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屏蔽门连接处的变形滑移结构及屏蔽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53975发布日期:2022-07-23 06:37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应用于屏蔽门连接处的变形滑移结构及屏蔽门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屏蔽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应用于屏蔽门连接处的变形滑移结构及屏蔽门组件。


背景技术:

2.在例如地铁中,屏蔽门常以玻璃幕墙的形式将站台区域与轨道区域隔离开,防止乘客意外坠入轨道区域,减少站台区域与轨道区域的空气对流,降低列车进站时活塞风和噪声的影响,为乘客提供舒适的候车环境。
3.地铁的土建上通常留有变形缝(应力缝),用以适应土建的伸缩变形,例如土建在水平方向上会释放应力而发生位移。当变形缝位于屏蔽门的安装位置时,需要对屏蔽门的安装做出适当调整,使应力缝两侧的土建上分别安装屏蔽门,且两个屏蔽门之间需要留有一定空隙,避免屏蔽门因土建的应力释放发生位移而被挤压破坏。
4.现有技术通常会在屏蔽门之间的缝隙加装伸缩胶条,起到密封作用。但胶条容易老化变形,导致密封效果较差。并且,胶条材质与整个门体的不锈钢或铝型材的风格不一致,不够美观,且容易招致乘客触碰,具有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或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至少一个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应用于屏蔽门连接处的变形滑移结构及屏蔽门组件。
6.该屏蔽门包括第一屏蔽门和第二屏蔽门,所述第一屏蔽门和所述第二屏蔽门以横向排列设置且在排列方向上间隔有间隙空间,
7.所述变形滑移结构包括:
8.第一内包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屏蔽门的靠近所述间隙空间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屏蔽门延伸;以及
9.第一外包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屏蔽门的靠近所述间隙空间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屏蔽门延伸,
10.所述第一内包板和所述第一外包板在所述间隙空间处交叉重叠并能够进行相对滑动。
11.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屏蔽门还具有第一侧内包板连接板,所述第一侧内包板连接板设于所述第一屏蔽门的一侧主面,所述第一内包板的一端固设于所述第一侧内包板连接板;
12.所述第二屏蔽门还具有第一侧外包板连接板,所述第一侧外包板连接板设于所述第二屏蔽门的一侧主面,所述第一外包板的一端固设于所述第一侧外包板连接板。
13.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变形滑移结构还包括:
14.第二内包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屏蔽门的靠近所述间隙空间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一内包板不相交,朝向所述第二屏蔽门延伸;以及
15.第二外包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屏蔽门的靠近所述间隙空间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一外包板不相交,朝向所述第一屏蔽门延伸,
16.所述第二内包板和所述第二外包板在所述间隙空间处交叉重叠并能够进行相对滑动。
17.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屏蔽门还具有第二侧内包板连接板,设于所述第一屏蔽门的另一侧主面,所述第二内包板的一端固设于所述第二侧内包板连接板;
18.所述第二屏蔽门还具有第二侧外包板连接板,设于所述第二屏蔽门的另一侧主面,所述第二外包板的一端固设于所述第二侧外包板连接板。
19.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内包板和所述第一外包板平行于所述排列方向。
20.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内包板和所述第二外包板平行于所述排列方向。
21.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内包板和所述第二内包板形状相同,所述第一外包板和所述第二外包板形状相同。
22.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变形滑移结构还包括:
23.第二内包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屏蔽门的靠近所述间隙空间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一外包板不相交,朝向所述第一屏蔽门延伸;以及
24.第二外包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屏蔽门的靠近所述间隙空间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一内包板不相交,朝向所述第二屏蔽门延伸。
25.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内包板和所述第一外包板各自形成为剖视时呈u字形的回折形状,且所述第一内包板和所述第一外包板各自的回折部分方向相对而能够相互重叠滑动。
26.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内包板和所述第一外包板的材料为铝或不锈钢。
27.本技术提供的屏蔽门组件包括如上所述的变形滑移结构、第一屏蔽门和第二屏蔽门。
28.本技术提供的变形滑移结构能够提升屏蔽门连接处的风格一致性,提高密封效果,降低安全隐患。
29.本技术提供的屏蔽门组件包括变形滑移结构,同样具备提升屏蔽门连接处的风格一致性,提高密封效果,降低安全隐患的功能。
附图说明
30.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屏蔽门、土建结构及变形滑移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图1的俯视视角的剖视图。
32.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变形滑移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示出了图3中的包板区域x的结构放大图。
