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头和VR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55945发布日期:2022-06-29 02:48阅读:99来源:国知局
枕头和VR设备的制作方法
枕头和vr设备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生活用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枕头和vr设备。


背景技术:

2.枕头是人们生活中必备的用具,良好的睡眠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日常生活与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而枕头高矮是否合适直接影响了人们睡眠质量的好坏,甚至会影响人体的身体健康。传统棉质枕头的高度固定,通常是商家提供多种不同尺寸的枕头供使用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但是这样使用者很难选购到合适的枕头,长期使用高度不合适的枕头容易引发颈椎病等病症,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枕头,旨在降低使用者因枕头高度不合适而引发颈椎病或肩颈病等病症的风险。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枕头,包括底座、升降结构和枕体,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支撑座、升降结构和安装座,所述支撑座沿左右方向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升降结构安装于所述支撑座和所述安装座之间;所述枕体安装于所述支撑座。
5.可选地,所述枕体包括第一枕部和分设于所述第一枕部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二枕部,所述第二枕部与所述第一枕部活动连接;所述枕头具有所述第二枕部相对所述第一枕部平展开的平展状态、及所述第二枕部相对所述第一枕部运动至两个所述第二枕部相对的包围状态,在所述包围状态,所述第一枕部用于放置在使用者的头部后侧,两个所述第二枕部用于分设在使用者头部的左右两侧,所述枕体沿所述左右方向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支撑座。
6.可选地,所述底座于所述支撑座的相对两侧均设有支撑结构,在所述平展状态,所述支撑结构支撑于所述枕体。
7.可选地,所述枕头还包括控制器和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设于所述安装座和所述枕体之间,所述第一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处于所述包围状态下的所述枕体相对所述安装座的偏转角度,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传感器检测到的偏转角度控制所述升降结构的升降高度。
8.可选地,所述第一枕部朝向所述安装座的一侧设有第一辅助定位结构,在所述枕体运动至所述第一枕部与所述安装座配合时,所述第一辅助定位装置与所述安装座限位配合。
9.可选地,每个所述第二枕部朝向所述安装座的一侧设有第二辅助定位结构,在所述枕体运动至所述第二枕部与所述安装座配合时,所述第二辅助定位装置与所述安装座限位配合。
10.可选地,所述第一枕部和所述第二枕部的连接处设有第三辅助定位结构,在所述枕体运动至所述第一枕部和所述第二枕部的连接处与所述安装座配合时,所述第三辅助定
位装置与所述安装座限位配合。
11.可选地,所述枕头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于所述安装座,并与所述枕体驱动连接,用以驱动所述枕体相对所述安装座运动。
12.可选地,所述支撑座设有多个滚珠,至少部分所述滚珠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分布,所述枕体包括硬质支撑机构和设于所述硬质支撑机构的柔性支撑结构,所述硬质支撑机构与所述滚珠滚动配合。
13.可选地,所述枕头还包括降噪结构,所述降噪结构设于所述第二枕部;其中,所述降噪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枕部内侧的耳朵避让槽,所述耳朵避让槽呈密封设置,在所述包围状态,所述耳朵避让槽供使用者的耳朵伸入;或者,所述降噪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枕部内侧的主动降噪耳机,在所述包围状态,所述主动降噪耳机用于放在使用者的耳朵处;或者,所述降噪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枕部内侧的耳朵避让槽和耳机,所述耳机可拆卸地安装所述耳朵避让槽,在所述包围状态,所述耳朵避让槽供使用者的耳朵伸入。
14.可选地,所述底座设有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的滑轨,所述支撑座滑动安装于所述滑轨。
15.可选地,所述枕头还包括复位机构,所述复位机构设于所述底座,并与所述支撑座驱动连接,用以驱动所述支撑座相对所述底座运动。
16.本发明还提出一种vr设备,包括vr眼罩以及如上述的枕头,所述vr眼罩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枕头,并与所述枕头的枕体之间围合形成供头部伸入的容置空间。
17.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底座和枕体之间设置升降机构,在这样使用者在使用枕头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枕头的高度,使得枕头的高度能够较好地适配自身头部的支撑高度需求,提升使用者睡眠舒适性,能降低使用者因枕头高度不合适而引发颈椎病等病症的风险。同时,通过使支撑机构的支撑座沿左右方向可活动地安装于底座时,可以使得升降机构沿左右方向具有活动空间,从而在使用者翻身时,枕体可以随使用者头部移动,可以使得枕体与使用者头部较好地配合,降低使用者头部因使用者翻身而导致头部从枕体上落下的风险。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发明枕头一实施例下处于平展状态的侧视图;图2为图1中枕头的枕体处于包围状态时的侧视图;图3为图1中枕体的剖视图;图4为本发明vr设备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图5为图1中底座的俯视图。
20.附图标号说明:10、枕头;11、底座;111、支撑结构;112、滑轨;12、升降机构;121、支撑座;122、升降结构;123、安装座;14、枕体;141、第一枕部;142、第二枕部;143、硬质支撑机构;144、第一支撑部;145、第二支撑部;146、柔性支撑结构;147、气囊层;148、透气缓冲层;
20、vr设备。
21.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3.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4.本发明提出一种枕头。
25.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3,该枕头10包括底座11、升降机构12和枕体14,升降机构12包括支撑座121、升降结构122和安装座123,支撑座121沿左右方向可活动地安装于底座11,升降结构122安装于支撑座121和安装座123之间;枕体14安装于支撑座121。
26.本实施例中,底座11沿左右方向延伸,底座11可以呈长方形、椭圆形或腰圆形等等。枕体14为与使用者接触的部分,可以采用乳胶材质或传统棉质枕体14等等。底座11、支撑座121和安装座123可以采用金属、木材、塑料或其它材料,本发明在此不做限定。其中,左右方向指使用枕头10时使用者的左右方向。
27.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底座11和枕体14之间设置升降机构12,在这样使用者在使用枕头10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枕头10的高度,使得枕头10的高度能够较好地适配自身头部的支撑高度需求,提升使用者睡眠舒适性,能降低使用者因枕头10高度不合适而引发颈椎病等病症的风险。同时,通过使支撑机构的支撑座121沿左右方向可活动地安装于底座11时,可以使得升降机构12沿左右方向具有活动空间,从而在使用者翻身时,枕体14可以随使用者头部移动,可以使得枕体14与使用者头部较好地配合,降低使用者头部因使用者翻身而导致头部从枕体14上落下的风险。
