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回收存储部和具有其的表面清洁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47340发布日期:2022-09-17 01:36阅读:65来源:国知局
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回收存储部和具有其的表面清洁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回收存储部和具有其的表面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机器人、智能清洁产品也越来越普及。
3.然而现有的洗地机在清洁过程中的垃圾需要及时来进行倾倒处理,因污水中混合有较多的固体垃圾,一些容易变质的垃圾在污水中浸泡时间过长后也会变质产生异味,必须要求用户每次用完以后都及时清理污水箱,同时导致用户在对污水进行维护处理的过程中极为不方便;以及污水在维护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堵塞下水道等问题。
4.部分产品出于不让固体颗粒把下水道堵塞的考虑,在回收存储部的内部会设置固液分离器。但是,其实际上固体垃圾和液体垃圾依然在同一回收存储部内,并不能解决长时间不清理回收存储部带来的产生异味的问题,给用户带来许多困扰,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回收存储部,从而能够真正实现固体垃圾和液体垃圾分开回收存放,以解决长时间不清理回收存储部带来的容易发霉发臭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回收存储部,包括:由底壁、内侧壁和顶部开口围成的第一回收桶,所述底壁上设有第一进气口,位于所述底壁附近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出气口;第一流体输送通路,所述第一流体输送通路的入口与第一回收桶的第一进气口连通,出口设置第一回收桶的上部空间;过滤器,安装在所述第一回收桶内并将由所述第一流体输送通路流入第一回收桶内的流体实现固液分离;第二流体输送通路,所述第二流体输送通路的入口与第一回收桶内侧壁的第一出气口连通,出口设置第二回收桶内;由底壁、内侧壁和顶部开口围成的第二回收桶,所述第二回收桶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进气口,第二回收桶内一部分空间组成气液分离腔、另一部分空间组成存储腔,由第二流体输送通路经所述第二进气口输送到第二回收桶内的流体在所述气液分离腔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液体存储在所述存储腔,分离后的气体从其顶部开口排出。
7.优选地,所述第一回收桶和第二回收桶并行设置,且二者的高度基本一致;或第一回收桶的高度小于第二回收桶的高度,第二回收桶的高度与回收存储部的高度基本一致。
8.优选地,第一回收桶和/或第二回收桶的底壁和顶部开口分别构成回收存储部的底壁和顶部开口的一部分。
9.优选地,所述第一流体输送通路包括第一入口管道,所述第一入口管道的入口与第一回收桶底壁的第一进气口相连,出口由底壁自下而上延伸至第一回收桶的上部。
10.优选地,所述过滤器包括过滤网袋,该过滤网袋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一流体输送通路上端的出口附近。
11.优选地,所述过滤器包括过滤部,过滤部包括底壁,底壁开设有多个过滤孔;底壁上还构造有供第一入口管道密封穿过的开孔。
12.优选地,所述过滤部还包括围绕底壁周边向上延伸的用于容纳固体垃圾的侧壁,侧壁开设有多个过滤孔。
13.优选地,所述过滤器还包括与过滤部连接的导向部,导向部下端与第一入口管道上端密封配合以实现流体导通。
14.优选地,所述导向部包括上端开口、转向部、连接部及下端开口;所述连接部用于与第一入口管道流体连接,所述转向部用于改变流体运动方向。
15.优选地,所述过滤器包括一过滤网袋,该过滤网袋可拆卸地设置在导向部的上端开口上。
16.优选地,至少第一入口管道的出口偏心设置在第一回收桶内,导向部的上端开口面向第一回收桶中心的方向开设。
17.优选地,所述第一出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回收桶处于倾斜工作姿态时靠近待清洁表面的一侧,且临近第二回收桶设置。
18.优选地,所述第一回收桶的底壁构造成至少上表面朝所述内侧壁的第一出气口倾斜。
19.优选地,第二流体输送通路至少包括导流管和第二入口管道;导流管的一侧开口即第二流体输送通路的入口设置为与第一回收桶内侧壁的第一出气口相连,导流管的另一侧开口设置在第二回收桶内部并和第二入口管道流体连通,第二入口管道的第二出气口朝上并位于第二回收桶的气液分离腔内。
20.优选地,所述导流管的底壁构成第二回收桶的一部分。
21.优选地,第二回收桶设置有导流装置,导流装置将第二回收桶的空间划分成位于导流装置一侧的气液分离腔和位于导流装置另一侧的存储腔。
22.优选地,所述导流装置至少包括一导流板,导流板包括分别设置在其径向两侧的连通部和隔离部,所述连通部设置在所述表面清洁设备处于倾斜工作姿态时远离待清洁表面的一侧;连通部与第二回收桶内侧壁形成一间距以形成出水口,或连通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出水口。
23.优选地,所述隔离部靠近第二回收桶内侧壁处设置有单向阀。
