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25065发布日期:2023-03-22 07:08阅读:51来源:国知局
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属于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2.传统的侧部开口式空气炸锅(例如,从侧部开口取放内锅的抽屉式空气炸锅)在烹饪食物时,空气炸锅的上壳体可能会阻挡使用者观察食物的视线或者可能影响操作者对食物的可操作性。
3.此外,传统的空气炸锅通常通过设置在炸蓝(或内锅)上方的加热装置以及气流循环装置对炸蓝中的食物进行空炸,但这种炸锅结构或烹饪方式不适于煎烤食物(例如需要频繁翻面或熟得快的食物),例如煎肉或烤肉等。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以上或其他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兼具空炸和煎烤功能的煎烤空炸一体式空气炸锅,同时解决在烹饪过程中操作视线被遮挡或者操作空间受限的问题。
5.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空气炸锅,包括:下壳体,限定工作腔室并且限定前侧开口,所述下壳体包括形成在所述前侧开口的两侧的下前壁;上壳体,包括顶盖和位于所述前侧开口上方的上前壁,其中,所述上前壁包括与所述顶盖邻接的第一前壁以及与所述第一前壁和所述下前壁邻接的斜壁,所述斜壁与所述斜壁和所述下前壁的邻接点所在的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10度至80度的范围内。由此,通过在上壳体上形成上述斜壁,并且使该斜壁与水平面之间产生一定夹角,从而可减小上壳体对视线的遮挡,增大操作者观察食物的视角,并且还可提高可操作性和方便性。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角可在20度至70度的范围内。优选地,所述夹角可在30度至60度的范围内。由此,根据工作腔室的进深大小,优选夹角的范围,使得最大程度地提高可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不会增加产品制造难度或影响外观。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炸锅还可包括内锅组件,所述内锅组件可包括内锅和前面板,所述内锅能够通过所述前侧开口插入到所述工作腔室中,并且所述前面板能够闭合所述前侧开口,其中,所述前面板可包括外壁和内壁,所述内壁可包括从所述外壁的顶端朝向所述内锅倾斜地延伸的斜面,当所述内锅插入所述工作腔室中时,所述斜面能够与所述斜壁接合。由此,通过在前面板上设置能够与上壳体的上述斜壁配合或接合的斜面,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面板闭合性,还不会影响空气炸锅的整体外观。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炸锅还包括煎烤盘,所述煎烤盘能过通过所述前侧开口被放置在所述工作腔室中,所述煎烤盘的下方设置有加热装置。由此,可提供一种兼具空炸和煎烤功能的煎烤空炸一体式空气炸锅,在需要煎烤食物时,可将内锅取出,将食物放置在煎烤盘上进行烹饪;在需要空炸食物时,可将内锅放置在工作腔室中并且位于煎烤盘之上,将食物放入内锅中进行烹饪。
9.此外,在利用煎烤盘煎烤食物时,上述斜壁的优势将更加突显,由于煎烤食物时需要随时观察食物(尤其是深入到工作腔室内部或后侧的食物)状态或对食物进行翻面操作等,上述斜壁可增大操作者观察煎烤盘上的食物的视角,并且可增大操作空间,提高可操作性和便利性。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锅的底部可形成有多个通孔,所述多个通孔能够与所述煎烤盘相对。通过将内锅的底部由传统的封闭面改为通气孔面,在将食物放置于内锅中进行空炸操作时,食物析出的油脂可从内锅底部的通孔流到内锅下面的煎烤盘,并且内锅里的食物碎渣等也可通过通孔掉在煎烤盘中,因此在内锅内侧可无需使用传统的炸蓝隔网。此外,气流可通过内锅底部的通孔到达食物底部,因此可改善食物脱水效果。另外,煎烤盘可实现接渣接油以及煎烤食物的双重功能,提高零件功能的利用率。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前壁可以为大致在竖向方向延伸的竖向壁。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可包括上外壳和从所述上外壳的底部盖合所述上外壳的上内衬,所述下壳体可包括下外壳和下内衬,所述上外壳和所述下外壳可形成所述空气炸锅的外观的一部分,所述上内衬和所述下内衬可与所述空气炸锅的底座围成所述工作腔室,其中,所述斜壁可形成所述上内衬的一部分。由此,通过使上内衬一体地形成有上述斜壁,可便于产品制造和组装。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斜壁可通过紧固件附接到所述第一前壁。由于斜壁和第一前壁之间形成有角度,两者可拆卸地组装可便于每个部件的制造。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斜壁上可形成有通风孔。所述斜壁不仅可用来增大操作视角和空间,而且还可允许壳体内的气体流通,便于对空气炸锅工作腔室之外的部分进行降温。
附图说明
