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造价分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21159发布日期:2023-02-01 03:51阅读: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工程造价分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造价分析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工程造价分析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工程造价的直意就是工程的建造价格,工程造价是指进行某项工程建设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其核心内容是投资估算、设计概算、修正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结算、竣工决算等等,往往在进行施工图预算时需要对图纸进行分析。
3.相关技术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1577666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工程建筑工程造价分析装置,包括承重底座、铰接件、万向轮、支撑柱、夹持件一、旋转轴一、连接柱、角度调节装置、带磁固定板、固定用磁铁、支撑板、加强筋和投影装置,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包括活动槽、活动块、连接板、螺纹电机、螺纹杆和液压杆,所述投影装置包括旋转底座、夹持件二、旋转轴二、投影主体、投影头和usb接口。本实用新型属于造价分析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工程建筑工程造价分析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工程造价分析装置大多功能简单、结构简陋的缺陷,在保证了基本的图纸固定需要以外,还可以将图片通过usb接口来投影在带磁固定板上,既可以进行传统的图纸分析,也可以进行现代化的图片分析。
4.但是,上述万向轮直接与地面接触,所以承重底座容易发生移动,从而容易影响分析装置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工程造价分析装置,能够降低承重底座发生移动的可能性。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建筑工程造价分析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工程造价分析装置,包括承重底座以及万向轮,所述承重底座上安装有撑起机构,所述撑起机构包括分别安装于承重底座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一气缸,两个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均安装有第一支撑板;所述承重底座另外的两侧分别安装有防倾斜装置。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第一气缸,第一气缸的活塞杆驱动第一支撑板朝向地面运动,这样能够将承重底座撑起,从而能够使万向轮与地面分离,因而能够降低承重底座发生移动的可能性。
8.优选的,每组所述防倾斜装置包括安装于承重底座一侧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内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安装槽内沿竖向滑移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的底部固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沿竖向滑移连接于通孔,所述连接板远离移动板的一端固接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移动板的顶部固接有多个第一弹簧,每个所述第一弹簧远离移动板的一端固接于安装槽的顶部内壁;所述承重底座一侧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用于对移动板进行限位的限位机构,所述承重底座的顶部安装有用于使移动板复位的驱动机构。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气缸启动时,此时移动板在第一气缸与限位机构的共同作用下被解除限位,然后移动板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向下移动,移动板向下移动带
动连接板向下移动,连接板向下移动带动第二支持板向下移动,此时在两个第二支撑板的共同作用下,能够有效防止承重底座发生倾斜;当需要移动承重底座时,先通过驱动机构使移动板复位,进而使第二支撑板复位,然后通过第一气缸使第一支撑板复位,接下来在第一气缸以及限位机构的共同作用下能够对移动板进行限位,当对移动板进行限位后便可移动承重底座。
