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清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01467发布日期:2022-07-19 22:09阅读:74来源:国知局
表面清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清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表面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表面清洁机的产品布局中,多为左右水箱(水箱包括清水箱和污水箱)布局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通常会因为水箱裸露在外,所以装配时为了稳定水箱不撒漏而设置了较多扣位等结构,导致需要清洗水箱时拆卸困难;通常左右水箱布局的布艺清洁机,外形不简洁,模样不规则。在安装污水箱和清水箱时也容易分辨不清需要安装在哪边,容易装反。
3.授权公告号为cn103445720 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表面清洁设备,包括流体输送系统,其具有用于储存洗涤液的供应槽和用于将洗涤液输送到待清洁表面的流体分配器。其液体供应槽组件(相对应清水箱)和回收槽组件(相当于污水箱)分别裸露在外,结构不紧凑,且在安装时,容易装混液体供应槽组件和回收槽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箱隐藏式布局,结构紧凑,外观简洁的表面清洁装置。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表面清洁装置,包括:
6.底座,其内具有第一腔室;
7.壳体,其内具有第二腔室;
8.水箱座,其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清水箱和污水箱,两者并列设于所述水箱座内;
9.水泵及加热部件,两者均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与所述清水箱连接,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加热部件连接,所述水泵用于将所述清水箱内的流体送入所述加热部件以加热成热流体或蒸汽;
10.手柄组件,其与所述加热部件连接,用于将所述加热部件产生的热流体或蒸汽喷向待清洁的表面;
11.吸力马达组件,其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吸力马达组件用于通过所述手柄组件将清洁产生的污水回收至所述污水箱。
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表面清洁装置采用隐藏清水箱和污水箱的布局方式,使得整体结构更紧凑,外观规则简洁。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箱座与所述吸力马达组件并列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水箱座的顶部朝向所述吸力马达组件延伸形成位于所述吸力马达组件上方的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上设有沿竖向贯通所述第一凸台的污水口和吸气口,所述污水口用于与所述污水箱的进污口连通,所述吸气口用于与所述吸力马达组件的进气口连通。结构布局合理、紧凑,且利于吸力马达组件通过吸气口与污水箱连接。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污水箱包括箱体和箱盖;所述箱体的顶端局部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凸台,所述污水箱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时,所述第二凸台置于所述第一凸台上,所述
