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热纤维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78437发布日期:2023-03-08 04:50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蓄热纤维被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床上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蓄热纤维被。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对床品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尤其是在寒冷天气,人钻进被窝后要很长时间才能将被里焐热,因此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寻求舒适度更高的御寒床上用品。目前,市场上的被芯种类主要有羽绒被、蚕丝被、纤维被等。羽绒被具有良好的蓬松性,质轻且具有良好的保暖性,但是有声响,不易清洗,为消费者带来很大困扰;蚕丝被保暖性好,轻盈透气,但在天气干燥、气温较高的情况下,摩擦容易产生静电,影响使用感受;纤维被具有结实耐用、易洗快干、耐皱性、弹性和尺寸稳定性好等优点,因此,纤维被使用比较广泛。
3.目前,市面上的纤维被通常采用普通单层絮片填充,被芯面里布大多为同种材质工艺的面料,通过简单的绗缝线将其面里布及絮片固定,然后将被芯直接装入被罩内使用,这种纤维被使用形式单一,且简单的绗缝,不符合人体工学,没有良好的御寒性能,单层絮片填充长时间使用会使材料变形,被芯由蓬松变得板结,影响被芯的使用寿命和保暖性。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蓄热纤维被,以改善纤维被结构单一,御寒性能较差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它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蓄热纤维被,包括第一面料、第二面料、第一衬布、第二衬布、发热层和保温层,所述第二面料设置在所述第一面料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一面料连接形成被体空腔,所述第一衬布设置于所述第一面料朝向所述第二面料的一侧;所述第二衬布设置于所述第二面料朝向所述第一面料的一侧;所述发热层和所述保温层填充于所述第一衬布和第二衬布之间的所述被体空腔内;其中,所述第一面料、第二面料、第一衬布、第二衬布、发热层及保温层通过若干绗缝线缝合固定在一起,所述若干绗缝线将所述纤维被分隔为茧型中心区和两侧防风区。
6.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所述若干绗缝线包括多个横向绗缝线和多个纵向绗缝线,所述多个横向绗缝线沿所述纤维被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多个纵向绗缝线沿所述纤维被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与所述多个横向绗缝线相互交错以将所述纤维被分隔成茧型中心区及位于所述茧型中心区两侧的防风区。
7.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所述纵向绗缝线呈圆弧形且开口朝向纤维被的中心,所述多个纵向绗缝线包括第一纵向绗缝线、第二纵向绗缝线、第三纵向绗缝线和第四纵向绗缝线,所述第一纵向绗缝线和第二纵向绗缝线沿所述纤维被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以划分出所述茧型中心区和所述防风区,所述第三纵向绗缝线和第四纵向绗缝线沿所述纤维被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在所述茧型中心区的内部,且所述第三纵绗缝线和所述第四纵绗缝线的两端分别连接。
8.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所述多个横向绗缝线包括多个弧线型绗缝线和多个直线型绗缝线,所述多个弧线型绗缝线间隔设置在所述茧型中心区,且开口统一朝向所述纤维被的被头,所述多个直线型绗缝线间隔设置在两侧的所述防风区,且每一所述直线型绗缝线对应一所述弧线型绗缝线,并与其连接。
9.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第一个所述弧线型绗缝线两端与所述纤维被的被头边沿相连,所述直线型绗缝线呈倾斜状分布在所述防风区,并与所述弧线形绗缝线错位连接。
10.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所述第一面料为绒感合成纤维面料,所述第二面料为磨毛合成纤维面料,所述第一衬布和所述第二衬布均为合成纤维面料。
11.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所述发热层为远红外抗菌纤维与聚酯纤维混梳,所述发热层的单位填充量为70~300克/平方。
12.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所述发热层的远红外发射率≥0.83,远红外辐射温升值≥1.7℃。