28.在一些实施例中,枕体14包括第一枕部141和分设于第一枕部141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二枕部142,第二枕部142与第一枕部141活动连接;枕体14具有第二枕部142相对第一枕部141平展开的平展状态、及第二枕部142相对第一枕部141运动至两个第二枕部142相对的包围状态,在包围状态,第一枕部141呈弧形弯曲状态,第一枕部141用于放置在使用者的头部后侧,两个第二枕部142用于分设在使用者头部的左右两侧。即在使用时,其中一个第二枕部142用于放置在使用者的头部左侧,另一个第二枕部142用于放置在使用者的头部右侧。
29.在将两个第二枕部142均相对第一枕部141平展开而处于平展状态时,枕体14可以作为普通枕体14使用,而在将第二枕部142相对第一枕部141运动至两个第二枕部142相对的包围状态时,可以通过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包裹在头部的后侧和左右两侧。可选地,在平展状态,第一枕部141的厚度小于或等于第二枕部142的厚度。
30.这样使用者处于平躺状态时,可以通过第一枕部141支撑在头部后侧,以将颈部支撑在合适的角度。而使用者处于侧躺状态时,可以通过其中一个第二枕部142支撑头部的侧部(左侧或右侧),以将头部支撑在合适的高度,颈部支撑在合适的角度,肩部处于更舒适的状态。由于第一枕部141和两个第二枕部142共同包裹在使用者的头部,能够有效防止使用者翻身过程中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相对使用者头部偏移的情况,能够使得枕体14较好地配合使用者头部。从而保证使用者在侧躺睡眠姿势和平躺睡眠姿势时都能使得头部处于合适的支撑位置,以提升使用者头部、颈部及肩部的舒适性。而且在平展状态下第一枕部141的厚度小于第二枕部142的厚度时,在包围状态,第一枕部141呈弧形弯曲状态,可以使得第一枕部141的厚度小于第二枕部142的厚度。此时相较于第一枕部141,第二枕部142的厚度更厚,可以将侧躺状态下的头部枕高,以将头部支撑在合适的高度,从而保证使用者在侧躺睡眠姿势和平躺睡眠姿势时都能将头部支撑在合适的高度,提升使用者头部、颈部及肩部的舒适性,有利于降低使用者因睡眠姿势不当而引起颈椎病、肩周炎等问题的风险。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枕体14也可以呈不可弯折的直条状。
31.其中,第一枕部141的厚度和第二枕部142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例如可以针对不同使用者进行定制,也可以预先不同厚度的枕体14,以供使用者根据自身情况选购,第一枕部141的脖颈处的高度也可以定制,以配合脖子的自然曲度。第一枕部141的纵向曲度可以较好地配合脖子的自然曲度。可以使得第一枕部141的厚度为平躺时对颈椎健康和舒适性较好的厚度,第二枕部142为侧卧时对肩颈健康和舒适度较好的厚度,一边情况下平躺时枕体14高度略低,侧卧时枕体14高度略高,是最健康和舒适的。
32.在一些实施例中,枕体14包括硬质支撑机构143和柔性支撑结构146,硬质支撑机构143包括第一支撑部144和分设于第一支撑部144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二支撑部145,第一支撑部144与第二支撑部145活动连接,第一支撑部144和第二支撑部145处均设有柔性支撑结构146,以形成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即第一支撑部144和第一支撑部144上的柔性支撑结构146共同形成第一枕部141,第二支撑部145和第二支撑部145上的柔性支撑结构146共同形成第二枕部142。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枕体14包括第一柔性支撑和包覆于第一柔性支撑外的第二柔性支撑,第二柔性支撑的柔性大于第一柔性支撑的柔性。即第二柔性支撑比第一柔性支撑更柔软。例如第二柔性支撑为tpe(热塑性弹性体)、乳胶或棉花填充结构等,第一柔性支撑为硬度相对较高的橡胶等等。此外,硬质支撑机构143的材质可以但不限于硬质塑料、金属(例如金属板或金属架)或木材等等。
33.在一些实施例中,枕体14沿左右方向可活动地安装于支撑座121。具体地,硬质支撑机构143沿左右方向可活动地安装于支撑座121,这样设置,可以使得枕体14相对安装座123具有沿左右方向活动的活动空间,从而在使用者翻身时,枕体14可以随使用者头部移动,同时配合升降机构12与底座11的活动配合,可以使得枕体14与使用者头部较好地配合,降低使用者头部因使用者翻身而导致头部从枕体14上落下的风险。
34.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1于支撑座121的相对两侧均设有支撑结构111,在平展状态,支撑结构111支撑于枕体14。具体地,支撑结构111与支撑座121间隔设置,以使支撑结构111与支撑座121之间具有供支撑座121运动的活动空间,即支撑座121在底座11两侧的支撑结构111之间运动。如此设置,可以通过支撑结构111支撑平展状态下的枕体14端部,可以减小升降机构12的尺寸,从而可以减轻枕头10的重量。其中,支撑结构111的具体结构具有多
种,例如,一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11呈沿底座11宽度方向(底座11的宽度方向垂直于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状。另一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11包括两个支撑凸部,两个支撑凸部沿底座11宽度方向间隔分布。
35.其中,升降结构122的具体结构具有多种,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升降结构122包括气囊、设于气囊的充气阀和气泵,气泵与充气阀连接,以通过气泵给气囊层147充放气。通过向气囊充气可以增加气囊的高度,而通过放掉气囊的气体后,可以减小气囊的高度,从而实现升降。
36.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升降结构122包括安装于电机、主动齿轮和齿条,安装座123与支撑座121沿上下方向滑动连接,电机安装于支撑座121和安装座123中的一者,齿条安装于另一者,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主动齿轮设于电机转轴,并与齿条啮合。从而通过电机、主动齿轮和齿条驱动安装座123相对支撑座121上下运动,实现升降。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的升降结构122。
37.在一些实施例中,枕头10还包括控制器和第一传感器,第一传感器设于安装座123和枕体14之间,第一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处于包围状态下的枕体14相对安装座123的偏转角度,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第一传感器检测到的偏转角度控制升降结构122的升降高度。具体地,人体躺卧姿势的不同所需要的枕头10高度也不尽相同,例如使用者平躺时需要的枕头10高度较低,而侧躺时由于肩部支撑,故需要的枕头10高度相对较高。
38.其中,枕体14相对安装座123偏转的偏转角度可以预先设置,例如可以预先设定枕体14相对安装座123的偏转角度为0
°
时,表示此时枕体14处于第一枕部141与安装座123配合的位置(即该第一枕部141位于使用者头部下方,以支撑使用者头部)的状态,即使用者处于平躺状态。设定枕体14相对安装座123的偏转角度为90
°
时,表示此时枕体14处于右侧的第二枕部142与安装座123配合的位置(即该第二枕部142位于使用者头部下方,以支撑使用者头部)的状态,即使用者处于侧躺状态。设定枕体14相对安装座123的偏转角度为-90
°
时,表示此时枕体14处于左侧的第二枕部142与安装座123配合的位置(即该第二枕部142位于使用者头部下方,以支撑使用者头部)的状态,即使用者处于侧躺状态。
39.即在使用时,可以通过第一传感器检测到枕体14相对安装座123的偏转角度,从而确定使用者的卧姿,进而可以根据控制器控制升降结构122的升降高度,使得枕体14的高度可以较好地适配使用者当前卧姿下头部需要的高度要求。即可以使得枕体14可以根据使用者侧躺和平躺时对与枕体14高度要求的不同来适时调整枕体14高度,从而保证使用者在侧躺睡眠姿势和平躺睡眠姿势时都能将头部支撑在合适的高度,提升使用者头部舒适性,有利于降低使用者因睡眠姿势不当而引起颈椎病等问题的风险。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与电机电连接。另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与气泵电连接。
