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出风装置及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92406发布日期:2023-02-28 20:18阅读: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出风装置及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通风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出风装置及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2.空气炸锅通过空气循环加热食物,又通过风扇将炸锅内的高温气体排出,确保炸锅内部环境的清洁健康。
3.现有空气炸锅的出风口结构容易出现热量富集,使得出风结构因温度过高而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多方向出风的出风装置及空气炸锅,以及解决空气炸锅出风口热量富集的问题。
5.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出风装置,包括:进风部和沿所述进风部周缘凸出设置的出风部,并在所述出风部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出风区;所述第一出风区包括至少一个出风孔。
6.可选地,所述出风部上还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区上部的第二出风区。
7.可选地,所述第二出风区的出风方向为远离所述进风部的方向。
8.可选地,所述出风部上远离所述进风部的一侧向远离所述进风部的方向延伸形成散热部。
9.可选地,所述散热部的顶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出风区的顶面并与所述第二出风区的出风口呈相对设置。
10.可选地,所述散热部整体呈l型结构。
11.可选地,所述出风部上远离所述进风部的一侧向远离所述进风部的方向延伸形成散热部。
12.可选地,所述散热部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出风区之间。
13.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空气炸锅,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出风装置。
14.实施本技术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通过在出风装置进风部的周缘凸出设置出风部,出风部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出风区,使得通过出风部的热风能够按照第一出风区设定的出风方向进行出风,以避免出风部的热风被阻挡物(如墙壁)阻挡,造成热量富集。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
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出风装置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出风装置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19.图3为图2中出风装置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20.图4为图2中出风装置再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21.图5为本技术空气炸锅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22.图中:10-出风装置;11-进风部;12-出风部;121-散热部;1211-散热翅;122
‑ꢀ
第一出风区;123-第二出风区;20-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4.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根据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根据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5.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6.本技术提供一种出风装置,本技术的出风装置通过在出风部上设置出风区,通过凸出设置的出风部与阻挡物(例如,墙体)之间保持间隔,从而使得出风区在使用时能够按照设定要求进行工作,避免热量富集。
27.参考图1,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出风装置10包括进风部11和出风部12,进风部11的横截面为矩形结构,出风部12沿进风部11的周缘延伸形成与进风部11连通的中空罩型结构。出风部12还设有第一出风区111,第一出风区111 用于将从进风部11进入的热风从出风部12送出。第一出风区111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出风孔,出风孔的大小和数量根据第一出风区111所承受热量的多少进行设定。例如,在出风区111上设置5个相互平行设置的长孔型结构的出风孔。
28.容易知晓的,第一出风区111内出风孔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设置为圆孔或单一的出风孔等,在此不做限制。
29.进一步地,在出风部12上远离进风部11的一侧向远离进风部11的方向延伸形成散热部121,在散热部121的表面还均匀分布有用于辅助散热的散热翅 12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散热翅1211为l型结构,并且散热翅1211的端部与散热部121的端部保持间隔。
30.在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出风部1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出风区122,散热部121
设置在两个第一出风区122之间,这样的结构设置,使得出风装置10能够与位于其周围的阻碍气流流动的物体之间保持间隙,具体如放置在墙边时,散热部121的设置使得第一出风区122与墙壁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从而避免墙壁阻碍从第一出风区122流出的气流流动,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热气流反弹回流的问题,进而消除热量富集的问题,保障出风装置使用的可靠性。
31.参考图2至图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出风装置10上还设置有位于第一出风区122上部的第二出风区123,第二出风区123的出风方向为远离所述进风部11 的方向。
32.具体地,第一出风区122凸出于进风部11设置,第二出风区123贴合设置在进风部11的出风端并位于第一出风区122的上部。
33.优选地,第一出风区122和第二出风区123的出风方向呈90
°
设置,使得从进风部11进入的热风通过第一出风区122和第二出风区123沿不同方向进行散失,避免热量集中。
34.优选地,散热部121的顶部凸出于第一出风区122的顶面并与第二出风区123 的出风口呈相对设置,从而使得从第二出风区123流出的热空气受到散热部121 顶端的阻碍使得热空气在竖直向上的方向上流动;散热部121的底部向远离进风部11的方向弯折延伸保障第一出风区122和第二出风区123的周围无阻碍,保障气流顺畅流通。
35.在一些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散热部121整体呈现l型结构,使得散热部 121既能够起到散热的作用,又能够使得出风装置10的出风部12与阻碍物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避免阻碍物阻挡出风部12的空气流动。
36.在另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散热部121的表面为弧形面,第二出风区123 的出风面也为弧形面,与散热部121对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大第二出风区123 的出风面积。
37.更进一步地,第一出风区122和第二出风区123的气流流量与其各自承受的热量呈正比,通过调整第一出风区122和第二出风区123的气流流量大小来避免第一出风区122和第二出风区123出现热量富集的现象,具体的,根据空气炸锅内部气流流动情况、热量分布情况,以及出风处的结构等条件,对第一出风区122 和第二出风区123的大小进行调整,从而使得第一出风区122和第二出风区123 在通过热风时,升温保持设定的安全阈值内。
38.在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通过调整第一出风区122和第二出风区123流量的方式可以是调整其各自中出风孔的大小和数量来进行调节。例如,第一出风区122 设置两个出风孔,第二出风区123设置3个出风孔,单个出风孔的大小一致,从而使得第二出风区123的流量高于第一出风区。又例如在第一出风区122设置3 个出风孔,在第二出风区123设置3个出风孔,第二出风区123的出风孔的开口面积是第一出风区122上出风孔开口面积的两倍,则使得第二出风区123的流量是第一出风区122的流量的两倍。再例如,第一出风区122设置2个出风孔,第二出风区123设置3个出风孔,第二出风区123的出风孔的开口面积是第一出风区122上出风孔开孔面积的两倍,则使得第二出风区123的流量高于第一出风区的流量。
39.可选地,出风装置10为注塑或压铸或吹塑一体成型结构,从而使得本技术的出风装置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同时便于制造,利于批量化生产。更进一步地,一体成型的出风装置10还利于减少零部件数量,便于操作人员的装配作业,提高装配作业效率。
4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气炸锅,参考图5,空气炸锅包括壳体20和上述任一项的出风装置10,出风装置10设置在空气炸锅的壳体20的外表面上,出风装置 10整体凸出于壳体20设置,出风部12上的散热部121凸出于出风部12设置。
41.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个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2.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