24.优选地,所述导流板呈一定角度倾斜设置,使得连通部相对隔离部沿第二回收桶的高度方向处于更低的位置;所述导流板的倾斜角度设置为与第二回收桶的高度方向的夹角在30
°
与90
°
之间。
25.优选地,所述导流板中间位置开设有供第二入口管道密封穿过的开孔。
26.优选地,所述导流装置还包括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置在导流板的隔离部远离连通部的一侧且朝向气液分离腔延伸。
27.优选地,所述第二回收桶的存储腔至少由所述导流板、第二回收桶底壁、分隔件、第二回收桶内侧壁围成的空间形成。
28.优选地,所述分隔件包括沿隔离部朝向气液分离腔竖向延伸的第一侧板、中间连
板与第二侧板,所述中间连板设置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侧边均与第二回收桶内侧壁密封配合(可视情况选择为可拆或不可拆式),中间连板与第二回收桶内侧壁呈间距h设置。
29.优选地,所述中间连板和第二回收桶内侧壁均呈同心设置的圆弧状,以使得分隔件和第二内侧壁之间形成一类似瓦片的环柱状空间,所述间距h与第二回收桶的直径比值大于等于1:6。
30.优选地,所述第二回收桶的存储腔内靠近出水口一侧设置有一防止污水前后晃动而飞溅的缓冲结构。
31.优选地,所述缓冲结构至少包括一自内侧壁向第二回收桶径向延伸的防溅部。
32.优选地,所述回收存储部还包括上盖组件,所述上盖组件包括盖体,并可拆卸地安装在回收存储部的顶部开口处;盖体的上端为具有斜开口的类似跑道型,盖体上端的轮廓与回收存储部的外轮廓匹配,下端包括一环形安装部,回收存储部的顶部开口的内壁设置有围绕开口设置、且能与环形安装部配合的环形安装腔。
33.优选地,所述盖体的环形安装部的底部设置有一截面形状与环形安装腔形状匹配的压板,所述压板压紧密封设置在第一回收桶顶部开口、第二回收桶顶部开口的上方。
34.优选地,所述压板对应第二回收桶位置设置有朝向第二回收桶内部设置的上盖进气口以及导流罩,所述导流罩设置在第二入口管道的正上方并将第二入口管道的第二出气口罩设在其内部。
35.优选地,所述导流罩具有沿远离盖体方向延伸且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第一侧部设置在导流罩靠近上盖进气口一侧,第二侧部设置在导流罩远离上盖进气口一侧,第一侧部末端较第二侧部末端离盖体距离更远。
36.优选地,所述上盖组件还包括设置于盖体内的过滤海帕,盖体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表面清洁设备的动力装置连通的上盖出气口,上盖出气口向内凹设一过滤海帕安装槽。
37.优选地,所述过滤海帕设置在第一回收桶顶部开口、第二回收桶顶部开口的上方。
38.优选地,所述过滤海帕的截面积基本等于第一回收桶顶部开口、第二回收桶顶部开口的截面积之和。
39.优选地,所述过滤海帕的截面积远大于上盖进气口的截面积。
40.优选地,所述过滤海帕的截面积是上盖进气口的截面积至少两倍。
41.优选地,所述过滤海帕的底部与所述上盖进气口间隙设置。
42.优选地,所述回收存储部设置可移除地安装到机身的前侧,并在表面清洁设备工作时与动力装置流体连通。
43.优选地,所述动力装置设置在机身前侧且位于回收存储部的上方。
44.优选地,所述动力装置设置在第一回收桶与第二回收桶的上方。
45.优选地,所述动力装置的进气口与过滤海帕间隙设置,所述过滤海帕的截面积远大于所述动力装置的进气口的截面积。
46.优选地,所述过滤海帕的截面积是所述动力装置的进气口的截面积的至少两倍。
47.上述表面清洁设备由于独特的回收存储部结构设置,能够真正实现固体垃圾和液体垃圾分开,实现在不降低水汽分离效果和储污空间的前提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固液分离存放,以解决长时间不清理回收存储部带来的容易发霉发臭的问题,且用户可以根据需要
去单独清理第一或第二回收桶内的固体垃圾或液体垃圾,使用非常方便。
48.由于上述特定结构的导流装置的设置,使得表面清洁设备在使用时不但能够能够将机身大幅倾斜,甚至放平使用,动力装置内的电机也不容易发生进水等问题,这极大地丰富了用户的使用场景,使得清理床底、沙发底等低矮空间的地面成为可能。
附图说明
49.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表面清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50.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表面清洁设备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51.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回收存储部的立体示意图;
52.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回收存储部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53.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回收存储部的第一回收桶视角的半剖图;
54.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回收桶拆除内部过滤器等结构的剖视图;
55.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过滤器的立体图;
56.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过滤器的局部半剖示意图;
