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看台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39890发布日期:2023-01-06 20:27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看台椅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看台座椅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折叠看台椅。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人们的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一些大型体育比赛、大型演唱会、晚会等的举办越来越多,因而也催生了活动看台与看台座这样的衍生物,针对各种体育馆、比赛场地等的活动看台,作为活动看台座在设计上除了要稳固结实,还要美观耐用及方便安装。传统的看台座是长条形长凳子结构,且为硬性材料制成,长时间端坐舒适感差。后背没有倚靠,坐的时间久了臀部感觉不适。
3.中国专利申请“一种可折叠穿布式看台椅”,申请(专利)号:cn202020417308.7,公开了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扶手总成、背靠总成、坐垫总成和挂钩总成,所述背靠总成包括一个可拆卸的背靠布,所述坐垫总成包括一个可拆卸的坐垫布套,所述背靠总成两侧的中下部分别与一扶手总成上侧转动连接,所述背靠总成两侧的底部与所述坐垫总成两侧转动连接,两个扶手总成下侧分别与坐垫总成两侧转动连接,所述挂钩总成可拆卸安装于坐垫总成下表面。采用本看台座椅的可折叠设计,减少了空间占用,整体结构简单、美观大方、结实耐用、打开和折叠方便快捷。
4.但上述专利申请仅设计了背靠与坐垫之间可折叠,折叠后的看台椅子体积还是较大。又有中国专利申请“一种看台椅”,申请(专利)号:cn201320596736.0,包括椅架、活动设置在椅架上的坐垫及靠背布,椅架包括两开口端朝外的u型架背靠枢接形成一“工”字型的底面支架,u型架的两竖杆端部的外侧枢接一开口端向下的u型扶手架的下端,两u型扶手架分别枢立在u型架的两侧;各u型扶手架上方枢设有一可下收并靠合在u型扶手架上方横杆上的靠背杆;两u型扶手架之间设有两组交叉相连的交叉支架。各交叉支架包括有一长交叉杆、枢接在一起的第一交叉支杆及第二交叉支杆,第一交叉支杆与长交叉杆交叉枢接,第二交叉支杆位于第一交叉支杆后方,且第一交叉支杆与第二交叉支杆之间向下收折。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轻松进行一体折叠成小体积,使用方便。
5.上述专利申请的技术方案将坐垫进一步设置成可折叠。但采用左右折叠坐垫的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若用户坐姿偏移导致左右两个坐垫的受力不均,就有可能导致两个坐垫下翻。在靠近用户臀部位置处的左右两个坐垫之间出现较大的缝隙,此时就有可能出现用户的臀部部分嵌入到缝隙内夹到。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折叠看台椅,设置前后折叠的坐垫,即使用户使用感舒适,又让收纳后的所占空间小。
7.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折叠看台椅,包括椅背与坐垫组件,所述的坐垫组件包括靠近椅背设置的第一坐垫与远离椅背设置的第二坐垫,所述的第一坐垫与第二坐垫铰接,铰接点位于坐垫组件的底部,第二坐垫相对于第一坐垫可向下翻转至与第一坐垫重
叠。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首先设置第一坐垫与第二坐垫,且第一坐垫与第二坐垫铰接。使得第一坐垫与第二坐垫可折叠收纳,减小收纳后所占用的空间,方便用户携带。其次,本技术设置第一坐垫是靠近椅背设置的,第二坐垫是远离椅背设置的。也就是说,以用户面对看台椅,靠近用户一侧为看台椅的前侧,远离用户一侧为看台椅的后侧,第一坐垫与第二坐垫是前后设置的。也因此,用户在使用本技术时,臀部的重心会集中在第一坐垫与第二坐垫的接触处,第一坐垫与第二坐垫即使受到大力下压,只会使得第一坐垫、第二坐垫相互远离的一端向上起翘,而相互靠近的一端更加靠近,不会出现较大缝隙,也因此避免了用户臀部部分嵌入缝隙被夹到的问题。
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坐垫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管,第二坐垫上设置有第二限位管;看台椅使用状态下,第一限位管与第二限位管相对设置。