34.附图标记说明
35.1 土建变形缝;
36.21 第一屏蔽门;21a 第一侧内包板连接板;21b 第二侧内包板连接板;
37.22 第二屏蔽门;22a 第一侧外包板连接板;22b 第二侧外包板连接板;
38.31a 第一内包板;311a 内包板弯折部;312a 内包板伸出部;313a 内包板基端部;31b 第二内包板;
39.32a 第一外包板;321a 外包板弯折部;322a 外包板伸出部;323a 外包板基端部;32b 第二外包板;
40.4 间隙空间;
41.x 包板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应当理解,这些具体的说明仅用于示教本领域技术人员如何实施本技术,而不用于穷举本技术的所有可行的方式,也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4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屏蔽门连接处的变形滑移结构。参见图1和图2,屏蔽门设置在土建变形缝1的两侧。示例性地,屏蔽门可以包括第一屏蔽门21和第二屏蔽门22,两屏蔽门横向排列设置,且在排列方向上,第一屏蔽门21和第二屏蔽门22间隔有间隔空间4。
44.参见图3和图4,本技术提供的变形滑移结构可以包括第一内包板31a和第一外包板32a。
4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内包板31a可以设置在第一屏蔽门21的靠近间隙空间4的一端,并朝着第二屏蔽门22延伸。第一外包板32a可以设置于第二屏蔽门22的靠近间隙空间4的一端,朝向第一屏蔽门21延伸。并且,第一内包板31a和第一外包板32a平行于第一屏蔽门21和第二屏蔽门22的排列方向,第一内包板31a和第一外包板32a能够在间隙空间4处交叉重叠并能够进行相对滑动。这样,第一内包板31a和第一外包板32a不仅能够遮挡间隙空间4,而且不影响第一屏蔽门21和第二屏蔽门22的相对移动(特别是由于土建的伸缩变形和/或温度变化导致的相对移动或移位)。
46.进一步地,第一屏蔽门21还具有第一侧内包板连接板21a,第一侧内包板连接板21a设于第一屏蔽门21的一侧主面,第一内包板31a的一端(即,后述的内包板基端部313a)固设于第一侧内包板连接板21a。第二屏蔽门22还具有第一侧外包板连接板22a,第一侧外包板连接板22a设于第二屏蔽门22的一侧主面,第一外包板32a的一端(即,后述的外包板基端部323a)固设于第一侧外包板连接板22a。
47.进一步地,第一内包板31a可以包括内包板弯折部311a、内包板伸出部312a和内包板基端部313a。第一外包板32a可以包括外包板弯折部321a、外包板伸出部322a和外包板基端部323a。
[0048]“第一内包板31a朝向第二屏蔽门22延伸”包括内包板基端部313a朝向第二屏蔽门22延伸。“第一外包板32a朝向第一屏蔽门21延伸”包括外包板基端部323a朝向第一屏蔽门21延伸。
[0049]“第一内包板31a和第一外包板32a平行于第一屏蔽门21和第二屏蔽门22的排列方向”指的是第一内包板31a和第一外包板32a整体上与两屏蔽门的排列方向(例如横向)平行。
[0050]
内包板伸出部312a通过内包板弯折部311a连接于内包板基端部313a。外包板伸出部322a通过外包板弯折部321a连接于外包板基端部323a。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弯折可以为u形回折,即内包板弯折部311a和外包板弯折部321a为u字形的回折形状。即,以水平面为剖切面,第一内包板31a和第一外包板32a剖视时具有u字形的回折形状。
[0051]“第一内包板31a和第一外包板32a能够在间隙空间4处交叉重叠且能够相对滑动”包括回折后的内包板伸出部312a和外包板伸出部322a不干涉,且在间隙空间4处交叉重叠,使得第一内包板31a和第一外包板32a能够相对滑动。
[0052]
参见图3和图4,本技术提出的变形滑移结构还可以包括第二内包板31b和第二外包板32b。第一内包板31a和第一外包板32a可以与第二内包板31b和第二外包板32b设置在屏蔽门的不同侧,例如第一内包板31a和第一外包板32a设置在站台侧,第二内包板31b和第二外包板32b设置在轨道侧。
[0053]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内包板31b设置于第一屏蔽门21的靠近间隙空间4的一端且与第一内包板31a不相交,第二内包板31b朝向第二屏蔽门22延伸。第二外包板32b设置于第二屏蔽门22的靠近间隙空间4的一端且与第一外包板32a不相交,第二外包板32b朝向第一屏蔽门21延伸。并且,第二内包板31b和第二外包板32b能够在间隙空间4处交叉重叠并能够进行相对滑动。
[0054]
同理,第一屏蔽门21还可以具有第二侧内包板连接板21b,第二侧内包板连接板21b可以设于第一屏蔽门21的另一侧主面,第二内包板31b的一端固设于第二侧内包板连接板21b。第二屏蔽门22还可以具有第二侧外包板连接板22b,第二侧外包板连接板22b可以设于第二屏蔽门22的另一侧主面,第二外包板32b的一端固设于第二侧外包板连接板22b。
[0055]
同理,第二内包板31b和第二外包板32b同样可以具有基端部、弯折部和伸出部。第二内包板31b可以和第一内包板31a形状相同,第二外包板32b可以和第一外包板32a形状相同。第二内包板31b和第二外包板32b整体平行于两屏蔽门的排列方向。
[0056]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内包板31a、第二内包板31b的基端部为平板状,而第一外包板32a和第二外包板32b的基端部具有凸起结构,使外包板能够设置于内包板的外侧。
[0057]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位于站台侧和轨道侧的包板形式可以不同,例如第二内包板31b可以设置于第二屏蔽门22的靠近间隙空间4的一端且与第一外包板32a不相交,朝向第一屏蔽门21延伸。第二外包板32b设置于第一屏蔽门21的靠近间隙空间4的一端且与第一内包板31a不相交,朝向第二屏蔽门22延伸。即,第一屏蔽门21的站台侧设置第一内包板31a,第一屏蔽门21的轨道侧设置第二外包板32b,相应地,第二屏蔽门22的站台侧设置第一外包板32a,第二屏蔽门22的轨道侧设置第二内包板31b。
[0058]
示例性地,上述的内包板和外包板的材料可以为铝或不锈钢。
[0059]
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屏蔽门组件,该屏蔽门组件可以包括上述的变形滑移结构、第一屏蔽门21和第二屏蔽门22。
[0060]
本技术提供的变形滑移结构及屏蔽门组件能够提升屏蔽门连接处的风格一致性,提高密封效果,降低安全隐患。
[0061]
以上所述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
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