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水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76865发布日期:2023-03-29 15:42阅读:51来源:国知局
电热水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热水壶。


背景技术:

2.电热水壶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实现加热液体功能的烹饪器具。通常电热水壶的底部设置有发热管,发热管通电产生热能,热量通过电热水壶底部的不锈钢底板传递至壶内的液体,使液体升温。
3.根据加热液体的种类或者食材的种类,这类电热水壶单纯用于烧制开水,也可以作为养生壶、煮茶器、煎药壶等用于炖汤、煮茶、煎药。
4.目前市面上的电热水壶在加热水的过程中,水中会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上升至液面破裂会造成极大地噪音,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电热水壶烧水噪音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热水壶。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热水壶包括:水壶本体,包括壶身和壶底,壶底设置在壶身的底部,并与壶身包围形成容纳腔;导热体,包括底板和隆起部,底板与壶底贴合,且位于壶底朝向容纳腔内部的一侧,隆起部设置在底板背离壶底的一侧,隆起部上设置有多个分隔槽;加热器组件,与壶底贴合,并位于壶底朝向容纳腔外部的一侧,加热器组件与底板相对应,加热器组件通过加热壶底、底板和隆起部使容纳腔中的液体升温。
6.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分隔槽的宽度在1.5mm至5mm之间。
7.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分隔槽的深度大于或者等于2mm。
8.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底板朝向壶底的一侧的形状与壶底的形状相适配。
9.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分隔槽沿预设轮廓布置在隆起部上。
10.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底板呈环状,分隔槽沿底板的径向延伸。
11.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加热器组件包括加热管,加热管与壶底贴合。
12.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加热器组件包括加热管和导热板,导热板设置在加热管与壶底之间,加热管通过导热板加热壶底。
13.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加热管呈环状,加热管与底板同轴地设置。
14.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电热水壶还包括底座,底座设置在壶身的底部,并罩设在加热器组件上。
15.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液态水在加热升温的过程中会在壶底形成气泡,气泡随着温度的升高以及位置的提高逐渐增大,直至到达液面破裂。尤其是在靠近加热器组件的位置热量集中、温度较高,气泡集中在加热器组件的附近形成并且体积较大。大量气泡破裂造成较大地噪音。
17.采用了上述电热水壶之后,导热体的底板与壶底贴合,并在背离壶底的一侧设置
隆起部,加热器组件升温产生的热量通过壶底、底板和隆起部传递到水中,导热体的底板和隆起部的表面增大了导热体与水之间的加热面积,使加热器组件产生的热量更均匀地向水中传递,避免了水中形成的气泡集中在局部壶底,形成大气泡,造成较大的噪音。分隔槽设置在导热体的隆起部上,一方面进一步增大了与水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导热体更均匀地加热液态水;另一方面,气泡形成在分隔槽中,分隔槽的尺寸限制了气泡的大小,降低了气泡破裂时产生声音的大小,从而控制了电热水壶在加热水的过程中的噪音大小。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其中:
20.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热水壶的一个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1.图2示出了图1的电热水壶在另一视角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2.图3示出了图1的电热水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以及
23.图4示出了图3的电热水壶的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4.上述附图中包含以下附图标记:
25.10、水壶本体;11、壶身;12、壶底;13、壶嘴;14、弯折部;15、端部;16、安装槽;20、加热器组件;21、加热管;22、导热板;23、开关扳手;30、底座;40、把手结构;51、底板;52、隆起部;53、分隔槽。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所述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8.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9.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电热水壶包括水壶本体10、导热体和加热器组件20。其中,水壶本体10包括壶身11和壶底12,壶底12设置在壶身11的底部,并与壶身11包围形成容纳腔。壶身11的顶部设置有壶嘴13,壶嘴13向外凸出,在使用者手持电热水壶倒水时,壶
嘴13能够引导壶内水流出的方向。
30.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电热水壶中,导热体设置在容纳腔中,具体的,导热体包括底板51和隆起部52,底板51与壶底12贴合,隆起部52设置在底板51背离壶底12的一侧,隆起部52上设置有多个分隔槽53。加热器组件20位于壶底12朝向容纳腔外部的一侧,并与壶底12贴合。加热器组件20与底板51相对地设置,加热器组件20通过加热壶底12、底板51和隆起部52使容纳腔中的液体升温。
31.这里“加热器组件20与底板51相对地设置”是指加热器组件20和底板51分别位于壶底12的两侧,但二者在壶底12的投影基本重合,并非明显错位的,这样能够缩短热量传递的距离,减少加热器组件20向导热体传递热量时的热量损耗。
32.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电热水壶的导热体中,底板51的截面大致为梯形,其与壶底12接触的底边较宽,与隆起部52连接的顶边较窄,左右两侧由下至上渐缩地设置。隆起部52的底面与底板51的顶面相接,顶面为曲面,底板51的左右侧边可以为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底板51的左右侧边与隆起部52的曲面轮廓平滑过渡。
