所述热风腔之间跨接设有侧置通道,所述热风腔内产生的热风通过侧置通道在所述热风腔与所述烹饪锅体之间进行循环,使所述热风能够穿透所述烹饪锅体内的食材,所述烹饪锅体绕中心轴旋转,以所述热风腔的几何中心在所述烹饪锅体的投影点与所述烹饪锅体的中心轴点的连接延长线作为烹饪锅体半径,所述热风腔的几何中心投影落在所述烹饪锅体半径中间1/3区域内。
6.设置侧置通道形成的热风循环,有利于在循环过程中,热风穿透食材,通过将热风腔的几何中心投影落在所述烹饪锅体半径的中间1/3区域内,使得引导热风在循环的过程中,在烹饪锅体内形成柱状的热流,也就是说循环的热风主要集中在热风腔下的区域,一来热量集中进行烘焙有利于提升烘焙的效率,二来,降低了风速损耗,有利于热风穿透食材,从而提升烘焙体验。最后结合烹饪锅体的旋转,确保了整体的一致性。如此综合考虑了烘焙
的一致性,和均匀性,又简化了产品的结构。
7.作为优选,所述盖板为透明盖板,所述热风腔在所述盖板方向的投影小于所述盖板投影面积的60%。
8.盖板基本与烹饪锅体的投影重合,这样才能盖置于所述烹饪锅体上,如果热风腔的面积过大,这样容易造成热量的分散,不利于局部的集中加热,同时,盖板为透明盖板,使得用户可以透过透明盖板对烹饪锅体内的食材进行观察,如果热风腔的面积过大,也会影响用户的观察视角,不能对烹饪锅体内的食材进行整体的观察。
9.作为优选的,所述热风腔几何中心在所述烹饪锅体的投影点的与所述烹饪锅体的旋转半径中心重合。
10.热风腔的中心与烹饪锅体的旋转半径中心投影重合,说明了热风腔处于旋转半径的正中上方,不论热风腔与锅体的大小如何,热风腔都是能够以烹饪锅体的旋转半径中心为中心形成柱状风流,从而确保对食材加热的均匀性。
11.作为优选的,所述热风腔在所述烹饪锅体的投影不经过所述烹饪锅体的中心轴。
12.热风腔的投影不经过所述烹饪锅体的中心轴,也就表明了,热风腔在任何时候都是处于旋转半径的一侧,这样,避免出现局部一种处于柱状风流之中,从而导致的局部过热的问题。另外,这样盖板其他区域可作为观察区,有利于用户进行观察,扩大了观察的视角。
13.作为优选,所述空气炸锅还包括烹饪腔,所述烹饪锅体可拆卸地插入所述烹饪腔,并与所述烹饪腔围合形成侧置通道,所述侧置通道跨接在所述烹饪腔底部和热风腔之间,所述热风腔内产生的热风通过所述侧置通道输送至烹饪腔底部并进入所述烹饪锅体内,以使所述烹饪锅体内的食材均匀制熟。
14.烹饪锅体插入烹饪腔并围合形成侧置通道,既方便通过拆卸锅体实现侧置通道敞露,方便清洁,还通过减小侧置通道的截面面积来为锅体预留更多空间,进而增加单次可烹饪食材数量,又能确保热风穿透食材,确保食材被均匀制熟,有效提升使用体验。同时,如此设置风道,使得热风循环都集中在一侧,可以使得整个风道的路径非常短,有利于降低热散失,同时也提升了相应的风速,从而使得加热更快。
15.作为优选,所述烹饪腔的内侧壁通过径向向外凹陷形成竖置的导风槽,锅体插入烹饪腔并封堵导风槽的槽口,以使导风槽和锅体外侧壁围合形成所述侧置通道,所述导风槽沿烹饪腔的内侧壁竖向贯通设置。
16.导风槽设置在烹饪腔的内侧壁上,锅体通过封堵导风槽的侧向槽口来形成侧置通道,既确保导风槽能在拆离锅体后敞露,方便清洁,还确保热风能被顺畅输送。而导风槽竖向设置,既有效减小风阻,确保热风流量,还方便加工,又能确保热风被精确输送。
17.作为优选,所述导风槽的槽口宽度与所述烹饪腔内侧壁周长间比值为a, 0.05≤a≤0.5;或者,所述导风槽的深度为b,5mm≤b≤30mm。
18.导风槽设置在锅体侧部,既能满足热风输送要求,确保烹饪效率,还能有效节省烹饪腔内空间,进而增大锅体体积并闲置底座体积。
19.作为优选,所述空气炸锅还包括底置通道,所述底置通道与所述侧置通道互为通联,沿所述底置通道的周向设置有引导组件。