10.进一步的,第一限位管与第二限位管中的其中一个活动安装有插销,插销移动可连接第一限位管与第二限位管。
11.具体的,所述的第一限位管内安装有插销,第一限位管表面开设有槽口,槽口沿着第一限位管的轴向设置,所述的插销连接推块,推块部分伸出槽口,推块可沿槽口的长度方向移动。用户操作推块,通过推块带动插销沿着轴向移动。插销部分插入第二限位管,则第一限位管与第二限位管在径向上被锁定,也就实现了第一坐垫与第二坐垫被锁定,第二坐垫无法现对于第一坐垫翻转。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坐垫与第二坐垫通过合页连接,所述的合页安装在第一坐垫、第二坐垫的下方。在本技术中,第一坐垫与第二坐垫均是有一定厚度的块状结构件。受到第一坐垫、第二坐垫本身厚度的影响,在坐垫组件平摊(使用)状态下,第二坐垫相对于第一坐垫是无法向上翻转的。因此可以不额外去做限位。当然出于产品优化考虑,也可以进一步去做合页的翻转的限位,使得合页在平摊180度状态为其运动状态的一个极限位置。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坐垫下方设置有至少一个挂扣件,所述的挂扣件为横置的u形结构,挂扣件与看台座匹配,挂扣件一端与第二坐垫连接,挂扣件相对于第二坐垫可旋转。也就是说,在使用状态下,挂扣件可旋转到垂直于第二坐垫,此时挂扣件可以卡在看台座上。而在非使用状态下,挂扣件又可以旋转到平行于第二坐垫,也就是贴合在第二坐垫的底面。便于收纳,减小收纳空间。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坐垫包括设置在其底部的矩形框架,第一坐垫的框架下方规则排列有若干个第一支撑垫,第一支撑垫或沿着矩形框架的长边设置、或沿着矩形框架的短边设置。
15.所述的第二坐垫包括设置在其底部的矩形框架,第二坐垫的框架下方规则排列有若干个第二支撑垫,第二支撑垫或沿着矩形框架的长边设置、或沿着矩形框架的短边设置。在第一坐垫与第二坐垫叠合状态下,第一支撑垫、第二支撑垫相互错开。
16.至此,本技术的坐垫组件即满足了支撑需求,又不会大幅增大本技术收纳后的体积。
17.因考虑到部分看台座的顶面并不是完全的平面结构,若采用矩形框架直接与看台座顶面接触,有可能出现安装不平稳的情况。而第一支撑垫、第二支撑垫相当于若干个支撑
点,通过若干个支撑点去安装坐垫组件,平稳性更好。
18.在本技术中,矩形框架的长边与短边是相对的,即长边只是相对于短边而言较长,短边也只是相对于长边而言较短。
1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坐垫上设置有支座,第一坐垫通过支座与椅背连接。
20.所述的椅背包括背布、u形结构的下支架、以及铰接在下支架上的两根上支杆。
21.所述的下支架包括两根下支杆、以及连接两根下支杆的连接支杆。所述的下支架一体成型。所述的连接支杆与支座连接,连接支杆相对于支座可旋转。
22.进一步的,所述的支座上设置有阻尼件,所述的阻尼件开设有供连接支杆穿过的安装通道。
23.阻尼件表面设置有与安装通道连通的开口,所述的开口沿安装通道的轴向设置,且开口贯穿了阻尼件的两端,所述的阻尼件上套设有套件,套件将连接支杆限制在安装通道内;所述的阻尼件采用尼龙材质制成,所述的套件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24.通过开口的设置,使得安装通道为非闭合的通道,在装配过程中可以简单的将连接支杆从开口处插入到安装通道内进行安装。而后再将套件装配在阻尼件上,完成装配。采用尼龙材料制作阻尼件,在连接支杆在安装通道内转动时,阻尼件能够提供给连接支杆一些摩擦力,使得下支架在不受外力作用下,能够保持与第一坐垫成角度设置的状态。而金属材料的套件,则有效提高了连接结构的强度。
25.所述的阻尼件与套件构成了连接座,所述的连接座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的连接支杆上设置有限位件,所述的限位件位于限位槽内,限位件在限位槽内可移动。所述的限位件与限位槽配合限制椅背与第一坐垫之间的夹角为0
°
~120
°
。优选的,椅背与第一坐垫之间的夹角为0
°
~90
°
。即收纳状态下,椅背向下翻转至与第一坐垫叠合,此时椅背与第一坐垫支架的夹角为0
°
。使用状态下,椅背向上翻转至与第一坐垫垂直,此时椅背与第一坐垫支架的夹角为90
°

2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支杆与下支杆一一对应,上支杆与下支杆铰接,上支杆相对于下支杆可向下翻转。所述的背布套设在上支杆、下支杆上,所述的上支杆、下支杆将背布撑开。
