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位单元用调节装置及座位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84409发布日期:2023-03-29 18:06阅读: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座位单元用调节装置及座位单元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座位单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位单元用调节装置及座位单元。


背景技术:

2.功能座椅可调节为坐姿、伸展姿和躺姿。其中坐姿为标准的收拢位置,其座位最原始的状态,给人在日常生活中坐下正常使用,此时座部处于总体上水平的取向而靠背设置成基本直立;伸展姿状态,则通常称为tv位置,置脚部向座部的前方伸展,而靠背保持足够地直立,以允许座位单元的乘坐者舒适地观看电视。以及后仰位置(或躺姿),靠背从伸展位置向后定位成与座部成钝角关系以供休息或睡眠。而现有的功能座椅调节角度小,当功能座椅处于伸展姿或者躺姿时难以实现零重力(用户小腿水平线高于心脏位置)状态,舒适度低。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位单元用调节装置,其通过对靠背部、座部和置脚部进行相应高度和角度的协同调节,使得用户通过座位单元能够实现零重力状态,提升了座位单元的舒适度。
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位单元,其舒适度高,在躺姿时能使用户处于零重力状态。
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座位单元用调节装置,用于实现座位单元在坐姿、伸展姿和躺姿之间的切换,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靠背连接组件、中间传动组件以及置脚连接组件;所述靠背连接组件至少包括靠背连接块;所述中间传动组件至少包括座框和用于调节所述座框的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依次配置有铰接孔一、铰接孔二和铰接孔三,铰接孔一与铰接孔三之间的距离为a1,铰接孔二与铰接孔三之间的距离为a2,a2与a1之间的比例不大于0.5;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基板和旋转驱动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座框和旋转驱动板之间的两个第七连接件;所述旋转驱动板上依次配置有铰接孔九、铰接孔十和铰接孔十一,其中:所述铰接孔十一靠近所述置脚连接组件分布,铰接孔九靠近所述靠背连接组件分布,两个第七连接件一一对应铰接至所述铰接孔十和铰接孔十一;所述铰接孔一与所述铰接孔九同轴;铰接孔九和铰接孔十之间的距离为c1,铰接孔九和铰接孔十一之间的距离为c2,c1与c2之间的比例不大于0.35;所述靠背连接块在伸展姿和躺姿之间调节时,该靠背连接块的侧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的变化量不小于25
°

7.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与第一连接件铰接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上依次配置有铰接孔四、铰接孔五和铰接孔六,其中:所述铰接孔五与所述铰接孔三同轴;铰接孔四与铰接孔六之间的距离为b1,铰接孔五与铰接孔六之间的距离为b2,b2与b1之间的比例不大于0.5。
8.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与第二连接件铰接的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上配置有铰接孔七和铰接孔八,其中:铰接孔七和所述铰接孔六同轴;铰接孔七和铰接孔八之间的距离不大于230mm。
9.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固定基板和所述旋转驱动板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以及第四连接件、第五连接件和第六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铰接孔一铰接至所述旋转驱动板;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铰接孔四铰接至所述固定基板;所述第六连接件的一端铰接至所述铰接孔二,另一端铰接至第四连接件的一端;所述第四连接件的另一端铰接至所述固定基板;所述第五连接件的一端铰接至第四连接件两个端部之间,另一端铰接至旋转驱动板;所述第三连接件通过所述铰接孔八铰接至第六连接件两个端部之间。