40.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座123设有多个滚珠,至少部分滚珠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枕体14包括硬质支撑机构143和设于硬质支撑机构143的柔性支撑结构146,硬质支撑机构143与滚珠滚动配合。即滚珠可以在硬质支撑机构143朝向底座11的表面滚动,即安装座123和枕体14的硬质支撑机构143之间通过滚珠滚动配合,使得结构简单。其中,滚珠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或更多。可选地,安装座123设有滚珠槽,滚珠滚动安装于滚珠槽内。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安装座123和枕体14的硬质支撑机构143之间也可以滑动配合。
41.在一些实施例中,枕头10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设于安装座123,并
与枕体14驱动连接,用以驱动枕体14相对安装座123运动。具体地,通过设置第一驱动机构后,在使用者与枕体14分开后(例如起床),可以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枕体14运动至第一枕部141与安装座123的配合的状态,即可使得枕体14复位,也可以辅助枕体14回归为居中的默认状态,以便于下次使用。如果使用者设定为睡着后自动将枕体14展开为平展状态,那么当使用者睡着后,可以根据使用者当时所处位置及枕体14角度计算出最小的左右横移位置,当枕体14展开时,展开后的枕体14恰巧处于默认位置。还可以通过第一驱动机构使侧卧状态下的枕体14回归躺卧位置,还可以通过该第一驱动机构改变枕体14的角度,如果检测到用户打呼噜,可以适当旋转枕体14的角度,降低呼噜。
42.其中,第一驱动机构的结构具有多种,例如,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和滚轮组件,滚轮组件与电机的转轴连接,以通过电机驱动滚轮组件转动,滚轮组件与枕体14的外侧面滚动接触,从而在通过电机驱动滚轮组件转动时,可以带动枕体14转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电机、设于电机转轴的主动齿轮,枕体14朝向底座11的一侧设有凸弧面,凸弧面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弧形齿条,主动齿轮与弧形齿条啮合。
43.在一些实施例中,枕头10还包括设于枕体14或安装座123的麦克风,麦克风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被配置为在麦克风检测到使用者打呼噜时控制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枕体14相对安装座123运动,以使使用者头部处于斜侧卧睡姿,降低打鼾。
4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枕部141朝向安装座123的一侧设有第一辅助定位结构,在枕体14运动至第一枕部141与安装座123配合时,第一辅助定位装置与安装座123限位配合;每个第二枕部142朝向安装座123的一侧设有第二辅助定位结构,在枕体14运动至第二枕部142与安装座123配合时,第二辅助定位装置与安装座123限位配合;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的连接处设有第三辅助定位结构,在枕体14运动至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的连接处与安装座123配合时,第三辅助定位装置与安装座123限位配合。
45.具体地,在使用者处于平躺状态时,枕体14运动至第一枕部141与安装座123配合的状态,可以通过第一辅助定位装置与安装座123限位配合,从而能增加枕体14相对安装座123运动的阻力,从而使得枕体14较为稳定地处于第一枕部141与安装座123配合的状态,降低枕体14自行相对安装座123运动的可能。在使用者处于侧躺状态时,枕体14运动至第二枕部142与安装座123配合的状态,可以通过第二辅助定位装置与安装座123限位配合,从而能增加枕体14相对安装座123运动的阻力,从而使得枕体14较为稳定地处于第二枕部142与安装座123配合的状态,降低枕体14自行相对安装座123运动的可能。
46.在使用者处于斜躺状态时,枕体14运动至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的连接处与安装座123配合的状态,可以通过第三辅助定位装置与安装座123限位配合,从而能增加枕体14相对安装座123运动的阻力,从而使得枕体14较为稳定地处于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的连接处与安装座123配合的状态,降低枕体14自行相对安装座123运动的可能。
47.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仅设置第一辅助定位结构、第二辅助定位结构和第三辅助定位结构中的一者或两者。
4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枕部141、第二枕部142以及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的连接处设置为圆滑的锥形结构,该结构配合落于安装座123上相邻两个滚珠之间即可达到相应的定位功能,通过设计不同锥形角度的锥形结构即可调节不同的脱离力度。可以设定滚动包围状态时枕体14的阻尼,可以通过安装座123中有阻尼作用的滚珠上升与枕体14接
触来实现,此时使用者可以通过电控设定来调节阻尼大小,也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滚珠材质来调节滑动的阻尼,比如钢球滑动阻尼很小,适合游戏情景使用者,胶球滑动阻尼大,适合普通使用者。滚珠也可以设计为磁力球,枕体14外表层可以为磁吸材料,这样安装座123可以通过滚珠吸住枕体14,防止使用者使用时枕体14偶然脱离安装座123造成跳动感。
49.其中,第一辅助定位结构的结构具有多种,例如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辅助定位结构包括磁吸件,以通过磁吸件与安装座123磁吸配合。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辅助定位结构包括设于第一枕部141的接触平面,以使第一枕部141与安装座123为平面接触配合。第二辅助定位结构和第三复位定位结构的结构可以参照第一辅助定位结构的形式,在此不在一一赘述。
5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辅助定位结构、第二辅助定位结构和第三复位定位结构中至少一者设有磁吸件,升降机构12还包括磁吸结构,磁吸结构沿上下方向可活动地安装于安装座123。这样磁吸件移动至磁吸结构上方时,可以使得磁吸结构朝上运动,以能够更好地与磁吸件磁吸连接,增加磁吸力。而在磁吸件远离磁吸结构时,可以使得磁吸结构朝下运动,例如在不需要辅助定位功能时,可以使得磁吸结构朝下运动而远离磁吸件,这样磁吸结构无法造成吸引力,使得枕体14处于十分顺滑的转动状态。
51.这样当使用者选择使用包围状态的枕体14睡眠时,并启动了辅助定位功能,安装座123的磁吸结构会上移,增加磁吸力,当包围状态的枕体14在相应位置时,磁吸结构便可以吸附磁吸件,保持相应角度的姿势,该磁吸力需要恰到好处,既可以辅助使用者保持相应的头部睡眠角度,也可以当使用者需要转换角度时,稍微用力即可脱离。其中,磁吸结构可以自由地沿上下方向可活动地安装于安装座123;也可以设置驱动组件驱动磁吸结构沿上下方向运动。
52.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1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滑轨112(参照图5),支撑座121滑动安装于滑轨112。具体地,滑轨112可以为凸轨或者凹槽结构,滑轨112为凸轨结构时,安装座123设有与滑轨112配合的滑槽结构。滑轨112为凹槽结构时,安装座123设有与滑轨112配合的凸块。如此设置,可以使得底座11与支撑座121配合可靠,降低底座11和支撑座121脱离风险。
53.在一些实施例中,枕头10还包括复位机构,复位机构设于底座11,并与支撑座121驱动连接,用以驱动支撑座121相对底座11运动。具体地,通过设置复位机构后,在使用者与枕体14分开后(例如起床),可以通过复位机构驱动支撑座121运动至底座11的中间位置,以使得枕头10复位,辅助枕头10回归为居中的默认状态,以便于下次使用。其中,复位机构可以为弹簧复位结构,也可以为电机驱动结构。
54.在一些实施例中,枕头10还包括颈部护垫,颈部护垫安装于枕体14、底座11和安装座123中的一者,并位于枕体14的侧部,以在使用者将头部放置枕体14上时,可以通过颈部护垫支撑使用者颈部,可以提供合理的脖颈的自然弯曲角度,提升舒适度,保护颈椎,也可以帮助使用者辅助定位默认居中位置,该结构可以用充气结构,也可以使用其他软性材质(例如棉质填充结构或乳胶垫)。
55.在一些实施例中,枕头10还包括降噪结构,降噪结构设于第二枕部142,在包围状态,降噪结构对应使用者的耳朵设置。
5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枕部142设有耳朵避让槽,耳朵避让槽用于供耳朵伸入。即