20.通过底置通以及引导组件报来确保风流的柱状形态可到达食材的背面,以使食材底面能被均匀制熟,提升烹饪体验。
21.作为优选,所述引导组件包括设置在底置通道顶壁上的上置凸环;和/或者,所述引导组件包括设置在底置通道底壁上的下置凸环。
22.上置凸环以及下置凸环,在一定程度上对气流进行了缓冲作用,如果风流是逆时针运行,即热风从烹饪锅体底部进入食材,那么上置凸环能引导水平流动的热风转为向下流动,并在于底置通道底壁接触后朝上反射,确保底置通道内热风能通过通风孔流入锅体,有效提升气流流通效率,进而提升烹饪效率。此时下置凸环能引导水平流动的热风转为向上流动,使得底置通道内热风能通过通风孔流入锅体,有效提升气流流通效率,进而提升烹饪效率。如果风流是从烹饪锅底部流出,那么上下凸环的设置可以缓冲风流出,这样可以有效的确保风从锅体底部均匀的流出,而非从靠近侧置通道处流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利于提升烹饪效率。
23.作为优选,烹饪锅体的底壁与所述烹饪腔底壁之间的间距为d2,0.5b≤d2 ≤2b;所述上置凸环与所述下置凸环的凸起高度小于等于0.5d2。
24.烹饪锅体的底壁与所述烹饪腔底壁之间的间距,实质就是底置通道的高度,如果底置通道过低或者过高,都会造成风损,底置通道如果过低,那么此时热风无法通过,则会形成一定的风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风速,但是有大量的热风将会溢出不会作用于食材,如果通道过高,则会出现风处于整个锅体底部,无法有效的集中对食材进行作用。
2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设置侧置通道形成的热风循环,有利于在循环过程中,热风穿透食材,通过将热风腔的几何中心投影落在所述烹饪锅体半径的中间1/3区域内,使得引导热风在循环的过程中,在烹饪锅体内形成柱状的热流,也就是说循环的热风主要集中在热风腔下的区域,一来热量集中进行烘焙有利于提升烘焙的效率,二来,降低了风速损耗,有利于热风穿透食材,从而提升烘焙体验。最后结合烹饪锅体的旋转,确保了整体的一致性。如此综合考虑了烘焙的一致性,和均匀性,又简化了产品的结构。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空气炸锅的实施例中所述空气炸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图1中空气炸锅的热风流向示意图;
28.图3为图1中空气炸锅的烹饪锅体与烹饪腔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图1中空气炸锅的烹饪锅体与烹饪腔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31.一种空气炸锅,包括内设烹饪锅体的底座以及盖合在所述底座顶部的盖体,所述盖体包括盖板以及固接在盖板上的罩壳组件,所述热风腔设置在所述罩壳组件的底部,其中,所述烹饪锅体与所述热风腔之间跨接设有侧置通道,所述热风腔内产生的热风通过侧置通道在所述热风腔与所述烹饪锅体之间进行循环,使所述热风能够穿透所述烹饪锅体内的食材,所述烹饪锅体绕中心轴旋转,以所述热风腔的几何中心在所述烹饪锅体的投影点与所述烹饪锅体的中心轴点的连接延长线作为烹饪锅体半径,所述热风腔的几何中心投影落在所述烹饪锅体半径中间1/3区域内。
