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转动折叠式脚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40647发布日期:2022-12-28 13:15阅读:49来源:国知局
座椅转动折叠式脚踏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座椅转动折叠式脚踏。


背景技术:

2.汽车座椅的舒适度关系到乘员乘坐的舒适性。为提高座椅舒适度,一些汽车座椅通过设置丰富的支撑和调节结构来满足不同乘员多样化的乘坐需求。例如,常见的座椅一般仅设置有靠背角度调节和座椅位置前后调节等功能,而在一些高端座椅上,设置可调节的座椅腿托、脚踏成为改善乘员乘坐舒适性的重要手段。对于舒适度指标要求高的座椅,一方面脚踏结构必须适应不同身高、体型的乘员适用要求,另一方面由于脚踏的大角度调节,其支架、驱动机构等也与座椅其他部分存在相互影响的可能。因此,在受限的空间内,必须兼顾脚踏结构的可调节性以及对车内空间的占用。
3.公开号为201501321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座椅,其座盘与靠背之间通过仰角器连接,座盘还连接有腿托和脚踏板,腿托分为两节,依次为第一节腿托和第二节腿托,第一节腿托与底座可转动地连接,第二节腿托滑动设置在第一节腿托上,脚踏板与所述第二节腿托可转动地连接,脚踏板的转动轴安装到第二节腿托的端部。这种座椅通过腿托的伸缩来适应不同身形乘员的乘坐状态,同时脚踏板以转动方式展开和收纳,能够随第二腿托收拢靠近第一节腿托。但是脚踏板与腿托之间的角度无法调节,并且乘员必须以足跟部分蹬在脚踏板上,不能适应人体小腿后侧的弧度变化。另一方面,第二节腿托收纳进入第一节腿托内,第一节腿托的体积也会较大。从舒适性和结构紧凑性来说,现有的汽车座椅脚踏结构仍然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座椅转动折叠式脚踏。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座椅转动折叠式脚踏,包括座椅骨架,其关键在于,该座椅骨架的前部连接有转动机构,该转动机构包括转动支撑件,该转动支撑件一端与所述座椅骨架转动连接,另一端铰接有脚踏支架,该脚踏支架与所述座椅骨架之间还连接有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用于在所述转动支撑件向前转动时带动所述脚踏支架向前展出,在所述转动支撑件向后转动时带动所述脚踏支架向后缩回并从下方向所述转动支撑件折叠靠拢;
7.所述脚踏支架前部设有滑动伸长机构。
8.采用以上设计,调节结构更为灵活,同时减少了收纳时的空间占位,此外,控制转动角度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调节脚踏支架相对于座椅骨架的角度,通过设置滑动伸长机构又能适应不同身形的乘员需要,这些都提高了座椅的可调节性和舒适性。
9.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转动支撑件为第一连杆,该第一连杆的后端与所述座椅骨架转动连接,该第一连杆的前端与所述脚踏支架铰接;
10.所述连杆机构的后端与所述座椅骨架铰接,前端与所述脚踏支架固定连接;
11.所述连杆机构与所述第一连杆以及座椅骨架组成四连杆机构。
12.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四连杆机构为平行四边形机构。
13.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连杆机构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后端与所述座椅骨架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前端与所述脚踏支架固定连接。
14.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转动支撑件通过脚踏调角器与所述座椅骨架连接,所述脚踏调角器包括第一联板、第二联板和连接二者的核心件,所述第一联板与所述座椅骨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联板由所述转动支撑件形成。
15.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连杆机构与所述第二联板位于所述第一联板同侧;
16.所述第二连杆呈弧形,所述第二连杆具有与所述第二联板对应所述核心件的部分相适应的弧形内凹面,该弧形内凹面与所述第二联板组成前伸限位结构。
17.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第二联板朝向所述第二连杆的一侧设有限位缺口,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座椅骨架的铰接轴与所述限位缺口相适配,以组成回缩限位结构。
18.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脚踏支架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支杆,两根所述支杆之间横向连接有脚踏板;
19.所述座椅骨架包括座框,该座框前部可转动地连接有腿托骨架,该腿托骨架前端两侧分别通过一个转动支撑件和连杆机构与同侧的所述支杆连接。
20.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支杆包括支杆本体,该支杆本体沿着所述第三连杆的延伸方向设置,该支杆本体的后端与所述第三连杆固定连接,该支杆本体的前端向前延伸;
21.所述支杆本体的前部设置有所述滑动伸长机构,两个所述滑动伸长机构的前端之间连接有所述脚踏板。
22.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滑动伸长机构包括滑动套设在所述支杆本体上的支杆套管,该支杆套管与所述支杆本体之间设置有滑动限位结构和弹性复位机构,两根所述支杆套管之间连接有所述脚踏板;
23.所述弹性复位机构在所述支杆套管受推力向前滑动时储存弹性势能,并在推力解除后释放所述弹性势能以使所述支杆套管向后复位。