13.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所述保温层为速暖纤维与聚酯纤维混梳,所述保温层的单位填充量为70~300克/平方。
14.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所述保温层的保温率≥80%。
15.本实用新型的蓄热纤维被的上、下层面料选用不同材质,可根据使用环境选则使用面,增加纤维被的适用范围,在纤维被内部填充发热层和保温层,使其具有优异的发热保温性能。采用若干绗缝线将内、外层面料及发热层和保温层缝合在一起,并将纤维被分隔出茧型中心区和两侧防风区,中心区空腔大,蓬松柔软,形成良好的睡眠环境,内部热空气环流,锁温效果好,两侧防风区空腔小,有良好的防风效果。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蓄热纤维被于一实施例中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蓄热纤维被于一实施例中的绗缝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蓄热纤维被的使用效果图。
20.元件标号说明
21.100、纤维被;101、茧型中心区;102、防风区;110、第一面料;120、第二面料;130、第一衬布;140、第二衬布;150、发热层;160、保温层;170、第一纵向绗缝线;171、第二纵向绗缝线;172、第三纵向绗缝线;173、第四纵向绗缝线;180、第一弧线型绗缝线;181、第二弧线型绗缝线;182、第二弧线型绗缝线;183、第二弧线型绗缝线;184、第二弧线型绗缝线;185、第二弧线型绗缝线;190、第一直线型绗缝线;191、第二直线型绗缝线;192、第三直线型绗缝线;193、第四直线型绗缝线;194、第五直线型绗缝线。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
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还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为了描述特定的具体实施方案,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试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者按照各制造商所建议的条件。
23.须知,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24.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蓄热纤维被,以改善纤维被使用形式单一及御寒性能差的问题。
25.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蓄热纤维被100包括第一面料110、第二面料120、第一衬布130、第二衬布140、发热层150和保温层160,其中,第一面料110设置在纤维被100的上层,第二面料120设置在纤维被100的下层,并与第一面料110连接形成被体空腔;第一衬布130设置于第一面料110朝向第二面料120的一侧,第二衬布140设置于第二面料120朝向第一面料110的一侧,第一衬布130和第二衬布140之间形成保暖空腔;发热层150和保温层160依次层叠填充于第一衬布130和第二衬布140之间的保暖空腔内。并且,第一面料110、第二面料120、第一衬布130、第二衬布140、发热层150及保温层160通过若干绗缝线缝合固定在一起,若干绗缝线将纤维被100分隔为茧型中心区101和防风区102,防风区102位于茧型中心区101的两侧。
26.请参阅图1和图2,若干绗缝线包括多个横向绗缝线和多个纵向绗缝线,多个横向绗缝线沿纤维被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纵向绗缝线沿纤维被10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与多个横向绗缝线相互交错以将纤维被100分隔成茧型中心区101及位于茧型中心区两侧的防风区102。横向绗缝线及纵向绗缝线均采用合成线材质。
27.请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纵向绗缝线均呈圆弧状设置且圆弧的开口朝向纤维被100的中心。多个纵向绗缝线至少包括第一纵向绗缝线170和第二纵向绗缝线171,第一纵向绗缝线170和第二纵向绗缝线171沿纤维被100的纵向中心线对称设置,且第一纵向绗缝线170和第二纵向绗缝线171的两端分别与纤维被100的被头边(对应人体头部的一端)和被尾边(对应人体脚部的一端)连接,则第一纵向绗缝线170和第二纵向绗缝线171之间的区域为封闭的茧型中心区,相对于传统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格子的绗缝线划分区域,此区域空腔大,内部的填充物蓬松柔软,且内部热空气环流,锁温效果好,人体处于此区域可形成良好的睡眠环境。第一纵向绗缝线170和纤维被100长度方向的侧边及第二纵向绗缝线171与纤维被长度方向的另一侧边之间的区域为两侧防风区102,防风区102的空腔小,面料、衬布与保暖层及发热层的贴合更加紧密,具有良好的防风效果。优选的,茧型中心区内还设有第三纵向绗缝线172和第四纵向绗缝线173,第三纵向绗缝线172和第四纵向绗缝线173沿纤维被100的纵向中心线对称设置,且两者的端部相互连接,以将茧型中心区101内部进行固定,防止因区域太大造成面料与内部填充物相对移动。此处对于纵向绗缝线的个数及各绗缝线之间的间隔不做限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28.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横向绗缝线包括多个弧线型绗缝线和