27.具体的,所述的下支杆上设置有连接件,所述的连接件为外周面开口的管套结构,连接件的横截面为u形结构,所述的上支杆的下端伸入到连接件内,上支杆与连接件壁面铰接。所述的连接件的内壁面设置有卡凸;当上支杆与下支杆同轴状态下,上支杆的下端位于卡凸与连接件内壁之间。本技术设置卡凸使得椅背在展开状态下,上支杆、下支杆之间有一个限位,在不受外力作用下,上支杆与下支杆能够保持同轴的状态,将背布撑开。
28.优选的,所述的上支杆翻转后与下支杆成l形。此时,下支架再向下翻转至与第一坐垫平行,则上支杆位于第一坐垫的一侧。
2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还会配设弹力绳,通过弹力绳将折叠后的本技术捆扎起来,方便收纳或携带。
附图说明
30.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
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31.图1为本技术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一;
32.图2为本技术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二;
33.图3为本技术插销处的剖视图;
34.图4为本技术的收纳状态一;
35.图5为本技术的收纳状态二;
36.图6为本技术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37.其中,附图标记具体说明如下:1、椅背;2、坐垫组件;21、第一坐垫;22、第二坐垫;23、矩形框架;24、第一支撑垫;25、第二支撑垫;
38.3、第一限位管;4、第二限位管;5、插销;6、推块;7、合页;8、挂扣件;9、槽口;10、背布;11、下支架;111、连接支杆;112、下支杆;113、连接件;12、上支杆;13、安装通道;14、阻尼件;15、限位槽;16、限位件;17、卡凸;18、支座; 19、套件;20、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
40.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1.一种折叠看台椅,实施例一如图1、图2所示:包括椅背1与坐垫组件2,所述的坐垫组件2包括靠近椅背1设置的第一坐垫21与远离椅背1设置的第二坐垫22,所述的第一坐垫21与第二坐垫22铰接,铰接点位于坐垫组件2的底部,第二坐垫22相对于第一坐垫21 可向下翻转至与第一坐垫21重叠。设置第一坐垫21与第二坐垫22,且第一坐垫21与第二坐垫22铰接。使得第一坐垫21与第二坐垫22可折叠收纳,减小收纳后所占用的空间,方便用户携带。本技术设置第一坐垫21是靠近椅背1设置的,第二坐垫22是远离椅背1设置的。也就是说,以用户面对看台椅,靠近用户一侧为看台椅的前侧,远离用户一侧为看台椅的后侧,第一坐垫21与第二坐垫22是前后设置的。也因此,用户在使用本技术时,臀部的重心会集中在第一坐垫21与第二坐垫22的接触处,第一坐垫21与第二坐垫22即使受到大力下压,只会使得第一坐垫21、第二坐垫22相互远离的一端向上起翘,而相互靠近的一端更加靠近,不会出现较大缝隙,也因此避免了用户臀部部分嵌入缝隙被夹到的问题。
42.实施例二,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的第一坐垫21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管3,第二坐垫 22上设置有第二限位管4;看台椅使用状态下,第一限位管3与第二限位管4相对设置。进一步的,第一限位管3与第二限位管4中的其中一个活动安装有插销5,插销5移动可连接第一限位管3与第二限位管4。
43.具体的,所述的第一限位管3内安装有插销5,第一限位管3表面开设有槽口9,槽口 9沿着第一限位管3的轴向设置,所述的插销5连接推块6,推块6部分伸出槽口9,推块6 可沿槽口9的长度方向移动。用户操作推块6,通过推块6带动插销5沿着轴向移动。插销 5部分插入第二限位管4,则第一限位管3与第二限位管4在径向上被锁定,也就实现了第一坐垫21与
第二坐垫22被锁定,第二坐垫22无法现对于第一坐垫21翻转。
44.所述的第一坐垫21与第二坐垫22通过合页7连接,所述的合页7安装在第一坐垫21、第二坐垫22的下方。在本技术中,第一坐垫21与第二坐垫22均是有一定厚度的块状结构件。受到第一坐垫21、第二坐垫22本身厚度的影响,在坐垫组件2平摊(使用)状态下,第二坐垫22相对于第一坐垫21是无法向上翻转的。因此可以不额外去做限位。当然出于产品优化考虑,也可以进一步去做合页7的翻转的限位,使得合页7在平摊180度状态为其运动状态的一个极限位置。