10.优选的,每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水平滑移连接于承重底座一侧的水平滑块以及沿竖向滑移连接于承重底座一侧的竖向滑块;所述水平滑块靠近固定板的一侧固接有插块,所述移动板的一侧开设有插槽,所述插块远离水平滑块的一端贯穿安装槽的侧壁与插槽插接;当插块与插槽插接后,第一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所述水平滑块和竖向滑块之间铰接有连杆;所述竖向滑块远离连杆的一侧固接有支架,所述支架远离竖向滑块的一端固接于第一气缸的活塞杆。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第一气缸,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向下移动带动支架向下移动,支架向下移动带动竖向滑块向下移动,此时水平滑块在连杆的作用下带动插块向远离插槽的方向移动,从而便能解除对移动板的限位。当需要对移动板进行限位时,先通过驱动机构使移动板复位,然后通过第一气缸将承重底座撑起,直至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复位后,此时插块与插槽插接,从而便可对移动板进行限位。
12.优选的,所述水平滑块的顶部固接有滑杆,所述承重底座的一侧开设有用于供滑杆滑移的条形孔。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滑杆以及条形孔,便于对水平滑块进行导向。
14.优选的,所述竖向滑块的一侧固接有燕尾块,所述承重底座的一侧开设有用于供燕尾块滑移的燕尾槽。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燕尾块以及燕尾槽,便于对竖向滑块进行导向。
16.优选的,所述燕尾槽的槽底安装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远离燕尾槽槽底的一端固接于燕尾块的底部。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支撑板落地后,通过设置的第二弹簧,便于对承重底座进行缓冲。
18.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接于承重底座顶部的安装架以及安装于安装架的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固接有推块,所述移动板远离承重底座的一侧固接有水平杆,所述安装槽的侧壁开设有用于供水平杆滑移的竖孔,所述推块处于水平杆的下方。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使移动板复位时,启动第二气缸,第二气缸的活塞杆驱动推块向上移动,推块向上移动推动水平杆向上移动,从而便能使移动板复位;通过设置的驱动机构,便于使移动板复位。
20.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内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穿孔,每个所述穿孔内滑移连接有支撑杆,所述容纳槽内安装有用于驱动两个支撑杆向穿孔外移动的驱移机构,所述容纳槽内安装有两组分别用于驱动两个支撑杆复位的复位组件。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移机构使支撑杆向外移动与地面接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承重底座的稳定性。
22.优选的,所述驱移机构包括抵接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底部开设有用于供抵接板
滑移的沉槽;所述容纳槽内滑移连接有推板,所述推板的一端固接于抵接板的顶部,另一端固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远离推板的一端固接于容纳槽的顶部内壁;每个所述支撑杆靠近推板的一端设置有斜面,所述斜面与推板的侧壁相匹配。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撑板向下移动带动第二支撑板向下移动,当第二支撑板与地面接触后,此时第一支撑板继续向下移动,然后第二支撑板会向上移动,第二支撑板向上移动带动推板向上移动,此时推板在斜面的作用下便能驱动支撑杆向穿孔外移动;通过设置的驱移机构,便于驱动支撑杆向穿孔外移动。
