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到清洁机器人,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底盘和清洁机器人。
背景技术:
1、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机器人的需求越来越广泛。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将变革现有生产制造模式及人类生活方式。清洁机器人,适用于各种室内环境,例如:商场、办公楼、走道以及酒店等。
2、由于清洁机器人在移动在有水迹的路面上容易出现打滑侧翻,或者在不平的路面上移动时,容易出现倾斜而影响正常工作运转,专利文献(cn215016775u),公开了一种扫地机,所述压力组件,包括动力部和压力部,所述动力部设置在机器人本体上,所述压力部的一端对应所述动力部设置,另一端对应所述后轮组件设置,当所述检测机构检测所述前轮出现表征打滑或遇障的非正常转动信息时,所述动力部通过所述压力部给所述后轮组件朝向所述机器人本体的底部方向运动的驱动力。通过设置压力组件来加压后轮的方式实现防滑侧翻,容易增加生产的成本,并且结构复杂容易增加后期的维修成本。
3、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移动底盘和清洁机器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清洁机器人由于防侧翻的结构复杂,容易增加生产成本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移动底盘,用于清洁机器人的移动,包括:底盘本体、驱动部、转向部及防翻组件,所述驱动部设置在所述底盘本体上,所述转向部设置在驱动部前进方向的后侧,所述防翻组件设置在靠近所述转向部的一侧;
3、当所述底盘本体平行于地面移动时,所述驱动部与所述转向部接触于地面;当所述底盘本体发生倾斜时,所述防翻组件与所述转向部和/或驱动部接触地面。
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移动底盘中,所述防翻组件包括第一防翻轮和第二防翻轮,所述第一防翻轮设置在所述转向部的一侧,所述的第二防翻轮设置在所述转向部的另一侧,所述转向部、所述第一防翻轮和第二防翻轮构成等腰三角形的布局。
5、采用上述各技术方案,所述的移动底盘中,所述驱动部包括第一驱动轮和第二驱动轮,所述第一驱动轮设置在所述底盘本体的一端,所述第二驱动轮设置在所述底盘本体的另一端。
6、采用上述各技术方案,所述的移动底盘中,所述第一防翻轮与所述第二防翻轮的结构相同,当所述底盘本体平行于地面移动时,所述第一防翻轮的底部距离地面的高度为6.5mm~7mm。
7、采用上述各技术方案,所述的移动底盘中,所述第一驱动轮和第二驱动轮的外表面设置有增大摩擦的防滑件。
8、采用上述各技术方案,所述的移动底盘中,所述第一驱动轮包括轮毂和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底盘本体的底部,所述轮毂与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连接。
9、一种清洁机器人,包括所述的移动底盘,所述移动底盘与所述清洁机器人连接。
10、采用上述各技术方案,所述的移动底盘中,所述清洁机器人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驱动部电连接。
11、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驱动部带动底盘本体进行移动,通过转向部转动角度来改变底盘本体的移动方向,当底盘本体在发生倾斜时,防翻组件将会与地面接触,从而起到支撑作用来防止底盘本体出现侧翻,通过采用简单的结构实现防止出现侧翻,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移动底盘由于防侧翻的结构复杂,容易增加生产成本的问题。
1.一种移动底盘,用于清洁机器人的移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本体、驱动部、转向部及防翻组件,所述驱动部设置在所述底盘本体上,所述转向部设置在驱动部前进方向的后侧,所述防翻组件设置在靠近所述转向部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翻组件包括第一防翻轮和第二防翻轮,所述第一防翻轮设置在所述转向部的一侧,所述的第二防翻轮设置在所述转向部的另一侧,所述转向部、所述第一防翻轮和第二防翻轮构成等腰三角形的布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第一驱动轮和第二驱动轮,所述第一驱动轮设置在所述底盘本体的一端,所述第二驱动轮设置在所述底盘本体的另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翻轮与所述第二防翻轮的结构相同,当所述底盘本体平行于地面移动时,所述第一防翻轮的底部距离地面的高度为6.5mm~7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轮和第二驱动轮的外表面设置有增大摩擦的防滑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轮包括轮毂和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底盘本体的底部,所述轮毂与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连接。
7.一种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底盘,所述移动底盘与所述清洁机器人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机器人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驱动部电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