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液结构及具有其的清洁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97119发布日期:2022-11-08 21:42阅读:37来源:国知局
储液结构及具有其的清洁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洗地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液结构及具有其的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2.清洁设备,如扫地机、洗地机、擦玻璃机等,作为一种高效率自动化深度清洁机械,可以对待清洁面顽固污渍进行处理,同时又能够吸干待清洁面污水,节省人工成本和时间,能达到人工做不到的清洁效果,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3.清洁设备上通常设有储液箱,可用于存储清洁设备工作过程中吸除的污物。现有清洁设备的储液结构多采用浮块式的密封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密度比水小的浮块,使浮块浮于液体表面,当液体升高到一定的高度时,浮块在浮力的作用下上升并将液体吸口堵住形成封闭。但是,当液位未达到密封高度时,浮块并不能将液体吸口密闭,这样,若整机或储液结构被拿起,则可能会发生漏液现象,从而极有可能会导致清洁设备内的风机进水,造成不好的用户体验。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出风口密封效果好的储液结构及具有其的清洁设备。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液结构,包括:储液结构本体,内部设有第一储液腔,所述第一储液腔设有与其连通的出风口和进风口;第一封堵组件,设于所述出风口处,适于密封所述出风口或是开启所述出风口;传动组件,设于所述储液结构本体上,且与所述第一封堵组件连接;其中,所述传动组件受驱动力的作用迫使所述第一封堵组件开启所述出风口,并且在撤销施加于所述传动组件上的驱动力后,所述第一封堵组件密封所述出风口。
6.优选的,所述的储液结构,所述第一封堵组件包括第一封堵件、第一轴体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封堵件与所述第一轴体固连,以使所述第一封堵件和所述第一轴体形成一整体后转动设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一轴体上;
7.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提供驱使所述第一封堵件密封所述出风口的作用力,以使在撤销施加于所述传动组件上的驱动力后,所述第一封堵件能够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朝向所述出风口侧转动而密封所述出风口。
8.优选的,所述的储液结构,所述第一封堵件包括与所述第一轴体固连的第一挡板和设于所述第一挡板上的第一密封件,其中,所述第一密封件设于所述第一挡板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侧。
9.优选的,所述的储液结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轴体连接的摆杆结构、与所述摆杆结构配合的触发件,所述触发件受到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作用力使得所述触发件在所述出风口处于密封状态时伸出所述储液结构本体,并且所述触发件在所述出风口处于开启状态时至少部分缩回所述储液结构本体。
10.优选的,所述的储液结构,所述摆杆结构包括与所述第一轴体连接的第一摆杆、铰接于所述储液结构本体上的第二摆杆,其中,所述第一摆杆与所述第一轴体同步转动,所述第一摆杆与所述第二摆杆铰接,所述第二摆杆与所述触发件抵接。
11.优选的,所述的储液结构,所述第一摆杆或是所述第二摆杆上设有滑槽,所述第一摆杆与所述第二摆杆之间的铰接轴滑动设于所述滑槽内。
12.优选的,所述的储液结构,所述第二摆杆上设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具有与所述触发件抵接的抵接面。
13.优选的,所述的储液结构,所述抵接面为圆弧面,所述抵接面上经过所述触发件与所述抵接面之间的抵接点的切线与所述触发件的中轴线始终保持垂直状态;其中,所述触发件的顶部为与所述抵接面配合的球面。
14.优选的,所述的储液结构,所述进风口处铰接有第二封堵组件,所述第二封堵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储液腔内;其中,当所述第一储液腔处于负压状态时,所述第二封堵组件被迫转动,所述进风口处于打开状态。
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包括:机体,底部设有驱动轮组件;储液结构,设于所述机体上;风机,设于所述机体内,并且通过所述储液结构的出风口与所述储液结构连通,所述风机产生负压将外部介质吸入所述储液结构的第一储液腔内,并控制所述进风口的通断状态;其中,所述储液结构为如前所述的储液结构。
16.优选的,所述的清洁设备,所述驱动轮组件包括驱动轮和悬臂件,所述悬臂件与所述驱动轮连接,当所述机体在待清洁面上行走时,所述悬臂件与所述触发件抵接,以使所述触发件至少部分缩回所述储液结构本体内,此时所述出风口处于开启状态;当所述机体悬空时,所述悬臂件与所述触发件脱离抵接,所述触发件伸出所述储液结构本体,此时所述出风口处于封堵状态。
17.本实用新型又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包括:机体,设有安装区;储液结构,设于所述安装区内;第一连接组件,设于所述储液结构的储液结构本体上;第二连接组件,设于所述机体上,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配合;抵顶组件,设于所述储液结构与所述机体之间;其中,所述储液结构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可拆卸设于所述安装区,所述储液结构具有当所述第一连接组件脱离所述第二连接组件时的释放状态和当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配合时的锁合状态;其中,所述储液结构为如前所述的储液结构。
