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攀爬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00350发布日期:2023-01-18 01:03阅读:33来源:国知局
辅助攀爬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船组装时应用的辅助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辅助攀爬装置。


背景技术:

2.在船舶的上下分段时需使用直梯;具体地,是将直梯斜靠在分段上,并用铁丝或电焊的方式将直梯固定于分段上,然而现有的此种方式,存在下面的缺点:
3.(1)铁丝固定不能找到合适的捆扎点,捆扎不牢固,导致直梯经常晃动,增加了上下分段的安全隐患;
4.(2)采用电焊的固定方式,不容易拆除,用刀割拆除又容易损坏直梯。
5.因此,亟需一种辅助攀爬装置,在一定程度上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辅助攀爬装置,在一定程度上以解决现有的固定直梯的方式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7.本技术提供一种辅助攀爬装置,用于船舶上的分段;所述辅助攀爬装置包括直梯构件以及固定构件;
8.所述固定构件具有第一固定部和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的第二固定部;
9.所述第一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直梯构件且距离所述直梯构件的顶部有预设距离;所述第二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分段;
10.通过所述固定构件能够将所述直梯构件固定于所述分段。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构件包括能够作为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固定夹和第一连接件;
12.所述固定夹呈凹字形并在所述固定夹内形成固定空间;
13.所述固定夹的开口端背离所述直梯构件;
14.至少部分所述分段位于所述固定空间内以使所述固定夹夹持所述分段;所述第一连接件能够将所述固定夹锁紧于或松开于所述分段。
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构件包括能够作为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固定筒、辅助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件;
16.所述固定筒套设于所述直梯构件;
17.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将所述固定筒锁紧于或松开于所述直梯构件;
18.所述辅助连接板呈直角梯形结构,所述辅助连接板的直腰边沿与所述固定筒连接且所述辅助连接板的斜腰边沿与所述固定夹连接。
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筒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
20.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均为弧形板;
21.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通过卡扣的连接方式连接。
2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构件包括能够作为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固
定板、辅助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件;
23.所述第二连接件将所述固定板紧于或松开于所述直梯构件;
24.所述辅助连接板呈直角梯形结构,所述辅助连接板的直腰边沿与所述固定板连接且所述辅助连接板的斜腰边沿与所述固定夹连接。
2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直梯构件包括多个支撑杆以及多个横档杆;
26.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横档杆的数量均为多个;
27.多个所述支撑杆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
28.多个所述横档杆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于相邻所述支撑杆之间。
2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的长度为3600mm;
30.所述支撑杆的顶部距离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的第一个所述横档杆的距离为380mm;
31.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的第一个所述横档杆与第二个所述横档杆之间的距离为440mm;
32.除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的第一个所述横档杆和第二个所述横档杆的其余所述横档杆之间的距离均为400mm。
3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采用的钢管;所述横档杆采用或的钢管;所述固定筒采用的钢管。
3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横档杆上套设有防滑套。
3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空间的高度为60mm,长度为80mm。
3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37.一种辅助攀爬装置,用于船舶上的分段;辅助攀爬装置包括直梯构件以及固定构件;
38.所述固定构件具有第一固定部和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的第二固定部;
39.所述第一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直梯构件且距离所述直梯构件的顶部有预设距离;所述第二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分段;
40.通过所述固定构件能够将所述直梯构件固定于所述分段。
41.综上,固定构件可以将直梯构件锁紧在分段上,提高了直梯构件的稳定性,保证了操作人员的施工安全性;另外,固定构件还可以将直梯构件拆卸于分段,且相对比现有的采用焊接方式将直梯构件固定于分段上之后采用刀割的方式将直梯构件取下而言,本技术中通过固定构件可直接拆卸,减少拆卸的工作量,保证了直梯构件的完整性。
