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洗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555793发布日期:2023-06-28 07:21阅读: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清洗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厨房清洗设备领域,具体属于一种清洗机。


背景技术:

1、清洗机是较为常见的厨房清洗设备,清洗机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厨房劳作的劳动强度。现有的清洗机通常在机身内部设置有泵结构,泵结构用于将水泵送至喷臂等类似的末端出水部分,从而将清洗水布满清洗机的整个清洗腔室。

2、例如本技术人在先申请专利号为cn201410848627.2的中国发明专利就公开了《一种开放式水泵及其应用》,该开放式水泵中,叶轮下部为露出于壳体外开放式结构,而叶轮上部设于壳体中并上端封闭,端盖的设置有利于避免叶轮上端与容置腔内顶壁之间形成漩涡,降低能量损失,提高对流体做功,从而提高喷淋臂的出水流速,进而提高清洗效果,且通常而言,清洗机会在其清洗腔内设置单独的集渣篮,用以对残渣进行收集。

3、虽然上述的水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开放式水泵对清洗机内水流的扰动,使收集到的残渣会在喷淋臂的转动作用下部分溢出,如此一来,不仅会导致清洗水反复污染,还不利于对残渣的集中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在泵水的同时还能对集渣区域进行琐渣的清洗机。

2、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清洗机,包括:

3、机身,其内部具有清洗腔,所述清洗腔内具有用来冲洗餐具的末端出水机构,且该清洗腔的底部还具有残渣收集区域;

4、泵水机构,设于所述机身内,用来将清洗腔内的水泵送至末端出水机构中,其内部具有用来向末端出水机构泵送水的导流通道;

5、集渣装置,设于所述清洗腔内且位于残渣收集区域内,该集渣装置布置在向末端出水机构中供水的水流路径上,所述集渣装置具有内部中空形成收集腔,沿着流体的流动方向,所述收集腔布置在末端出水机构的上游,且所述收集腔的进口端与清洗腔之残渣收集区域流体连通,所述导流通道的进口端与收集腔的出口端流体连通。

6、为了确保集渣装置能及时的收集清洗腔内的食物残渣,优选地,所述清洗腔具有向下凹陷的沥水区间,该沥水区间即为所述的残渣收集区域,且所述集渣装置之壳体位于该沥水区间内。

7、具体地,所述沥水区间的开口处设置有沥水板,所述沥水板上开设有供所述壳体嵌设的安装口。

8、实现泵水的具体方式有多种,优选地,所述泵水机构包括有阀体和第一驱动器,所述阀体的动力输入端具有用于将水自阀体进水端泵送至出水端的活塞件,所述第一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与活塞件驱动连接,并间歇地作用在活塞件上。这样第一驱动器与活塞件配合实现泵水,由于二者是间歇性驱动的方式,使阀体泵出的水流是脉冲式的间歇性供应,对于末端出水机构而言,脉冲式的供水方式能够在不改变水路连通结构的情况下,有效地增加水流自身的冲击力,从而加强冲洗效果。此外,由于泵水机构中导流通道的进水端与收集腔的出口端流体连通,脉冲的出水方式能够间歇地从收集腔内抽吸水,如此在一抽一缓冲的反复循环过程中,收集腔内的食物残渣也会对应地在“抽水”时,于收集腔内的出水端聚集,同时又会在两次抽水的缓冲阶段,散布于收集腔出水端附近,这样一来,无论是在哪个阶段,食物残渣都会牢牢的锁定在集渣装置之收集腔内,从而避免了残渣外泄。

9、为了避免残渣误入至末端出水机构中,优选地,所述集渣装置还包括有分隔机构,所述壳体内部中空形成所述收集腔,所述分隔机构设于所述收集腔内并将收集腔分隔形成用于收集带有残渣的清洗水的输入腔室以及用于向导流通道供水的输出腔室,沿着流体的流动方向,所述输出腔室位于输入腔室的下游。这样两个腔室间隔的设计,输入腔室和输出腔室除了能够实现水流的持续输送外,食物的残渣能够集中停留在输入腔室内,一旦有部分食物残渣泄漏,输出腔室能够及时的实现拦截,避免食物残渣继续向下游输送而堵塞末端出水机构。

