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加热组件、上盖结构和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803117发布日期:2024-04-30 17:13阅读:5来源:国知局
电磁加热组件、上盖结构和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磁加热,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磁加热组件、一种上盖结构和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1、目前,空气炸锅因其烹饪的低油性,在家庭的多个烹饪器具中的使用频率逐渐提升,相关技术中,空气炸锅的叶片既存在转动出风的需求,也存在自身发热的需求,故而对风叶材质存在一定的导磁要求,大部分叶片在生产时叶片厚度较厚,通常3.5mm以上,导致重量过大,从而会增加对电机的负载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2、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磁加热组件。

3、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盖结构。

4、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包括:加热线圈;发热板,可转动地设于加热线圈的一侧;叶片,设于发热板上,且叶片设于发热板远离加热线圈的一侧;其中,发热板为导磁材质,加热线圈产生笼罩发热板的磁场,发热板产生热量。

6、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磁加热组件,主要包括加热线圈、发热板和叶片,其中,加热线圈通常由导电线圈绕制而成,当电流通过线圈时,加热线圈所产生的磁场会影响附近的导磁材料,即发热板,此外,通过将发热板位于加热线圈的一侧,由于发热板是由导磁材料制成的,其导磁性质使其在受到加热线圈产生的磁场作用时,能够产生热量。因此,发热板通过电磁感应来产生热量。当然,由于发热板相对于加热线圈是可转动地,通过在发热板上设置叶片,在发热板转动时,可以将热风有效地传导到食物或烹饪容器中,从而实现快速加热和均匀烹饪。

7、可以理解,当加热线圈通电时,产生的磁场会笼罩发热板,由于发热板是导磁材质,其会受到电磁感应作用而产生热量。这样的设计既能实现发热效果,又通过叶片将产生的热风有效地引导到烹饪容器中,从而实现食材的均匀受热。

8、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本方案在电磁感应作用下发热的对象为发热板,叶片并不承担发热的作用,故而其厚度和重量可有效控制,极大的减少对驱动叶片转动的器件的载荷需求。叶片既可以是导磁材质,也可以是非导磁材质,这取决于具体的设计和功能需求。

9、如果叶片是导磁材质,它可以增加电磁加热组件的发热效率,因为导磁材质在磁场中会产生热量。导磁叶片可以帮助更好地将热量传递到发热板,并将产生的热风引导出来,以实现更高效的加热效果。而如果叶片是非导磁材质,其主要作用可能是将发热板产生的热风向下吹出,而不产生额外的热量。这种设计可能更侧重于将热风有效地传导到烹饪容器中,而不是增加发热效率。

10、进一步地,导磁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铁或不锈铁材质。

11、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发热板上设有异形轴孔,电磁加热组件还包括:电机,电机的驱动轴穿过异形轴孔,且驱动轴的截面形状与异形轴孔的截面形状相适配。

12、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电机,并且发热板上设有异形轴孔,用于与电机的驱动轴相匹配,从而可将电机的驱动轴与发热板连接,并且通过异形轴孔的特殊形状,确保驱动轴与发热板之间有良好的连接和相适配,从而使电机能够有效地驱动发热板的转动。

13、需要补充的是,通过电机的驱动,发热板可以实现旋转,从而在烹饪过程中将产生的热风向下吹出,达到均匀加热食物的目的。同时,旋转发热板还可以改变热风的流向和分布,提高烹饪效果和用户体验。

14、此外,由于异形轴孔的存在,电机的驱动轴与发热板的连接更紧密,使得电磁加热组件更加稳固和可靠,能够更好地满足日常烹饪的使用要求。

15、总的来说,这种设计可以在电磁加热组件中实现发热板的旋转,有效地吹出产生的热风,提高烹饪效果,并通过异形轴孔和电机驱动轴的相适配,保证了组件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16、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还包括:隔板,设于发热板和加热线圈之间,叶片设于发热板远离隔板的一侧,且驱动轴穿过隔板伸入异形轴孔。

17、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发热板和加热线圈之间设置隔板,将发热板与加热线圈有效地隔离开来,防止发热板的热量直接传递给加热线圈,从而影响整个电磁加热组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8、叶片位于发热板远离隔板的一侧,通过与电机的驱动轴相连接,叶片可以随着电机的驱动实现旋转,将发热板产生的热风向下吹出,实现均匀加热食物的目的。同时,驱动轴穿过隔板并伸入异形轴孔,可以确保电机与发热板和叶片之间的连接紧密,使得整个电磁加热组件更加稳固和可靠。

19、其中,隔板可选用耐高温的材质,例如微晶面板。

20、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还包括:罩体,设于隔板朝向叶片的一侧,且罩体与隔板相连。

