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35796发布日期:2022-10-05 03:37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烹饪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2.如图1所示现有的空气炸锅(其完整的技术方案也可以参加中国专利申请cn2021115640551),包括壳体100’,在壳体100’内设有烹饪锅体、热风循环系统和冷风循环系统。其中,在壳体100’的顶部设置冷风入口101’,在壳体100’,在壳体100’的背侧面设有热风出口102’。现有的空气炸锅为了让热风循环系统的热风快速从热风出口102’排出,虽然可以设置较大面积的热风出口102’来提高热风排出效率,但从热风出口102’排出的热风温度较高,导致壳体100’背侧面的温度也较高,由此带来至少两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空气炸锅的其中一项安规测试项目,是模拟空气炸锅在大多数靠墙使用环境下检测壳体100’背侧面的实际温度是否不超过温度限值。而热风使得壳体100’背侧面具有较高温度,很容易让空气炸锅不能通过安规测试。
3.二是,在空气炸锅的一个典型使用环境下,热风出口102’靠墙使用,吹出的热风无法迅速散开,导致壳体100’背侧面甚至壳体100’内部温度过高,有发生过热烧坏的使用风险,存在一定的使用安全隐患;同时,温度过高也让壳体100’背侧面也加速了劣化,主要表现为容易外观颜色发黄,结构强度容易发生过热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出一种空气炸锅,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热空气排出给壳体带来较大温升所产生的快速劣化影响及使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5.本发明提出一种空气炸锅,包括:外壳,设有第一冷风入口和热风出口;隔热罩,具有进风槽和出风槽,将外壳内部分隔成烹饪腔和与第一冷风入口相连通的冷风腔;位于烹饪腔内的烹饪锅;位于冷风腔内的冷风风扇和位于烹饪腔内的热风风扇;导风罩,设置在出风槽与热风出口之间,其具有混合腔,混合腔的顶端具有与热风出口相连通的排气口,混合腔的底端具有与出风槽相连通的第一入风口和位于第一入风口上方的第二入风口;冷风导流通道,设置在第二入风口与冷风风扇之间,将冷风风扇产生的风经第二入风口导入混合腔。
6.在一些优选方案中,热风出口设置在外壳的顶端后侧部分。
7.在一些优选方案中,在隔热罩的上方设有冷风导流板,冷风导流板具有导流末端,导流末端呈斜面或弧形上翘至具有位于冷风风扇一侧并延伸至第二入风口。
8.在一些优选方案中,在冷风导流板设有风机安装板,在风机安装板上安装有电机,电机通过输出轴驱动连接冷风风扇和热风风扇;在冷风导流板与风机安装板之间形成冷风导流通道。
9.在一些优选方案中,混合腔包括位于下端的换热腔和位于上端的泄压腔,且泄压腔的横截面尺寸朝向热风出口方向逐渐增大。
泄压腔,52-第一入风口,53-第二入风口,54-排气口,6-冷风导流板,60-冷风导流通道,7-风道隔离罩,71-分隔挡板,711-第一导向隔板,712-第二导向隔板,72-前风道腔,73-后风道腔,72。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28.结合图2至图8所示。空气炸锅主要包括:外壳,具有第一冷风入口101和热风出口102;隔热罩4,将外壳内部分隔成位于隔热罩4外侧且与第一冷风入口101相连通的冷风腔11和位于隔热罩4内侧的烹饪腔12,隔热罩4具有进风槽和出风槽421;位于烹饪腔12内的烹饪锅3;位于冷风腔11内的冷风风扇17,将外壳外部的冷空气从第一冷风入口101吸入冷风腔11内;位于烹饪腔12内的热风风扇18和位于热风风扇18下方的加热器19,在热风风扇18作用下使烹饪腔12内形成热风循环烹饪加热,具体是将从进风槽进入烹饪腔12内的冷空气往下吹向加热器19,经加热器19加热后形成热空气,热空气往下吹向烹饪锅3内的食物进行食物加热烹饪,然后热空气从出风槽421排出烹饪腔12。