32.设置侧置通道形成的热风循环,不论热风循环是从热风腔进入烹饪锅体再经过侧置通道回到热风腔,还是先用过侧置通道从烹饪锅体进入再回到热风腔,在循环的过程中,都使得热风穿透食材,通过将热风腔的几何中心投影落在所述烹饪锅体半径的中间1/3区域内,使得引导热风在循环的过程中,在烹饪锅体内的局部形成柱状的热流,也就是说循环的热风主要集中在热风腔下的区域,一来热量集中进行烘焙有利于提升烘焙的效率,二来,降低了风速损耗,有利于热风穿透食材,从而提升烘焙体验。最后结合烹饪锅体的旋转,确保了整体的一致性。如此综合考虑了烘焙的一致性,和均匀性,又简化了产品的结构。
33.也就是说,局部集中穿透式烘焙结合烹饪锅体的旋转,确保了烹饪一致性提升了产品的体验性,而具体的穿透方式可以是多变的,除了上述以热风腔顶置的所代表的顺逆时针的方式外,还可以是热风腔侧置时的正反转,也就是顺逆时针都是以热风腔位置以为对照参考的,而循环的方向仅决定了热风的流向,因此,具体的,主要以热风腔的热风进从烹饪锅体底部进入穿透食材再回到所述热风腔为例进行说明。
34.如图1-4所示的一种空气炸锅,由内设烹饪腔11的底座1以及盖合在所述底座1顶部的盖体2组成,所述盖体2上设有热风腔23,所述热风腔23内设有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包括风扇21和发热管22,所述烹饪腔内设有顶部带敞口的烹饪锅体3,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输入烹饪腔以制熟烹饪锅体3内的食材,所述烹饪锅体3绕中心轴旋转,以所述热风腔的几何中心在所述烹饪锅体的投影点与所述烹饪锅体的中心轴点的连接延长线作为烹饪锅体半径,所述热风腔的几何中心投影落在所述烹饪锅体半径中间1/3区域内。
35.所述烹饪锅体3与所述热风腔23之间跨接设有侧置通道4,所述热风腔23 内产生的热风通过侧置通道输送至所述烹饪锅体3底部并进入烹饪锅体3内,所述热风腔23底部朝向所述烹饪锅体3方向设有回风口201,穿透经过烹饪锅体3内食材后的热风通过所述回风口201循环回到所述热风腔23。
36.通过将热风腔的几何中心投影落在所述烹饪锅体半径的中间1/3区域内,这样,并且在热风腔上设置回风口,引导热风在循环的过程中,在烹饪锅体内形成柱状的热流,也就是说循环的热风主要集中在热风腔下的区域,一来热量集中进行烘焙有利于提升烘焙的效率,二来,降低了风速损耗,有利于热风穿透食材,从而提升烘焙体验。最后结合烹饪锅体的旋转,确保了整体的一致性。如此综合考虑了烘焙的一致性,和均匀性,又简化了产品的结构。
37.通过限定热风腔在锅体上的投影范围,这样热风腔集中作用于烹饪锅体的局部,有利于热风腔对食材的作用。由于烹饪锅体旋转,那么就说明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让烹饪锅体中局部食材进行受热,这样就极大的均衡了受热的区域,避免了受热不均匀的问题发生。对于热风腔来说,既然为为其几何中心,那么也就是说明至少中心点的两端是对等的,那么这样就将热风腔的主要位置限定了锅体半径的一侧,避免了对食材的整体性加热降低加热效率。而如果热风腔的几何中心处于靠近烹饪锅体边缘的位置,则会导致热风腔较小,不能更好的覆盖需要加热的区域,导致部分区域无法满足热风需求,而如果热风腔的几何中心靠近烹饪锅体中心位置,说明了热风腔处于中间位置,这样会减弱烹饪锅体旋转的作用,降低了整体的烹饪效果。
38.在使用时,首先,将食材放入烹饪锅体3内,之后,开启盖体2,使得烹饪腔敞露,将锅体3放入烹饪腔,在盖合盖体2后烹饪腔与外界空间隔离,最后,通过热风组件产生热风,