57.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过滤器过滤网袋安装示意图;
58.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过滤器拆装过滤网袋的示意图;
59.图11为一个实施例中图5的第一入口管道的局部放大图;
60.图12为一个实施例中回收存储部的一个视角的剖视示意图;
61.图13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回收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62.图14为一个实施例中回收存储部的另一个视角的剖视示意图;
63.图15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回收桶的剖视示意图;
64.图16为一个实施例中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65.图17为一个实施例中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66.图18为一个实施例中导流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67.图19为一个实施例中回收存储部的另一个视角的剖视示意图;
68.图20为一个实施例中图15的缓冲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69.图21为一个实施例中拆除上盖组件的回收存储部俯视图;
70.图22为一个实施例中上盖组件拆除过滤海帕的示意图;
71.图23为一个实施例中上盖组件的半剖示意图;
72.图24为一个实施例中上盖组件的压板结构示意图;
73.图25为一个实施例中实施例中图15的的局部放大图;
74.图26为一个实施例中另一种导流罩的安装示意图;
75.图27为一个实施例中另一种导流罩的结构示意图;
76.图28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回收存储部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7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7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79.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80.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8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82.如图1所示,一种表面清洁设备,包括:机身100和安装在所述机身100上并适于在待清洁表面上移动的清洁头200;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清洁液供应部400;以及设置在清洁头200上并与清洁液供应部400流体连通的流体分配器;流体回收系统,所述流体回收系统包括: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清洁头200上并与所述动力装置流体连通的吸嘴210;以及回收存储部300。
83.机身100可包括手柄部110和主体部120,手柄部110供用户握持以便对表面清洁设备进行操作;主体部120一端与手柄部110可拆式固定连接或者一体设置,另一端与适于在待清洁表面上移动的清洁头200枢转式连接,主体部120可用于承载流体输送系统和/或流体回收系统的大部分结构,例如支撑动力装置、回收存储部300和清洁液供应部400等。
84.在手柄部110上可以设置有控制部111,其中用户可以通过该控制部111对表面清洁设备进行控制,控制部111可以为控制按钮、触摸按钮等的形式,在手柄部110上可以设置有多个控制部111,以便对表面清洁设备进行多种控制。
85.清洁液供应部400可以任何配置安装到主体部120或清洁头200。在本示例中,清洁液供应部400可移除地安装到主体部120,使得其部分地搁置在主体部120的一侧,优选为主体部120的后侧,并可以被移除以进行填充和/或清洁。
86.回收存储部300可以可移除地安装到主体部120的前侧,优选设置在动力装置的下方,并在表面清洁设备工作时与动力装置流体连通。
87.如图2所示,在表面清洁设备处于正常倾斜工作姿势时,动力装置和回收存储部300由于设置在主体部120的前侧而能得到主体部120的稳固支撑,且回收存储部300相较于位于主体部120后侧的清洁液供应部400离待清洁表面更远。动力装置转动,与所述动力装置流体连通的吸嘴210处产生负压,待清洁表面处的固体垃圾和/或液体垃圾随着脏空气在负压作用下通过吸嘴210处吸入表面清洁设备的回收存储部300内。
88.如图3-11所示,回收存储部300包括相互并行设置且流体连通的第一回收桶310与第二回收桶320,所述第一回收桶310和第二回收桶320设置为一体制造或可相互分离的独
立结构。当设置为相互分离的结构时,二者之间可以设置有密封结构以保证回收液体不会发生泄漏等,这样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去单独清理第一或第二回收桶320。
