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式平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93477发布日期:2022-10-29 08:10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悬浮式平台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展示平台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悬浮式平台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现有的无接触式展示平台装置中,通常采用线圈和磁场组合的结构,此种结构是利用电磁铁产生的磁力与悬浮平台上的永磁体或线圈磁场相互作用,以实现悬浮。但由于在常导磁浮线圈技术中材料和技术本身的限制,常存在线圈发热与线圈磁场偏小的问题,故无法承担大体积的载重展示物。此外,此种结构均需要主动控制系统,其设计相对复杂且需要专门的电力供应,导致展示平台适用范围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悬浮式平台装置,本装置载重范围广,且承载平台的旋转速度和旋转方向可进行无机械接触式调节。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悬浮式平台装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顶部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有永磁轨道阵列
5.承载平台,所述承载平台悬浮设置于基座的上部,承载平台的顶部设置有展示物固定部,承载平台的底部设置有超导体容置装置,所述超导体容置装置内设置有液氮填充腔,所述液氮填充腔内设置有超导体阵列,所述超导体阵列的位置与永磁轨道阵列的位置对应,承载平台的外周面设置有非导磁性金属感应板;以及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控制部和行波磁场发生部,所述控制部和行波磁场发生部电连接,非导磁性金属感应板与行波磁场发生部作用后能够产生感应磁场使承载平台旋转。
6.进一步地,所述超导体容置装置包括第一容置体和第二容置体,所述第二容置体的顶部固定连接在第一容置体的顶部,第一容置体和第二容置体之间设置有气体填充层,所述液氮填充腔设置在第二容置体内。
7.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填充层为真空层。
8.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为卡槽,所述永磁轨道阵列卡合固定在卡槽内。
9.进一步地,所述行波磁场发生部包括第一夹口、第二夹口和固定基座,所述第一夹口和第二夹口固定连接在固定基座的外壁上,第一夹口设置在第二夹口的上部,且第一夹口的底部与第二夹口的顶部位置对应,当第一夹口的底部和第二夹口的顶部均连接有驱动线圈后,所述第一夹口的底部和第二夹口的顶部形成有行波磁场工作腔。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口的底部与第二夹口的顶部平行设置。
11.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变压器,所述行波磁场发生部、变压器与控制部电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非导磁性金属感应板在承载平台的外周面呈圆环设置。
13.进一步地,所述永磁轨道阵列和超导体阵列均为环形。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5.本实用新型引入基座、承载平台和驱动装置,其中承载平台通过磁通钉扎效应悬浮设置在基座的上部,承载平台设置有超导体容置装置,所述超导体容置装置内设置有液氮填充腔,当液氮填充在液氮填充腔,其挥发缓慢,避免了引入专门的液氮供应系统。本实用新型引入超导体阵列,并将其浸泡在液氮环境中,此时本结构在液氮未完全损耗之前无需补充液氮,能够实现无供应的长时间悬浮。本实用新型在基座上对应超导体阵列的位置设置有永磁轨道阵列,永磁轨道阵列的引入能够使超导体阵列进入超导态,永磁轨道阵列设置在基座上,其远离展示物固定部,避免了磁场对展示物的影响,从而大大增加了载重范围。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装置包括控制部和行波磁场发生部,承载平台的外周面设置有非导磁性金属感应板,当非导磁性金属感应板与行波磁场发生部作用后能够产生感应磁场使承载平台旋转,控制部控制输入电流,从而使承载平台的旋转速度和旋转方向可进行无机械接触式调节。