10.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置脚连接组件包括置脚连接块;所述固定基板上设置有后安装孔,定义所述后安装孔中心所处水平面为基准面;所述靠背连接块处于坐姿时,所述置脚连接块最低点与所述基准面之间的高度为h1,h1不大于100mm;所述靠背连接块处于躺姿时,所述置脚连接块最高点距离所述基准面的高度为h2,所述h2不大于600mm。
11.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置脚连接块在所述伸展姿调节至所述躺姿过程中的上升距离为不大于300mm。
12.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坐姿时,所述靠背连接块的最高点与所述基准面之间的距离不大于400mm,在所述躺姿时,所述靠背连接块的最高点与所述基准面之间的距离不大于320mm。
13.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靠背连接组件还包括靠背限位块、靠背限位杆和第九连接件,所述靠背连接块与所述靠背限位块铰接,所述第九连接件的一端铰接至所述靠背连接块的两个端点之间,另一端铰接至靠背限位杆,所述靠背限位杆上了设置有限位凸,所述靠背限位块上设有与所述限位凸相匹配的限位面,在所述伸展姿调节至所述躺姿过程中,所述第九连接件的中心点下移距离为30mm~100mm。
14.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靠背限位块和所述靠背限位杆之间设有弹性缓冲装置。
15.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弹性缓冲装置为海绵垫和/或弹簧。
16.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座框在所述伸展姿和所述躺姿之间调节时,该座框侧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的变化量不小于5
°

17.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座位单元从所述坐姿调节至所述伸展姿为第一调节阶段,所述座位单元从所述伸展姿调节至躺姿为第二调节阶段,所述第一调节阶段和所述第二调节阶段通过同一驱动源驱动。
18.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驱动源与所述靠背连接组件或中间传动组件相连,所述驱动源的输出端与所述置脚连接组件相连。
19.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驱动源为直线电机,所述直线电机具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与所述置脚连接组件相连。
20.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驱动源为气缸,所述气缸具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与所述置脚连接组件相连。
21.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延伸部a、延伸部b和第
一过渡段c,延伸部a和延伸部b平行,其中:所述铰接孔二和所述铰接孔三设置于所述延伸部a,所述铰接孔一设置于所述延伸部b。
22.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延伸部d、延伸部e和第二过渡段f,延伸部d和延伸部e平行,其中:所述铰接孔五和所述铰接孔六设置于所述延伸部d,所述铰接孔四设置于所述延伸部e。
23.一种座位单元,包括靠背部、座部、置脚部以及上述的座位单元用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靠背连接块用于连接靠背部;座框用于连接座部;在所述躺姿时,所述置脚部的最高点和所述靠背部最高点之间的高度差不大于400mm。