89.由底壁3101、内侧壁3102和顶部开口3103围成的第一回收桶310,所述第一回收桶310的底壁3101自下而上设置有与表面清洁设备的吸嘴210流体连通的第一流体输送通路,以便将表面清洁设备的清洁头200回收的固液垃圾等随着脏空气一起进入所述第一回收桶310内部,所述第一流体输送通路优选为包括第一入口管道331,所述第一入口管道的入口3311与第一回收桶310底壁3101的第一进气口3104相连,出口3312由底壁自下而上延伸至第一回收桶310的上部。
90.所述第一回收桶310朝向第二回收桶320且临近底壁位置的内侧壁3102上设有第一出气口3105,底壁3101可设置为在第一出气口3105的下方并临近第一出气口3105水平或倾斜设置的平面状,优选设置为至少底壁3101的上表面朝所述第一出气口3105倾斜以利于将污水全部从第一出气口3105导入第二回收桶320内。当然其底壁3101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其他形状例如曲面状,只要不严重影响其将污水排出即可。
91.所述第一出气口3105还可设置在所述第一回收桶310处于倾斜工作姿态时靠近待清洁表面的一侧(图中未示),且与底壁3101临近设置;相应的,第二回收桶320的第二进气口3204也类似设置。上述设置目的是便于将第一回收桶内的污水全部排出至第二回收桶320。
92.如图7-10所示,回收存储部300还包括过滤器350,过滤器350可移除地安装在第一回收桶310的上部空间内;具体而言,过滤器350包括过滤部351,过滤部351包括底壁3511以及围绕底壁3511周边向上延伸的用于容纳固体垃圾的侧壁3512,底壁3511和/或侧壁3512开设有多个过滤孔3513,过滤部351用于收集大的固体垃圾,同时可将液体和较小的固体垃圾通过过滤孔3513排放到位于过滤器350下部的第一回收桶310内;过滤部351底壁3511上还构造有供第一入口管道331密封穿过的开孔3514。
93.过滤部351的侧壁3512可与第一回收桶的内侧壁3102密封配合以保障固体垃圾不会从二者之间的缝隙落入至位于过滤器350下部的第一回收桶310内;靠近底壁3511附近的侧壁3512外表面上可设置有向过滤部351内凹的凹部,凹部上开设有过滤孔3513,当底壁3511过滤孔3513被固体垃圾堵塞时,过滤后的流体可通过侧壁3512凹部上的过滤孔3513排放到第一回收桶310内,凹部上方的侧壁3512依然可保持与第一回收桶的内侧壁3102密封配合。
94.过滤部351的侧壁3512也可第一回收桶的内侧壁3102间隙配合,以更有利于过滤后的流体从侧壁3512中过滤孔3513排放到第一回收桶310内,间隙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
95.所述过滤孔3513可以设置为圆孔或长槽孔,具体的形状只要便于分离固态垃圾即可。本实施例中,底壁3511设置有贯穿底壁的长槽孔。
96.过滤器350还可包括一过滤网袋352,该过滤网袋352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一入口管道的出口3312附近,例如可直接设置在第一入口管道331上或过滤部351上或第一回收桶的内侧壁3102上,只要能保障从第一入口管道的出口3312排出的脏流体能够先经过过滤网袋352的过滤后再流出下方的过滤部351进行二次过滤即可。过滤网袋352可设置为一次性的可更换结构或可反复使用的可清理结构。过滤网袋352的设置既便于用户清理固体垃圾,又
通过二次过滤防止了过多固体垃圾随着流体进入到第二回收桶320内,还能防止用户漏装过滤部351或过滤网袋352的一个依然能保证正常的固液分离。
97.过滤器350还可包括与过滤部351连接的导向部332,导向部332至少部分的构成第一流体输送通道的一部分,导向部332下端与第一入口管道331上端密封配合以实现流体导通,至少部分的过滤部351位于导向部332的上端开口3321下部,以保障从形成流体输送通道一部分的导向部332的上端开口3321中排至第一回收桶310上部空间的脏流体能够经过过滤部351的过滤后排放至位于过滤器350下部的第一回收桶310内。导向部332可包括上端开口3321、转向部3322、连接部3323及下端开口3324。连接部3323用于与第一入口管道331流体连接,为了保证流体连接的稳定性,连接部3323可设置为与第一入口管道331的中心轴线平行或者重合的空心管道,连接部3323至少部分套设在第一入口管道331的外周以将导向部332的下端开口3324与第一入口管道的出口3312对接,并限定过滤器350在第一回收桶310内的高度位置。本实施例中,过滤部351位于导向部332的下端开口侧并与连接部3323和第一入口管道331的中心轴线基本成垂直设置。
98.第一入口管道的出口3312部分的外表面设置有一配合端面,连接部3323端部抵靠在配合端面上,第一入口管道331和连接部3323在高度方向上的重合部分的直径基本相等,以保障在不影响二者的可拆式配合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供更好地密封性,为了增强密封性可进一步在第一入口管道331或连接部3323上设置密封圈等。
99.转向部3322一端连通连接部3323,另一端连接上端开口3321。转向部3322用于改变流体运动方向,在本实施例中转向部3322的出口方向与连接部3323的轴线基本呈90
°
设置,从而将自下而上经第一入口管道331、连接部3323输送的沿第一回收桶310高度方向流动的流体转向与高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出,以便于带固体垃圾的流体能顺利经过过滤网袋352和/或过滤部351。当然该转向部3322设置成与连接部3323呈其他例如0
°
至180
°
之间的任意角度均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出的。