热风通过侧置通道输入至烹饪锅体的底部最后进入到烹饪锅体内部作用于烹饪锅体内的食材,由于回风口的作用,给了热风以引导作用,并且使得热风主要集中了热风腔下方,确保了热风有效的穿透食材,并且形成柱状的风流,确保了集中烘焙提升烘焙的效率。也就是说,将热风腔的热风通过侧置通道集中的输入至烹饪锅体的底部,这样可以保障进入到烹饪锅体底部的热风依然保持着高速高压的状态,可以更好的穿透食材。另外由于烹饪锅体的旋转,就可以解决侧置通道进入烹饪锅体后受热不均匀的问题,并且由于热风腔的回风口对热风的路径进行了指引,这样就使得更多的热风热风腔正对的位置穿透食材,在提升加热效率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善了由于食材厚度导致的加热不均匀的问题。
3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盖体2后部通过连接轴与底座的后部连接,使得盖体2 能以连接轴为中心实现在开启状态和闭合状态间摆动切换。在摆动时,由于受连接轴限制,使得盖体2能沿预设路径摆动,确保盖体2能完整盖合在底座的顶面上,并围合形成所述烹饪腔。当然,盖体也可直接从底座上可拆卸。
40.现有空气炸锅热风腔的底部开设朝下敞露的腔口,热风从热风腔周侧或者中心向下进入烹饪腔内,这样就导致热风腔出的热风需要同时作用于整个烹饪锅体内的食材,且烹饪锅体内的食材也是一直都作用于热风的作用下,这样一来过于分散了热量的作用,且存在局部不均匀的情况,另外,食材一直处于热风下,这样导致食材中的水分流失增加,不利于食材整体的加工,影响了用户的体验。而专利cn211380925u中的结构,仅是对上下表面的食材进行了有效加热,但是不能更好的进行穿透食材,且结构复杂。且均不能形成局部柱状的气流,以局部集中烘焙的方式对食材进行处理。
41.为此,将烹饪锅体绕中心轴旋转,所述热风腔底部朝向所述烹饪锅体方向设有回风口,以所述热风腔的几何中心在所述烹饪锅体的投影点与所述烹饪锅体的中心轴点的连接延长线作为烹饪锅体半径,所述热风腔的几何中心投影落在所述烹饪锅体半径中间1/3区域内。这样即可以使热风腔的热风集中穿透的作用于食材,有利于提升热效率,用于食材。有利于提升体验。另外,对于食材加工处理来说,间歇的热风作用有利于提升食材的口味,避免由于热风一直作用于食材,导致食材水分过渡流水,通过局部集中的热风处理,即满足了食材处理的温度要求,又可以降低食材水分的流失,极大的确保了食材处理后的口感。
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盖体包括盖板26以及固接在所述盖板上26的罩壳组件,所述热风腔23设置在所述罩壳组件的底部,所述盖板为透明盖板,所述热风腔在所述盖板方向的投影小于所述盖板投影面积的60%。
43.盖板基本与烹饪锅体的投影重合,这样才能盖置于所述烹饪锅体上,如果热风腔的面积过大,这样容易造成热量的分散,不利于局部的集中加热,同时,盖板为透明盖板,使得用户可以透过透明盖板对烹饪锅体内的食材进行观察,如果热风腔的面积过大,也会影响用户的观察视角,不能对烹饪锅体内的食材进行整体的观察。
44.可改进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风腔23几何中心在所述烹饪锅体3的投影点的与所述烹饪锅体3的旋转半径中心重合。
45.热风腔的中心与烹饪锅体的旋转半径中心投影重合,说明了热风腔处于旋转半径的正中上方,不论热风腔与锅体的大小如何,热风腔都是能够以烹饪锅体的旋转半径中心为中心形成柱状风流,从而确保对食材加热的均匀性。
