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房屋建筑施工用爬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08473发布日期:2023-01-13 03:28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房屋建筑施工用爬梯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房屋建筑施工用爬梯结构。


背景技术:

2.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在建筑工地中,爬梯是常备的辅助工具,爬梯便于施工人员到达较高点位置进行多项工作。
3.如公开号为cn216553727u的专利一种房屋建筑施工用爬梯结构,包括左爬梯和右爬梯,所述左滑梯的顶端右侧设有铰链,所述铰链的另一端设有右爬梯,所述左爬梯的两侧设有左侧护板,所述右爬梯的两侧设有右侧护板,所述左爬梯和右爬梯上均等距设置有若干阶梯,所述左爬梯和右爬梯的底部均设有耐磨垫。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左爬梯和右爬梯的底部均设有耐磨垫,耐磨垫的材质为橡胶,使用时将耐磨垫与地面贴合,增大摩擦起到防滑作用。
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存在,左右爬梯的前后两侧之间的宽度较小,且没有较好的支撑作用,进而在使用本爬梯时易发生前后两侧的倾倒,进而造成施工人员受伤,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房屋建筑施工用爬梯结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房屋建筑施工用爬梯结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7.一种房屋建筑施工用爬梯结构,包括爬梯本体、支撑组件和角度调节机构,所述爬梯本体左右对称设置,所述爬梯本体包括连接板、竖杆和阶梯,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各所述连接板的底部均前后两侧对称固接有竖杆,所述阶梯固接在对应的竖杆之间并沿竖杆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复数个,左侧两个所述竖杆与右侧两个所述竖杆的相对一侧之间均固接有套管,且套管位于竖杆的底部一侧,所述支撑组件设置在套管上,所述角度调节机构设置在两个爬梯本体之间。
8.优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方型滑杆和支撑柱,所述方型滑杆滑动连接在对应的套管内,并前后对称设置,且方型滑杆的上下两侧对称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套管内固接有与对应限位槽滑动连接的限位块,所述支撑柱固接在方型滑杆的外侧壁上。
9.优选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固定板、活动板、u型卡板和连接组件,左侧两个所述竖杆与右侧两个所述竖杆的相对一侧之间均固接有u型杆,所述固定板的左端转动连接在左侧u型杆上,且固定板的右侧壁上开设有滑槽,所述活动板滑动连接在对应的滑槽内,所述u型卡板固接在滑动板的右侧端,右侧所述u型杆卡接在对应的u型卡板内,所述连接组件设置在固定板与活动板的顶部之间。
10.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螺杆和螺旋套杆,所述固定板的顶部固接有第一耳板,
所述螺杆固接在第一耳板的右侧壁上,所述活动板的顶部位于第一耳板的右侧固接有第二耳板,所述螺旋套杆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在第二耳板的左侧壁上,所述螺杆与螺旋套杆螺纹连接,所述螺旋套杆上固定套设有防滑套。
11.优选的,所述u型卡板的内部左右两侧对称固接有限位凸块,各所述限位凸块的头部与右侧u型杆的外壁底部抵接。
12.优选的,各所述阶梯的棱角处均设置有弧形面。
13.优选的,所述竖杆的底部与支撑柱的底部均固接有防滑垫。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1)本实用新型设置的两个爬梯本体通过铰链连接,便于本爬梯结构使用的同时也便于进行收纳,减小占用的空间,设置的防滑垫便于增加本爬梯结构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进而防止在使用本爬梯结构时的移动,从而增加了使用者的安全问题。
16.(2)通过设置的支撑组件可以增大本爬梯结构与地面的接触面积,防止本爬梯结构从前后两侧发生倾倒的事故,进一步的增加了使用上的安全性,同时支撑组件中的方型滑杆的滑动设置,便于减小收纳后的体积大小,使其运输起来更为方便。
17.(3)通过设置的角度调节机构与连接组件便于调节两个爬梯本体之间的角度,进而可以进行调整施工人员所上升的高度问题,同时可以对调节后的角度进行固定,防止两个爬梯本体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前视图;