箱盖的盖口的局部周缘抵接于所述第二凸台的顶面周缘,以使所述箱盖和所述箱体围成倒l型的污水腔;所述第二凸台上设有与所述污水口和所述吸气口分别对应的两个孔口,以使所述污水口和所述吸气口分别与所述污水腔连通。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污水箱还包括设于所述箱盖内侧的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二凸台密封连接,以分隔开两个所述孔口。通过隔板将两个孔口隔开,能够避免吸污时,污水直接进入吸气口。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箱座内具有贯通至顶端的容腔,所述容腔具有第一腔壁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腔壁邻接且相对设置的第二腔壁和第三腔壁;所述第一腔壁的顶端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凸台;所述第二腔壁和第三腔壁分别设有相对并沿竖向延伸的第一凸棱和第二凸棱,所述第一凸棱和第二凸棱分别具有相背离的第一凸弧面和第二凸弧面,所述第一凸棱和第二凸棱将所述容腔限定为所述第一凸弧面所朝向的第一容腔和第二凸弧面所朝向的第二容腔;所述清水箱设于所述第一容腔内,所述清水箱的外壁同时贴靠所述第一凸棱的第一凸弧面和第二凸棱的第一凸弧面;所述污水箱设于所述第二容腔内,所述污水箱的外壁同时贴靠所述第一凸棱的第二凸弧面和第二凸棱的第二凸弧面。通过上述结构能够使清水箱和污水箱稳定的保持在水箱座内,且拆卸方便;同时安装时易区分清水箱和污水箱,不会发生装配位置错位。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箱座的顶部外周一圈围设有挡台,且所述挡台的顶端向上凸出于所述水箱座的顶端,以使所述水箱座的顶端形成台阶部。挡台能够达到隐藏清水箱和污水箱的作用。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清水箱的底部设有出水阀,所述第一容腔的底部设有清水箱出水座,所述清水箱置于所述第一容腔时,所述清水箱出水座与所述出水阀作用,使所述出水阀开启;和/或
19.所述污水箱的底部设有出水嘴,所述出水嘴外设置旋盖,所述第二容腔的底部设有凹槽,所述污水箱置于所述第二容腔时,所述旋盖位于所述凹槽内。上述结构可以使清水箱和污水箱稳定的保持于容腔内。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腔壁和第三腔壁对应所述第一容腔的部分的底部分别设有第一卡扣座和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设于所述第一卡扣座上并能够横向运动以缩入或伸出所述第一卡扣座;所述清水箱的侧壁设有贯通至箱底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内设有朝向所述清水箱的该侧壁的第一卡槽,所述清水箱置于所述第一容腔时,所述第一卡扣座进入所述第一缺口,所述第一卡扣卡入所述第一卡槽;和/或
21.所述第二腔壁和第三腔壁对应所述第二容腔的部分的底部分别设有第二卡扣座和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设于所述第二卡扣座上并能够横向运动以缩入或伸出所述第二卡扣座;所述污水箱的侧壁设有贯通至箱底的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内设有朝向所述污水箱的该侧壁的第二卡槽,所述污水箱置于所述第二容腔时,所述第二卡扣座进入所述第二缺口,所述第二卡扣卡入所述第二卡槽。通过卡扣与卡槽的配合设置,可以使清水箱和污水箱工作时的稳定性。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污水口通过污水管与所述手柄组件的一端连接,所述手柄组件的另一端设置清洁头;
23.所述水泵的进水口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清水箱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水泵的出水口
第一卡扣;14-第二容腔;141-凹槽;142-第二卡扣座;143-第二卡扣;15-挡台;151-台阶部;16-提手;
42.2-清水箱;21-出水阀;22-第一缺口;23-第一卡槽;
43.3-污水箱;31-箱体;311-第二缺口;312-第二卡槽;32-第二凸台;321-第一孔口;322-第二孔口;33-出水嘴;34-旋盖;35-箱盖;36-隔板;
44.4-壳体;41-第二腔室;42-功能切换旋钮;43-提示部件;
45.5-底座;51-底座盖;52-液体感应器;53-隔音棉;54-电路板;55-排风口;
46.6-手柄;61-手柄座;62-清洁头;63-按钮;
47.7-吸力马达;71-吸力马达安装罩;72-安装盖;73-吸气管;74-污水管;75-定位块;76-出风口;
48.8-水泵;81-水泵固定件;
49.9-锅炉;91-锅炉安装罩;92-锅炉盖。
具体实施方式
50.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1.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52.为了保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实用新型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5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表面清洁装置,该表面清洁装置例如可以用于清洁布衣沙发、衣服、地毯等。