46.可改进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风腔23在所述烹饪锅体3上的投影不经过所述烹饪锅体的中心轴。首先,进一步限定了热风腔的作用范围,从而更好的进行局部的均匀加热,有利于提升加热的效率增加加热效果。从而改进用户的体验,也就是说,热风腔在任何时候都是处于旋转半径的一侧,这样,避免出现局部一种处于柱状风流之中,从而导致的局部过热的问题。同时,可将盖板设置成玻璃或其他透明形态,由于热风腔不经过盖板的几何中心,这样用户通过盖板进行对烹饪过程观察时,可以有效的提升观察的视角,从而更好的对锅内食材进行观察,增加了用户使用产品的互动性以及趣味性。
47.对于侧置通道,所述烹饪锅体3可拆卸地插入所述烹饪腔11,并与所述烹饪腔11围合形成侧置通道4,所述侧置通道4跨接在所述烹饪腔11底部和热风腔23之间,所述热风腔23内产生的热风通过所述侧置通道4输送至烹饪腔11 底部并进入所述烹饪锅体3内,以使所述烹饪锅体内的食材均匀制熟。
48.具体安装时,所述烹饪锅体3自上而下插入烹饪腔11,并在烹饪腔11内侧壁与烹饪锅体3外侧壁间形成覆盖烹饪锅体3周缘局部区域的侧置通道4,有效缩减侧置通道4的截面面积,进而在确保烹饪锅体3容积不变的情况下有效缩减底座1体积,既提升使用体验,还提升美观性。
49.通过在烹饪锅体3和烹饪腔11间设置侧置通道4,侧置通道4位于烹饪腔 11量周缘的局部区域,既能通过拆卸烹饪锅体3使得侧置通道4敞露,方便清洁,确保烹饪卫生,还能通过缩减侧置通道4的体积来减小底座1体积,进而方便收纳和运输,提升使用体验。
50.所述侧置通道4跨接在烹饪腔11底部和热风腔23间,热风腔23内产生的热风通过侧置通道4输送至烹饪腔11底部,以使食材被均匀制熟。具体地,所述侧置通道4的上端口与热风腔23通连,下端口与烹饪腔11底部通连,使得热风腔23内产生的热风能被侧置通道4直接输送至烹饪腔11底部,并对食材的底部进行加热,确保食材底部和顶部被同步加热制熟,有效提升烹饪体验。
51.所述热风腔23朝向所述烹饪腔方向设有风罩20,所述风罩20凸出伸向于所述烹饪腔,所述风罩20的环周侧设置有回风口201,所述烹饪腔内空气沿所述回风口201进入所述热风腔23,以使热风在所述烹饪腔和所述热风腔之间循环流动,且热风的流动集中在热风腔覆盖的区域,形成了集中加热了效果。
52.将风罩20凸出设置,从而可以在风罩20的环周侧设置回风口201,通过回风口201引导热风在热风腔和烹饪腔之间循环流动,避免油污喷溅直接进入热风腔,可降低油污进入热风腔的概率,从而提升产品的品质,因为空气炸锅在肉类食材制作过车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油污加热过程中飞溅的情况,所以侧向设置回风口可以避免油污直接飞溅至,且即使热风携带油污也由于风路的变化降低油污进入热风腔,另外,烹饪腔内空气在回风口的引导下汇聚并流经发热管,可以缩短气流与发热管间距离来提升热量传递效率,进而通过提升热风温度来缩短烹饪时长,提升使用体验。
53.具体实施时,发热管22与风扇21毗邻设置,风扇21抽取烹饪腔内空气并形成流经发热管22的气流,气流流经发热管22吸收热量并形成向烹饪腔回流的热风,热风会在流入空气炸锅后与食材接触并实现热量传递,以使食材被自外向内逐渐制熟。热风会因与食材接触而温度降低并扩散至烹饪腔中,为被热风组件再次抽取加热提供气源,以此对空气进行循环抽取加热来提升热量利用效率。
54.上述的输风通道的设置是为了形成在烹饪过程中对食材进行由下而上的热风循环作用,所以将风道设置在锅体外侧,且只陈述了一种特定的风道形成的形式,当然了,风道也可以是设置了底座壳体上的单独风道,也可是外置与底座的外置风道。另外,本实施例中以常规的上置热风腔来进行举例说明,对于热风腔下置或侧置时也是适用的。
55.可改进的,所述盖体2包括玻璃盖板26以及固接在玻璃盖板26上的罩壳组件25,所述罩壳组件25的底部设置所述热风腔23,所述热风腔23的腔口下方悬置有玻璃挡板24以及风罩20,所述玻璃挡板24周缘与所述玻璃盖板26间为凸出的风罩20,风罩20的周侧设有回风口201。