21.图3: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22.图4:本实用新型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和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本实用新型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和连接组件的剖视图;
24.图6: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本实用新型所述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6.附图标记如下:
27.1、爬梯本体;11、连接板;12、竖杆;13、阶梯;14、铰链;15、套管;16、限位块;17、u型杆;
28.2、支撑组件;21、方型滑杆;22、支撑柱;23、限位槽;
29.3、角度调节机构;31、固定板;32、活动板;33、u型卡板;34、滑槽;35、限位凸块;
30.4、连接组件;41、螺杆;42、螺旋套杆;43、第一耳板;44、第二耳板;45、防滑套;
31.5、防滑垫。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实施例:
34.实施例一
35.一种房屋建筑施工用爬梯结构,包括爬梯本体1、支撑组件2和角度调节机构3,爬梯本体1左右对称设置,爬梯本体1包括连接板11、竖杆12和阶梯13,两个连接板11之间通过铰链14活动连接,各连接板11的底部均前后两侧对称固接有竖杆12,阶梯13固接在对应的竖杆12之间并沿竖杆12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复数个,左侧两个竖杆12与右侧两个竖杆12的相对一侧之间均固接有套管15,且套管15位于竖杆12的底部一侧,支撑组件2设置在套管15上,角度调节机构3设置在两个爬梯本体1之间。
36.进一步的,角度调节机构3包括固定板31、活动板32、u型卡板33和连接组件4,左侧两个竖杆12与右侧两个竖杆12的相对一侧之间均固接有u型杆17,固定板31的左端转动连接在左侧u型杆17上,且固定板31的右侧壁上开设有滑槽34,活动板32滑动连接在对应的滑槽34内,u型卡板33固接在滑动板的右侧端,右侧u型杆17卡接在对应的u型卡板33内,连接组件4设置在固定板31与活动板32的顶部之间。
37.进一步的,连接组件4包括螺杆41和螺旋套杆42,固定板31的顶部固接有第一耳板43,螺杆41固接在第一耳板43的右侧壁上,活动板32的顶部位于第一耳板43的右侧固接有第二耳板44,螺旋套杆42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在第二耳板44的左侧壁上,螺杆41与螺旋套杆42螺纹连接,螺旋套杆42上固定套设有防滑套45,设置的角度调节机构3与连接组件4便于调节两个爬梯本体1之间的角度,进而可以进行调整施工人员所上升的高度问题,同时可以对调节后的角度进行固定,防止两个爬梯本体1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防滑套45的设置便于施工人员更加容易的转动螺旋套杆42,进而调整角度的大小。
38.进一步的,u型卡板33的内部左右两侧对称固接有限位凸块35,各限位凸块35的头部与右侧u型杆17的外壁底部抵接,通过两个限位凸块35可以防止u型卡板33与右侧u型杆17的分离,从而增加本爬梯结构的使用安全性。
39.进一步的,各阶梯13的棱角处均设置有弧形面,可以使施工人员在爬梯结构上上下时,更加的舒适。
40.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为:
41.如图1、图2、图4、图5和图7所述,使用本爬梯结构前,可直接将两个爬梯本体1向外侧支撑开,之后转动角度调节机构3位于u型卡板33的一端,使u型卡板33卡接在右侧u型杆17上,之后通过转动螺旋套杆42旋转,旋转的螺旋套杆42可以带动螺纹连接的螺杆41在其内部左右移动,进而带动活动板32在固定板31内的滑槽34中左右滑动,进一步的可以调节两个爬梯本体1之间的角度大小,从而完成角度的调节,同时也可以固定住调节后的角度,当进行爬梯结构的收纳时,可直接将u型卡板33与右侧的u型杆17分离,从而使两个爬梯本体1向中间折叠即可,从而减小了空间的占用问题。
42.实施例二
43.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以下内容:
44.支撑组件2包括方型滑杆21和支撑柱22,方型滑杆21滑动连接在对应的套管15内,并前后对称设置,且方型滑杆21的上下两侧对称开设有限位槽23,套管15内固接有与对应限位槽23滑动连接的限位块16,支撑柱22固接在方型滑杆21的外侧壁上。
45.进一步的,竖杆12的底部与支撑柱22的底部均固接有防滑垫5,设置的防滑垫5便于增加本爬梯结构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进而防止在使用本爬梯结构时的移动,从而增加了使用者的安全问题。
46.本实施例中:
47.如图3和图6所示,使用本爬梯结构时,可拉动各个支撑柱22向外侧移动,支撑柱22在移动时带动方型滑杆21在套管15内滑动,从而增加了本爬梯结构的前后两侧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积,防止本爬梯结构从前后两侧发生倾倒的事故,进一步的增加了使用上的安全性,同时支撑组件2中的方型滑杆21的滑动设置,便于减小收纳后的体积大小,使其运输起来更为方便,通过限位槽23与限位块16的配合可以防止方型滑杆21与套管15的分离,进而保证了支撑组件2的使用性。
48.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