29.另外,本发明公开的空气炸锅,还包括:导风罩5,设置在出风槽421与热风出口102之间,其具有混合腔51,混合腔51的顶端具有与热风出口102相连通的排气口54,混合腔51的底端具有与出风槽421相连通的第一入风口52和位于第一入风口52上方的第二入风口53;冷风导流通道60,设置在第二入风口53与冷风风扇17之间,将冷风风扇17产生的风经第二入风口53导入混合腔51。
30.通过在第二入风口53与冷风风扇17之间设置冷风导流通道60,能够利用冷风风扇17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部分冷风经冷风导流通道60导向至第二入风口53从而进入导风罩5内,同时又避免进入混合腔51内的热风从第二入风口53倒灌进入冷风腔11内。
31.导风罩5的作用在于降低热空气排出对外壳的劣化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提供热空气排出至热风出口102过程中与外壳进行热隔离,减少从烹饪腔12内排出的热空气流动至热风出口102过程中对外壳带来温升影响;二是提供从烹饪腔12内排出的热空气与冷风导流通道60导入冷空气的混合机会,通过降低热空气的温度来减少外壳带来温升影响;三是延长了烹饪腔12内排出的热空气流动至热风出口102的距离,以进一步增加降低热空气温度的机会来进一步减少外壳带来温升影响。
32.空气炸锅在烹饪过程中:冷风风扇17工作将外壳外部的冷空气从第一冷风入口101吸入冷风腔11内,大部分冷风从进风槽送入烹饪腔12内,少部分冷风经冷风导流通道60从导风罩5的第二入风口53送入混合腔51内;进入烹饪腔12内的冷空气在热风风扇18作用下,往下吹向加热器19,经加热器19加热后形成热空气,热空气往下吹向烹饪锅3内的食物进行食物加热烹饪,然后热空气从出风槽421经第一入风口52排至混合腔51内;由于第二入风口53位于第一入风口52上方,热空气在混合腔51的底端上升过程中与冷空气混合发生热交换,使得热空气温度快速降低,最终从混合腔51顶端的排气口54经热风出口102排出外壳。
33.由此可见,本发明通过增加导风罩5将烹饪腔12排出的热空气与外壳进行隔离方式导向至热风出口102,同时通过增加冷风导流通道60让进入导风罩5内的热空气得以快速降温以使最终从热风出口102排出温度降低的热空气,上述技术手段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将排出热空气对外壳的温升影响降至最小,从而实质性的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热空气排出给外壳带来较大温升所产生的劣化影响及使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34.另外,从热风出口102排出温度降低的热空气,也减少了排出热空气发生灼伤用户的概率,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35.在一些优选方案中,热风出口102设置在外壳的顶端后侧部分。相比现有技术通常将热风出口102设在外壳的背侧面中部位置而言,通过选择热风出口102的位置设置在外壳的顶端后侧部分,不仅可以减少从热风出口102排出热风对外壳的温升影响,还可以让热风快速排出不至于聚集在外壳的后侧,从而降低热风对外壳的劣化影响;同时,热空气从外壳的顶端后侧排出,不会对着用户,不易发生热空气灼伤事故,使用安全。
36.在一些优选方案中,第一冷风入口101设置在外壳的顶端前侧部分。即,空气炸锅从顶端前侧进风、从顶端后侧出风。其中,上述前侧、后侧是相对概念。外壳的前侧指使用时外壳面向使用者的侧面。通常而言,烹饪锅3也是从外壳的前侧抽出或插入,以方便用户使用。
37.其中,隔热罩4包括围设在烹饪锅3侧面及底部的隔热下罩41,以及位于隔热下罩41顶部以围设在烹饪锅3顶面的隔热顶罩42。进风槽和出风槽421均设置在隔热顶罩42上。
38.其中,外壳包括下壳体1和顶盖2。在下壳体1的底部设有第二冷风入口,隔热下罩41与下壳体1之间具有散热通道13,散热通道13连通在第二冷风入口与冷风腔11之间。在冷风风扇17作用下,下壳体1底部的冷空气从第二冷风入口吸入,经散热通道13进入冷风腔11内。冷空气在流经散热通道13过程中,带走下壳体1的部分热量,减少隔热下罩41的热量传导至下壳体1所带来的劣化影响。
39.其中,设有贯穿隔热顶罩42的输出轴16,冷风风扇17和热风风扇18均设置在输出轴16上,由输出轴16带动冷风风扇17和热风风扇18工作。