100.转向部3322靠近上端开口3321的端部设置有供过滤网袋352插入的插槽3325,过滤网袋352的开口端设置插块3521,当插块3521插入到转向部3322的插槽3325中时导向部332的上端开口3321正对过滤网袋352内部。过滤网袋352的长度设置为大于导向部332的上端开口3321至过滤部351的距离,以方便过滤网袋352底部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受到过滤部351的承托力(图中未示);过滤部351的侧壁3512上设置一挂钩部3326,安装过滤网袋352时可将网袋的底部或侧部悬挂在挂钩部3326上,以保证过滤网袋352在使用过程中的充分张开,提升过滤效果和有效存储空间。
101.为了保证设置过滤网袋352的空间足够大及过滤部351能得到充分利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入口管道331偏心设置在第一回收桶310内,亦即第一回收桶310的第一进气口3104、第一入口管道331、导向部332均偏离第一回收桶310中心设置,根据需要可设置在靠近第一回收桶的内侧壁3102附近,此时导向部332的上端开口3321面向第一回收桶310中心的方向开设。
102.过滤器350的上部优选导向部332的上部设置一提手部3328,在本实施例中提手部3328设置在转向部3322背离上端开口的一侧,以方便用户从第一回收桶310内部将过滤器350拆除且不容易脏手。
103.如图11所示,第一入口管道331内设置一开口朝向第一入口管道331的出口3312的
储液槽3313,上述储液槽3313不影响从所述第一回收桶底部的第一进气口3104进入的流体从底部入口3311朝向顶部出口3312方向移动,且能够存储部分从顶部出口3312回流到底部入口3311的流体,从而避免在表面清洁设备停机后不希望的流体回流造成对待清洁表面的二次污染。
104.所述第一入口管道内设置有自管道内壁朝向顶部出口3312倾斜突出的收口结构3314,所述收口结构3314与第一入口管道内壁之间限定的空间形成所述储液槽3313,所述收口结构3314优选设置为环形管且设置在临近第一入口管道的入口3311。
105.如图12-20所示,第二流体输送通路的作用主要是将在第一回收桶310的经过固液分离后的污水从第一回收桶310内部全部引导至第二回收桶320内部,从而实现固态垃圾与液态垃圾相互分离,避免长时间浸泡产生的异味,也能够便于后续固态垃圾和液态垃圾的分级清理。
106.第二流体输送通路优选至少包括导流管361和第二入口管道362,导流管361的一侧开口即第二流体输送通路的流体入口设置为与第一回收桶的内侧壁3102的第一出气口3105相连,导流管361的另一侧开口设置在第二回收桶320内部(优先设置在其中间位置)并和第二入口管道362流体连通,第二入口管道362的第二出气口3621朝上并位于第二回收桶320的上部中间位置。
107.导流管361可为直管或弯管或由几段空心管组成,总体呈水平或倾斜设置,优选设置为背离所述第一出气口3105方向倾斜以利于将第一回收桶310内的污水全部从第一出气口3105导入第二回收桶320内。
108.第二回收桶320包括气液分离腔321和存储腔322,由第二入口管道362的出气口3621输送到第二回收桶320上部的流体在所述气液分离腔321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液体存储在所述存储腔322,分离后的气体从第二回收桶320上部流经过滤海帕382至动力装置处。
109.第二回收桶320设置有导流装置370,导流装置370将第二回收桶320的空间划分成位于导流装置370一侧的气液分离腔321和位于导流装置370另一侧的存储腔322;导流装置370至少包括一导流板371,导流板371包括分别设置在其径向两侧的连通部3711和隔离部3712,所述连通部3711设置在所述表面清洁设备处于倾斜工作姿态时远离待清洁表面的一侧,连通部3711与第二回收桶320内侧壁3202形成一间距以形成出水口(图中未示)或连通部3711与内侧壁3202形状配合,在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出水口37112。
110.所述出水口37112用于引导气液分离腔321分离的液体穿过其并流至下方的存储腔322;所述隔离部3712设置在所述表面清洁设备处于倾斜工作姿态时靠近待清洁表面的一侧,可防止存储腔322的液体经过其而回流至气液分离腔321。
111.表面清洁设备机身100处于倾斜工作姿态时,为了保障导流板371能够至少保持水平或设有出水口侧的连通部3711处于相对更低位置,从而方便液体依靠自重流至下部的存储腔322空间内,导流板371优选呈一定角度倾斜设置,且连通部3711相对隔离部3712沿第二回收桶320的高度方向处于更低的位置,从而方便气液分离腔321分离的污水顺利导流至出水口并排至存储腔322存储。
112.所述导流板371的倾斜角度可设置为与第二回收桶320的高度方向的夹角α为30
°
与90
°
之间,优选45
°
左右;夹角越大储污空间越大,但不利于表面倾斜设备倾斜工作时导流
板371出水口的顺畅排污;反之则影响储污能力。
113.具体如图15-18所示的实施例,导流板371隔离部3712靠近第二回收桶320内侧壁3202处可设置有单向阀37122,单向阀37122具体可选择为软胶材质的鸭嘴阀,单向阀37122非工作状态时处于封闭状态,当单向阀37122处的污水过多时重力迫使单向阀37122张开,污水可以正常排出至存储腔322,单向阀37122可防止存储腔322内的污水倒流入上部空间的气液分离腔321。