2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25.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其通过对靠背部、座部和置脚部进行相应高度和角度的协同调节,使得用户通过座位单元能够实现零重力状态,提升了座位单元的舒适;同时,在尽可能应用少量结构件的基础上实现调节机构对座框的稳定支撑和大角度调节,降低成本的同时降低调节机构的复杂程度,便于后期维护,而且能够减小调节机构的体积,减小其空间占比。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座位单元坐姿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座位单元伸展姿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座位单元躺姿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座位单元调节机构在坐姿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本实用新型座位单元调节机构在伸展姿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本实用新型座位单元调节机构在躺姿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7为图6座位单元调节机构的相对应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34.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旋转驱动板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35.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连接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36.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连接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37.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三连接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38.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基板安装在框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39.图标:1-靠背部,10-靠背连接组件,11-靠背连接块,12-靠背限位块,121-限位面,13-靠背限位杆,131-限位凸,14-第八连接件,15-第九连接件,2-座部,20-中间传动组件,201-固定基板,2011-限位柱,2012-后安装孔,202-旋转驱动板,2021-铰接孔九,2022-铰接孔十,2023-铰接孔十一,21-座框,22-第七连接件,23-第一连接件,231-铰接孔一,232-铰接孔二,233-铰接孔三,234-延伸部a,235-第一过渡段c,236-延伸部b,24-第二连接件,241-铰接孔四,242-铰接孔五,243-铰接孔六,244-延伸部d,245-第二过渡段f,246-延伸部e,25-第三连接件,251-铰接孔七,252-铰接孔八,26-第四连接件,27-第五连接件,28-第六
连接件,3-置脚部,30-置脚连接组件,31-置脚连接块,4-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4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43.实施例1
44.请参照图1至图3,一种座位单元,包括靠背部1、座部2和置脚部3;图1至图3依次分别对应可被调节装置调节至坐姿、伸展姿和躺姿。座位单元从图1坐姿调节至图2伸展姿为第一调节阶段,在第一调节阶段,靠背部1角度基本保持不变,置脚部3从最低点往上伸展开来,座位单元从图2的伸展姿调节至图3躺姿为第二调节阶段,第二调节阶段过程中,靠背部1角度变大,置脚部3继续抬升,直到调节为最终的躺姿结束。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靠背部1的最高点和置脚部3的最高点等高,在其它实施例中,靠背部1的最高点和置脚部3的最高点高度差不大于400mm,优选的有100mm、200mm、300mm。
45.如图12所示,框架4固定安装在地面,固定基板201安装在框架4上,相对于地面静止。固定基板201上设置有后安装孔2012,定义该后安装孔2012的中心所处水平面为基准面。
46.本实施例中,上述的座位单元通过座位单元用调节装置进行姿态调整,请参见图4-6,分别依次对应图1-3的座单元的三种状态。结合图1-6,具体地,一种座位单元用调节装置,用于将座位单元在坐姿、伸展姿和躺姿之间调节,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靠背连接组件10、中间传动组件20以及置脚连接组件30;靠背连接组件10至少包括靠背连接块11,靠背连接块11用于连接和调整靠背部1;中间传动组件20至少包括座框21和用于调节座框21的调节机构,座框21用于连接和调整座部2;置脚连接组件30包括用于连接和调整置脚部3的置脚连接块31;其中:
47.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连接件23、第二连接件24、第三连接件25、第四连接件26、第五连接件27、第六连接件28、第七连接件22、固定基板201和旋转驱动板202,固定基板201和旋转驱动板202相对设置,第一连接件23、第二连接件24、第三连接件25、第四连接件26、第五连接件27和第六连接件28设置于固定基板201和旋转驱动板202之间,至少两个第七连接件22各自的第一端均铰接至旋转驱动板202,两个第七连接件22各自的第二端均铰接至座框21。
48.具体地,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第一连接件23上依次配置有铰接孔一231、铰接孔二232和铰接孔三233,铰接孔一231与铰接孔三233之间的距离为a1,铰接孔二232与铰接孔三233之间的距离为a2,a2与a1之间的比例不大于0.5。本实施例中,a2与a1之间的比例
为0.291,更具体地,a2=25mm,a1=86mm。在其他实施例中,a2与a1之间的比例可以为0.3、0.4、0.45。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3通过铰接孔一231和旋转驱动板202铰接,铰接孔二232和第六连接件28铰接,铰接孔三233和第二连接件24铰接,第一连接件23与基准面的夹角变化角度为65.4
°‑
136.6
°
,铰接孔一231的上升高度为38mm,从而带动座框21向前向上转动,进而带动置脚连接组件30向前向上,使腿部高于头部达到零重力效果。
49.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3包括依次连接的延伸部a234、延伸部b236和第一过渡段c235,延伸部a234和延伸部b236平行,其中:铰接孔二232和铰接孔三233设置于延伸部a234,铰接孔一231设置于延伸部b236。第二连接件24与第一连接件23铰接,第二连接件24上依次配置有铰接孔四241、铰接孔五242和铰接孔六243,其中:铰接孔五242与铰接孔三233同轴;铰接孔四241与铰接孔六243之间的距离为b1,铰接孔五242与铰接孔六243之间的距离为b2,b2与b1之间的比例不大于0.5。本实施例中,b2与b1之间的比例为0.316,更具体地,b2=30mm,b1=95mm。在其他实施例中,b2与b1之间的比例可以是0.35、0.40、0.45。
50.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24包括依次连接的延伸部d244、延伸部e246和第二过渡段f245,延伸部d244和延伸部e246平行,其中:铰接孔五242和铰接孔六243设置于延伸部d244,铰接孔四241设置于延伸部e246。
51.铰接孔四241与固定基板201铰接,铰接孔五242与第一连接件23铰接,铰接孔六243与第三连接件25铰接,第二连接件24与基准面的夹角变化角度为43.4
°‑
102.1
°
,铰接孔六243的上升高度为27.5mm,从而带动靠背连接组件10,向下向后转动,靠背角度达到零重力效果。
52.第三连接件25与第二连接件24铰接,第三连接件25上配置有铰接孔七251和铰接孔八252,其中:铰接孔七251和铰接孔六243同轴;铰接孔七251和铰接孔八252之间的距离不大于230mm。本实施例中,铰接孔七251和铰接孔八252之间的距离为183.44mm。在其他实施例中,铰接孔七251和铰接孔八252之间的距离可以为180mm、190mm、200mm。
53.第七连接件22的数量为两个,旋转驱动板202上依次配置有铰接孔九2021、铰接孔十2022和铰接孔十一2023,其中:铰接孔十一2023靠近置脚连接组件30分布,铰接孔九2021靠近靠背连接组件10分布,两个第七连接件22一一对应铰接至铰接孔十2022和铰接孔十一2023;铰接孔一231与铰接孔九2021同轴;铰接孔九2021和铰接孔十2022之间的距离为c1,铰接孔九2021和铰接孔十一2023之间的距离为c2,c1与c2之间的比例不大于0.35。本实施例中,c1与c2之间的比例为0.154,更具体地,c1=50.37mm,c2=326.01mm。在其他实施例中,c1与c2之间的比例可以为0.15、0.25、0.3。
54.本实施例中,固定基板201上设置有限位柱2011,靠背连接块11处于坐姿时,第二连接件24抵接至限位柱2011。这里的限位柱2011用于在坐姿时对第二连接件24进行限位,以保持坐姿状态。通过对旋转驱动板202上铰接孔的设定,按照上述优选比例,座框21的转角能够满足相应的要求,即在坐姿时,座框21相对于水平面的夹角为8.9
°