10、为了进一步避免食物残渣堵塞流道,具体地,所述分隔机构具有上下布置的第一阀片和第二阀片,其中,所述第一阀片布置在输入腔室内且能相对输入腔室上下移动,该第一阀片上开设有仅供水通过的通水孔;所述第二阀片布置在输出腔室内且能相对所述输出腔室上下移动,并且,所述第一阀片和第二阀片中的其中一个能在自身上下移动的作用下靠近或者远离另外一个,以使第一阀片和第二阀片相互贴合而封堵所述通水孔,或者相互分开从而开启所述通水孔。这样两个阀片的设计形式,利用两个阀片相互的位置关系的改变,就能切换不同的通水状态,由于输出腔室在导流通道的抽水状态下能短暂出现负压,因此第二阀片就能借助于负压作用远离第一阀片而打开第一阀片中的通水孔,实现水路的导通,如此,在泵水机构脉冲的抽水状态下,第二波水流就能在第一波水流之后持续的进入到输出腔室内,最终实现水流源源不断的输送。

11、为了确保两个阀片能够相互脱离,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内壁在周向上具有向收集腔内延伸的挡沿,所述第一阀片的外缘和第二阀片的外缘分别能抵靠在挡沿的上下两侧。

12、为了维持输出腔室内的负压状态,优选地,所述第二阀片的外缘在顶部具有密封槽,在所述第二阀片抵靠于挡沿的状态下,所述挡沿的下侧位于密封槽内。

13、优选地,所述输出腔室的内壁自上而下向内倾斜布置,且在所述第二阀片向下移动至脱离挡沿的状态下,其外缘与输出腔室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隔形成供水流通过的间隙。这样输出腔室内壁倾斜的设计形式,第二阀片外缘与输出腔室内壁的间隙所输出的水流量能够根据负压的大小进行适配性调节,即一旦泵水机构输出功率增大,其抽吸力自然就会在输出腔室内产生更大的负压,这会使大颗粒的残渣被打散,从而大大增加食物残渣经由各个孔道进入末端出水机构的概率。此时第二阀片在较大的负压作用下会下移至更深的位置,以使其外缘与输出腔室内壁之间所形成的间隙减小,因此能够对食物残渣实现拦截,避免其在负压瞬间进入到末端出水的部分而堵塞流道。

14、为了确保第一阀片与第二阀片保持合理的移动范围,且能自动恢复至初始状态,优选地,所述分隔机构还具有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分别对应地作用在第一阀片和第二阀片上,以使二者始终具有抵靠在挡沿上的趋势。

15、为了避免两个阀片在移动之后产生偏移,影响密封效果,优选地,所述分隔机构还包括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竖向延伸并穿设在第一阀片和第二阀片上,且其上下两端分别位于输入腔室和输出腔室内,所述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分别套设在该支撑杆的两端部,以对应地位于输入腔室或输出腔室内。

16、具体地,所述壳体呈筒状且竖向延伸,其上端具有开口,所述集渣装置还包括有能遮盖所述壳体开口的上盖,所述支撑杆的上端穿设在该上盖上,且所述上盖在位于收集腔之外还设置有用来锁紧支撑杆的紧固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上盖的内壁以及第一阀片相抵靠。

17、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的下端具有侧向延伸的支撑侧边,所述支撑侧边位于输出腔室内,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阀片以及支撑侧边相抵靠。

18、为了便于残渣进入到壳体之收集腔,优选地,所述上盖上开设有供带有残渣的清洗水进入输入腔室内的集渣孔。

19、更好地,所述集渣孔至少有两个,各所述集渣孔在上盖的周向方向上环绕所述支撑杆布置。

20、为了实现脉冲水流的供应,且同时避免活塞件泵送的水流发生回流,优选地,所述阀体内部中空形成阀腔,所述阀体还具有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阀腔和出水通道在水流的流动方向上依次布置且相互流体连通形成所述导流通道,且所述进水通道能具有仅供水流自输出腔室流动至进水通道内的第一单向阀。

21、为了避免活塞件的移动对产生的脉冲水流造成干涉,提高第一驱动器的利用率,优选地,所述活塞件能活动地约束在所述阀体上,且其泵水端位于所述阀腔内,并且,所述活塞件的活动方向与水流的流动方向相交叉。