16.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需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基于图2的中心面剖面示意图;
21.图4为行波磁场发生部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超导体容置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3.图中标记:
24.1、基座;11、永磁轨道阵列;2、承载平台;21、超导体容置装置;211、第一容置体;212、第二容置体;22、液氮填充腔;23、非导磁性金属感应板;3、超导体阵列;4、驱动装置;41、控制部;42、行波磁场发生部;421、第一夹口;422、第二夹口;423、固定基座;5、展示物;6、驱动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
围。
26.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7.如图1至图3所示,悬浮式平台装置,包括基座1,所述基座1的顶部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有永磁轨道阵列11;
28.承载平台2,所述承载平台2悬浮设置于基座1的上部,承载平台2的顶部设置有展示物固定部,承载平台2的底部设置有超导体容置装置21,所述超导体容置装置21内设置有液氮填充腔22,所述液氮填充腔22内设置有超导体阵列3,所述超导体阵列3的位置与永磁轨道阵列11的位置对应,承载平台2的外周面设置有非导磁性金属感应板23;
29.以及驱动装置4,所述驱动装置4包括控制部41和行波磁场发生部42,所述控制部41和行波磁场发生部42电连接,非导磁性金属感应板23与行波磁场发生部42作用后能够产生感应磁场使承载平台2旋转。
30.在本实用新型中,悬浮设计原理性思路为超导体阵列3设置在永磁轨道阵列11上方,其利用磁通钉扎效应进行悬浮,而超导体阵列3设置在超导体容置装置21的液氮填充腔22内。在此结构中,不限定于某一种类型或尺寸的永磁体阵列和超导体阵列,而是所有最终目的为实现该原理动作的永磁体阵列和超导体阵列方案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考虑范围之内。
31.在本实用新型中,驱动思路为驱动装置4与非导磁性金属感应板23作用,驱动装置4的控制部41可为单片机,使其控制电流变化以使得行波磁场发生部42产生变化,从而使承载平台2旋转,且旋转方向和旋转速度可通过控制部41调节。非导磁性金属感应板23可选用铝或铜。
32.为降低超导体容置装置21的磁场影响,所述超导体容置装置21可选用非导磁性材料制成,如不锈钢。
33.如图5所示,为明确超导体容置装置21的具体结构,所述超导体容置装置21包括第一容置体211和第二容置体212,所述第二容置体212的顶部固定连接在第一容置体211的顶部,第一容置体211和第二容置体212之间设置有气体填充层,所述液氮填充腔22设置在第二容置体212内。
34.进一步地,为延缓液氮的挥发时间,所述气体填充层为真空层。
35.如图3所示,为明确连接部的结构,所述连接部为卡槽,所述永磁轨道阵列11卡合固定在卡槽内。为加强连接稳定性,还可在连接部上增设卡扣式加固结构,以使永磁轨道阵列11稳定扣合在卡槽内。
36.如图4所示,为明确行波磁场发生部42的结构,所述行波磁场发生部42包括第一夹口421、第二夹口422和固定基座423,所述第一夹口421和第二夹口422固定连接在固定基座423的外壁上,第一夹口421设置在第二夹口422的上部,且第一夹口421的底部与第二夹口422的顶部位置对应,当第一夹口421的底部和第二夹口422的顶部均连接有驱动线圈6后,所述第一夹口421的底部和第二夹口422的顶部形成有行波磁场工作腔。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口421的底部与第二夹口422的顶部平行设置。
37.为方便对变化电流进行稳定控制,所述驱动装置4包括变压器,所述行波磁场发生
部42、变压器与控制部41电连接。
38.为明确非导磁性金属感应板23的一种具体结构,所述非导磁性金属感应板23在承载平台2的外周面呈圆环设置。
39.为明确永磁轨道阵列11和超导体阵列3的具体结构,所述永磁轨道阵列11和超导体阵列3均为环形。此时,环形永磁轨道阵列11在圆周方向保持磁场连续,以使得环形超导体阵列3设置在环形永磁轨道阵列11上方后,环形超导体阵列3在进入超导态时后沿圆周方向无阻力悬浮。环形永磁轨道阵列11和超导体阵列3可同心布置。
40.本实用新型采用高温超导磁悬浮,永磁轨道阵列11和超导体阵列3的特定布置及相关结构的引入,使本装置载重范围广,能够用于展示大体积展示物和小体积展示物。本实用新型在悬浮中无电磁辐射,使用者可上手体验旋转。此外,本实用新型在补充一次液氮后,可持续工作8小时以上。
4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