在枕体14处于包裹使用者头部的包围状态时,使用者的耳朵位于避让槽内,防止侧躺时耳朵被压的情况。
57.在一些实施例中,降噪结构包括设于第二枕部142内侧的耳朵避让槽,耳朵避让槽呈封闭设置,从而在将枕体14(包围状态)包裹在使用者头部时,耳朵避让槽供使用者的耳朵伸入,即可以使得使用者耳朵处于相对密闭的耳朵避让槽内,有利于降低噪音,且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可选地,耳朵避让槽设有可自动启闭的透气结构,可以通过透气结构定时开启耳朵避让槽进行通风,降低温度和湿度,或者根据耳罩内的温度及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控耳罩内的温度及湿度,进行合理的实时调节。在一些实例中,降噪结构包括有线耳机或蓝牙耳机,播放vr眼罩中的音频,或者枕内音频硬件音频、外接音频或者无线蓝牙音频。枕体14处于展开状态时可以作为音箱使用。
58.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降噪结构包括设于第二枕部12内侧的主动降噪耳机,在包围状态,主动降噪耳机用于放在使用者的耳朵处,即主动降噪耳机设于第二枕部142的接触侧,在包围状态,可以通过主动降噪耳机进行降噪,可以提升降噪效果。另外,还可以通过主动降噪耳机播放一些助眠音乐或音频,提供睡眠所需的最佳的声音环境,提升助眠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主动降噪耳机设于耳朵避让槽处,这样,可以在耳朵避让槽设置透气结构,降低使用者耳朵闷热感。
59.在一些实施例中,降噪结构包括设于第二枕部141内侧的耳朵避让槽和耳机,耳机可拆卸地安装耳朵避让槽,在包围状态,耳朵避让槽供使用者的耳朵伸入。其中,耳朵避让槽可以呈密封设置,也可以呈开放设置。耳机可以为普通有线耳机、普通蓝牙耳机或主动降噪耳机。
60.在不需要降噪或者天气热需要通风时,使用者可以自行拆除耳机,只保留耳朵避让槽,提升闭合状态下或者展开状态下侧卧睡姿时的耳部舒适性。该耳朵避让槽内可以有普通耳机或主动降噪耳机,可以连接有线音频及无线蓝牙音频,亦或枕内音频硬件所产生的音频。
61.在一些实施例中,主动降噪耳机设于耳朵避让槽处,这样,可以在耳朵避让槽设置透气结构,降低使用者耳朵闷热感。
62.在一些实施例中,枕体14具有接触侧(接触侧指枕体14用于接触使用者的表面部分以及包围状态下该侧围合形成的空间部分),接触侧用于与使用者头部接触,即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均具有接触侧,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中至少一者设有温度调节装置,温度调节装置至少部分位于接触侧的表面或位于接触侧表面的内侧,温度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接触侧的温度(包括但不限于枕体14表面的温度和包围状态下枕体14内侧空间的温度)。具体地,使用时,可以通过温度调节装置的接触侧与使用者之间的温度,防止使用者头部过热或使用者头部受冷(例如在冬天使用时)的情况,有利于提升枕体14使用舒适性。
6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中至少一者设有通风结构,温度调节装置包括散热风机,散热风机的进风侧或出风侧连接通风结构。在包围状态下,启动散热风机时,可以利用散热风机通过通风结构朝枕体14内侧空间(如枕体14与使用者头部之间的空间)吹风或将枕体14内侧空间的气流热抽出,从而实现散热效果。如此结构简单,有利于简化折枕体14结构和生产。散热风机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散热风机的数量为多个时,可以在第一枕部141和每个第二枕部142均设有散热风机。该散热风机在展开状态时亦
可使用,或者结合压力传感器数据,根据头部的挤压位置启动对应位置的风机,以降低噪音。
64.其中,散热风机可以外接电源,例如在枕体14外侧设置与散热风机连接的电源接口,利用电源接口外接电源。或者,枕体14设有供电电源,使供电电源与散热风机连接,以通过供电电源与散热风机连接,如此不需要外接电线,可以提升枕体14使用便携性。供电电源可以为干电池或充电电池。供电电源可以安装于底座11、支撑座121或安装座123,还可以安装于枕体14的硬质支撑机构143。该电源可以同时为散热风机、驱动机构、枕头上的照明灯、vr眼罩等装置供电。该电源可以为内置的干电池或锂电池等充电电源,亦可以通过有线连接到外部插座。当以电池供电时,不需要外接电线,可以提升枕头10使用便携性。
65.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机的数量为一个,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均设有通风结构,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的通风结构均连通散热风机的进风侧或出风侧,可以简化枕体14的结构,降低成本。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均设有通风结构,第一枕部141和两个第二枕部142各设有一个散热风机,这样便于对使用者头部靠近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的区域独立散热,有利于提升散热精准性。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在第一枕部141或第二枕部142设置通风结构。
66.在一些实施例中,温度调节装置包括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散热风机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使用者头部温度。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用户头部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时,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散热风机启动,从而对使用者头部进行散热。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用户头部温度低于或等于预设温度时,通过控制器控制散热风机关闭,即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调整散热风机的工作状态。设置温度传感器时,控制器还可以根据实时温度自动调节合适的散热风机转速以达到最低的噪音。可选地,温度传感器设于接触侧且用于与使用者头部接触的部分。
6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枕部141和每个第二枕部142均对应设有一个温度传感器,用以检测使用者头部各个位置的温度,有利于提升温度调节精准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仅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
68.在一些实施例中,温度调节装置包括控制器和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散热风机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使用者头部表面湿度。应当理解,当使用者头部温度升高时,头部皮肤会出汗,从而导致头部表面湿度增加。通过湿度传感器检测到用户头部湿度高于预设湿度时,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散热风机启动,从而对使用者头部进行散热。当湿度传感器检测到用户头部湿度低于或等于预设湿度时,通过控制器控制散热风机关闭,即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湿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湿度调整散热风机的工作状态。设置湿度传感器时,控制器还可以根据实时湿度自动调节合适的散热风机转速以达到最低的噪音。可选地,湿度传感器设于接触侧且用于与使用者头部接触的部分。
6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枕部141和每个第二枕部142均对应设有一个湿度传感器,用以检测使用者头部各个位置的湿度,有利于提升湿度调节精准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仅设置一个湿度传感器。
70.在一些实施例中,温度调节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71.在一些实施例中,温度调节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加热装置和控制器,温度传感器