114.单向阀37122的设置可保障即使当表面清洁设备使用时倾斜角度过大使得导流板371设置有出水口的连通部3711高于另一侧的隔离部3712,导流板371出水口不能顺畅排污时,也可以从单向阀37122处排入存储腔322。由此,带有上述回收存储部300的表面清洁设备在使用时不但能够能够将机身100大幅倾斜,甚至放平使用,动力装置内的电机也不容易发生进水等问题,这极大地丰富了用户的使用场景。
115.导流板371在第二回收桶320的高度方向可相对于第二流体输送通路的导流管361设置的更高,此时需在导流板371中间位置开设有供第二入口管道362密封穿过的开孔,方便第二流体输送通路将第一回收桶310内流入的污水从导流板371下部传输至导流板371上部的气液分离腔321实现气液分离。
116.导流板371优选设置为平板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其他形状例如曲面状,只要设置出水口的位置相较其他位置相对更低即可。
117.导流装置370除了导流板371以外还设置一个分隔件372,所述分隔件372设置在导流板371的隔离部3712远离连通部3711出水口的一侧且朝向气液分离腔321延伸;隔离部3712未与连通部3711、分隔件372相连的侧边均与第二回收桶320内侧壁3202呈密封配合,以防止存储腔322内的污水从隔离部3712与第二回收桶320内侧壁3202之间的间隙倒流入气液分离腔321。
118.分隔件372与导流板371隔离部3712相连的下底边与第二回收桶320的内侧壁3202呈间隙设置,分隔件372的两侧边与第二回收桶320的内侧壁3202密封配合,分隔件372的上顶边可倾斜至与内侧壁密封配合或也与内侧壁呈间隙设置并与第二回收桶320的顶部开口3203处的压板384密封压紧配合;
119.分隔件372的上述设置是用于防止存储腔322内的污水从分隔件372处倒流入气液分离腔321。亦即第二回收桶320内的位于导流装置370另一侧的存储腔322至少由所述导流板371、第二回收桶320底壁3201、分隔件372、第二回收桶320内侧壁3202围成的空间形成,存储腔322不仅包括导流板371下部的第二回收桶320的空间,还包括位于分隔件372与第二回收桶320的内侧壁3202之间、位于导流板371上部的部分第二回收桶320的空间。
120.分隔件372包括沿隔离部3712朝向气液分离腔321竖向延伸的第一侧板3721、中间连板3722与第二侧板3723,所述中间连板3722设置在第一侧板3721和第二侧板3723之间,第一侧板3721和第二侧板3723的侧边均与第二回收桶320内侧壁3202密封配合,中间连板3722与第二回收桶320内侧壁3202呈间距h设置,且中间连板3722与第二回收桶320内侧壁3202的形状匹配,在本实施例中均呈同心设置的圆弧状,亦即上述形状的分隔件372和第二内侧壁3202之间形成一类似瓦片的环柱状空间,间距h与第二回收桶的直径比值优选大于等于1:6。
121.上述设置在保障分隔件372与第二回收桶320内侧壁3202之间形成足够大的存储
腔322空间之外,还能尽可能避让气液分离腔321内设置的例如第二入口管道362、单向阀37122等部件。
122.当用户开始使用表面清洁设备时,机身100使用时逐渐倾斜,由于分隔件372的下底边与第二回收桶320的内侧壁3202呈间距设置,处于导流板371下方的存储腔322的部分污水,可由上述间距流至分隔件372和第二内侧壁之间形成的环柱状空间暂存,以减小当倾斜角度过大时,在使用过程中污水晃动容易从导流板371连通部3711一侧的出水口回流至气液分离腔321的风险发生。
123.由此,带有上述回收存储部300的表面清洁设备在使用时不但能够将机身100大幅倾斜,甚至放平使用,动力装置即电机也不容易发生进水等问题,这极大地丰富了用户的使用场景,使得清理床底、沙发底等低矮空间的地面成为可能。
124.具体如图20所示,第二回收桶320的存储腔322内靠近出水口37112一侧设置有一缓冲结构323,以防止用户在前后推拉表面清洁设备时,回收存储部的存储腔322内部的污水前后晃动而飞溅并沿着所述内侧壁或导流板371的出水口37112向上部的气液分离腔321移动。
125.所述缓冲结构323可设置在存储腔322的内侧壁上,可选地,所述缓冲结构323至少包括一自内侧壁向第二回收桶320径向延伸的防溅部3231,所述防溅部3231可设置为平面状或曲面状或由多段平面或曲面组成的异形,可基本垂直内侧壁沿径向延伸或沿径向且向底壁方向倾斜延伸,只要其能够抑制碰撞到内侧壁的污水飞溅即可。
126.所述缓冲结构323还包括与防溅部3231连接且自防溅部3231向底壁方向延伸的引导部3232,所述引导部3232用于引导污水远离出水口37112方向并且朝向第二回收桶320的底壁。
127.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缓冲结构323可设置在导流板371上,同样地,所述缓冲结构323至少包括一设置在导流板371连通部靠近第二回收桶320内侧壁的一侧上并向第二回收桶320底壁方向延伸的防溅部3231,所述防溅部3231可设置为平面状或曲面状或由多段平面或曲面组成的异形,只要其能够抑制碰撞到内侧壁的污水飞溅即可。
128.所述防溅部3231与所述连通部的出水口37112在第二回收桶320的径向投影上至少有部分重合,且在第二回收桶320的高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间距,以保证不影响出水口37112的正常排水又能抑制碰撞到内侧壁的污水飞溅后从导流板371的出水口37112向上部的气液分离腔321移动。更优先地,所述防溅部3231设置为朝向底壁方向且沿径向倾斜延伸,且设置为向出水口方向凸起的弧形板,这样可以利用凸起的康达效应来导流并利用面向底壁的凹槽来防止污水飞溅并从出水口向上溢出。