18.优选的,所述的清洁设备,在所述储液结构处于所述释放状态时,所述储液结构在所述抵顶组件的作用下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区的外侧。
19.优选的,所述的清洁设备,所述抵顶组件包括抵顶件和第一弹性件,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抵顶件在所述储液结构处于锁合状态下与所述储液结构抵接,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部与所述机体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部与所述抵顶件连接;或者,
20.所述抵顶组件为设于所述安装区内的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部与所述机体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部在所述储液结构处于锁合状态下与所述储液结构的底部抵接;或者,
21.所述抵顶组件包括驱动件和设于所述驱动件上的推杆,所述推杆在所述驱动件的
驱动力作用下做直线往复运动,以推动所述储液结构至所述安装区的外侧。
22.优选的,所述的清洁设备,所述机体上设有收容槽,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收容槽内;所述抵顶件具有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的收容状态和部分延伸至所述收容槽外侧的顶出状态;
23.当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脱离时,所述抵顶件由所述收容状态转变为所述顶出状态,以驱使所述储液结构弹出所述安装区。
24.优选的,所述的清洁设备,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卡扣,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适于与所述卡扣配合的卡槽;在所述储液结构处于锁合状态时,所述卡扣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卡槽内;在所述储液结构处于释放状态时,所述卡扣脱离所述卡槽;其中,所述卡扣在外力的作用下能够使得所述储液结构由所述锁合状态转变为释放状态。
25.优选的,所述的清洁设备,所述第一连接组件还包括枢转件、触发件和第三弹性件,所述触发件浮动设于所述机体上,所述枢转件转动设于所述机体上,所述卡扣设于所述枢转件上,并且与所述枢转件同步转动;所述触发件与所述枢转件通过所述第三弹性件抵接;
26.其中,当所述触发件受外力作用向下移动时,所述枢转件沿第一方向转动,以使所述卡扣脱离所述卡槽,并且在所述触发件上的外力被撤销后,所述枢转件在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作用下沿第二方向转动,以使所述卡扣和所述触发件复位。
27.优选的,所述的清洁设备,所述枢转件上设有两个所述卡扣,所述第三弹性件位于所述两个卡扣之间。
28.优选的,所述的清洁设备,所述枢转件上还设有第一抵接部,所述触发件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抵接部抵接的第二抵接部;
29.其中,所述第一抵接部具有与所述第二抵接部抵接的抵接面,所述抵接面为弧面。
30.优选的,所述的清洁设备,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均沿所述枢转件的转动中心线方向延伸。
31.优选的,所述的清洁设备,所述第一连接组件还包括基壳,所述基壳呈内部中空设置,所述枢转件、所述触发件和所述第三弹性件设于所述基壳的中空腔内,以与所述基壳形成一整体后,能够一同可拆卸设于所述机体上;
32.所述基壳的壳壁上设有能够使得所述卡扣外露于所述基壳的第一贯穿口和用于使得所述触发件外露于所述基壳壳壁上的第二贯穿口;
33.在所述储液结构处于释放状态时,所述卡扣至少部分被收容于所述基壳的中空腔内;在所述储液结构处于锁合状态时,所述卡扣至少部分裸露于所述基壳的外侧。
34.优选的,所述的清洁设备,所述触发件的底部设有外翻的翻边,所述基壳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翻边配合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上方;
35.在所述储液结构处于锁合状态时,所述翻边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处;在所述储液结构处于释放状态时,所述翻边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其中,在所述储液结构处于释放状态时,所述翻边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触发件的空走行程。
3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37.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封堵组件与传动组件之间的配合,能够实现出风口在密封状态和开启状态之间切换,有效解决了储液结构的漏液问题,具有结构简单、密封效果好的优点;当储液结构从机体内取出时,第一封堵件能够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朝向出风口侧转动而密封出风口,此时,触发件伸出储液结构本体;当储液结构装入机体后,触发件在机体的作用下缩入储液结构本体,摆杆结构在触发件的作用下驱使第一封堵件朝向远离出风口方向转动,此时,第一封堵件与出风口之间存在开合角度,气流可通过出风口流出;