56.具体的,所述热风腔23的腔口下方设有玻璃挡板24,玻璃挡板24具有透明特性,既能阻止烹饪腔内空气自下而上通过腔口进入热风腔23,还能引导流行回风口201的气流向发热管22汇聚流动,又能确保发热管22产生的热辐射能顺利地向下传递,并确保食材能通过被热辐射照射来获得热量,提升烹饪效率。
57.对于侧置通道,可改进的,所述烹饪腔11的内侧壁通过径向向外凹陷形成竖置的导风槽111,烹饪锅体3插入烹饪腔11并封堵导风槽111的槽口,以使导风槽111和烹饪锅体3外侧壁围合形成所述侧置通道4。在烹饪腔11的内侧壁上通过向外凹陷形成竖向设置的导风槽111,所述导风罩包括可与热风腔23 通连的上置槽口、朝向烹饪锅体3的侧置槽口以及与烹饪腔11底部通连的下置槽口。
58.所述导风槽111沿烹饪腔11的内侧壁竖向贯通设置,以使热风被输送至烹饪腔11底部。所述导风槽111竖向设置,使得导风罩具有平整的侧壁,使得导风罩具有规整的轮廓,既方便在底座1内布局设置,有效提升底座1内的空间利用效率,还能有效减小风阻,通过减少热风在传递时的动能损耗来维持热风流速,进而保证烹饪效率。
59.所述烹饪腔11除去导风槽111外的侧壁轮廓呈圆弧状,所述烹饪锅体3的横截面呈圆形,安装时,所述锅体3自上而下插入烹饪腔11,使得烹饪锅体3 外侧壁与烹饪腔11内侧壁匹配贴合,既确保导风槽111的侧置槽口被烹饪锅体 3外侧壁完整封堵,防止热风在沿侧置通道4流动时发生外泄的情况,还有效利用烹饪腔11内空间,通过增大烹饪锅体3尺寸来增加单次可烹饪食材数量。
60.所述导风槽111开设在所述烹饪腔11内侧壁的局部区域上,具体地,所述导风槽111的槽口宽度与所述烹饪腔11内侧壁周长间比值为a,a=0.25,既能使得侧置通道4具有较大的宽度,以满足足量热风流动的需求,还能通过限制导风罩的宽度来减小侧置通道4的截面面积,通过减少对底座1内腔空间的占用来限制底座1体积。
61.所述导风槽111的深度为b,是指导风罩沿烹饪腔11径线方向的尺寸, b=15mm,既通过增加导风槽111深度来满足热风流动要求,还通过限制导风槽 111深度来减小底座1体积。
62.所述导风槽111开设在所述烹饪腔11的后侧壁上,所述热风腔23内产生的热风先通过衔接通道24向后输送至侧置通道4,再由侧置通道4输送至底置通道112内,最后通过通气口31向上输送至烹饪锅体3底部并对食材底部进行有效加热。所述侧置通道4设置在烹饪腔11的后部,既能利用烹饪锅体3和盖体 2起到隐藏烹饪腔11凸出的导风槽111,提升空气炸锅的整体美观性,还通过缩短侧置通道4与转轴间距离来减小衔接通道24下端口的摆动路径,确保衔接通道24的出风口能在盖体2盖合到位后与侧置通道4的上端口紧密通连,防
止热风在衔接通道24和侧置通道4间的衔接处发生外泄的情况。
63.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烹饪锅体3插入烹饪腔11并封堵导风槽111的槽口,以使导风槽111和烹饪锅体3外侧壁围合形成所述侧置通道4,本实施例中的封堵并非完全密封的封堵,由于热风是在风扇的作用于以相对高速的进行运动,所以,只需要限定出一个风道即可,此处的风道的宽度相对于烹饪锅体与烹饪腔体之间的间隙较大,所以热风基本都是沿侧置通道进行运动,另外,在此处设置一定的间隙,让热风在侧置通道内主动进行溢出,可以确保烹饪锅体与烹饪腔体之间的压力平衡,避免出现侧置通道处压力过大,导致锅体不平稳,同时还可以对整个烹饪锅体进行预热。烹饪锅体与烹饪腔体之间的间隙在0.5mm 至10mm之间,若两者间隙过小,则会影响烹饪锅体的旋转,若两者之间的间隙过大,则会出现过多的热风溢出,降低了进入烹饪锅体内的热风风速。