40.其中,在冷风导流板6设有风机安装板14,在风机安装板14上安装有电机15,电机15通过输出轴16驱动连接冷风风扇17和热风风扇18。即,由电机15对输出轴16提供驱动冷风风扇17和热风风扇18工作的动力。在冷风风扇17作用下,从第一冷风入口101吸入冷风腔11内的冷风会吹过电机15,给电机15降温以确保电机15工作稳定可靠。
41.在一些优选方案中,在隔热罩4的上方设有冷风导流板6,冷风导流板6具有导流末端61,导流末端61呈斜面或弧形上翘至具有位于冷风风扇17一侧并延伸至第二入风口53。因此,利用导流末端61将冷风高效快捷的导向到第二入风口53,并避免进入第二入风口53往下运动堵塞在位于第二入风口53下方的第一入风口52,从而让热空气和冷空气均能够顺畅进入混合腔51内而不会发生相互干涉。
42.在一些优选方案中,在冷风导流板6与风机安装板14之间形成冷风导流通道60,使得冷风导流通道60的结构简单。
43.在一些优选方案中,混合腔51包括位于下端的换热腔511和位于上端的泄压腔512,且泄压腔512的横截面尺寸朝向热风出口102方向逐渐增大。第一入风口52和第二入风口53均是设在换热腔511,换热腔511提供进入的热空气和冷空气进行快速混合实现对热空
气降温。而横截面尺寸逐渐增大的泄压腔512,让混合后的热空气在从换热腔511上升后,进入泄压腔512内得以降低气压大小从而减小热空气的流速,既有利于进一步增大热空气在混合腔51进行混合的时间以混合均匀,也有利于减小热空气的流速来避免热空气从热风出口102高速喷出,提高使用安全性。
44.在一些优选方案中,混合腔51上端的内壁朝向热风出口102方向呈弧面延伸。例如,混合腔51的形状与导风罩5的外形基本一致,泄压腔512位于导风罩5的上端,从图6可以看出,导风罩5的上端呈外弧形往上逐渐增大的结构,由此让混合腔51上端的内壁(即泄压腔512的内壁)也是外弧形往上逐渐增大的结构。呈弧面延伸的内壁有利于让热空气在进入泄压腔512泄压过程中气流更加顺畅,减少产生的气流噪音。
45.在一些优选方案中,外壳包括下壳体1和顶盖2,第一冷风入口101或/和热风出口102设置在下壳体1的顶端周缘与顶盖2的底端周缘之间。
46.在一些优选方案中,在下壳体1与顶盖2之间设有风道隔离罩7,风道隔离罩7具有设置在外壳的顶端后侧部分与外壳的顶端前侧部分之间的分隔挡板71,分隔挡板71将下壳体1与顶盖2之间的空间分隔成位于前侧部分的前风道腔72和位于后侧部分的后风道腔73,第一冷风入口101、热风出口102分别与前风道腔72和后风道腔73相连通,且前风道腔72的横截面积大于后风道腔73的横截面积。
47.其中,风道隔离罩7既可以与下壳体1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与顶盖2是一体结构,抑或风道隔离罩7与下壳体1、顶盖2为分体结构,通过现有的装配手段装配在下壳体1的顶端。
48.通过设置风道隔离罩7,主要是减少甚至避免经导风罩5从热风出口102排出的热空气又被从第一冷风入口101吸入,从而减少热空气对下壳体1的温升影响。
49.在一些优选方案中,排气口54经后风道腔73与热风出口102相连通,后风道腔73的横截面积大于排气口54的横截面积,确保后风道腔73具有较大空间能够使得热空气进入后风道腔73后进一步降速泄压及降温。并且,设置热风出口102的位置不高于排气口54,让热空气进入后风道腔73后上升过程中触碰到顶盖2后,再迂回往下从排气口54排出,避免热空气直接往上喷出以提高使用安全,同时也有利于让热空气进一步降速泄压及降温,以减少对热空气对下壳体1的温升影响。
50.在一些优选方案中,分隔挡板71靠近下壳体1的末端具有分叉设计的第一导向隔板711和第二导向隔板712,第一导向隔板711与第二导向隔板712之间为不设有第一冷风入口101和热风出口102的隔离区。通过在外壳的顶端后侧部分与外壳的顶端前侧部分设置隔离区,使得第一冷风入口101与热风出口102不仅具有一定的物理距离,且通过第一导向隔板711和第二导向隔板712提供物理间隔,避免热风出口102排出的热风被第一冷风入口101吸入至冷风腔11内。
51.在一些优选方案中,第一导向隔板711与第二导向隔板712之间的夹角a介于15
°‑
120
°
,第一导向隔板711与第二导向隔板712之间的间距b介于10-100mm。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导向隔板711与第二导向隔板712之间的夹角a及间距b,确保在空气炸锅在工作时不会将入冷风腔11内。
5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