,座框21最高点距离基准面的距离为h3,h3=204mm;在躺姿时,座框21最高点距离基准面的距离为h4,h4=340mm,在躺姿时可达到零重力效果;并且座框21能够顺利带动靠背部1下沉和置脚部3的上升。
55.本实施例中,第七连接件22与座框21的铰接点距第七连接件22与旋转驱动板202的铰接点138mm,在其他实施例中,这个距离可以是130-150mm之间的其他数值,具体可根据
需要设置。
56.第一连接件23通过铰接孔一231铰接至旋转驱动板202;第二连接件24通过铰接孔四241铰接至固定基板201;第六连接件28的一端铰接至铰接孔二232,另一端铰接至第四连接件26的一端;第四连接件26的另一端铰接至固定基板201;第五连接件27的一端铰接至第四连接件26两个端部之间,另一端铰接至旋转驱动板202;第三连接件25通过铰接孔八252铰接至第六连接件28两个端部之间。
57.综上,本实施例中的座位单元用调节装置在使用时,固定基板201固定连接至座位单元的框架4上,而框架4放置在地面上,即在座位单元调整过程中固定基板201相对于地面静止。两个第七连接件22、座框21和旋转驱动板202构成平面四杆机构,通过驱动旋转驱动板202对该平面四杆机构做姿态调整以实现座框21的姿态调整。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23通过第二连接件24铰接至固定基板201,第一连接件23通过第六连接件28、第四连接件26和第五连接件27铰接至旋转驱动板202。如图7所示,为座位单元从伸展姿调整为躺姿状态,过程中,第二连接件24绕铰接孔四241逆时针转动至该状态,且第一连接件23、座框21靠近靠背部1的一端以及旋转驱动板202靠近靠背部1的一端均相对于固定基板201高度下降;同时,如图6所示,第二连接件24为座位单元从伸展姿调整为躺姿状态,过程中,第二连接件24绕铰接孔四241顺时针转动至该状态,这里以第二连接件24为驱动件,第二连接件24驱动第三连接件25朝向置脚部3运动,第三连接件25通过第四连接件26驱动第五连接件27绕第五连接件27与第四连接件26的铰接点逆时针转动,从而使得旋转驱动板202靠近置脚部3的一端相对于固定基板201高度上升,总体而言增大了座框21上表面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从而使得用户的小腿水平线能够高于心脏位置以达到零重力状态。
58.本实施例中,通过前述对第一连接件23、第二连接件24、第三连接件25以及旋转驱动板202等结构件上各铰接点的设定,使得调节机构结构更加合理,在尽可能应用少量结构件的基础上实现调节机构对座框21的稳定支撑和大角度调节,降低成本的同时降低调节机构的复杂程度,便于后期维护,而且能够减小调节机构的体积,减小其空间占比。
59.进一步地,靠背连接块11在伸展姿和躺姿之间调节时的最大角度变化量不小于25
°
,座框21在伸展姿和躺姿之间调节时的最大角度变化量不小于5
°
。本实施例中,靠背连接块11的右侧平面在图4中与水平面的角度与在图5中与水平面的角度基本没有变化,在本实施例中,图5中靠背连接块11右侧平面在与水平面的角度为117
°
,图6中靠背连接块11右侧平面在与水平面的角度为166
°
,角度变化为49
°
。在其它实施例中,角度变化选择范围为不小于25
°
,进一步地,为25
°
~90
°
,优选地,角度变化范围为50
°
、55
°
、60
°
。座框21在第二阶段上表面与地面的调节角度变化量为10
°
,其由13
°
变化为23
°
。在其他实施例中,该角度变化可选为不小于5
°
,优选的可以是8
°
、10
°
、15
°
。如此的角度变化,进一步给靠背部1提供了下降的距离并同时抬高了置脚部3,从而最终使得靠背部1和置脚部3接近水平,使得用户在躺姿时尽量躺得水平且用户的小腿水平线能够达到甚至高于心脏位置以达到零重力状态,提高了座位单元的舒适度。
60.进一步地,置脚连接组件30包括置脚连接块31;本实施例中,置脚连接块31躺姿时最高点距离基准面的高度为h2,h2=550mm,置脚连接块31在坐姿时最低点距离基准面的高度为h1,h1=70mm,两者比例即h2∶h1≈7.86,在其它实施例中,该比例范围可以是不小于7.8的其它值,优选的,比例为8、8.2、8.4。本实施例中,置脚连接块31在坐姿时最低点距离
基准面的高度为h1,h1不大于100mm;置脚连接块31躺姿时最高点距离基准面的高度为h2,h2不大于600mm。
61.如此设置保证了在伸展姿时,置脚部3抬高到合适的距离,使得使用者的腿部在舒适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坐姿,并在切换为躺姿时,置脚部3产生明显的抬高,把使用者的腿部进一步抬升,让使用者尽快进入舒适的躺姿状态。本实施例中,置脚连接块31在伸展姿调节至躺姿过程中的上升距离不大于300mm。
62.本实施例中,在坐姿时,靠背连接块11的最高点与基准面之间的距离为h5,h5不大于400mm,在躺姿时,靠背连接块11的最高点与基准面之间的距离为h6,h6不大于320mm。这样的设置,使得由坐姿变换为躺姿时,靠背部1有一个明显的高度差,使得用户的上半身有明显幅度的下沉,配合置脚部3的明显抬高,使得使用者能够尽快进入躺姿的舒适状态。