24.优选的,每组所述复位组件包括滑套,所述容纳槽的顶部内壁开设有用于供滑套滑移的滑槽,所述滑槽内固接有用于供滑套滑移的导杆,所述导杆上套接有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的一端固接于滑槽的槽底,另一端固接于滑套的一侧。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向穿孔外移动带动滑套移动,滑套移动对第四弹簧进行抵压,此时第四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当推板向下移动后,此时滑套在第四弹簧的作用下驱动支撑杆复位;通过设置的复位组件,便于使支撑杆复位。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启动第一气缸,第一气缸的活塞杆驱动第一支撑板朝向地面运动,这样能够将承重底座撑起,从而能够使万向轮与地面分离,因而能够降低承重底座发生移动的可能性;2.当第一气缸启动时,此时移动板在第一气缸与限位机构的共同作用下被解除限位,然后移动板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向下移动,移动板向下移动带动连接板向下移动,连接板向下移动带动第二支持板向下移动,此时在两个第二支撑板的共同作用下,能够有效防止承重底座发生倾斜;当需要移动承重底座时,先通过驱动机构使移动板复位,进而使第二支撑板复位,然后通过第一气缸使第一支撑板复位,接下来在第一气缸以及限位机构的共同作用下能够对移动板进行限位,当对移动板进行限位后便可移动承重底座;3.通过驱移机构使支撑杆向外移动与地面接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承重底座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凸显第一支撑板内部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凸显防倾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凸显固定板内部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凸显第二弹簧的局部剖视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承重底座;11、条形孔;12、燕尾槽;2、万向轮;3、撑起机构;31、第一气缸;32、第一支撑板;321、容纳槽;322、穿孔;323、沉槽;33、支撑杆;331、斜面;34、驱移机构;341、抵接板;342、推板;343、第三弹簧;35、复位组件;351、滑套;352、滑槽;353、导杆;354、第四弹簧;4、防倾斜装置;41、固定板;411、安装槽;412、通孔;42、移动板;421、插槽;43、连接板;44、第二支撑板;45、第一弹簧;5、限位机构;51、水平滑块;52、竖向滑块;521、燕尾块;53、滑杆;54、插块;55、连杆;56、支架;57、第二弹簧;6、驱动机构;61、安装架;62、第二气缸;63、推块;64、水平杆;65、竖孔。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下”、“底面”和“顶面”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
ꢀ“
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30.本发明公开一种建筑工程造价分析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承重底座1以及万向轮2,承重底座1上安装有撑起机构3,撑起机构3包括分别竖直安装于承重底座1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一气缸31,两个第一气缸31对称设置,两个第一气缸31的活塞杆均安装有第一支撑板32,第一支撑板32呈方形;承重底座1另外的两侧分别安装有防倾斜装置4。启动第一气缸31,第一气缸31的活塞杆驱动第一支撑板32朝向地面运动,这样能够将承重底座1撑起,从而能够使万向轮2与地面分离,因而能够降低承重底座1发生移动的可能性。
31.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支撑板32内开设有容纳槽321,容纳槽321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穿孔322,每个穿孔322内滑移连接有支撑杆33,容纳槽321内安装有用于驱动两个支撑杆33向穿孔322外移动的驱移机构34,容纳槽321内安装有两组分别用于驱动两个支撑杆33复位的复位组件35。通过驱移机构34使支撑杆33向外移动与地面接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承重底座1的稳定性。
32.如图1和图2所示,驱移机构34包括抵接板341,第一支撑板32的底部开设有用于供抵接板341沿竖向滑移的沉槽323;容纳槽321内沿竖向滑移连接有推板342,推板342的一端固接于抵接板341的顶部,另一端固接有第三弹簧343,第三弹簧343竖直设置,第三弹簧343远离推板342的一端固接于容纳槽321的顶部内壁;每个支撑杆33靠近推板342的一端设置有斜面331,斜面331与推板342的侧壁相匹配。第一支撑板32向下移动带动第二支撑板44向下移动,当第二支撑板44与地面接触后,此时第一支撑板32继续向下移动,然后第二支撑板44会向上移动,第二支撑板44向上移动带动推板342向上移动,此时推板342在斜面331的作用下便能驱动支撑杆33向穿孔322外移动;通过设置的驱移机构34,便于驱动支撑杆33向穿孔322外移动。