38.2、抵顶组件在第一连接组件脱离第二连接组件时,能够将储液结构的至少部分顶出安装区m,由此,用户能够方便地将储液结构从机体上取下,与传统通过在储液结构上设置提手相比,能够避免因设置提手而减小储液结构容量的问题,高效地利用了空间资源;另外,由于无提手的附加,能够有效简化外观,降低外观面的复杂程度,提高了外部美观性。
附图说明
3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0.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液结构在仰视方向上的示意图;
41.图2为出风口处于密封状态时传动组件的示意图;
42.图3为图2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43.图4为出风口处于开启状态时传动组件的示意图;
44.图5为图4中b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45.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液结构在俯视方向上的示意图;
46.图7为图6中x-x面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7.图8为图7中c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48.图9为图7中的出风口处于关闭状态时的示意图;
49.图10为图6中y-y面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50.图11为图10中的出风口处于关闭状态时示意图;
51.图12为当出风口处于密封状态时第一封堵组件与传动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52.图13为当出风口处于开启状态时第一封堵组件与传动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53.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摆杆的结构示意图;
54.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轴体与第一摆杆之间的分解示意图;
55.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56.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箱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57.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箱部相对第一箱部转动时的示意图;
58.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过滤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59.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箱部与第二过滤单元之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60.图2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61.图22为驱动轮着地时悬臂件的示意图;
62.图23为驱动轮离地时悬臂件的示意图;
63.图24为本实用新型中悬臂件的结构示意图;
64.图2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洁设备在第一视角下的分解示意图;
65.图2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洁设备在第二视角下的分解示意图;
66.图27为机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67.图28为图27中d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68.图29为图28中抵顶件的结构示意图;
69.图30为储液结构与第一连接组件之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70.图31为图30中第一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71.图32为图31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72.图33为图32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73.图34为图32中触发件的结构示意图;
74.图35为图33中枢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75.图36为储液结构处于锁合状态时第一连接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76.图37为储液结构处于释放状态时第一连接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77.图38为触发件处于空走行程时第一连接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7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7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80.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81.实施例1
8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储液结构100,所述储液结构100用于收集清洁设备在清洁待清洁面时产生的污物。上述清洁设备可以为扫地机、洗地机、擦玻璃机等,下文将主要以上述清洁设备为洗地机为例进行阐述。但基于上文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并不因此而受到限定。