2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调节结构更为灵活,同时减少了收纳时的空间占位,此外,控制转动角度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调节脚踏支架相对于座椅骨架的角度,通过设置滑动伸长机构又能适应不同身形的乘员需要,这些都提高了座椅的可调节性和舒适性。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脚踏支架处于展开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图2中m部放大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脚踏支架处于收纳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图4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31.如图1和2所示,一种座椅转动折叠式脚踏,包括座椅骨架,该座椅骨架的前部连接有转动机构100,该转动机构100包括转动支撑件110,该转动支撑件110一端与所述座椅骨架转动连接,另一端铰接有脚踏支架200,该脚踏支架200与所述座椅骨架之间还连接有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用于在所述转动支撑件110向前转动时带动所述脚踏支架200向前展出,在所述转动支撑件110向后转动时带动所述脚踏支架200向后缩回并从下方向所述转动支撑件110折叠靠拢。所述脚踏支架200前部设有滑动伸长机构。
32.由于采用转动式的支撑结构来支撑脚踏支架200,并且脚踏支架200又能够相对转动支撑件110转动,从而实现脚踏结构的转动与折叠,既使调节结构更为灵活,又减少了收纳时的空间占位。此外,控制转动角度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调节脚踏支架200相对于座椅骨架的角度,通过设置滑动伸长机构又能适应不同身形的乘员需要,这些都提高了座椅的可调节性和舒适性。
33.所述转动支撑件110为第一连杆,该第一连杆的后端与所述座椅骨架转动连接,该第一连杆的前端与所述脚踏支架200铰接。所述连杆机构的后端与所述座椅骨架铰接,前端与所述脚踏支架200固定连接。所述连杆机构与所述第一连杆以及座椅骨架组成四连杆机构。优选地,所述四连杆机构为平行四边形机构。
34.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二连杆120和第三连杆130,所述第二连杆120的后端与所述座椅骨架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130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连杆130的前端与所述脚踏支架200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
35.在一种简易可控的结构中,所述转动支撑件110通过脚踏调角器140与所述座椅骨架连接,所述脚踏调角器140包括第一联板141、第二联板142和连接二者的核心件143,所述第一联板141与所述座椅骨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联板142由所述转动支撑件110形成。脚踏调角器140为同心调角器。
36.为方便安装,所述连杆机构与所述第二联板142位于所述第一联板141同侧。所述第二连杆120呈弧形,所述第二连杆120具有与所述第二联板142对应所述核心件143的部分相适应的弧形内凹面121,该弧形内凹面121与所述第二联板142组成前伸限位结构。如图1和2所示,当脚踏支架200前伸展开时,弧形内凹面121抵靠第二联板142从而限位。
37.所述第二联板142朝向所述第二连杆120的一侧设有限位缺口144,所述第二连杆120和所述第一联板141的铰接轴与所述限位缺口144相适配,以组成回缩限位结构。如图4和5所示,当脚踏支架200向后收回时,限位缺口144抵靠相应的铰接轴从而限位。
38.所述转动支撑件110包括第二联板142和连接杆,第二联板142远离核心件143的一端与连接杆的一端通过螺栓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130的前端铰接。
39.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脚踏支架200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支杆210,两根所述支杆210之间横向连接有脚踏板220。所述座椅骨架包括座框400,脚踏支架200可以直接连接在座框400前部。
40.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2所示,座框400前部可转动地连接有腿托骨架300,该腿托骨架300前端两侧分别通过一个转动支撑件110和连杆机构与同侧的所述支杆210连接。
41.两侧的脚踏调角器140的核心件143之间连接有同步杆。
42.所述支杆210包括支杆本体211,该支杆本体211沿着所述第三连杆130的延伸方向
设置,该支杆本体211的后端与所述第三连杆130固定连接,该支杆本体211的前端向前延伸。所述支杆本体211的前部设置有所述滑动伸长机构,两个所述滑动伸长机构的前端之间连接有所述脚踏板220。
43.如图2和3所示,所述滑动伸长机构包括滑动套设在所述支杆本体211上的支杆套管212,该支杆套管212与所述支杆本体211之间设置有滑动限位结构和弹性复位机构,两根所述支杆套管212之间连接有所述脚踏板220。所述弹性复位机构在所述支杆套管212受推力向前滑动时储存弹性势能,并在推力解除后释放所述弹性势能以使所述支杆套管212向后复位。
44.具体地,所述滑动限位结构包括贯穿于所述支杆本体211上的长条孔213,以及活动穿设在该长条孔213内的限位螺栓214,该限位螺栓214与所述支杆套管212固定连接。限位螺栓214在长条孔213内滑动,从而长条孔213的前后端即形成限位螺栓214的极限位置。
45.所述支杆本体211呈扁平状,所述支杆本体211的两侧面分别朝向座椅骨架的左右两侧,所述支杆本体211前部朝上的一边开设有滑动缺口,该滑动缺口延伸至所述支杆本体211前端,所述支杆套管212套在所述滑动缺口对应的支杆本体211上,所述支杆套管212上表面不超过支杆本体211上边缘。采用这种设计,当支杆套管212复位时,支杆210上表面为平齐状态,在脚踏收回时更容易靠近转动支撑件110,结构更为紧凑。
46.所述弹性复位机构包括复位拉簧230,该复位拉簧230的一端连接所述支杆本体211,另一端连接所述支杆套管212或所述脚踏板220。
47.这种座椅脚踏在收纳位置时,脚踏调角器140带动转动支撑件110向后转动,此时第三连杆130与脚踏支架200向后转动并向第一联板141靠近,使得脚踏支架200收纳于转动支撑件110下方。乘员使用时,脚踏调角器140带动转动支撑件110向前转动,通过四连杆机构使脚踏支架200向前转动并伸出。由于调角器可以在任一角度定位,因此可以灵活调节脚踏支架200的伸出角度和位置。当脚踏支架200向前完全展开时,脚踏支架200的脚踏板220高于腿托上表面的延伸线,从而便于乘员脚蹬在脚踏板220上。对于不同身形的乘员,脚蹬在脚踏板220上,滑动伸长机构能够适应性地滑动至适当位置,从而适应乘员脚的位置。乘员离开后,复位拉簧230带动支杆套管212和脚踏板220复位。
48.为使乘员小腿更稳定地支撑在腿托上,所述腿托骨架300前端上表面开设有两个凹槽310,两个所述凹槽310分别靠近所述腿托骨架300前端左右两侧。
49.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