129.如图21-27所示,回收存储部300还包括上盖组件380,回收存储部300的顶部具有开口,用于安装上盖组件380,回收存储部顶部开口端的横截面为圆形、跑道环形、双环形(例如由第一回收桶310和第二回收桶320的两个基本圆形组合而成)或者矩形中的一种,上盖组件380的横截面同样为圆形、跑道环形、双环形或者矩形中的一种。
130.在本实施例中,上盖组件380包括盖体381,并可拆卸地安装在回收存储部300的顶部开口301处;盖体381的上端为具有斜开口的类似跑道型,盖体381上端的轮廓与回收存储部300的轮廓匹配,下端包括一环形安装部385,环形安装部385与回收存储部300的顶部水平开口或斜开口的类似跑道型截面形状匹配。
131.上盖组件380的环形安装部385与回收存储部300的顶部开口301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或者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为了提高上盖组件380与回收存储部顶部开口301的拆装效率,回收存储部300的顶部开口301的内壁设置有围绕开口设置、且能与环形安装部385配合的环形安装腔302,在将上盖组件380组装至回收存储部300上时,通过按压上盖组件380的方式使上盖组件380上的环形安装部385位于回收存储部300的环形安装腔302处,通过上盖组件380上的环形安装部385与回收存储部300上的环形安装腔302过盈配合的方式使上盖组件380卡接至回收存储部300上。
132.为了提高上盖组件380与回收存储部300之间的连接密封性,上盖组件380与回收存储部300的顶部开口301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3851。具体地,第一密封圈3851设置于上盖组件380上的环形安装部385与回收存储部300上的环形安装腔302之间的区域,可在二者的任一之上设置。
133.盖体381的环形安装部385的底部设置有一截面形状与环形安装腔302形状匹配的压板384,压板384压紧密封设置在第一回收桶310顶部开口3103、第二回收桶320顶部开口3203的上方。压板384对应第二回收桶320位置设置有朝向第二回收桶320内部的上盖进气口386以及导流罩387,导流罩387设置在第二入口管道362的正上方并将第二入口管道362的出气口3621罩设在其内部。
134.如图15所示的一种导流罩,所述导流罩387具有沿远离盖体381方向延伸且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部3871和第二侧部3872,第一侧部3871设置在导流罩387靠近上盖进气口386一侧,第二侧部3872设置在导流罩387远离上盖进气口386一侧,第一侧部3871末端较第二侧部3872末端离盖体381距离更远。
135.导流罩387上述配置以利于从第二入口管道362的出气口3621流出的流体向远离上盖进气口386一侧的第二侧部3872引导,并利于其中的污水从气体中分离。从第二侧部3872方向溢出的气体在导流罩387和导流装置370引导下绕到导流罩387第一侧部3871一侧,经上盖进气口386进入上盖组件380过滤排出。
136.如图26-27所示的另一种导流罩,所述导流罩387具有沿远离盖体381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侧部3871和第二侧部3872,第一侧部3871设置在导流罩387靠近上盖进气口386一侧,第二侧部3872与第一侧部3871相连且形成导流罩387的其他侧部;第二侧部3872的末端凹设有多个便于气体逸出的缺口。具体地,水气混合物经过第二入口管道的出口3621排出后,大部分的水雾及水珠碰到导流罩387的内壁后由于其附壁特性被减速后集中到了一起并跟随气流方向以及在重力的影响下沿导流罩387的内壁向下流动,由于第二侧壁3872设置的缺口的顶端高于第二侧壁3872的底端,可以使部分气体第一时间从缺口处与液体进行分离,提高气液分离的效果。
137.压板384压紧密封设置在第一回收桶310顶部开口3103、第二回收桶320顶部开口3203的上方时,同样与分隔件372的第一侧板3721中间连板3722与第二侧板3723的顶部密封配合,从而将分隔件372和第二内侧壁之间形成的类似瓦片的环柱状空间的顶部完全密封。
138.亦即第二回收桶320的位于导流装置370另一侧的存储腔322由所述导流板371、第二回收桶320底壁3201、分隔件372、第二回收桶320内侧壁3202、上盖组件380的压板384围成的空间形成,不仅包括导流板371下部的第二回收桶320的空间,还包括位于分隔件372、
第二回收桶320的内侧壁3202以及压板384之间、位于导流板371上部的部分第二回收桶320的空间。
139.上盖组件380还包括设置于盖体381内的过滤海帕382,盖体381的顶部设置有与动力装置连通的上盖出气口383,上盖出气口383向内凹设一过滤海帕382安装槽,用以从上盖出气口383处将过滤海帕382安装在盖体381内。
140.现有技术中的上盖组件380一般设置为与回收存储部300(对应于第二回收桶320)的形状匹配,上盖组件380中的过滤海帕382的截面积一般设置为上盖进气口386的截面积基本一致,由于上盖进气口386的截面积受限,导致其过滤海帕382的截面积也过小,经常会造成堵塞失效。
141.为了有效的减少堵塞,延长用户使用时间,过滤海帕382和上盖出气口383的截面积均设置为与盖体381上端的轮廓截面积基本一致,亦即过滤海帕382截面积设置为与回收存储部300的顶部开口301的截面积基本一致,远大于上盖进气口386的截面积,基本相当于第一回收桶310和第二回收桶320的顶部开口3203的截面积之和。