83.请参阅图1至图20所示,所述储液结构100包括储液结构本体、第一封堵组件和传动组件150。储液结构本体内部设有第一储液腔101,第一储液腔101的腔壁上设有与其连通的出风口110和进风口120。第一封堵组件设于出风口110处,适于密封出风口110或是开启出风口110。传动组件150设于储液结构本体上,且与第一封堵组件连接。其中,传动组件150受外部驱动力的作用迫使第一封堵组件开启出风口110,并且在撤销施加于传动组件150上
的驱动力后,第一封堵组件密封出风口110。
84.可以理解地,所述储液结构100可以为储液箱,也可以为储液盒,或是其他能够用于收容污物的容器。下文以储液结构100为储液箱为例进行阐述。其中,储液结构本体为储液箱本体,上述第一储液腔101为储液箱本体内部用于存储污物的腔体。
85.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和图10所示,进风口120用于与洗地机的滚刷腔(图中未示意)连通,进风口120能够在洗地机内部抽吸负压的作用下将污物吸入储液箱本体内。出风口110靠近第一储液腔101的顶部设置,由此,在第一储液腔101容积既定的情况下能够尽可能地增大第一储液腔101的容污能力。
86.请参阅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封堵组件包括第一封堵件130、第一轴体160和第一弹性件140。其中,第一封堵件130为板状件,用于密封出风口110或是开启出风口110。当第一封堵件130抵接盖设于出风口110上时,出风口110处于密封状态;当第一封堵件130离开出风口110时,出风口110处于开启状态。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驱使第一封堵件130转动,能够实现出风口110在密封状态与开启状态之间切换。
8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封堵件130与第一轴体160固连,以使第一封堵件130和第一轴体160形成一整体后转动设于出风口110处。也就是说,当第一封堵件130转动时,第一轴体160同时转动;亦或是,当第一轴体160转动时,第一封堵件130同时转动。
88.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3所示,第一封堵件130包括与第一轴体160固连的第一挡板131,第一挡板131略大于出风口110的尺寸,由此,能够确保第一挡板131完全将出风口110覆盖住,提高第一封堵件130的密封性能。
89.为了进一步改善第一封堵件130的密封性能,第一挡板131上还设有第一密封件132,第一密封件132设于第一挡板131靠近出风口110的一侧。其中,第一密封件132固设于第一挡板131上,第一密封件132采用密封材料制成,例如,硅胶材料、橡胶材料等。
90.其中,第一密封件132为硅胶垫片,硅胶垫片平铺于第一挡板131靠近出风口110侧的端面上。当出风口110处于密封状态时,硅胶垫片抵接于出风口110处,由此,能够有效减小出风口110与第一挡板131之间的间隙空间,具有密封效果好的优点。
9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140可以为弹簧、压簧或是扭簧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140优选为扭簧,扭簧套设于第一轴体160上。具体地,第一弹性件140具有两个弹性支臂,一弹性支臂与第一封堵件130连接、另一弹性支臂与储液箱本体的内壁连接。
92.在本实施例中,扭簧用于提供驱使第一封堵件130密封出风口110的作用力,以使在撤销施加于传动组件150上的驱动力后,第一封堵件130能够在扭簧的作用下朝向出风口110侧转动而密封出风口110。
93.也就是说,扭簧的作用是提供驱使第一封堵件130朝向出风口110转动的作用力,在上述作用力的作用下,第一封堵件130抵靠于出风口110处,从而使得出风口110处于密封状态。
94.传动组件150的作用与上述扭簧的功用相反,传动组件150在外部驱动力的作用下驱使第一封堵件130转离出风口110,使得出风口110处于开启状态。当第一封堵件130转离出风口110后,第一封堵件130与出风口110之间存在开合角度,气流可通过上述开合角度流出出风口110。
9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封堵件130的开合角度的取值范围为45
°
~85
°
。上述“开合角
度”是指:出风口110在开启状态时,第一挡板131与出风口110之间的夹角。若第一封堵件130的开合角度过小,则不利于气流流动,若第一封堵件130的开合角度过大,则会增大结构的复杂程度。
96.其中,上述第一封堵件130的开合角度可以为50
°
、55
°
、60
°
、65
°
、70
°
、75
°
、80
°
等数值,也可以是角度在45
°
至85
°
之间以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
°
为间隔单位的增长。其中,第一封堵件130的开合角度优选为60
°

97.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和图4所示,传动组件150位于第一储液腔101的外侧,可避免第一储液腔101中的水及灰尘杂质对传动组件150的影响,确保了传动组件150运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保证了第一封堵件130密封动作的可靠性,具有密封效果好的优点。
98.其中,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传动组件150的外侧还罩设有壳罩196,上述壳罩196与储液箱本体的外壁一起围设形成用于收容传动组件150的安装空间,避免外部环境影响传动组件150,进一步地提高了传动组件150的运动可靠性和运动稳定性。
