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卧护颈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14287发布日期:2022-12-28 02:01阅读:22来源:国知局
仰卧护颈枕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仰卧护颈枕。


背景技术:

2.随着手机和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低头的频率越来越多,导致颈椎病有利于普遍,然而,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证明,仰卧可以有利于治疗颈椎病,同时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为提高枕头与人体颈椎贴合度,市场上的枕头多设计为中间凹陷的结构,以使人们使用枕头时,人体头部放置于中间凹陷的部分,这样,人体的颈部与头部具有高度差,更符合人体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以提高使用舒适度。
3.例如,公开号为cn108903533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保健枕头组件,其主要是通过设置枕芯包括位于其中部的凹陷部和四周的凸起部,并在枕芯内放置药物,以使枕头组件在满足人体头颈部的生理曲度的同时,还能兼顾药理作用。然而,这种设计并不能适用于所有人群,无法达到通用的效果,且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短期或临时使用的人群使用体验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仰卧护颈枕,具有适用范围大、通用性强的特点,同时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保护人体颈椎的健康。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仰卧护颈枕,包括:
6.枕头本体,所述枕头本体的中心具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开口朝向所述枕头本体的靠近人体头部的一侧;以及
7.活动模块,所述活动模块与所述容置槽可活动连接,以使所述活动模块容置于所述容置槽或脱离所述容置槽,所述活动模块容置于所述容置槽时,所述活动模块用于承托人体头部,所述活动模块脱离所述容置槽时,所述容置槽用于容置人体头部。
8.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活动模块包括主体部和至少两个承托部,所述至少两个承托部间隔并凸设于所述主体部的端面,以使所述承托部与所述端面围合形成承托空间,所述承托空间用于承托人体头部。
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承托部分别为第一承托部和第二承托部,所述第一承托部与所述第二承托部间隔设置,沿所述容置槽的开口方向上,所述第一承托部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二承托部具有相对的第三端与第四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端面,所述第一承托部自所述第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二承托部的方向凹陷并连接于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二承托部自所述第三端向远离所述第一承托部的方向凹陷并连接于所述第四端,且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三端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端至所述第四端的距离。
1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承托部至所述第二承托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承托部朝向远离所述第二承托部的方向凸起形成弧形结
构,所述第二承托部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承托部的方向凸起形成弧形结构。
11.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活动模块容置于所述容置槽时,所述端面的边缘与所述枕头本体的靠近所述人体头部的一侧表面持平。
12.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端面凸设有多个按摩颗粒。
13.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活动模块的数量可为多个,所述容置槽用于与任一所述活动模块配合使用。
14.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沿所述容置槽的开口方向上,所述容置槽的底面至所述枕头本体的远离人体头部的一侧表面具有间距,所述活动模块脱离所述容置槽时,所述容置槽的底面用于支撑人体头部。
