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形枕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87221发布日期:2022-11-15 20:58阅读:35来源:国知局
塑形枕芯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家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塑形枕芯。


背景技术:

2.枕头对头颈部的包裹性好坏对舒适度具有很大的影响。对头颈部包裹性好的枕头在头颈部枕靠其上时,枕头对头颈部的压力会均匀地分散到头颈部的各个与枕头接触的部位,不会造成头颈部局部压力过大而使用户产生不适感。现有枕头一般通过将枕头中心设计成凹陷,采用柔软、蓬松的枕芯填充材料等方式实现对头颈部的包裹性。但是这种现有枕头内部的填充物无法流动,无法实现自适应不同使用者头颈部轮廓自动塑形。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形枕芯,以解决现有枕头无法自适应不同使用者头颈部轮廓自动塑形的问题。
4.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一种塑形枕芯,包括上枕体和下枕体,所述上枕体覆盖在所述下枕体的顶部,且沿第一方向向两端延伸,所述上枕体是柔软的,以供人体枕靠,所述下枕体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位于所述上枕体底部的下方,且也沿所述第一方向向两端延伸,所述容纳腔内填充有固体颗粒,所述容纳腔内的固体颗粒的填充量低于所述容纳腔的最大填充量,当人体枕靠在所述上枕体上时,所述容纳腔内的固体颗粒受到枕靠在所述上枕体上的人体部位的压力而产生相对滑动,从而使所述容纳腔内的固体颗粒产生流动而改变排列形状,形成匹配所述人体部位的轮廓的排列形状。
6.进一步地,所述下枕体的数量为3个,这3个下枕体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首尾顺次相连形成下枕体组,所述下枕体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与所述上枕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相等,所述下枕体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与所述上枕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这3个下枕体中,位于中间的下枕体的高度比位于两边的下枕体的高度低,位于中间的下枕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比位于两边的下枕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
7.进一步地,所述容纳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被设置为不小于枕芯使用者的肩宽。
8.进一步地,所述容纳腔内的固体颗粒被配置为,当所述人体部位以自然放松姿态枕靠在所述上枕体上时,所述人体部位对所述容纳腔内的固体颗粒造成的压力就足以克服所述容纳腔内的固体颗粒间的最大静摩擦力而使所述容纳腔内的固体颗粒产生相对滑动,从而使所述容纳腔内的固体颗粒产生流动而改变排列形状,形成匹配所述人体部位的轮廓的排列形状。
9.进一步地,所述固体颗粒为球体或圆柱体颗粒。
10.进一步地,所述球体或圆柱体颗粒为镂空或中空结构。
11.进一步地,所述固体颗粒具有光滑外表面。
12.进一步地,所述塑形枕芯还包括枕芯套,所述枕芯套内设有分隔布层将所述枕芯套的内部分隔为上层填充腔和下层填充腔,其中,所述上层填充腔填充毛绒形成所述上枕体,所述下层填充腔作为所述容纳腔填充所述固体颗粒形成所述下枕体。
13.进一步地,所述枕芯套上设置有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下层填充腔的隐形拉链。
14.进一步地,所述上枕体的上表面的中部设有凹陷区。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塑形枕芯在人体枕靠时,下枕体容纳腔内的固体颗粒受到枕靠在所述上枕体上的人体部位的压力而产生相对滑动,从而使所述容纳腔内的固体颗粒产生流动而改变排列形状,形成匹配所述人体部位的轮廓的排列形状,从而贴合该人体部位,实现自适应该人体部位轮廓的塑形,并与柔软的上枕体一起使枕芯对该人体部位的压力得到均匀分散。通过这种设计,该塑形枕芯能够自适应不同使用者的人体部位轮廓自动塑形,大大提高了枕芯的通用性。特别是对于头颈部,本发明提供的枕头能够完美贴合其轮廓,不同的使用者使用都能够给其头颈部带来良好的包裹性,提升其睡眠体验。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塑形枕芯常态时沿第一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17.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塑形枕芯在头颈部枕靠在其上时沿第一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18.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塑形枕芯常态时沿第一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19.