99.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图5、图12和图13所示,传动组件150包括与上述第一轴体160连接的摆杆结构151、与摆杆结构151配合的触发件152。其中,摆杆结构151包括与第一轴体160连接的第一摆杆1511、铰接于储液箱本体上的第二摆杆1512。其中,第一摆杆1511与第一轴体160同步转动,第一摆杆1511与第二摆杆1512铰接,第二摆杆1512与触发件152抵接。
100.关于第一摆杆1511与第一轴体160之间的连接形式,请参阅图3并结合图15所示,第一轴体160位于第一储液腔101内,并且一端部延伸至第一储液腔101外侧。第一轴体160延伸至第一储液腔101外侧的端部与第一摆杆1511固连。其中,储液箱本体的箱壁上设有用于供第一轴体160穿设的通孔,上述通孔处设有第一转动轴承161,第一轴体160通过第一转动轴承161设于储液箱本体上。
101.进一步地,第一轴体160延伸至第一储液腔101外侧的端部上设有第一止转平面162,第一摆杆1511上设有用于供第一轴体160的端部穿设的第一止转孔163,第一止转孔163为非圆孔。由此,第一轴体160与第一摆杆1511之间不会产生相对转动,当第一轴体160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一摆杆1511摆动;同理,当第一摆杆1511摆动时,第一轴体160转动。
102.可以理解地,第一轴体160上还设有第二止转面164,第一挡板131的顶部设有挡板安装部1311,挡板安装部1311上设有用于供第一轴体160穿设的第二止转孔1312,第二止转孔1312为非圆孔。由此,当第一轴体160转动时,第一挡板131跟随第一轴体160同步转动。
103.当然,上述第一轴体160与第一挡板131之间、第一轴体160与第一摆杆1511还可以采用其他固连的方式,譬如,焊接、螺钉连接、键连接、一体成型等方式,在此不做一一赘述。
104.关于第一摆杆1511与第二摆杆1512之间的连接形式,为了避免第一摆杆1511与第二摆杆1512在摆动过程中产生结合处受力突变的现象,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摆杆1511与第二摆杆1512采用滑动铰接的连接形式,由此,能够实现平滑可靠的传动。
105.请参阅图3、图5和图14所示,第一摆杆1511或是第二摆杆1512上设有滑槽1513,第一摆杆1511与第二摆杆1512之间的铰接轴1515滑动设于滑槽1513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摆杆1512上设有滑槽1513,第一摆杆1511靠近其端部的位置固设有铰接轴1515。当然,也可以是,第二摆杆1512上设有铰接轴1515,第一摆杆1511上设有滑槽1513。
106.关于第二摆杆1512与触发件152抵接的形式,在本实施例中,触发件152呈柱状体,触发件152具有中轴线z,触发件152通过直线轴承153滑动设于储液箱本体上。第二摆杆1512上设有抵接部1514,抵接部1514具有与触发件152抵接的抵接面h。其中,抵接面h为圆弧面,触发件152的顶部为与抵接面h配合的球面。
107.关于触发件152的运动形式,触发件152的运动形式是上下方向上的直线往复运动。具体地,当触发件152不受外部驱动力作用时,触发件152受到第一弹性件140的作用力使得触发件152在出风口110处于密封状态时伸出储液结构本体,并且触发件152在出风口110处于开启状态时至少部分缩回储液结构本体。关于摆杆结构151的运动形式,第一摆杆1511和第二摆杆1512的运动形式是上下方向上的摆动运动。
108.考虑到触发件152与摆杆结构151的运动形式不同,为了使得触发件152的直线运动能够平滑地向摆动运动转换。在本实施例中,抵接面h上经过触发件152与抵接面h之间的抵接点的切线f与所述触发件152的中轴线z始终保持垂直状态。由此,能够使得触发件152的直线运动顺利向摆动运动平滑转换,降低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具有运动平稳可靠的优点。
109.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例中,当撤销作用于触发件152上的外部驱动力后,第一封堵件130在扭簧的作用下朝向出风口110侧转动而密封上述出风口110,在上述过程中,第一封堵件130带动摆杆结构151做摆动运动,摆杆结构151的摆动运动能够转换为触发件152的直线运动。由此可知,摆杆结构151和触发件152能够实现摆动运动至直线运动、直线运动至摆动远动的转换。
110.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4所示,第二摆杆1512包括设有上述滑槽1513的第一杆部、与第一杆部固连的上述抵接部1514,其中,第二摆杆1512还设有用于连接上述第一杆部与上述抵接部1514的加强筋板1516。加强筋板1516大致呈三角形,加强筋板1516用于加强第二摆杆1512整体的结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摆杆1512与储液箱本体的铰接处位于上述滑槽1513与抵接部1514之间,加强筋板1516位于上述铰接处的上方。
111.应予说明,在本说明书中,上述“大致”或“基本”可以理解为接近、近似,或者是与目标值相差在预定范围内。
112.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和图11所示,进风口120处铰接有第二封堵组件170,第二封堵组件170位于第一储液腔101内。第一储液腔101通过出风口110与风机(图中未示意)连接,风机用于使得第一储液腔101呈负压状态。
113.其中,当第一储液腔101处于负压状态时,第二封堵组件170被迫转动,进风口120处于打开状态,此时,外部污物能够通过进风口120进入第一储液腔101内。当风机停止工作时,第二封堵组件170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回落,用于密封进风口120。
114.进一步地,第二封堵组件170包括转动设于进风口120处的第二挡板171和固设于第二挡板171上的第二密封件172。其中,第二密封件172设于第二挡板171靠近进风口120侧的面体上。第二密封件172为硅胶垫片,用于改善第二挡板171的密封性能。