15.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和/或其它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16.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气炸锅的前视图;
17.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气炸锅的侧视截面图;
18.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气炸锅的立体图,示出了煎烤盘位于工作腔室中;
19.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气炸锅的立体图,示出了位于底座上的加热装置和温控器;
20.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气炸锅的内锅组件和煎烤盘的立体图;
21.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气炸锅的前视图;
22.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气炸锅的立体图;
23.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气炸锅的内锅组件的立体图;以及
24.图9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气炸锅的侧视图,其中,内锅组件未放入工作腔室中。
25.附图标记说明:
26.1-空气炸锅;
27.11-马达;12-上风叶;13-下风叶;14-上内衬;15-保护罩;16-上加热管;17-排气窗;18-加热装置;19-温控器;
28.20-内锅组件;21-内锅;22-工作腔室;23-前面板;24-下内衬;25-前侧开口;211-底部;218-通孔;231-外壁;232-斜面;233-内壁;235-通风孔;
29.30-煎烤盘;
30.40-底座;42-前台面;43-通风孔;
31.50-上壳体;51-顶盖;52-第一前壁;53-斜壁;
32.60-下壳体;61-下前壁。
具体实施方式
33.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不应被理解为本公开的实施形态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34.本公开提供一种兼具空炸和煎烤功能的煎烤空炸一体式空气炸锅,同时能够减小空气炸锅的上壳体对操作视线的遮挡,增大操作者观察食物的视角,并且还可提高可操作性和方便性。
35.如图1至图4所示,空气炸锅1可包括上壳体50、下壳体60和底座40,上壳体50可用于容纳机头组件,下壳体60可限定工作腔室22并且限定前侧开口25。内锅组件20可通过前侧开口25放入工作腔室22。
36.如图2所示,上壳体50可包括上外壳和从上外壳的底部盖合上外壳的上内衬14。下壳体60可包括下外壳和下内衬24。上外壳和下外壳可形成空气炸锅1的外观的一部分。上内衬14和下内衬24可与底座40围成工作腔室22。
37.下壳体60可包括形成在前侧开口25的两侧的下前壁61。
38.上外壳和上内衬14中形成的空间可用于容纳机头组件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机头组件可包括马达11、连接到马达11的输出轴的气流循环组件(例如,上风叶12和下风叶13)以及位于下风叶13的下方的上加热管16。
39.下风叶13和上加热管16可设置在空气炸锅1的上内衬14之下。优选地,空气炸锅1还可包括保护罩15,保护罩15可罩在上加热管16上,以对上加热管16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在抽拉内锅组件20(下面将详细描述)时碰到上加热管16。在此,上内衬14还可用于固定上加热管16等组件。
40.另外,上壳体50的一侧(例如,后侧)可设置有排气窗17,用于将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烟或水汽排出到外部。
41.在机头组件下方,内锅组件20能够被可抽拉地通过前侧开口25被放置在工作腔室22中。
42.此外,内锅组件20可包括内锅21和前面板23,内锅21可以为顶部开口的筒状体,并且内锅21能够通过工作腔室22的前侧开口25被放置在工作腔室22中,内锅21中可盛放食物。当内锅21被放置到位时,前面板23可封闭工作腔室22的前侧开口25,此后可对内锅21中的食物进行烹饪操作(即,空炸)。前面板23上可设置有便于使用者抓握的把手。
43.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除了空炸功能之外,空气炸锅1还可兼具煎烤的功能。如图2至图5所示,空气炸锅1可包括煎烤盘30,煎烤盘能够通过工作腔室22的前侧开口25被放置在工作腔室22中并且位于底座40上,并且空气炸锅1还包括位于煎烤盘30下方的加热装置18(例如,下加热管)以及温控器19(如图4所示)。
44.内锅21和煎烤盘30可被一起放置在工作腔室22中,并且煎烤盘30位于内锅21之下且位于加热装置18之上。
45.在这种情况下,可提供一种兼具空炸和煎烤功能的煎烤空炸一体式空气炸锅,在需要空炸食物时,可将内锅21放置在工作腔室22中并且位于煎烤盘30之上,将食物放入内锅21中进行烹饪(如图2所示)。在需要煎烤食物时,可将内锅21取出,并且将煎烤盘30放置到工作腔室22中(如图3所示),将食物放置在煎烤盘30上进行煎烤,可利用位于煎烤盘30下方的加热装置18作为热源,并且可利用在空气炸锅1的机头组件中的气流循环装置(例如,下风叶13和/或上风叶12)来抽吸煎烤过程中产生的油烟或水汽,从而使空气炸锅1还可用作煎烤锅。