图4是球体颗粒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圆柱体颗粒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套上枕芯套时的枕芯外形及其上凹陷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3.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塑形枕芯主要包括上枕体1和下枕体2。上枕体1覆盖在下枕体2的顶部,且沿第一方向(即人体按照正常使用姿势平躺枕靠在其上时与人体朝向垂直的方向(也即与肩膀平行的方向),以附图所示状态则为横向)向两端延伸。上枕体1是柔软的,以供人体枕靠。下枕体2具有容纳腔7,容纳腔7位于上枕体1底部的下方,且也沿第一方向向两端延伸。容纳腔7内填充有固体颗粒3,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的填充量低于容纳腔7的最大填充量。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的填充量低于容纳腔7的最大填充量才能确保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具有高可流动性,使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具有改变排列形状的可能。如果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的填充量达到其最大填充量,由于此时容纳腔7内的所有空间都被固体颗粒3填满,则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的可流动性将严重不足,造成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的排列形状难以改变。即便容纳腔7由柔软材料形成而可以变形,在填充固体颗粒3的过程中,当容纳腔7无法进一步通过变形而继续增大填充量时,其内固体颗粒3的填充量达到其最大填充量,此时容纳腔7中的固体颗粒3的可流动性同样会受到严重影响而基本丧失可流动性。例如,将固体颗粒3填充到由布料制成的布袋(布袋内部形成容纳腔7)
中,当布袋无法继续通过变形而增大填充量时,布袋内固体颗粒3的填充量达到其最大填充量,则对该布袋施加不同方向的压力布袋都难以再发生形变,相应的布袋内固体颗粒3的排列形状也很难再发生改变。
24.如图2所示,当人体枕靠在上枕体1上时,下枕体2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受到枕靠在上枕体1上的人体部位8的压力而产生相对滑动,从而使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产生流动而改变排列形状,形成匹配人体部位8的轮廓的排列形状,从而贴合该人体部位8,实现自适应该人体部位8轮廓的塑形。下枕体2中所形成的排列形状匹配人体部位8轮廓的固体颗粒3与柔软的上枕体1一起作用,使枕芯对该人体部位8的压力得到均匀分散,不至于使该人体部位8的局部区域受到的枕芯压力过大而造成不适。根据可能枕靠在枕头上的人体部位的不同,人体部位8可以是头部、颈部、肩背部、侧脸等部位或者这些部位中的不同部位的结合。当人体部位8为头颈部时(即头颈部枕靠在上枕体1上),下枕体2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形成匹配头颈部轮廓的排列形状,实现自适应头颈部轮廓的塑形,并与柔软的上枕体1一起将头颈部包裹住,给头颈部带来良好的包裹性,使枕芯对头颈部的压力得到均匀分散,提高头颈部舒适度。
25.以头颈部为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枕芯与传统枕头进行对比,传统枕头虽然在头颈部的压力作用下也能够形成一个看似贴合头颈部轮廓的凹陷区,但由于传统枕头内部的填充材料不具有流动性(即枕芯材料在头颈部压力作用下无法产生相对流动),并不能因为头颈部的压力而在枕芯内流动,只是由于头颈部的压力而产生了机械形变,才形成了上述凹陷区,再结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可知,由于凹陷区的底部下方的枕芯被压缩程度最高(机械形变最大),因此,传统枕头中形成的凹陷区的底部对头颈部的压力会明显大于该凹陷区的其他区域对头颈部的压力,因此传统枕头对其给头颈部造成的压力的分散作用不是很好。
26.虽然本发明提供的枕头中,上枕体1在头颈部压力作用下也会发生一定机械形变,其对头颈部的包裹作用不如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明显,但由于本发明提供的枕头对头颈部的包裹作用不单纯依靠上枕体1,同时还依靠下枕体2容纳腔7内的排列形状匹配头颈部轮廓的固体颗粒3,因此本发明提供的枕头对头颈部的包裹性(即对枕头给头颈部造成的压力的分散性)会明显优于传统枕头。同时,柔软的上枕体1给头颈部带来的舒适触感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头颈部舒适度。在其他人体部位方面本发明与传统枕头的对比同理。