115.请参阅图7所示,当风机工作时,出风口110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储液腔101中的气流通过出风口110排出第一储液腔101。为了避免排出第一储液腔101的气流内夹杂污物,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口110处设有第一过滤单元200。
116.具体地,储液箱本体上设有出风通道201,出风通道201连通第一储液腔101与风机
进风口,出风口110位于出风通道201内。第一过滤单元200包括第一过滤件210和第二过滤件220,第一过滤件210与第二过滤件220分别位于出风口110的相对两侧。其中,第一过滤件210较第二过滤件220更靠近第一储液腔101侧分布。
11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滤件210设于出风通道201与第一储液腔101的连接处,第一过滤件210为可拆卸式过滤网,主要用于过滤气流中的大颗粒物质。第二过滤件220为过滤海绵,主要用于过滤细小颗粒。
118.出风口110处的气流的流动路径如下:气流在经过第一过滤件210后向上通过上述出风口110,再经过第二过滤件220后进入风机,由此,进入风机内的气流较为干净,从而避免了污物进入风机而影响风机的使用寿命。
119.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图18所示,储液箱本体包括第一箱部180和第二箱部190,第一箱部180位于第二箱部190的下方。第一箱部180内部形成有上述第一储液腔101,第二箱部190内部形成有位于第一储液腔101上方的第二储液腔102,第二储液腔102用于存储清水。第一箱部180上设有用于第一储液腔101排液的排液接口181,第二箱部190上设有用于第二储液腔102进液的补液接口193。其中,第一储液腔101与第二储液腔102相互独立,上述“相互独立”是指:第一储液腔101与第二储液腔102之间不相连通。
120.请参阅图17所示,第二箱部190上下分体设置,第二箱部190内设有分隔筋条191,分隔筋条191将第二箱部19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二储液腔102、进风通道121和出风通道201。其中,进风通道121和出风通道201是第一储液腔101的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进风通道121和出风通道分别与第一储液腔101连通,进风口120设于进风通道121内,出风口110设于出风通道内。而第二储液腔102既不与上述进风通道连通,也不与上述出风通道连通。
121.关于第一箱部180与第二箱部190之间的连接关系,请参阅图18至图20所示,第一箱部180与第二箱部190通过转轴192铰接,第二箱部190能够相对第一箱部180翻转。其中,第二箱部190上可拆卸设有第二过滤单元300,进风通道通过第二过滤单元300与第一储液腔101连通。第二过滤单元300为一过滤盒,过滤盒的侧壁上设有过滤盒进口310,过滤盒进口310与进风通道连通。过滤盒用于过滤由进风口120吸入的污物内的固体垃圾,污水则通过过滤盒上的过滤孔进入第一储液腔101内。
122.进一步地,第二箱部190上设有插口194,插口194在第二箱部190的上下方向上贯穿第二箱部190。第二过滤单元300插设于上述插口194处,以与第二箱部190形成一整体后,可与第二箱部190一同相对第一箱部180翻转。其中,第一箱部180的顶部设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一储液腔101连通。过滤盒的底部通过第一开口后,收容于第一储液腔101内。
123.其中,第二箱部190具有固设于于第一箱部180正上方的第一状态和能够相对第一箱部180翻转的第二状态。第一箱部180和第二箱部190之间设有锁合结构,通过操作上述锁合结构能够使得第二箱部19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8所示,当第二箱部190处于第二状态时,可对第一箱部180进行清洁,具有使用、清洁方便的优点。第二箱部190的底部还设有第三密封件195,第三密封件195呈环形。当第二箱部190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三密封件195用于密封上述第一开口,能够防止第一储液腔101内的污水外泄。
124.实施例2
125.请参阅图2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所述清洁设备可以为扫地
机、洗地机、擦玻璃机等,下文将主要以上述清洁设备为洗地机为例进行阐述。请参阅图22至图24所示,所述洗地机包括:机体400,机体400上可拆卸设有储液结构100、风机420和驱动轮组件410。其中,储液结构100为实施例1中所述的储液结构,驱动轮组件410设于机体400的底部。风机420收容于机体400内,并且风机420的风机进风口421通过储液结构100的出风口110与储液结构100连通。风机420工作时产生负压将外部介质吸入储液结构100的第一储液腔101内,并控制进风口120的通断状态。
126.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2和图23所示,驱动轮组件410包括驱动轮411和悬臂件412,悬臂件412与驱动轮411连接。请参阅图22所示,当机体400在待清洁面上行走时,悬臂件412与触发件152抵接,以使触发件152至少部分缩回储液结构本体内,此时出风口110处于开启状态。请参阅图23所示,当机体400悬空时,悬臂件412下移,与触发件152脱离抵接,触发件152伸出储液结构本体,此时出风口110处于封堵状态。
127.其中,请参阅图24所示,悬臂件412包括与驱动轮411连接的第一臂体4121和用于与触发件152抵接的抵接臂体4122,第一臂体4121与抵接臂体4122固定连接,并且抵接臂体4122折弯设于第一臂体4121上。
128.在本实施例中,当驱动轮411离地时,悬臂件412下移,悬臂件412不再对触发件152限位,此时,第一封堵件130在扭簧的作用下密封出风口110,与此同时触发件152向下弹出,防止洗地机离地后第一储液腔101中的污水进入风机420。
129.当驱动轮411着地恢复工作状态时,悬臂件412向上移动,使得触发件152至少部分缩回储液结构本体,此时,第一轴体160带动第一封堵件130旋转,第一封堵件130开启出风口110。