21、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隔板的一侧设置罩体,并将罩体与隔板相连,使得隔板朝向叶片的一侧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将叶片和发热板所产生的热风有效地包裹在内部,从而更加集中地将热风引导向下吹出,提高了热风的利用效率。

22、此外,罩体与隔板相连,可以增加整个电磁加热组件的结构稳定性和紧密度,确保罩体与隔板之间没有漏风现象,从而确保热风完全被引导到叶片和发热板产生均匀的加热效果。

23、可以理解,罩体的引入有效地优化了热风的引导和利用,提高了整个电磁加热组件的加热效率和稳定性,同时与隔板的相连也增加了产品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

24、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发热板上设有多个插槽,每个叶片通过插槽实现与发热板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25、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发热板上设置插槽,并将叶片通过插槽连接到发热板上,以便于叶片的拆卸,即在长时间使用后,如果叶片磨损或需要进行清洁维护,只需拆卸叶片即可,无需对整个电磁加热组件进行更换或维修。进一步地,由于叶片可以轻松拆卸,清洁起来更加方便。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有食物残渣或油渍附着在叶片上,拆卸后可以更彻底地进行清洗,保持加热组件的卫生和健康。

26、甚至通过本方案的可拆卸连接,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叶片。例如,可以根据不同的菜肴或烹饪方式选择不同形状或材质的叶片,从而实现更灵活的烹饪和加热效果

27、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叶片与发热板之间固定连接。

28、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叶片固定连接至发热板上,叶片与发热板之间的结合更加牢固,可以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叶片松动而引起的问题,确保整个电磁加热组件的稳定性。当然,固定连接可以减少组件内部零件的运动,降低受力频率,从而延长叶片和发热板的使用寿命。

29、可以理解,相较于可拆卸连接,固定连接可能会更简单且成本更低,因为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不需要额外的连接件或机构。

30、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发热板和叶片为同一材质,发热板和叶片一体成型。

31、在该技术方案中,采用同一材质一体成型可以确保发热板和叶片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面或连接缝隙,从而提高了热传导效率,更好地将热量传递到叶片。进一步地,由于发热板和叶片一体成型,可以减少组件的零部件数量,简化结构,降低装配复杂性。

32、可以理解,采用一体成型的发热板和叶片,降低了零部件间的松动或脱落的风险,从而提高了产品的耐用性和可靠性。

33、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还包括:风机,与加热线圈设于发热板的同侧。

34、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发热板的一侧设置风机,具体为发热板设有加热线圈的一侧,通过将风机放置在加热线圈的同侧,可以让风机产生的风流直接对发热板进行冷却,同时,可以减少组装的复杂性,简化结构,提高生产效率。这样可以快速降低发热板的温度,防止发热板过热,提高电磁加热组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5、此外,将风机和加热线圈设于同侧,可以使风流和热流在发热板上形成更好的流动分布。这有助于实现温度的均匀分布,避免温度不均匀导致的局部过热或冷却不足问题,提高整个发热板的加热效率。

36、可以理解,风机带走了发热板上产生的热量,促进了发热板的散热,从而降低了整个电磁加热组件的工作温度,减少了热量积聚,延长了元器件的使用寿命。

37、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盖结构,包括:盖壳体,盖壳体内设有加热腔;上述第一方面中的任一电磁加热组件,设于盖壳体内;其中,电磁加热组件的叶片设于盖壳体外。

38、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上盖结构,包括盖壳体以及电磁加热组件,上盖结构是一种覆盖在其他部件上方的外壳,用于保护和封装内部的电磁加热组件和加热腔。

39、盖壳体是上盖结构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封闭的外壳,内部设有加热腔。盖壳体的材料通常是金属或塑料等耐高温、耐腐蚀的材质,以确保电磁加热组件的安全运行。

40、加热腔用于容纳电磁加热组件。加热腔通常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具有特定的尺寸和形状,以确保电磁加热组件能够完整放置在其中。

41、电磁加热组件是安装在盖壳体内的一个重要部件,用于产生热量并将其传递给盖壳体内的加热腔。电磁加热组件可以是前文描述的那种包括发热板和叶片的设计,用于产生热风和加热腔内的物体。

42、叶片位于盖壳体外部。这种设计可能是为了使叶片与加热腔和盖壳体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以保证发热板产生的热风能够有效地向下吹出,并提高热风的散热效果。

43、由于上盖结构包括电磁加热组件,故而具有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电磁加热组件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44、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烹饪腔;上述第二方面中的任一上盖结构,设于壳体上,且上盖结构与壳体相连。

45、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设备,包括壳体和上盖结构,壳体起到主要的保护作用,通过在壳体内设置烹饪腔,以便于将食材放入,利用上盖结构的电磁加热组件进行烹饪。

46、烹饪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空气炸锅、电磁烤炉等利用电磁加热进行烹饪的设备。

47、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