和加热装置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使用者头部温度。具体地,使用者在冬天使用的情况下,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用户头部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加热装置启动,从而对使用者头部进行加热,使得使用者头部保持在较为舒适的温度下,有利于提升睡眠质量。
7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枕部141和两个第二枕部142均设有加热装置,从而可以对使用者头部的后侧和左右两侧进行加热。其中,第一枕部141和两个第二枕部142的加热装置可以为一体设置,也可以分别独立设置,第一枕部141和两个第二枕部142加热装置相互独立设置时,即控制器可以对第一枕部141和两个第二枕部142加热装置独立控制,能够便于对使用者头部的后侧和左右两侧区域独立加热,使得温度调节精准性更高。加热装置可以采用石墨烯发热膜或其它传统发热膜结构。
73.在一些实施例中,通风结构包括多个弯曲延伸的通风气道,这样在保证气流自由通过的同时,可以增大声音从通风气道穿过时的传输距离,使得散热风机的噪音大范围的衰减,有利于降低噪音。
74.在一些实施例中,枕体14包括控制器和睡眠监测装置,睡眠监测装置设于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中的至少一者,即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中至少一者设有睡眠监测装置,睡眠监测装置用于监测使用者的睡眠状态,例如可以监测使用者处于入眠状态(睡着)还是处于苏醒状态,还可以用来监测入眠状态时使用者的心跳、呼吸等身理特征。
75.在一些实施例中,枕体14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机构连接于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之间,用以驱动枕体14在平展状态和包围状态之间切换。例如使用者需要在入眠后将枕体14切换至平展状态时,可以将枕体14设定为入眠后切换至平展状态,可以通过睡眠监测装置监测使用者的睡眠状态。当睡眠监测装置监测到使用者处于入眠状态时,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驱动机构驱动第二枕部142相对第一枕部141展开,以将枕体14切换至平展状态,变成普通枕体14形状。而如果使用者设定为入眠后的状态为包围状态,那么当睡眠监测装置检测到用户已经入睡后会继续保持包围状态。其中,驱动机构可以为整体结构,例如整体线性弯折结构。该结构可以由电机操控,也可以手动展开或闭合,可以维持设定的闭合压力。
76.使用者还可以设定为,当使用者在枕体14处于包围状态下醒来时可以自动展开枕体14变成普通枕体14状态或者是依然保持头盔状态,待用户自行展开枕体14。
7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枕部141的外侧面、第二枕部142的外侧面以及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连接处的外侧面各形成一个平缓支撑面,这样当使用者处于平躺、侧躺、斜躺状态时,均能够使得枕体14稳定地处于当前状态,降低包围状态下的枕体14自行翻转的可能,能减少使用者脖子肌肉用力。
78.在一些实施例中,睡眠监测装置包括气流检测器,气流检测器用于在包围状态下放于使用者的口鼻处,更加准确的搜集呼吸数据。这样可以通过气流检测器检测使用者的呼吸状态,例如可以在检测到使用者有呼吸骤停时及时响起警报或自动通知用户绑定的紧急联系人。其中,气流检测器可以安装于第二枕部,为悬于口鼻处的独立结构,也可以安装于面罩/遮光眼罩,位于面罩/遮光眼罩下部,还可以安装于vr眼罩,位于vr眼罩下部。
79.在一些实施例中,睡眠监测装置包括心跳检测器,心跳检测器设于第一枕部141或第二枕部142的接触侧,心跳检测器用于检测使用者的心跳情况,可以用来搜集使用者睡眠
时的心跳数据,有利于健康监测。还可以在检测到使用者有呼吸骤停时及时响起警报(例如可以通过主动降噪耳机报警或者通过另外设置的扬声器报警)或自动通知用户绑定的紧急联系人(例如枕头10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通信模块,通过通信模块通知用户绑定的紧急联系人)。
80.在一些实施例中,睡眠监测装置包括脑电波监测器,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中至少一者的接触侧设有脑电波监测器,脑电波监测器用于检测使用者的脑电波情况,有利于使用者健康监测。
81.在一些实施例中,睡眠监测装置包括陀螺仪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设于第一枕部141或第二枕部142,用于检测使用者的睡眠姿势,即可以通过陀螺仪传感器检测使用者处于平躺状态还是侧躺状态,又或者处于斜躺状态。该数据亦可同步至vr相关设备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亦可以在枕体14的背部和安装座123中设置传感器(例如位移传感器或角位移传感器等等),通过该传感器识别枕体14与安装座123的相对角度。
82.在一些实施例中,睡眠监测装置包括麦克风,麦克风设于第二枕部142远离第一枕部141的一侧,以在包围状态时靠近使用者的前侧,麦克风可以用于检测使用者的呼吸声或呼噜声,以收集使用者睡眠时的睡眠质量信息。或者进行梦话等睡眠状态录音,以及接打蓝牙电话,或用于vr设备中的通信语音。
83.在一些实施例中,枕体14还包括面罩/遮光眼罩,面罩/遮光眼罩安装于第二枕部142远离第一枕部141的一端,面罩/遮光眼罩与第二枕部142可拆卸连接或者面罩/遮光眼罩与第二枕部142可活动连接,在包围状态,面罩/遮光眼罩位于使用者前侧,睡眠监测装置包括摄像头,摄像头安装于面罩/遮光眼罩,用于拍摄使用者脸部状态,例如可以用于检测使用者入眠后的眼动次数。或者在枕头10与vr眼罩配合时可以进行眼部动作拾取,摄像头也可以拍摄口鼻处,用于vr中的面部表情拾取。在一些实施例中,面罩/遮光眼罩安装于悬臂结构。
84.本实施例中,睡眠监测装置包括麦克风、摄像头、陀螺仪传感器、脑电波监测器、心跳检测器和气流检测器中的一个或多个。可选地,枕体14上设有麦克风、摄像头、陀螺仪传感器、脑电波监测器、心跳检测器和气流检测器。
85.在一些实施例中,枕体14还包括助眠器和连接助眠器的助眠电极,助眠电极设于第一枕部141或第二枕部142的接触侧,助眠电极对应使用者的太阳穴设置,在包围状态,助眠电极与使用者太阳穴区域接触,用于释放微弱电流刺激助眠。在一些实施例中,助眠电极也可以设置在vr眼罩或遮光眼罩上。
86.在一些实施例中,枕体14还包括香氛装置,香氛装置设于第二枕部142或第一枕部141,这样可以根据睡眠周期,自动在合适的实践释放催眠的香氛物质,提升助眠效果。
87.在一些实施例中,枕体14还包括负离子生成装置,负离子生成装置设于第二枕部142或第一枕部141,释放助眠负离子,提升助眠效果。
88.在一些实施例中,枕体14包括控制器和通信模块,通信模块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以与其它设备通信连接,例如可以实现网络数据的连接以及智能家居控制。通信模块包括但不限于蓝牙模块和wifi模块。
89.在一些实施例中,枕体14设有麦克风,麦克风与控制器电连接,这样可以通过语音控制其他的智能家居产品,如语音关闭卧室灯等。还可以通过麦克风进行语音控制枕头10
本身的各项功能。
9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枕部142设有发声装置,发声装置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播放语音信息。发声装置可以设于第二枕部142的接触侧或外侧。其中,发声装置可以为主动式降噪耳机,也可以为外放喇叭,或者为具有主动降噪功能和外放功能的扬声器。
91.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声装置包括耳机和扬声器,耳机和外放扬声器均设于第二枕部142,耳机位于第二枕部142的接触侧,用于朝向使用者耳朵设置。这样在包围状态时,可以通过耳机播放语音信息。在平展状态时,可以通过外放扬声器播放语音信息,便于用户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92.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个发声装置具有耳机模式和外放模式,耳机模式下的发声装置音量小于外放模式下的发声装置音量,在包围状态时,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发声装置以耳机模式播放,在平展状态时,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控制发声装置以外放模式播放。