130.当使用者将储液结构100取出机体400时,第一封堵件130在扭簧的作用下密封出风口110,同时触发件152向下弹出,能够有效防止第一储液腔101中的污水外漏而进入风机420。
131.综上所述,不管是在驱动轮411离地状态还是储液结构100取出机体400的状态,储液结构100内的污水都始终密封于储液结构100内,从而有效避免了漏液现象的发生。
132.实施例3
133.本实用新型又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所述清洁设备为洗地机、擦地机、擦玻璃机等。下文将主要以上述清洁设备为洗地机为例进行阐述。
134.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5和图26所示,所述清洁设备包括机体400和设于机体400上的储液结构100。机体400上设有安装区m,储液结构100设于安装区m内。安装区m位于机体400的顶部前侧,且为一开放结构。上述“开放结构”是指:安装区m的顶部和至少部分侧壁为敞口,储液结构100可通过上述敞口安装至安装区m内。当然,上述“开放结构”也可以是如下情况:只是顶部敞口,或是,只是侧壁敞口。其中,上述储液结构100为实施例1中所述的储液结构100。
135.关于储液结构100与机体400之间的连接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储液结构100的储液结构本体上设有第一连接组件500,机体400上设有用于与第一连接组件500配合的第二连接组件600,储液结构100通过第一连接组件500和第二连接组件600可拆卸设于上述安装区m内。
136.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25、图26并结合图36、图37所示,储液结构100具有当第一
连接组件500脱离第二连接组件600时的释放状态和当第一连接组件500与第二连接组件600配合时的锁合状态。当储液结构100处于释放状态时,储液结构100与机体400之间没有连接关系,用户可方便地将储液结构100从机体400上取下;当储液结构100处于锁合状态,储液结构100与机体400之间形成机械连接,此时,储液结构100稳固地设于机体400上。
137.在本实施例中,储液结构100与机体400之间还设有抵顶组件700。抵顶组件700的作用是:在第一连接组件500脱离第二连接组件600时,将储液结构100至少部分顶出上述安装区m,也就是说,在储液结构100处于释放状态时,储液结构100在抵顶组件700的作用下至少部分位于安装区的外侧。由此,用户能够方便地将储液结构100从机体400上取下,与传统通过在储液结构上设置提手相比,能够避免因设置了提手而减小储液结构容量的问题,高效地利用了空间资源;另外,由于无提手的附加,有效简化了外观,降低外观面的复杂程度,提高了外部美观性。
138.其中,在储液结构100处于释放状态时,抵顶组件700驱使储液结构100从机体400的顶部部分探出。上述“部分探出”是指:储液结构100一部分探出安装区m,另一部分位于安装区m内。当然,关于储液结构100的探出方向,储液结构100还可以是从机体400的侧壁方向探出。
139.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储液结构100从机体400的顶部探,下文主要以储液结构100从机体400的顶部探的情况为例进行阐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因此而受到限定。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释放状态是指:储液结构100在抵顶组件700的作用下被部分顶出上述安装区m时的状态。
140.关于抵顶组件700的具体结构,在一优选的方案中,请参阅图27至图29所示,抵顶组件700包括抵顶件710和第一弹性件720。其中,第一弹性件720为压簧,第一弹性件720的一端部与机体400连接,第一弹性件720的另一端部与抵顶件710连接。在第一弹性件720的作用下,抵顶件710在储液结构100处于锁合状态下与储液结构100抵接。
14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720能够使得抵顶件710具有向上弹出的运动趋势,在储液结构100由锁合状态向释放状态转变的过程中,抵顶件710在上述第一弹性件720的作用下能够克服储液结构100施加的重力而带动储液结构100一起向上运动,从而使得储液结构100从机体400的顶部探出。
142.进一步地,机体400上设有收容槽,第一弹性件720设于收容槽内。其中,抵顶件710具有收容于收容槽内的收容状态和部分延伸至收容槽外侧的顶出状态。当储液结构100由锁合状态转变为释放状态时,也就是说,当第一连接组件500与第二连接组件600脱离时,抵顶件710由收容状态转变为顶出状态,以驱使储液结构100弹出安装区m。
143.其中,请继续参阅图29所示,抵顶件710包括顶块711和设于顶块711上的限位扣盖712。顶块711与限位扣盖712固定连接,以形成一整体。第一弹性件720的另一端部与限位扣盖712抵接或是卡接。限位扣盖712位于上述收容槽内,当抵顶件710处于顶出状态时,限位扣盖712抵接于收容槽的顶部槽口处。
144.在另一方案中,抵顶组件700为设于安装区m内的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图中未示意),第二弹性件的一端部与机体400连接,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部在储液结构100处于锁合状态下与储液结构100的底部抵接。本方案与上一优选方案的区别点在于:未设置上述抵顶件710,通过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驱使储液结构100弹出安装区m。
145.在又一方案中,抵顶组件700包括驱动件(图中未示意)和设于驱动件上的推杆(图中未示意),推杆在驱动件的驱动力作用下做直线往复运动,以推动储液结构100至安装区m的外侧。其中,上述驱动件可以为气缸、液压油缸、电磁推杆等。可以理解地,上述推杆为气缸或是液压油缸的活塞杆、电磁推杆的推杆等。