1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所述容置槽的开口方向上,所述枕头本体包括第一部分与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沿远离人体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一凹部,所述第二部分沿远离人体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连通并围合形成所述容置槽,且所述第一部分的远离所述第一凹部的一侧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远离所述第二凹部的一侧的厚度。
16.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自远离所述第一凹部的一侧向所述第一凹部的方向凹陷形成凹陷部,以使所述第一部分的远离所述第一凹部的一侧呈内凹曲线形,且所述凹陷部对应所述容置槽设置。
17.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沿所述容置槽的开口方向上,所述第二部分的远离所述第二凹部的一侧设有朝向人体颈部方向凸起的凸起部,且所述凸起部呈半月形。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仰卧护颈枕,包括枕头本体和活动模块,通过在枕头本体的中心设置容置槽,且容置槽的开口朝向人体头部的一侧,活动模块与容置槽可活动连接,以使活动模块容置于容置槽或脱离容置槽。这样,当活动模块容置于容置槽时,活动模块用于承托人体头部,当活动模块脱离容置槽时,容置槽用于容置人体头部。即,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或睡眠习惯,选择将活动模块放置于容置槽或脱离取出容置槽,以实现两种不同的使用方式,使得仰卧护颈枕具有适用范围大、通用性强的特点,同时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保护人体颈椎的健康。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技术的背景技术公开的保健枕头组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仰卧护颈枕的立体示意图;
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仰卧护颈枕的俯视图;
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仰卧护颈枕的右视图;
2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仰卧护颈枕的枕头本体的立体示意图;
2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仰卧护颈枕的枕头本体的俯视图;
2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仰卧护颈枕的活动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28.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仰卧护颈枕的活动模块的俯视图。
29.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30.1、仰卧护颈枕;10、枕头本体;100、容置槽;101、正面;102、背面;11、第一部分;111、第一凹部;112、凹陷部;12、第二部分;121、第二凹部;122、凸起部;20、活动模块;201、承托空间;21、主体部;210、端面;211、按摩颗粒;22、承托部;221、第一承托部;2211、第一端;2212、第二端;222、第二承托部;2221、第三端;2222、第四端;301、凹部;302、凸部。
具体实施方式
31.正如本技术的背景技术所述的,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为提高仰卧姿态下用户的颈椎生理曲度与枕头形状的贴合度,多通过在枕头中间设置凹陷结构以使人体的颈部与头部具有高度差,但存在适用范围小、通用性差的弊端。例如,如图1所示,图1是通过连接件使枕头的上底面与下底面连接形成位于枕头中部的凹部301,以使凹部301与其四周的凸部302具有高度差,当用户使用枕头睡眠时,凹部301用于放置用户的头部,凸部302用于贴合颈部,以使枕头的形状符合人体的生理弯曲。然而,由图1可知,枕头的凹部301与凸部302的高度差值固定,无法同时适用于颈椎曲度反弓较严重的人群、颈椎曲度反弓较轻的人群以及健康人群,适应范围较小,无法达到通用的效果,并且由于枕头的形状特殊,初次使用或使用次数不多的人群来说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否则使用体验感不佳,因此对于短期或临时使用该枕头的人群而言,使用体验感不佳。
32.为了解决本技术背景技术提及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仰卧护颈枕,具体是通过在枕头本体的中心设置容置槽,并使得活动模块可活动连接于容置槽,以使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需求或睡眠习惯,选择将活动模块放置于容置槽或脱离取出容置槽,从而使得枕头至少具有两种使用方式,例如,当活动模块放置于容置槽时可作为普通枕头使用,以供短期或临时使用的人群以及健康人群选用,当活动模块脱离容置槽时可作为具有颈椎曲度校正作用的枕头使用,以供具有颈椎曲度校正需求的人群或对健康睡眠有要求的人群选用。从而,解决具有颈椎曲度校正功能的枕头适用范围小、通用性差的问题。