27.综上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枕芯是由于在枕靠在枕芯的人体部位8的压力作用下,下枕体2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产生了相对流动(非机械形变)而形成了匹配该人体部位8轮廓的排列形状,再与柔软的上枕体1一起为该人体部位8提供良好的压力分散作用,而非如传统枕头单纯靠枕靠在枕头上的人体部位8的压力造成的机械形变形成看似贴该人体部位8轮廓的凹陷区,与传统枕头给枕靠在其上的人体部位8带来压力分散性的技术原理具有明显区别,相比传统枕头能够给枕靠在其上的人体部位8带来更好的压力分散性。
28.如图3所示,可以将下枕体2的数量增加为3个。这3个下枕体2沿第一方向排列且首尾顺次相连形成下枕体2组。下枕体2组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与上枕体1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相等。下枕体2组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与上枕体1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这3个下枕体2中,位于中间的下枕体2的高度比位于两边的下枕体2的高度低,位于中间的下枕体2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比位于两边的下枕体2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这样位于两边的下
枕体2所对应的枕芯上表面可作为侧睡时枕靠区域,而位于中间的下枕体2所对应的枕芯上表面可作为平躺时的枕靠区域,兼顾了平躺与侧睡对枕头高度的不同需求。
29.容纳腔7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被设置为不小于枕芯使用者的肩宽。成年人平均肩宽(左肩峰点与右肩峰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一般为42厘米-46厘米。为最大程度兼顾所有人的肩宽,本发明中可以将容纳腔7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设置为不小于46厘米且不大于50cm。
30.如果需要对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施加较大压力才能够使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产生相对滑动进而使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产生流动而改变排列形状,而不能仅依靠枕靠在枕芯上的人体部位8(特别是头颈部)的所受到的重力达到这一目的,则会给枕芯的使用带来一定不便,因为此时需要使用者刻意用力对枕芯施压才能实现使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形成匹配枕靠在枕芯上的人体部位8轮廓的排列形状的目的。为解决此问题,可以尽可能降低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以达到当人体部位8以自然放松姿态枕靠在上枕体1上时,人体部位8对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造成的压力就足以克服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间的最大静摩擦力而使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产生相对滑动,从而使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产生流动而改变排列形状,形成匹配人体部位8的轮廓的排列形状。这样,使用者自然枕靠在枕芯上时就能驱动容纳腔7内的固体颗粒3流动而形成匹配枕靠在枕芯上的人体部位8的轮廓的排列形状,而不需要使用者额外用力。
31.本发明实施例中,固体颗粒3可以采用球体或圆柱体颗粒,便于制造。球体或圆柱体颗粒可为镂空或中空结构。图4所示是镂空结构的球体颗粒。圆柱体颗粒也可以采用镂空结构。图5所示是中空结构的圆柱体颗粒。球体颗粒也可以采用中空结构。镂空或中空结构的固体颗粒3有助于减轻枕芯重量,同时提升透气性。固体颗粒3最好具有光滑外表面,这样可以减轻固体颗粒3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更有利于固体颗粒3受压时产生流动。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固体颗粒3,如软管、麸皮、荞麦、决明子和乳胶颗粒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几种的组合,只是可流动性会稍差。
32.如图6所示,该塑形枕芯还可包括枕芯套4,枕芯套4内设有分隔布层将枕芯套4的内部分隔为上层填充腔和下层填充腔,其中,上层填充腔填充毛绒形成上枕体1,下层填充腔作为容纳腔7填充固体颗粒3形成下枕体2。毛绒可以是鹅绒、鸭绒、棉花、羊毛等毛绒。通过填充毛绒能提高上枕体1的枕靠舒适度。在枕芯套4上还可设置用于打开或关闭下层填充腔的隐形拉链5。另外,还可在上枕体1的上表面的中部设置凹陷区6(如图中虚线范围)。该凹陷区6可以为头颈部额外提供一定的包裹性,结合下枕体2中固体颗粒3对头颈部提供的包裹性,能够使枕芯对头颈部的包裹性最大化。
33.上述实施例仅为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