146.关于第一连接组件500和第二连接组件600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6和图31所示,第一连接组件500包括卡扣511,第二连接组件600包括适于与卡扣511配合的卡槽。卡扣511在外力的作用下能够使得储液结构100由锁合状态转变为释放状态。其中,在储液结构100处于锁合状态时,卡扣511至少部分收容于卡槽内,此时,用户无法将储液结构100从机体400上拆下;在储液结构100处于释放状态时,卡扣511脱离卡槽,储液结构100在抵顶组件700的作用下探出安装区m。
147.关于第一连接组件500的结构,请参阅图31至图35所示,第一连接组件500还包括枢转件510、触发件520和第三弹性件530。在本实施例中,触发件520与枢转件510通过第三弹性件530抵接,第三弹性件530为扭簧。触发件520在上下方向上浮动设于机体400上,并被构造呈按钮结构。枢转件510转动设于机体400上,其中,卡扣511设于枢转件510上,并且与枢转件510同步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枢转件510上设有两个卡扣511,第三弹性件530位于两个卡扣511之间,具有运动稳定可靠、受力均衡的优点。
148.当触发件520受外力作用向下移动时,枢转件510沿第一方向转动,以使卡扣511脱离卡槽,并且在触发件520上的外力被撤销后,枢转件510在第三弹性件530的作用下沿第二方向转动,以使卡扣511和触发件520复位。上述“卡扣511和触发件520复位”是指:卡扣511朝向卡槽侧转动至初始位置、触发件520上移至初始位置。
149.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的方向相反,具体而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其中一者为顺时针方向,其中另一者为逆时针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第二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150.进一步地,枢转件510上还设有第一抵接部512,触发件520的底部设有与第一抵接部512抵接的第二抵接部521。第一抵接部512具有与第二抵接部521抵接的抵接面5121,抵接面5121为弧面。
151.在本实施例中,将抵接面5121设置为弧面过渡设计,能够保证在按压触发件520的过程中,按压力始终垂直作用在抵接面5121并且始终向下,使得第一抵接部512与第二抵接部521之间仅仅受垂直摩擦力作用,由于垂直摩擦力不会影响按压力,由此,施加较小的按压力就能使得枢转件510转动,使得卡扣511脱离卡槽,并且不影响储液结构100在抵顶组件700的作用下探出安装区m。
152.进一步地,卡扣511、枢转件510、第一抵接部512一体成型,枢转件510、卡扣511和第一抵接部512之间同步转动。当触发件520下压时,第二抵接部521下压第一抵接部512,使得一对卡扣511同步逆时针旋转而脱离卡槽。
153.更进一步地,第一抵接部512和第二抵接部521均沿枢转件510的转动中心线方向延伸,以使第一抵接部512和所述第二抵接部521之间形成长距离面接触,由此,触发件520在下压过程中不会因为受力点不同而产生倾斜卡滞的问题。
15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组件500还包括基壳540,基壳540呈内部中空设置,枢转件510、触发件520和第三弹性件530设于基壳540的中空腔内,以与基壳540形成一整体后,
能够一同可拆卸设于机体400上。其中,请参阅图30所示,储液结构100的储液结构本体上设有安装腔800,基壳540通过紧固件固设于安装腔800内。
155.具体地,基壳540的壳壁上设有能够使得卡扣511外露于基壳540的第一贯穿口541和用于使得触发件520外露于基壳540壳壁上的第二贯穿口542。在储液结构100处于释放状态时,卡扣511至少部分被收容于基壳540的中空腔内;在储液结构100处于锁合状态时,卡扣511穿过第一贯穿口541至少部分裸露于基壳540的外侧。
156.为了便于将枢转件510、触发件520和第三弹性件530安装于基壳540内。在本实施例中,基壳540上下分体设置,包括上壳座543和下壳座544,上壳座543和下壳座544之间可拆卸连接。其中,第一贯穿口541和第二贯穿口542均设于上壳座543上。
157.在本实施例中,触发件520的底部设有外翻的翻边522,基壳540内壁上设有与翻边522配合的第一限位部550和第二限位部560,第一限位部550位于第二限位部560的上方。
158.其中,第一限位部550可以理解为第二贯穿口542的边沿区域,在储液结构100处于锁合状态时,翻边522抵接于第一限位部550处。
159.关于第二限位部560,第二限位部560为形成于基壳540内壁上的凹槽,在储液结构100处于释放状态时,翻边522位于第一限位部550与第二限位部560之间。其中,请参阅图37和38所示,翻边522与第二限位部560之间的距离为触发件520的空走行程。
160.具体而言,假设触发件520的运动行程为5.5mm,卡扣511的旋转角度为45
°
,其中,储液结构100在释放状态下时,卡扣511的旋转角度大致为22.5
°
,触发件520的行程大致为2.5mm,卡扣511脱离卡槽,抵顶组件700动作,抵顶组件700的行程在3~3.5mm范围内,由于设有上述空走行程,触发件520能够继续向下移动,当触发件520运动到第二限位部560时,此时,卡扣511的旋转角度大致为45
°
,触发件520的运动行程大致为5.5mm。
16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上述空走行程是为了避免用户施加过大的按压力而使得储液结构100无法弹出的问题。可以理解为,当用户在触发件520上施加的按压力大于抵顶组件700的弹出力时,储液结构100无法在抵顶组件700的作用下探出安装区m。
162.进一步地,基壳540内还设有用于触发件520在上下方向上运动导向的导向结构,请参阅图33和图34所示,导向结构包括设于基壳540内的一对导向轴570和设于触发件520上的导向套523,导向套523套设于导向轴570的外周。上述导向结构能够保证触发件520垂直下压,实现触发件520的自限位,不会对基壳540内的其他组件造成行程依赖。
163.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