33.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技术问题的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34.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仰卧护颈枕1,包括枕头本体10和活动模块20,枕头本体10的中心具有容置槽100,容置槽100的开口朝向枕头本体10的靠近人体头部的一侧,活动模块20与容置槽100可活动连接,以使活动模块20容置于容置槽100或脱离容置槽100,活动模块20容置于容置槽100时,活动模块20用于承托人体头部,活动模块20脱离取出容置槽100时,容置槽100用于容置人体头部。
35.本实用新型的仰卧护颈枕1,通过在枕头本体10的中心设置容置槽100,并使得活动模块20可活动连接于容置槽100,以使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需求或睡眠习惯,选择将活动模块20放置于容置槽100或脱离取出容置槽100,从而使得仰卧护颈枕1至少具有两种使用方式,例如,当活动模块20放置于容置槽100时可作为普通枕头使用,以供短期或临时使用的
人群以及健康人群选用,当活动模块20脱离容置槽100时可作为具有颈椎曲度校正作用的枕头使用,以供具有颈椎曲度校正需求的人群或对健康睡眠有要求的人群选用。可见,本实用新型的仰卧护颈枕1,不仅具有适用范围大、通用性强的特点,还能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保护人体颈椎的健康。
36.可选地,仰卧护颈枕1包括填充材料、衬套以及枕套,即活动模块20与枕头本体10的各部分均包括填充材料、衬套以及枕套。其中衬套包裹于填充材料的外周,以有利于填充材料的填充工艺,枕套位于衬套的外周,且枕套与衬套可拆卸连接,以有利于枕套的更换与清洁,从而能够提高仰卧护颈枕1的便利性和实用性。
37.优选地,填充材料的材质可为记忆棉,以使仰卧护颈枕1具有解压性、慢回弹的特性,以有利于适应人体的曲线塑造轮廓,提高人体与仰卧护颈枕1的贴合程度,并为人体提供合理的支撑力,从而能够吸收、分解人体的压力,提高用户的使用感。
38.优选地,衬套的材质可为透气网布,以有利于内外空气对流,达到通风透气的效果,以使用户在使用时干爽舒适,并能减少螨虫和细菌的滋生,使得仰卧护颈枕1保持清洁卫生。
39.优选地,外套的材质可为高弹冰丝,以使外套具有吸湿、透气、快干的特性,并具有强亲肤性,以在用户睡眠时保持清爽、柔软亲肤的效果,从而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40.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填充材料、衬套以及外套的材质也可以为其他材料,具体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设置,此处不做限定。
41.可选地,外套设有封口结构,封口结构具有打开状态和封闭状态,当封口结构处于打开状态时,填充材料及衬套可经由封口结构可拆卸设置于外套内部;当封口结构处于封闭状态时,填充材料及衬套设置于外套内部且相对外套的位置固定,以使填充材料、衬套以及外套形成一体结构,有利于使仰卧护颈枕1在移动过程中整体移动,避免填充材料及衬套在外套的内部活动而导致仰卧护颈枕1的表面凌乱不平整的情况。
42.优选地,封口结构可为叠合设置的开口结构、拉链结构或魔术贴结构。
43.优选地,封口结构位于仰卧护颈枕1的远离人体的一侧,以避免与人体接触而产生异物感,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44.可以理解地,为便于理解和阅读,定义枕头本体10的靠近人体头部的一侧表面为枕头本体10的正面101,枕头本体10的背离人体头部的一侧表面为枕头本体10的背面102。
45.一些实施例中,沿容置槽100的开口方向上,容置槽100的底面至枕头本体10的背面102具有间距,活动模块20脱离容置槽100时,容置槽100的底面用于支撑人体头部。
46.这样,容置槽100的底面至枕头本体10的背面102具有间距,能够使得容置槽100的底部具有一定的厚度,从而当人体的头部枕靠于容置槽100的底面时,有利于支撑人体的头部,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同时,由于容置槽100的底面与枕头本体10的正面101具有高度差,当用户仰卧枕靠在仰卧护颈枕1上时,人体的颈部枕靠于枕头本体10的正面101,头部枕靠于容置槽100内,此时人体的头部低于颈部,有利于贴合人体正常的颈椎生理曲度,并使得头部对颈椎具有牵引力,从而有利于缓解人体颈椎变直或颈椎曲度反弓的情况,促使人体颈椎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以纠正用户的身体姿态,达到健康睡眠的效果。
47.可选地,容置槽100沿垂直于开口方向的截面的尺寸可大于或小于人体头部的尺寸。当容置槽100沿垂直于开口方向的截面的尺寸大于人体头部的尺寸,且活动模块20脱离
容置槽100时,人体头部可完全容置于容置槽100中,以使用户在使用仰卧护颈枕1时呈平躺或轻微后仰的姿态,以有利于使头部对颈椎具有牵引力,从而有利于矫正颈椎的曲度,帮助患有颈椎病的人群恢复正常的颈椎生理曲度。当容置槽100沿垂直于开口方向的截面的尺寸小于人体头部的尺寸,且活动模块20脱离容置槽100时,人体头部部分容置于容置槽100,有利于贴合人体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提高容置槽100与人体的贴合度,缓解用户背部的肌肉紧张,矫正颈椎的轻微变形,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48.请结合图5和图6,一些实施例中,沿垂直于容置槽100的开口方向上,枕头本体10包括第一部分11与连接于第一部分11的第二部分12,第一部分11沿远离人体的方向(即自枕头本体10的正面101至背面102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一凹部111,第二部分12沿远离人体的方向(即自枕头本体10的正面101至背面102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二凹部121,第一凹部111与第二凹部121连通并围合形成容置槽100,且第一部分11的远离第一凹部111的一侧的厚度小于第二部分12的远离第二凹部121的一侧的厚度。