54.如图1至图8所示,表面清洁装置包括底座5、壳体4、水箱座1、水泵8、加热部件、手柄组件及吸力马达组件。底座5内具有第一腔室。水泵8及加热部件设于第一腔室内。壳体4设于底座5上,壳体4内具有第二腔室41。水箱座1设于第二腔室41内。清水箱2和污水箱3两者并列设于水箱座1内。水泵8的进水口与清水箱2连接,水泵8的出水口与加热部件连接,水泵8用于将清水箱2内的流体送入加热部件以加热成热流体或高温蒸汽。手柄组件与加热部件连接,用于将加热部件产生的热流体或蒸汽喷向待清洁的表面。吸力马达组件设于第二腔室41内,吸力马达组件用于通过手柄组件将清洁产生的污水回收至污水箱3。
5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表面清洁装置采用隐藏清水箱2和污水箱3的布局方式,使得
整体结构更紧凑,外观规则简洁。用户使用体验佳。另外,该表面清洁装置既能喷热流体又能喷出热蒸汽,具有多种工作模式,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5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及图7所示,水箱座1与吸力马达组件并列设于第二腔室41内,水箱座1的顶部朝向吸力马达组件延伸形成位于吸力马达组件上方的第一凸台12,第一凸台12上设有沿竖向贯通第一凸台12的污水口和吸气口,污水口用于与污水箱3的进污口连通,吸气口用于与吸力马达组件的进气口连通。结构布局合理、紧凑,且利于吸力马达组件通过吸气口与污水箱3连接。
5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污水箱3包括顶部敞口的箱体31和箱盖35;箱体31的顶端局部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凸台32。污水箱3设于第二腔室41内时,第二凸台32置于第一凸台12上。即,第二凸台32对应第一凸台12的位置装设,避免装错清水箱2和污水箱3。箱盖35的盖口的局部周缘抵接于第二凸台32的顶面周缘,以使箱盖35和箱体31围成倒l型的污水腔;第二凸台32上设有与污水口和吸气口分别对应的两个孔口,以使污水口和吸气口分别与污水腔连通。
58.具体的,第二凸台32上的两个孔口分别为第一孔口321和第二孔口322,第一孔口321与污水口121对接,第二孔口322与吸气口122对接。如图9所示,污水箱3还包括隔板36,隔板36设于箱盖35的内侧。当污水箱3安装于第二容腔14时,隔板36与第二凸台32密封连接,以将第一孔口321和第二孔口322隔开。隔板36的设置,防止工作时,污水直接进入吸气口122。
59.如图6和图9所示,隔板36可以为倒l型,其包括相连接的横板和竖板,横板的下侧与第二凸台32抵接,起到分隔第一孔口321和第二孔口322的作用,竖板伸入至第二凸台32下方的污水箱3内。
60.在一些实施例中,水箱座1内具有贯通至顶端的容腔,容腔具有第一腔壁以及分别与第一腔壁邻接且相对设置的第二腔壁11和第三腔壁;也就是,第二腔壁11、第一腔壁和第三腔壁依次连接形成容腔的部分侧壁。由于第一腔壁和第三腔壁被遮挡,图中未示出。如图1所示,第一腔壁的顶端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凸台12。如图4所示,第二腔壁11和第三腔壁分别设有相对并沿竖向延伸的第一凸棱111和第二凸棱(图中未示出),第一凸棱111和第二凸棱分别具有相背离的第一凸弧面112和第二凸弧面112,第一凸棱111和第二凸棱将容腔限定为第一容腔13和第二容腔14,第一凸弧面112朝向第一容腔13,第二凸弧面112朝向第二容腔14。第二容腔14相对第一容腔13邻近第一凸台12,也就是,第一腔壁构成第二容腔14的壁。
61.可以理解的是,虽然第一凸棱111和第二凸棱将容腔限定出了第一容腔13和第二容腔14,实际上第一容腔13和第二容腔14是连通的。另外,由于一般污水箱3比清水箱2大,第一凸棱111和第二凸棱可以将容腔分隔为较小的第一容腔13和较大的第二容腔14,如此,通过大小可以方便的区分污水箱3和清水箱2的安装位置,避免装错水箱。
62.如图2和图4所示,清水箱2设于第一容腔13内,清水箱2的外壁同时贴靠第一凸棱111的第一凸弧面112和第二凸棱的第一凸弧面112。第一凸棱111和第二凸棱的存在,可以在装设清水箱2时,清水箱2不会倒向一边,可以稳定的保持于第一容腔13。为了使清水箱2与第一凸棱111和第二凸棱保持良好的贴合关系,保证清水箱2的稳定性,清水箱2对应第一凸棱111和第二凸棱的第一凸弧面112处可以分别设置凹弧面(图中未示出)。当污水箱3装