142.过滤海帕382的底部与上盖进气口386间隙设置(如图23所示),从而保障从上盖进气口386吸进盖体381内部的气体不光能由过滤海帕382靠近进气口的部分过滤,也能由过滤海帕382靠近进气口的部分过滤。
143.同样地,动力装置的进气口也与过滤海帕382间隙设置,从而保障整个过滤海帕382均能正常工作,过滤海帕382的有效过滤截面积大大提升。
144.上盖出气口383处设置有第二密封圈3821。具体地,第二密封圈3821可环形设置在过滤海帕382的顶部四周,以保障动力装置与上盖组件380之间的连接密封性。
145.动力装置通过过滤海帕382抽取回收存储部300内的空气,从而使回收存储部300内形成负压,使表面清洁设备内的污水在负压作用下通过第一入口管道331流至回收存储部300内,上盖组件380可以减少固体垃圾堵塞动力装置的现象。
146.值得注意地是,第一回收桶310的底壁3101和顶部开口3103、第二回收桶320的底壁3201和顶部开口3203均分别构成回收存储部300的底壁和顶部开口301的一部分,也即第一回收桶310和第二回收桶320的设置高度与回收存储部300的高度基本一致。部分现有技术中虽然也有所谓的“第一回收桶310”和“第二回收桶320”,但其实际是在大多是在单一回收腔内设置多个分离区,多个分离区随能够实现固液分离和气液分离效果,但是其多个分离区的高度共同组成了回收存储部300的高度,其大大牺牲了气液分离腔和存储腔322的空间,也即分离效果和储污空间大大弱化;本实施例的方案在不降低气液分离效果和储污空间的前提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固液分离存放。
147.可替代地,第一回收桶310由于仅起到固液分离的作用,若设置成与第二回收桶320的高度基本一致,则难免会产生空间上的浪费;故可将第一回收桶310与第二回收桶320并行设置,但第一回收桶310呈柱形设置,第二回收桶320呈l形设置,第一回收桶310的高度小于第二回收桶320的高度,将第一回收桶310设置在第二回收桶320的缺口位置可共同形成一柱形(例如图28所示),此时第二回收桶320的存储腔322不仅包括气液分离腔321下部的空间还包括位于第一回收桶310下部的空间(也形成类似l形),第一流体输送通路330不仅包括第一入口管道331还包括穿过第二回收桶320的位于第一回收桶310下部的存储腔322并流体连接清洁头200和第一回收桶310底壁3101的第一进气口3104的管道。
148.此时,第一回收桶310的顶部开口3103和第二回收桶320的顶部开口3203均构成回收存储部300的顶部开口301的一部分,第二回收桶320的底壁3201构成回收存储部300的底壁。也即第二回收桶320的设置高度与回收存储部300的高度基本一致,第一回收桶310的设置高度小于第二回收桶320的高度。
149.下面通过不同的使用场景来描述表面清洁设备尤其是回收存储部300的工作原理及过程。
150.使用场景1:
151.在表面清洁设备处于正常倾斜姿势工作时,导流装置370的导流板371相对于待清洁表面倾斜,其连通部3711相对隔离部3712处于离待清洁表面处于更近的位置。
152.动力装置转动,与所述动力装置流体连通的吸嘴210处产生负压,待清洁表面处的固体垃圾和/或液体垃圾随着脏空气在负压作用下通过吸嘴210处吸入表面清洁设备的流体回收系统内,流体通过第一入口管道331从第一回收桶310底壁3102的第一进气口3104流入第一回收桶310内部,并由其内部设置的过滤器350实现固液分离,分离后的固体垃圾由过滤器350收集,分离后的液体垃圾随着脏空气由第一回收桶的内侧壁3102的第一出气口3105流至第二回收桶320,流体在第二回收桶320的气液分离腔321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液体经导流板371导流沿其出水口排至下部的存储腔322储存,分离后的气体经上盖、动力装置后排出。
153.上述表面清洁设备由于独特的回收存储部300结构设置,能够真正实现固体垃圾和液体垃圾分开回收存放,以解决长时间不清理回收存储部300带来的容易发霉发臭的问题,且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去单独清理第一或第二回收桶320内的固体垃圾或液体垃圾。
154.使用场景2:
155.当用户开始使用表面清洁设备时,机身100使用时逐渐倾斜较大倾斜角度甚至接近水平时,由于第二回收桶320分隔件372的下底边与第二回收桶320的内侧壁3202呈间距设置,处于导流板371下方的存储腔322的部分污水,可由上述间距流至分隔件372和第二内侧壁之间形成的环柱状空间,以减小当倾斜角度过大时,在使用过程中污水晃动容易从导流板371连通部3711一侧的出水口回流至气液分离腔321的风险发生。
156.在表面清洁设备处于较大倾斜姿势甚至接近水平工作时,导流装置370的导流板371相对于待清洁表面倾斜,其隔离部3712相对连通部3711处于离待清洁表面处于更近的位置,此时导流板371上部分离的污水不能通过自重自动从出水口排出,污水将通过隔离部3712设置的单向阀37122处排出至存储腔322。
157.由此,带有上述回收存储部300的表面清洁设备在使用时不但能够将机身100大幅倾斜,甚至放平使用,动力装置内的电机也不容易发生进水等问题,这极大地丰富了用户的使用场景,使得清理床底、沙发底等低矮空间的地面成为可能。
158.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15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
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