93.在一些实施例中,枕体14设有麦克风和发声装置,麦克风和发声装置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被配置为通过麦克风检测环境音量,并根据麦克风的检测结果控制发声装置的发声状态。即控制器可以根据麦克风检测到的环境音量大小,自动调整发声装置至适宜的播放音量,尽量模拟外界自然声音传入耳朵的音量,以求最大程度的保护听力,以及在聆听hrtf音频时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听感。用户可以随时手动干预这样的自动音量调节,调节适合自己的音量,但是在超出合理范围时,界面或语音有提升注意听力保护。
94.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声装置设于第二枕部142的接触侧,控制器被配置为在包围状态时控制发声装置(主动式降噪耳机)切换耳机模式、在平展状态时控制发声装置(主动式降噪耳机)切换至外放模式。由于耳机模式与外放模式声学环境不同,所以包围状态下的耳机模式和平展状态下的外放模式形态在声音调教上有所区别,音量与音色的都有不同,以求在不同状态时聆听同一声源所达到的听感一致。
95.平展状态和包围状态使用两种不同的hrtf函数,同样都能达到环绕声效果。枕体14可以自动感应相应的状态并切换相应的hrtf函数,即当枕体14处于包围状态时,发声装置以耳机模式播放,使用耳机模式的hrtf函数进行运算,提供环绕声的空间音频效果。
96.当枕体14处于平展状态时,用户平躺,两个第二枕部142上的发声装置发出的声音依然可以从耳朵的斜后方很好的辐射进耳朵,此时属于外置音箱的形态,利用在该状态下的hrtf函数依然可以享受hrtf的环绕声空间音频,方便用户在平展状态下平躺欣赏环绕声音乐等音频节目。
97.在一些实施例中,枕体14还包括振动装置,振动装置设于第一枕部141或第二枕部142,并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震动装置模拟现实声音传播过程中声音对人体造成的物理震动感知,不管在包围状态还是平展状态,都可以将hrtf音频与震动模块进行联动,通过控制器控制震动装置模拟现实声音传播过程中声音对人体造成的物理震动感知,由于发声装置只能重现音频的空气震动,超低频造成人体胸腔及颅腔的物理震动无法再现,震动装置通过模拟这种物理震动来弥补真实声场中人体所感受到的全部信息,hrtf音频提供全部的音频信息,震动装置提供物理震动信息,综合再现最真实的听音感受。
98.在一些实施例中,枕体14还包括设于第二枕部142的降噪话筒,降噪话筒位于第二枕部142的外侧,降噪话筒与控制器电连接,在闭合成头盔状态时,头盔外部耳朵位置两侧有降噪话筒,降噪话筒与第二枕部142接触侧的发声装置(主动降噪耳机)配合实现主动降
噪,可以实时降低外界噪音,可以自由调节降噪量,达到用户最舒服的睡眠或娱乐的底噪环境。
9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均设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这样可以根据压力传感器的状态判断使用者处于卧床状态还是非卧床状态(例如起床或坐在床上的状态),或者判断使用者的头部与枕体14是否处于正确佩戴状态。
100.在一些实施例中,枕体14还包括供电电源和照明灯,照明灯与供电电源电连接,照明灯设于第一枕部141和/或第二枕部142的外侧,即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中至少一者设有照明灯。这样使用者在半夜起床时,可以通过照明灯进行照明,不需要打开室内的灯具,而且在室外或者停电时,便于通过照明灯照明,便于使用者在多种黑暗环境中使用。也可以在枕头10用于vr设备时,可以为一些具有6dof模块的vr设备的位置感知摄像头提供足够的光照。其中,可以在枕体14上设置开关通过开关控制照明灯的开启和关闭,也可以在供电电源和照明灯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时,通过控制器和通信模块与手机、智能音箱等等终端设备连接,通过终端设备控制照明灯的开启和关闭。照明灯可以设置在第二枕部12的端部、外侧、下侧或上侧。照明灯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枕部11的外侧或下侧。
10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均设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被配置为所有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小于预设值时控制照明灯开启,当其中一个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大于或等于预设值时控制照明灯关闭。即当使用者躺在床上时,至少有一个压力传感器被压在使用者头部和床体之间,此时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大于或等于预设值,控制器即可判断使用者躺在床上,此时不需要开启照明灯。而当使用者起床后,所有压力传感器处于不受压状态,此时控制器即可判断使用者已起床,此时即可开启照明灯。这样不需要使用者手动操作,提升了使用便携性。其中,压力传感器可以设于枕体14(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的内侧(朝向使用者的一侧),也可以设于枕体14(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的外侧(背向使用者的一侧)。还可以通过压力传感器侦测使用者侧卧与躺卧之间的各种睡姿,实时的根据睡姿调整最合适的枕头高度。
102.在一些实施例中,枕体14还包括光线传感器,光线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被配置为光线传感器检测到的环境亮度小于预设亮度、且所有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小于预设值时控制照明灯开启,这样使用者在白天或者室内开灯情况下使用枕体14时,能够避免照明灯误开启的情况。
103.控制器还可以被配置为使用者离开枕体14后根据室内光强度判断是否自动开启灯光,如果屋内太暗,可以在使用者离开枕体14后自动开灯提供下床所需要的照明,感应到屋内无人或长时间不使用后自动关灯。
104.在一些实施例中,枕头设有人体感应器(例如红外传感器或雷达等等),人体感应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被配置为人体感应器感应到室内有运动的人体,且屋内的实际光照环境亮度低于预设亮度时,控制照明灯开启。即可以在感应到室内有运动的人体时,根据屋内的实际光照环境,选择是否开启灯光。
105.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被配置为在预设起床时间前逐渐开启照明灯(即使得照明灯的亮度逐渐增大),直至照明灯达到预设最大亮度,这样可以让使用者在慢慢增强的灯光的刺激下缓缓醒来。而不是被常规的闹铃惊醒。慢慢增大灯光的过程可以由使用者自行设置,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其中,可以使控制器被配置为在使用平展状态支撑头部时控
制照明灯在预设起床时间前逐渐开启照明灯;或者控制器被配置为在使用包围状态支撑头部时控制照明灯在预设起床时间前逐渐开启照明灯。
106.在一些实施例中,枕体14还包括遮光眼罩,遮光眼罩可拆卸地安装于两个第二枕部142,在包围状态,遮光眼罩罩盖于使用者的眼部。这样可以避免强光照射使用者眼部。可以使遮光眼罩悬于面部之上不与面部接触,或者轻贴于面部。该遮光眼罩中亦可以集成各种睡眠数据感应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眼罩安装于与第一枕部141连接的悬臂结构上。
107.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眼罩或vr眼罩设有上述照明灯,当用户使用vr眼罩或遮光眼罩进入睡眠状态时,可以通过遮光眼罩或vr眼罩的照明灯完成上述功能。
108.在一些实施例中,枕体14还包括皮肤接触层,皮肤接触层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的接触侧,用于接触使用者皮肤,通过将皮肤接触层可拆卸设置,能便于更换,方便换洗。可选地,皮肤接触层采用抗菌除螨织物。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皮肤接触层也可以采用皮质或皮革材质等等。