64.在底置通道112内设有引导组件5。引导组件驱使热风沿底置通道向中汇聚并向上输入锅体,以使热风在底置通道的各周向区域内具有均衡的径向流量。
65.具体的,所述引导组件5包括上置凸环51和下置凸环52,通过设置上置凸环51和下置凸环52来引导底置通道3内热风转向,确保热风沿预设路径快速转向并通过通风孔31流入烹饪锅体3底部。具体地,所述上置凸环51和下置凸环52可配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均能起到引导热风沿预设路径快速流动的目的。具体地,所述底置通道112的顶壁和底壁通过相向隆起形成配合使用的上置凸环51和下置凸环52,所述上置凸环51和下置凸环52互为同心设置,所述上置凸环51的直径大于下置凸环52的直径,底置通道112内自外向内的热风先与上置凸环51接触后向下流动,再与下置凸环52接触后转为向上流动,确保热风能通过通风孔31输入烹饪锅体3底部。
66.当然了,所述引导组件包括设置在底置通道顶壁上的上置凸环,热风与上置凸环接触后朝下转向,并在与底置通道底壁接触反射后向上输入烹饪锅体。所述上置凸环可以是由底置通道3的顶壁向下隆起形成,上置凸环与底置通道互为中心设置,使得上置凸环在底置通道各周向区域内的位置相同,进而对气流产生的引导作用和风阻系数均相同,确保各周向区域内热风在相同的条件下获得相同的流量和流速,确保烹饪锅体底部各区域均匀受热。
67.当然了,所述引导组件包括设置在底置通道底壁上的下置凸环,热风与下置凸环接触转向并向上输入锅体。所述下置凸环由底置通道的底壁向上隆起形成,下置凸环与底置通道互为中心设置,使得下置凸环在底置通道各周向区域内的位置相同,进而对气流产生的引导作用和风阻系数均相同,确保各周向区域内热风在相同的条件下获得相同的流量和流速,确保烹饪锅体底部各区域均匀受热。
68.具体的,烹饪锅体的底壁与所述烹饪腔底壁之间的间距为d2,0.5b≤d2≤ 2b;所述上置凸环与所述下置凸环的凸起高度小于等于0.5d2。烹饪锅体的底壁与所述烹饪腔底壁之间的间距,实质就是底置通道的高度,如果底置通道过低或者过高,都会造成风损,底置通道如果过低,那么此时热风无法通过,则会形成一定的风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风速,但是有大量的热风将会溢出不会作用于食材,如果通道过高,则会出现风处于整个锅体底部,无法有效的集中对食材进行作用。
69.当所述下置凸环与所述下置凸环同时设置时,所述下置凸环与所述上置凸环错位设置,其间距c≥10mm。这样有利于热风对食材进行均匀加热,避免由于风速作用,直接聚集
于烹饪锅体中心位置。
70.可以理解地,参数a还可以为0.05、0.2、0.4、0.5等,只要符合0.05≤a ≤0.5的要求即可。
71.可以理解地,参数b还可以为5mm、10mm、20mm、30mm等,只要符合 5mm≤b≤30mm的要求即可。
72.设置侧置通道形成的热风循环,有利于在循环过程中,热风穿透食材,通过将热风腔的几何中心投影落在所述烹饪锅体半径的中间1/3区域内,使得引导热风在循环的过程中,在烹饪锅体内形成柱状的热流,也就是说循环的热风主要集中在热风腔下的区域,一来热量集中进行烘焙有利于提升烘焙的效率,二来,降低了风速损耗,有利于热风穿透食材,从而提升烘焙体验。最后结合烹饪锅体的旋转,确保了整体的一致性。如此综合考虑了烘焙的一致性,和均匀性,又简化了产品的结构。
73.本实施例所述空气炸锅的其它结构和效果均与实施例一一致,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