附图说明
4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提供的辅助攀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提供的辅助攀爬装置中的固定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45.附图标记:101-固定构件;106-固定夹;107-第一连接件;108-固定空间;109-开口端;110-固定筒;111-辅助连接板;112-第二连接件;113-支撑杆;115-第二方向;117-一号横档杆;118-二号横档杆。
具体实施方式
46.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改变、修改及等同物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这里所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仅是示例,其并不限于这里所阐述的顺序,而是除了必须以特定顺序发生的操作之外,可做出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改变。此外,为了提高清楚性和简洁性,可省略本领域中已知的特征的描述。
47.这里所描述的特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被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所描述的示例。更确切地说,已经提供了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仅用于示出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实现这里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诸多可行方式中的一些方式。
48.在整个说明书中,当元件(诸如,层、区域或基板)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结合到”另一元件、“在”另一元件“之上”或“覆盖”另一元件时,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结合到”另一元件、“在”另一元件“之上”或“覆盖”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个或更多个其他元件。相比之下,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直接在”另一元件“之上”或“直接覆盖”另一元件时,可不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其他元件。
49.如在此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所列出的相关项中的任何一项和任何两项或更多项的任何组合。
50.尽管可在这里使用诸如“第一”、“第二”和“第三”的术语来描述各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但是这些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不受这些术语所限制。更确切地说,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相区分。因此,在不脱离示例的教导的情况下,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中所称的第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也可被称为第二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
51.为了易于描述,在这里可使用诸如“在
……
之上”、“上部”、“在
……
之下”和“下部”的空间关系术语,以描述如附图所示的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的关系。这样的空间关系术语意图除了包含在附图中所描绘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装置被翻转,则被描述为相对于另一元件位于“之上”或“上部”的元件随后将相对于另一元件位于“之下”或“下部”。
52.因此,术语“在
……
之上”根据装置的空间方位而包括“在
……
之上”和“在
……
之下”两种方位。所述装置还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将对在这里使用的空间关系术语做出相应的解释。
53.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明,否则单数的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的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列举存在的所陈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54.由于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可出现附图中所示的形状的变化。因此,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在制造期间出现的形状上的改变。
55.这里所描述的示例的特征可按照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各种方式进行组合。此外,尽管这里所描述的示例具有各种各样的构造,但是如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其他构造是可能的。
56.实施例一
57.结合图1和图2所示,详细描述在该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辅助攀爬装置;所述辅助攀爬装置尤其应用于船舶上的分段;具体地,所述辅助攀爬装置包括直梯构件以及固定构件101;通过所述固定构件101能够将所述直梯构件固定于分段上,操作人员攀爬所述直梯构件即可对分段进行操作;综上,固定构件101可以将直梯构件锁紧在分段上,提高了直梯构件的稳定性,保证了操作人员的施工安全性;另外,固定构件101还可以将直梯构件拆卸于分段,相对比现有的采用焊接方式将直梯构件固定于分段上之后采用刀割的方式将直梯构件取下而言,本技术中通过固定构件101可直接拆卸,减少拆卸的工作量,保证了直梯构件的完整性。
58.具体地,所述固定构件101具有第一固定部和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的第二固定部;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直梯构件且距离所述直梯构件的顶部有预设距离;通常情况下,当直梯构件竖直摆放时,第一固定部距离直梯构件的顶部的预设距离为300mm;也就是说,直梯构件的顶部凸出于第一固定部部分,此部分可以称之为凸出部,此凸出部分用于手扶,即当操作人员攀爬到直梯构件的上部时,由于攀爬的比较高,为了提高操作的安全性,操作人员可以手扶在凸出部上。