109.在一些实施例中,枕体14包括硬质支撑机构143和柔性支撑结构146,硬质支撑机构143包括第一支撑部144和分设于第一支撑部144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二支撑部145,第一支撑部144与第二支撑部145活动连接,第一支撑部144和第二支撑部145处均设有柔性支撑结构146,以形成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即第一支撑部144和第一支撑部144上的柔性支撑结构146共同形成第一枕部141,第二支撑部145和第二支撑部145上的柔性支撑结构146共同形成第二枕部142。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枕体14包括第一柔性支撑和包覆于第一柔性支撑外的第二柔性支撑,第二柔性支撑的柔性大于第一柔性支撑的柔性。即第二柔性支撑比第一柔性支撑更柔软。例如第二柔性支撑为tpe(热塑性弹性体)、乳胶或棉花填充结构等,第一柔性支撑为硬度相对较高的橡胶等等。此外,硬质支撑机构143的材质可以但不限于硬质塑料、金属(例如金属板或金属架)、木材或者是可以进行一定弹性弯曲的塑料等材质。
110.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供电电源和散热风扇等结构安装于硬质支撑机构143,以保证这些结构的安装稳定和使用可靠。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散热风扇也可以设于柔性支撑结构146。
111.其中,柔性支撑结构146可以包裹于硬质支撑机构143,也可以均设于硬质支撑机构143朝向使用的一侧。
112.第一支撑部144和第二支撑部145的连接方式具有多种,例如,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44和第二支撑部145铰接。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44和第二支撑部145通过柔性结构(例如橡胶件)连接。再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44和第二支撑部145通过可自由变形的连接结构(如蛇管)连接。
113.此外,将第一支撑部144和第二支撑部145保持至包围状态的结构具有多种,例如,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44和第二支撑部145铰接,第一支撑部144和第二支撑部145中的一者设有电机和主动齿轮,另一者固定有被动齿轮,电机与主动齿轮连接,主动齿轮与被动齿轮啮合,第一支撑部144和第二支撑部145的轴线与被动齿轮的轴线大致共线,以能够通过电机和主动齿轮带动被动齿轮转动,从而使得第一支撑部144和第二支撑部145相对转动,实现枕体14在平展状态和包围状态之间切换。可选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主动齿轮和
被动齿轮。
114.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44和第二支撑部145通过柔性结构(例如橡胶件)或可自由变形的连接结构(如蛇管)连接,枕体14还包括限位件,限位件连接在两个第二支撑部145远离第一支撑部144的一端,以限制第二支撑部145相对第一支撑部144展开,将枕体14保持在包围状态,并保持住设定的闭合压力。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31和第二支撑部132为一体的弹性可弯曲结构。
115.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44和第二支撑部145通过柔性结构(例如橡胶件)或可自由变形的连接结构(如蛇管)连接,第一支撑部144的内侧(朝向使用者的一侧)设有卷线器和分设于卷线器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一过线通道,第一过线通道从卷线器朝第二支撑部145延伸,第二支撑部145的内侧设有第二过线通道,第二过线通道朝第二支撑部145远离第一支撑部144的一端延伸,第二支撑部145远离第一支撑部144的一端设有固定部,从卷线器延伸出的连接线体依次穿过第一过线通道和第二过线通道而连接于固定部,通过卷线器卷收连接线体时,可以拉动第二支撑部145,使得第二支撑部145相对第一支撑部144运动至包围状态。通过卷线器反向转动而放出连接线体时,则可以使得第二支撑部145相对第一支撑部144运动至平展状态。可选地,驱动机构包括卷线器和连接线体。
116.其中,可以使得第二支撑部145的厚度大于第一支撑部144的厚度来实现第二枕部142的厚度大于第一枕部141的厚度,也可以使得柔性支撑结构146位于第二枕部142的部分的厚度大于柔性支撑结构146位于第一枕部141的部分的厚度,以实现第二枕部142的厚度大于第一枕部141的厚度。
117.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支撑结构146包括透气缓冲层148,透气缓冲层148设于硬质支撑机构143的上侧。这样可以通过透气缓冲层148提升枕体14的柔软度和透气效果,降低闷热感,提升舒适性。其中,透气缓冲层148可以采用tpe(热塑性弹性体)、乳胶或棉花填充结构等等。
118.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支撑结构146还包括气囊层147,气囊层147安装于硬质支撑机构143和透气缓冲层148之间,即气囊层147安装于硬质支撑机构143朝向使用者的一侧,透气缓冲层148至少设于气囊层147背离硬质支撑机构143的一侧,即气囊层147位于硬质支撑机构143和透气缓冲层148之间。具体地,第一枕部141和第二枕部142均设有气囊层147和透气缓冲层148,气囊层147为气囊结构,可以向气囊层147中填充气体。这样在保证枕体14高度足够,且接触使用者的一侧较为柔软的同时,可以减少透气缓冲层148的材料,有利于降低成本。在一些实施例中,透气缓冲层148设有通风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温度调节装置设于气囊层147或透气缓冲层148。
119.其它实施例中,柔性支撑结构146也可以仅采用透气缓冲层148,不设置气囊层147。或者柔性支撑结构146仅气囊层147,而不设置透气缓冲层148。
120.气囊层为可选设计,也可以设计为下层为有气道结构的弹性支撑结构,上层为柔软的有透气孔的接触层。气囊层是为了更自由的高低控制功能,或者用可替换的不同高度的柔性垫片来自行调节高度。
121.在一些实施例中,气囊层147呈整体设置,即气囊层147为一相互连通的空间。可选地,气囊层147位于第二枕部142的部分的厚度大于气囊层147位于第一枕部141的部分的厚度或者透气缓冲层148位于第二枕部142的部分的厚度大于透气缓冲层148位于第一枕部
141的部分的厚度。另一些实施例中,气囊层147包括多个气囊,多个气囊独立设置,如此部分气囊损坏时,可以只更换损坏的部分,不用更换其余部分。还能便于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调节对应部分的气囊充气状态。
122.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支撑结构146的厚度可调,以便于使用者根据自身需要调整柔性支撑结构146的厚度,提升使用舒适性。
123.其中,实现柔性支撑结构146厚度调节的方式具有多种,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气囊层147设有充气阀,以能够通过充气阀对气囊层147进行充气或放气,从而实现气囊层147的厚度可调,进而使得柔性支撑结构146的厚度可调,这种结构简单,且在气囊层147可调范围内的任意调节,便于使用者操作。
12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柔性支撑结构146包括呈层叠设置的多层透气缓冲层148,其中至少部分透气缓冲层148可拆卸,即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实际使用需求增加或减少枕体14中层叠的透气缓冲层148数量,实现柔性支撑结构146的厚度可调。
125.在又一些实施例中,柔性支撑结构146包括呈层叠设置的多层气囊层147,其中至少部分气囊层147可拆卸,即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实际使用需求增加或减少枕体14中层叠的气囊层147数量,实现柔性支撑结构146的厚度可调。
126.再一些实施例中,柔性支撑结构146包括呈层叠设置的多层透气缓冲层148和呈层叠设置的多层气囊层147,其中至少部分透气缓冲层148可拆卸,至少部分气囊层147可拆卸。
12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枕部141设有独立的气囊结构,可以根据使用者习惯调节脖颈处的高度,避免脖颈悬空,也可用该部位的凹陷形状帮助使用者辅助定位平躺时的脖子处于正确位置,方便枕体14闭合为包围状态时头部的位置正确,提升舒适度,并处于最佳的观看vr的位置。
128.在一些实施例中,枕体14还包括气泵,气泵设于硬质支撑机构143,气泵用于与充气阀连接,以通过齐气泵给气囊层147充放气。可以避免使用者手动充气的情况。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气泵,即通过使用者手动给气囊层147充气。
