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免手洗尘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76405发布日期:2022-12-17 10:03阅读: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免手洗尘掸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免手洗尘掸,属于清洁用品领域。


背景技术:

2.尘掸是一种常用的清洁用品,可用于清洁各种家具、电器及墙面等,可刷除物体表面的灰尘等。现有技术中的尘掸包括把杆、支架及设置于支架上的清洁单元。这种尘掸使用后,需要用手清清理洁单元,使用便利性较低,且使用体验感较差。另外,清洁单元与支架通常为不可拆卸的,因此,不易对清洁单元进行进一步的深度的清洗。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免手洗尘掸。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免手洗尘掸,其特征在于,包括:
5.把杆,其一端设置手把;
6.尘掸架,所述把杆相对所述手把的另一端与所述尘掸架连接;
7.尘掸布套,其固定于所述尘掸架上;以及
8.清理单元,其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把杆上,且所述清理单元包括第一臂部及第二臂部,所述第一臂部和/或所述第二臂部的内侧设置刮刀。
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手把内具有容置空间,所述清理单元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手把具有开口,所述清理单元通过所述开口插入所述容置空间内。
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开口沿所述手把的轴向设置。
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清理单元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单元,所述手把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单元配合第二定位单元,所述第一定位单元与第二定位单元配合时,所述清理单元与所述手把的位置相对固定。
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二定位单元包括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包括定位部。
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定位部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所述定位部分别凸设于所述第一臂部及所述第二臂部。
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臂部与所述第二臂部连接,且所述第一臂部与所述第二臂部具有一张开状态及一收拢状态,在无外力时,所述第一臂部与所述第二臂部呈张开状态,当所述清理单元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时,所述第一臂部与所述第二臂部呈收拢状态,且所述第一臂部与所述第二臂部之间形成弹性势能。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臂部的端部形成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臂部的端部形
成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于所述第二夹持部匹配。
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尘掸架上设置有若干卡勾,所述尘掸布套设置于所述尘掸架上,并通过所述卡勾将所述尘掸布套固定。
18.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一条或多条优点或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清理单元,可对尘掸布套进行清理,具体的,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分别夹持于尘掸布套两侧,并施力于尘掸布套,相对尘掸布套滑动过程中,可清理尘掸布套表面的污迹或对尘掸布套进行刮水,无需用手直接清理尘掸布套,清洗更加方便,清洗体验感提升。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免手洗尘掸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尘掸架与尘掸布套的分解示意图。
22.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23.图4是把杆与清理单元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4.图5是清理单元清理尘掸布套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下文中关于方向如“轴向方向”、“上方”、“下方”等均是为了更清楚的表明结构位置关系,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垂直”、“水平”、“平行”定义为:包括在标准定义的基础上
±
10%的情形。例如,垂直通常指相对基准线夹角为90度,但在本实用新型中,垂直指的是包括80度至100以内的情形。
26.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27.参见图1至图5,本实施例的免手洗尘掸,包括把杆1、尘掸架2、尘掸布套3及清理单元4。
28.本实施例中的把杆1,其一端设置手把11。手把11可通过套接的方式固定于把杆1上。本实施例中的把杆1可以是伸缩式的结构或多段式的可拆卸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29.本实施例所述把杆1相对所述手把11的另一端与所述尘掸架2连接。具体的,尘掸架2 上设置有接头21,把杆1与接头21实现连接。更进一步的,把杆1与接头21通过一连接件 5进行连接。连接件5与把杆1套接或通过卡扣连接,连接件5与尘掸架2通过套接或通过卡扣连接,具体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30.本实施例中的尘掸布套3,其固定于所述尘掸架2上。具体的,尘掸布套3套设于尘掸架2上,并实现连接。
31.本实施例中的清理单元4,其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把杆1上,且所述清理单元4包括第一臂部41及第二臂部42,所述第一臂部41和/或所述第二臂部42的内侧设置刮刀40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臂部41和所述第二臂部42的内侧均设置刮刀401。刮刀401沿第一臂部41和/或第二臂部42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通过清理单元4,可对尘掸布套3进行清理,具体的,第一臂部41和第二臂部42分别夹持于尘掸布套3两侧,并施力于尘掸布套3,相对尘掸布套3滑动过程中,可清理尘掸布套3表面的污迹或对尘掸布套3进行刮水,无需用手直接清理尘掸布套3,清洗更加方便,清洗体验感提升。
32.本实施例所述手把11内具有容置空间,所述清理单元4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在正常使用时,清理单元4由于容置于容置空间,不会额外占用空间,也不会影响尘掸的正常使用。
33.本实施例所述手把11具有开口111,所述清理单元4通过所述开口111插入所述容置空间内。开口111沿手把11的轴向方向设置。一些实施例中,开口111也可沿手把11的宽度方向设置。
34.本实施例所述清理单元4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单元43,所述手把1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单元43配合第二定位单元112,所述第一定位单元43与第二定位单元112配合时,所述清理单元4与所述手把11的位置相对固定。
35.本实施例所述第二定位单元112包括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单元43包括定位部。清理单元4插入手把11内时,清理单元4上的定位部通过定位孔而露出,以此限定清理单元4与手把11的相对位置。
36.本实施例所述定位部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所述定位部分别凸设于所述第一臂部41及所述第二臂部42。
37.本实施例所述定位部上设置有若干凸筋431。以便于按下定位部并相对滑动定位部,以将清理单元4从手把11内滑出。
38.本实施例所述第一臂部41与所述第二臂部42连接,且所述第一臂部41与所述第二臂部 42具有一张开状态及一收拢状态,在无外力时,所述第一臂部41与所述第二臂部42呈张开状态,当所述清理单元4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时,所述第一臂部41与所述第二臂部42呈收拢状态,且所述第一臂部41与所述第二臂部42之间形成弹性势能,以此,清理单元4在手把11内时可施力于手把11内壁,并将定位部保持在定位孔处,防止清理单元4从手把11脱出。
39.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臂部41与第二臂部42为一体式结构构成,以形成类似夹子的结构。且使用时,在不施加外力时,第一臂部41与第二臂部42呈张开状态,以便于操作。
40.本实施例所述第一臂部41的端部形成第一夹持部411,所述第二臂部42的端部形成第二夹持部421,所述第一夹持部411于所述第二夹持部421匹配。清理单元4通过第一夹持部411和第二夹持部421可拾取毛发或固定污物。且第一臂部41与第二臂部42在无外力呈张开状态,可更便利的拾取污物。
41.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夹持部411和第二夹持部421形成的外轮廓呈收拢状,以便于清理单元4插入手把11内。
42.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臂部41和第二臂部42上设置限位部402,限位部402与清理单元4 的端部(即第一夹持部411与第二夹持部421形成的端部)之间形成空间,该空间正好对应
于尘掸布套3的宽度,且刮刀401位于该空间内,以此可确保刮刀401与尘掸布套3对应。
43.本实施例所述尘掸架2上设置有若干卡勾22,所述尘掸布套3设置于所述尘掸架2上,并通过所述卡勾22将所述尘掸布套3固定。具体的,通过按压尘掸布套3,即可使尘掸布套 3的材质与卡勾22结合,以实现尘掸布套3固定于尘掸架2,上述的连接结构简单,操作更加便利。
44.本实施例中的卡勾22设置于尘掸架2的末端,当尘掸布套3完全套于尘掸架2时,可通过卡勾22将尘掸布套3进行固定。
45.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