59.具体地,所述第二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分段;通过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能够将所述直梯构件固定于所述分段。
60.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构件101包括能够作为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固定夹106和第一连接件107;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107为固定螺丝;
61.所述固定夹106呈凹字形并在所述固定夹106内形成固定空间108;所述固定夹106的开口端109背离所述直梯构件;
62.在实际的连接过程中,将凹字形的固定夹106夹持在分段的边缘,也就是说将分段的边缘放置在固定空间108内,然后利用固定螺丝穿过固定夹106的上边沿并抵接在分段上以实现利用第二固定部固定分段;当需要将直梯构件从分段上卸除时,松开固定螺丝,将固定夹106从分段上拿开即可。
63.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构件101包括能够作为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固定筒110、辅助连接板111以及第二连接件112;优选地,第二连接件112为紧固螺丝;具体地,所述固定筒110套设于所述直梯构件,且保证其距离直梯构件的顶部300mm左右;当需要将固定筒110固定于所述直梯构件上时,将紧固螺丝穿过所述固定筒110的侧壁并抵接在直梯构件上即可,当需要调整所述固定筒110位于所述直梯构件上的位置时,松开紧固螺丝,使得固定筒110在直梯构件上移动,当移动到指定位置时,重新紧固紧固螺丝即可。
64.具体地,所述辅助连接板111呈直角梯形结构,辅助连接板111包括顺次连接的上边沿、下边沿、直腰边沿以及斜腰边沿;其中直腰边沿与所述固定筒110连接且斜腰边沿与所述固定夹106连接。考虑到直梯构件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是斜着搭接在上下分段之间的,
为了保证固定夹106与固定筒110的连接方式不影响需要斜置的直梯构件,因为将所述辅助连接板111设计为直角梯形结构。
65.更具体地,所述固定筒110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均为弧形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通过卡扣的连接方式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板沿弧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卡槽和第一卡扣,所述第二固定板沿弧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卡槽和第二卡扣,并且要保证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扣的位置相对应,第二卡槽与第与卡扣的位置相对应,即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首先将第一固定板放置在直梯构件上,然后将第二固定板设置在直梯构件上(注意此时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是包裹所述直梯构件的),最后将第一卡扣扣设在第二卡槽内,即那个第二卡扣扣设在第一卡槽内,进而将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对接以形成固定筒110。
66.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直梯构件包括多个支撑杆113以及多个横档杆;所述支撑杆113与所述横档杆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杆113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这里面的第一方向是指水平方向,多个所述横档杆沿第二方向115间隔排布于相邻所述支撑杆113之间,这里面的第二方向115是指竖向下的方向;注意沿竖直向下的方向排布的多个横档杆依次称之为一号横档杆117、二号横档杆118....n号横档杆。
67.具体地,所述支撑杆113的长度为3600mm;所述支撑杆113的顶部距离一号横档杆117的距离为380mm;一号横档杆117距离二号横档杆118的距离为440mm;剩余相邻横档杆之间的距离均为400mm。
68.具体地,所述支撑杆113采用的钢管;所述横档杆采用或的钢管;所述固定筒110采用的钢管。
69.具体地,所述横档杆上套设有防滑套,防滑套的使用增加操作员在攀爬过程中与横档杆之间的摩擦力,提高操作员的安全。
70.具体地,所述固定空间108的宽度为高度为60mm,长度为80mm。
71.实施例二
72.该实施例二是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的改进,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重复描述,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内容也属于该实施例二公开的内容。
73.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构件包括能够作为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固定板、辅助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件;优选地,第二连接件为紧固螺丝;具体地,所述紧固螺丝将所述固定板紧于或松开于所述直梯构件;当需要将固定板固定于所述直梯构件上时,将紧固螺丝穿过所述固定板的侧壁并抵接在直梯构件上即可,当需要调整所述固定板位于所述直梯构件上的位置时,松开紧固螺丝,使得固定板在直梯构件上移动,当移动到指定位置时,重新紧固紧固螺丝即可。
74.具体地,所述辅助连接板呈直角梯形结构,辅助连接板包括顺次连接的上边沿、下边沿、直腰边沿以及斜腰边沿;其中直腰边沿与所述固定连接且斜腰边沿与所述固定夹连接。
75.考虑到直梯构件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是斜着搭接在上下分段之间的,为了保证固定夹与固定筒的连接方式不影响需要斜置的直梯构件,因为将所述辅助连接板设计为直角梯形结构。
7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