33.如图4所示,壶身11的底部设置有弯折部14,弯折部14向内收缩形成缩径。壶底12的边缘设置有安装槽16,弯折部14的端部15能够伸入安装槽16中并焊接固定,使容纳腔密封。
34.具体地,如图4所示,壶身11的底部边缘向内再向下弯折形成弯折部14;壶底12的边缘依次向下、向外再向上弯折形成安装槽16。弯折部14的端部15恰好能够伸入安装槽16中。
35.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电热水壶中,壶身11上设置有把手结构40,便于使用者移取电热水壶。
36.常温状态下液态水中溶解有氧气(o2)、二氧化碳(co2)、氮气(n2)等气体,各种气体的溶解度随水温的升高而降低。当水温升高时,水中超出溶解能力的气体析出形成气泡。当水温接近沸点时,水分子(h2o)获得足够的能量也能从液态转变为气态,形成气泡。加热器组件20设置在壶底12,因此,液态水在加热升温的过程中会在壶底12形成气泡,气泡随着温度的升高以及位置的提高逐渐增大,直至到达液面破裂。尤其是在靠近加热器组件20的位置热量集中、温度较高,气泡集中在加热器组件20的附近形成并且体积较大。大量气泡破裂造成较大地噪音。
37.采用了上述电热水壶之后,导热体的底板51与壶底12贴合,并在背离壶底12的一侧设置隆起部52,加热器组件20升温产生的热量通过壶底12、底板51和隆起部52传递到水中,导热体的底板51和隆起部52的表面增大了导热体与水之间的加热面积,使加热器组件20产生的热量更均匀地向水中传递,避免了水中形成的气泡集中在局部壶底12,形成大气泡,造成较大的噪音。分隔槽53设置在隆起部52上,使分隔槽53两侧的侧壁也能与水接触,一方面进一步增大了导热体与水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导热体更均匀地加热液态水;另一方面,气泡形成在分隔槽53中,分隔槽53的尺寸限制了气泡的大小,降低了气泡破裂时产生声音的大小,从而控制了电热水壶在加热水的过程中的噪音大小。
38.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电热水壶中,分隔槽53的宽度w在1.5mm至5mm之间。宽度w具体为相邻两个隆起部52相对的两个侧壁之间的距离。过宽或者过窄的分隔槽53无法有效地限制气泡的体积大小,从而无法有效地降低电热水壶在烧水过程中的噪音大
小。
39.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电热水壶中,分隔槽53的深度h大于或者等于2mm。深度h具体为分隔槽53的槽底至隆起部52最高点之间的距离。过浅的分隔槽53无法有效地限制气泡的体积大小,从而无法有效地降低电热水壶在烧水过程中的噪音大小。
40.经粗略测量,未采用静音装置的电热水壶在烧水过程中的噪音大小约为85分贝,本实施例的设置有导热体的电热水壶在烧水过程中的噪音大小约为52分贝。二者相对比,本实施例的电热水壶在烧水过程中的噪音明显小于传统未采用静音装置的电热水壶。
41.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电热水壶中,底板51朝向壶底12的一侧的形状与壶底12的形状相适配。相适配的底板51与壶底12能够使底板51与壶底12完全贴合,保证最大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加热器组件20产生的热量均匀地向底板51传导,避免热量集中在局部壶底12,同时也能减少热量传递过程中的损失。
42.优选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电热水壶中,壶底12与底板51接触的面为平面,底板51朝向壶底12的一侧也为平面。平面易于成型,有利于底板51贴合壶底12。
43.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壶底12可以是曲面,相应地,底板51朝向壶底12的一侧也为相适配的曲面,使底板51与壶底12尽可能贴合。曲面相比平面成型难度较高,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壶底12和底板51之间的相对位置。
44.优选地,在本实施例的电热水壶中,壶底12的材质为不锈钢,底板51焊接在壶底12上。
45.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底板51也可以采用螺钉、螺栓或者其他形式固定连接在壶底12。
46.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电热水壶中,多个分隔槽53沿预设轮廓布置在隆起部52上。优选地,相邻两个分隔槽53之间的距离相等。
47.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电热水壶中,底板51呈环状,多个分隔槽53沿一固定直径的圆周布置在隆起部52上。分隔槽53沿底板51的径向延伸。目前常见的电热水壶的壶身11大致呈旋转体形状,例如本实施例的圆柱状、或者近似球体、或者类似葫芦的形状,环状的底板51可以与壶身11同轴地设置,底板51位于壶底12的中心,有利于水在容纳腔中均匀加热。多个分隔槽53在底板51上呈放射状,进一步有利于水在容纳腔中均匀加热。
48.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电热水壶中,加热器组件20包括加热管21和导热板22,导热板22设置在加热管21与壶底12之间,加热管21通过导热板22加热壶底12,进而加热底板51和隆起部52。
49.优选地,导热板22为铝制,金属铝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散热能力,有利于将加热管21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壶底12。并且铝成本较低,有利于控制电热水壶的制造成本。
50.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导热板22也可以由其他热的良导体制得。
51.如图1所示,导热板22上设置有放射状的沟槽,沟槽能够增大导热板22的散热面积。
52.如图2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电热水壶中,加热管21呈环状,加热管21与底板51同轴地设置。底板51与加热管21均呈环状并且相对应地设置,更有利于加热管21产生的热量向底板51传导,加热管21通电产生的热量向上直接传递给底板51和隆起部52,能够有效
地减少传递过程中的热量损失,也有利于导热体均匀地对容纳腔内的水加热,提高降噪效果。
53.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电热水壶中,导热板22呈圆盘状,并与加热管21同轴地设置。
54.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加热器组件20也可以仅包括加热管21,加热管21与壶底12贴合。加热管21直接与壶底12贴合,也能实现加热底板51和隆起部52的功能,进而加热容纳腔中的水,但热量容易集中在底板51和隆起部52上,均匀效果略差于设置有导热板22的实施例。
55.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电热水壶还包括底座30,底座30设置在水壶本体10的底部,并罩设在加热器组件20上。具体地,底座30通过紧固件与加热器组件20连接,并与壶身11底部的弯折部14相接,底座30使电热水壶的外观规则完整,提升电热水壶的美感,同时对加热器组件20起到保护作用。加热器组件20的开关扳手23穿出底座30,便于使用者对电热水壶进行操作。
56.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