设于第二容腔14时,污水箱3的外壁同时贴靠第一凸棱111的第二凸弧面112和第二凸棱的第二凸弧面112。通过第一凸棱111和第二凸棱的设置,在装设污水箱3时(在没有装设清水箱2时),其不会发生倾倒,而可以稳定的保持于第二容腔14。为了与第一凸棱111及第二凸棱的第二凸弧面112适配,保持污水箱3与第一凸棱111和第二凸棱良好的贴合关系,可以在污水箱3对应第一凸棱111和第二凸棱的第二凸弧面112处分别设置凹弧面(图中未示出)。
6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表面清洁装置采用隐藏清水箱2和污水箱3的布局方式,可以节省扣位,便能保持清水箱2和污水箱3的稳定,使得清水箱2和污水箱3在需要清洗时拆卸更方便;而且隐藏式的整体结构更紧凑,外观规则简洁;同时安装时易区分清水箱2和污水箱3,不会发生装配位置错位。
6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水箱座1的顶部外周一圈围设有挡台15,且挡台15的顶端向上凸出于水箱座1的顶端,以使水箱座1的顶端形成台阶部151,第一凸台12上形成槽部。该槽部相对第二容腔14处于高位,因此该槽部形成阶梯槽。箱体31的顶端相对挡台15的顶端存在高度差,使箱体31的顶端形成台阶部151。当清水箱2和污水箱3装入容腔时,清水箱2和污水箱3的外壁与容腔的腔壁贴合,且两者的顶部均不突出于挡台15,相对挡台15呈下沉状,达到隐藏清水箱2和污水箱3的作用。
6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清水箱2的底部设有出水阀21。如图4所示,第一容腔13的底部设有清水箱出水座131。清水箱2置于第一容腔13时,清水箱出水座131与出水阀21作用,使出水阀21开启。如此,当清水箱2置于第一容腔13时,清水箱出水座131便使出水阀21开启。污水箱3的底部设有出水嘴33,出水嘴33外设置旋盖34,第二容腔14的底部设有凹槽141。污水箱3置于第二容腔14时,旋盖34位于凹槽141内,保持污水箱3的稳定性,避免污水箱3摇晃。
6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腔壁11和第三腔壁对应第一容腔13的部分的底部分别设有第一卡扣座132和第一卡扣133,第一卡扣133设于第一卡扣座132上并能够横向运动以缩入或伸出第一卡扣座132。该横向是以清水箱2的装入方向为竖向为参照。如图3所示,清水箱2的侧壁靠近底部的位置设有贯通至箱底的第一缺口22,第一缺口22内设有朝向清水箱2的该侧壁的第一卡槽23。清水箱2置于第一容腔13时,第一卡扣座132进入第一缺口22,第一卡扣133卡入第一卡槽23。如此,可以将清水箱2限位于第一容腔13,保证清水箱2工作时的稳定,且稍微增加清水箱2的拆卸力度,保证清水箱2自然条件下不会倾倒。
67.继续结合图4,第二腔壁11和第三腔壁对应第二容腔14的部分的底部分别设有第二卡扣座142和第二卡扣143,第二卡扣143设于第二卡扣座142上并能够横向运动以缩入或伸出第二卡扣座142。污水箱3的侧壁设有贯通至箱底的第二缺口311,第二缺口311内设有朝向污水箱3的侧壁的第二卡槽312。污水箱3置于第二容腔14时,第二卡扣座142进入第二缺口311,第二卡扣143卡入第二卡槽312。如此,可以将污水箱3限位于第二容腔14,保证污水箱3工作时的稳定,且稍微增加污水箱3的拆卸力度,保证污水箱3自然条件下不会倾倒。
68.由于视角关系,图4中仅示出了第二侧壁上的卡扣座和卡扣,而没有示出第三侧壁上的卡扣座和卡扣。同样的,图3中仅示出了清水箱2和污水箱3的一侧的缺口和卡槽,另一侧的缺口和卡槽被遮挡而未示出。
6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及图6至图8所示,表面清洁装置还包括吸气管73和污水管74。吸气管73和污水管74均设于第二腔室41内。合理利用了上述空间,增加结构的紧凑
性。吸气管73和污水管74可以通过同一个定位块75固定。吸力马达组件包括吸力马达7。吸气管73的一端与吸力马达7的进气口连接,吸气管73的另一端与吸气口122连接,由于空间紧凑,吸气管73的弯曲角度较大,但不影响吸力马达7工作。污水管74的一端与手柄组件的手柄6的一端连接,手柄6的另一端设置清洁头62,污水管74的另一端与污水口121连接。如此,吸力马达7工作时,能够通过吸气管73抽吸污水箱3内的气体,使污水箱3内形成负压,负压通过污水管74和清洁头62作用于需要清洁的例如地面、布艺沙发、衣服等,将其上的灰尘、赃物或污水等吸入污水箱3,达到清洁的目的。
70.继续结合图1、图6和图11,水泵8的进水口通过第一管路与清水箱出水座131的出水口连接,水泵8的出水口通过第二管路与污水管74连接,水泵8用于将清水箱2内的清水通过污水管74送到清洁头62,实现喷水对地面或物品清洗的目的。本实施例的喷水和吸污均连接到污水管74,进而连到手柄6,减少零部件,优化结构。