多个直线型绗缝线,多个弧线型绗缝线间隔设置在茧型中心区101,且开口统一朝向纤维被100的被头,多个直线型绗缝线间隔设置在两侧的防风区102,且每一直线型绗缝线对应一弧线型绗缝线,并与其连接。此处对于弧线形绗缝线及直线型绗缝线的个数不做限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多个弧线形绗缝线包括第一弧线型绗缝线180、第二弧线型绗缝线181、第三弧线型绗缝线182、第四弧线型绗缝线183、第五弧线型绗缝线184和第六弧线型绗缝线185,第一弧线形绗缝线180设置在茧型中心区101朝向纤维被100被头的一端,且第一弧线形绗缝线180的两端分别与纤维被100的被头边连接,以对应使用者的脖子处。其余五个弧线形绗缝线依次设置在茧型中心区101内部,两端分别与第一纵向绗缝线170和第二纵向绗缝线171连接。由于第一纵向绗缝线170和第二纵向绗缝线171为圆弧形结构,因此,第一至第六弧线形绗缝线的长度先增加后减小,即中间部位的弧线形绗缝线最长,从中间向两端的弧线形绗缝线依次减小,其长度取决于第一纵向绗缝线170和第二纵向绗缝线171之间的距离。
29.直线型绗缝线成对出现,每一对直线型绗缝线对称分布在两侧的防风区102内。优选的,直线型绗缝线呈倾斜状分布在防风区102,并与弧线形绗缝线错位连接。例如,多个直线型绗缝线包括第一直线型绗缝线190、第二直线型绗缝线191、第三直线型绗缝线192、第四直线型绗缝线193和第五直线型绗缝线194,第一直线型绗缝线190的一端与纤维被100长度方向的侧边相连,另一端与第二弧线型绗缝线181相连,第二直线型绗缝线191的一端与纤维被100长度方向的侧边相连,另一端与第三弧线型绗缝线182相连,依次类推,直至五直线型绗缝线194与第六弧线型绗缝线185相连。第一至第五弧线型绗缝线的长度先减小后增大,即中间部位的弧线型绗缝线最短,从中间向两端依次增加,其长度取决于第一纵向绗缝线170及第二纵向绗缝线171和纤维被长度方向的侧边之间的距离和第二纵向绗缝线171之间的距离。
30.请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面料110采用绒感合成纤维面料,绒感合成纤维面料富有绒面感,舒适度高,保暖性强;第二面料120采用磨毛合成纤维面料,磨毛合成纤维面料手感柔软、舒适,悬垂感强。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面料110和第二面料120也可采用其他做被芯使用的面料。优选的,第一面料110和第二面料120采用不同种类的面料,使用者可根据应用环境选择使用面,拓宽纤维被的应用范围。第一衬布130和第二衬布140均采用合成纤维面料,合成纤维面料的保暖性佳,在第一面料110和第二面料120内侧增加衬布,可增加被体空腔的保暖性。
31.请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发热层150采用远红外抗菌纤维与聚酯纤维混梳纤维,利用远红外抗菌纤维可以吸收人体释放的热量并进行储存,当人体体温降低时,再反馈给人体,从而达到蓄热保暖的目的。另外,发热层150不仅具有远红外纤维所具有的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活化机体、消除疲劳、宁神止痛、调节自律神经等活性保健的功能,而且纤维交织间隙穿插有远红外线短纤维絮片,其具有牢固性强、透气效果较好,轻质、保温和保暖效果佳的优点。本实施例中,发热层150的远红外发射率≥0.83,远红外辐射温升值≥1.7℃,发热层150的单位填充量为70~300克/平方,例如,单位填充量为70克/平方、150克/平方、230克/平方或300克/平方等,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需要说明的是远红外发射率是指试样与同温度标准黑体板在规定条件下的法向远红外辐射强度之比;远红外辐射温升是指远红外辐射源以恒定辐照强度辐照试样一定时间后,测定试样测试面表面的
温度升高值,参见gb/t30127-2013。
32.请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保温层160采用速暖纤维与聚酯纤维混梳纤维,保温层160的保温率≥80%。保温层160的单位填充量为70~300克/平方,例如,单位填充量为70克/平方、150克/平方、230克/平方或300克/平方等,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需要说明的是,保温率是指无试样时的散热量和有试样时的散热量之差与无试样时的散热量之比的百分率,参见gb/t11048-1989。本技术中使用的材料均可通过常规手段获得。
33.本实用新型蓄暖纤维被的上、下层选用不同面料,可根据使用环境选则使用面,增加纤维被的适用范围,在纤维被内部填充发热层和保温层,使其具有优异的发热保温性能。采用若干绗缝线将内、外层面料及发热层和保温层缝合在一起,并将纤维被分隔出茧型中心区和两侧防风区,中心区空腔大,蓬松柔软,形成良好的睡眠环境,内部热空气环流,锁温效果好,两侧防风区空腔小,有良好的防风效果。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和使用意义。
34.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