49.通过设置第一部分11的边缘厚度与第二部分12的边缘厚度不同,有利于使枕头本体10的第一部分11与第二部分12相对人体的颈部的支撑高度不一样,以使仰卧护颈枕1的两侧在支撑人体颈部的位置分别与支撑头部的位置形成不同的高度差,从而使得仰卧护颈枕1能够适应不同的人群和用户需求,以扩大仰卧护颈枕1的适用范围,提高仰卧护颈枕1的通用性。
50.示例性的,当用户的颈椎曲线的变形程度较为严重时,可选择将颈部枕靠于第二部分12,并将活动模块20取出容置槽100,使头部枕靠于容置槽100内,以使人体的头部低于颈部,使得用户的使用感近似于颈部支撑而头部悬空,从而使得头部对颈椎具有牵引力,有利于缓解颈椎压力,并矫正人体的颈椎曲线,以使用户的颈椎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当用户的颈椎曲线的变形程度较轻时,可选择将颈部枕靠于第一部分11,并将活动模块20取出容置槽100,使头部枕靠于容置槽100内,以有利于矫正人体的颈椎曲线;当用户不习惯使用头部悬空的枕靠效果(即头部枕靠于容置槽100内以使颈部枕靠的高度高于头部枕靠的高度),或者,用户的颈椎曲线正常时,可将活动模块20放置于容置槽100,并根据不同的枕头使用习惯(例如高枕头或低枕头),选择使用第一部分11或第二部分12支撑颈部,并将头部枕靠于活动模块20的容置空间,以使用户保持舒适的入眠姿态。
51.可选地,第一部分11自远离第一凹部111的一侧向第一凹部111的方向凹陷形成凹陷部112,以使第一部分11的远离第一凹部111的一侧呈内凹曲线形,且凹陷部112对应容置槽100设置。
52.这样,能够使得第一部分11的形状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当用户仰卧枕靠于仰卧护颈枕1上且第一部分11相较于第二部分12靠近人体放置时,第一部分11对应人体的肩颈部位,且凹陷部112分对应颈部,从而能够使得第一部分11环抱并贴合肩颈部位,以合理支撑肩颈部位,有利于合理分散释压,使得用户的肩颈部位得到放松,进而有利于使人体颈椎保持健康的生理弧度,达到健康睡眠的效果。
53.可选地,沿容置槽100的开口方向上,第二部分12的远离第二凹部121的一侧设有朝向人体颈部方向凸起的凸起部122,且凸起部122呈半月形。
54.通过设置凸起部122呈半月形,能够使得第二部分12更符合人体工程学,更贴合人体的颈椎曲线,有利于缓解人体背部的肌肉紧张,使得用户的身体得到放松,并帮助用户的
颈椎恢复或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同时,通过设置凸起部122使得第二部分12的边缘高度高于第一部分11的边缘高度,有利于使枕头本体10的第一部分11与第二部分12相对人体的颈部的支撑高度不一样,以使仰卧护颈枕1的两侧在支撑人体颈部的位置分别与支撑头部的位置形成不同的高度差,从而使得仰卧护颈枕1能够适应不同的人群和用户需求,以扩大仰卧护颈枕1的适用范围,提高仰卧护颈枕1的通用性。
55.可选地,第二部分12的远离第二凹部121的一侧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的开口方向与容置槽100的开口方向相同,凸起部122可拆卸连接于安装槽,以有利于凸起部122的更换和清洁。此外,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设置多个不同高度的凸起部122,以适应不同的用户需求和人群。
56.优选地,当人体枕靠于凸起部122与承托空间201时,凸起部122与承托空间201的高度差接近于人体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所对应的高度差,以使活动模块20放置于容置槽100且人体颈部枕靠于第二部分12的使用状态更符合人体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从而有利于使用户保持健康睡眠,改善睡眠质量。
57.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与第二部分12的形状可为其他类型,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设置,此处不做限定。
58.一些实施例中,活动模块20的数量可为多个,容置槽100用于与任一活动模块20配合使用。
59.这样,多个活动模块20可替换使用,一方面能够有利于清洁,另一方面,多个活动模块20可设置为不同的软硬程度和尺寸,以适应不同的人群。
60.一种示例中,多个活动模块20可分别具有不同的软硬程度。可选地,考虑到活动模块20会在头部的压力下发生凹陷变形,通过设置活动模块20的填充材料具有不同的软硬程度,例如当填充材料的材质为记忆棉时,通过采用不同密度的记忆棉,以使活动模块20具有不同的软硬程度,这样,能够使得活动模块20具有不同的支撑力,以使不同软硬程度的活动模块20在承受同等压力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的变形程度,从而使得不同活动模块20与枕头本体10的高度差不一致,即枕头的形状不一。进而,能够根据不同体重的用户选择不同软硬程度的活动模块20,以使使得人体枕靠于枕头时,枕头的形状与人体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更加贴合,避免发生因活动模块20对人体头部的支撑高度过高而导致颈部悬空的情况,有利于帮助纠正人体姿态,缓解背部的肌肉紧张,以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并帮助颈椎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