33.如图1和图2所示,每组复位组件35包括滑套351,容纳槽321的顶部内壁开设有用于供滑套351滑移的滑槽352,滑槽352内固接有用于供滑套351滑移的导杆353,导杆353上套接有第四弹簧354,第四弹簧354沿导杆353的轴向设置,第四弹簧354的一端固接于滑槽352的槽底,另一端固接于滑套351的一侧。支撑杆33向穿孔322外移动带动滑套351移动,滑套351移动对第四弹簧354进行抵压,此时第四弹簧354处于被压缩状态;当推板342向下移动后,此时滑套351在第四弹簧354的作用下驱动支撑杆33复位;通过设置的复位组件35,便于使支撑杆33复位。
34.如图1、图3和图4所示,两组防倾斜装置4对称设置,每组防倾斜装置4包括竖直安装于承重底座1一侧的固定板41,固定板41内开设有安装槽411,安装槽411沿竖向延伸,安装槽411的底部开设有通孔412;安装槽411内沿竖向滑移连接有移动板42,移动板42的底部固接有连接板43,连接板43沿竖向滑移连接于通孔412,连接板43远离移动板42的一端固接有第二支撑板44,第二支撑板44呈方形,移动板42的顶部固接有多个第一弹簧45,第一弹簧45竖直设置,每个第一弹簧45远离移动板42的一端固接于安装槽411的顶部内壁;承重底座1一侧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用于对移动板42进行限位的限位机构5,两组限位机构5对称设置,
承重底座1的顶部安装有用于使移动板42复位的驱动机构6。当第一气缸31启动时,此时移动板42在第一气缸31与限位机构5的共同作用下被解除限位,然后移动板42在第一弹簧45的作用下向下移动,移动板42向下移动带动连接板43向下移动,连接板43向下移动带动第二支持板向下移动,此时在两个第二支撑板44的共同作用下,能够有效防止承重底座1发生倾斜;当需要移动承重底座1时,先通过驱动机构6使移动板42复位,进而使第二支撑板44复位,然后通过第一气缸31使第一支撑板32复位,接下来在第一气缸31以及限位机构5的共同作用下能够对移动板42进行限位,当对移动板42进行限位后便可移动承重底座1。
35.如图3和图4所示,每组限位机构5包括水平滑移连接于承重底座1一侧的水平滑块51以及沿竖向滑移连接于承重底座1一侧的竖向滑块52;水平滑块51的顶部竖直固接有滑杆53,承重底座1的一侧开设有用于供滑杆53滑移的条形孔11;水平滑块51靠近固定板41的一侧固接有插块54,插块54水平设置,移动板42的一侧开设有插槽421,插块54远离水平滑块51的一端贯穿安装槽411的侧壁与插槽421插接;当插块54与插槽421插接后,第一弹簧45处于被压缩状态;水平滑块51和竖向滑块52之间铰接有连杆55,连杆55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水平滑块51和竖向滑块52相对内侧;竖向滑块52远离连杆55的一侧固接有支架56,支架56呈l形,支架56远离竖向滑块52的一端固接于第一气缸31的活塞杆。启动第一气缸31,第一气缸31的活塞杆向下移动带动支架56向下移动,支架56向下移动带动竖向滑块52向下移动,此时水平滑块51在连杆55的作用下带动插块54向远离插槽421的方向移动,从而便能解除对移动板42的限位。当需要对移动板42进行限位时,先通过驱动机构6使移动板42复位,然后通过第一气缸31将承重底座1撑起,直至第一气缸31的活塞杆复位后,此时插块54与插槽421插接,从而便可对移动板42进行限位。
36.如图3和图5所示,竖向滑块52靠近承重底座1的一侧固接有燕尾块521,承重底座1的一侧开设有用于供燕尾块521沿竖向滑移的燕尾槽12;通过设置的燕尾块521以及燕尾槽12,便于对竖向滑块52进行导向。燕尾槽12的槽底竖直安装有第二弹簧57,第二弹簧57远离燕尾槽12槽底的一端固接于燕尾块521的底部;当第一支撑板32落地后,通过设置的第二弹簧57,便于对承重底座1进行缓冲。
37.如图3所示,驱动机构6包括固接于承重底座1顶部的安装架61以及竖直安装于安装架61的第二气缸62;第二气缸62活塞杆的底部固接有推块63,移动板42远离承重底座1的一侧固接有水平杆64,安装槽411的侧壁开设有用于供水平杆64沿竖向滑移的竖孔65,推块63处于水平杆64的下方,且推块63的顶部能够抵接于水平杆64的底部。当需要使移动板42复位时,启动第二气缸62,第二气缸62的活塞杆驱动推块63向上移动,推块63向上移动推动水平杆64向上移动,从而便能使移动板42复位;通过设置的驱动机构6,便于使移动板42复位。
38.工作原理:启动第一气缸31,第一气缸31的活塞杆驱动第一支撑板32朝向地面运动,这样能够将承重底座1撑起。
39.再者,第一支撑板32向下移动带动第二支撑板44向下移动,当第二支撑板44与地面接触后,此时第一支撑板32继续向下移动,然后第二支撑板44会向上移动,第二支撑板44向上移动带动推板342向上移动,此时推板342在斜面331的作用下便能驱动支撑杆33向穿孔322外移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承重底座1的稳定性。
40.此外,第一气缸31的活塞杆向下移动带动支架56向下移动,支架56向下移动带动
竖向滑块52向下移动,此时水平滑块51在连杆55的作用下带动插块54向远离插槽421的方向移动,从而便能解除对移动板42的限位;接下来移动板42在第一弹簧45的作用下快速向下移动,进而使第二支撑板44快速与地面接触,因而能够降低承重底座1发生倾倒的可能性。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