45.所述的第二坐垫22下方设置有至少一个挂扣件8,所述的挂扣件8为横置的u形结构,挂扣件8与看台座匹配,挂扣件8一端与第二坐垫22连接,挂扣件8相对于第二坐垫22可旋转。也就是说,在使用状态下,挂扣件8可旋转到垂直于第二坐垫22,此时挂扣件8可以卡在看台座上。而在非使用状态下,挂扣件8又可以旋转到平行于第二坐垫22,也就是贴合在第二坐垫22的底面。便于收纳,减小收纳空间。
46.实施例二的其它内容与实施例一相同。
47.实施例三,如图2所示,所述的第一坐垫21包括设置在其底部的矩形框架23,第一坐垫21的框架下方规则排列有若干个第一支撑垫24,第一支撑垫24或沿着矩形框架23的长边设置、或沿着矩形框架23的短边设置。
48.所述的第二坐垫22包括设置在其底部的矩形框架23,第二坐垫22的框架下方规则排列有若干个第二支撑垫25,第二支撑垫25或沿着矩形框架23的长边设置、或沿着矩形框架23的短边设置。在第一坐垫21与第二坐垫22叠合状态下,第一支撑垫24、第二支撑垫25相互错开。
49.至此,本技术的坐垫组件2即满足了支撑需求,又不会大幅增大本技术收纳后的体积。
50.因考虑到部分看台座的顶面并不是完全的平面结构,若采用矩形框架23直接与看台座顶面接触,有可能出现安装不平稳的情况。而第一支撑垫24、第二支撑垫25相当于若干个支撑点,通过若干个支撑点去安装坐垫组件2,平稳性更好。
51.在本技术中,矩形框架23的长边与短边是相对的,即长边只是相对于短边而言较长,短边也只是相对于长边而言较短。
52.实施例三的其它内容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相同。
53.实施例四,如图1、图2、图5所示,所述的第一坐垫21上设置有支座18,第一坐垫 21通过支座18与椅背1连接。
54.所述的椅背1包括背布10、u形结构的下支架11、以及铰接在下支架11上的两根上支杆12。所述的下支架11包括两根下支杆112、以及连接两根下支杆112的连接支杆111。所述的下支架11一体成型。所述的连接支杆111与支座18连接,连接支杆111相对于支座 18可旋转。
55.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的支座18上设置有阻尼件14,所述的阻尼件14开设有供连接支杆111穿过的安装通道13。
56.阻尼件14表面设置有与安装通道13连通的开口,所述的开口20沿安装通道13的轴向设置,且开口20贯穿了阻尼件14的两端,所述的阻尼件14上套设有套件19,套件19将连接支杆111限制在安装通道13内;所述的阻尼件14采用尼龙材质制成,所述的套件19采用金属
材料制成。
57.通过开口20的设置,使得安装通道13为非闭合的通道,在装配过程中可以简单的将连接支杆111从开口20处插入到安装通道13内进行安装。而后再将套件19装配在阻尼件 14上,完成装配。采用尼龙材料制作阻尼件14,在连接支杆111在安装通道13内转动时,阻尼件14能够提供给连接支杆111一些摩擦力,使得下支架11在不受外力作用下,能够保持与第一坐垫21成角度设置的状态。而金属材料的套件19,则有效提高了连接结构的强度。
58.所述的阻尼件14与套件19构成了连接座,所述的连接座上开设有限位槽15,所述的连接支杆111上设置有限位件16,所述的限位件16位于限位槽15内,限位件16在限位槽15内可移动。所述的限位件16与限位槽15配合限制椅背1与第一坐垫21之间的夹角为0
°
~120
°
。优选的,椅背1与第一坐垫21之间的夹角为0
°
~90
°
。即收纳状态下,椅背1 向下翻转至与第一坐垫21叠合,此时椅背1与第一坐垫21支架的夹角为0
°
。使用状态下,椅背1向上翻转至与第一坐垫21垂直,此时椅背1与第一坐垫21支架的夹角为90
°

59.上支杆12与下支杆112一一对应,上支杆12与下支杆112铰接,上支杆12相对于下支杆112可向下翻转。所述的背布10套设在上支杆12、下支杆112上,所述的上支杆12、下支杆112将背布10撑开。
60.具体的,所述的下支杆112上设置有连接件113,所述的连接件113为外周面开口的管套结构,连接件113的横截面为u形结构,所述的上支杆12的下端伸入到连接件113内,上支杆12与连接件113壁面铰接。所述的连接件113的内壁面设置有卡凸17;当上支杆12 与下支杆112同轴状态下,上支杆12的下端位于卡凸17与连接件113内壁之间。本技术设置卡凸17使得椅背1在展开状态下,上支杆12、下支杆112之间有一个限位,在不受外力作用下,上支杆12与下支杆112能够保持同轴的状态,将背布10撑开。
61.优选的,所述的上支杆12翻转后与下支杆112成l形。此时,下支架11再向下翻转至与第一坐垫21平行,则上支杆12位于第一坐垫21的一侧。
62.本技术还会配设弹力绳,通过弹力绳将折叠后的本技术捆扎起来,方便收纳或携带。
63.实施例四的其它内容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相同。
64.以上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