61.另一种示例中,多个活动模块20可分别具有不同的尺寸。可选地,多个活动模块20的用于承托人体头部的空间宽度不同,以适应不同的头部尺寸的用户,或者,多个活动模块20的用于承托人体头部的空间高度不同,以适应不同的头部后脑形状的用户。
62.请结合图7和图8,一些实施例中,活动模块20包括主体部21和至少两个承托部22,至少两个承托部22间隔并凸设于主体部21的端面210,以使承托部22与端面210围合形成承托空间201,承托空间201用于承托人体头部。
63.这样,当人体头部枕靠于活动模块20时,人体头部可放置于承托空间201,以有利于限制头部的活动,从而能够确保用户在睡眠过程中保持仰卧平躺的姿态,以实现健康睡眠。
64.可选地,至少两个承托部22分别为第一承托部221和第二承托部222,第一承托部
221与第二承托部222间隔设置,沿容置槽100的开口方向上,第一承托部22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2211与第二端2212,第二承托部222具有相对的第三端2221与第四端2222,第一端2211与第三端2221分别连接于端面210,第一承托部221自第一端2211向远离第二承托部222的方向凹陷并连接于第二端2212,第二承托部222自第三端2221向远离第一承托部221的方向凹陷并连接于第四端2222,且第一端2211至第三端2221的距离小于第二端2212至第四端2222的距离。
65.这样,沿容置槽100的开口方向上,第一承托部221、第二承托部222具有弧形曲线,能够使得承托空间201的侧壁面呈圆弧形,以有利于匹配人体头部的形状,使得头部与承托空间201更加贴合,从而既能增大头部与承托空间201的接触面积,提高对头部的承托效果,又能降低头部与承托空间201接触时的异物感,以提高用户的使用感。
66.进一步地,考虑到人体头部的后脑位置大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基于此,沿第一承托部221至第二承托部222的方向上,第一承托部221朝向远离第二承托部222的方向凸起形成弧形结构,第二承托部222朝向远离第一承托部221的方向凸起形成弧形结构。
67.这样,能够使得承托空间201沿第一承托部221至第二承托部222的方向上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利于匹配人体头部的形状,提高头部与第一承托部221、第二侧承托部22的贴合度,进一步提高承托空间201对头部的承托效果,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68.可以理解地,考虑到第一承托部221与第二承托部222相对端面210凸起的设置,基于此,当活动模块20放置于容置槽100时,第一承托部221与第二承托部222之间的距离对应于枕头本体10的用于支撑人体颈部的位置,以有利于贴合人体的头颈部位,提高对人体的支撑效果,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69.一些实施例中,活动模块20容置于容置槽100时,端面210的边缘与枕头本体10的正面101持平或大致持平。
70.这样,能够使得枕头本体10与活动模块20平缓过渡,以减少用户在使用仰卧护颈枕1时的异物感,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71.可选地,考虑到人体头部的后脑位置大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基于此,端面210的中心朝向远离人体头部的方向凹陷形成圆弧形,以使承托空间201的底部呈圆弧形,从而能够使得头部的形状与承托空间201的底部形状更加匹配,以提高头部与承托空间201的贴合度,进而提高承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72.进一步地,端面210凸设有多个按摩颗粒211。通过凸起的按摩颗粒211与端面210形成凹凸不平的效果,以使人体头部枕靠于承托空间201时,按摩颗粒211与人体头部接触,从而刺激人体头部的神经和穴位,起到支撑和按摩的作用。
73.可选地,主体部21的形状可为圆柱形或棱柱形,从而既能使得主体部21具有端面210,以用于与承托部22共同形成用于承托人体头部的承托空间201,又能使得主体部21具有一定的厚度,以使活动模块20容置于容置槽100时,其端面210的边缘与枕头本体10的表面保持平齐,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74.本文中涉及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以及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75.应理解,在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
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76.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