22、具体地,所述活塞件竖向延伸,所述阀体的底壁开设有供活塞件穿出的穿口,所述活塞件的下端自该穿口伸出至阀体之下,所述第一驱动器位于阀体的下方。

23、实现对活塞件间歇性驱动的方式有多种,优选地,所述泵水机构还具有凸轮,所述第一驱动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凸轮驱动连接,以使凸轮外缘的凸部间歇地作用在活塞件的下端。

24、为了避免活塞件过度磨损,保证动力原件的使用寿命,优选地,所述活塞件的下端设置有传动轮,该传动轮的转动轴线与凸轮同向延伸,且所述凸轮的外缘与传动轮的外缘相接触抵靠。

25、具体地,所述活塞件的底部具有向下延伸的两个连接座,两个所述连接座相对且间隔布置,所述传动轮通过穿设在两个连接座上的转轴能转动地约束在两个连接座之间。

26、为了确保活塞件在执行一次动作之后能够及时复位以执行下一个动作,优选地,所述阀腔内还设置有第三弹性件,该第三弹性件作用在所述活塞件上,以使活塞件始终具有向下移动的趋势。

27、为了确保脉冲水流向末端出水机构的输送,优选地,所述泵水机构还具有出水座,该出水座内部具有所述出水通道,并且,所述出水座穿设在机身的底壁上且伸入至所述清洗腔内,所述末端出水机构的进水端与该出水座流体连通。

28、实现对餐具冲洗的方式有多种,优选地,所述末端出水机构至少包括有喷臂,该喷臂能转动地约束在所述出水座上且其转动轴线竖向延伸,且所述喷臂上开设有与导流通道流体连通的喷口。

29、为了确保进入导流通道的水是来源于集渣装置之壳体的输出腔室,优选地,所述泵水机构还包括有进水座,所述进水座内部具有所述进水通道,且所述阀体通过该进水座接合在集渣装置之壳体上,且所述壳体的侧壁在对应位置开设有用来连通进水通道和壳体之输出腔室的导流口。

30、优选地,所述导流口开设在输出腔室的内侧壁的下端,所述导流口内流体的流动方向与所述间隙处流体的流动方向相交叉,且在所述第二阀片向下移动至极限状态下,该第二阀片的外缘抵靠在输出腔室的内壁上且位于导流口的上沿之上。上文中提到,在第二阀片的外缘与输出腔室的内壁之间留有供水流通过的间隙,因此将导流口的位置设计在输出腔室的内壁上,其内部的水流的流动方向与间隙处水流的流动方向相交叉,当导流口在抽水作用下将前一波水流向下游泵送,后一波水流在负压作用下在极端时间内就会再次填满前一波的亏空,同时在导流口处产生虹吸效应,使整个水流更加有力和持续,对下游泵水机构动力实现弥补,在脉冲的环境下能够取得更好的供水效果。且在负压过大等极端情况下,第二阀片与输出腔室内壁的抵靠会瞬间形成短暂的密封,从而断开水路,不仅能够避免水路过载,还能避免残渣泄漏而堵塞水路。

31、优选地,所述导流口处设置有挡渣格栅,该挡渣格栅具有至少两个栅板,各所述栅板自上而下间隔布置,相邻两个栅板之间留有供水通过的间隔。

32、为了便于清洗水排出清洗机,优选地,所述沥水区间的底部开设有排水口,所述集渣装置之壳体对应所述排水口布置,且所述清洗机还具有排水泵,该排水泵安装在机身上,且其进口端与所述排水口流体连通。

33、具体地,所述排水泵具有泵壳和第二驱动器,所述泵壳内部具有排水通道,且所述第二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具有位于排水通道内,以将排水通道内的水泵送至机身之外的叶轮。

34、优选地,所述泵壳的进水端具有排水腔,在所述泵壳接合在排水口处的状态下,所述壳体之输出腔室通过该排水腔与所述排水通道流体连通。

35、为了避免清洗腔内的水回流至泵水机构,优选地,所述出水座内还设置有仅供水流自出水通道输送至末端出水机构的第二单向阀。

3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该清洗机中,通过将集渣装置设置在末端出水机构的上游,并使泵水机构中导流通道的进口端与集渣装置之收集腔流体连通,如此,整个残渣收集装置就会位于向末端出水机构中供水的水流路径上,在泵水机构向末端出水机构供水的过程中,其进水的来源就是集渣装置的收集腔,水流的快速流动会不断的在收集腔内形成负压状态,从而避免食物残渣溢出,形成琐渣的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