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抗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054891发布日期:2023-11-17 20:21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抗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抗震结构。


背景技术:

1、建筑工程在施工时,为了增加建筑抗震功能,经常会在建筑的主体框架结构上增加阻尼结构,来增加整体抗震功能,但是像一些内部支撑框架则容易忽视,尤其像门框架和逃生通道的入口框架支撑结构,一般情况下只采用混凝土浇筑,在地震时,门框架和逃生通道的入口框架支撑结构,受到震动后,容易变形,从而导致框架内的门结构变形,导致门被卡死,在地震来临时,紧急打不开门,从而丧失逃生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抗震结构,解决像门框架和逃生通道的入口框架支撑结构,一般情况下只采用混凝土浇筑,在地震时,门框架和逃生通道的入口框架支撑结构,受到震动后,容易变形,从而导致框架内的门结构变形,导致门被卡死,在地震来临时,紧急打不开门,从而丧失逃生时间的问题。

2、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抗震结构,包括主体支撑架,所述主体支撑架的下侧开设有框口,所述框口的内侧设置有活动框,所述框口的侧壁中部开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的内侧均匀设置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与活动框固定连接。

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在震动时,主体支撑架的震动经过缓冲弹簧传递给活动框,会受到缓冲衰减,主体支撑架震动晃动时,活动框会通过缓冲弹簧在活动槽内晃动,活动框与主体支撑架之间会相互错开活动,以此可以大大降低活动框受到震动时的晃动影响,从而降低活动框内侧的门结构受到的影响,避免门结构轻易变形,导致门卡死,避免措错失合适逃生时间。

4、为了加装置与墙体建筑结构的牢固连接;

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支撑架的两侧设置有侧板,所述主体支撑架的上侧设置有顶板,所述侧板和顶板远离主体支撑架的一侧均匀设置有加强钉。

6、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侧板和顶板外侧的加强钉可以便于装置与边侧墙体整体浇筑,虽然防震重要,但是日常的连接支撑也同样重要,其可以增加装置与墙体建筑结构的牢固连接。

7、为了降低震动从墙体到主体支撑架的传递;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支撑架对应侧板和顶板的侧面均等距开设有缓冲槽,所述侧板和顶板靠近主体支撑架的一侧均对应缓冲槽设置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与缓冲槽卡接,所述缓冲槽大于活动块,所述活动块的外侧均设置有橡胶层,所述橡胶层设置在缓冲槽的内侧。

9、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侧板和顶板通过活动块与缓冲槽卡接,在发生地震时,活动块会在缓冲槽内活动,从而使侧板和顶板相对主体支撑架的外侧壁活动,从而能够有效降低震动从墙体到主体支撑架的传递,降低主体支撑架受到的影响。

10、为了增加主体支撑架和活动框之间的缓冲性;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动框和主体支撑架之间设置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和主体支撑架的宽度相等。

12、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活动块外侧的橡胶层可以进一步增加活动块受到的缓冲能力,橡胶垫可以增加主体支撑架和活动框之间的缓冲性,无论是地震还是日常使用,都可以降低主体支撑架和活动框之间的接触磨损。

13、为了增加活动槽内的密封防潮性;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动槽内填充有填充胶层。

15、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活动槽内填充的填充胶层,不仅可以增加活动槽内的密封防潮性,此外能进一步增加主体支撑架和活动框之间的缓冲性,降低震动传递。

16、为了使装置看起来整体性和美观性更强;

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支撑架的两侧面对称式设置有面板,所述面板的上侧与顶板齐平,所述面板的两侧与侧板齐平,所述面板的下侧与主体支撑架齐平,所述面板的中部开设有框槽,所述框槽与主体支撑架的框口重合。

18、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面板设置在主体支撑架的两侧起到主要的遮挡作用,使装置看起来整体性和美观性更强。

19、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支撑架(1),所述主体支撑架(1)的下侧开设有框口,所述框口的内侧设置有活动框(2),所述框口的侧壁中部开设有活动槽(3),所述活动槽(3)的内侧均匀设置有缓冲弹簧(4),所述缓冲弹簧(4)与活动框(2)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支撑架(1)的两侧设置有侧板(5),所述主体支撑架(1)的上侧设置有顶板(6),所述侧板(5)和顶板(6)远离主体支撑架(1)的一侧均匀设置有加强钉(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支撑架(1)对应侧板(5)和顶板(6)的侧面均等距开设有缓冲槽(8),所述侧板(5)和顶板(6)靠近主体支撑架(1)的一侧均对应缓冲槽(8)设置有活动块(9),所述活动块(9)与缓冲槽(8)卡接,所述缓冲槽(8)大于活动块(9),所述活动块(9)的外侧均设置有橡胶层(10),所述橡胶层(10)设置在缓冲槽(8)的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框(2)和主体支撑架(1)之间设置有橡胶垫(13),所述橡胶垫(13)和主体支撑架(1)的宽度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槽(3)内填充有填充胶层(1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支撑架(1)的两侧面对称式设置有面板(11),所述面板(11)的上侧与顶板(6)齐平,所述面板(11)的两侧与侧板(5)齐平,所述面板(11)的下侧与主体支撑架(1)齐平,所述面板(11)的中部开设有框槽(12),所述框槽(12)与主体支撑架(1)的框口重合。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抗震结构,包括主体支撑架,主体支撑架的下侧开设有框口,框口的内侧设置有活动框,框口的侧壁中部开设有活动槽,活动槽的内侧均匀设置有缓冲弹簧,缓冲弹簧与活动框固定连接。在震动时,主体支撑架的震动经过缓冲弹簧传递给活动框,会受到缓冲衰减,主体支撑架震动晃动时,活动框会通过缓冲弹簧在活动槽内晃动,活动框与主体支撑架之间会相互错开活动,以此可以大大降低活动框受到震动时的晃动影响,从而降低活动框内侧的门结构受到的影响,避免门结构轻易变形,导致门卡死,避免措错失合适逃生时间。

技术研发人员:吴明山,梁法辉,曲立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强力消防工程有限公司聊城分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6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