71.在一些实施例中,表面清洁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提示部件43和液体感应器52。液体感应器52和提示部件43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如图10所示,液体感应器52设于第一管路上,并用于检测第一管路内是否有液体流过,在第一管路内无液体流过时,液体感应器52向控制器发送信号,控制器控制提示部件43进行提示,以及时提醒用户需要向清水箱2补水。而无需工作中耗费时间留意清水箱2内水量情况。提示部件43可以为蜂鸣器、警示灯、喇叭等等。
72.在一些实施例中,污水箱3内可以设置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并用于检测污水箱3内的液位信息,当污水箱3内的液位达到预设阈值时,液位传感器向控制器发送信号,控制器控制报警器报警,提升用户污水箱3已满,需及时倾倒污水。
7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6所示,底座5的底侧敞口,敞口侧设置底座盖51,底座盖51上设有排风口55。底座盖51用于将底座5内封盖成第一腔室。第一腔室内对应排风口55设有隔音棉53,吸力马达7的出风口76与第一腔室连通,以使由出风口76排出的风通过隔音棉53降噪后经由排风口55外排。
74.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表面清洁装置还包括功能切换旋钮42,功能切换旋钮42设于壳体4上,并与电路板54连接,功能切换旋钮42用于切换表面清洁装置是进行吸污操作还是喷水操作等。
75.如图1和图6所示,水泵8通过水泵固定件81固定在底座5的第一腔室内,液位传感器通过传感器固定件固定在底座5上。第一腔室内还可以设置电路板54。加热部件可以为锅炉9,锅炉9装入锅炉安装罩91内,然后锁上锅炉盖92,形成锅炉组件,最后将整个锅炉组件装入底座5内部。布局合理,结构紧凑。锅炉9与水泵8连接,用于对水泵8从清水箱2送出的流体进行加热,提高从清洁头62喷出的流体的温度,提升清洁效果。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将流体加热成高温蒸汽,使表面清洁装置具有不同的工作模式,增加表面清洁装置的功能。吸力马达7设于吸力马达安装罩71内,然后锁上安装盖72,最后安装、定位在底座5的顶面上。
76.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壳体4上设有手柄座61,非工作状态,手柄6可以挂于手柄座61上。使手柄6贴靠壳体4被收起,节省空间的占用。手柄6上设有按钮63,按钮63键位不突出于手柄6表面,也是隐藏在里面的结构。水箱座1的顶部内侧还设有提手16,提手16收起时不凸出于水箱座1的顶面,也为隐藏式结构。
77.当表面清洁装置吸污工作时,吸力马达7工作,如图7至图9所示,风路从清洁头62
到手柄6,再到污水管74,进入污水箱3的污水口121,被污水箱3内的隔板36挡住(参见图9),绕开隔板36进入吸气口122,到达吸气管73,进入吸力马达7,从吸力马达7的出风口76排出,到底座5经过隔音棉53降噪,然后排出。污水的水路为从清洁头62到手柄6,再到污水管74,进入污水箱3的污水口121,进入到污水箱3内部,由于有隔板36存在,防止污水进入吸气口122。也就是,在吸污工作时,吸力马达7通过吸气管73抽吸污水箱3内的气体,使污水箱3内形成负压,在负压的作用下,对污水管74进行抽吸,通过污水管74、手柄6(手柄6内具有贯通的通路)和清洁头62抽吸物体(地面、沙发、衣物等)上的灰尘、污水、污物等,实现清洁的目的。其中,图8和图9中的实心箭头表示风的流动方向,空心箭头表示污水或污物的流动方向。
78.当表面清洁装置的清水箱2喷水清洗时,其水路方向为,清水箱出水座131推动清水箱2底部的出水阀21打开,清水从清水箱出水座131的a口出,到液体感应器52的b入口,然后从液体感应器52的c出口出,液体感应器52能检测是否有水经过,无水报警,然后c口连接底座5的另一面的d口,到达水泵8的e入口,从水泵8的f出口出,接着到达锅炉9的入口g,从锅炉9的出口h出,通过i口后回到底座5上面的j口,到达k口从吸污管出去到手柄6,然后由清洁头62喷水,进行喷洒清洗。可以理解的是,各个口之间通过管路连接,管路在底座5上穿进穿出完全是为了管路布设的方便,管路也可以仅设于底座5的一面。
7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表面清洁装置,将大部分部件隐藏在机壳内部,形成隐藏式水箱布局,整体结构设计紧凑,外观规则简洁,结构合理,成本适中,利于推广使用。
80.以上描述旨在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而且上述示例(或其一个或更多方案)可以彼此组合使用,并且考虑这些实施例可以以各种组合或排列彼此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