129.在一些实施例中,枕体14还包括感应层,感应层设于柔性支撑结构146背离硬质支撑机构143的一侧,即感应层位于柔性支撑结构146朝向使用者的一侧,感应层设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心跳检测器和脑电波监测器中的一种或多种感应器件。如此便于对使用者进行睡眠监测。在一实施例中,感应层设于皮肤接触层与柔性支撑结构146之间或者感应层位于气囊层141和透气缓冲层142之间。
13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枕部142的接触侧设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被配置为在包围状态下压力传感器达到预设压力值时产生提醒信号。具体地,在包围状态时,压力传感器可以检测到第二枕部142和使用者头部之间的压力,从而可以根据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大小判断枕体14包裹头部时的松紧度。其中,设置发声装置时,控制器可以向扬声器发送提醒信号,从而控制扬声器发出提示音或提示语音。设置通信模块时,控制器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提醒信号,从而通过终端设备发出提示信息(语音或文字)。在第一支撑部144和第二支撑部145通过电机驱动时,控制器被配置为在包围状态下压力传感器达到预设压力值时控制电机停机或启动,以使第二枕部142停止朝使用者头部运动或者时第二枕部142朝远离使用者头部的方向运动。
131.即两个第二枕部142设有压力传感器来感知贴合面部的压力,当压力达到预设压力值便停止闭合。当使用者侧卧,由于头部压力导致第二侧部的柔性支撑结构146体积变小,枕体14与头部贴合不紧密时,可以使得两个第二枕部142继续闭合施加压力,直到达到预设压力值,使用期间控制器实时监控与头部的包裹压力,实时用闭合的力度调节合适的与头部的压力值。
132.在设置气囊层147时,控制器被配置为在包围状态下压力传感器达到预设压力值时控制气泵停止充气,如果在使用中压力达不到预设压力值,控制器控制气泵继续充气,时刻监控压力值,以保证时刻都处于合适的压力状态。即控制器被配置为在包围状态下压力传感器达到预设压力值时产生控制气泵停止充气的提醒信号。
133.本发明还提出一种vr设备,请参照图4,该vr设备包括vr眼罩20和枕头10,该枕头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vr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vr眼罩20可拆卸地安装于枕体14,并与枕头10的枕体14之间围合形成供头部伸入的容置空间。例如枕体14在包围状态时,vr眼罩20安装于两个第二枕部142,例如vr眼罩20安装于两个第二枕部142各自的远离第一枕部141的一端,用于放置在使用者的前侧,并对应使用者的眼镜设置。具体地,vr眼罩20可以安装于两个第二枕部142;也可以安装于第一枕部141。
134.vr眼罩20与第二枕部142可拆卸连接时,便于使用者的使用需求选择使用,例如使用者需要通过vr眼罩20看视频时,可以将vr眼罩20安装于第二枕部142使用。而使用者只需要支撑头部进行睡眠时,可以将vr眼罩20拆下,仅使用枕头10部分。
13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枕部141或底座11设有可伸缩的悬臂结构,可伸缩的悬臂结构将vr眼罩20置于使用者面前的最佳观看位置,在不使用vr时,该悬臂结构收缩,将vr眼罩20带回到第一枕部上方,即用户头上方。该悬臂结构及vr眼罩20可拆卸设计。即vr眼罩20由可伸缩悬臂结构控制,不使用vr眼罩20时悬臂结构折叠,将vr眼罩20固定于第一枕部141上端,即用户头上方位置,当使用vr眼罩20时,悬臂结构伸展,将vr眼罩20移动至最佳的观看位置,此时vr眼罩20的重量由悬臂结构承担,vr眼罩20不接触面部或轻贴面部,或者vr眼罩20也同时接触于第二枕部142,由悬臂结构和第二枕部142共同承托眼罩重量。当用户为非vr眼罩20使用者,可以将vr眼罩20替换为普通的遮光眼罩。
136.本实施例中,悬臂结构安装于第一枕部141上端,这样悬臂结构、vr眼罩20与闭合成头盔形状的枕头14三者可以组成一个整体,可以随着头部整体运动。这样的悬臂结构设计简单,只负责将vr眼罩20下降移动到面部位置,或者将vr眼罩20从面部位置移动回初始位置。
137.另一实施例中,悬臂结构安装于底座11上端,这样悬臂结构一边连接固定的底座11上,一边连接于活动的枕头14上,在使用vr眼罩20时,悬臂结构不仅需要提供将vr眼罩20从初始位置移动到面部的动作,还需要随着用户抬头、低头、横向滚动,悬臂结构需要像机械手一样通过变化的形态来匹配各种头部姿势来提供一定的支撑。
138.vr眼罩20可以通过悬臂结构自动下降于使用者面部以上,其悬臂结构可以使vr眼罩20悬于面部之上或轻触面部,vr眼罩20可以与第二枕部142贴合,vr眼罩20的重力由悬臂结构承担,或由悬臂结构与第二枕部142共同承担,面部不直接承担vr眼罩20的压力。vr眼罩20可以从悬臂结构上拆卸下来。
139.在一些实施例中,悬臂结构被配置为在使用vr眼罩20的状态下进入睡眠状态后,通过电机组件驱动悬臂结构自动将vr眼罩20收回于初始位置。即当系统检测到用户在使用vr眼罩20时进入了睡眠状态,悬臂结构会自动将vr眼罩20收回于初始位置,即用户头上方。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来设定在入睡后悬臂结构是否自动收回vr眼罩20。
140.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被配置为在预设起床时间前逐渐开启照明灯(即使得照明灯的亮度逐渐增大),直至照明灯达到预设最大亮度,这样可以让使用者在慢慢增强的灯光的刺激下缓缓醒来。而不是被常规的闹铃惊醒。慢慢增大灯光的过程可以由使用者自行设置,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其中,可以使控制器被配置为在使用平展状态支撑头部时控制照明灯在预设起床时间前逐渐开启;或者控制器被配置为在使用包围状态支撑头部时控制照明灯在预设起床时间前逐渐开启。其中,vr眼罩20与枕头10上的控制器电连接,以在使用者以包围状态入眠时,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vr眼罩20启动,并控制vr眼罩20的屏幕亮度从最低逐渐增大至预设亮度,以逐渐唤醒使用者,还可以同时通过发声装置辅以鸟鸣、水流等慢慢增大的自然环境声辅助唤醒。
14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vr眼罩20作为安装摄像头的面罩/遮光眼罩。
142.在一些实施例中,vr设备还包括手柄,枕头10设有供电电源,第二枕部142的外侧或端部设有充电位,手柄可拆卸地安装于充电位,并与供电电源电连接,以能够通过供电电源给手柄充电,方便使用。其中,可以在充电位设置卡接结构,将手柄卡接于充电位;或者在充电位设置钩挂结构和磁吸结构,通过钩挂结构挂住手柄,并通过磁吸结构与手柄磁吸连接,以保证充电接口准确对位。
143.在一些实施例中,vr眼罩20包括主机和均安装于主机的显示屏和透镜,显示屏和透镜均与主机可拆卸连接,以便于使用者自行单独升级显示屏和透镜部分,也可以单独升级运算主机部分。亦可以设计为手机作为运算主体,将手机插入运算主机部分充当主机,节省整体成本。
144.在一些实施例中,vr眼罩20设有6dof模块和ar模块中的至少一者,使其带有6dof功能以及ar透视功能,亦可以进行vr立体视频拍摄。
145.在一些实施例中,vr眼罩20与第二枕部142活动连接,并具有沿两个第二枕部142的分布方向运动的活动空间,这样可以使得vr眼罩20有左右轻微移动的功能,可以便于调整vr眼罩20与使用者眼睛的相对位置,以使vr眼罩20能够较好的与眼睛配合,防止在侧躺时由于枕体14上柔性支撑结构146的压缩造成头部不在中间位置而造成人眼无法以最佳角度观看vr眼罩20的屏幕的情况。在一实施例中,悬臂结构与vr眼罩20活动连接,并具有沿两个第二枕部142的分布方向运动的活动空间,以使悬臂结构与vr眼罩20连接处有左右轻微移动功能。
146.其中,实现vr眼罩20与第二枕部142活动连接的方式具有多种,例如可以将vr眼罩20与第二枕部142的连接处设置为弹性结构,例如橡胶连接件。或者vr眼罩20与第二枕部142通过滑轨结构滑动连接等等。
147.在一些实施例中,vr眼罩20左右两侧均设有突出结构,突出结构用以接触使用者头部左右太阳穴位置,当用户侧躺时,太阳穴部分会与vr眼罩20的突出结构接触并拉扯vr眼罩20整体向相应的方向运动。
148.在一些实施例中,vr眼罩20与第二枕部142的连接处设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具有
驱使vr眼罩20回正复位的弹簧张力,该复位弹簧的弹簧张力与第二枕部142的柔性支撑结构146弹力一致,可以使用户感觉不出有特别的拉扯感,并可以带动vr眼罩20时刻处于最佳的观看位置。
14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