63.如图6和图7所示,靠背连接组件10还包括靠背限位块12和靠背限位杆13,靠背连接块11与靠背限位块12铰接,靠背限位块12上设有与靠背限位杆13相匹配的限位面121。具体地,靠背限位块12呈分叉状,具有两个端部,为上端和下端,靠背连接块11的一端铰接至靠背限位块12的上端,靠背限位块12的下端铰接至靠背限位杆13的两个端点之间,
64.靠背连接组件10还包括第八连接件14和第九连接件15,第九连接件15的一端铰接至靠背连接块11的两个端点之间,第九连接件15的另一端铰接至靠背限位杆13靠近靠背连接块11的一端;靠背限位杆13上设置有限位凸131,限位面121靠近靠背限位块12的下端设置,且与限位凸131适配。进一步地,第八连接件14的一端铰接至固定基板201,另一端铰接至靠背限位杆13远离靠背连接块11的一端。在伸展姿调节至躺姿过程中,第九连接件15的中心点下移距离为30mm~100mm。本实施例中,第九连接件15的中心点下移距离为为70mm,其他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九连接件15的中心点下移距离为30mm、60mm、80mm。靠背部1在姿态变化时的最低点取决于靠背限位杆13和靠背限位块12的位置。而将靠背限位杆13设置为可下降式限位杆,在调节时同步随着靠背部1下降,使得靠背部1的下降空间更大,更容易与置脚部3形成大致水平。
65.本实施例中,靠背限位杆13与靠背限位块12之间的铰接点距靠背限位杆13与第八连接件14之间的铰接点143.7mm。第八连接件14与靠背限位杆13之间的铰接点距第八连接件14与固定基板201之间的铰接点不小于90mm,本实施例中优选为94.14mm,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为92mm、95mm、98mm。
66.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阶段和第二调节阶段通过同一驱动源驱动。其中,驱动源与靠背连接组件10相连,驱动源的输出端与置脚连接组件30相连。驱动源为直线电机,直线电机具有输出轴,输出轴与置脚连接组件30相连。在运动过程中,直线电机的输出轴推动置脚连接组件30,置脚连接组件30由于与中间传动组件20铰接,因此置脚连接组件30相对中间传动组件20转动,其转动到某一固定位置后,置脚连接组件30传递给直线电机一个反作用力,在反作用力的驱动下,置脚连接组件30与靠背连接组件10同步运动,最终调节至躺姿状态。
67.实施例2
68.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的改进,重复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69.第一调节阶段和第二调节阶段通过同一驱动源驱动。其中,驱动源与靠背连接组件10相连,驱动源的输出端与置脚连接组件30相连。驱动源为气缸,气缸包括活塞杆,活塞
杆与置脚连接组件30相连。在运动过程中,气缸的活塞杆推动置脚连接组件30,置脚连接组件30由于与中间传动组件20铰接,因此置脚连接组件30相对中间传动组件20转动,其转动到某一固定位置后,置脚连接组件30传递给气缸一个反作用力,在反作用力的驱动下,置脚连接组件30与靠背连接组件10同步运动,最终调节至躺姿状态。气缸与直线电机相比,其调节更为迅速直接,能够实现座位姿态的迅速变换,直线电机则更加稳定,两者各有优点。
70.实施例3
71.本实施例是对实施1的改进,重复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72.靠背限位块12和靠背限位杆13之间设有弹性缓冲装置。具体地,弹性缓冲装置为弹簧。在其它实施例中,弹性装置也可以是海绵,或者其它具有弹性且能够缓冲吸振的类似物。设置弹性缓冲装置有助于沙发在下降过程中减轻头部的冲击,并且在最终状态限位块和靠背限位杆13碰撞时,也不会有太大的响动。
73.实施例4
74.本实施例也具有缓冲装置,但与实施例3存在区别,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设置,靠背连接组件10还包括靠背限位块12和靠背限位杆13,靠背连接块11与靠背限位块12铰接,靠背连接块11和靠背限位块12在铰接处设有力矩弹簧。力矩弹簧优选地为板簧。在两个部件铰接处设置缓冲装置,也有利于减小在调节过程中座位对人体的冲击以及限位时发生碰撞产生的声响。其它可能的实施例中,可以是其它关键转动部件之间设置缓冲装置。
75.前述所有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座位单元为家用沙发或休闲椅或影院座位或医院座位或交通工具座位。
76.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