46.当对食物进行空炸时,由于煎烤盘30放置在内锅21之下,利用这种结构特点,内锅21中可不设置炸蓝隔网(例如,传统上,食物可放置在炸蓝隔网上,烹饪过程中由食物析出的油渣等可通过炸蓝隔网漏到内锅的底面上),而是在内锅21的底部211上形成多个通孔218(如图5所示),通过将内锅21的底部211由传统的封闭面改为通气孔面,在将食物放置于内锅21中进行空炸操作时,食物析出的油脂可从内锅21的底部211的通孔218流到内锅21下面的煎烤盘30,并且内锅21里的食物碎渣等也可通过通孔218掉在煎烤盘30中,因此位于内锅21下方的煎烤盘30可充当内锅21的接油装置。
47.因此,煎烤盘30可实现接渣接油以及煎烤食物的双重功能,由此,不仅可以实现空炸和煎烤的多功能化,而且由于额外的设置的煎烤盘30以及对内锅21的底部211进行开孔,可以充分利用煎烤盘30的位置特点和结构特点,从而提高零件功能的利用率。
48.此外,气流可通过内锅21的底部211的通孔218从底部从下到上且从外到内地到达食物底部,因此可改善食物脱水效果。
49.如图5所示,多个通孔218可成阵列地分布在内锅21的整个底部211,也就是说,通孔218可布满整个底部211。由此,可充分利用内锅21的底部211的面积,扩大气流流通面积,增强内锅里外气流循环效果。
50.此外,由于空气炸锅1的工作腔室22具有一定的进深,因此上壳体50的前壁可能会阻挡操作者的操作视角,尤其是在利用本公开的空气炸锅的煎烤盘进行煎烤食物的情况下,操作者需要随时观察煎烤食物的状态或对食物进行操作(例如翻面等)。因此,为了增大操作者观察食物的视角,并且提高可操作性和方便性,如图3和图9所示,本公开中的上壳体50包括顶盖51和位于前侧开口25上方的上前壁。上前壁可包括与顶盖51邻接的第一前壁52以及与第一前壁52和下壳体60的下前壁61邻接的斜壁53。
51.在此,如图9所示,斜壁53与斜壁53和下前壁61的邻接点所在的水平面p之间可具有一定夹角θ。由此,通过在上壳体50上形成上述斜壁53,并且使该斜壁53与水平面p之间产生一定夹角θ,从而可减小上壳体50对操作者视线的遮挡,增大操作者观察食物的视角,当操作者位于空气炸锅1的前方时,操作者可更容易观察到深入到工作腔室22内部或后侧的区域,并且还可增大操作空间。
52.优选地,上述夹角θ可在10度至80度的范围内。更优选地,夹角θ可在20度至70度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地在30度至60度的范围内,或其任意子区间。
53.可根据工作腔室22的进深大小来选择夹角θ的范围,使得最大程度地提高可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不会增加产品制造难度或影响外观。
54.与上壳体50的斜壁53对应地,如图2和图8所示,内锅组件20的前面板23可包括外壁231和内壁233,内壁233可包括从外壁231的顶端朝向内锅倾斜地延伸的斜面232,当内锅21插入工作腔室22中时,该斜面232能够与上壳体50的上述斜壁53接合。由此,通过在前面板23上设置能够与上壳体50的上述斜壁53配合或接合的斜面232,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面板闭合性,还不会影响空气炸锅的整体外观。
55.在此,上壳体50的第一前壁52可以是大致在竖向方向延伸的竖向壁。并且,内锅组件20的前面板23的外壁231也可以是大致在竖向方向延伸的竖向壁。由此,在内锅组件20插入工作腔室22时,第一前壁52和外壁231可整体上构成空气炸锅1的大致在竖向方向延伸的竖向前壁。
56.此外,上述斜壁53可形成上壳体50的上内衬14的一部分。由此,可以直接将形成有斜壁53的上内衬14扣合在上壳体50的外壳体的底部来形成具有上述斜壁的上壳体结构。
57.另外,斜壁53可通过紧固件531(如图3所示)附接到第一前壁52。由于斜壁53和第一前壁52之间形成有角度,将斜壁53形成为上内衬14的一部分并且将斜壁53和第一前壁52可拆卸地组装,可便于每个部件的制造。
58.然而,作为替代方案,斜壁53也可与第一前壁52一体地形成,即,斜壁53还可以形成为上壳体50的上外壳的一部分。
59.另外,如图3所示,斜壁53上可形成有通风孔532,另外对应地,内锅组件20的前面板23的底部和斜面上也可形成有通风孔235(如图5所示),并且底座40的前台面42上也可形成有通风孔43,由此可允许空气炸锅1的上壳体50和下壳体60中的气体连通,可便于对空气炸锅工作腔室之外的部分进行降温。
60.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61.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62.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通讯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63.本公开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上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
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件、材料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各方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